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4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时期的

刺绣织物
41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时期的帛画
4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4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刺绣: 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有以凤鸟和龙为主体、针法以锁绣为主、间以平绣的刺绣服装,线条流畅、
针法纯熟,构图讲究对称,配色力求协调。 五时服色:即四时迎气制度,不同节令穿不同色彩的服装、用不同色彩的旗帜(幡)。 东方青色、南方赤色、 西方白色、北方皂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引言 青铜工艺 陶瓷工艺 漆器工艺 染织工艺 玉石 琉璃工艺 结语

第一节 引言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一节 引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 、大转变的时代。
各国的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学 术领域,各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 繁荣,这些都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在工艺美 术领域,冶金、陶瓷、染织、漆器等都有较大 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造形优美、想象丰富的优 秀作品。
2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节 陶瓷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
在出土的陶器上往往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户”等字铭,这 是官方经营的产品。私家生产的陶器也大量发展,器物上刻有“綦 昌”“文牛陶”“陶午”“栗疾已”等人名。
战国时期窑场在山西侯马、河南洛阳、河北武安、浙江绍兴等地发 现很多,大概是陶瓷生产的集中地。从窑室规模和结构看,比以前有更 大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漆器,主要出土地点有湖北江陵、随县、云梦, 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四川成都,山西长治,河北平山,山东 临淄等。楚国是漆器的重要生产地区。各地出土的战国漆器, 以河南信阳、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三_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三_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错金银青铜立鸟壶 器身满饰错金银的三角形云纹等,嵌 物还包括绿松石,又有鎏银的乳钉。 所在墓葬虽属西汉,但作品被判定为 战国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几何纹青铜长柄豆
都用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 商晚期出现,盛行在春秋 战国。此豆盖钮甚高,扣 盖后,亭亭玉立,高雅出 众
中国工艺美术史
错金银青铜龙凤鹿方案架 最上方的案框由盘绕纠结的四龙四凤支撑,四只梅花鹿各二,伏卧承托最 下方的圆形环座。
河北平山 三汲1号墓 战国中期——中山国王墓——北方民族白狄所建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漆木屏风的底座,表现斑 斓猛虎吞噬幼鹿的惨烈场 面。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 常以猛兽为题材。 错金银青铜虎噬鹿器座
2 随着礼崩乐坏的加剧,战国 晚期,青铜礼乐器大为衰落 ,日用器已成为主流。更加 轻便绚丽的漆器开始大量进 入上层生活,揭开了两汉漆 器大发展的序幕。丝织业的 发展也开启了中国丝绸艺术 的辉煌。
中国工艺美术史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1 引言 列国频繁的征战导致 了疆界的挪移,也促 进了各地的交流,青 铜器因此显示出共同 的时代风貌。时代新 风是清新华丽,大致 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 ,中国的青铜艺术走 上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2 容器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 类大体包含饪食器, 酒器和水器,它们中 的许多器物还在承担 着礼器的功能,特别 是鼎。
错金银青铜有流鼎:出土在东周王城范围内,应为周器。鼎身设流口, 十分罕见,金银错的四瓣花和顶盖的铺首钮也很新奇。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3中国工艺美术史——春秋战国演示教学

3中国工艺美术史——春秋战国演示教学

• 装饰题材:摆脱了宗教神秘气息,传统动物纹进 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社会生活题 材,宴乐、射猎、战争等,采用了模印、刻划和 镶嵌的手法。
• 艺术风格:春秋时期比较疏简,战国时期趋于繁 缛。
• 制作工艺:从商周时期的浑铸,发展到分铸,采 用了焊接、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 蜡模等新技术。
二、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容器
(一)器形的演化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类大体包括烹食器、酒器和水器, 它们中的许多器物还部分承担着礼器的功能,特别是鼎。
鼎在这一时期的实用价值逐渐凸显,典型的是战国中期开 始流行的扁圆鼎,其装饰华丽而不庄严,表明鼎的观赏价值 提升而礼仪功能的消隐。

