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液体和固体的放电现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关于静电流体力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
(1)将EHD现象变换为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在静电技术上的利用。
(2)由电的效果所发生的宏观流动现象,与液体的导电现象及 绝缘破坏现象的关系。
对于EHD现象,包括象电晕离子风那样的关于气体中的现 象和电介质液体中的现象。
关于电介质液体中静电力的各种现象已经有过很多的实 验性研究,但现在还处于对其种类及命名的分类尚未完成 的状态,而一种现象涉及到很多静电力效果。
(2)当ε2>ε1时,力的方向向着电场强的方向,当ε2<ε1 时,力的方向向着电场弱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电极的极性无关,所以无论是直流电场还是 交流电场,力的方向都向着由(2)所决定的方向。
(4)非均匀电场是必要的,所以特殊形状的电极是必要的。
(5)ε1和ε2的差不存在时,极化力也将消失。 (6)周围媒质粘滞系数低时,极化泳动力将产生显著的效果。
电介质液体的粘滞系数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在矩形 截面装置设置一对平行平板电极,与液体的流动方向成直角的加 以电场,对极性液体的粘滞系数增加,这种现象叫电粘性效果。
3.4*10-7S/cm 电场强度(kV/cm)
相对粘度变化 1.6*10 -6S/cm
电场为E时的粘滞系数 η的增加量 ∆η可近似的表示成: ∆η = RE 2 η
dp(x) = ρ(x)E(x), dE(x) = ρ(x) 泊松方程
dx
dx ε
∴ dp(x) = εE(x) dE(x)
dx
dx
∫ ∴
p
=
Ee
εE ( x)dE ( x)
Ec
=
1 2
ε
( Ec2
−
Ee2 )
EHD泵运压力
dp(x) = ρ(x)E(x) = Je
dx
µ
根据电流连续性原理,J
不变,则
(1)电解:液体分子或者不纯物的分子,在电场作 用下进行电解而产生离子。如果液体中含有象水分 子、酸等容易被电解而形成离子的电解质(不纯物 质),虽然这样的不纯物的量很少,但在电场的作 用下,被电解的分子数成指数形式的增加。另外, 即使不是电解质的液体,在电场作用下也存在一定 的电解度,所以由于电解作用而产生离子参与导电 使电流增加。
另一方面,在液体内部压力P和力密度Fv间存在平衡状态时有:
r Fv = ∇P
液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则必需有下面的关系成立:
rr r r
由∇ ×此F可v =得∇:×∇(r∇×PF)rv==0∇r
×
(
ρ
v
r E
)
=
(∇r ρ
)
×
r E
+
ρ∇
×
r E
由于电场是保守场,上式中第二项等于零,因此只能是:
(∇r ρ
对气体可以较容易的得到某种单纯的气体,而对 实际的液体含有多种不纯物,液体的破坏电压受这 种不纯物的影响很大。
对于单纯的液体电介质,在平行平板电极之间电场中,所加电
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与气体有相同的形式,即分成三
个领域。
电
流
击
穿
区
a
b
c
欧
姆
饱和区
区
0
电压
破坏电压
水中电压和电流关系曲线
欧姆区,电流和电压成比例,即在这一阶段中欧姆定律成立, 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电阻率,液体的电阻率 一般是在这个范围内定义的。
