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 第6版)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0.5 学时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1.5 学时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周正任主编)[教学内容] 绪论[教学时数] 1学时[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其发展简史[内容]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自学内容)[重点]1、什么是微生物?2、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3、什么是正常菌群?4、什么是病原微生物?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第一节细菌[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周正任主编)[教学内容] 细菌[教学时数] 2学时[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要求]1、了解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营养、细菌的分类与命名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原则、细菌的人工培养[内容]1、细菌的大小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新陈代谢4、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5、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自学内容)[重点]1、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的功能是什么?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哪些?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4、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是什么?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如何?6、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意义?7、细胞壁有何功能?[难点]细胞壁的结构第二节病毒[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周正任主编)[教学内容] 病毒[教学时数] 2学时[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要求]1、掌握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

2、熟悉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了解研究病毒大小、形态,病毒的分类、亚病毒。

[内容]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3、病毒的增殖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5、病毒的分类(自学内容)[重点]1、病毒体的结构是什么?病毒核酸、衣壳、包膜各有何功能?2、病毒增殖周期分哪几个阶段?第三节真菌[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周正任主编)[教学内容] 真菌[教学时数] 1学时[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案设计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分类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1.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分类。

2. 微生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医学微生物学的图片和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医学微生物学?它在临床医学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分类- 解释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阐述其研究范围。

-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2. 微生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介绍微生物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 分析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如肺炎、肝炎、结核病等,分析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收集病例,分析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作用与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消毒与灭菌、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以及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及病毒;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2.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消毒与灭菌方法;3.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4.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5.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黄汉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参考书:[1]《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医学微生物学》,李凡、谷鸿喜、黄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医学微生物学》,吴移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王传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主要内容: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细菌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

2024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1]

2024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1]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目录•微生物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细菌学•病毒学•其他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01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其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砖形、弹状、丝状等。

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两部分。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细菌的生长繁殖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为二分裂繁殖。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注入、脱壳、生物合成和组装与释放五个步骤。

病毒的增殖必须在活细胞内进行。

微生物的代谢与遗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获取能量和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

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其遗传遵循中心法则。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02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机制、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任务揭示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规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致病机理、免疫机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传统方法包括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

现代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PCR、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2024版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2024版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目录•绪论•微生物概述•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的挑战与展望绪论地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致病机理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地位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等。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存、繁殖、死亡以及与人体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包括病原体的侵入、繁殖、毒素产生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等。

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微生物的诊断与防治古代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认识到一些疾病与微生物有关,如瘟疫、疟疾等。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开始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对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深入。

19世纪巴斯德、科赫等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某些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

20世纪至今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对微生物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微生物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01体形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旺盛;02生长繁殖快,数量巨大;0301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02可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和生态作用。

微生物的功能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肥力等;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氮、硫等元素的循环;与人类关系密切,如食品发酵、医药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01020304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01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02在食品制造中,如酿酒、制醋、面包发酵等;在医药制造中,如生产抗生素、维生素等药品;02在环境保护中,如处理污水、净化环境等。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酸(DNA/RNA)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viru)蛋白质核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细胞壁如:细菌(Bacterium)衣原体(Chlamydia)支原体(Mycoplama)立克次体(Rickettia)螺旋体(Spirochete)放线菌(Actinomycete)细胞核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质如:真菌(fungu)细胞膜细胞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益参与自然界中C、N、S等元素的循环。

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害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的腐烂和霉烂。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一、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发现及病原微生物学的建立Leeuwenhoek----显微镜Pateur----巴氏消毒法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Iwanovky----烟草花叶病毒Loeffler,Froch----口蹄疫病毒Walter-Reed----黄热病毒Twort----噬菌体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抗感染免疫、化学疗法及抗生素的发现Jenner----牛痘预防天花Pateur----霍乱、炭疽、狂犬疫苗Behring----白喉抗毒素меЧНИкоВИИ----吞噬细胞学说Ehrlich----体液抗体学说Wrigh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Ehrlich----砷凡纳明Fleming,Florey----青霉素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疯牛病,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的致病机制的研究(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快速、准确、简易ELISA,PCR(4)微生物的防治措施新型疫苗的研制: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周亚滨)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第一节细菌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细菌的大小------观察仪器:光学显微镜测量单位:微米(μm)球菌(coccu)2.细菌的形态-----杆菌(bacillu)螺形菌(piralbacterium)二、细菌的基本结构(一)、细胞壁(cellwall)------位于细菌细胞的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的周围,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2.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技术和方法。

4.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学基础。

5.掌握微生物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3.具备文献查阅和综述能力。

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研究方法。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3.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死亡等生命过程。

4.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等。

5.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感染与疾病、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等。

6.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7.微生物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室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8.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实验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微生物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教案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3.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和特点2.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细菌的结构和生长特点-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细菌的常规检验方法-病毒的检验方法-真菌的检验方法4.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真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并向全班展示结果。

