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渗流场的进一步探讨
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析
—
—
—
—
—7
—
—
因此 , 对各 向异性 油藏 水平 井 井 网渗 流场 的分 析具
_ _
—
— —
—
—
— —
摘 要 : 直观 地 反 映 各 向异 性 油 藏 水 平 井 井 网地 层 压 力 分 布 及 流 体 运 动 轨 迹 的 特 点 , 用 源 ; 为 利 r - 理 论 、 e ma 积 法 及 压 降 叠加 原 理 , 导 出各 向 异 性 油 藏 水 平 井 井 网 不 稳 定 渗 流 地 层 压 力 N w n乘 推 公 式 , 出 流 线 生 成 方 法 , 究 了水 平 井 井 网 渗 流 场 分 布 规 律 。 结果 表 明 : 层 各 向 异性 、 提 研 储 生产
引
言
中 国很 多低 渗透 油藏 以薄层 砂 岩为 主 , 油藏 内
性, 利用 压 降叠 加 原理 获 得水 平 井 井 网压 力 公 式 ,
给 出流线 生 成方 法 , 制水 平 井 井 网渗 流 场 图 , 绘 分
析储层 各 向异 性 、 生产 时 问和 注采 比等 因素 对水 平
不 同程 度地 发育 着 天然 裂缝 , 成油 藏 渗透率 的各 造
时间和注采 比对水平 井井 网渗流场影响较 大。在 布井 时, 水平井应垂直 于最大主渗 透率方 向, 以便 形成线性水驱 , 高驱替效果 ; 提 生产 时间越 长 , 压力传播 范围越 广 , 出程度越 高; 采 注采 比
越 大, 注入 流 体 的 波及 范 围越 大 , 及 效 率 越 高 。 利 用 该 方 法 产 生的 流 场 图 能 够 为 各 向 异 性 油 波 藏 水 平 井 开 发 井 网设 计 及 注入 方 案 的优 化 提 供 科 学依 据 。 关 键 词 : 向异 性 油 藏 ; 流 场 ; 平 井 ; 网 ; 压 线 ; 线 各 渗 水 井 等 流 中 图分 类 号 :E 1 T 3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水平井稳定渗流的基本理论
(9.1.3)
rξ = u 2 + v 2 , cosθ
=
u u +v
2 2
, sin θ =
v u + v2
2
(9.1.4)
从而将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的椭圆形区域变换成半径为(a+b)/(0.5L)的圆形区域, 将线段(-L/2,0)到(+L./2,0)映射成单位圆周(见图9.1.2)。
⎯⎯ ⎯ ⎯ ⎯→
z = x + iy , ξ = u + iv = rξ e iθ
z 1⎛ 1⎞ = ⎜ξ + ⎟ ⎟ ξ L/2 2⎜ ⎝ ⎠
⎞ x 1⎛ 1⎞ , y = 1⎛ ⎜ rξ + 1 ⎟ sin θ = ⎜ rξ + ⎟ cosθ ⎟ ⎜ ⎟ / 2 2 L r L/2 2⎜ r ξ ⎠ ξ ⎠ ⎝ ⎝
ξw =
垂直平面的产量为:
dξ dz
( 0 , iδ )
rw =
πrw
⎛ πδ ⎞ cos⎜ ⎟ h ⎝ h ⎠
(9.1.11)
·220·
qhv =
2πkL( pi − pwf )
μBo ln ⎢
⎡πrw ⎛ πδ ⎞⎤ cos⎜ ⎟⎥ ⎝ h ⎠⎦ ⎣ h
2πkh( pi − pwf ) ⎪ ⎞⎤ ⎫ ⎟⎥ ⎬ ⎠⎦ ⎪ ⎭
⎛ ⎝
−
⎜ 水平井在垂直平面的流动相当于底、顶封闭边界,引入保角变换 ξ = ⎜ 1−e
πz
h
πz ⎞⎛ ⎟ ⎜ 1+ e h ⎟⎜ ⎠⎝
⎞ ⎟ ⎟, ⎠
将z平面上带形区域变换成ξ平面上的一个单位圆域。z平面上汇点(0,0)在ξ平面上变成 圆心(0,0),z平面上的油井半径rw在ξ平面上相应为ξw。 dξ 2πrw ξw = rw = (9.1.6)
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研究进展
第34卷 第4期20 1 5年 7月 地质科技情报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Vol.34 No.4Jul. 2015收稿日期:2014-12-26 编辑:杨 勇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专项(2011E-2504)作者简介:何 军(1987— ),男,主要从事海外油气田油藏工程研究工作。
E-mail:hejun18@126.com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研究进展何 军,范子菲,宋 珩,李孔绸,姚江源,孔璐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 要:系统地回顾了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发展历程,国外对压裂水平井的研究趋向于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源函数、三线性流模型及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国内对压裂水平井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压裂水平井产能特征。
同时,还对国内压裂水平井产能分析方法,包括裂缝势函数分布法、保角变换法、裂缝离散法、当量(等效)井径法、源函数及格林函数法进行了分类总结,简要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分析了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压裂水平渗流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单裂缝;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E35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15)04-0158-07 压裂水平井渗流问题的实质是多井渗流的问题,理论基础是位势理论和叠加原理。
位势理论解决单条裂缝在地层中势函数的分布问题,叠加原理解决多条裂缝势函数分布的综合影响。
研究压裂水平井产能及压力动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点源函数法、保角变换法、裂缝微元法、当量(等效)井径模型、三线性流模型等方法。
除了解析方法外,研究压裂水平井渗流的方法还有数值模拟方法和实验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分析压裂水平井产能及压力动态变换规律,优化压裂水平井缝网参数。
实验方法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压裂水平井渗流规律问题。
水平井整体井网渗流解析解
水平井整体井网渗流解析解
刘月田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1(028)003
【摘要】通过椭圆余弦函数保角变换,五点法水平井网的矩形井网单元变为全平面空间,将垂直井变为无穷远圆形供液边界,水平井位于此圆形区域的中心;再利用无界地层1口水平井流动,得到五点法水平井网渗流压力分布和单井产量的解析解,并绘制流线分布图。
解析解中考虑了纵向和横向井距及水平井长度等影响因素。
随水平井长度增加,水平井产量亦增加,但面积波及系数下降,同时注入水的突破点向水平井端点靠近。
【总页数】4页(P57-59,66)
【作者】刘月田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
【相关文献】
1.断块油藏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渗流解析解及其应用 [J], 李晓军;张琪;路智勇
