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

【文献号】4367

【摘要】(一)明代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和...航线开辟之早,都成为明代航运事业中的特色。通...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明代海运事业已被认为在世...保证之一。必须指出,明代造船工业发展是不平衡...上有着显著的进步,在明代造船工业中放出异彩。...本主义大生产的萌芽。明代海运事业发展过程是曲...。(二)明初为供应辽东等地军士...元年“命(汤)和造舟明州,运粮直沽,海多飓...了排除海运上的困难,明代很重视航线的开辟工作...行户亦裕”。这一面说明当时物资交流的活跃;

【分类】史学

【标题】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

【作者】方楫

【期号】195705

【总期号】57

【页码】46

【正文】

(一)

明代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商业资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国内外贸易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显现了活跃与繁荣的新景象,航运事业也获得相应的发展。海运方面,运输量之大,航程之长,航线开辟之早,都成为明代航运事业中的特色。通商贸易的海船,往来于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作为通使的海船队,还曾到达过阿曼湾、阿剌伯半岛和北非东部沿海。这对于扩大物资交流的范围,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联系,都起了有益的作用。在防备“倭寇”时期,担任海防的战船也得到较大规模的使用,并分别注意到攻坚和追击等方面的效能。

海运事业的发展,对造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在劳动人民努力创造下,所设计制造的船只,不但种类多、数量多,在质量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明代海运事业已被认为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造船工业的发展应是主要的保证之一。必须指出,明代造船工业发展是不平衡的,一部分船厂由封建政权直接控制住,造船工人在强制性劳役下进行生产,封建束缚性很大,造船技术的发展有着种种限制;另一部分造船工业由私商经营,生产上有着显著的进步,在明代造船工业中放出异彩。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业已具有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萌芽。

明代海运事业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每个阶段都遭到封建政权的抑遏或干扰,“海禁政策”就曾束缚了它的正常活动,海外贸易不得不在走私方式下进行。在“海禁”开放后,种种剥削、迫害随之俱来,没有权势的商人要进行海外贸易,必须经过艰巨复杂的斗争。加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以及“倭寇”的侵扰,困难因素只见增强。这些都是海运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阻力,同样给造船工业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

明初为供应辽东等地军士给养,粮食由江南、山东海运到北方,但因航道生疏,气候条件没有掌握,常发生漂沉事故。洪武元年“命(汤)和造舟明州,运粮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在鸭绿江口)而还。”(1)永乐元年,由江南运粮到直沽,年额六十万一千二百三十石,安全运到的只有四十九万余石,就是因为“海道险阻,辄多漂没”的缘故。

为了排除海运上的困难,明代很重视航线的开辟工作。在沿海地方建立起一些航行的标记,永乐十年在青浦境内建成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宝山,“使舟人知所避,而海险不为患”。(2)北洋航线曾进行多次的勘察和研究。隆庆六年,王宗沐提出了由云梯关绕过山东半岛以抵天津的航线,长三千三百九十里。它的特点是沿着海岸前进,可以利用港湾避风。万历二十五年,于仕廉提出了运粮至朝鲜由登、莱直抵旅顺口的航线,仅五百余里,顺风一、二天就能到达。它的特点是横渡渤海海峡,距离最近;中途利用沙门、鼍矶、皇城等岛止宿避风。由太仓刘家港(浏河)向北航行,吴淞口外有铜沙、大沙、三角沙等暗沙,“皆涨于水底,贴于西岸;而沙脉之东,海面深阔无涯。舟行至此,只须向东开行,以避其浅”。(3)舟师在摸清这条航线上的情况后,改用平底沙船,绕道行驶,非常稳便。

推行海运时期,南粮北运,年输量在一百万石左右。商人进行贸易,在海道上一年往返两次,由北方贩运粮豆枣梨到江浙的在五百万石左右。所以王宗沐说:“海运既行,百货凑合,物价既轻,

行户亦裕”。这一面说明当时物资交流的活跃;另一面也反映了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在南洋航线上,商业活动不断突破“海禁”法令和外来的侵扰,船只往来很少终断。嘉靖十六年,吴朴著有“渡海方程”,“其书上卷述海中诸国道里之数,南自太仓刘家河开洋,至某山若干里,皆以山为标准。海中山甚多,皆有名,并图其形,山下可泊舟或不可泊,皆详备”。(4)万历四十五年,张燮又写了“东西洋考”,更详细的记下内港水程、西洋和东洋的航路。这一类的书,总结了舟师实践的经验,成为航程中重要的依据,也是最初的航海蓝图。

航海使用指南针,在北宋就已开始,明代更见进步。“长年三老,鼓yì@①扬帆,截流横波,独恃指南针为引导,或单用,或指两间,凭其所向,荡舟以行”。(5)“指两间”可以减少风浪摆动的影响,纠正指向的偏差,求出更确切的方位。根据积累的经验,已经知道“针向差以毫厘,路程谬以千里”的道路。这足以说明在航海定向工作上进一步做到周密与正确。

“如欲度道里远近多少,准一昼夜风利所至为十更,约行几更,可到某处。又沉绳水底,打量某处水深浅几托,赖此暗中摸索,可周知某洋岛所在,与某处礁险宜防”。(6)航程因是凭指南针指引的,所以叫做“针路”,某地到某地打水多少“托”,历时多少“更”,都有记录。掌管指南针和更香要由主要的舟师来负责,“火长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驶船针路”。(7)这是航海中测定时间与空间重要的凭借,虽然不够精确,但在海运事业初步发展的阶段,仍不失为有效的测量方法。

在航海长期实践中,舟师不但熟悉航程中的情况如泥色、沙礁等,对于自然的规律如潮势、风信等,在一般情况下,也能够加以掌握和利用。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据考证,起程时间总是在冬季或春初,回国时间总是在夏季或秋初。在每次下“西洋”通使事竣,“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满剌加国)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8)从刘家港运粮北上,航程由南向北,总是选择暮春开船。有诗句道:“三月开洋春正好,南风十日到神京”。

(9)这都是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的证明。

海上的风潮,不但影响着航行的通阻,还关系到船只的安危,所以舟师特别关心。根据经验,编成许多占验风云雷雾和潮汐的歌谣,作为测候工作的依据和参考。戚继光在防备“倭寇”时训练水军,曾采取这些材料,编了“风涛歌”,教给海防军士,载在“纪效新书”中。

航海技术的提高,对于行驶在海洋中的船只,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安全的保证,漂沉事故显然是减少了。商船出海,缺乏统计的材料。出使的海船,如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就未曾见到船只失事的记载。又如出使琉球,终明之世计有二十一次,虽然常遇风险,但总是得到安全的往还。从中可以看到在征服海洋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不少规律,为进一步发展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明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和海洋斗争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熟练的航海技术,从而推进海运事业向前发展。

(三)

海运事业的需要,促使明代造船工业步向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造船工业最初是服务于海上漕运的。自洪武元年起,就开始从江南、山东由海道运粮到北方,供应军食。“天下既定,募水工运莱州洋海仓粟,以给永平。后辽左及迤北数用兵,……先后转辽饷以为常”。(10)

总计明代海运工具有如下几种:“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曰浅船,以转漕于河;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11)其中遮洋船、备倭船和一部分战船都是海船,其余则是内河船只。

遮洋船等由官府规定统一规格,指定各提举司或卫所负责承制,以装米四、五百石的遮洋船一只为例,规定“底长六丈,头长一丈一尺,梢长一丈一尺,底阔一丈一尺,底梢阔六尺,底头阔七尺五寸,……”(12)每船有大桅、头桅各一,索缆六副,橹四枝,舵一扇,铁锚一只。

