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公开课13 唐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13古诗五首八上语文教案
13古诗五首八上语文教案教案标题:《13古诗五首八上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本《语文八上》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古代诗歌的话题,与学生讨论他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2.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的图片或摘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古代诗歌(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包括古代诗歌的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
2. 阅读和分析选取的五首古代诗歌,解读其中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包括平仄、押韵和诗句的字数要求。
2. 分析选取的五首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特点,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练习朗读和模仿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四、创作古代风格的诗歌(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合作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诗歌,并与全班分享。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技巧。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语文八上》教材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选取的五首古代诗歌的文本和解读材料4.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感知诗歌内容,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感知诗歌内容,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野望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第一句“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写傍晚在东皋伫望,表现了诗人寂寞彷徨的心情;“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景与动景,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生活。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主旨情感《野望》描写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考点训练1.《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审美素养。
4.增进语言运用: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朗读、理解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正确把握《渡荆门送别》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举例:如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句中的停顿和重音,以体现诗句的韵律感。
(2)词汇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
(1)诗句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的理解。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画面,深入感受诗句的意境。
(2)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识别和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如比喻、对偶等。
(3)文化背景的融入:将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融入教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渡荆门送别》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诗词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突破方法:讲解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简介唐诗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
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出示: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名师教学教案
《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重点)2.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难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背景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诗题交代了地点(荆门)、事件(送别)。
(二)朗读感知渡荆门送别李白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旅程)颔联hàn: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喜悦开朗)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新奇景色)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念故乡)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霞兴起。
怜: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从远处的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巴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唐诗的写景技巧应用到现代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唐诗的美学价值,分析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并启发他们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其次,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抽象的词汇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诗练习环节,学生们表现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创作还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勇敢地尝试诗歌创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二是《钱塘湖春行》全诗的阅读与解析,包括诗句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词句的理解、意象的把握以及诗歌手法的鉴赏;三是通过分析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掌握唐诗中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四是对诗中描绘的钱塘湖早春景象进行想象与描绘,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五是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这些成果将被记录下来,供全班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钱塘湖春行》的文学魅力,还学习了唐诗的写景抒情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五首唐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学生能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学生能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学生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的章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2)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领会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唐诗五首》,去领略唐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这五首唐诗,注意字音、节奏。
(1)教师出示重点字音:东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萋萋(qī)征蓬(péng)(2)教师强调读音:“皋” 读“gāo”,不读“háo”;“徙” 读“xǐ”,不读“tú”;“倚” 读“yǐ”,不读“qǐ”;“犊” 读“dú”,不读“zhú”;“萋” 读“qī”,不读“xī”;“蓬” 读“péng”,不读“féng”。
(3)学生齐读字音,教师纠正读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1)教师范读《野望》:“东皋 / 薄暮 / 望,徙倚 / 欲何 / 依。
树树 / 皆 / 秋色,山山/ 唯 / 落晖。
牧人 / 驱犊 / 返,猎马 / 带禽 / 归。
相顾 / 无 / 相识,长歌 / 怀 / 采薇。
”(2)教师范读《黄鹤楼》:“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 黄鹤楼。
黄鹤 / 一去/ 不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悠悠。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
4.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2.教学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3 唐诗五首(出示课件2)二、课前预习、储备知识1.文学常识预设:律诗(出示课件4)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教师指导:(出示课件5)诗歌赏析三部曲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注意“皋”“燕”“啄”的读音。
野望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这首诗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野望》1.导入。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2.初步感知。
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人赶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并不相识,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深入理解。
(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诗人弃官后隐居于此,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出诗人迷茫和失意的心绪。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整理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入了初唐至中唐时期的五首律诗,从王绩《野望》到崔颢《黄鹤楼》、王维《使至塞上》、李白《渡荆门送别》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唐代是诗的时代”,与孩子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更偏爱网络小说,更愿意接触“鲜活”的事物,而不是古老的“文物”。
有孩子问:老师,我对唐诗的印象就是从背唐诗三百首开始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背。
还有孩子说:唐诗看上去就很复杂,学起来头疼,最多默写题用用,我们生活里也没用处。
在期中考试之前我们已经完成《唐诗五首》的教学,但期中考试的律诗诗句选择题的正确率仅37.5%,询问选择正确选项的原因,发现掌握律诗知识的一个班只有5位学生。
可见学生的律诗知识学得并不扎实,马上要开始上新的古诗课文,因此我打算就“律诗”主题开展一次小型的律诗整理项目,让学生回顾律诗,温故而知新,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习目标】知识: 1.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及其作用;2.律诗“转”句常用的手法(对比、精准动词、虚实转换等)及其表达效果;3.律诗的意象与意境。