饱和区,电流的上升较慢,出现近似饱和的状态。由于液体的 种类及实验条件不同,不出现这种饱和趋势也是常有的。
击穿区,随电压的上升电流急剧增加,以至达到绝缘破坏。
把击穿区叫高电场电传导。欧姆区和饱和区叫低电场电传导。 在低电场电传导的情况下,和气体的情况相同,电流是由离子 的迁移度所决定的。在高电场电传导阶段,随电场的增加带电 粒子的产生急剧增加,其理由有如下三种原因:
•离子输运力
单极性离子在静电液体中传导时,离子有牵引中 性液体分子的力,导致液体流动。
若液体中单极性离子的电荷密度为ρ,在x方向 上施加电场,单位体积上作用力密度f为
f = ρE
流动过程中,离子受到来自液体的压力,其压力梯 度为dp/dx
f = ρE = dp / dx
p
=
∫ ρEdx , 而
dE dx
荷电粒子
•在液体中的气泡和电介质
+
-+
ε1 极化粒子
•极化电荷→正负成对构成偶极子P ε2 •在不均匀电场中,P产生梯度力
F
=
V 2
ε1
ε2 − ε1 ε 2 + 2ε1
∇
E
2 ,式中V为球的体积
ε
1,ε
是液体和介质球的介电常数
2
作用于偶极矩P的一个偶极子上的力Fp
Fp = (P • ∇)E 在外电场E作用下极化,则其偶极矩
(2)电极的电子释放:在电极上加以很高的电 场时,从电极上可以发生电子释放现象。当电 场达到100kV/cm以上的强度时,使金属释放电 子所必要的功函数变小,即使在室温下也可以 引起热电子发射。
(3)碰撞电离:电子被电场加速而和液体分子 发生碰撞引起电离。从阴极放出的电子在均匀电 场电极间距为d的电极间移动时,电离的分子数 按exp(αd)的倍数增加。但与气体相比,液体的 碰撞电离作用是很难发生的,大约在1MV/cm以上 的高电场下才能发生碰撞电离。
e
∫ p = l Je dx = Jel
0µ
µ
即发射极注入电流密度J
e时的p与J
的关系。
e
受空间电荷影响,
Je
=
9 8
εµ
V2 l3
P
=
9 8
εV
l2
2
,即压力p和所加电压V的平方成比例。
因电流密度与速度有关,载流子密度和迁 移率可知的条件下,在电场作用下,电压 (电动势)可以求出。
•电粘性效果
空气 电介质
空气 电介质
介电常数为ε,不含有自由电荷的液体在电场E的作用 下,所受到的力的密度F有
r F
=
−
1
E 2∇r ε
+
1
∇r (E 2ρ
∂ε
)
2
2
∂ρ
其中ρ为液体的密度。式中右边的
第一项为由液面介电常数变化而引起的力,
第二项为因密度差使介电常数变化而出现的梯度力。
•极化泳动力
在非均匀电场中的中性粒子将受到梯度力的作用。 如图所示,在电场导入中性粒子时,由于极化作用将 产生正、负的电荷,这些电荷将受到静电力的作用。 当粒子的介电常数比周围媒质的介电常数大时,粒子 将受到向着电场强的区域方向的作用力,周围的媒质 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反之则受到向电场弱的方向的 作用力。这个力称为极化泳动力。
或者由于电流所产生的热使液体中有气泡发生,在气 泡中发生气体放电而引起液体绝缘的破坏。象这样在 液体或固体中相的变化而使其绝缘被破坏,所以不需 要象气体放电那样的二次电子的发生。
在液体中原子不像固体中那样有规则的排列且受 着相互作用力的束缚,分子可以比较自由的运动。 带电粒子也比在固体中较容易的移动。
第四章 液体和固体的放电现象
4.1 液体放电现象 4.2 固体放电现象 4.3 复合材料放电
静电流体力学现象
(Electro hydrodynamics-EHD现象)
静电流体力学是指流体中的自由电荷或极化电荷和所加的外部 电场的相互作用的问题。静电流体力学是以电磁学和流体力学理 论为依据的。
