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美学
美学(1)

美
存在领域
社会美:人类用实践活动进行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共同从事改造社 会的活动,并不断的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社会美来。 社会美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有完美 形式和形象的社会事物。
审美形态
西方主要美学家的美育观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 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亚里士多德认 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罗马的贺 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 统一。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
规律的科学。美学虽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性质
Asthetik
•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
•
美学的研究对象
Asthetik
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审美经验或美感(主观认识美的能力);“美感”有许多叫法,例如:
•
•
•
•
美的定义
Asthetik
•
柏拉图说:“好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 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是自由的可能形式。”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
•
•
尼采说:“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康德说:“崇高使人感动,优美使人迷恋。” 塞尚说:“艺术之美基本上存在于我们的眼睛里。”
•
•
•
马克思说:“人类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
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等。 艺术(艺术为什么成为艺术事关本质的问题)。
名词解释美学的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美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美学说到“美学”,可能有些人就想,这是不是那种高大上的东西,专门给哲学家、艺术家用的?其实不是,简单来说,美学就是研究美、研究艺术的学科。
你喜欢一幅画,喜欢一首歌,喜欢一部电影,或者喜欢一场舞蹈表演,背后都有美学在起作用。
我们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评价,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美学的实践。
你喜欢的东西,是不是就让你心里一阵“哇”,一阵轻松呢?其实这就是美学在发挥作用啊。
美学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帮我们理清楚美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东西看起来让人很舒服,而有的东西又让人不太想多看一眼。
更有意思的是,美学不仅仅是关心什么东西好看,它还关心“什么是好看”这个问题。
是的,美学也在探讨这个问题,甚至它还在追问,究竟什么是“美”?我们怎么能认出美,怎么判断美的好坏?它不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的公式能套用,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二、美和丑的区别聊到这,你可能又会想,既然美学研究的是“美”,那是不是就把“丑”给丢到一边去了?其实啊,所谓的“美”是相对的,没有“丑”就没有“美”。
一张画上如果什么都一样好看,那也许就没什么特别之处。
丑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它能反映出情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比如那些刻意表现粗糙的雕塑,或者那些看起来不太符合常规的画作,它们的“丑”有时候反而让你觉得有些震撼,有些心动。
你说,是不是这种“丑”也能带来某种“美”呢?其实啊,美和丑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时常会交织在一起。
比如,有些作品故意用丑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唤起你对社会的关注,或者让你想起某个历史事件。
你看,丑也能成为一种美。
丑和美,往往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就拿古代的服饰来说,那些穿着锦衣华服的皇帝,大家可能觉得非常“美”,但现在看起来,那些繁复的装饰和颜色,反倒有点过时了,甚至有点“丑”。
所以美学里,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都是看社会和时代的变化。
三、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是什么?如果你问大多数人这个问题,估计大家都会答得不太一样。
美学1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
• 核心方法:哲学方法 核心方法:哲学方法P17 自始至终不离哲学,理论性, (自始至终不离哲学,理论性,高级精神活 深层本源问题) 动,深层本源问题) • 附属方法:多元、多样 附属方法:多元、
本节小结:
1、美学史上对研究对象的看法 、 2、美学研究对象:体现着人与世 、美学研究对象: 界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 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 象或审美活动。 象或审美活动。 3、美学学科性质: 、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人文、 审美现象、人文、综合性 4、研究方法:哲学为核心,多元 为核心, 、研究方法:哲学为核心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美学学科出现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 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 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 美学思想在美学思想资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美学产生较晚。另外从历史上看,美学思想 往往比美学更为深刻、更有启发性。 蒋孔阳先生的话 P21
美学学科原初的意思也就是“感性学”此词 源于希腊文aisthesne(感性)。他使用这 个词时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在他看 来,“美学(感性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 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人类的心理结构
逻辑学 知 (理性)
知识 美学 情 (感性) 意 (意志) 伦理学
第二节小结
侧 重
侧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 重 美学思考起点、焦点、 美学思考起点、焦点、 客 重点 体 方
主
、
体 艺术论 方 面 体 现 审美
审美
美 学 审美 论 美学
第一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学科的发展 美学的哲学基础 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
影视批评方法论1、美学批评

和生命的“求本”之学或“诗学”。 把美学定位于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探询方式,是因为它要解决的 根本问题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而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对人类的存在来说具有 根本的或说本体论意义。马克思曾揭示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而人存在的二
美学精神的认识是精影品文视档美学批评的前提。