技能: 1. 能辨别律诗的结构;2.能归纳诗人“转”的方式(起承转合中的一种),理解诗歌情感;3. 能灵活运用律诗结构进行改编写作;4. 能从意象中感受意境之美;【学习过程】一、前置任务: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泰戈尔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
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这是晨阳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在学了《唐诗五首》后,他觉得唐诗魅力十足,于是想把此诗改成一首律诗,请你试着为他改编,并为自己的诗写一段推介词。
二、课堂任务任务一要素回顾哪首诗更符合晨阳同学写一首“律诗”的要求呢?学生在发言中回顾已学知识:七言或五言的八句诗,押韵(四、六、八句),颔联颈联对仗……任务二精致结构通过任务让改编的诗变得更精致。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名师教学教案
《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唐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使中国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野望》【情境导入】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是否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呢?唐代诗人王绩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望》这首诗。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
读准重音、节奏,大体理解诗意。
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品读诗歌,合作探究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上《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古诗学习中,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已初步具备了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他们虽能结合文下注释可以初步读懂诗歌内容,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在细读深品的具体方法和深刻体验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方面还需教师引导。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加之学生以前学过关于王维的其他诗作,对作者也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学习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2.在诵读、赏析中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兴趣1、观看经典咏流传《使至塞上》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视频中唱的《使至塞上》,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2、借助视频了解作者二、反复诵读诗味浓1、观看朗读视频2、自由朗读3、老师范读师明确: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
4、个人展示5、全班齐读三、静思细品入佳境(一)主问题巧切入读诗有技巧,品诗有方法,仅仅掌握技巧还不够,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中,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1.一字入手渐深入预设:从“单”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
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结合注释明确: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方法和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钱塘湖春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韵律特点。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美感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确实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在讨论和创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活跃,但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内向或者对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我还注意到,在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练习,有些学生的作品虽然意境不错,但在用词和诗句结构上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基本规则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诗词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钱塘湖春行》诗歌的基本内容、结构、韵律特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崔颢(hào)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其诗歌风格多样,边塞诗成就颇高。
早期作品多写闺情,流于浮艳。
后历边塞,
诗风变为雄浑豪放。
著有《崔颢集》。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
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其诗歌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虽着墨不
多,但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因其精于禅理,善于以禅悟诗,故
又有“诗佛”之称。
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使
至塞上》《终南别业》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诗人,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
精神的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诗风格雄
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有“笔落惊风雨,诗
成泣鬼神”之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是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原官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后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弃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黄鹤楼》诗人崔颢为求官来到湖北武昌,登上黄鹤楼,看眼前空空高楼,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严羽评价此诗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实际上是他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渡荆门送别》本诗是开元十三年(说法不一,取其一)李白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去游览。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对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三种,其中每句有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有七个字的称为七律。
通常律诗都有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从:来从楚国游(动词,往)
从流飘荡(动词,跟、随)
江入大荒流(形容词用作名词,原野)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怜:古义:喜爱。
例句:仍怜故乡水。
今义:怜悯。
乱:古义:繁、多。
例句:乱花渐欲迷人眼。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野望》
1.写景富有特色。
本诗写景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富有特色。
颔联从色与光的角度写静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通过“牧人”与“猎马”写动景,描绘出一幅日暮晚归的画面。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 运用典故。
尾联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与其神交,聊以慰藉,以此来抒发孤独抑郁之情。
《黄鹤楼》
意境开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诗的前两联从传说入手,以虚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昔人已乘黄鹤远去,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受。
后两联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自然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中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
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连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使至塞上》
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首诗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
首联交代了诗人此次出使的目的;颔联即景设喻,传达出诗人难言的内心情感;颈联写景,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尾联叙事,照应首联。
2.用语准确传神。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一个“大”字,道出沙漠最突出的特征;“孤”“直”两个字状写出一股青
烟直上高空的情景,富有神韵;“长”“圆”二字,朴实无华,却抓住了事物最本真的状态,写出黄河在苍茫的沙漠之中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准确传神。
《渡荆门送别》
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首联是总述,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
中间两联是倒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象,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的感受和体验。
尾联紧扣“送别”,与首联遥相呼应。
《钱塘湖春行》
选取典型意象,抓住景物特征,用字精练巧妙,写景手法灵活多样。
诗中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春季特有的意象。
“争”“啄”“迷人眼”“没马蹄”等词生动贴切地刻画出莺、燕、花、草的动态与勃勃生机。
写景时,宏观和微观巧妙结合,远景与近景遥相呼应,静态与动态相互映衬,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图。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诗眼和警句,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趣味。
2.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反复诵读,促使获得完美的美感。
3.巧妙整合教材,创新诗词教学。
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
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
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
传统文化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雄伟壮丽,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关于黄鹤楼,唐代的崔颢、李白及宋代的陆游等均有诗作提及。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如,陆游的《黄鹤楼》:“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