• 春秋早期:鼎多为宽腹而且比较浅, 立耳,微向外张,马蹄足;
战国铜镜的工艺特点是:1、薄胎 2、卷边 3、川字纽 (弦纹纽)4、双层纹
战国铜镜的装饰主要有1、四叶纹 2山字纹 3、双菱纹 4、夔凤纹 5、长尾兽纹 6、蟠螭纹 7、连弧纹 8、 地纹
战国青铜镜(背面)
四山纹铜镜
错金银狩猎纹铜镜
(二)带钩
带钩是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的器具。其质地以 青铜居多,但也不乏金、银及玉石等高档材料。
在春秋中晚期的基础上,战国玉器的制作更加繁荣,出现 了商晚期以后的又一艺术高潮。华丽精巧成为战国新风,作 品以礼仪用品和佩饰等居多,玉制带钩也不在少数。
这一时期玉制佩饰等饰品的款式丰富多彩,作品常做成 灵动多姿、形态生动的鸟兽形。而由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战 祸频繁,以玉装饰的兵器也明显增多,还出现了特有的玉 具剑(曾侯乙墓出土)。
•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一号 墓出土。此案设计精美, 层次复杂,最下层是鹿的 造型,再上一层由飞龙盘 曲,龙间又有凤鸟;龙头 构成四角,架起四方形案 面框,估计案面可能是漆 木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
第三章 春秋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7年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第一节 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诸侯强盛、大夫专政:精美器物不再仅归王室 列国割据:文化多元 混战不休:促进交流 礼崩乐坏:造作僭越,使用趋自由 “天道远,人道迩”:工艺美术关注人生 思想活跃:清新华丽的气象逐渐确立 铁器出现:青铜器新技法诞生 手工业发展:青铜器至尊地位动摇
针刻 制作:以铁质工具刻划纤细装饰于器表 效果:线条纤细,适于近赏,不宜远观 应用:捶揲的薄胎铜器
漆绘 制作:用大漆绘画图案
新技法着力表现新题材 模印制范法、失蜡法:蟠虺纹 错金银:云纹、几何纹、四瓣花 针刻、嵌红铜:人事题材
贡献:楚地最大
应用:不够普及
河南淅川春秋 晚期楚墓铜禁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尊高30.1,盘径58厘米) 尊与盘可分可合。均先 分铸,再焊铆,共由72个组件构成。其制作虽然精细,但功能却不会增强。
嵌错 材料:绿松石、红铜、金银 制作: 1、用尖锐铁工具刻阴文 2、嵌入嵌料 3、打磨平滑 嵌错物: 嵌绿松石(嵌物凸出), 见于二里头文化,春秋战 国增多

几何纹长柄豆(战国早期,通高50.2 厘米) 燕国器。盖钮甚高,扣盖 后,如婷婷玉立,高雅出众。
不再诡秘的写实动物造型——
局部动物形:
龙首提梁盉(战国早期,高29厘米) 越国遗物。相似的器物也见于中原与 北方地区。
双兽三轮盘(春秋晚期,高15.8厘米) 吴 国遗物。结构新奇,双兽能做拉手,三轮可以 转动,为罕见的仿车形古代青铜器皿。
二、容器
——实用器、礼器 鼎
威权象征:列鼎 实用价值:扁圆鼎 战国中期中原开始流行
装饰虽华丽却不庄 严 ——转向观赏

中国美术简史--战国秦汉美术

中国美术简史--战国秦汉美术

模印
模印是将花纹刻在陶模上, 在铜胎泥坯上印出花纹,是此期 最流行的一种表现手法,通常应 用蟠螭纹,连续反复,穿插盘绕, 具有华美繁缛的艺术效果。
鸟盖瓠形壶 陕西绥德县出土
线刻、镶嵌
线刻:是用利器在铜器 表面刻出纤细的花纹。
镶嵌:指在铜体上刻出线 槽后,嵌以红铜丝或宝石。
镶 嵌
金银错
指在凹下去的文字、花 纹中镶上或涂上金、银进行 镶饰。
阙檐下浮雕历史人物故事、 车马出行、双龙双虎等奇珍异兽 及蔓草花纹,与同期墓室壁画的 题材基本相同。阙身正面,还有 用汉隶镌刻的铭文,展示了汉代 碑刻艺术的风貌。
(二)汉代绘画
汉代壁画(宫殿和墓室壁 画)、帛画、画像石(砖)、器 物上的绘画、漆画等非常繁荣。
(三)汉代雕塑
汉代雕塑艺术出色地继 承并大大发扬了前代的优良 传统,石雕、铜雕、陶俑等 各种类型的雕塑创作都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
西 汉
马 王 堆 帛 书
居 延 汉 简
东汉 乙瑛碑 史晨碑
东汉 礼器碑
东汉 孔庙碑 鲜于璜碑
第二节 绘画盛世
一、绘画种类
1.现存:帛画、墓室壁画、 画像石(砖)、器物装饰绘 画
2.无存:宫廷壁画
帛 画
墓室壁画 迎宾拜谒 西汉
画像石(砖)
器 物 装 饰 绘 画
二、汉代墓室艺术兴盛的原因
秦 诏 版 文
秦 阳陵虎符
(四)秦工艺美术铺锦列绣
据李斯《谏逐客书》言,秦拥 有“昆山之玉,随、和之宝”、 “明月之珠”、“翠凤之旗”、 “夜光之璧”、“犀象之器”。秦 代的工艺美术可谓“铺锦列绣,雕 缋满眼”。
秦 代 漆 器
秦 代 漆 器
第一节 概 述
四、汉代艺术概貌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课件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课件