二 影视艺术之所“是” ——影视审美哲学分析 所谓影视艺术之所“是”,就是探讨影视艺术的本性,看它在何种意义和方式上逼 近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解答。具体到影视艺术,就是看一看影视艺术在精神形态上表 现出什么特征,它在塑造国民灵魂方面是否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从审美哲学的角度看,影视的艺术本性可以做如下检讨。 任何事物只有在符合某种要求、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并由此确 定自己的本性。诚如马克思所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514页),这就是说,需要决定本性,而 事物满足人的何种需要,也确证着其本性。在这样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为了认 识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创造和存在的影视的美学本性,就要从对审美需要的认
3、 影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分析
影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分析将影视艺术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研究 影视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精影品文视档的生产方式,包含的文化观念
第五节 影视美学批评方法 一 以美学精神观照影视 ——影视美学批评的原则
影视美学批评之所以不同于艺术学、文学、社会学等批评,核心就在于它 是用美学的精神观照影视,探析影视中是否或者有无美学的烛照,因此,首
影视艺术学研究影视的艺术特征和特殊表 现手段、产生、发展、创造、构成以及批评 和鉴赏等,由影视理精论品文、档 影视批评和影视史
美学概论(1—4)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朱立元【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科,在中国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18世纪的时候才产生,它产生的时候是在哲学里面发展起来的,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方面。
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就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
美学既然是哲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不会像名字那样美的,而是有理论上的抽象性。
当然和纯哲学相比,因为他和艺术等人类审美行为相结合,会表现出不太一样的形态,但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它本身的历史不是很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Aesthetics这个词是鲍姆加登发明的。
从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伽登1750年创立这门学问到现在只有250多年,而美学在中国形成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一些,仅仅只有一个世纪。
因为这门学问传到中国,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将名称定为“美学”,后来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学科,需要一个过程。
美学学科很年轻,但就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
积累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孔子孟子,道家有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
中国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
美学理论不只是美学诞生这200多年的东西,是整个的历史的积累。
今天想讲的问题是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误解了,也有的理解的不准确。
我们不准备直接给美学下定义,而是准备结合历史上的一些情况来谈,因为到现在为止学界对美学究竟是怎么样一门学科意见并不统一。
一种定义往往很难获得共识和认可。
这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时间短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美学这门课,很多人都有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比如说误以为美学是研究美国的学科,当然现在像这样的误解不大有了。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美学概论

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 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 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 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 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 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 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 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
2、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3、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1、价值表示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真——认识关系 善——功利关系 美——审美关系
2、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1、离开人类社会,自然界事物无美丑之分 2、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二、美与人的本质力量
1、 黑格尔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 (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 自己。人同外来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 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 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1、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即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1什么是美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
• 美学这个学科(Aesthetik),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 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在鲍姆嘉通之前,没有美学这个名 称。事实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美学思想,都已经有 2000多年的历史。学科的名称和学科的历史是两个问题。 应该加以区分。很多的学者,比如法国的大哲学家杜夫海 纳还有波兰的美学家塔塔尔卡维奇。他们都认为,西方的 美学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 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 利特这些人都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是柏拉图是第一 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柏拉图把什 么东西是美的和美是什么东西两个问题分开。他又在美的 现象后面寻找一个抽象的不变的美的本质。所以从柏拉图 开始,西方美学史上就形成一个讨论美得本质的传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什么学习美学
• 1.从人生修养来看
• 2.从理论修养方面来看
•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 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 乐也。”
——《淮南子》(西汉)
• 人类求知是出于本性。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
——伽达默尔(解释学)
怎样学习美学
• “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涉猎范围更 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 学家和伦理学的大师。他在美学领域中的 兴趣、论述和独创的思想,范围非常之广。 在柏拉图那里,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 被列入到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里。” ——塔塔尔卡维奇(波兰美学家)
