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思想在儒学中的特别之处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特点。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添加副标题
谢谢观赏!
演讲人姓名 202X.00.00
教育思想
孟子
深造自得 启发思维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因材施教
荀子
学思行结合 积"与 "锲而不舍" 隆师亲友
讲稿
讲稿 思想的核心,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在“克己” 推崇人性是向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利益是最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2>孟子的“王 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运用自如的 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注重“行” ,循序渐进,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 教育就是帮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要性。教
核心:仁政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倡王道,通过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
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孟子
战国早期
幼时丧父、 激情 孟母三迁 豪迈
子思等的儒家思 想
理想
个人人格
荀子
战国末期 正常
谨慎 儒、墨、道家思 理性 想
现实
社会体制
人性论
孟子
荀子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 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 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趣谈《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导语: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经去过齐、秦等地,而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子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据谢墉《荀子序》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
太史公作传,论次诸子,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下面仅举三例加以说明:(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生活常识分享。
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
作者: 廖名春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摘要: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
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
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
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
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荀子儒学思想的特点
荀子儒学思想的特点王德旭(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摘要: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出现了“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的局面,其儒家思想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荀子在人性论主“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建立了新的理论增长点;荀子在天人观上主“制天命而用之”,提高了人的价值,增强了人认识世界的主动性;荀子在政治上主“隆礼”、“重法”,丰富了儒家的政治理论;荀子在治国原则上主“王霸兼采”,深化了治国原则;荀子的正名论,从逻辑上完善了儒家正名学说。
关键词:化性起伪制天命而用之隆礼重法王霸论制名以指实儒学是古代中国社会中关于伦理与政治学说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其形成于春秋末期,由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创立,儒学后学都宗师孔子,“以六艺为法”〔1〕,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伦理宗法和民族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荀子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禹舜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意,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
”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十分自觉地以继承儒家事业和孔子思想为己任的儒家学者。
荀子对儒家经典的传承具有功不可没的重要性,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论》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
”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是孔孟之后儒家思想的集成者,同时荀子的稷下学宫的学术经历又使其儒学有所创新,所以研究荀子儒学思想的特点对于认识整个儒学的发展以及那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之性恶”的人性论性恶论是荀子在儒家人性论中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可以说是其学说的基础,由性恶论荀子引发出了其与众不同的儒家思想。
《荀子·性恶》开篇即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文理亡焉。
先秦儒学的特点
先秦儒学的特点先秦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类的思考和探索,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先秦儒学主要由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所创立和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人性:先秦儒学强调人性的本善和人的修养。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认为人类与天地相应,具有与天地相应的道德感知能力,只要人们通过修养和教育,就能够达到道德的完善。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二、强调仁爱:先秦儒学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和态度。
他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尊重他人的尊严。
这种关爱他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
三、重视礼制:先秦儒学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礼”的概念,认为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制,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荀子也进一步发展了礼制思想,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礼制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重视教育:先秦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思想道德,培养优秀的人才。