静电流体力学一词是在1960年代的有关文献中出现的,实际上 对其现象的研究早在1780年关于电浸透现象的发现就已经开始 了,接着被发现的静电泳动、流体电位、流动电流等现象都属于 静电流体力学范畴。
其中R叫电粘滞系数。无论是 直流电场还是在特定频 率下 的交流电场都可以发生 这种电粘滞效果。
产生电粘滞效果的理由被考虑为,液体内的离子受 所加电场的影响而积集在电极的附近,同时和液体分 子的电偶极子相互作用而形成汇合集团,对装置内液 体的流动产生阻力作用的结果。
•EHD的稳定条件
体积电所介产质生溶的液电中泳存动在力密F度v为为ρ:v的Frv空=间ρ电v Er荷时,外部电场E对单位
2 液体绝缘的破坏
在液体击穿区域,对于单纯液体的绝缘破坏机理,大 的分类可以分为电子破坏说和气泡破坏说。
前者的前提是液体分子被电子碰撞而发生电离。当电 流急剧增加时,即使是电子破坏说在液体中也会产生气 泡,但气泡破坏说是在电场还没有达到可以引起碰撞电 离之前由于别的机制而发生气泡,由于气泡内的气体放 电而导致液体绝缘被破坏的理论。
P = αVE,而V = 4 πa3,则:
3
r Fd = 其中
αV
r (E
•
∇)
r E
=
αV
∇
2
α为粒子的极化率,
EV为2 =粒2子πr的3ε1体ε 0积(εε,22+−E2rεε为11 )外∇部E 电2 场,
ε
1、ε
分别为周围媒质及粒子
2
的介电常数。
极化泳动力具有下面的特征:
(1)粒子半径越大,体积越大,其极化泳动力越大,所以对微 小粒子的极化泳动力可以忽略。
r r 果带电量为q,电场强度为E时,则粒子所受到的电泳动力F为: F = qE
ρ 在作液用体的中电对泳体动积力密Fv为度电荷为Frρv v=的情况v Er,对单位体积的液体所
液体中荷电粒子所受的电泳动力有如下特征: (1)力的方向由电场的方向与粒子电荷的符号决定。 (2)均匀电场和非均匀电场都可以发生泳动力。 (3)在频率低的交流电场中将发生振动的力,但频率高 时力逐渐衰减。
在电介质液体中,由静电力的作用而发生宏观的流 动现象。其原因被认为是单极性的离子群在电介质液 体内传导时,由于离子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液体分子 对离子存在着阻尼作用的结果而使液体发生宏观性的 流动。
如图所示,棒电极和圆筒电极间 放入液体,在两电极间施加直流 电压时,液体就沿着棒电极上 升,称为数元效应。上升高度可 近似与电压平方成正比。
一般对加以电场的电介质液体中粒子的静电作用力不只限 于极化泳动力,还受电泳动力的作用。
极化泳动力在实际中有很多的应用,例如利用极化泳动力进 行细胞的静电分离,利用极化泳动力对液体中的粒子进行分 选,及利用极化泳动力来进行绝缘油的分离。
•电泳动力
在液体中的带电粒子(自由电荷)将受到电泳动力的作用,如
大体上可分为: (1)由液体内的极化电荷,如电气变形力、极化泳动力。 (2)由自由电荷在外部电场作用下所产生的力,如电泳动 力、离子阻尼压力。
•电变形力
如图所示,加以和电介质物体表面垂直的电场时,电介质物体 将受到向着空气方面的静电力,也就是说介电常数ε大的物体将 受到向着介电常数小的区域方向的作用力,这个力也称做麦克斯 韦变形力。对于电介质液体也将产生这个力,在多数情况下,导 致液面变位、变形、振动及分裂等现象。
=
ρ ε
∫ ∫ [ ] p =
ρEdx =
εEdE
=
1ε
2
E2
l 0
=
1 2
ε
Baidu Nhomakorabea
(
E
2 l
−
E
2 0
)
式中 El为收集极前的电场,
E
为发射极前的电场。
0
若施加的电场能全部转 换为离子输运力运动的 能量,
则有
: Pmax
=
1 2
ρVv 2
=
1 εE 2
2
即动能 = 电场能, V为体积, v为输运速度
•离子阻尼力
)
×
r E
=
0
所以,ρ和E的分布是否具有轴、柱、球那样的对称分布,即
只要ρ不是在各处均匀分布,(∇r ρ)×
r E
一项就存在,而引起液体内
