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异同
浅析陶渊明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异同
目录一、精神追求方面 (2)(一)、陶渊明:进退两难,归隐田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2)(二)、王维:亦官亦隐,参禅信佛,一种物我共赏超然境界 (3)二、思想内容方面 (3)(一)、陶渊明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3)(二)、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4)三、艺术风格方面 (4)(一)、陶诗真性、自然;王诗空灵、虚静 (4)(二)、无我与有我 (5)浅析陶渊明、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异同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 学生姓名:向蔚指导教师:陈忻摘要;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
本文从精神追求,思想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三个角度对陶渊明与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异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异同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奠基人,王维继承了陶渊明并在此基础上将田园诗和山水诗合流发展为田园山水诗。
由于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原因,在精神追求上,陶渊明是一种进退两难无可奈何的选择,而王维则是一种亦官亦隐物我共赏的境界。
思想内容上,陶渊明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现自己犹然自得的心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多流露出诗人的闲居情趣。
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的田园诗真性、自然,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空灵、虚静。
一、精神追求方面(一)、陶渊明:进退两难,归隐田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
陶渊明自幼有很高的理想抱负,一生在出仕和归隐上表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陶渊明本为实现济世志向而出仕,然而黑暗的政治形势使他自知无力回天,欲守拙归园田,又“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必须禄仕求生,此种身为形役的矛盾,一直不断地使内心冲突而深受折磨,最后毅然弃官归田,内心始得平静。
陶渊明和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比较
陶渊明和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比较摘要:陶渊明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有着相同之处,同样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
陶渊明开拓了这一新的领域,王维有所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领域,并在这一领域有了极高的成就。
陶诗真率自然,意深语淡;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陶诗语言精准,善用白描;王维精雕细刻,有如工笔画。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东晋末年,玄言诗蓬勃发展之际,陶渊明的田园诗以真切的感情,朴素的笔法,歌颂幽美淳朴的田园风光,赞美平凡的劳动生活,从而为我国古代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在陶渊明后,山水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而其后在山水田园派中尤以王维成就最大。
王维是继陶渊明后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明显受陶渊明的影响,王维的诗中也常以陶渊明自居,如“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而《后山诗话》也说:“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所在——”,可见他对陶渊明的仰慕和陶渊明对他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体现在人格上,还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风格的形成,陶渊明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如下:陶渊明的诗真率自然,意深语淡。
文学作品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
陶渊明几经出仕的经历使他对黑暗腐败的现实感到厌恶,归隐后乡居生活的自由,使他的身心彻底放松。
这使得山水田园之境在陶渊明的心中转换为了悠然之情,表现得真率自然。
宋代朱熹说“渊明之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语类》)。
陶诗真率自然的特色是其他是人所不可企及的地方,他善用自然之笔写所见自然之趣,用技巧却不见其技巧。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的首两句写是人隐居躬耕的生活,三四句一问一答却传达出是人悠然自得、自足自信的口吻,这也包含了作者对世俗利禄的鄙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人所年所闻,巧妙的将诗升华,写了诗人从采菊见山和目送归鸟所得的感受。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第一篇: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只是想从中寻找心灵的暂时安慰。
这种生存方式的抉择最终决定了两者诗歌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物象、作品意境都有所不同。
作品的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元勋,父亲也曾作过太守,到他时,家境衰落。