2.水平井注采井网渗流公式的推导及对比 [J], 张赟新;刘月田;屈亚光
3.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析 [J], 周洪亮;尹洪军;李美芳;张绍辉
4.油藏工程中水平井网渗流分析方法的应用 [J], 方堃
5.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线性井网渗流场分析 [J], 张玉广;周洪亮;尹洪军;张永平;张绍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范文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油藏作为一种重要油气资源,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高渗透率的特点。
在油田开发中,水平井技术已经成为火山岩油藏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而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理解并运用火山岩油藏的渗流理论。
本文将对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理论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二、火山岩油藏特征火山岩油藏的独特地质特性是其复杂性和开发难度的关键所在。
首先,火山岩具有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的特点,导致油藏内流体的运动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动态变化性。
其次,火山岩中多含裂隙和气孔,使得其内部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油藏有所不同。
这些特性使得火山岩油藏的开采过程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三、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水平井技术是火山岩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其成功与否与渗流理论的应用密不可分。
火山岩油藏的水平井开采过程中,涉及到的渗流理论包括水平井筒的流态、岩石物理参数的描述以及地下流体动态模型等。
在流体通过井筒时,我们需要关注层流、湍流和混流等多种流态对生产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和流体性质,建立合理的渗流模型。
四、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影响因素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地应力对渗流具有显著影响,地应力的变化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和破裂,从而改变油藏的渗透性。
其次,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也会对渗流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地下流体动态模型和水平井筒的流态也是影响开采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还需要考虑诸如设备技术、工作制度以及经济效益等实际问题。
五、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优化策略针对火山岩油藏的特点和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精确的地质调查和储层评价来更准确地描述火山岩的物理参数和流体性质。
其次,优化水平井的布局和轨迹,以提高井筒的穿透能力和覆盖范围。
此外,根据地应力和岩石物理参数的变化,调整地下流体动态模型,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分析
平面无穷延伸油藏中无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的实时域压 力分布解式[8] ,Ozkan E 和 Raghavan R 给出了这一解 式的 Laplace 变 换 形 式 , 并 将 其 推 广 至 双 重 孔 隙 介 质[9] 。在无限导流解式基础上 ,通过 Duhamel 叠加原 理可以得到有限导流压裂水平井的压力分布解式 ,该 项工作由 Cinco 等人最先在实时域中完成 ,后来 Cinco 和 Meng 又在 Laplace 变换空间中重新给出相应的结 果[10211 ] 。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叠加原理得到的有限导 流裂缝井压力分析解式形式上是一卷积 ,必须经过沿 裂缝段的数值离散才能计算 。刘慈群 、王晓冬等人给 出的椭圆流动近似解式[7 ,12 ] 要好于上述三线性流动或 双线性流动解式的结果 ,其模型对垂直裂缝的物理描 述相对比较完整 ,在应用过程中 ,张义堂等对该解式作 了计算方面的完善[13] 。在有限导流压裂水平井研究方
鉴于渗流方程的复杂性 ,把裂缝沿半径方向分成 N 等份 。假设每等份内的流量均匀分布 , 由壁面流入 方程可得第 j 等份壁面压力梯度为 :
5 pD 5 zD
zD =0+
= - πδqDj hD
其中 ,δqDj 为第 j 等份壁面流量密度 ,表示为 :
δqDj = qDj /π( rD2j - rD2, j- 1 )
对三维油藏中压裂水平井流动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建立了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油藏有限导流压裂水平井非稳态渗流系统模型用半解析的方法耦合求解出有限导流压裂水平井井底压力及流量分布并对井底压力特征曲线进行了流动阶段分析
基于流线模拟的压裂水平井渗流场及产能特征
引 言
压 裂水 平 井 已经 成 为 国 内外 开 发 低 渗 ( 特 低 渗 ) 藏 的关 键 技术 之 一 。压 裂水 平 井 依 赖 多 条 油 人 工裂缝 , 增加 油 藏 泄 油 面 积 , 降低 渗 流 阻 力 , 原 使 来 难 以经济 开发 的储 层得 以动 用 , 提高 了低渗 ( 特低 渗) 油藏 的开 发效 果 。我 国 长 庆 油 田具 有 低 孔 隙度
第3 2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西南石 油大 学 学报(自然科 学版 )
J un l f o tw s P t lu nv r t ( c n e& T c n l yE io ) o r a o uh e t e o m U i s y S i c S re ei e e h o g dt n o i
=
1 l纵 向上 分 为 一层 。考 虑 压 裂 裂 缝 沿 最 大 主 0n ,
应 力方 向延 伸 , 拟 网格 方 向为最 大主应 力方 向 。 模
1 流 线模 拟 方 法
3 压 裂 水 平 井 渗 流 场 及 产 能 特 征
流线 是某一 时刻在 流场 中画出 的一条 空 间 曲
线, 曲线上所 有质 点 的速 度矢 量 均 与这 条 曲线 相 切 。
流线模 拟 经 历 了流 管 模 型 和 流 线 模 型 两 个 阶段 。 M sa 给 出了流 管模 拟 法 的总 解 析 式 , 在 二 维 ukt 并
以交错 排 状井 网直 井和压 裂 水平 井 联合 采 油为
V 1 3 No 5 o. 2 .
0c . t 2 0 01
文章 编号 :17 64—5 8 ( 00 0 00 0 0 6 2 1 )5— 19— 5