二. 美学的研究对象
•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
• 第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 第二,要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 • 第三,要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 能力 • 第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的经验, 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 • 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 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 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一、 什么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 美、社会现实美和艺术美以及人的审美意识及其 规律。美是客观存在,而人的审美意识是人作为 主体在对客观的美的“观照”和情感体验中形成的。
第二节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一、 什么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和客观世界之间影响到人的心理情感的:
3艺术形式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三艺术美具有典型性1独特鲜明的个性2高度集中的概括性达利永恒的时间四艺术美具有创造性1艺术家非凡的想像力2艺术家对生活独到的发现按照美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划分这种划分法打破审美对象存在形式方面的区别着重从对象所表现的不同特征风格及其诉诸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区分
第一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3)在主客向审美主客体的转化中,无论主体 转化在先,还是客体转化在先,心理距离都是使 审美转换得以完成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口”。 审美是人的活动,主体在先,通过心理距离而使 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必然会使客体成为审美对象。 客体在先,如果不能使主体产生心理距离,主体 无法成为审美主体,客体的形象性马上就会转化 为其他非审美的外形,审美事件无法产生。因此, 可以说:审美事件基于心理距离。
塞尚· 坐在黄色椅子里的塞尚夫人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言说主要集中于三 个维度: (1)理念论(形而上学根据) (2)形式论(客观事物) (3)快感(主体心理)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二、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美 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并区分了“美”和“美的”。 他研究的就是美的本体。(单一、永恒、不可感不可见; 组合、变化、可见可感) 2、美学研究艺术 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概念

审美文化的交流
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欣赏和交流艺术作品,能够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这有助于促进审美文化的国际交流。
创意碰撞
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激发创意灵感,产生新鲜的审美体验。这样的跨界交融有助于推动审美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网络传播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审美文化得以快速传播,不同文化间的审美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这有助于审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审美心理的教育
1
感知培养
提高对色彩、形状、材质的敏感度
2
情感培养
培养对美的情感体验
3
审美鉴赏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审美心理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感知、情感和鉴赏等多个层面进行培养。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接触和体验,激发内心的共鸣和情感反应,培养良好的审美品味和独到的鉴赏能力。这需要结合个体的发展阶段和兴趣爱好,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艺术培训、欣赏活动、创作实践等。
技术创新的驱动
科技的进步为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审美体验和创造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文化多元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了对美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了审美视野的拓展。
美要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大小、长短、宽窄等比例关系合理协调,体现整体的和谐与均衡。
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1
客观性
美存在于客观的事物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美是一种超越个人经验的客观质量,体现在事物的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
2
主观性
美的认知和判断需要人的主观参与。不同的人会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评价和体验。
审美创造的教育
1
创造力培养
美学概况第一章

•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在美学研究中,把美学概念、命题、原理等, 在美学研究中,把美学概念、命题、原理等, 理解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提升, 理解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提升,并能够回 到人类审美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到人类审美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根本 上,就是要求美学研究过程始终同具体的研究 对象联系在一起。 对象联系在一起。
•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 抽象的美的观念, 抽象的美的观念,无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 过程。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的重要 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 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美”。 • 以汉语来说,“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 以汉语来说, 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
梵高《农鞋》 梵高《农鞋》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主流意见: 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主流意见: 美学的对象——审美活动或审美经验 审美活动或审美经验 美学的对象 第一、 第一、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其主体构成所决 定。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美学关注和探讨人 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 类的感性和情感。 类的感性和情感。把审美活动确定为美学的对 就是从美学要研究人、 象,就是从美学要研究人、人的生命活动意义 和价值这一点上, 和价值这一点上,肯定了美学在人文价值领域 的作为。 的作为。