他强调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他还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强调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
五、重视政治:先秦儒学强调政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仁政”的概念,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与民众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种强调政治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儒学具有注重人性、强调仁爱、重视礼制、重视教育和重视政治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礼治的精神及其儒学史意义
特 别地 ,随着 晚近马克 斯 ・ 韦伯 ( Ma x We b e r ,1 8 6 4 -1 9 2 0 )的社会 历史观主 导先秦 思想 史研 究 的强势 ,治
① 荀 子有 云:“ 隆 礼贵 义者 其 国治 ,简礼 贱义者 其 国乱 ( 《 苟子 ・ 议 兵》 ) ” ,“ 故人无 礼则 不生 ,事无 礼 则不成 ,国家无 礼 则不 宁 。 ”( 《 荀子 ・ 修身》 )
学立足 ,于苟 子学本 身之整 体结构和 理论脉络 反倒不甚 了 了,如此 ,则 不免于 断章取义 、 曲与 生说 。有 鉴于此 , 本文 尝试在荀 子哲学 的整体 结构之下 ,顺着苟 子哲学 自身 的理 论脉络 ,对 荀子政 治哲 学做 一 内在 的 了解 ,以客观
地呈现 其理 论特质和 性格 。
轻 。( 《 孟子 ・ 尽心 下》 ) ” ;荀子则在 “ 礼 治” 的理论 模式之 下 , 对 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来 的儒家 德治 思想 做 了系统性 的论述和
发 展 ,从 而成功地 建构 了一套 既具有道德 理想层 面上 的价值 关怀精 神 ,又 具有政 治实践层 面上 的可操作 性的儒家 本 位 的政 治哲 学 。关 于后一个 方面 ,阎步克 先生 已在 “ 士大夫—— 官人 百吏 ”的理论 范式下 论之甚精 [ 1 】 于详人之 略 、略人之详 的原 则 ,本文 关注 的中心将集 中在 前一个 方面 。 在传 统 的儒 学史观 之下 ,荀子学 说通 常被视 为偏 离了孔 孟正 统的一个儒 学支脉 ,其政 治思想 尤其被看 作 “ 援 法 入儒 ”( 郭沫若 语 ) ,进而 “ 由儒 家 向法 家过 渡 ”( 牟 宗三 语 )的理论形 态 。此一进 路 ,一方面 , 囿于宋 明 以来 的道统观 成见之 局 限,心有所 偏 ,则 目有所蔽 ,其议论所 及不 免失察 ;另一方面 ,历来 的治荀子 学者 ,多在孟 子 ,基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荀子的思想主张生平简介游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荀子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荀子塑像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
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
帝王之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后世评论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
开题报告论荀子儒学思想
开题报告论荀子儒学思想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字子。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荀子”。
荀子承袭了孔子的思想基础,并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儒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将探讨荀子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以增进对中国古代思想和儒学传统的理解。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荀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关键观点,理解其对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研读荀子著作中的关键章节和学者的评论,我们将分析荀子对人性、政治伦理、社会秩序和教育的理解,探讨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观念的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重点1. 人性观:荀子认为人类天性本恶,必须经过教化和修养才能达到善治。
我们将研究荀子对人性的理解,探讨他的教化理论和对人类行为的规范。
2. 政治伦理: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我们将研究他的观点,探讨他对政治伦理的贡献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 社会秩序:荀子强调君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我们将研究他的政治理念,分析荀子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理解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良好治理的见解。
4. 教育观: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对培养人的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性。
我们将研究他的教育观,探讨他对教育的价值和对教育制度的建议。
四、研究成果和创新点通过对荀子儒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获得以下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作者:王晓菲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08期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水赵国人(今山西安泽)。
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作公冗前307年),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82年到前238年,最后隐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
荀子一生游历各国,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好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基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性恶》篇中所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求,有求就会有争夺,如果顺从人的本性去发展,就一定会行恶。
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端正人性,“化性起伪”。
他认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人性才能由恶变善。
关于这一点荀子从理论上作了论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修身》)二、荀子的礼法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荀子认为要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端正人“恶”的本性。
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认为应包括“养”和“别”两个方i酊。
所谓“养”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所谓“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礼论》)。
所谓“礼”就是按照“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规定去“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如果加以抽象,它就是一种准则,一种社会制度的法度。
知道了有关“礼”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们“从礼”、“法礼”、“隆礼”呢?荀子认为,首先人们必须锲而不舍地学“礼”;其次人们对所学的“礼”还要进行思考,即“思索以通之”;最后就是人们对“礼”要身体力行。