最近山东梁山县贾庄的水洼地里,挖掘出来一只洪武五年制造的木船,“是用楠木作成的,它的修造方法和北方所造的船只不同。船长五丈一尺,宽一丈,约一人深,全船有十三个舱。在这只满沉沙泥的船内,挖出了六十多种共二百一十四件物品”。(13)可见明初的船只不但形式雄伟,构造上也很精密完整。

永乐九年,会通河开成后,大运河可以全线通航。永乐十三年,“增造浅船三千余只,一年四次,由里运河转漕,遂罢海运。独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如初”。(14)

洪武、永乐年间,遮洋船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以后发展海运开拓了道路。就造船工业来说,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求船只坚固,能抵挡风浪,也考虑到容积大小,来提高海船的最高使用价值。

所规定遮洋船各部分的尺寸,不仅便于操纵,也适当地解决了风浪阻力的问题。后来,造船规制日益严密,船上的桅、舵等都有一定的比例:“桅之高,少舟长五十分之一;樯枰之衡为舟之阔;其底深浅,视@②之棱;其舵与其底平。小舟之舵则可上下”。(15)不仅如此,根据各个航线的不同情况,还设计了不同的船只。“江南海船,名曰‘沙船’,以其船底平阔,沙面可行可泊,稍搁无碍。……惟闽广海船底圆而高,下有大木三段,贴于船底,名曰‘龙骨’。……船有龙骨,则转弯趋避,较为灵便”。

(16)所以江南海船,便于航行在暗沙散布的北洋航线上;而闽广海船,便于航行在山礁丛杂的南洋航线上。

“永乐五年,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只,备使‘西洋’诸国”。(17)这是供郑和等出使用的船只。郑和第一次出使率领的船队,“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只)”(18)。第三次出使的船队,有“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士、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19)这种通使船队所用的船只,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在明代制造的船只中,显得特别宽畅、雄伟和坚固。

在此以后,出使乘用的船只,仍保持相当的规模。嘉靖十三年,陈侃出使琉球,早一年先到福建造船,“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前后竖以五桅,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余者以次而短”。(20)

明代出使的船只,要求更见严格,在设计和制造上,非常突出,如前所述,郑和的船队航程辽长,远及北非东部沿海;先后出使琉球的船只,二十一次中都未曾发生沉溺事故。这不是偶然的,除了精良的航海技术外,船只构造的坚实完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关于战船,明初曾有定制。在“倭患”严重时期,沿海防务成为朝野间讨论的中心,其中造船备战被看成是很重要的工作。福建制造的“福船”,可容百人,在海战中威力最大。据说,福船高大如楼,吃水一丈二尺,计有四层:底层装载土石,压住船身的重量;第二层是军士寝息的地方;第三层放置武器、炊具,挂帆、下碇、系缆都在这一层进行工作;最上层是露台,用来射击矢石火炮,实施攻战。(21)戚继光说:“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不斗人力,每每取胜”。(22) 福船最利于攻坚,但必须有其他船只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制敌作用。“福船势力雄大,最便冲犁。……如福船出洋犁贼,贼船势将内逼,哨、冬船与鸟、快船急抢上风,又出贼船之内,向外逐打,务逼使出洋,内外夹击收功。”(23)福船、哨船等的设计,适应了海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近代主力、驱逐等舰的早期形态。

比福船更大更坚固的是广东制造的“广船”,“其利用者二:可发佛朗机;可掷火球。”(24)此外,据“武经总要”所载,还有游艇、艨艟、楼船、走舸、斗舰、海鹘船等,从这些船只中,可知明代在海防严重时期,设计的战船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能因地制宜,可分别在内港与外洋间使用,并各有不同的战斗性能,分担着哨探、攻坚、追击等任务。

明代造船所用的木材,有楠木、杉木、松木、榆木等。根据船只各部分的作用不同,使用不同的木料。一般是船底用楠木,舵杆用榆木,船舱用杉木,梁头用杂木。以一千料海船一只为例,计用:“杉木三百二根,杂木一百四十九根,株木二十根,榆木舵杆二根,栗木二根,橹坯三十八枝……”(25)造船需用大量木材,在选材上有着较高的标准,这是和船只质量密切有关的。

为保持船身坚实不透水,明代又规定了油船弥缝所需材料的数量,一只一千料海船要用桐油三千零一十二斤八两,石灰九千零三十七斤八两,@③麻一千二百九十三斤三两二钱。(26)造船原用铁钉,在明代万历以后,已经知道“海咸烂铁,且妨磁(指南针)也,故用铁力木(作)碇,桄榔@④@⑤竹作钉。今以蛇皮内膏浸钉钉船则不妨。”(27)船只保固工作的进步,也显示造船工业的发达。

(四)

明代造船工业分布的范围很广。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28)凡在海运交通口岸,或是对外贸易基地,或是海防驻军卫所,都有官府经办的船厂;而私营造船工业也随着在沿海各地发展起来。官营的造船厂或修船厂所在地,著名的有江苏的龙江、太仓、清江和仪征,山东的临清、登州,河北的直沽,辽东的金州、海州等。还有广东的广州、潮州,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浙江的明州等,也是主要的造船工业基地。

龙江(又名龙湾)在南京城北,面临长江,明初在这里开上新河,筑虎口城,设置提举司,负责造船。祝允明“前闻记”载,宣德五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即自龙湾开船。正统七年,在龙江造遮洋船的数量共有三百五十只,供军士由海道运粮至蓟州。由于造船工业的发展,使龙江在以后的年代

中,“市廛辐辏,商贾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称沿江重镇。”(29)这里船厂的遗址,在清代还有踪迹可寻:“造船厂、江济二卫收木厂并在赤字铺。江济二卫拨船厂在驰字铺。……黄船厂在誉字铺。”(30)可见龙江造船工业基地是由若干厂、栈组成的,分别担负起各项生产任务,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太仓卫是江南粮食北运的重要基地,刘家港地濒长江口,在元代就因粮船星列,外商云集,号称“六国码头”。明初即开始建立船厂,“苏州府船场在(太仓)小北门外,洪武五年靖海侯(吴祯)建。”(31)后来还有这样记载:“(太仓)邑境故有洼地芦课,因开浚刘河,并建军工船厂,挖占芦田荡涂,地少于前。乾隆初两次清丈,案内题请豁免(田赋)。(32)可见船厂所占面积很大,并因航行需要,还曾疏浚刘家港。洪武二十六年还在城南张泾修建九百一十九间粮仓。“星槎胜揽”载,永乐七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所驾海船四十八号,就是由刘家港起程的。这一海运基地,即在停止海道运粮以后,仍有发展。“刘家港南有一大港,名田南石桥港,近年天然阔深,直通刘家港,见有船户杨千户、范千户等三、五千料海船于此湾泊。”(33)停船范围扩大,说明海运量在提高中,不仅官府用海船装运物资,并有大批商人在进行沿海的贸易活动。

南京的龙江、太仓的刘家港,是明代首先发展起来的造船工业基地。这因为明帝国建立后,为适应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巩固封建统治权,因此以南京为中心,建立起水陆交通系统,在积极经营下,龙江就成为水运的枢纽。江南是主要的农产区,赋税最重,明朝统治者要巩固北方边防,后来又迁都北京,粮食来源大部分依靠向江南农民进行沉重的剥削,粮食北运集中在刘家港,造船厂也就相应地在这里发展起来。