部的不安定状态,发生涡流那样的流动现象。至于其流动是线性
流动还是涡流,则由电场分布及器壁等的边界条件所决定。
讨论两种特例:
(1)不论在何处ρ分布都应相同,这时 ∇r ρ = 0
EHD泵运现象:
如图所示,由发射极向液体电介质中注入单极性电荷,在间隔 为l处安置收集极收集电荷,液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载流 子的迁移率为µ,系统的截面积为1m2。
Ee Ec
若发射极为Ee,收集极电场为Ec,以发射极为坐标 原点,发射极指向收集极为x正方向,在电场作用下 液体发生流动,则有:
液体中的电传导以及放电现象,与气体的情况有 很大的不同。液体的分子间距离和分子的几乎是相 同的尺度,比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得多。所以电子 的平均自由程小,与气体相比,要有很高的电场才 可能发生碰撞电离作用。
另外,在液体上加以电场作用时,根据液体种类的不 同,液体的分子被电解成离子,而这些离子在电场作 用下而移动形成导电电流。
(2)ρ和E的分布是圆筒状、球状的对称分布时,(∇r ρ
)
×
r E
=
0
由此可以得到ρ和E的分布关系。
水中放电等离子体物理化学特性
◆ 氧化性物种: ·OH, ·H, ·O, O3, H2O2
◆ 高能电子( eʵ∗) ◆ 流光 ◆ 超声辐解 ◆ 超临界水氧化 ◆ 冲击波
4.1 液体的放电现象
1 液体的性质
电子破坏说和气泡破坏说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 发生碰撞电离。
(1)电子破坏说:
从阴极释放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而与液体分子碰撞引起电
离。由于电离作用使电子倍增的同时,碰撞电离所产生的正离子在
阴极附近形成空间电荷层,使阴极表面的电场加强,进而增多电子
的释放。与气体放电相类似,由于空间电离作用及阴极辐射电子作
(1)将EHD现象变换为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在静电技术上的利用。
(2)由电的效果所发生的宏观流动现象,与液体的导电现象及 绝缘破坏现象的关系。
对于EHD现象,包括象电晕离子风那样的关于气体中的现 象和电介质液体中的现象。
关于电介质液体中静电力的各种现象已经有过很多的实 验性研究,但现在还处于对其种类及命名的分类尚未完成 的状态,而一种现象涉及到很多静电力效果。
(2)当ε2>ε1时,力的方向向着电场强的方向,当ε2<ε1 时,力的方向向着电场弱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电极的极性无关,所以无论是直流电场还是 交流电场,力的方向都向着由(2)所决定的方向。
(4)非均匀电场是必要的,所以特殊形状的电极是必要的。
(5)ε1和ε2的差不存在时,极化力也将消失。 (6)周围媒质粘滞系数低时,极化泳动力将产生显著的效果。
电介质液体的粘滞系数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在矩形 截面装置设置一对平行平板电极,与液体的流动方向成直角的加 以电场,对极性液体的粘滞系数增加,这种现象叫电粘性效果。
3.4*10-7S/cm 电场强度(kV/cm)
相对粘度变化 1.6*10 -6S/cm
电场为E时的粘滞系数 η的增加量 ∆η可近似的表示成: ∆η = RE 2 η
dp(x) = ρ(x)E(x), dE(x) = ρ(x) 泊松方程
dx
dx ε
∴ dp(x) = εE(x) dE(x)
dx
dx
∫ ∴
p
=
Ee
εE ( x)dE ( x)
Ec
=
1 2
ε
( Ec2
−