外祖父家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广泛阅读了《老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所以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青年时代的他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渴望干一番事业,曾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他的作品主要讴歌田园淳朴的风光,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以轻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宁静淳朴的农家景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辞官归隐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其次,他还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创作了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感情真挚感人,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愿无使违),描绘了作者劳动一天的情景,对“躬耕自资”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归隐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
所以他的诗歌还有反映自己贫困潦倒生活状况的内容。
如《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葭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可见他老年生活的凄惨状况。
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贫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
浅析王维、陶渊明田园山水诗风格之差异
王维 、 陶渊 明 的 田 园 山水 诗 都 以平 淡 、 谧 著 称 。 王 维 的 静 田 园 山水诗 更 为 冷 寂 、 穆 与 安 详 , 些 诗 透 出 看 破 红尘 的淡 静 有 漠, 充满 宗 教 的 神秘 感 。 渊 明 的 田园 山 水 诗却 充 满 了世 俗 的 陶 生 活 气 息 , 易 、 素 、 亲 可 爱 , 里 行 间 流露 出对 人 生 的肯 平 朴 可 字 定 和 对 日常 凡 俗 生 活 的 认 同 。造 成 这 种 风 格境 界 差 异 的表 面
关 键词 : 维 王
陶 渊明 田 园 山水 诗
风格 差 异
王维与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 出的田园山水诗人 。 由于 时代 背 景 、 治 观 点 、 生 态 度 、 化 教 养 、 术 境 界 等 方 政 人 文 艺 面 的不 同 , 们 在 田 园 山水 诗 方 面表 现 出 不 同 的风 格差 异 。 他
够满意。 四 、 论 与 建 议 结
( ) 论 一 结
参 加 的项 目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摘要: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固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
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诗分别生活于东晋、南北朝、盛唐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山水田园诗,并且在各自的创作中散发出夺人的光彩。
尽管田园诗和山水诗因都写景而往往并称,但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陶渊明擅长写农村风景的田园诗,除了咏史诗和少数山水诗(如《游斜川》)外,他的诗歌主体是写隐居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而谢灵运、王维皆善于写自然风景的山水诗,写其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经常和行联系在一起。
下面我们对三家诗人的创作做一简要比较:1.从生活地位,个性来看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后裔(曾祖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无储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极度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尽管做了几十天县令,但始终有志不得伸,又不甘心降志辱身作军阀爪牙(要做官须投靠军阀刘裕),厌恶世俗,崇尚自然,要做上古民(又称羲皇上人),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亲自劳动,实践个人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他的田园诗是“小国寡民”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表露.有时也露出不能耀祖的无奈。
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作为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
陶渊明是第一位;谢灵运出身于名门望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因淝水之战有功,受封康乐公)之孙,谢安是其曾祖,谢混是其族叔。
自幼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山,吸引他去寻山涉水,为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而佛教精舍又大多在深山绝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比较陶渊明和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尽管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所表达的田园情结不尽相同。
由于政治背景、时代氛围、生活际遇、个性秉赋、艺术造诣的不同,因此,在诗歌的创作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色,两人的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从诗人的心境、诗歌内容和意境三个角度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
一诗如其人——诗人际遇、心境的比较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历史时代、政治背景、文化修养、人生态度、生活际遇的现实差异,导致两人在心境、情怀、审美方面存在差异。
