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变迁看企业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海尔管理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海尔管理经验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a67624cb307e87101f69655.png)
海尔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一、海尔公司的发展历程;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二、海尔的管理模式;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
①“OEC”管理模式OEC,即每天对美人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
②“市场链”管理市场链是指以海尔文化和计算机信息体系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③“人单合一”发展模式。
海尔在全球市场中取胜的竞争模式是“人单合一”模式。
三、海尔管理模式对我的启示。
(1) 海尔T模式;海尔T模式是保证“人单合一”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
何谓“T模式”?所谓T即Time(准时)、Target(目标)、Today (日清)、Team (团队),更深层、更具体的供求机制便是在特定的日期,特定的时间点上实现企业供给价值同客户需求价值的对接。
1、人单合一与T模式T模式是实现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的预算体系,即:将集团创造定单、获取定单、执行定单的全流程分为13个节点,以按单生产的“T”日为推进的出发点而两端推进,“T-”是对“T”的目标的支撑,“T+”是对“T日”目标的提升。
2、T模式的推进T模式的推进,是人单合一理念下的推进;是从T模式的出发点向前后节点的推进,是经营节点的SBU和信息化带动下的推进。
3、T模式的“4T”T(Time),是时间,要准时;T(Target),是目标,要有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T(Today),是日清,每天的工作要日清日高;T(Team),是团队,市场目标是由SBU团队来完成的。
中国管理发展式――海尔管理模式系列之课题
![中国管理发展式――海尔管理模式系列之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7b7e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0.png)
诚信共赢
海尔倡导诚信经营,与合作伙伴 和员工共同成长,实现共赢。
社会责任
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 保、公益事业,推动企业可持续
发展。
海尔管理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组织变革
海尔不断进行组织变革 ,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用 户需求,保持企业活力
。
员工参与
海尔鼓励员工参与企业 管理,发挥员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提升企业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
海尔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持续创新,以满 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例如,海尔推出了 具有智能功能的家电产品,如智能冰箱、智 能洗衣机等,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 生活体验。
技术创新
海尔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引入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例如, 海尔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家电产品的 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家居生
05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市场拓展
1 2
3
进入新市场
海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销售机构、与 当地经销商合作等方式,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
市场调研
海尔注重国际市场的调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 、竞争态势和行业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
产品适应性改进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海尔对产品进行适应性 改进,以满足当地市场的特殊要求。
01
海尔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和灵活性,以适应市
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创新驱动
02
海尔将加强创新投入,鼓励员工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
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与引进ຫໍສະໝຸດ 03海尔将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
从海尔变迁看企业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从海尔变迁看企业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dad0919e45c3b3566ec8b13.png)
《生产作业管理》小组学期报告从海尔变迁看企业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发展Rep No. 20030116—3Reporter: 第六组李克端10128179高莹10128144黄雪飞10128158代东凯10128121曲向东10128239宫国强10128146从海尔变迁看企业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海尔,中国企业第一品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锋,目前正在倾力打拼海外市场,朝着世界500强的目标迈进。
从生产系统的演进与生产效率提高的角度看,海尔已经处于由质量向柔性的阶段过渡,由全面质量管理向大规模定制和柔性生产系统方向发展。
海尔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一个1984年亏损147万元的小国有企业,发展成为2002年销售收入72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可谓成绩斐然。
下面我们就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海尔取得卓越成绩的原因、与世界级企业尚存在的差距以及我国企业若想在质量管理方面迎头赶上世界级企业需采取的措施。
一、海尔成功的质量角度分析1、质量未达标前的服务领先战略1984年,海尔已经是一个支撑不下去的亏损严重的小国有企业,如果不是因为张瑞敏的到来,海尔的命运不外乎同千千万万中小国有企业一样消亡,因为海尔当时的领导和员工的思想观念、经营观念同其他中小国有企业一样——不重视质量与服务。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将产品分为一、二、三等品及等外品之类,且无论属于哪一等,总归是要让它出厂,海尔也不例外。
那时,海尔已经从生产洗衣机转型生产电冰箱,员工一味注重多生产产品,以期通过扩大生产与销售量实现尽早脱贫的目的,因此生产出来一批质量有缺陷的产品,这引起了张瑞敏的高度重视。
为了彻底改变工人那种残次品不愁卖的优越感和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以一客户的投诉信为契机,张瑞敏愤然将有瑕疵的76台冰箱推到厂门前,让生产冰箱的员工亲自抡锤将冰箱砸烂,以示生产质优产品的决心,并且提出了“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及“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的口号。