大运河全线通航后,需要数量庞大的内河漕船,于是清江提举司、临清卫河提举司和仪征就相继建立起船厂。这些船厂除修造内河漕船外,还承造相当数量的遮洋船。清江所造的遮洋船,年例三十五只至五十二只。隆庆六年,单是仪征船厂就制造海船二百三十六只。山东的登州和河北的直沽因是主要的粮食转运地,也设有修船厂。如直沽在永乐二年曾经“建百万仓于直沽尹儿湾城,天津卫兵万人戍守。”(34)这里的粮船密集,建置一定规模的修船厂是很必要的。

辽东是明代边防要地,为供应军糈,曾设置粮仓和兴办屯田,金州卫和海州卫是海运终点,有不少天然良港,适宜作泊船转运之用。“由登州新河海口至金州铁山旅顺口,通计五百五十里。海中岛屿相望,皆可湾船避风,运道由此而达,可直抵辽阳沈岭,以迄开元城西之老米湾,河东十四卫俱可无不给之虞。”(35)为适应海运需要,东宁卫有船城,(36)松花江畔有船厂。船厂就是今吉林市旧名,“永乐间发匠卒数千造船,将以开边。……(至清初)而穿井辄得败船板及锈铁钉;又井水或铁臭”。(37)以船来称地名,足以说明造船工业在这些地方占有重要地位。这应是我国东北最早建立起来的造船工业基地。

东南沿海的浙、闽、粤等省,航海事业很早就获得发展,沿海居民从事渔业和海外贸易的很多,他们不但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对于造船也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闽县有都尉营,“吴置典船校尉,领谪徒造船于此。”(38)长乐县的马头江有太平港,“旧名吴船头,相传吴王bì@⑥造船处,似误。盖吴越遣兵入闽,尝泊舟于此也。”(39)可见福州造船有着很长久历史。

在明代,以福州为中心,东北至明州,西南至广州,都有造船工业的分布。这是因商业资本活动范围愈来愈广,为适应扩大市场、进行海外贸易的要求,许多船厂就相继建立起来。

在福州,洪武五年就开始造船防倭。永乐初,在这里曾造海船一百三十七只。五虎山(又名五虎门)在闽江口外,是明代南洋航运的根据地之一。明代和外国进行“朝贡”关系的贸易,曾设立市舶提举司,并建有进贡厂、交盘厅、库房等,通商的海船就在闽江口岸修造。著名的福船,也是在这里修造的。琉球国的使臣以“朝贡”方式,往来中国沿海贸易,在正统至景泰年间,就常在福州造船,供返国时乘用。“景泰元年……(琉球国)通事程鸿言船坏,愿以赐币造船。礼部请移文福建三司,听其自造,不得扰民。”(40)在此前后,琉球人备价觅工在福州等地造船的,就有很多起。

明代造船工业基地比较集中在东南海岸,对发展海运是适应的。有些官办的船厂规模很大,从事造船的工匠多至数百人。私营船厂则比较分散,但所造的船只,质量却很高。每一造船工业基地,还有不少附属手工业作坊,如帆蓬、缆索、铁铸等,也有木材、桐漆、麻苎、钢铁等堆栈和库房,形成了较完备的造船工业系统。

造船工业所在地除有一部分是在驻防的卫所以外,大部分官办和私营的船厂都设置在商业城市附近,随着贸易、运输事业的发展,造船工业也显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即在严行“海禁”时期,民间往往贿赂官吏,倚托权势,或是选择执法弛疲地方,造船出海。“在福建者,则于广东之高、潮等

处造船,浙之宁、绍等处置货,纠党入番;在浙江、广东者,则于福建之漳、泉等处造船置货,纠党入番。”(41)清初是这样,也可推测明代的情况是相仿佛的。

(五)

明代官办的船厂正如其他官办的手工业一样,是在封建政权直接控制之下,以强制劳役的方式进行生产的。造船的工匠就是“匠户”中的一种。“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42)又规定“凡军匠、灶户,皆充永役。”(43)在轮班工匠中,二年一班的船木匠等就有二万多名。

参与造船的还有人数很多的罪犯,由法司移送工部提举司或军卫所充当工役。淮安杨村的南、北厂,天津尹儿湾的南、北厂都是被指定为罪犯服工役的地方。

各船厂所需用的造船器材,由官府调配供应。洪武十七年“上又以海运及防倭造大舰,若油漆棕缆悉出于民,甚闵之。命于(南京)朝阳门外种桐、棕、漆树五十万株资工用,勿赋民。”(44)实际上并不如此,南京的桐园、漆园产量有限,造船器材还是在全国各地征敛,河泊所(税局)就有麻、铁等课,订下了年额,分区征收“本色”(实物)或是“折色”(银两),转运到各船厂备用。

这些官办船厂,在明代造船工业的初期,也呈现了较为兴旺的气象。船厂集中了技术较高的工匠,生产上有较明确的分工,加之造船不须计较成本,船只还能保持着一定的质量,出现郑中通“西洋”的巨大船只。这种情况维持不久,封建制度的生产落后性,就完全暴露出来,工匠对无偿的强制的劳役,进行愈来愈多的反抗,其方式有逃亡、怠工和故意降低船只的质量。更由于经营官吏的贪横,管理制度的腐朽,都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向上发展。明朝统治者不得不乞灵于法制,不但订下各种船只的规格,并指定“船完(工)之日,编为字号,次第验烙;仍将经造官匠姓名刻于船尾。如无故早坏一年,于官匠名下追补一分,二年递加。”(45)纵然如此,所造的船只还是偷工减料,往往在风浪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事故。嘉靖十三年,陈侃出使琉球,就不得不“访于耆民”来造船。以战船来说,对质量的要求应很高,但事实上还抵不上私商制造的商船的坚固。“或谓水军战舰,其坚致不及贾客船。不知贾舶之取数多(造价大),若兵舰所需县官金钱,仅当三之一耳。”(46) 散布在沿海各个工商业城市的私营造船工业有着显著的发展。船主、商主“走不测风涛,与蛟龙争命,”性命、财产完全寄托在船只上,对船只的坚固,设备的齐全,以及航行的便捷,舱位的宽阔等,必然有严格的监督和明确的要求,所以“造舶费可千余金,每岁往还岁一修辑,亦不下五、六百金。”(47)商船比官船的造价要高三倍,修理保养费也很可观,船只的质量大大超过了官船,这是当时所公认的事实。

造船的集资方式可分两种:一是由有权势的富家独资制造的,如“湖海大姓私造舰,岁出诸番市易,因相剽杀。”(48)这种造船的投资力量是相当雄厚的。嘉靖十三年,林昱等出海船只就有五十余艘。(49)万历廿一年,胡台等驾海船回港,也有二十四艘。(50)

另一种是一般商民合伙制造的,如“商船则土著民醵钱造船,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51)这种造船方式虽然零散,但所造船只数量却很多。不论独资也好,合伙也好,都必须委托船厂承造。

私营船厂是明代的大工业之一。因为海船体积庞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场。这些设备价值就需要很大的投资。每只海船造价自一千余两至二千五百两,要求设计精确,构造坚实,必须招雇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官办船厂中的轮班以至逃亡的工匠,就成了罗致的对象,使传播和提高造船技术成为可能。“造船之制,访于耆民,得之大小广阔,惟其制”。(52)这种“耆民”,是以手工业自由劳动者的身份出现的,它的出现,决定了私营船厂中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马克思指出:“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在一方面是货币、生产手段、生活资料所有者,他渴望由购买他人的劳动力,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量;在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他是自身的劳动力的出卖者,从而是劳动的出卖者——必须相对对立,相互接触。……商品市场上这二极的分化,给予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53)明代私营船厂中的工人,包含了一部分有技术的“劳动的出卖者”,使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获得初步的分离,使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成为可能。