– “和”的境界
• 大乐与天地同和,显示了生命运动的节奏、韵律的 “和”。
• 古希腊:“和谐”,表现在与数学、几何学相联的 高度合规律的尺度、均衡、秩序中。
– 漆画与古希腊瓶画比较:
– 希腊瓶画上的装饰纹样,是按极为严格的几何 学的对称形式构成的。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与数学相关的“秩序、对称、明确”的美。因 此,希腊瓶画上的装饰大多数是趋于静的。
纹陶和原始瓷器。 •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彩塑和瓦当也卓有特色。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0.920.1 0.9Friday, October 09,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4:0 0:0204: 00:0204 :0010/ 9/2020 4:00:02 AM
战国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彩绘鸳鸯豆 盘径18.2,通高
25.5cm 荆州博物馆藏品 战国 1975年江陵雨台山427号 墓出土
彩绘猪形盒 长43,宽15,通高20cm 战国 1986年江陵雨台山56号墓出土
木胎,挖制。整器呈扁圆形,由盖与器身相扣合而成。口微敛,
弧形壁,平底,圈足特矮。子口上承盖,盖面周边起棱。盒内髹红 漆,盒外髹黑漆,并用红、黄漆彩绘卷云纹、勾连卷云纹等纹样。 盖内侧和底部有“*”形的刻划符号。
禽兽纹俎 长24.5,宽19,高14.5cm 宜昌博物馆藏品
春秋 1988年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 木胎,斫制。俎面呈长方形,四边起棱,两端上翘,俎面下两端有四个
印孔,以榫卯安接四个曲尺形足。俎面髹红漆,余均髹黑漆,并用红漆描 绘12组24只瑞兽和8只珍禽。这些动物的形态各异,图案十分优美。
彩绘龙凤纹盖豆 通高24.3,长20.8, 宽18cm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 工艺美术
春 秋 战 国 简 介
一:概况
二:代表作、代表人物 三:观念与思想 四:元素提取与应用
春秋时期概况介绍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人的价值的 提高,工艺美术突破礼制的局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泼、自 由的创作倾向,各种工艺美术都出现一些杰出的代表性作品。 主要成就表现在青铜、漆器、玉石、琉璃、陶瓷、金银、丝织 刺绣等方面。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制造的中心由周王室转入各 诸侯国家,有官府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 春秋战国是设计艺术发展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它的艺术设 计理论成就和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在今天任由重大的意义

代 表 :锄、犁、镰 等
铁犁
铁锄 铁 镰
铁锌 又名展性铸铁、可锻铸铁 例如:钢剑 等
钢 剑
铁器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农业生产用具:犁、镬、铲、镰、锄、耙、掐刀等 1.生产工具 手工生产用具:斧、斤、凿、刀、削、锉、锤、锥、 钻、针等
2.武器和装备:戟、剑、矛、链、匕首、甲胄等
3.生活用品:杯、环、盘、盆、鼎、杖、带钩等
4.其他:例如棺钉、刑具等一系列特制品
春 秋 莲 鹤 方 壶
战 国 冰 酒 器
战 国 莲 鹤 方 壶
战国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知识讲解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知识讲解

动了近五百年。
齐国临淄
• 临淄作为齐国的首都长达六 百多年。经考古发掘已探明, 现在保存的齐故城,分大小 二城,小城套在大城的西南 隅,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 周长7公里,平面均作纵向 的长方形,城的东西两侧紧 靠淄水和泯河,南北两面则 挖有壕沟,显然是为了御防。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 军事的密切关系。
2. 主要成就及特征
春秋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与军事、政治、经济 需要相联系。 第一,所有列国的都城,都有城墙包围,墙外有壕沟与外界隔开。 第二,全城都是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 第三,郭城内皆有市,即由官府管理的特定的商业区。 第四,宫城和郭城内都出现了手工业区。 第五,主要宫殿皆设立在全城制高点,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 美价值。
建筑,在材料、技术和艺术处理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 第一,多功能的砖瓦,砖瓦发明与使用,轻便美观。
• 第二,斗拱的发明与使用,意义深远。 • 第三,台榭陂池之奢。 • 第四,宫室彩绘装饰。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否则便被认为
是“僭越”。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除注意装饰美化,还注意到整
体环境的协调搭配,园圃、沼池环绕宫室பைடு நூலகம்为人们提供更 多的娱乐空间。台榭高大豪华,园囿广阔。
1.列国都城的基本情况
• 东周王城洛邑 • 齐国临淄 • 燕下都 • 赵国邯郸故城 • 秦国咸阳城 • 楚国郢都纪南城 • 郑国韩城
东周王城洛邑