张瑞敏仅仅因为冰箱表面的不易察觉的划痕,就砸跑了全体员工三个月的工资,也彻底砸碎了员工靠二等品、三等品及等外品过日子的旧梦。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426c5add3383c4ba4cd210.png)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第一部分集团发展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
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年内换了四任厂长。
12月份,张瑞敏以这个厂的上级公司青岛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
当时,企业一副破败景象,几乎一半人想调走,满车间臭气熏天。
张瑞敏到任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到附近村子借钱给工人发工资,二是整顿劳动纪律,制定了有13条内容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海尔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海尔质量管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d5e9cfce2f0066f53322ea.png)
让六西格玛成为每个人手中的武器
张德华是海尔六西格玛推进部的负责人。他告诉 《电器》记者,海尔的六西格玛管理办法是从国际化 大公司借鉴来的,自2005年6月起开始推进,首先在 洗衣机产品上进行试点。2007年1月,六西格玛质量 管理办法开始在全海尔集团推进展开,现在已经形成 自己的独特内涵。
让六西格玛成为每个人手中的武器
• 张德华介绍,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办法是运用统计数据测量产 品的质量情况,看其接近质量目标的程度,通过减少和消除 缺陷来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西格玛代表标准差,它 前面的数字代表达到的等级。具体来说,六 个西格玛代表 99.9997%的产品达到了要求,它意味着每100万件产品中只 有3.4件次品。可以说达到六个西格玛是一种完美状态,但 是,海尔认为,六西格玛不是一个事后的统计工具,要想让 六西格玛变得有意义,就必须让六西格玛成为每个人手中的 武器。比如,某一个工序要想达到六西格玛的要求,需要控 制的绝不仅仅是这一个工序——工人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 等等都需要用六西格玛来管理,而且还要从这个工序推进到 其他所有工序,然后再推进到企业的整个体系。Oem工厂质 量管理体系审查表:
生产
在生产环节,海尔以精益生产的理念保证生 产质量。在精益生产的理念中,实现产品的零不良, 就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为了实现产品的零不良, 海尔重点把握那些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 为了能够找到认真积极负责的人专门把握这些环节, 海尔在车间内以招标的方式,挑选员工。为了激励 员工,海尔根据该员工体员工提高产 品质量积极性,有利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保证产 品质量的实现。
特有的质量管理哲学和质量文化
• 产品质量从满足标准转向满足不同消费者 需求 • 让六西格玛成为每个人手中的武器 • 质量问题从设计环节“断根”
从海尔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解析
![从海尔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a8e98651e79b89680226f8.png)
从海尔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对于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国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感到有些茫然。
我们根据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总结出四条规律,可以称之为必经之路:第一,加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第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第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
我们可以从国内走国际化道路,在最成功的海尔集团身上进行验证。
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刚起步时,海尔只有一个产品,而且品质不佳,无人知晓,海尔集团通过不懈地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控制,现在已经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产品虽多质量却毫不含糊,在市场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国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稳定的过硬质量作为基础,才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打出品牌形象,不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企业的跨国化生产营销也无从谈起。
海尔先后获得德国TV、VDE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节能认证,美国UL安全、质量认证(并且是中国首家以生产企事业自己的名称列入美国UL名录的企业;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海尔产品出口世界各地甚至在高科技产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设厂经销所依靠的王牌也正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
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要评选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历年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整套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这套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历经修订和考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是这些企业集团管理的精华凝聚,有相当强的活力和效率。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不但吸收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而且把他们升华修订,创造了独特的“OEC”管理法、“PDCA”管理法等一整套的独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卓有成效,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海尔企业管理模式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海尔企业管理模式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0d8b0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f.png)
基于海尔企业管理模式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机制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创新,寻求突破。
而海尔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了一种经典的创新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海尔企业管理模式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机制。
一、海尔企业的管理模式海尔企业是一家中国家电巨头,其管理模式以用户为核心,提倡自主创新,实现全员参与。
海尔曾经被奉为全球企业创新的典范,其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