1 隐居的诱因不同由于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存在差异,因此,两人在际遇、心境方面也有所不同,诗歌的创造风格看似相似,实质却不尽相同。
(1)陶渊明――厌恶官场生活在东晋时代的陶渊明,他的祖先是开国功臣之一,祖先父辈们大部分都在朝廷上担任过官职。
虽然陶渊明不属于世族名门,但也不是普通的庶民平民,他自小就生活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典型的儒学氛围的陶冶。
陶渊明曾多次出仕在朝。
但是,东晋属于乱世,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交织着,在理想与现实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奔波劳顿,深感官场险恶,实属“宏罗制而鸟惊”。
几番徘徊后的陶渊明深深地厌恶世俗官场,清楚地觉得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于是决定逃禄而归耕。
从此,他踏上归隐路,并坚定地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2)王维――厌倦官场王维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的开元盛世,国富民强。
王维有才华,意气风发又踌躇满志。
但是,由于“伶人舞黄狮”的牵累,屋漏兼逢连夜雨,宰相张九龄遭遇贬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当道,使王维深受磨难,倍感沮丧和压抑,恐遭不测之忧虑。
在官场的喧嚣和应酬的烦扰下,对官场的虚幻生活深感厌倦,从而生发隐居的念头,“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而归向桃花源,透露出王维欲步陶渊明的后尘,辞官归隐。
王维、陶渊明田园山水诗之差异
第23卷第1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月型;2量些:!墅:堡墼些堡坠塑堡垒堕堡量!墅型坠;垫!王维、陶渊明田园山水诗之差异陈在东(石油大学(华东)社会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97)[摘要】王维、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均属优美的美学范畴,以平淡、静谧为主要风格。
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
王诗更加冷寂、静穆与安详。
有些诗透出看破红尘的淡漠,充溢着宗教神秘感,与世俗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体现了一种清高、自赏的士大夫情调。
而陶诗却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平易素朴,亲切可爱,具有平民性、世俗性、民间性,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
艺术表现上,王诗更重形式美,注意炼字炼句、对仗押韵、色彩对比、画面安排等。
而陶诗则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天然本色。
[关键词】王维;陶渊明;田园山水诗;士大夫情结;赤子情怀[中图分类号]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蝤051(2001)01珈65—02王维与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田园山水诗人。
由于时代背景、政治观点、人生态度、文化教养、艺术境界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诗歌的艺术性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王维、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均归优美这一美学范畴,以平淡、静谧为主要风格。
但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更为冷寂、静穆与安详,有些诗透出看破红尘的淡漠,充满宗教的神秘感。
而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平易、素朴,可亲可爱,具有平民性、世俗性、民间性,字里行间跃动着生动的意趣,有着对人生的肯定和对日常世俗生活的认同。
造成这种风格境界差异的表面原因是由于题材内容的差异,王维的描写对象多为远离尘世的寂静山林.而非真正的农村。
在隐居的名胜处摄取可以入画的富于美感的“镜头”,他的诗歌意象的跳跃性较大,把各个镜头组接起来,富于画面感,即使诗中有“野老”、“牧童”、“浣女”的形象。
也是其文人士大夫隐逸心态的一种点缀,这与中国文人画形成同构,都不以写实为主要目的而是追求空灵淡远、静穆的美。
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欢迎阅读与借鉴!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1内容摘要: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
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
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精神追求;异同山水田园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
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诗歌淳朴,自然,富有韵味。
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来,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孟浩然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孤清,但是他善于发掘自然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
他们歌歌风格的不同与其内心精神追求的不同有着必然联系。
现在就他们的诗歌去分析精神追求的异同。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辨析
一
个深 受 佛 家 思 想 影 响 , 意 境 空 灵 清妙 、 超 然
洒脱。
先 就其 形 似来 说。早 年 都 受 儒 家 思 想 的 影
响, 有远 大 志 向 , 学而优 则仕 , 以建功 立 业 , 作为 自 己人生 的 主要 追 求 。但 在黑 暗 的现 实 中碰 壁 后 ,
有离 开的念 头 。《 辛 丑 岁 七月 赴 假 还 江 陵夜 行 涂
[ 作者简介 ]赵彩 霞( 1 9 7 3一) , 女, 讲 师。研究方 向 : 唐宋文学
赵 彩霞: 形 似 而 神 异 — — 陶 渊 明 与 王 维 山 水 田 园诗 辨 析
口》 ・ f J 说 :“ 诗 书敦 素 好 , 林 园无 世 情 。如 何 舍 此