周武王灭商后,在营建镐京(今陕西西安
市西南部)的同时,在河南营建洛邑,历史上称
为成周。周平王迁都,称王城。周最高统治者开
始以成周为活动中心,直至灭亡,大约在洛邑活
楚国郢都纪南城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曾经
是疆域辽阔、经济文化繁荣的强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

从建筑成就来说,这一时期的建筑为整个封建时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

西周已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斗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时代特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他工艺美术品。

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的。

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

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

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

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

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

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情景。

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

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

3第一编 春秋战国时期的美术

3第一编 春秋战国时期的美术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的王 子午鼎 春秋中期

战国 蟠虺纹 螭提梁铜盉 说明:1977 年罗定太平垌 出土,广东省 博物馆藏 通 高29、口径 12、宽29.8厘 米

青銅鎏金銜環舖首(一對)

鎏金龍首銅帶鉤

[春秋蔡侯爵 铜鼎]
江苏省武进县淹城内城河出土的双兽三轮盘 春秋晚期
河南省洛阳市小屯出土的错金银有流鼎 战国中晚期

最早的斗拱实物战国四龙四凤方案
三、雕刻
独立的大型雕刻虽有记载,未见实物 主要形式:青铜器、泥木俑、漆木器 特性:装饰性、绘画性、文学性,始终受到 内容的严格限制。

1、青铜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术形式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拟形器,全器模仿一种动物,如驹尊、 象尊、动物形器座等; 另一类是铜器上的附饰雕刻成各种动物形象, 大多经过夸张变形。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
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鸟形尊 春秋晚期
龟鱼方盘 战国早期Fra bibliotek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错金银犀尊 战国中晚期
2、俑
材质:铜、泥、木 形象类型有奴婢、伎乐、武士 它的流行不仅是艺术的进步,而且是历史的 进步,它代替了残酷的人殉。春秋战国时期 的俑,大多个体较小,制作粗率,因为它仅 仅是一种象征物,与墓主一起长眠于地下, 用不着精雕细刻。

1、绘画
1.丰富多彩的壁画 2.漆画和帛画



漆画大体分两类,一类为漆棺画,多描写带有巫术内容的形象。另 一类为日常生活漆器上的画面,画面内容多与社会生活相关,有的直接 表现人间生活;还有的是一些图案装饰画。 以朱黑两色为主调,间以黄、蓝、绿、白、褐、金、银等十多种色 彩,对比强烈,变化丰富。

承前启后的战国美术

承前启后的战国美术

第三章承前启后的战国美术(475年BC——221年BC)[知识点提示]:(一)战国帛画;(二)青铜工艺;(三)装饰性绘画;(四)漆器装饰性绘画;(五)工艺装饰性雕塑;(六)陶;(七)木俑[重、难点提示]:介绍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变化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这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战国美术概况一、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奴隶制度土崩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统治地位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由春秋的“五霸”争夺战,发展为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的“七雄”战争。

直至BC221年,秦统一六国才结束了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

在这大变革的时代里,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自然也随之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局面。

思想的解放推动和影响着艺术的发展。

二、战国美术的突出成就:造型艺术的两种形式—绘画和雕塑,已开始脱离工艺装饰的地位,各自以独立的美术形式发挥其社会功能,呈现出相当繁荣的景象。

2、表现对象与题材内容:战国美术以新取得统治权的封建贵族为主要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

题材内容:不是炫耀统治阶级的武功和军工,就是表现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或是死后升天的幻想性神异性的题材。

3、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战国美术的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

4、表现手法:善于从事物发展过程中选取关键性的情节,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生活、刻划形象。

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于重视外部形貌肖似的同时,更刻意追求对象心理特征的表现。

无论是绘画、雕塑或是工艺美术上的重视纹样,都很重视形象富有韵律的强烈运动感的表现。

第二节走向独立的战国绘画艺术一、战国绘画总的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它在造型艺术中扩大了自己的独立的阵地,更能以绘画艺术本身的面目和要求来显示它的作用与威力。