海尔企业有十大创新机制:1. 零距离服务机制2. 用户管理体系3. 自主创新激励机制4. 公司制组织体系5. 独立运作机制6. 全员市场营销机制7. 制度重塑机制8. 风险投资机制9. 企业文化机制二、海尔企业创新模式的应用与可借鉴之处基于海尔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模式已被许多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如海信、美芝等民营企业也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
1. 全员参与: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全员的参与和共同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2. 用户需求导向:把用户放在核心,满足用户需求。
3. 基于数据驱动:海尔的创新模式基于全流程的数据驱动。
海尔企业创新模式的价值在于:1.企业快速发展2.提高企业效率3.增加企业竞争力4.优化企业管理5.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四、新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机制之探讨在新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机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海尔企业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多方面探讨如下:1. 以人为本,提高人才的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建立开放型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
3. 制定科学的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4. 多元化创新投资模式,让更多的产业实现创新。
5. 与全球化发展趋势同步,发挥中国市场资源和优势。
6. 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海尔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创新模式,值得广大中国企业借鉴。
在新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机制也可以通过以人为本,建立开放型的创新生态系统,制定科学的创新政策等多种措施实现。
从海尔模式看企业经营管理
![从海尔模式看企业经营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e264f6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e.png)
从海尔模式看企业经营管理从“海尔模式”看企业经营管理海尔公司的成功之路堪称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一个罕见的成功案例,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17年之后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额从1984年的384万元到2001年的600亿元,业绩增长了1万多倍,并保持年80%的平均增长速度。
毫不夸张的说,“海尔模式”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
海尔为什么会如此成功?海尔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海尔有一套成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对“海尔模式”的深入剖析,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的应用已经成为优秀企业的重要支柱。
那么,在“十二五”全面上水平的宏伟蓝图中,烟草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呢?笔者在此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鲜明的企业文化,并落到实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应该是学不走、带不跑、散不掉的,就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质一样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必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不是仅仅在口头或书面的讲讲而已,而是落实到多次的实际行动中积累形成的,让人他人感叹而不能及的。
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典型的中国式的农民,并没有多少文化,只有朴素的语言和实际的行动履行自己“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带出一支强悍能打之师,取得可泣可叹的战绩。
连燕京大学毕业的赵刚不得不说:“我也许能带出一支守纪律的部队,带不出象独立团这样能打的部队”。
2006年亮剑精神在国内国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我们不得不感叹文化的力量,不得不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只能说不能做的企业文化是“伪企业文化”,说的多做得少的企业文化是“忽悠企业文化”,能鲜明落到实处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像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砸冰箱和为客户提供五星级服务一样,真正把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落到了实处,看的见、摸得着,才充满了魅力。
二、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烟草作为服务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的企业,人力资本质量、人力协作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视角下的中美企业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以海尔公司和通
![企业文化视角下的中美企业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以海尔公司和通](https://img.taocdn.com/s3/m/20371e1f16fc700abb68fc2e.png)
2017年1期总第838期21世纪以来,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由于各区域的经济水平发展的不一致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存在,管理模式必然存在差异性。
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更要注意跟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体现在企业文化上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找到适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我们在向先进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许多企业不顾存在的明显差异,盲目地模仿,照搬照抄,不知道变通,单纯地希望在高起点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明显脱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忽略了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文化背景,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甚至有的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一、两种管理模式的简介管理模式一般是指在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思想和方式,是指一种成熟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这套体系的运用来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规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