另一面,由于船厂主、船主以至商主对船只质量要求严格,在船厂经营管理方面,如采取象官办船厂的纯封建式生产方式,其后果就是影响产品质量降低,船厂主对待造船工人就不可能束缚在奴役性的支配上,因此原始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便有条件开始建立起来。

规模大的船厂,拥有数百名造船工人,分工很细,计有船木工、@③工、箬篷工、橹工等。(54)此外还有铁工(能制千斤重的铁锚)、索工(能制“围尺许、长百丈”的棕索)、漆工等。这样规模

大、分工细的造船工业,对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也是有利的。因为“劳动生产率只有在作坊内部分工的条件下,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继续提高。……在复杂协作条件下,一件劳动产品已不只是个体生产者的产品,而是由许多工人共同生产的产品。”(55)明代的私营船厂,就是属于这种生产类型的手工业工厂。它的生产成品,每一只海船都是千百个工人协同协作的成果,这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即对于劳动过程本身,也得到改造的基础,使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性质,为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化开辟了道路。

私营船厂生产关系的转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船只的数量获得增加。万历二十一年,明朝官府控制的商船数字是:驶往东洋吕宋等国的计四十四只。驶往西洋下港、暹罗等国的也是四十四只,连驶往鸡笼、淡水等地的合计在内,共一百只有零。(56)这虽然是不完整的统计数字,如航行日本、琉球的商船较多,就未曾列入,但亦可见在这一时期出海船只的数量是不多的。六十年后,郑成功进攻镇江时,就有“海舟二千三百泊焦山”。(57)这些战船不是短期间能够造成的,定是征用商船加以改装。因为郑氏在闽浙沿海势力很强,当清朝厉行“海禁”时,“凡中国各货,海外皆仰给郑氏;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58)郑成功能够控制海外贸易,就能利用商船来充实反清斗争的力量。

清初,“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59)在此稍后,仅是江浙两省“择其船户殷实,杠具坚固者,足有一千余号。大小统计,每船可装仓斛南粮一千余石”。(60)这种情况是在明代造船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也足以说明这是造船工业在初步趋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生产潜力得到利用的结果。

明代私营造船工业在生产关系的转化上,在生产过程的细致分工上,都促使向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的方向演变。虽然封建的传统习惯对私营造船工业还有较深的影响(如木栈中的行会组织,铁工中的师徒关系等),但就船厂总体来看,不能否认它“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明代其他工业如矿冶、纺织、陶瓷等相较,是同样明朗和突出的。

正文注释:

(1)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国用二。

(2)明史,卷八十六河渠志四,海运。

(3)日知录,卷九海运条,谢占壬注。

(4)董谷:碧里杂存,卷下渡海方程条。

(5)张燮: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

(6)同上。

(7)黄叔@⑦:台海使槎录,卷一海船条。

(8)马欢:瀛涯胜览,满剌加国条。

(9)太仓州志,卷十诗文,马麟:娄江馈饷。

(10)明史:卷八十六河渠志四,海运。

(11)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职官三。

(12)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船只。

(13)1956年7月2日新华社济南电讯。

(14)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船只。

(15)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类。

(16)日知录,卷九海运条,谢占壬注。

(17)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船只。

(18)明史,卷三百零四郑和传。

(19)费信:星槎胜览(冯承钧校本),前集占城国条,注引明抄说集本。

(20)陈侃:使琉球录。

(21)明史,卷九十二兵志四,车船。

(22)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六册苏松备录。

(23)泉州府志,卷二十二军制,引万历府志。

(24)明史,卷九十二兵志四,车船。

(25)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船只。

(26)同上。

(27)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类。

(28)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船只。

(29)江宁府志,卷四水考。

(30)江宁府志,卷五城厢。

(31)太仓州志,卷四古迹。

(32)壬癸志稿,卷十九名宦。

(33)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卷三周文英书。

(34)天津府志,卷三十海运,引明鉴纪事。

(35)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山东八。

(36)辽东志,辽东都司治卫山川地理图。

(37)杨宾:柳边纪略,卷一。

(38)福州府志,卷十七古迹,引闽都记。

(39)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福建二。

(40)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三封贡。

(41)福建通志,卷七十六@⑧文,赵鸣珂:广福浙兵船会哨论。

(42)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职官三。

(43)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赋役。

(44)傅维鳞:明书,卷六十七土田志。

(45)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船只。

(46)张燮: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

(47)同上。

(48)何乔远:闽书,文莅。

(49)明世宗嘉靖实录,卷一百六十六。

(50)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

(51)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三。

(52)陈侃:使琉球录。

(53)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蓄积。

(54)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九工匠二。

(55)М·Н·梅伊曼,С·Д·斯克兹金:论封建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法则。

(56)许孚远:敬和堂集,卷七公移。

(57)明季南略,卷十一郑成功入镇江条。

(58)黄叔@⑦:台海使槎录,卷四伪郑附略。

(59)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三市籴二。

(60)日知录:卷九海运条谢占壬注。

【外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木加世

@②原字为舟加(巛下加(冂里加八)下加戍)

@③原字为舟加念

@④原字为竹头下加思

@⑤原字为竹头下加劳

@⑥原字为氵加鼻

@⑦原字为王加敬

@⑧原字为艹下加(幸加丸)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1.《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2.“二拍”指凌濛初创造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3.《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P70 4.“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P10 5. 6.《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历史资料、民间故事、文人改编。P51 7.《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 8.锦囊妙计和“耳畔分付”是《三国志演义》制造悬念的方式。P83 9.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给正统文学思想带来了极大挑战。P139 10.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P14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 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这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基础上经文人加工整理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 茶陵派: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有铎、张泰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虽未尽除台阁遗风,他的有些作品摆

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3. 台阁体:明初流行的文体,因其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等位太阁大臣而得名。这些作家大都身居高位,远离下层社会,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缺乏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真实情感。格平正典丽,但有肤浅,空泛的弊端,流行几十年,造成不好影响,文学史上评论较低。 4.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均为湖北竟陵人,因而称为竟陵派。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使其作品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但缩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吴中四杰”不包括(B)p23 A. 高启 B.刘基 C.杨基 D.张羽 2.生就一副“雷公嘴”,“孤拐脸”是形容( C)的人物形象的。P121 A.猪八戒 B.牛魔王 C.孙悟空 D.沙僧 3.( B)是汤显祖最为得意的剧作,也是戏曲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剧作之一。P105 A.《南柯记》 B.《牡丹亭》 C.《鸣凤记》 D.《浣纱记》 4.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P67