最新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拟三维原理,将理论分析方法和一维油水两相渗流理论相结合,求解分支水平井单井和井网三维两相非活塞渗流问题。
采用适当的保角变换,将XY 平面二维两相复杂渗流问题转化为一维两相问题求解,从而确定出水平井在油水两相流条件下XY平面内的渗流阻力和水平井的水驱油前缘推进方程;根据一维渗流条件下见水前后的无因次时间和无因次见水时间,确定出水平井见水前后的无因次时间和无因次见水时间。
根据W平面内水平井见水前及见水后产量和时间的计算公式,确定分支水平井见水前和见水后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该理论的建立为水平井注水开发油田的动态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利用保角变换还建立了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水平井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理论AbstractThe article use the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methodology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1-D and 2-phase percolation theory of oil and water, solve a problem of horizontal well and well patterns and the 3-D and 2-phase flow of oil and water in non piston-like transfusion . Adopting a suitable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change the complex 2-D and 2-phase flow in XY plane of horizontal wells into a simple 1-D and 2-phase flow problem determine seepage resistance and water-flooding front equation in this plane. According to the pre-water breakthrough dimensionless time and dimensionless water breakthrough time in 1-D and 2-phase flow, determining the pre-water breakthrough dimensionless time and dimensionless water breakthrough time of horizontal well. According the calculate equation of water breakthrough and after outcome and time in W plan to determine the rule that breakthrough and after outcome change with time of branch horizontal well.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valuable basis for dynamic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field for horizontal well, adopting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establish a startup pressure gradient of the horizontal wells two-phase flow mathematical model.Key words:horizontal well; oil-water 2-phase; flow theoretical目录第1章概述 (1)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4)第2章水平井开发渗流理论 (5)2.1 水平井开发渗流理论 (5)2.2 分支水平井产能研究 (9)2.3 产能的影响因素 (13)2.4 小结 (14)第3章水平井水驱两相渗流理论 (15)3.1 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及模型的解 (15)3.2 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非活塞驱替理论 (19)3.3 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开发指标计算 (19)3.4 小结 (20)第4章水平井井网渗流理论 (21)4.1 井网布井方式(一)—四井底水平井及直井联合开采 (21)4.2 井网布井方式(二)—水平井及水平井联合开采井网 (25)4.3 井网布井方式(三)—两井底水平井及直井联合开采 (27)4.4 三种井网的对比分析 (27)第5章低渗透油藏中水平井两相渗流分析 (31)5.1 两相流体水平井椭球渗流模型 (31)5.2 小结 (35)结论 (36)参考文献 (37)致谢 (38)第1章概述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水平井用于提高油气井的产量和提高采收率的试验开始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末。
拉格朗日描述在水平井渗流场中的应用探索——油气渗流力学教材增添内容之建议
拉格朗日描述在水平井渗流场中的应用探索X——油气渗流力学教材增添内容之建议刘继林1,杜殿发2,黄世军3,延海云4,黄岭峰1,胡堂均1,张 洁1,张玉婷1(1.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4.赫瑞瓦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苏格兰爱丁堡 EH144AS) 摘 要:齐成伟进行了渗流运动学的首次研究,并导出了无限大水平地层中每一流体质点流向有限长直裂缝的运动学公式。
油气渗流力学方面:分析了该公式的性质,并利用该公式模拟了裂缝注水和产油时油水边界的运动动态,为水平井水驱油和正常生产时见水时间的渗流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油气渗流力学教学改革方面:从教材章节结构、学生需具备的数学基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求真求美动力的诱发四个角度,认识到石油类高校现行油气渗流力学教材应当吸纳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建议教材编著者引入并作为单独一节,建议教师授课时作为单独学时。
关键词:裂缝;渗流场;运动学公式;油水边界;见水时间;产能公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9—0001—03 自从1928年水平井技术提出以来,水平井激发的渗流场便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动力学方面,即渗流场中的位势。
根据位势,可以预测水平井产能,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拟三维产能公式[1,2]。
齐成伟对这些产能公式进行了重要改进和归一化处理,提出了囊括所有水平井产能公式的圆形地层中辐射状分支水平井拟三维产能新公式[3,4],另外给出了带形地层中纵向双分支水平井和横向水平井拟三维产能公式[5,6]。