在研究管理模式的有关问题上,需要结合企业所处的文化和环境的差异。
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下也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因此创新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尤为重要。
1.海尔公司的管理模式从海尔从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体现了一个实体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快速发展过程中,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被大家称为“海尔模式”。
(1)质量模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是硬实力,管理模式是软实力。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品质等硬实力是企业得以生存之本。
海尔人不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的监控,更是实现了可追溯制来确保对质量的监控和追踪。
为了保持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海尔非常注重技术创新,从单个电器到家居整体服务方案以及新产品的开发,都体现了海尔在技术创新以及科技进步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和取得的重大成绩,这是海尔品质超前的巨大保证。
(2)OEC 模式OEC 是Overall Every Controland Clear 的缩写,它的含义是对每人每天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楚,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海尔的质量管理
![海尔的质量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cf29d080eb6294dd886ce5.png)
在质量中求生存,求发展——海尔的质量管理青岛海尔集团原本是一个生产电动葫芦的集体小企业,通过争取才获得我国最后一个生产冰箱的定点资格。
经过12年的裂变,到1996年底,生产电冰箱168万台,洗衣机104万台,空调器48万台,冰柜34万台,产品均名列前茅,形成了七大门类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系列,并已把发展范围伸向金融和生物工程。
1984年,海尔亏损147万元,到1996年,企业销售收入达61.2亿元,税利4·7亿元,成为拥有职工21.2万人,101个下属企业的大型集团,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
那么,海尔集团成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完善的质量管理。
1.高科技开发是产品质量的基础每一家企业部盼着兴旺,靠什么兴旺,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利剑。
但千招万剑不能离开一条,就是质量。
海尔集团清楚地意识到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从创业开始,就紧紧地抓住质量这个纲,以质量立厂,以质量兴厂。
但是,质量从何而来?海尔人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先进科技作为基础,否则质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海尔人创业10多年来,紧紧盯住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目标,把握世界家电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始终把重视科技发展作为企业的重大经营方针之一,在一切企业行为中,把科技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84年12月,海尔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拜德国利勃海尔公司为师,引进了利勃海尔家电生产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高起点地开始了创业历程。
以后,他们又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集中了强大的科研攻关队伍,边引进,边消化,边开发,边创新,走出了一条高科技、高创汇、高附加值的名牌道路,不断地以众多高科技、高质量的产品给予消费者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
一台台填补国内空白并具国际尖端技术的新产品相继在海尔问世。
例如洗衣机系列,中国第一台集洗衣、脱水、烘于于一身的三合一“玛格丽特”滚简系列洗衣机,第一台极限设计、全塑外壳的“小神童”波轮全自动洗衣机,普及型滚筒式洗衣机“丽达十八姐妹”等,都是家电高科技的结晶。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ceea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e.png)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总部位于青岛,业务遍布全球。
在其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也经历了多次变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并探讨这些变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变迁:从传统的部门制到全球融合模式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最初是一个生产小冰箱的小工厂。
其组织结构采用了传统的部门制,将企业划分为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等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相对独立,部门内部职能划分明确,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型组织结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信息传递不畅、决策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全球化发展,海尔集团开始进行组织结构变迁。
1990年,海尔集团提出了“雀巢模式”,即将企业划分为多个小公司,每个小公司拥有自主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权,形成了一种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下,各个小公司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决策,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速度。
第二次变迁:从全球融合模式到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尔集团在1990年代进一步调整了组织结构,提出了“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理念。
根据这一理念,海尔集团将各个小公司整合成一个全球化的组织,形成了一个横向联合、纵向整合的组织架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海尔集团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更加便捷,资源优化配置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海尔集团还提出了“三五七管理体系”,即“三个头脑、五种能力、七大团队”,在组织架构中加强了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此次变迁,使得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成为了国际家电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