傅抱石《登高》 傅抱石《登高》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 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迟缓。 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迟缓。鞋皮上粘 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 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 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 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 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 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 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 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 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 亡逼近时的战栗。 亡逼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学答: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美学实则是哲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二级学科。
美学这个词是由希腊语演变过来的,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对感官的感受,最开始美学并没有作为一种被研究的范畴出现,也并没有作为一个学科被承认。
直到德国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将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范畴提出来,第一次提出了审美的概念,之后美学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位哲学家认为所谓的美学就是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
一、美学是什么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从古至今给美学下定义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作为一门需要研究的学科和理论,美学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到底美学是什么成为了很多权威学着争论不休的课题,也因此诞生了很多著作,就目前来看,关于美学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五类:1、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
2、美学是一种哲学的范畴。
3、美学是将审美作为经验论来研究的艺术学科。
4、美学是对美学词汇进行研究的语言分析学科。
5、美学是关于审美的价值学科。
对于美学的定义东西方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追求统一的定义对于美学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学术界需要根据历史的发展演变来研究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如何被释义的。
二、对美学的诞生有重要影响的著作1、开启美学概念的哲学著作,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2、开启了审美心理学理论的著作,夏夫兹伯利的《论特征》。
3、开启艺术哲学的巴托的《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
4、对美学语言分析具有升官影响的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讲演录》。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美本身,对于这种观点的人群,美学讨论的主题永远是美的本身,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事物。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学是艺术的哲学,近代西方很多美术家都赞成这一观点。
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的经验和心里,这种看法认为美学研究的本质还是人,通过对人的心理的研究来结实和研究审美的现象。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是:美、美感和艺术。
1. 美:美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它是指事物的一种属性或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和赞赏。
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感受和评价却是主观的。
美的范畴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2. 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它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感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美感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受到美的刺激和引导。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人类通过创造和表现来传达美的一种形式。
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形式,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文化价值。
这三个基本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美学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美学三个基本范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1什么是美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2)我国美学研究应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P7)
第一、美的问题,重在哲学探讨,包括研究美的本 质,美的根源,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各种表现 形态的本质与不同特征。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美育问题。 综上,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 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2、美学思想的产生
现存的古代典籍中,还保留着人类进行美 学研究的不少资料。 (1)在我国,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奴隶制时 代,人们对于一系列与美有关的问题,已 经试图从理论上进行把握了。
2、美学思想的产生
A、伍举论美 “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 也,胡美之为?” B、我国首先注意到美与善有所不同的,是孔子。 他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 《武》乐的评价则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对象观的考察
(1)近代西方门学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以 下四种: (P4-6)
第一,“美学之父”鲍姆加登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感性认识 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 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 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的同时,十分强 调对现实美的研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第四,有些美学家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心理。
3、美学学科的建立