西周以来,我国的绘画艺术绝大部分主要依附于工艺品上呈现其面目,这至少在形式上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性,在内容上也受到限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学案一、背景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加强统治都进行了改革。

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的局面。

生产的提高,冶铁技术的进步,工艺美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最有艺术成就的是和,另外,染织工艺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二、青铜工艺1】青铜器型及功能的转变2、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从造型和式样上来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

如鼎产生了,增加了,盖上用鸟兽等做装饰;还有实用的铜灯、铜镜发展于国;带钩流行于中原;铜剑以的制作最为精美。

3、从装饰来看,表现手法甚多,有、、、、等3】演变和创新1、鼎春秋早期:,微向外张,马蹄足;春秋晚期:多有。

战国晚期:直耳微倾,高2、敦盛放黍稷的食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创3、豆把手细而高,便于拿取,增加了。

4、鬲平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

5、壶春秋战国时期式样繁多最早作为用,后也代替的地位。

6、盘战国后期演变为无耳无足。

7、簋春秋时期加了方座,在造型上形成与的对比。

8、鉴9、其它。

3】装饰:1、纹案、、云纹、动物纹、宴饮攻占纹2、格式上下左右连续的方连续纹样3、艺术特点繁缛、清新三、青铜器的加工:焊接、刻划、镶嵌(是在铜体上刻出线槽后,嵌以红铜丝或宝石)1、鎏金。

2、镂空。

一般采用法。

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的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器型和装饰,内外敷泥,待干后注入铜液,蜡液体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它可以产生层次丰富,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且精确度相当高。

3、金银错是最华贵的一种,在处用细金银线进行镶饰,一般构成和相结合的几何纹,产生与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实交替的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四、铜镜、带钩和铜剑1】铜镜(四大铜镜:、、、)1、战国铜镜图案:山字纹镜、蟠螭纹镜、兽纹镜、狩猎纹镜2、带钩:最早出现于时期可能源于胡俗五、漆器工艺这时期漆器的出土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等地为代表。

战国美术成就——绘画与雕塑

战国美术成就——绘画与雕塑

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第三章承前启后的战国美术(BC475~BC221年)一、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战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奴隶制度土崩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统治地位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由春秋“五霸”争夺战,发展为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的“七雄”战争。

直至BC221年,秦统一六国,才结束了这种封建割据局面。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分类方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自然也随之相应发生了变化。

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局面,思想的解放推动和影响着艺术的发展。

二、战国时期的突出成就:两种形式:绘画+雕塑已开始脱离工艺装饰的地位,各自以其独立的美术形式发挥其社会功能,呈现出相当繁荣的景象。

表现对象:新取得统治权的封建贵族题材内容:①炫耀统治阶级武功军功②奢侈享受生活,死后升天的幻想性、神异性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战国美术的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

表现手法:①善于在发展过程中选取关键性情节,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生活、刻画形象。

②雕塑绘画都重视外貌肖像相似的同时,更刻意追求对对象心理特征的表现。

③雕塑绘画的装饰纹样,都重视形象富有韵律,通过动态表现。

第二节走向独立的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一、战国绘画的发展趋势:①表现为它的造型艺术中扩大了自己的独立阵地,更能以绘画艺术本身的面目和要求来显示它的作用和威力。

②西周以前,我国的绘画艺术大部分主要依附于工艺品上,呈现其面目,这至少在形式上不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征,在内容上也受到限制。

致使我国远古绘画艺术严重的带有装饰风,成为我国绘画民族形式的主要特点。

二、文献记载中的绘画活动三、战国绘画艺术的成就①宫室、庙宇里鸿篇巨制的壁画②※直接用墨笔画在绢帛上的绘画真迹③工艺装饰性绘画:青铜器上的若干装饰性画像、漆器装饰性绘画四、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毛笔墨书和彩绘的缯帛美术品。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1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第一节
墓葬美术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 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 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 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 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 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 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 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中国美术史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第一节
墓葬美术
兵俑身上的奇异文字,暗示兵马俑属于秦宣太后 。
是秦朝著名的宣太后。他认为这兵马俑极有可能是宣太后的。宣太后是何许人?公元前306 年,昭襄王年少即位,宣太后摄政。“宣太后当政,可比慈禧还厉害。她在位多年,可还不 肯让出政权。昭襄王却早已白了头,眼看就做不到真正的王位了。通过各方协调,太后让座, 但要塑造真人大小的殉俑,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里。”陈 景元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陈景元说,据《史记》记载,可知芈(音qi)氏宣太后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还是个 “楚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兵马俑的发式和服装和当时少数民族相似。而且兵马俑的位置 与史书记载的宣太后的墓葬是非常接近的。 并且陈景元宣称,他在兵马俑武士身上还找到了“芈”的繁体,这更加证实了陈景元 “兵马俑极是宣太后”的想法。记者看到,陈景元在60万的文字里,列举了多样证据,比较 了殉俑制度的异同,考证了铜钠年代的顺序,追溯了大多数武士俑独特的头冠和发式的本源, 从建筑学和考古学的方面多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坚决否定了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说法。
汉代男木俑
中国美术史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1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
第一节
墓葬美术
这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 现存之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 卧马、卧虎、卧象、石蛙、野人、石 鱼二、人与熊等14件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