尤其 是在 佛家 思 想 的体 悟方 面 , 有 独 到 之 处 。本 文试从 形 与神 两 方 面 做 一个 比较 。二 者 , 有 其 形
瓶无储粟 , 生生所资 ,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
吏, 脱 然有 怀 , 求 之靡 途 。 ” 亲 老 家 贫 固然 是 其 人 仕 的原 因 , 更主要 的是 他 出身世 代官 宦家庭 , 早 期 深受儒家思 想 的影 响, 有 积 极 进 取 的 一 面 。在 《 杂诗 》 中, 他写道 :“ 猛 志逸 四海 , 骞 翮 思远 翥 ” , 表 明 自己远 大 的志 向。《 饮 酒》 其十六 : “ 少 年 罕 人事 , 游 好 在六 经 ” 。二 十 九 岁 时 , 陶 渊 明 出来 做
心路 , 最终 都在 山 水 田园风 光 中找 到 了心 灵 的寄 寓之所 , 获 得精 神上 的任情 适 意 、 平 静愉悦 。其 不
相似的田园不同的情感
相似的田园不同的情感——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三首田园诗的比较分析在中国文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仿佛是文学创作的无言宗师,很多诗人在自然的山水田园面前表现出极度的沉醉与痴迷。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重要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的代表诗作《归园田居》、《过故人庄》和《渭川田家》,无论是在题材立意方面,还是在风格技巧上都很相似,但仔细品味,其情怀寄托又有差异,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他们同中有异的文化心态。
一、诗作内容与情怀意趣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当时官场污浊吏治腐败,他在几度出仕与归隐之后,终于选择了“躬耕自资”的生活道路,《归园田居》即写于归隐初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白然。
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写诗人本性及对世俗的认识,中八句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写自己闲适自由的心境。
孟浩然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富裕的物质生活,宽松的社会环境,开放的文化政策,使王孟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官场的对立物,归隐亦非保持人格高洁的唯一方式,而是一种姿态,一种新的人生境界,也是求仕的一条途径。
孟浩然一生经历简单,以四十岁入长安为界,前期在家乡隐居,后期漫游各地。
《过故人庄》就是写他在襄阳隐居时一次拜访旧友的生活,这是一首五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四联,写了拜会朋友的一个过程:诗人应邀而来―描绘沿途风光―宾主畅谈农事―寄情来年重阳。
王维前期积极人仕,进取有为,后期则受佛老思想的影响,意志消沉,亦官亦隐。
《渭川田家》写于后期: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难维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此诗写田家留饮的情景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与陶渊明诗“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口吻相似,但是孟浩然借以陶渊明的口吻抒发自己的坦荡襟怀,显得清新、飘逸阔达。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
对仗工稳二不纤巧,写景混成二不刻画,作律诗而知取法古体,学陶诗而有变化,故有创意。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
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
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
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总的来说,孟浩然诗的成功在于他善用奇绝而又自然的艺术,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把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美,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上承陶谢,下启王维,在中国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
因为孟浩然的山水诗大都在一片清幽之中即景会心,伫兴造思,将客观景物同主观情致相结合,开掘出被主观情志异化的自然美,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韵味悠长。
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悠远凄清的意境,形成了清幽淡雅的风格。
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使盛唐山水诗沿他开辟出来的道路走向繁荣。
三、王维超然的精神追求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而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的王维系官僚贵族子弟,年少才高、诗艺杰出,开元初到长安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王维被叛军所拘,系于洛阳,迫受伪职。
两京收复后,责授太子中允。
有关陶渊明和王维诗歌不同点
陶渊明,字元亮,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奠基人。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躬耕南野,亲事稼穑,从而把平凡的田园劳动生活引入诗歌的艺术苗圃,独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形式,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以山水田园诗最负盛名。他在学习“陶谢”的基础上又不断地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王维的诗歌风靡当代,留泽后世,得到了很高的赞誉。蔡绎在《西清诗话》中是这样评价王维的“王摩诘诗,浑厚娴雅,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2]杜甫也曾在《解闷十二首》之八中这样评价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宁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3]可见王维在盛唐诗坛的地位。