Ee2 )
EHD泵运压力
dp(x) = ρ(x)E(x) = Je
dx
µ
根据电流连续性原理,J
不变,则
(1)电解:液体分子或者不纯物的分子,在电场作 用下进行电解而产生离子。如果液体中含有象水分 子、酸等容易被电解而形成离子的电解质(不纯物 质),虽然这样的不纯物的量很少,但在电场的作 用下,被电解的分子数成指数形式的增加。另外, 即使不是电解质的液体,在电场作用下也存在一定 的电解度,所以由于电解作用而产生离子参与导电 使电流增加。
另一方面,在液体内部压力P和力密度Fv间存在平衡状态时有:
r Fv = ∇P
液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则必需有下面的关系成立:
rr r r
由∇ ×此F可v =得∇:×∇(r∇×PF)rv==0∇r
×
(
ρ
v
r E
)
=
(∇r ρ
)
×
r E
+
ρ∇
×
r E
由于电场是保守场,上式中第二项等于零,因此只能是:
(∇r ρ
对气体可以较容易的得到某种单纯的气体,而对 实际的液体含有多种不纯物,液体的破坏电压受这 种不纯物的影响很大。
对于单纯的液体电介质,在平行平板电极之间电场中,所加电
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与气体有相同的形式,即分成三
个领域。
电
流
击
穿
区
a
b
c
欧
姆
饱和区
区
0
电压
破坏电压
水中电压和电流关系曲线
欧姆区,电流和电压成比例,即在这一阶段中欧姆定律成立, 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电阻率,液体的电阻率 一般是在这个范围内定义的。
饱和区,电流的上升较慢,出现近似饱和的状态。由于液体的 种类及实验条件不同,不出现这种饱和趋势也是常有的。
击穿区,随电压的上升电流急剧增加,以至达到绝缘破坏。
把击穿区叫高电场电传导。欧姆区和饱和区叫低电场电传导。 在低电场电传导的情况下,和气体的情况相同,电流是由离子 的迁移度所决定的。在高电场电传导阶段,随电场的增加带电 粒子的产生急剧增加,其理由有如下三种原因:
•离子输运力
单极性离子在静电液体中传导时,离子有牵引中 性液体分子的力,导致液体流动。
若液体中单极性离子的电荷密度为ρ,在x方向 上施加电场,单位体积上作用力密度f为
f = ρE
流动过程中,离子受到来自液体的压力,其压力梯 度为dp/dx
f = ρE = dp / dx
p
=
∫ ρEdx , 而
dE dx
荷电粒子
•在液体中的气泡和电介质
+
-+
ε1 极化粒子
•极化电荷→正负成对构成偶极子P ε2 •在不均匀电场中,P产生梯度力
F
=
V 2
ε1
ε2 − ε1 ε 2 + 2ε1
∇
E
2 ,式中V为球的体积
ε
1,ε
是液体和介质球的介电常数
2
作用于偶极矩P的一个偶极子上的力Fp
Fp = (P • ∇)E 在外电场E作用下极化,则其偶极矩
(2)电极的电子释放:在电极上加以很高的电 场时,从电极上可以发生电子释放现象。当电 场达到100kV/cm以上的强度时,使金属释放电 子所必要的功函数变小,即使在室温下也可以 引起热电子发射。
(3)碰撞电离:电子被电场加速而和液体分子 发生碰撞引起电离。从阴极放出的电子在均匀电 场电极间距为d的电极间移动时,电离的分子数 按exp(αd)的倍数增加。但与气体相比,液体的 碰撞电离作用是很难发生的,大约在1MV/cm以上 的高电场下才能发生碰撞电离。
e
∫ p = l Je dx = Jel
0µ
µ
即发射极注入电流密度J
e时的p与J
的关系。
e
受空间电荷影响,
Je
=
9 8
εµ
V2 l3
P
=
9 8
εV
l2
2
,即压力p和所加电压V的平方成比例。
因电流密度与速度有关,载流子密度和迁 移率可知的条件下,在电场作用下,电压 (电动势)可以求出。