战国虎噬羊纹牌饰
虎噬马纹牌饰(战国,长9.2厘米) 北方民族的青铜器曾被称为“鄂尔 多斯式”,但研究的发展,已令越 来越多的专家弃用这个名词。
第三节 其他
一、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丝绸 1、原始社会到西周
丝绸的重要
关系国计民生 高级服装面料 装饰体现等级,指示审美变迁
新石器时代:起源
湖州钱山漾,荥阳青台村丝绸,夏县西阴村家蚕茧
贡献:楚地最大
应用:不够普及
河南淅川春秋 晚期楚墓铜禁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尊高30.1,盘径58厘米) 尊与盘可分可合。均先 分铸,再焊铆,共由72个组件构成。其制作虽然精细,但功能却不会增强。
嵌错 材料:绿松石、红铜、金银 制作: 1、用尖锐铁工具刻阴文 2、嵌入嵌料 3、打磨平滑 嵌错物: 嵌绿松石(嵌物凸出), 见于二里头文化,春秋战 国增多
发展: 西周晚期:现知最早,山东蓬莱 春秋:数量渐多 战国秦汉:风靡 魏晋以来:渐为汉初自北方草原传入的带头、带扣取代
材料:青铜居多,也常见金、银、玉等 制作:展示性强,故往往考究 来历:北方草原传入说应欠妥
鎏金镶玉石青铜带钩(战 国中期,长11) 鲁国 遗物。形若翼兽,钩端做 兽首形。通体鎏金,中部 镶玉鸟,玉鸟下嵌绿松石。
图案:精美,满密,清晰 题材:四叶、菱形、蟠螭、夔龙、
连弧、山字纹 装饰手法:铸纹,透雕,漆绘、金
银错、镶嵌 透雕镜(复合镜),正面为含锡较
高且略薄的白色青铜片,背面是镂 空图案的一般青铜片,先分铸,再 合铸。兼顾明净和华丽。春秋晚期 出现
嵌玉琉璃镜 透雕镜
四山纹镜(战国,直径 14.2厘米) 山字纹 镜图案的含义,尚不能 解说。西汉时,这类铜 镜仍会出现,但水平一 般不及战国。

战国美术

战国美术

战国美术战国美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绘画、雕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青铜画像、漆画、帛画-壁画-俑)秦代美术:建筑(秦都咸阳与阿房前殿、秦瓦当)-工艺性绘画(湖北江陵漆器)-壁画(咸阳秦宫遗址壁画)-秦兵马俑雕塑汉代美术:建筑(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壁画(西汉宫殿壁画、两汉墓室壁画)-画像石(山东武梁祠画像石、河南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四川画像砖)-帛画(长沙马王堆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工艺绘画(漆画、青铜画像)-雕塑(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东汉雕塑)-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论述论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和《《《《人物御龙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主题和艺术特色。

1949年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陈家大山楚国墓葬中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

图画用丝织品帛绘制,绘出一位穿着华美衣裙的女子,侧身而立,双手拱拜,空中有蜿蜒游动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故定名为《人物龙凤帛画》。

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郊子弹库楚墓出土了另外一幅战国帛画,画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佩宝剑的男子,正站立在一条弯曲成舟状的龙身上,头上端有华盖遮护,龙下面有游鱼,龙尾上立着一只白鹤,华盖的穗带和人物结系高冠的系带都向后飘动,表现出乘龙遨游飞驰前进之疾速。

在原始和商周时代,龙凤都是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是巫师活动中巫师得以凭借其沟通天地人神的助手,战国帛画中的龙凤是导引灵魂升天的灵物。