王维并没有象陶渊明一样彻底与统治阶级决裂,但也并非为出仕而出仕,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在半官半隐的20年间,他不仅避开了官场的严酷政治斗争,而且晚年官越做越大。他不再把隐居看作是与社会相对抗的手段,而是视为一种以乐观洒脱的态度、按自己兴趣和条件选择的生活方式。他这种平和的创作心境在文艺作品中,常常通过欣赏自然美而达到心境融和,他努力在自心的宁静中,寻找安逸的乐土,尽情品味着那种幽静、清淡之美[3]。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又如“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隠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闗”(《淇上即事田园》)等诗歌,从审美取向来看都可作如上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陶渊明选择在庐山脚下的一座普通草屋里过着与当地农民并无二致的“结庐在人境”的世俗生活。他的隐居生活里没有风景优美的别业,没有谈诗诗论酒的达官贵人。他已断绝了与官场的往来,其交往的对象或是亲戚朋友与故旧,或是村夫野老。他所见到的是农家日常的草屋、农舍、炊烟、禾苗、农田等,他象一个普通农民一样日夜操劳在田畴之中,为生计而忙碌。正是因为他本人置身于农家,完全融入了真正的农家生活,所以他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农民的生活,从而描写真正的农村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满足,是对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感到欣慰。他从不对景物的体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把深厚的感情寄寓于平常的事物和生活当中,表面看来没有特别之处,细细咀嚼却诗意昂然,平易的形象中包含丰富的思想。诗中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引导读者走进他所营造的朴实、自然的意境中去。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作者:刘鑫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3期内容摘要:田园山水真正进入文学的视野,是在晋宋时期。
及至盛唐,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因素的促进,山水田园诗又一次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本文主要比较了陶渊明与王维两人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创作动机以及对待隐逸的态度等方面内容,以求给大家带来新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两位大家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陶渊明和王维,一个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把他们拿在一起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二位诗人的理解,同时也让大家对山水田园诗在这两个时期的特殊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山水田园诗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劳动,它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它或兴盛发达,或又涓涓细流,脉脉不绝。
今天,我们追寻它的源流,比较陶渊明、王维两位大家田园诗歌的不同,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这对我们树立起淡泊名利的处世观也有一定裨益。
一.不同的人生经历所孕育的不同的文学性格1.陶渊明的洒脱与真性情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六月的一天,孟氏临盆,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
元亮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更是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性格也比较沉稳。
少年时代的他,生活在柴桑的农村。
因为家里穷,他不得不选择出仕谋生,二十九岁的他,曾任江州祭酒,但是不久之后便辞职了。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到江陵,入桓玄幕。
当时的桓玄手握重兵,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篡夺晋朝。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后来,政局发生了变化,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桓玄,掌握了实权,给晋王朝带来了一线生机。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刘裕的参军。
然而此时的陶渊明,心里可以说是十分矛盾的。
一方面他觉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终于能有所作为了;一方面他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陶渊明和王维异同点[精华]
陶渊明和王维都是作为时代的伟大的诗人,俩人都写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但由于他们的出身背景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在内容,艺术特色和生活上的不同,但是作为山水田园诗又有些相同之处。
内容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
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还有不同就是陶渊明侧重也日常的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田园诗,而王维则是侧重于闲情雅致的山水诗。
这主要是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陶渊明是穷隐,而王维是富隐,王维把当官的俸禄作为隐士生活的经济支柱,所以在十个创作上没有生活压迫,更多的是描写和欣赏自然美景,这和陶渊明是不同的。
艺术特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醇美,富有哲理,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以动写静,诗中有画。
陶渊明的诗歌的总体特征是自然化。
主要有:清新的笔法。