•电粘性效果
空气 电介质
空气 电介质
介电常数为ε,不含有自由电荷的液体在电场E的作用 下,所受到的力的密度F有
r F
=
−
1
E 2∇r ε
+
1
∇r (E 2ρ
∂ε
)
2
2
∂ρ
其中ρ为液体的密度。式中右边的
第一项为由液面介电常数变化而引起的力,
第二项为因密度差使介电常数变化而出现的梯度力。
•极化泳动力
在非均匀电场中的中性粒子将受到梯度力的作用。 如图所示,在电场导入中性粒子时,由于极化作用将 产生正、负的电荷,这些电荷将受到静电力的作用。 当粒子的介电常数比周围媒质的介电常数大时,粒子 将受到向着电场强的区域方向的作用力,周围的媒质 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反之则受到向电场弱的方向的 作用力。这个力称为极化泳动力。
或者由于电流所产生的热使液体中有气泡发生,在气 泡中发生气体放电而引起液体绝缘的破坏。象这样在 液体或固体中相的变化而使其绝缘被破坏,所以不需 要象气体放电那样的二次电子的发生。
在液体中原子不像固体中那样有规则的排列且受 着相互作用力的束缚,分子可以比较自由的运动。 带电粒子也比在固体中较容易的移动。
第四章 液体和固体的放电现象
4.1 液体放电现象 4.2 固体放电现象 4.3 复合材料放电
静电流体力学现象
(Electro hydrodynamics-EHD现象)
静电流体力学是指流体中的自由电荷或极化电荷和所加的外部 电场的相互作用的问题。静电流体力学是以电磁学和流体力学理 论为依据的。
静电流体力学一词是在1960年代的有关文献中出现的,实际上 对其现象的研究早在1780年关于电浸透现象的发现就已经开始 了,接着被发现的静电泳动、流体电位、流动电流等现象都属于 静电流体力学范畴。
其中R叫电粘滞系数。无论是 直流电场还是在特定频 率下 的交流电场都可以发生 这种电粘滞效果。
产生电粘滞效果的理由被考虑为,液体内的离子受 所加电场的影响而积集在电极的附近,同时和液体分 子的电偶极子相互作用而形成汇合集团,对装置内液 体的流动产生阻力作用的结果。
•EHD的稳定条件
体积电所介产质生溶的液电中泳存动在力密F度v为为ρ:v的Frv空=间ρ电v Er荷时,外部电场E对单位
2 液体绝缘的破坏
在液体击穿区域,对于单纯液体的绝缘破坏机理,大 的分类可以分为电子破坏说和气泡破坏说。
前者的前提是液体分子被电子碰撞而发生电离。当电 流急剧增加时,即使是电子破坏说在液体中也会产生气 泡,但气泡破坏说是在电场还没有达到可以引起碰撞电 离之前由于别的机制而发生气泡,由于气泡内的气体放 电而导致液体绝缘被破坏的理论。
P = αVE,而V = 4 πa3,则:
3
r Fd = 其中
αV
r (E
•
∇)
r E
=
αV
∇
2
α为粒子的极化率,
EV为2 =粒2子πr的3ε1体ε 0积(εε,22+−E2rεε为11 )外∇部E 电2 场,
ε
1、ε
分别为周围媒质及粒子
2
的介电常数。
极化泳动力具有下面的特征:
(1)粒子半径越大,体积越大,其极化泳动力越大,所以对微 小粒子的极化泳动力可以忽略。
r r 果带电量为q,电场强度为E时,则粒子所受到的电泳动力F为: F = qE
ρ 在作液用体的中电对泳体动积力密Fv为度电荷为Frρv v=的情况v Er,对单位体积的液体所
液体中荷电粒子所受的电泳动力有如下特征: (1)力的方向由电场的方向与粒子电荷的符号决定。 (2)均匀电场和非均匀电场都可以发生泳动力。 (3)在频率低的交流电场中将发生振动的力,但频率高 时力逐渐衰减。
在电介质液体中,由静电力的作用而发生宏观的流 动现象。其原因被认为是单极性的离子群在电介质液 体内传导时,由于离子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液体分子 对离子存在着阻尼作用的结果而使液体发生宏观性的 流动。