4.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样品,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结构,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2.评估方式:-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程度。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结果,评估学生对微生物特性和传播途径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和概念。

2.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命名方法。

3.探究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分组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病原微生物进行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本教案为《医学微生物学》的第6次课程,主题是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学目标包括掌握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和细菌毒力等概念,熟悉细菌侵袭力的构成,了解微生态平衡。教案详细列出了主要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其中重点为条件致病菌及其特定条件,以及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方法、时间分配等,采用多媒体和举例教学手段。教学小结概述了正常菌群的作用、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以及细菌的致病物质和内外毒素的区别。最后,布置

医学微生物学一

医学微生物学一
Harmful activities:
1、 pathogens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2、 Causes the industry product, the agricultural
and subsidiary products and the daily
necessities corruption with rotten
Disease : 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 (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
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 分子水平上的致病 机制的研究……
(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 快速、准确、简易 ; ELISA,PCR……
(4) 微生物的防治措施: 新型疫苗的研制 : 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 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 小生物。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
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 、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 及与动物、人类、植物等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同一种细菌可因菌龄不同和环境等因素而有差

RBC直径:7.5 μm
第三十一页,共114页
第三十二页,共114页
二、 Shape of Bacteria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三种:
Cocci: sphere
Bacilli: rods Spiral bacteria
第三十三页,共114页
1. Coccus :
2. The specific microorganism should be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animal and grown in pure culture on artificial laboratory med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瞧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

微生物得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酸(DNA/RNA)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virus)蛋白质核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细胞壁如:细菌(Bacterium)衣原体(Chlamydia)支原体(Mycoplasma)立克次体(Rickettsia)螺旋体(Spirochete)放线菌(Actinomycete)细胞核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质如:真菌(fungus)细胞膜细胞器微生物与人类得关系益参与自然界中C、N、S等元素得循环。

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害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与生活用品得腐烂与霉烂。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一、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就是研究微生物得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得科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得发现及病原微生物学得建立Leeuwenhoek----显微镜Pasteur----巴氏消毒法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Iwanovsky----烟草花叶病毒Loeffler,Frosch----口蹄疫病毒Walter-Reed----黄热病毒Twort----噬菌体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抗感染免疫、化学疗法及抗生素得发现Jenner----牛痘预防天花Pasteur----霍乱、炭疽、狂犬疫苗Behring----白喉抗毒素меЧНИкоВИИ----吞噬细胞学说Ehrlich----体液抗体学说Wrigh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Ehrlich----砷凡纳明Fleming,Florey----青霉素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新病原微生物得发现 :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疯牛病,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得认识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得致病机制得研究……(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快速、准确、简易 ELISA,PCR……(4)微生物得防治措施新型疫苗得研制 : 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周亚滨)第一篇微生物学得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得生物学性状第一节细菌一、细菌得大小与形态1、细菌得大小 ------观察仪器:光学显微镜测量单位:微米(μm)球菌(coccus)2、细菌得形态----- 杆菌(bacillus)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二、细菌得基本结构(一)、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菌细胞得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得周围,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

1、用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组分:(1)、肽聚糖(peptidoglycan)-----多聚糖,细菌细胞壁中得主要成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

粘肽(mucopeptide)/糖肽(glycopeptide)/胞壁质(murein)肽聚糖骨架--- N-乙酰葡糖胺 ( N-acetylglucosamine ,G)N-乙酰胞壁酸 (N-acetylmuramic acid,M)聚 L-丙氨酸四肽侧链-- D-谷氨酸L-赖氨酸糖 D-丙氨酸五肽交联桥---甘氨酸5(2)、磷壁酸(teichoic 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得多聚物;多个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

壁磷壁酸---通过磷脂与肽聚糖上得胞壁酸共价结合。

膜磷壁酸---与细胞膜外层上得糖脂共价结合。

(3)、蛋白质:某些革兰氏阳性菌表面尚有一些特殊得表面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 A组链球菌---M蛋白3、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分(1)、肽聚糖---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组成。

仅有1~2层。

脂蛋白(2)、外膜脂质双层脂多糖①脂蛋白---外膜蛋白(out membrane protein OMP); 孔蛋白:小分子通道②脂质双层---磷脂双层③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Ⅰ、脂质A(Lipid A):糖磷脂。

就是细菌内毒素得毒性与生物学活性得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Ⅱ、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位于脂质A得外层,有种属特异性。

Ⅲ、特异多糖(specific polysaccharide):由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重复单位组成得多糖链。

具有种特异性。

革兰就是阴性菌得菌体抗原(O 抗原) 4、细胞壁得功能: 维持菌体形态。

抵抗渗透压得影响。

参与细菌体内外得物质交换。

具有多种抗原表位,诱发机体免疫应答。

粘附宿主细胞,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5、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得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得作用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环境下,仍可生存。