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如“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2、细腻的描写。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在他的细腻描写下,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陶渊明和王维山水诗自然意趣异同点
读王维的诗,很容易让人联系到陶潜。
其实,陶王间虽见师承之血脉,而却情趣大异。
古人以为,陶潜为平淡之宗,王维乃神韵之祖⑴,这也只是给我们以比较的暗示和比较的视角。
在哲学、美学层次上审察和辨识陶潜王维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及人格精神,给我们以颇有价值的昭示。
作为生活于社会背景上有着深刻差异的两个时代中的陶潜和王维,陶潜仰重守朴含真、恢复自然本性的老庄思想,诗风平淡简古;王维则崇尚空诸所有、返归心源的禅趣佛理,诗风空灵虚清。
(一)在社会理想的构建上。
陶潜的“桃源”诗又是比较完满地体现这种融和了的精神的。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物我和睦和谐和平,人们于“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自食其力中自得其乐,陶然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知足寡欲的满足中。
在这种“虽无经历志,四时自成岁”的社会里,无智巧机诈,无君臣奴役,无杀伐篡夺。
这种社会理想的本质应该说是道家的精神。
陶潜在思想上完全蹈袭了小国寡民、宁静自足的老庄生活理想,生动地展示出魏晋时期中小地主阶级的精神风貌。
陶潜是依赖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调和,那么,王维则是凭借着对客观世界的超越乃至否定。
他很擅长审时度势的王维,同样是“桃源”题材的诗,却远异于陶潜笔下的逃避乱世的偏僻山乡,而完全是超越现实的“灵境”、“仙源”:王维的绝大多数的山水田园诗中,实在是难以寻见出儒家用世精神的影迹来了,所表现出来的唯有洽契禅宗色空寂灭思想和隐者闲适渊泊心态的“适意”。
“适意”便是人生,“适意”便是理想。
王维不隐而隐,隐而不隐,欲隐而仕,欲仕而隐,这种于宦海风险中履险如夷的生存智慧,自非陶潜可及,王维的这种仕隐形式,在他的那个时代大获盛誉,连执著于“奉儒守官”家风的杜子美都感动得呼“高人”。
于此,我们也可见出陶王差别了:陶潜深潜于道家精神,主要是在逻辑思辩中得其虚静世界;而王维则得益于禅宗旨趣,讲究在对外物的静观默识的直觉中归返虚静。
因而,同是虚静,陶潜只是心静物静,而王维则是心空物空了。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经 济 条 件 ,形 成 了 不 一 样 的 文 学
东 晋 是 一 个 战 争 纷 扰 ,官 场
性 格 。 这 直 接 影 响 了 他 们 在 山 水
险恶的时代 ,生活在 那个时代 的
陶渊明 , 选 择 由仕 而 隐 , 是 可 以 理 解 的 。他 退 避 社 会 政 治 , 是 为 了保 全 自 己 的人 格 ; 亲 和 自然 , 与 自然 融 为一体 , 是 为 了 在 “自然 ” 中 寻 求 解 脱 。他 的 归 隐 可 以说 是 一 种
陶 渊 明 和 王 维 ,一 个 是 中 国
生 ,二 十 九 岁 的 他 , 曾任 江 州 祭
治环境 , 有 着 一 定 的社 会 地 位 。 他
田园诗 的开创者 ,一个 是 山水 田 园诗 的代 表 ,把他们 拿在一起 研
究 , 目的 是 为 了进 一 步 加 深 对 二
酒, 但 是不久之后便辞职 了。晋安
为家里穷 ,他不得不 选择 出仕 谋
个 官僚地 主家庭 ,有着较 好 的政
学教 育
“ 青松 在东 园 , 众草 没 其姿 。 凝 霜殄 异类 , 卓 然 见 高 枝 。连 林 人 不觉 , 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 柯 , 远 望 时 复 为 。吾 生梦 幻 问 , 何 事 绁
度
山水 田 园 诗 在 这 两 个 时 期 的特 殊 价 值 有 一 定 的 认 识 与 了 解 。 山 水 田园 诗 源 于 古 代 劳 动人 民 的 农 业 生 产 劳 动 ,它 植 根 于 现 实 主 义 的
至德元 年 ( 七百 五 十六 年 ) , 叛军 攻 陷长安 , 他被迫接受伪职 。次年
而 形 成 独 特 的 艺 术 风 格 的 。 而 这 些 艺 术 风 格 又 都 是 由他 们 的 文 学 性 格 直 接 导致 的 。可 以说 , 文 学性 格 直 接 导 致 了 作 家 的 语 言 风格 。 1 .陶 渊 明 山水 田 园诗 平 淡 中 的 奇 特
试论陶渊明与王维归隐的区别
试论陶渊明与王维归隐的区别—《山居秋暝》与《归园田居》的意境比较汉语言三班朱梦鸽 1205010220王维和陶渊明都是山水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两人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归隐田园,但二人诗歌的表达各有千秋。
现在以《归园田居》和《山居秋暝》两者意境的比较来探讨二人归隐的不同。
一、诗中意象都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但画中的意境有所不同“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将画的一些元素融入诗境,从而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境界。
王维与陶渊明都在各自的诗中自觉运用了“诗画同构”的美学原理,但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逸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农村生活图景,《山居秋暝》则是卷轴式的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图。
而《归园田居》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但两者画境各异。
《归园田居》主要以所居住的地方周围景色为主,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等周围环境简朴恬静,全诗以诗人为中心,却并不见任何人物的痕迹,只是通过鸡鸣狗吠之声使画面透出一股温暖的人情。
这些意境的择取与陶渊明的自我之心有关,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而《山居秋暝》则是描写诗人随处可见之物、可听之声,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晚年阅尽繁华后渐入禅境的心态反映,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诗歌寄托了志趣,但承载的思想意蕴各不相同“诗言志”,这是古典诗歌的一般创作原则。
诗往往是诗人思想的载体。
陶渊明“诗以寄其意”,在诗中极力营造一种祥和的意境以寄托任性自然的志趣。
他生活在战乱频繁、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但在经历官场的黑暗后,他对现实彻底失望,选择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栖息之地。