【明清史论文丛】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1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060 【摘要】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153~159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103 【标题】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 【作者】田澍 【作者简介】田澍1964年出生,甘肃通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元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出版《朱元璋传》(合著)、《宦官》等3部专著,并在《文史》、《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 作者单位:西北师大 【正文】 祖制与革新是中国古代社会里长期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政治的混乱乃至王朝的崩解;处理得当将对革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嘉靖前期革新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制与革新的利弊关系,纠正将祖制与革新完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 一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一提起“祖制”,多数人将其视为僵化和陈腐的代名词,并把祖制与革新简单地对立起来,把抨击祖制者誉为改革者,把维护祖制者斥为保守者。事实上,祖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某一王朝立国的根本制度,又包含各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显然,不可能在全盘否定祖制的前提下来顺利地推进任何改革。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改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王朝更替时的因革,二是某一王朝内部的鼎新。两者之中,以王朝更替时的因革较为剧烈,其显著表现就是对文物典章的重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绝不是与前朝体制的断然决裂,而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史籍中所谓“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金承宋制”、“明承元制”、“清承明制”等等,就是此意。改朝换代时的变革如此,王朝内部的变革更不例外。换言之,任何革新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而是与继承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离开了继承,就不可能有革新。 在正德、嘉靖之际,明代上层人事更迭,时政因此发生巨变。世宗与“大礼新贵”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对洪武祖制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给予新的诠释和认识,并以其为利器,将有违祖制的重大弊政尽可能地予以革除,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页。 长期以来,学界一味地推崇杨廷和在武宗暴卒之后所推行的所谓“嘉靖新政”,把杨廷和等人在匆忙中拟定的世宗即位诏书视为其推行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其实,这种以即位诏书来确定革新的作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从明成祖开始,明代诸帝皆有革除前朝部分弊政的即位诏书,以示更新。如果把世宗即位诏书视为革新纲领的话,那么,其他诸帝的即位诏书皆可如此对待了。与大多数君主的即位诏书一样,世宗即位诏书的除弊对象仅仅局限于正德元年正月至十六年四月之间的部分败政(不包括弘治十八年五月至十二月间的武宗乱政),弊政款数虽多,但其结构与内容并无特殊之处。所不同的是,杨廷和等人是打着恢复孝宗政治的旗号来推行所谓嘉靖新政,把纠正武宗的部分乱政当作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故不愿也不敢追溯正德弊政的源流。更甚者,他们公然割裂孝宗弊政与武帝弊政之间的联系,敦促世宗效法孝宗而革除武宗弊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将孝宗与明太祖相提并论,并为此而引发了“大礼议”。李洵先生曾精辟地论道: 杨廷和一派所提出的议礼方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不使世宗以藩王独立系统继承皇位,而必须纳入孝宗以来的统系,在政治上必须继承孝宗的政策,执行孝宗的制度。这在杨廷和一派炮制的即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知识学习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 一、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层次上的划分为: 1、生产大节点:开工——上船台(铺底)——下水(出坞)——航海试验——完工交船生产大节点在工艺流程中是某工艺阶段的开工期(或上一个节点的完工期),工艺阶段一般说是两个节点间的施工期。生产大节点的期限是编制和执行生产计划的基点,框定了船舶建造各工艺阶段的节拍和生产周期;节点的完成日也是船东向船厂分期付款的交割日。 2、工艺阶段:钢材予处理——号料加工——零、部件装配——分段装焊——船台装焊(合拢)——拉线镗孔——船舶下水——发电机动车——主机动车——系泊试验——航海试验——完工交船 3、以上工艺阶段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分解。 4、是以上工艺阶段是按船舶建造形象进度划分的,造船工艺流程是并行工程,即船体建造与舾装作业是并行分道组织,涂装作业安排在分道生产线的两个小阶段之间,船体与舾装分道生产线在各阶段接续地汇入壳舾涂一体化生产流程。 二、船舶建造的前期策划 船舶设计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工前船厂必须组织前期策划,一是要扫清技术障碍;二是要解决施工难点。 1、必须吃透“技术说明书”(设计规格书)。 技术说明书是船东提出并经双方技术谈判,以相应国际规范及公约为约束的船舶设计建造的技术要求。船厂在新船型特别是高附加值船舶的承接中必须慎重对待:必须搞清重要设备运行的采用标准情况、关键技术的工艺条件要求,特别是要排查出技术说明书中暗藏的技术障碍(不排除某些船东存有恶意意图), 2、对设计工作的组织。 船舶设计工作分三阶段组织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初步设计:是从收到船东技术任务书或询价开始,进行船舶总体方案的设计。提供出设计规格说明书、总布置图、舯剖面图、机舱布置图、主要设备厂商表等。详细设计:在初步设计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具体技术专业项目,进行系统原理设计计算,绘制关键图纸,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国际集装箱运输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际集装箱运输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观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轨迹,以及运输技术的未来变化,可以预示今后集装箱运输将会出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集装箱运输量继续增长 相比其他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是一种较新的模式,这种运输方式本身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它将在整个运输中承担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于适合装入集装箱的货物进一步的集装箱化,同时,短途的沿海集装箱运输量将有明显增加。 2(国际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趋势 根据规模经济的规律,生产规模的扩大能使生产成本下降。为了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减少运输成本,各大跨国航运公司纷纷投资,大力发展大型化集装箱船舶,使世界集装箱船舶的平均载箱量逐年上升。 3(国际集装箱码头的深水化、大型化和高效化趋势 随着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水深越来越成为船公司选择港口的重要因素。船舶的大型化要求有自然条件良好的、处于航运干线附近的深水港与之配套,因此全球运输中的枢纽港的作用日益重要,而这些起枢纽作用的港口的稳定货源必须有众多的支线港予以支撑。而枢纽港的非直接应地的货源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这种集装箱星向少数一些港口集聚的趋势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中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集装箱吞吐量的急剧上升印证了这一点。因此,集装箱码头规模的扩大,码头深水化、高效化已成为枢纽港的必要条件。为此,集装箱码头将向着全自动化作业方向发展,装卸工艺将有突破性改进,作业设备将进入新一轮的更新换代时期。 4(挂靠港减少,干线运输网络扩大

航运公司运力优化配置带来的最大效果就是运输服务质量的提高。这表现为航线挂靠港减少,服务密度增加,交货期缩短。在重组的以枢纽港为核心的新的港口群中,港口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大中小港口、大中小泊位、专业与通用泊位将更强调相互协调发展,港口群体将更注重港口问密切的相互协作和高度的互补性,从而导致采用更为接近的港口技术设施。 5(适应现代社会对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柔性化需求 运输系统为之服务的客户已越来越不满足于原先那种被动适应运输需要的方式,而正在寻求适应客户自己需要的运输。客户对于运输的多样化需求,预示着运输方式应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无法对客户的需求作出敏捷的反应,而应该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提供更为“柔性”的运输服务系统,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正是顺应了这种变化。多式联运将集装箱这种现代运输方式的触角一直伸到物流的始末端,伸向客户企业,伸向消费市场。这种需求势必产生“运输支线与运树干线相连接,分流港与枢纽港相配合,大相与小箱相配套”的集装箱运输格局。 6(集装箱运输组织方式将会明显改变 现代整装箱运输系统要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港口、机场、仓储以及相关的海关、检验检疫、货主企业等方面的协同组织,这正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的关键。这种需求与人们追求运输系统整个过程的效率,降低整个过程的运输成本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集装箱运输系统组织的进一步集成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海运方面,这种集成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航运企业内部趋于集中,外部走向联合。 7. 信息化将是未来集装箱运输管理的关键 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客户的需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交易,对船公司电子商务的需求及依赖性越来越

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随着南戏传奇的繁荣,北区杂剧也开始了蜕变。明初皇室作家朱有炖,率先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惯例,开创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有南北合套的体式。明中叶,出现了明代首屈一指的杂剧作家徐渭和他的《四声猿》,展示出明杂剧的特殊风貌。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时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 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文人集团,如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最受人注目的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的论争。其特点是: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当然,正常的论争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如“唐宋派”的创作,“沈汤之争”后的情形都是。

[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经典-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代)

[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经典-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选》(明代) 明代部分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传记文写得很有特色。 本文是一篇赠序。记述了自己幼时家贫,在买书和求师都十分不易的条件下,不畏艰难、刻苦求学的经历,以此勉励后辈应珍惜良好条件,专心学习,刻苦自励。 对比手法的运用:先写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经历,再写今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然后说明,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用心不专,而非他人之过。对比鲜明,词顺理达,颇有说服力。自然使人认识到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重要性。 结构布局:全文布局先宾后主,宾详主略,选材精当。先写自己,再写太学生,最后才写马生。写自己过去求学的艰难,引出写今日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再引出对作为今日太学生之一的马君的夸奖和勉励。这样由宾而主,逐层写来,点明题意,推出主旨,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语言简洁流畅,恳切自然。理明词达,情真意切。 《卖柑者言》 刘基,字伯温,精天文和兵法。 主旨:文章通过卖柑者之口,淋淳酣畅地指斥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不懂用兵、不会治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配物,尖锐地揭露了元朝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嫉邪”之情。