《人物龙凤帛画》表现死者祈求在龙凤援引下飞升仙界,《人物御龙帛画》表现死者驾驭神力巨大的巨龙升天。

两幅帛画分别出土于埋葬男女死者的坟墓里,画中人物可能为死者的肖像。

帛画上缘有一根细竹竿,当中系绳,可能作悬挂之用。

《御龙人物帛画》出土时置放在棺郭盖板下的隔板之上,当为古代丧葬仪式使用的铭旌,后世招魂出丧的“引路幡”。

《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反映出当时工匠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 春秋中期
江苏省武进县淹城内城河出土的双兽三轮盘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的曾侯乙尊盘 战国早期
河南省洛阳市小屯 错金银有流鼎 战国中晚期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出土的树形灯 战国中晚期
赵国邯郸故城
• 邯郸故城可分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 赵王城是宫城,呈品字形,由东城、西城、 北城三个小城组成。郭城即大北城,位于 宫城东北,面积比宫城大。平面呈不规则 的长方形。邯郸故城的布局比较特别,宫 城与郭城截然分开,组成宫城的三个小城 也彼此独立。宫城以西城为中心,东西和 北城为郭城,此种布局形式为其所独有。
1、

玉石工艺
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使礼玉、饰 玉也随之发生变化。商代立体玉雕品多, 西周尚存遗痕,春秋始则日渐平面化,品 种也渐少,但制作较为精致。
河南省光山县 宝相寺出土 玉虎形饰
湖北省随县 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早期多节玉佩
战 国 玉 勾 连 云 纹 灯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墓葬出土的镂空龙凤纹玉佩 战国晚期
2. 主要成就及特征
春秋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与军事、政治、经济 需要相联系。 第一,所有列国的都城,都有城墙包围,墙外有壕沟与外界隔开。 第二,全城都是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 第三,郭城内皆有市,即由官府管理的特定的商业区。 第四,宫城和郭城内都出现了手工业区。 第五,主要宫殿皆设立在全城制高点,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 美价值。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彩绘鸳鸯形漆盒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 彩绘透雕漆座屏
湖北省江陵县雨台山楚墓 战国早期浮雕彩绘漆卮
战国漆器---中国漆器史上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期。
• • •
第一、是漆器品种增多。 第二、制作工艺水平空前提高。 第三、地方风格日渐明显。 第四、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
辅助教学 视频资料
思考题
第一节