但他的隐居生活却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王维与陶渊明诗歌对比-2019年文档
王维与陶渊明诗歌对比偶读王维的《鸟鸣涧》其中“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静为动,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疲劳如梦的鸟儿徒然惊醒的情景初读便闪入眼前,只觉朗朗上口,字字相应,再读,又觉意味无穷。
不由想到了儿时背过王维的《鹿柴》《谓城曲》,心中泛起好奇,于是上网搜查了一番。
原来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怪不得觉其诗意境形象优美,再看,其诗竟还暗含禅意,怪不得素有诗佛之称,叫人回味无穷。
又不禁想到了山水田园诗大家陶渊明,十分困惑。
同为山水田园诗人,两人的诗内容又有何异同呢其诗均意境迷人差别又在哪里呢王维的诗赋有禅意,陶渊明的诗又有何特色呢故特此查询,以立此文。
一、王维诗于佛,陶潜倾于态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王维擅长写清幽静美的自然山水,而且精炼优美的诗句中往往还带着奥妙的禅意。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其中首联“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有幽静之境界的山水诗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所描绘的周围世界是:静谧的夜色,空旷的山谷,桂花纷纷飘落,其境是何等空寂,而“月出惊山鸟”更是衬托了夜中山谷的幽静,以动态烘托静景,诗人闲适心态与周围幽静环境浑然一体,那种超脱尘世之外,意态高逸的情怀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精神追求方面 (2)(一)、陶渊明:进退两难,归隐田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2)(二)、王维:亦官亦隐,参禅信佛,一种物我共赏超然境界 (3)二、思想内容方面 (3)(一)、陶渊明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3)(二)、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4)三、艺术风格方面 (4)(一)、陶诗真性、自然;王诗空灵、虚静 (4)(二)、无我与有我 (5)浅析陶渊明、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异同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 学生姓名:向蔚指导教师:陈忻摘要;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
本文从精神追求,思想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三个角度对陶渊明与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异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异同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奠基人,王维继承了陶渊明并在此基础上将田园诗和山水诗合流发展为田园山水诗。
由于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原因,在精神追求上,陶渊明是一种进退两难无可奈何的选择,而王维则是一种亦官亦隐物我共赏的境界。
思想内容上,陶渊明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现自己犹然自得的心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多流露出诗人的闲居情趣。
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的田园诗真性、自然,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空灵、虚静。
一、精神追求方面(一)、陶渊明:进退两难,归隐田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
陶渊明自幼有很高的理想抱负,一生在出仕和归隐上表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陶渊明本为实现济世志向而出仕,然而黑暗的政治形势使他自知无力回天,欲守拙归园田,又“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必须禄仕求生,此种身为形役的矛盾,一直不断地使内心冲突而深受折磨,最后毅然弃官归田,内心始得平静。
[1]如《饮酒》第四首中:“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以孤鸟飞鸣,表达他解脱之前的栖息不定,在仕与隐之间作选择时的内心自我挣扎之苦。
“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对他有着很深的影响,既然不能施展抱负,那就归隐田园独善其身吧!一方面,世风日下,作为儒者,他无力挽狂澜於既倒,只好学先圣“乘桴浮於海”;另一方面,时当晋宋易代政途险恶,正如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所言;“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他的逃禄而归耕,实出于形势所迫,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
(二)、王维:亦官亦隐,参禅信佛,一种物我共赏的超然境界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而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的王维系官僚贵族子弟,年少才高、诗艺杰着,开元初到长安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叛军所拘。
两京收复后,责授太子中允。
历尽劫难,身心受辱,王维的自尊心受到致命一击。
加之当时朝廷纲纪紊乱,君臣昏庸,因之更加消沉、苦闷。
[2]于是,王维回归自然、向往山林,自性内照、远离红尘,在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中,尽享恬适、雅致、平淡的人生。
安史之乱后,王维虽亦官亦隐,甚至还官至尚书右丞,但精神是苦闷的,心境是低沉的,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自然山水中。
他把自然山水始终看成是知己,看成是一个相见恨晚的朋友。
对于山水自然,他不是发现,而是一种理解,在对自然山水的仔细理解中,融入了深沉的、带有禅味的情感,这种禅风流溢的情感,又与他极端个性化的生活情趣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这样,在他的诗中,诗理禅理相通,诗趣禅趣盎然。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诗很切合佛家“五蕴皆空”说。