然而,工程师们忽视了运动学方面的研究,即油气水的流动动态。
渗流场中流体质点的运动学规律,于2009年12月20日得到首次研究。
具体内容为,齐成伟探索并导出了无限大水平地层中每一流体质点流向有限长直裂缝的运动学公式[7],以下简称“齐成伟公式”。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油藏工程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油藏工程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由于低渗透油藏具有渗透率低、储层物性差、流体流动困难等特点,因此其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水平井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渗流规律,为油藏工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和水平井技术的发展现状,阐述水平井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优势和应用情况。
接着,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渗流规律,包括渗流速度、压力分布、饱和度变化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
同时,结合实例分析,探讨水平井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为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水平井布井优化、压裂技术优化、注水开发策略等。
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提出适合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的优化方案和建议,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和油藏工程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推动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低渗透油藏渗流基础理论低渗透油藏,由于其独特的物性特征,其渗流规律与传统的中高渗透油藏存在显著的差异。
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基础理论对于有效开发和利用这类油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油藏的渗流速度通常较低,主要是由于其渗透率低,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阻力大。
这使得在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过程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流体的非牛顿流动特性、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等。
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往往伴随着压力敏感效应。
由于孔隙压力的变化,孔隙的有效半径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流体的渗流能力。
这种压力敏感效应在低渗透油藏中尤为显著,在渗流模型中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还常常受到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范文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火山岩油藏因其丰富的储量和高效的开采方式成为全球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
水平井技术因其能更有效地开发复杂地质构造中的石油资源,已被广泛应用于火山岩油藏的开采中。
本文将针对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火山岩油藏基本特征火山岩油藏主要由火山岩构成,其内部结构复杂,多孔、多裂隙,使得石油在其中具有独特的渗流特性。
同时,火山岩油藏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为水平井开采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三、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是研究水平井在火山岩油藏中开采时,油、气、水等多相流体的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渗流力学基础:包括达西定律、斯托克斯公式等基本原理,用于描述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
2. 水平井渗流模型:根据火山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水平井的几何形状,建立相应的渗流模型,如线性流模型、径向流模型等。
3. 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井网布置等因素对渗流过程的影响,为优化开采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四、应用研究在火山岩油藏中应用水平井开采技术,需要结合渗流理论进行优化设计。
具体应用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井网布置优化:根据储层特征和渗流模型,优化井网布置,提高采收率。
2. 水平井轨迹设计:结合地质资料和渗流模型,设计合理的水平井轨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储层能量。
3. 采收率评估:通过建立采收率预测模型,对火山岩油藏的采收率进行评估,为后续开采提供指导。
五、实际案例分析以某火山岩油藏为例,采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开采。
首先,根据储层特征建立渗流模型,优化井网布置和水平井轨迹设计。
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对采收率进行实时评估和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该油藏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证明了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范文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火山岩油藏的开采成为了石油工业研究的热点。
其中,水平井开采技术因其高效性和经济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旨在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火山岩油藏基本特征火山岩油藏具有独特的储层特征,如孔隙度大、渗透率高、非均质性强等。