构思巧妙:这是一篇含蓄深刻讽刺小品,以讲故事的形式发表议论,讽刺世态,警戒后人。由买者的责难,提出“欺”字,引出下文的卖柑者之言。又由卖柑者的回答,引出作者的感想,点明题旨。卖柑者的议论是一种自我辩护,但其思想实质是讽刺时政,在自辩中借以揭露邪恶、抒发愤慨,是本文构思巧妙之处。 诘问手法:本文采取了设辞问答的方式,反诘揄,深化题旨。买卖双方的问答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问答中运用大量排比反诘语,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理力量。卖柑者边疆反诘展开别开生面的论辩。这种句式不仅显现了文章揄论证的深度,而且使行文跌宕多姿,气势酣畅。 对比鲜明,揭露非常深刻:如柑子“表”与“质”的对比,文臣武将“外”与“中”的对比,皆极显其“败絮其中”的本质。由柑子而文武官僚,又巧妙地构成了自然物体与社会现象的类比关系,把文章题旨推向深处。而以“察”与“不察”作比,进一步指出应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柑”的“小欺”去认识社会的“大欺”。通过这层层对比,展开叙事说理。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还有长篇《平妖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作品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矛盾斗争,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雄豪混战及暴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追求与选择。结构宏伟严密,战争场面的描写雄伟壮观,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语言通俗易懂、洗练明快,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盖世才能,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超人的智慧和一种求实精神笔强烈的事业心。

造船工艺的主要流程介绍

造船工艺的主要流程介绍 本讲座从管理者的角度,按照“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国船厂的探索实践,介绍船舶建造在各工艺阶段的组织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供对施工状态的评价标准。 一、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演变由焊接代替铆接建造钢质船,造船生产经历了从传统造船向现代造船的演变,主要推动力是造船技术的发展。传统造船分两个阶段:1、常规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在固定的造船设施按照先安装龙骨系统、再安装肋骨框、最后装配外板系统等。 2.由于焊接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段建造;舾装分为两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予舾装。 现代造船又历经以下阶段:3、由于成组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三个阶段: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区域舾装。 4、由于船体建造和舾装、涂装相互结合组织,实现“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

5、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将成为船厂的努力方向。 目前国内主要船厂一般处于三级向四级过渡阶段;国内先进船厂已达到四级水平;外高桥船厂、建设中的江南长兴岛造船基地明确提出将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发展目标。 二、现代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 1、船体分道建造法。根据成组技术“族制造”的原理制造船体零件、部件和分段,按工艺流程组建生产线。 2、抛弃了舾装是船体建造后续作业这一旧概念,以精确划分的区域和阶段(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控制舾装。 3、实行“管件族制造”,以有效手段制造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获得生产线生产效益。 4、采用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把船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中

海运货运代理集装箱知识:集装箱的发展

集装箱,散杂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标准集装箱,特种箱,开顶箱,框架箱,平板箱,冷藏箱,轿车箱,煤炭箱,油漆箱,油罐箱,粮食箱,木材箱。 一、集装箱的历史发展 1. 集装箱的由来与早期发展 “集装箱”在中国南方及香港被称为“货柜”,英文为“Container”或“Box”。即一种可以装货的容器或盒子。集装箱是由美国人发明并使用的,最早是用在铁路上。1921年3月19日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纽约铁路运输总公司。英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于8年后,即1929年开始了英国-欧洲大陆海陆直达集装箱联运。但这些都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使用。 集装箱大量运用则始于越南战争。当时美国人用集装箱大量运输作战物资,效果甚佳,虽然最终美国也没有打赢这场战争。1966年美国海陆公司(Sealand)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开始使用改装的集装箱船“FairLand”号,为集装箱直达联运的历史开创了新的一页。 2.散杂货运输 在集装箱未大量使用前,运输的货物都是装进麻袋或编织袋、纸盒、木箱等。先在码头上将一箱箱或一袋袋的货物搬进一个大钢丝网兜中,用岸上的吊杆或船上的吊杆吊进船舱内,再由守候在舱底的装卸工人把它们一一搬出网兜,整齐地摆放在船舱内。这种运输方式在中国持续了一个世纪,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且今天我们在长江、珠江航运运输以及铁路运输中仍可见到。与集装箱运输相比,这种原始装卸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1)耗时长:装载量为5000吨的散杂船要5-7天装卸完毕;而3000箱位的集装箱船在港口装卸时间才不超过6个小时。 (2)货物不易清点:上百件,上千件的货物需要理货员逐件清点;而集装箱则只需要记录箱号和数量。 (3)货损货差大:装卸时造成的货损货差严重。比如工人用手钩装卸麻袋时,极易损坏麻袋,导致麻袋内的粮食、塑料制品常常滚得满地都是。而集装箱则是整箱吊起,整箱放下,完全避免了货损货差。 还有如劳动强度大,装卸工作容易受雨雪等天气情况的影响等等。 3.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基本上克服了散杂货的上述种种不足,受到运输公司、货主的广泛欢迎。但是集装箱运输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每次卸货拆箱后,承运人所属箱子必须收回。 在装货港和卸货港货物流量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中国-北美,中国-欧洲等航线上,班轮公司不得不将所属空箱调回,这大大增加了成本。 另外,如果集装箱的调度调配不当,也会造成集装箱在某地的积压,产生大量的堆存费。 但总体来说,集装箱运输利大于弊,优势比较明显。如今,集装箱运输在全球范围内被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2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3540 【摘要】 【原文出处】文史哲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204 【原刊页号】141~145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206 【标题】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 【英文标题】China-Japan Kan-He Trade and Japanese Pirates in the Ming Dynasty SHI Xiao-h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hando ng, Jinan) 【文章日期】2001-12-10 【作者】时晓红 【作者简介】时晓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 时晓红(1963-),女,山东沂源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内容提要】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兴始和断绝,都与倭寇问题相关联。永乐年间,明廷希国以勘合 贸易换取日本政府对倭寇的抑制,然而,由于日本政局的变化,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并导致了 勘合贸易的断绝。宣德八年以后,以消弭倭寇为切入点,中日勘合贸易再度恢复,由于在勘合贸易 中日本实际上占据着主动地位,使勘合贸易成为明朝沉重的包袱,并最终因倭寇问题导致了嘉靖年 间勘合贸易的再一次断绝。 【英文摘要】The commencement and discontinuity of the China-Japan Kan-He Trade in th eMin Dynasty are all related with Japanese pirates. During the YONGLE peri od, Kan-Hetrade method was adopted with a view to getting support from Jap anese government torestrain Japanese pirates. Due to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Japan, the kind of trademethod ended up with no good results, which ca used the first breaking off of the Kan-Hetrade. In order to completely des troy Japanese pirates, China-Japan Kan-He trade wasrestored from the eight h year of the XUANDE period. In respect that Japan was in thesuperior posi tion in the Kan-He trade, which made a heavy burden on the Ming Dynasty, t 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of Japanese pirates, Kan-He trade was cut off ag ain duringthe JIAJING period. 【关键词】明代/勘合贸易/倭寇 Ming Dynasty/Kan-He trade/Japanese pirates 【正文】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4-0141-05 一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争取日本纳贡称臣和抑制倭寇,对日贸易的限制并不严厉,但日本拒不奉 表称臣,反而支持胡惟庸作乱。明太祖遂决定彻底断绝与日本的往来,将日本列入不廷之国,永远 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他希望通过加强对外关系,“招徕绝域”,使万国来朝, 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企图借此消弭人们对他以非正当手段夺取帝位的不满心理,为此,即位不久 就改变了明太祖的对外政策,一时间,“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1](《成祖本纪》) 当时,日本与中国断绝交往已逾15年。从洪武十六年(1383)以后,明廷的海防力量有所加强,倭寇骚扰较洪武前期有所收敛。但日本九州南部和对马等岛屿的倭寇仍不时在中国沿海为患。明成 祖认为,消极防御只能减少倭患,却不能杜绝倭患,应当恢复中日邦交关系,开展两国贸易,通过 贸易使日本获取厚利,日本政府为了维护贸易利益,必然要主动抑制倭寇。明成祖这一借日抑倭的 认识,是中日勘合贸易动议的基础。