再如《竹里馆》:“独丛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上写空中的明月、茂密的竹林,幽静的氛围,独坐的弹琴人,其实暗合了佛家教义——解脱,更是一种物我共赏的境界。
二、思想内容方面(一)、陶渊明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在陶渊明笔下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如《时运》中:“山涤馀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了翅膀。
又如《移居》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还有就是《归园田居》里的那种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诗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如《山中》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有点幽寂冷清,荒凉萧索,可是却又是诗意绵绵,耐人回味。
王维还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
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富于变化。
如《终南山》中:“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
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正如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
“白云”二句尤其出神入化。
每一个有登山经验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们还有不同就是陶渊明侧重写日常的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田园诗,而王维则是侧重于闲情雅致的山水诗。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虽然都写田园山水诗,可是写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又由于王维对于陶渊明的借鉴和模仿,使得他们的这类诗歌都是以描写自然对象为主的。
三、艺术风格方面(一)、陶诗真性、自然;王诗空灵、虚静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虽然动荡不安,但并不阻碍人尽情自由的思考,这便使他能够决定和选着相对自由和真帅的生活方式。
“真”就是他所追求的真实自由的生活。
如《归田园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些少被人们留意的平常食物,在逃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生动真实。
这也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真挚情感,毫无造作之感。
融入了“自然”的人生理想。
王维从小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丧妻后独自修身参禅,中年后的宦海沉浮使他潜入空门,直至晚年完全倾心于佛,终日事佛诵禅。
王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一方面是“心以静寂”,躲进深山求得心灵的安静;另一方面是“境因心寂”,心如止水,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不生不灭坦然寂静的境界。
如《过积香寺》中“日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正是由于王维受之于禅境的影响,并将诗中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所以他的田园诗才会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禅意。
(二)、无我与有我陶诗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话深刻体现描绘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对其推崇倍至。
陶渊明深受魏晋道玄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之道。
在诗歌创作中通过淡化人的主体性,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3]如《饮酒》起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这首诗中,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十分平淡,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主体真正的融入自然之中。
从而带到无我真谛。
王维的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移情入景,景物并非完全客观的再现,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的色彩。
王维与所写的景物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和陶诗田园四种的物我一体的“无我之境”恰恰相反。
王维在诗中最常用的词语就是“观”、“望”、“见”、“行”之类,如“夜景动群息,时闻隔林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等。
[4]在王诗中物我泾渭分明,全然无陶诗中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综上所述,他们二人都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许多方面都有极大地不同。
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现实社会都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归宿,去追求自己内心的一种安静、淡泊。
又由于王维对陶渊明的学习,使得他们的诗都是通过描写平常的事物来烘托出深远的意境。
参考文献[1] 袁行霈.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王从仁.维和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张瑞君.子思想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7页。
1997年第3期.[4] 陈铁民.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