这些特征使得油藏的开采过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火山岩油藏的储层结构复杂,包括裂缝、孔洞等多种储集空间,这些空间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对火山岩油藏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到其独特的储层特征。
三、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是火山岩油藏开采的核心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水平井在油藏中的布置方式、生产过程以及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
在水平井开采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储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的物理性质、井网布置等。
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流体的渗流过程和开采效果。
四、渗流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为了更好地描述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过程中的渗流现象,需要建立相应的渗流模型。
这些模型应充分考虑储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的物理性质以及井网布置等因素。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渗流模型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优化生产参数,提高开采效率。
五、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以某火山岩油藏为例,通过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可以验证上述渗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在该油藏中,采用了水平井开采技术,通过建立渗流模型并优化生产参数,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开采。
这充分证明了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的应用价值。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对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山岩油藏具有独特的储层特征,这决定了其开采过程的复杂性。
2. 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是火山岩油藏开采的核心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3. 建立合适的渗流模型对于描述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以及优化生产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煤层气水平井施工井漏问题及解决办法
煤层气水平井施工井漏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紧缺,煤层气作为一种洁净的非常规天然气,是我国能源的重要补充,其开发和利用对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煤层气呈现单井产量偏低、煤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差异大的特征,煤层气水平井施工井漏对煤储层伤害一直没有彻底解决。
关键词:煤层气水平井施工;井漏问题及解决办法引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业的支持和各行业的高度配合,才有今天的成就和成果,水平井即井斜角达到或接近90°,井身轨迹沿水平方向延伸一定长度的钻井。
对于油气井,水平井可以增加目的层长度,从而增大揭露泄油、泄气面积,数倍提高油气产量,增大成本利润转化率。
由于水平井单井产量高,成本回收快,具有直井、直-斜井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涉足煤层气的企业普遍要求采用水平井的方式开发煤层气。
1煤层气水平井穿层压裂段间干扰规律鉴于目前煤层气水平井清水携砂压裂工艺要求,为了安全高效实现穿层压裂施工,施工排量基本设计在9.0-10.0m3/min,因此施工排量对诱导应力的影响不作讨论;但煤层的岩石力学特征差异较大,影响更明显,连续施工和渗流扩散泄压施工两种方式对诱导应力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煤层岩石力学性质和渗流扩散条件对不同段间距离下穿层压裂段间干扰规律的影响,通过建立穿层压裂数值模型,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和裂缝扩展形态。
2井漏某区内河流属黄河水系,地表主要河流为三川河、屈产河和留誉河,总体水文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
含水层呈单斜式自流斜坡承压含水,主要含水层有奥陶系、石炭系灰岩岩溶及裂隙含水层;煤系碎屑岩裂隙含水层、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煤系地层承压水在浅部势位高,在深部势位低,地层倾角一般为5°,地下水由东向西流动,水势位产生的水压可使地下水在含水层内流动,并呈现区域性高地层压力。
水平井渗流场的进一步探讨
Ξ
收稿日期: 2009- 07- 26 作者简介: 齐成伟 ( 1983—) , 男, 汉族, 山东泰安人, 2007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石油工程专业, 现就读于中国石 油大学 ( 北京) 研究生院。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Π x 1
∫4Πs y
Q
2
x2
1+ y ’ x dx =
2
Q dx ∫ 2s
( 17)
绘出入流剖面, 如图 2。
在这个规律上, 平面椭圆渗流场与三维椭球渗 流场在几何学上呈现出完美的一致性。 同时, 这种一 致性使我们更加坚信均匀入流特征。 下面来求三维无界油藏的产能公式。 令 a = sch Φ 、 , 代入式 ( 8) 得到 b= s sh Φ 5w = Q
s ch ( 2Π 5 q)
2 2
以 2 得整个平面的入流剖面 ( 见图 1)
v= q
Π s2 - x 2
( 4)
图 1 平面椭圆渗流场的沿程入流剖面
观察图 1, 得出结论: 平面椭圆渗流场的沿程入 流剖面呈中部低、 两端高的对称形态。 3 探索规律 为了方便对比, 将平面径向渗流场和球面径向 渗流场的等速线 面和等势线 面汇集成表 1。
a w
0
a
- a
w
( 12)
式 ( 12) 最后一个等式, 揭示出三维椭球渗流场 的入流剖面为
v= Q 2s
( 13)
( x - s) 2 + y 2 + z 2。
从而求得 55 2 55 2 55 2 〕+ 〔 〕+ 〔 〕 5x 5y 5z Q 1 ( 9) = 4Π [ (L R ) 2 + ( x 2 + y 2 + z 2 - s2 ) L R ] 2 可见, 三维椭球渗流场的等速面既不是椭球面, 也不是卡西尼卵形线的旋成面。 将 s = 0 代入式 ( 9) , 得式③。 即, 三维椭球渗流 场能够包含球面径向渗流场作为其特殊情况, 与本 文第三部分的期望一致。 下面来求入流剖面。