船舶建造流程

船舶建造流程 一、船体放样 1.线形放样:分手工放样和机器(计算机)放样,手工放样一般为1:1比例,样台需占用极大面积,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目前较少采用;机器放样又称数学放样,依靠先进技术软件对船体进行放 样,数学放样精确性较高,且不占用场地和人力,目前较为广泛的采用机器放样。 2.结构放样、展开:对各结构进行放样、展开,绘制相应的加工样板、样棒。 3.下料草图:绘制相应的下料草图。 二、船体钢材预处理:对钢材表面进行预处理,消除应力。 1.钢材矫正:一般为机械方法,即采用多辊矫夹机、液压机、型钢矫直机等。 2.表面清理:a.机械除锈法,如抛丸除锈法喷丸除锈法等,目前较为广泛采用;b.酸洗除锈法,也叫化学除锈,利用化学反应;c.手工除锈法,用鎯头等工具敲击除锈 三、构件加工 1.边缘加工:剪切、切割等; 2.冷热加工:消除应力、变形等; 3.成型加工:油压床、肋骨冷弯机等。 四、船体装配:船体(部件)装配,把各种构件组合拼接成为各种我们所需的空间形状。 五、船体焊接:把装配后的空间形状通过焊接使之成为永久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六、密性试验:各类密性试验,如着色试验、超声波、X光等。 七、船舶下水:基本成形后下水,设计流水线以下的所有体积均为浸水体积。

1.重力下水:一般方式为船台下水,靠船舶自重及滑动速度下水; 2.浮力下水:一般形式为船坞; 3.机器下水:适用于中小型船舶,通过机器设备拖拉或吊下水。 八、船舶舾装:全面开展舾装系统、系泊系统、机装、电装、管装等方面的工作。 九、船舶试验:系泊试验、倾斜试验,试航(全面测试船舶各项性能)。 十、交船验收。 ~~~~~~~~~~~~~~~~~~~~~~~~~~~~~~~~~~~~~~~~~~~~~~~~~~~~~~~~~~~~~~~~~~~~~~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 本讲座从管理者的角度,按照“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国船厂的探索实践,介绍船舶建造在各工艺阶段的组织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供 对施工状态的评价标准。 一、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演变由焊接代替铆接建造钢质船,造船生产经历了从传统造船向现代造船的演变,主要推动力是造船技术的发展。传统造船分两个阶段: 1、常规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在固定的造船设施按照先安装龙骨系统、再安装肋骨框、最后装配外板系统等。 2.由于焊接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段建造;舾装分为两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予舾装。 现代造船又历经以下阶段: 3、由于成组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三个阶段: 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区域舾装。 4、由于船体建造和舾装、涂装相互结合组织,实现“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 5、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将成为船厂的努力方向。目前国内主要船厂一般处于三级向四级过渡阶段;国内先进船厂已达到四级水平;外高桥船厂、建设中的江南长兴岛造船基地明确提出将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发展目标。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造船工艺流程简介

造船工艺流程简介 造船工艺流程按照其管理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九个阶段: 一、承接业务阶段 1)生产部门制订年度滚动计划,并据此制订年度接船指标。 2)经营部门接受船东询价,并进行初步报价,编制报价表,其中包含特殊设备询价。 3)船东根据经营部门提供的初步报价表与经营部门进行还盘和反还盘。 4)总经济师根据船厂的生产能力、设计能力、资产状况、财务状况、质 量状况等各项指标对船厂的接受能力进行预测和评审。 二、报价决策阶段 1)总工程师消化技术规格书,并根据船东意见以及生产部门和物资部门 的意见制订设备厂商表。 2)经营部门根据设备厂商表进行设备询价,为二次报价做准备。 3)设计部门针对委外设计与船舶设计院或设计公司进行洽谈。 4)设计部门和物资部门针对主要设备和原材料与厂商进行洽谈,质量管 理部门就船检费与相关单位进行洽谈。 5)总经济师根据以上前期准备的资料对建造成本进行估算。 6)经营部门根据报价资料编制二次报价表,同时报总经济师进行审核, 最终呈报总经理审定生效,经营部门据此对外报价。 三、合同谈判、生效阶段 1)总工程师进行技术谈判,项目经理与物资部门参与谈判。 2)总经济师进行商务谈判,财务部门确定保函的基本格式。 3)设计部门根据技术谈判的结果编制相关技术文件,包含技术攻关项目初稿、技术

可行性报告;总工程师针对主要设备的技术协议进行预谈。 4)设计部门与船舶设计院或设计公司预谈委外设计合同。 5)经营部门根据商务谈判的结果编制相关商务文件,并制订保函格式。 6)总工程师对技术文件进行审核,并最终呈报总经理审定生效。 7)总经济师对商务文件进行审核,并最终呈报总经理审定生效。 8)经营部门组织总经理、总经济师、总工程师签订船舶生效合同和技术规格书。 9)总工程师联合设计部门组织技术谈判,签订主要设备技术协议。 10)总经济师联合物资部门组织商务谈判,签订主要设备商务合同。 11)经营部门提交主要设备资料给船东确认。 12)经营部门对外发布合同生效通知,同时设计部门委外设计合同生效。 13)经营部门和设计部门进行合同交底和技术交底。 14)总会计师根据合同交底和技术交底资料编制财务预算表,呈报总经理批准。 四、生产技术准备阶段 1)项目经理负责全船生产组织,并召开生产前准备会议。 2)总工程师根据技术攻关项目,确定技改负责人、实施方案、时间。 3)经营部门根据财务预算表对造船费用进行分解。 4)总经济师根据物资部门确定进口设备材料采购成本。 5)总会计师对项目成本费用进行分解,下达成本指标,同时对生产成本 进行监控,最终形成财务用款计划。 6)项目经理对生产负荷进行平衡后编制单船大节点及设备纳期表。 7)物资部门根据单船大节点组织全船的物资订货,并制订物资供应计划。 8)生产部门编写建造方针,设计部门据此开始生产设计并制订供图计

论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及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