由此可见,荀子不仅详细论述了有关于“礼”的内容,而且对于如何“隆礼”也作了深入的考证,为人们如何进行社会道德法制建设以及其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准则。
今天,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的大门,而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荀子思想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承袭了孔子的理念,但又有所创新和深化。
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教育领域,为儒家思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对荀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了解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首先,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创新。
他认为人性本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有所不同。
荀子认为人自私、攻击性强,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得以规范和改善。
他提出了“性恶论”,强调个体的恶性本能,与社会的良好秩序相抵触。
因此,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荀子对于政治伦理的思考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大贡献。
他强调君主的统治地位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通过道德行为和讲究仁义来确保政府的廉洁和有效性。
他主张以政治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通过良好的政策和治理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并提出了“贤人治国”的理念,即政治权力应该由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掌握。
他指出,一个成功的政府应该通过恰当的政策和明智的统治来寻求国家和社会的长久福祉。
荀子对于政治的重视和对于统治者德行的强调,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荀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给儒家思想揭示了一条重要的道路。
他主张教育应该让人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以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自我完善的目的。
荀子提出了“儒教”的观念,认为儒家学派的任务就是为后人提供正确的道德观和教育方法。
他提出了“先王之道”即“义利之道”,通过儒学的教育来使人们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荀子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德育的重要性的关注对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历史影响非常重要。
最后,荀子还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提出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以期寻求社会和个体的改进和完善。
他强调个人的积极主动和努力,认为只有通过个体的努力和追求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他对于社会问题和道德方面的思考,使得儒家思想更具现实的意义和指导性。
荀子: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论荀子的仁爱观念及社会正义观念
荀子: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论荀子的仁爱观念及社会正义观念作者:黄玉顺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5年第4期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荀子基于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社会正义理论,其中,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
作为儒家的荀子,其“仁爱”观与其“性恶”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迄今为止人们未能触及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他根本就不算儒家。
其实,荀子正是用“仁爱”来说明一切问题的。
他明确提出了“仁爱始于自爱”、“爱则利之”、“仁爱中的差等之爱导致利益冲突”(此即所谓“性恶”)、“仁爱中的一体之仁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等一系列思想理论,由此贯通了中国正义论的若干最基本的理论环节。
由此看来,荀子堪称为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
关键词:荀子;儒家;仁爱;中国正义论;制度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4-0015-07收稿日期:2015-02-18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大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黄玉顺(1957-),四川成都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汉之后、特别是宋儒以来,荀子一直是颇遭物议的,有人甚至认为他根本不是儒家,至少算不得“醇儒”。
但我们这里要提出并证明的一个观点却是:荀子乃是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
这里涉及一个哲学上应有的、然而往往被哲学界忽视的常识:彻底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是一元论者,就是用唯一的根本观念来阐明一切事物是何以可能的,这就是本体或本源的观念,犹如基督教用唯一的上帝来说明一切事物是何以可能的;同理,一个彻底的儒家也是一元论者,就是用仁爱的观念来阐明一切事物是何以可能的。
所谓“阐明一切事物何以可能”是说:不仅阐明真、善、美何以可能,而且阐明假、恶、丑何以可能。
换句话说,这个根本的观念不仅要为善承担责任,而且要为恶承担责任,犹如上帝要为人类的原罪承担责任——是他放那条蛇才导致了人类的原罪。
荀子的思想体系与影响
荀况,即荀子,号卿。
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
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 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
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同自然斗争能力的提高,对以后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
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
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着书立说,直到逝世。
荀子的思想体系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也是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在思想倾向上与孔孟一样,也试图从先王那里寻觅解释现实的依据。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 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许多方面的内容。
一、哲学思想荀子的哲学思想,以其理论的深度和逻辑力量,把我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殷周以来的历史哲学观,大都认为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世间诸种物事及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皆 受被神化了的自然力的鉴临与制约,并且认为社会的礼仪制度、典章规范也为超人格的上帝所创制。