水平井近井渗流规律
水平井近井渗流规律1. 介绍水平井近井渗流是油气开采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合理开采油气资源、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水平井近井渗流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渗流规律的优化方法。
2. 水平井近井渗流基本原理水平井近井渗流是指在水平井附近发生的渗流现象,主要包括近井区渗透性衰减、流体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3. 水平井近井渗透性衰减机理水平井近井渗透性衰减是指在水平井附近,岩石的渗透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导致:3.1 压裂液渗透性侵蚀压裂液渗透性侵蚀是水平井近井渗透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水平井压裂过程中,高压液体会侵入岩石孔隙中,使岩石的渗透性降低。
3.2 岩石变形与塑性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岩石的变形与塑性,会导致近井区域的渗透性下降。
岩石会发生塑性变形,使得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减小。
3.3 水平井壁面滞流水平井井壁面滞流是指在水平井井壁上,流体会产生滞留现象,使得井壁附近的渗透性下降。
这是由于流体黏性和相互作用力所导致的。
4. 水平井近井渗透性衰减对油气开采的影响水平井近井渗透性衰减对油气开采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产量下降由于近井区的渗透性衰减,导致水平井附近的产量下降。
渗透性衰减使得流体在近井区的渗流能力减小,因此产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2 压力分布不均匀在水平井产出过程中,近井区渗透性衰减导致压力分布不均匀。
渗透性衰减使得流体在近井区的渗透性减小,从而出现压力梯度不均匀现象。
4.3 采收率降低近井区渗透性衰减对采收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渗透性减小,导致附近的资源无法充分开采,从而降低了采收率。
5. 水平井近井渗流优化方法为了克服水平井近井渗透性衰减对油气开采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优化:5.1 渗流改造技术渗流改造技术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改变近井区的渗透性,以提高采收率。
常用的渗流改造技术包括酸化、压裂、水平井段分层开采等。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深入,火山岩油藏的开采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火山岩油藏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其地质特性,还需对其开采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水平井开采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开发方式,已逐渐成为火山岩油藏开发的主流技术。
因此,对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火山岩油藏基本特性火山岩油藏是指存在于火山岩地区的油藏。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储层特性复杂、储集空间多层次化、流体流动性复杂等。
此外,由于火山活动的长期性,油藏内部的构造、裂隙、渗流特性也更为复杂,给水平井开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三、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水平井开采技术是利用水平井筒在油藏中形成一条长距离的通道,通过改变油藏的渗流路径和方向,提高采收率。
而火山岩油藏的特殊性质,使得其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具有其独特性。
首先,我们需了解基本的渗流理论。
在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遵循达西定律,即流速与压力梯度成正比。
在火山岩油藏中,由于岩石的复杂性和多孔性,这一理论仍适用。
其次,我们需对火山岩油藏的水平井渗流过程进行分析。
火山岩内部的裂隙网络是油藏的流动通道,而水平井筒则是形成高效率开采的主要因素。
当油藏的压力下降时,储层中的原油会通过裂隙网络流向水平井筒,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优化渗流过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井筒位置、设计合理的井网布局、调整生产速度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四、应用研究在了解了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理论后,我们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
这包括对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模拟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以及生产策略的调整等。
首先,通过分析实际生产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产量变化来研究压力梯度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液位变化来了解井筒的工作状态等。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范文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火山岩油藏的开采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领域。
火山岩油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特性和复杂的渗流规律,使得传统的垂直井开采方式难以满足高效、经济的开采需求。
近年来,水平井技术因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储层能量、提高采收率等优势,在火山岩油藏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火山岩油藏特征与水平井技术概述火山岩油藏是一种具有复杂储层结构和地质特征的油藏类型。
其储层多孔、多裂隙,且往往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水平井技术通过在油藏内部水平延伸的井眼,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储层,提高采收率。
同时,水平井技术还能有效降低生产压差,减缓储层能量损失,延长油藏开采寿命。