• 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 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 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 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 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 • 雕刻---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 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 和漆器及其他工艺美术品。 • 青铜工艺---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产生了许多新特 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 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 • 玉---种类增多。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标志,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 无故,玉不去身。”玉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遗痕,春秋 始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制作更为精美。 • 漆器工艺---达到一个新水平。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出 现了地方风格。
• 一、绘画 1.丰富多彩的壁画 • 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表明,我国原始社会末 期已有壁画(如宁夏固原原始遗址壁画残片)。 壁画在春秋战国时代更为普遍,先秦文献记载, 无论是天子明堂、宫殿或是诸侯公卿的王府祠庙 都有壁画,因这些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壁画和装 饰画也无缘相见。
主讲:袁志正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第三章 春秋战国 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筑 雕刻 工艺
第三节 绘画 书法
辅助教学 阅读资料
• • • • • • • 东周王城洛邑 齐国临淄 燕下都 赵国邯郸故城 秦国咸阳城 楚国郢都纪南城 郑国韩城
东周王城洛邑
• 周武王灭商后,在营建镐京(今陕西西安 市西南部)的同时,在河南营建洛邑,历史上称 为成周。周平王迁都,称王城。周最高统治者开 始以成周为活动中心,直至灭亡,大约在洛邑活 动了近五百年。
第一节
建筑、雕刻、工艺
一、建筑 建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模迅 速扩大,数量迅速增多。宫廷建筑打破西周 以来的“王制”传统,“僭越”(超越等级 规定)现象十分普遍。建筑也同先秦诸子的 学术思想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建 筑技术、装饰手法以及建筑材料等等,都跨 入了一个新阶段。
1.列国都城的基本情况
齐国临淄
• 临淄作为齐国的首都长达六 百多年。经考古发掘已探明, 现在保存的齐故城,分大小 二城,小城套在大城的西南 隅,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 周长7公里,平面均作纵向 的长方形,城的东西两侧紧 靠淄水和泯河,南北两面则 挖有壕沟,显然是为了御防。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 军事的密切关系。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 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塔形纹锦 战国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一号楚墓 龙凤纹绦 战国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绣 战国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 战国
第三节 绘画和书法
•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已具有独立发 展的势头。由于绘画长期附属于工艺,所 以当它独立之后还带有鲜明的装饰风,这 是中国画在艺术形式的突出特色。 • 书法,中国的汉字源于图画,最初一个 汉字就是一幅画,如马牛羊等。春秋战国 时代,六书已经具备。春秋战国时期的书 法达到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高峰,即我 们通常所说的金文(或称大篆)。
3.漆木雕刻
• 漆木雕刻艺术性远远超过俑。 • 艺术形式大体有两类, • 一是作为乐器的支架, • 二是作为墓主灵魂的守护神、镇墓兽。
江陵雨台山 战国墓出土 彩绘虎座鸟架悬鼓
湖 北 随 县 出 土
漆 木 梅 花 鹿
战国漆木雕塑
三、工艺美术
• • • • • 在春秋战国艺术门类中,工艺美术最 丰富,也最富活力,成就也最高。 玉石工艺 漆器工艺 青铜工艺 织绣工艺
秦国咸阳城
• 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 • 地理位置:秦代都城,位于中国西北 部陕西省的咸阳市。 • 秦国曾三易都城,初都雍城,后徙栎阳、 秦孝公始都咸阳。三都遗址保存得都不好。 咸阳城,按文献记载,规模很大,除秦原 有建筑,始皇在削平六国的过程中,每破 一诸侯国,皆仿其宫室坐之咸阳北阪上 (咸阳城北高坡上),南临渭,自雍门以 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其规模已 赫然可观。始皇35年修建阿房宫,先作前 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
镶 嵌
金银错
指在凹下去的文字、花纹中镶上或涂上金、银进行镶饰。
错金银兽首形辕饰 河南辉县出土
错 银 卧 牛
安 徽 寿 县 出 土
失蜡法
以蜡刻成器型和装饰,内外敷泥注入铜液,产生层次丰富、透雕复杂的形体。
云纹禁
春秋中期,河南 淅川出土。据鉴 定,此器为我国 目前已知最早的 失蜡法铸造器物 之一。
2.漆器工艺
• 考古发掘实物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 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 • 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出 土了木胎涂漆(自然生漆)碗。 • 夏商周三代已逐渐从使用天然漆过渡到使用色 料调漆。商周时代皇家有漆园,春秋战国时代 又出现私家漆园。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浮雕彩绘漆豆
楚国郢都纪南城
•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曾经 是疆域辽阔、经济文化繁荣的强 国。经勘察及与文献对照,郢都 在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规模大而 豪华。《楚辞.招魂》对当时的 宫殿有具体描述。说台上有台, 馆上有馆,建筑在重重叠叠的高 山上。门上挂珠帘,门楣雕花样。 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堂前有栏 轩,堂下有池塘。
3.青铜工艺
• •
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在此间有以下新特点
首先,青铜型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在礼器方 面反映的最为明显。 • 第二,在器形方面,敦、缶、扁壶、鉴、杯、卮等新器形流行。 第三,向生活化倾斜。如青铜镜、带钩、铜灯、铜车马饰、铜玺印、 铜货币的大量发行等。 第四,青铜铭文由长变短。青铜器的礼制成分的消失,表明奴隶社 会发生质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正在挣脱礼制的束缚。 第五,纹饰革新。此间青铜纹饰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神秘气氛的 兽面纹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写现实生活的画面被铸上铜器,如宴 乐、采桑、习射、狩猎、水陆攻战等。纹饰刻镂更趋浅细,前期之粗花 一变而为工整的细花。 • 第六,新工艺的提高和推广,使青铜工艺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 • 失蜡法、镶嵌、刻纹等工艺兴起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雕刻
•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流传下来的实物主要是拟形 青铜器、青铜器附饰雕刻、泥木俑、漆木器雕刻 等。大概正是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工艺,才酿成 了中国雕刻所特有的性格,即富有装饰性、绘画 性、文学性。形式手法始终受到内容的严格限制, 儒家强调艺术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善是 第一位的、主导的,美是第二位的、辅助的。这 种传统利弊参半,利的方面是中国雕刻始终沿着 形神兼备的道路发展,没有走上纯粹玩弄形式的 唯美主义斜路;不利的方面是雕刻的手法和形式 得不到充分的完善和发挥。
1.青铜雕刻
•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术形式主要有 两类,一种是拟形器,全器模仿一种动物, 如驹尊、象尊、动物形器座等;另一类是 铜器上的附饰雕刻成各种动物形象,大多 经过夸张变形。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
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鸟形尊 春秋晚期
龟鱼方盘 战国早期
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错金银犀尊
战国中晚期
战 国 青 铜 雕 塑
2.俑
• 春秋战国时期的俑 • 材质有铜、泥、木等; • 形象类型有奴婢、伎乐、武士等。 • 俑产生于原始社会未期,夏商时进一步发 展。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人殉逐渐被废止, 俑被当作随葬品而流行起来的,它的流行 不仅是艺术的进步,而且是历史的进步, 它代替了残酷的人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