A、美学之父:18世纪初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他是普鲁士哈列大学的哲学教授,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 学家、美学家。他通过对莱布尼兹、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继 承和系统化,发现相应于人类心理活动(或知识体系)的知、情、 意三个方面的哲学系统有一个明显的欠缺。他认为: 研究“知”(理性认识)——逻辑学 研究“意”(意志行为)——伦理学 研究“情”(感性认识)——?(空白) 为此,他认为应该有一门研究感性认识并与逻辑学相对的新学科, 这门新学科以一个希腊文名词“Aesthetica” 即美学来命名。 “Aesthetica” 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感性认识。以它来命名则有 “感性学”、“感觉学”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门新学科是作为认 识论提出来的,是与逻辑学相对应的。 1735年,鲍姆嘉通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已经首次使用 了“Aesthetica” (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就正式 用”Aesthetica” 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 Aesthetica》,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就正式诞生 了。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 亚里斯多德《诗学》
(二)学科形态的美学 1、鲍姆嘉通 2、康德 3、黑格尔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 般认为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 通首次提出来的。时间为1750 年,其美学著作为《美学》。
鲍姆嘉通
康德
康德沿着鲍姆嘉登的思路,对应 于人类的三种心理功能分别写出 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 其中,前两本分别研究人的认知 与伦理,第三本则致力于探讨审 美问题. A、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 客体双方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 美心理的本质。 B、划分了两类审美类型:美(优 美)与崇高
拉 斐 尔 西 斯 廷 圣 母
·
(三)后学科形态的美学 1、美学的心理学转向 2、美学的社会学转向 3、美学的本体论转向
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 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 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 的变迁等问题。理论代表人,法国史学家兼批评 学家——丹纳:《艺术哲学》 。 他将审美现象放在社会的三大要素下加以考察, 认为人和审美现象都必然会受到种族、时代和环 境的制约。
美的艺术
原 始 时 代 的 壁 画
瓶 画 : 掠 夺 特 洛 伊 城
美的思想
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 大。 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 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荀子: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参考书目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 叶秀山,《美的哲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彭锋,《美学的感染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一 美与美学--美之难与美学之难 二 美学的产生 三 西方美学的学科演进 四 中国美学的学科演进 五 美学何用? 六 美学的基本问题
3万年前法 国洞穴中 的野牛画
一 美与美学--美学之难
中国
1、美无处不在, 但美学难觅。
2、各种文化都有关于“美”的文字表述 但没有“美学”
第二种很奇怪的现象是:各种文化都有关于“美” 的文字表述,如中文有“美”字,印度梵文有 lavanya,阿拉伯文有jamil,古希腊文有Kaov,古 罗马有pulchrum, 现代欧洲国家的“美的”一词, 很多都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字源相关,意大利语和西 班牙语的bello,法国语的beau,英语的beautiful, 德语的schon,波兰语piekny 。 也就是说,各种文化对于“美”的感受都是自觉的, 但“美学”并不普遍存在,因为对“美学”,至今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杜尚的《喷泉》
1917年,法国艺术家杜 尚在纽约参加艺术展时 展览的作品,他只是在 展出一周前在器皿店里 买了一个小便器,带回 去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 名字。可这在当时却掀 起了轩然大波。它是艺 术品吗?
4、美学难在何处?
一,美的虚体性造成的基本概念困难; 二,主体引入造成的逻辑统一困难; 三,艺术学与美学的重合造成的美学的自我局限和 自我消解。
四、中国美学学科形成的几个渊源
1、欧洲文化系统 2、苏联文化系统 3、中国古典美学渊源
五、美学何用?
1、批判精神 2、创造精神 3、人文意识
六、美学的基本问题
1、研究美是什么的问题 2、研究美感、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来源问 题 3、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归结为一种观点:就是研究人和现实的审美 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美学”产生的文化背 景: (1)中国古人不去追问事物的本质,没有诸 如“美是什么?”的问题。 (2)中国古人不对人体进行几何学式的解剖, 只把人的生理与心理理解为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有性情而无心理。 (3)中国古代各艺术的地位非常不平等。
三、西方美学的学科发展
三个主要阶段: 1、以现象-本质的划分为基础,追求美 的本质。 2、以主观与客观的划分为基础,追求美 感的来源 3、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称为艺术哲 学
中国的主要美学家--朱光潜与宗白 华
朱光潜 宗白华
中国的主要美学家
李泽厚、周来祥、蒋孔阳
如何看待人与现实之间的三种关系?
杭州2006年2月27日晚城东公园中被盗后的少女铜像《幻》 图片说明:铜像高度为1.8米,成分以青铜为主,占到85%,锡、铅、锌 各占5%,中间空心,金属材料厚度为0.7-1.5厘米。该铜像由中国美院一 名教授于2001年5月设计制造完成。当时共完成三件作品,另两件为花岗 岩成分,三件作品共计价值26.8万元。作品现在由江干区绿化办管理
(1)、对事物本质的追问
西方人总是爱问: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千变 万化的事物是怎样出现的?正是这样的疑问 导致我们的思维不断进化。对美的问题的思 考也来源于此。因此,美学兴起的最初问题 就是:美是什么?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 美学自然而然也就开始了她的步伐,因为她 已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了。
2、中国文化为何有“美”无 “学”?
3、关于“美学”的几种定义
在学术界对美学界定的多种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四种代表性 的定义,它也代表了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比较流行的观点) (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 (3)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李 泽厚) (4)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周来祥、 蒋孔阳等人) 这四种定义分别说明了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它们也有各自 的不足之处。
பைடு நூலகம்
美不是一个实体而又寓于一个实体之中 美虽然是虚体,但这虚体又寓于具体感性实体之中 美的虚体与西方的研究方式是对立的
二、美学的产生
本节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只在西方文化的背景 下产生了“美学”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 无学? 1、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美学的三种理由: 1 (1)、对事物本质的追问 (2)、对人的心理结构进行知、 情、意的划分 (3)、对各门类艺术的统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