如图所示,棒电极和圆筒电极间 放入液体,在两电极间施加直流 电压时,液体就沿着棒电极上 升,称为数元效应。上升高度可 近似与电压平方成正比。
一般对加以电场的电介质液体中粒子的静电作用力不只限 于极化泳动力,还受电泳动力的作用。
极化泳动力在实际中有很多的应用,例如利用极化泳动力进 行细胞的静电分离,利用极化泳动力对液体中的粒子进行分 选,及利用极化泳动力来进行绝缘油的分离。
•电泳动力
在液体中的带电粒子(自由电荷)将受到电泳动力的作用,如
大体上可分为: (1)由液体内的极化电荷,如电气变形力、极化泳动力。 (2)由自由电荷在外部电场作用下所产生的力,如电泳动 力、离子阻尼压力。
•电变形力
如图所示,加以和电介质物体表面垂直的电场时,电介质物体 将受到向着空气方面的静电力,也就是说介电常数ε大的物体将 受到向着介电常数小的区域方向的作用力,这个力也称做麦克斯 韦变形力。对于电介质液体也将产生这个力,在多数情况下,导 致液面变位、变形、振动及分裂等现象。
=
ρ ε
∫ ∫ [ ] p =
ρEdx =
εEdE
=
1ε
2
E2
l 0
=
1 2
ε
Baidu Nhomakorabea
(
E
2 l
−
E
2 0
)
式中 El为收集极前的电场,
E
为发射极前的电场。
0
若施加的电场能全部转 换为离子输运力运动的 能量,
则有
: Pmax
=
1 2
ρVv 2
=
1 εE 2
2
即动能 = 电场能, V为体积, v为输运速度
•离子阻尼力
)
×
r E
=
0
所以,ρ和E的分布是否具有轴、柱、球那样的对称分布,即
只要ρ不是在各处均匀分布,(∇r ρ)×
r E
一项就存在,而引起液体内
部的不安定状态,发生涡流那样的流动现象。至于其流动是线性
流动还是涡流,则由电场分布及器壁等的边界条件所决定。
讨论两种特例:
(1)不论在何处ρ分布都应相同,这时 ∇r ρ = 0
EHD泵运现象:
如图所示,由发射极向液体电介质中注入单极性电荷,在间隔 为l处安置收集极收集电荷,液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载流 子的迁移率为µ,系统的截面积为1m2。
Ee Ec
若发射极为Ee,收集极电场为Ec,以发射极为坐标 原点,发射极指向收集极为x正方向,在电场作用下 液体发生流动,则有:
液体中的电传导以及放电现象,与气体的情况有 很大的不同。液体的分子间距离和分子的几乎是相 同的尺度,比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得多。所以电子 的平均自由程小,与气体相比,要有很高的电场才 可能发生碰撞电离作用。
另外,在液体上加以电场作用时,根据液体种类的不 同,液体的分子被电解成离子,而这些离子在电场作 用下而移动形成导电电流。
(2)ρ和E的分布是圆筒状、球状的对称分布时,(∇r ρ
)
×
r E
=
0
由此可以得到ρ和E的分布关系。
水中放电等离子体物理化学特性
◆ 氧化性物种: ·OH, ·H, ·O, O3, H2O2
◆ 高能电子( eʵ∗) ◆ 流光 ◆ 超声辐解 ◆ 超临界水氧化 ◆ 冲击波
4.1 液体的放电现象
1 液体的性质
电子破坏说和气泡破坏说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 发生碰撞电离。
(1)电子破坏说:
从阴极释放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而与液体分子碰撞引起电
离。由于电离作用使电子倍增的同时,碰撞电离所产生的正离子在
阴极附近形成空间电荷层,使阴极表面的电场加强,进而增多电子
的释放。与气体放电相类似,由于空间电离作用及阴极辐射电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