革兰氏阳性菌→原生质体; 革兰氏阴性菌→原生质球(1)细菌L型得成因:溶菌酶,溶葡萄球菌素,青霉素,胆汁, 抗体,补体等。

(2)细菌L型得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

(3)细菌L型得培养:高渗、低琼脂、10%-20%血清、3%-5%NaCl、10%-20%蔗糖;生长缓慢; 油煎蛋样菌落;(4)细菌L型得致病性:引起慢性感染;(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1.功能:参与细菌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呼吸等生物学作用。

2、中介体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得囊状物。

功能: 扩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得含量与能量得产生。

(三)、细胞质(cytoplasm) 内含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等许多重要结构。

1、核糖体(ribosome):细菌合成蛋白质得场所,游离存在于细胞质中,每个细菌体内可达数万个。

沉降系数为70S(30S+50S)。

由RNA(66%)与蛋白质(34%)组成。

核糖体RNA(rRNA)---23S, 16S, 5SrRNA; 抗生素作用位点、2、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得遗传质,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得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得遗传性状---菌毛;细菌素;毒素;耐药性、3、胞质颗粒: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颗粒,大多为储藏得营养物质,包括糖原、淀粉等多糖、脂类、磷酸盐等。

当细菌生活环境中营养充足时,胞质颗粒较多,养料与能源短缺时,颗粒减少甚至消失。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四)、核质(nuclear material):由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得松散网状结构。

集中于细胞质得某一区域。

无核膜、核仁与有丝分裂器。

就是细菌得遗传物质三、细菌得特殊结构(一)、荚膜(capsule)------细菌代谢过程中分泌在细胞壁外得一层粘液性物质,能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 0、2 μm,边缘明显。

微荚膜(microcapsule)---厚度< 0、2 μm者。

粘液层(slime layer)--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者。

1、荚膜得化学组成:多糖;多肽;透明质酸。

2、荚膜得形成:在人与动物得体内或营养丰富得培养基中易形成。

在普通培养基上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

3、荚膜得功能: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得损伤作用(二)、鞭毛(flagellum)------某些细菌表面附着得细长呈波状弯曲得丝状物。

根据鞭毛得数量、位置可将鞭毛菌分成四类:单毛菌;双毛菌;从毛菌;周毛菌。

1.鞭毛得化学组成:蛋白质2.鞭毛得功能:(1)运动器官:有鞭毛得细菌在液体环境中能自由得运动。

(2)具抗原性:H 抗原,有特异性,对细菌得鉴别、分型有一定得意义。

(3)致病性:有些细菌得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如:霍乱弧菌(三)、菌毛(pilus)------许多G-菌与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得丝状物。

与细菌得运动无关。

1、菌毛得化学组成:蛋白质2、菌毛得种类: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性菌毛(sex pilus)3、菌毛得功能:普通菌毛--- 粘附作用与细菌得致病性密切相关。

如:大肠埃希氏菌得 I 型菌毛;肠产毒型大肠杆菌得定植因子(CFA/I) 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

(四)、芽孢(endospore/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就是细菌得休眠形式。

产生芽孢得细菌都就是G+菌。

不同细菌得芽孢形态、大小、位置有所差异,就是鉴别细菌得指标之一。

1、芽孢得结构:具多层膜结构2、芽孢得形成与发芽:(1) 芽孢得形成---细菌形成芽孢得能力就是由菌体内得芽孢基因决定得。

芽孢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形成。

营养缺乏时易形成。

(2)芽孢得发芽---当环境适宜时,芽孢发育形成细菌得繁殖体。

3、芽孢得功能: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得抵抗力。

细菌繁殖体:80℃水中迅速死亡。

细菌芽孢:100℃沸水中,可存活数小时。

被炭疽杆菌芽孢污染得草原,传染性可保持20~30年。

4、细菌芽孢抵抗力强得原因:芽孢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芽孢具有多层致密得厚膜,理化因素不易进入;芽孢得核心与皮质中含有吡啶二羧酸,DAP与Ca 2+结合生成得盐能提高芽孢中各酶得热稳定性。

四、细菌得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一)、细菌得能量代谢发酵:以有机物为受氢体得生物氧化过程。

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得生物氧化过程。

需氧呼吸—以分子氧为受氢体厌氧呼吸—以其她无机物为受氢体(二)、细菌得新陈代谢1、分解代谢产物与细菌得生化反应2、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得意义(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得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得物质。

G- 菌细胞壁脂多糖;耐高温;121ε ,20min不被破坏;250ε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蒸馏法可除去热原质。

(2)毒素(toxin):外毒素—G+ 菌、少数G- 菌产生得、释放到菌体外得蛋白质。

重要得致病物质。

内毒素—G- 菌细胞壁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重要得致病物质。

(3)色素 :有助于鉴别细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得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她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得物质。

多由放线菌与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得具有抗菌作用得蛋白质。

仅对亲缘关系近得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用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维生素B,K、五、细菌得生长繁殖与培养1、细菌生长得环境因素(1) 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充足,比例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