这种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外因论观点不能正确阐释社 会历史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变革现象,也无法寻觅社会历史发展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最终不得不诉诸不可知的神秘的外在力量。
迨及战国末期的荀子,兼融众家之学说,并收诸子之所长,在历史哲学观上,不囿于古人成见。
荀子割断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神秘的联系纽带,以理性主义眼光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之分”理论。
他指出,自然现象与社会治乱毫无内在联系。
荀子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最高生灵,须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活动,如使民以时,加强农业生产,节约消费,顺适自然时令等,都是其表现形式。
荀子的思想贡献和学术地位
荀子的思想贡献和学术地位
高专诚
【期刊名称】《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
【摘要】从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角度看,荀子是中国古代最有贡献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贡献有二:一是他儒法兼容并存的思想;二是他对孔子、孟子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调整、深化和发扬.荀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对先秦时期三晋思想和学术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高专诚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试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
2.荀子对"重人"思想的理论贡献
3.论荀子思想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4.重新认识苟子的哲学地位与历史贡献(专题讨论)——荀子: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开拓者
5.论荀子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子的认识论及其对儒学发展的意义
推” ,因此 各家对 “ 类 ”的这种 方法进 行 了研 究 ,尤 其是 墨子及 后 期墨 家贡献 很大 。后 期墨家 强调在 论辩 、推 理
过程 中所持 的 “ 类 ”的标 准要 固定 ,在 同一语 境 中,“ 类 ”的标准 不能游 移 ,“ 游 移 ”就 是 “ 不类 ” 。 “ 心 ”除 了要遵 循 “ 类” 、“ 有故 ”的规则 外 ,还 要 “ 虚 壹而静 ” ,“ 虚 壹而静 ”说得 是认识 主体 的状态 ,对认 识主体 状态 的高度 重视是 中 国古 代认识 论 的突 出特 点,也是荀 子认 识论 的主要特 色 。苟子 对 “ 虚 壹而静 ”是这 样
① 牟 宗三 :《 名 家 与苟 子》 , 台湾 学生 书局 , 民国 6 8 年。
② 苟子:《 正名》 ,王先谦集解本,《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 本, 本文所引荀子言论均出白 此版本,只注明篇目。
1 2 3
论述 的: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日: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 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 ,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 已臧害所将受, 谓-  ̄ - - A。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 所谓一,
中 图分 类号 :B2 2 2 . 6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O . 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0 3 0 ( 2 0 1 3 ) 0 1 — 0 1 2 3 — 0 7
作 者简 介:武 占江 ( 1 9 6 9 一) ,男,河北沽源人 ,博士 ,河北经 贸大 学马列教 学部 教授 ,主 要从 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
“ 虚 ”是 不 以已有 的知识和 认识妨碍 对新 知识 的吸纳 ,保持一种 虚心接 受 的状 态 。排 除成见 ,摒 弃各种 习惯 、 定势对 人思维 、认识 的束 缚 ,也就是荀 子所 说的 “ 解蔽” ,荀 子在 《 解蔽 》篇 中列举 了 “ 欲” 、“ 恶” 、“ 始” 、“ 终” 、 “ 远” 、“ 近” 、“ 博” 、“ 浅” 、“ 古” 、“ 今 ”等各种 不 同的情 形都可 以构成 “ 蔽” , “ 蔽 ”在 人 的认 识过程 中普遍 存在 , 为 “ 心术之 公患 ” 。这种对 于人 的认识局 限的分析 是很深刻 的 。“ 壹” ,杨 惊注 日:“ 既不滞 于一 隅 ,物 虽辐 凑而至 ,
论荀子——儒家之异类
论荀子——儒家之异类作者:谢欣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05期摘要:先秦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儒分八派,有好几派不传。
八派之中孟氏一派和孙氏一派是先秦儒学中影响较大的学派,孟子和荀子分别是其代表人物。
二者都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传承,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从两个学派的发展方向上看,他们似乎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孟子在继承孔子理论的同时,更注重以孔子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发展、补充,表现为“孔孟”的一脉相承。
而荀子在继承孔子的同时却更多的是批判与创新,提出诸多与孔孟相异的思想主张。
又因荀子出生于战国末年,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让他抛弃了传统儒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更善于从各家学说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其中以法家的影响最为深刻,从而使荀子获得“杂家”的称号,荀子的许多思想主张看似与孔孟格格不入,因此成为儒家学派中的“异类”。
本文拟就荀子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流思想的不同之处,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荀子;儒家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6)05-001-2一、政治思想1.王道与霸道“仁”是孔子学说中最高,最根本的准则,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但孔子对“仁”的含义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
在孔子的观念中,“仁”往往因人因事而异。
在孔子关于“仁”的各种论述中,最能体现仁的基本精神的“仁者,爱人”,把同情和关怀作为重要的道德准则甚至是治国理念以实现“泛爱众”。
后世的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更为完整的“王道仁政”学说。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土地兼并剧烈,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各诸侯国又热衷于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王道仁政”才能对内实现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实现天下的统一。
而荀子则一方面批判继承儒家的“王道”思想,又选择性的吸收法家的“霸道”思想,并将二者结合起来,“重王道而兼采霸道”。
儒家思想(荀子)
用一大批酷吏(如张汤),通过严刑峻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直到汉宣帝时期,还对其太子直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 道杂之。”王道即是儒家的德治,霸道即是法家的法治。汉代的
应该具有稳固性,不能总是变来变去。并且尽量向民众公开,让