三、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一)基本渗流理论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过程涉及多孔介质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基本理论。
在多孔介质中,油、气、水的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石性质、流体性质、压力梯度等。
渗流理论的核心是达西定律,即流速与压力梯度成正比,与渗透系数成反比。
(二)水平井渗流特征水平井在火山岩油藏开采中的渗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水平井段内,流体沿井眼方向流动,形成“平面”流动模式;在井眼与储层之间,受岩石性质、裂隙分布等因素影响,形成复杂的非线性渗流过程。
四、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应用(一)优化井网设计针对火山岩油藏的复杂特性,优化井网设计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通过综合考虑储层特征、岩石性质、流体性质等因素,合理布置水平井网,使井眼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储层,提高采收率。
(二)提高采收率技术为了提高采收率,可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如:采用高效钻井技术,提高水平井的延伸长度和覆盖范围;采用注气、注水等技术手段,调整储层压力和流体分布;采用先进的采油工艺和设备,提高采收率等。
(三)数值模拟技术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是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重要工具。
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析
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析周洪亮;尹洪军;李美芳;张绍辉【摘要】为直观地反映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地层压力分布及流体运动轨迹的特点,利用源汇理论、Newman乘积法及压降叠加原理,推导出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不稳定渗流地层压力公式,提出流线生成方法,研究了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各向异性、生产时间和注采比对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影响较大.在布井时,水平井应垂直于最大主渗透率方向,以便形成线性水驱,提高驱替效果;生产时间越长,压力传播范围越广,采出程度越高;注采比越大,注入流体的波及范围越大,波及效率越高.利用该方法产生的流场图能够为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开发井网设计及注入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0(017)001【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各向异性油藏;渗流场;水平井;井网;等压线;流线【作者】周洪亮;尹洪军;李美芳;张绍辉【作者单位】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中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712;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2中国很多低渗透油藏以薄层砂岩为主,油藏内不同程度地发育着天然裂缝,造成油藏渗透率的各向异性。
由于水平井可以增大井与油藏的接触面积,改善油藏内流动特性,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着常规直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水平井开采技术已成为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之一[1]。
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整体井网渗流规律是现代油藏工程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
渗流场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地层内的压力分布特点及油藏内流体在注入井与生产井之间的运动轨迹[2,3],有助于确定注入流体的波及面积和形状,进而合理分析油气田开发动态,实现井网和注入方案的优化[4~6]。
水平井近井渗流规律
水平井近井渗流规律
水平井近井渗流规律
一、前言
水平井近井渗流是油气田开采的重要参数,它可以提供精确的渗流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尽管存在大量的文献和研究,但它们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无法提供近井渗流的准确评估。
本文旨在通过对水平井近井渗流规律的研究,认识近井渗流的特性,以供决策者作为参考依据。
二、水平井近井渗流的特性
1.水平井近井渗流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包括:井位置、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
2.近井渗流无论是水平井还是垂直井,水的主要流向都是由井、井侧和井底渗漏出的。
3.水平井近井渗流受多种因素影响,渗流量大小可以由井底、侧壁和井面的综合作用决定。
4.水平井近井渗流与岩石渗透率、井位置、孔隙度和岩石性质等有关,岩石渗透率越高、孔隙度越高、井位置越佳、井壁越稳定,则近井渗流数据就越准确,比如水平井的渗流数据要比垂直井的渗流数据准确。
5.水平井近井渗流可以通过改变井位置、增加孔隙度和调整岩石渗透率来准确估算渗流量。
三、结论
经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结论:水平井近井渗流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并受到岩石渗透率、孔隙度、井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根据孔隙度、井位置和岩石渗透率的变化来准确估算渗流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1 q2 q3
0 0 0 = :
2 1
:
qn qn qn
( 14)
0
Q
(n - 2) 2 1
(n - 4) 2 1
… 1 - 1 0 0 … 0 应用M a tlab 7. 0 语言编制程序如下
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式 ( 19) 中, 由于 bw ν s, 反正弦部分可近似取为 Π 2。 于是, 可解得 ( 另两根已舍去) 2 ( 4- 3Π ) s2 1 3 ( 20) [ - 2s+ + ] bw = 3 3Π
2 2 2 式 ( 20) 中, = - 8s3 + 9Π 3Π s ( 6 rw + s) + 3 s 2 2 2 2 2 2 1 2 { [ 108 Π rw + 4 ( - 8+ 9Π ) rw s+ Π ( - 1+ Π ) s ]} 。 从而得到三维无界地层水平井的稳态产能公式 4Π s5 w ( 21) Q= 2 2 ( ) a rctan h s bw + s 5 水平井势叠加构想 在当前渗流力学文献资料上, 从未有人提过水