论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及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 高晓莹 (北京交通大学 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44) [摘 ]介绍了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及现状,剖析了其发展趋势,并在分析集装箱运输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最后指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其发展现状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借鉴发达国家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集装箱运输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全球经济;影响 1 言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在!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集装箱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形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集装箱将继续引领世界交通和物流发展的方向和潮流。面对世界集装箱化的发展大势,中国集装箱铁路运输业只有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正视差距,明确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后发先至,努力超越世界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水平,引领未来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 2 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集装箱作为现代物流业的先进运输装备,其发明、应用和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乃至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可。一个结构简单、看似普通的大铁箱子,为什么能对世界经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蓬勃发展、无法替代,甚至连替代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回顾其发展历程和发展轨迹,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纵观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历程,从1801年英国人提出集装箱运输概念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其发展阶段来 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起步探索期、试行推广期、积极发展期和快速扩张期。 (1)起步探索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人安德森博士于1801年率先提出现代集装箱运输概念[1];1845年,英国出现了酷似现代集装箱的载货车箱;1880年美国试制第一艘内河集装箱船;189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简陋的集装箱。 (2)试行推广期(20世纪初~50年代)。1917年美国首先在铁路上试行了集装箱运输;1926年、1928年德国、法国先后出现了集装箱运输;随后,日本、意大利相继开始了集装箱运输。但此时期各国集装箱标准不一,规格繁杂,港口、船舶、公路、铁路、吊装机械等配套设施发展缓慢,制约了集装箱优势的发挥,集装箱运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积极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1956年4月26日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港,#理想X号?油轮改装后运载58个铝制集装箱驶往休斯顿,开创了集装箱规模化航运的先河;1961年被业内人士称为#集装箱之父?的美国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先生出资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集装箱专业技术委员会,专门研究和制定国际集装箱运输相关技术标准,推动了集装箱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化、规模化;越战期间,美国人迫于战争后勤补给需要,大量使用集装箱运输作战物资,效果甚佳,改变了战时后勤物资补给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集装箱运输高效便捷的优势被美国军方一致首肯;1966年,麦

【明清史论文丛】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数据库】人大全文1998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576 【摘要】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5 【原刊页号】124~135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199806 【标题】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作者】田培栋 【作者简介】作者田培栋,1927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正文】 据目前的明史研究,洪武时期有两个土地数字,一个是《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官民田地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七十三亩”;另一数字是《诸司职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布政司并直隶府州田土总计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零”。究竟哪一个数字代表当时的实际耕地数字,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诸司职掌》一书完稿,朱元璋遂诏令“颁布中外”。从此,该书记载的田土8496523 顷便成为最权威的田土数字,正德刊本《大明会典》及正德至嘉靖后修订的《后湖志》、万历重修的《大明会典》及清初编写的《明史》等书,都采用这个数字。再加上景泰六年户部尚书张凤奏疏:“洪武年间,天下征纳粮草田地山塘共八百四十万余顷”(注:《英宗实录》卷二五四。),嘉靖八年(1529年)詹事霍韬奏疏:“洪武初,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奇”(注:《霍文敏公文集》卷三《修书疏》。),进一步肯定了800 余万顷的记载,更增加了《诸司职掌》的可信度。 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曾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最近十几年,明史界又开展了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看法是“定位错误”观点。有人认为洪武时期湖广布政司在统计时,极可能在该地区耕地数字202175.95顷之前,多写了一个“二”字,这一笔误使耕地虚增了2亿亩。河南的耕地也极可能是在449469.82顷前多抄了一个“一”字,虚增了1亿亩。按此推理,《诸司职掌》记载的数字多写了3亿亩。对这一种观点,顾诚先生曾进行论驳,他说:“《诸司职掌》是遵照朱元璋的指示编纂的重要法典,成书之后又由他下令颁行中外,朱元璋并不是个昏庸的皇帝……如果出现这样明显的重大错误,他不能不发现或漠然处之。”又说:“当时造册书写数字的表达方式是‘几百几十万……’,不用阿拉伯数字,也就不可能出现多写‘一’字头、‘二’字头的问题。”(注: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顾文发表之后,仍有人坚持此种观点,只是另换说法,认为当时计算数字是用珠算,而珠算错位是完全有可能的。我认为,在明初严刑峻法之下,湖广、河南布政司的官员在统计田土时,怎能会出现相差10倍的定位错误呢?而且《诸司职掌》一书是由吏部尚书负责编撰,又由许多学识渊博的翰林儒臣集体参与,决不会出现这样重大的错误。 明初政府对田土总数的登记有两个系统:一是由户部负责根据全国黄册统计的数字,亦即《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的3874746顷,这一部分土地明朝称为“额田”或“赋田”,系实际纳税的土地。另一个系统是由吏部负责编纂的《诸司职掌》所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的8496523顷,即“额田”和全国可垦荒地的合计。本文拟就《诸司职掌》所记载数字的内涵、来源以及它与明代耕地扩大的关系作初步探讨,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宋元明初时期田土的内涵及其统计方法 根据史书记载,宋元明初时期田土的内涵十分庞杂,例如金华府属兰溪县仍保存了南宋时登记的土地种类:水田39 545亩,山陆地29 064亩,平田178 145亩,竹脚8 288亩,山桑17 933亩,竹xiāo@①8322亩,平陆35 705亩,屋基15 222亩,塘28 393亩,坟地8 013亩,杂木53 385亩,茶地146亩,桐果木15 699亩,石灰山280亩,柴山508 935亩,坊墩基地20 825丈,白地24 685亩。(注:万历《金华府志》卷六。)该县土地之中只有前五项应属农田,其他都是非农业土地。这种非农业的项目到明代更为繁杂,以浙江省为例,田土之中包括田、地、基、山、塘、荡、池、濠、

现代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壳舾涂一体化造船模式

现代船舶建造工艺流程 根据现代造船“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模式,船舶生产经历了传统造船到现代造船的过渡,因为技术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创造力与技术革新突破,才达到了目前的造船情况。 传统造船分为两个阶段:1是常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先装龙骨系统,再装肋骨系统,最后装外板系统;2是分段建造,舾装分为2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 现代造船则由于成组技术的引入,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3个阶段,单元舾装、分段舾装、船上舾装。由船体建造、舾装、涂装结合工作组成了所谓的“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当前造船行业正向着数字造船和绿色造船的方向努力。 一、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层次上的划分为: 1、生产大节点:开工——入坞(上船台搭载)——下水(出坞)——试航——交船 生产大节点在工艺流程中是某工艺阶段的开工期(或上一个节点的完工期),工艺阶段一般说是两个节点间的施工期。生产大节点的期限是编制和执行生产计划的基点,框定了船舶建造各工艺阶段的节拍和生产周期;节点的完成日也是船东向船厂分期付款的交割日。 2、工艺阶段:钢材预处理——号料加工——零、部件装配——分段装焊——坞内装焊(合拢)——拉线镗孔——船舶下水——发电机动车——主机动车——系泊试验——试航试验——交船 3、以上工艺阶段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分解。 4、是以上工艺阶段是按船舶建造形象进度划分的,造船工艺流程是并行工程,即船体建造与舾装作业是并行分道组织,涂装作业安排在分道生产线的两个小阶段之间,船体与舾装分道生产线在各阶段接续地汇入壳舾涂一体化生产流程。 二、船舶建造的前期策划 船舶设计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工前船厂必须组织前期策划,一是要扫清技术障碍;二是要解决施工难点。 1、参透“技术说明书”(设计规格书)。 技术说明书是船东提出并经双方技术谈判,以相应国际规范及公约为约束的船舶设计建造的技术要求。船厂在新船型特别是高附加值船舶的承接中必须慎重对待:必须搞清重要设备运行的采用标准情况、关键技术的工艺条件要求,特别是要排查出技术说明书中暗藏的技术障碍(不排除某些船东存有恶意意图); 2、对设计工作的组织。 船舶设计工作分三阶段组织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初步设计:是从收到船东技术任务书或询价开始,进行船舶总体方案的设计。提供出设计规格说明书、总布置图、舯剖面图、机舱布置图、主要设备厂商表等。详细设计:在初步设计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具体技术专业项目,进行系统原理设计计算,绘制关键图纸,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最终确定船舶全部技术性能、船体结构、重要材料设备选型和订货要求等。 生产设计:是在详细设计送审图完成基础上,按工艺阶段、施工区域和组装单元,绘制记入各种工艺技术指示和各种管理数据的工作图、管理表以及提供生产信息文件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