境内最底下的百姓也都能知晓,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和所有法家 人物一样,韩非也强调严刑重法很重的惩罚,才能阻止他犯大错
误。韩非还提倡“连坐”制作,鼓励邻里之间相互告发。
术、势、法并重
韩非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除了发展荀子的“性恶”思想, 还汲取了前期法家的思想。韩非评价前期法家的三位代表:商鞅、
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尤其
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但是这种恶性经过后天教 化,也是可以消除的。
荀子的思想:人性本恶
1.人性本恶
2.化性起伪
3.涂之人可以为禹
人性本恶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 是非之心。荀子认为,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他看到的现实人性
“得民之心”的主张,因为普通百姓的心,就像小孩子的心一样,
根本不能判断是非好坏。小孩子得了病要剃头,不剃头就会肚子 疼,但是他并不知道吃点小苦能带来大好处,所以还是哭着不肯,
只能由母亲抱着他,强行剃头。百姓之心不能作为施政的标准,
国君真正为百姓着想,就要用法律强制约束百姓。
由礼到法
儒家的礼乐制度,常常十分繁复。韩非提倡法制,却提倡简明扼 要,这样才能杜绝世人过度解读,“以文乱法”。另外,法律还
不是外敌,而是内臣。治臣的关键在于广开言路,不能任由某一
个大臣专权。国君的治臣之术,在于给每个人安排合适的工作, 便可无为而治。这实际上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韩非继承
荀子名学思想述要
荀子名学思想述要
张路安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17)2
【摘要】荀子名学思想有其独特性,归纳来看表现在:他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出发点,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既有对各家各派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不同学派的批判与解蔽,展现了其名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他敢于标新立异的学术风范,奠定了"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基础,完善了儒家的"正名"理论.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张路安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邯郸,056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5.4
【相关文献】
1.辩名、墨以申礼义之道--对荀子政治思想之名学维度的考察 [J], 王沁凌
2.公孙龙与荀子名学思想上的文化差异 [J], 张路安
3.论荀子对孔子名学思想的扬弃 [J], 周国祥
4.辩名、墨以申礼义之道——对荀子政治思想之名学维度的考察 [J], 王沁凌;
5.论荀子在儒学史上之历史定位——依荀子之名学思想之展开 [J], 李哲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荀子思想
姓名:刘颖学号:134020108
第摘要: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而中国哲学,在中华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儒家学派可谓人才辈出。
但是大多数人一提起儒学,大多只会想到孔孟,而忘记了同样对儒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荀子。
本文主要从一般层次对荀子的思想进行总结概述并将孔孟思想与荀子思想的一些不同之处进行简要的概括。
从而揭示荀子思想的特别之处以及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荀子孔子孟子性恶论封建阶级统治
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的儒家,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提到儒家,大多数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孔孟”这两位对儒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的代表。
但却极少的想起另一位与孔孟同样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人——荀子。
一、荀子其人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其生卒年不详,稍晚于孟子,大约与楚春申君黄歇同时。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楚春申君黄歇死后,荀子失去了官职,退而著书,今存《荀子》三十二篇,其中大多为其本人所作,另其数篇是学生记录的荀子言行录。
二、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对比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其思想学说不仅仅拘守于儒家,对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荀子都加以批判吸收,在这一点上,他与孟子有着明显的差别。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将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三、荀子思想与封建礼制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做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注重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和孔子一样,他对礼教制度也十分重视。
然而,他的“礼”和孔子的礼也是有区别的。
在荀子看来,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
即礼是需要区分一定的等级的。
且在对礼的作用分析角度上也与孔孟有一定的区别。
在
孔子孟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和道德是分不开的,这在孟子的思想中更为突出。
而荀子则是从国家与法的角度来认识礼的作用。
在荀子看来,礼不仅仅是单的纯的做人准则,更重要的是礼是为政的大节。
在礼治方面,荀子更是提出了一些更新的见解。
他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
这一观点再次突破了孔孟思想对儒学限制。
这一观点的起点在于荀子的“性恶论”。
和孟子不同的是,他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礼义法度等政治制度及道德规范都是圣人君主制定出来的。
他十分注重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作用。
他也有着独特的自然观,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重视社会认识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而建立起来的。
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故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即我们常说的“制天命而用之”。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
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以现代的科学的观点来看,荀子的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结语: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并非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掌握。
而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
此文只能对其思想做一定概括,而其他的更多的价值,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索后,才能发现。
参考文献:(1)《中国哲学史》(M)(二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教研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