- 1 (n - 4) 2 - 1 (n - 5) 2 - 1 (n - 6) 2 : 1 12
- 1 (n - 3) 2 - 1 (n - 4) 2 - 1 (n - 5) 2 : 0 1 0
- 1 (n - 2) 2 - 1 (n - 3) 2 - 1 (n - 4) 2 : 1 - 2 1 1 1
Ξ
收稿日期: 2009- 07- 26 作者简介: 齐成伟 ( 1983—) , 男, 汉族, 山东泰安人, 2007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石油工程专业, 现就读于中国石 油大学 ( 北京) 研究生院。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Π
2 2 aw - bw F〔 2 2 , arcsin 2 2 a w - cw aw - cw
2 2 aw - cw 〕 2 aw + Ν
( 7)
Π2
0
co s Η sin Η co s Υ sin Η sin Υ + sin Η dΗ dΥ 2 + 2 2
2 2
aw
bw
bw
=
Q Q ∫Q sin ΗdΗ=∫ d x =∫ d x = Q a 2a
s ch ( 2Π 5 q)
2 2
以 2 得整个平面的入流剖面 ( 见图 1)
v= q
Π s2 - x 2
( 4)
图 1 平面椭圆渗流场的沿程入流剖面
观察图 1, 得出结论: 平面椭圆渗流场的沿程入 流剖面呈中部低、 两端高的对称形态。 3 探索规律 为了方便对比, 将平面径向渗流场和球面径向 渗流场的等速线 面和等势线 面汇集成表 1。
表 1 平面径 点汇的二维和三维渗流场 等速线 面 1 ① 2Π x 2 + y 2
q Q 1 ③ 4Πx 2 + y 2 + z 2
x
2
+
s sh ( 2Π 5 q)
2 2
y
2
= 1
( 1)
将 5 看作未知数, 解方程 ( 1) 得 5=
arccsch 2Π
q
( s 2 - x 2 - y 2 + L R ) ( 2y 2 ) = ( x + s) + y 、 R
2
2
s bw + s
2 2
〕 = 2Πrw 2s ( 19)
观察图 2 可以发现, 当 n →∞时入流剖面趋于水 平, 符合式 ( 13) 显示的特征。 那么是什么力量维持均 匀分布的呢? 均匀分布情况下, 偏离生产段中心位置 处其左右两侧产生的合速度怎么会等于零? 比较合 理的解释是, 水平井的细长椭球模型, 导致了这种结 果。 在细长椭球模型下, 端部井壁面积小于中部井壁 面积。 端部入流速度大, 但由于井壁面积小, 其流量 与中部相等。 可见, 椭球等势面假设具有很强的合理 性。 如果已知水平井沿程均匀入流, 容易求得
Q = 4Π aw bw cw
( 11)
4 2 4
aw + y
4
2
= cw , 得 8
∫
Ν
∞
dΝ
( 6)
∫ ∫ 4ΠQ a b
0 0
w
Π2 Π2
1
2
w
aw bw bw + z
2 4 2
2
x
2
2
aw + y
2
4
2
bw
5= -
Q
2 2 2 式 ( 7) 中, Ν = {- aw - bw + x 2 + y 2 + z 2 + [ ( - aw 2 2 2 2 2 2 - bw + x 2 + y 2 + z 2 ) 2 + 4bw x + 4aw ( - bw + y + 2 z ) ]} 2。 将 aw = s、 bw = 0、 cw = 0 代入式 ( 7) 得 Q 2s Q s ( 8) = 5= arctan h arctan h 4Π s L+R 4Π s a ( x + s) 2 + y 2 + z 2、 R = 式 ( 8 ) 中, L =
192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年第 24 期
水平井渗流场的进一步探讨
齐成伟, 师文静
Ξ
(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北京 昌平 102249)
摘 要: 本文从点汇 ( 源) 与线汇 ( 源) 等速线 面的比较出发, 深入分析了平面椭圆渗流场和三维椭 球渗流场的入流剖面, 得出了重要结论。 最后, 作者提出了水平井势叠加构想, 对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 向。 关键词: 等速线 面; 茹科夫斯基变换; 卡西尼卵形线; 拉普拉斯方程; 产能公式; 无穷乘积 水平井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而其渗流场的 研究却一直处于拟三维[ 1~ 3 ] 的水平上。 笔者查阅了 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 并经过深入研究, 对水平井渗 流场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希望本文对水平井渗流场 的研究思路有所启发或者激发更多研究者的兴趣。 1 思想来源 平面径向渗流场的等压线和等速率线 ( 以下简 称 " 等速线" ) 都是以点汇 ( 源) 为中心的圆, 速率在等 压线上均匀分布。 球面径向渗流场的等压面和等速率 面 ( 以下简称" 等速面" ) 都是以点汇 ( 源) 为中心的球 面, 速率在等压面上均匀分布。而水平井的等压面和等 速面没有这样的一致关系, 从而导致了求解困难。 这样的差异, 预示着从等速面入手或许会有所 发现。 2 平面椭圆流动 ) 变换[ 4 ] , 可以把 通 过茹科夫斯基 ( Жу к о в с к и й 平面径向渗流场变换成平面椭圆渗流场, 并得到:
2Π x 1
∫4Πs y
Q
2
x2
1+ y ’ x dx =
2
Q dx ∫ 2s
( 17)
绘出入流剖面, 如图 2。
在这个规律上, 平面椭圆渗流场与三维椭球渗 流场在几何学上呈现出完美的一致性。 同时, 这种一 致性使我们更加坚信均匀入流特征。 下面来求三维无界油藏的产能公式。 令 a = sch Φ 、 , 代入式 ( 8) 得到 b= s sh Φ 5w = Q
(Ν + aw ) ( Ν + bw ) ( Ν + cw ) ) 。 于是得 利用边界条件容易定出C = - Q ( 8Π
2 2 2
193
由式 ( 7) 解出 55 5Ν , 代入式 ( 10) 得
vw = Q
4Π
ΓΦ
1
x
2
bw + z cw 令 x = aw co sΗ 、 、 、 y = bw sin Η co sΥ z = cw sin Η sin Υ bw
vw = -
55 5n
1 12 1 22 1 32 : 1
Ν = 0
=-
2
2 2 (Ν+ aw ) (Ν+ bw ) (Ν+ cw 2 ) 55 5Ν (Ν- Γ) (Ν- Φ )
Ν = 0
(10)
0 1 12 1 22 : 1 (n - 3) 2 1
-
1 12 0 1 12 : 1
… … … ω …
v=
〔 -
显而易见, 式 ( 3) 在 s = 0 时, 正是式①。 这意味 着平面径向渗流场是平面椭圆渗流场的特例。 那么, 式③也应该是三维椭球渗流场的特例。 式 ( 3) 揭示了平面椭圆渗流场的等速线是卡西 尼卵形线这一重要特征。 而三维椭球渗流场的等速 面是否也具有这一特征,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 三维椭球渗流场
194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年第 24 期
面。 推导如下
2
∫2Πs
x1
x2
q
1+ y ’ x dx =
2
∫Π
x1 x2 x1
x2
q s- x
2 2
dx
( 16)
将直径为 2s 的球面向心渗流, 压缩成任一直径 所在的线汇, 也可得到三维椭球渗流场的沿程入流 剖面。 推导如下
2 2
( 2) =
向渗流 球面径 向渗流
等势线 面 1 ② ln 2Π x 2+ y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