第三次变迁:从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到网络化组织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海尔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从海尔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f1b4ea4680203d8cf2f242f.png)
从海尔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冰箱总厂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
1984年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147万元,出口为零。
当时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而四年之后,青岛利勃海尔电冰箱获得中国电冰箱生产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一跃成为国家家电第一名牌,1993年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
2000年海尔总资产亿元,固定资产亿元,年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
目前海尔集团在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个营销点,产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
在短短17年时间里,海尔如何从一个即将关门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成为成千上万企业竞相仿效的对象,笔者在此从内部控制环境的角度谈谈良好的内部控制在海尔的发展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希望藉此引起各界对内部控制的充分重视。
一、海尔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1、管理哲学和文化建设。
管理制度必须是有效的:管理当局只有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
海尔坚持管理高质量,不做表面文章,注重管理实效,对于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确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依法治厂,无一例外。
1984年,一位用户要买一台冰箱,挑了许多毛病,最后勉强地拉走一台,还是有缺陷的。
顾客走后,现任海尔集团董事长时任海尔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派人把库里400多台冰箱全部翻箱,将发现有缺陷的76台冰箱,摆在车间里让每一个员工参观,让大家说怎么办。
一致的看法是,便宜处理给职工,当时一台冰箱800多元,但职工的工资只有40元,一台冰箱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
张瑞敏对员工说,如果便宜处理给你们,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7600台。
张瑞敏决定砸毁这有缺陷的76台冰箱,很多职工在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
质量管理——以海尔企业为例
![质量管理——以海尔企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6ce3750029bd64793e2c90.png)
目录1.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2)1.1质量管理的定义 (2)1.2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2)1.3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3)2.在宏观方面,海尔集团如何追求质量管理 (3)2.1海尔企业的简介和经营情况 (3)2.2保证形象,从质量给管理开始 (4)2.2.1创造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4)2.2.2敢于“浪费”,发生“砸冰箱”事件 (4)2.2.3构造“零缺陷”管理机制 (5)3.在微光方面,海尔如何追求质量管理 (5)3.1下面以海尔洗衣机的生产为例,从采购,生产,监测三个方面去领略海尔的品质怎样炼成的 (5)3.1.1采购 (5)2.1.2生产 (5)3.1.3监测 (5)4总结 (6)参考文献 (6)质量管理——以海尔集团为例摘要:“生活处于质量堤坝后面”,这是美国著名管理家朱兰的至理名言。
如今,国家间的竞争集中在经济竞争。
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关键词:质量管理企业竞争1.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1.1质量管理的定义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图1.1质量管理1.2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上,普遍被认为有3个阶段。
即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
1.3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当今市场环境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海尔看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
![从海尔看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https://img.taocdn.com/s3/m/8273bc2da5e9856a56126052.png)
验后, 才决定在那里设立“ 海尔美国贸 化精髓为 内涵 的企业文化 。无论是大 的关系。海尔认为延伸品牌成功的关 易有限责任公司” 和投资建立“ 海尔美 型标 牌 、 亮横 幅、 品标识 。 是企 键是其不能与原品牌相抵触,只有在 鲜 产 还 国生产 中心 ”实 现海 尔产 品的当地化 业报刊、 。 书画、 职工同乐会等, 时时处 此基础上 。延伸 品牌才能更多地 展示 生产 。 处体现着海尔的企业文化。如海尔的 自己个 眭的一面 。 2本土化 战略。品牌 国际化 战略 精神 :敬业 报国 , 求卓越”海 尔的 、 “ 追 , 4追求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 最 重要一步就是 本土化 , 解决 了该 问 作风 :迅速 反应 。 “ 马上行 动”海尔 的 . 海尔一直坚持认为科技创新是 自 题。 国际化战略也就成功了一半。 本土 生存理念 t永远战 战兢兢、永远如履 己取得国际化成功的关键。海尔在国 “
扩大觚名度。 海尔在发展过程中。 通过 各种广告媒体的广泛宣传,同时运用 娴熟的公关技巧。树立起了海尔品牌
的“ 真诚到永远 良 的 好形象。合理的
品牌延伸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挥品牌
的这种策略就是要先建立自己品牌的 积累的国际化经验无疑是其取得成功 价值 ,而盲 目的延伸不仅会损坏 品牌 l 信誉, 获得市场的认可。( 市场进入 的最重要的基础。海尔成功的国际化 的形象。也会直接降低甚至破坏品牌 2 ) 方式选择“ 先易后难” 的策略。概括起 经验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的定位。海尔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都 来 就 是 采 用 了 “ 口~ 一 合 设 出 联 1注 重企 业文 化的塑造 和建设 、 会对市场进 行广 泛的调查 。 然后根 据 计——设立贸易公司——当地生产” 海尔向来重视企业文化在国际化 市场反馈 的信 息决 定是否有必要运 用
关于海尔质量管理对于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关于海尔质量管理对于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ab4dbaf121dd36a32d8290.png)
目录一、目前我国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二、造成我国外贸商品质量现状的原因 (1)(一)企业质量意识淡薄 (1)(二)不重视开拓高质量的名牌商品和维护名牌商标 (1)(三)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 (2)(四)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不强,质量需求处于较低水平 (2)三、海尔集团现状 (2)四、海尔的质量管理体系 (3)(一)海尔的企业文化 (3)(二)海尔的质量管理 (3)五、由海尔模式得出的企业质量管理改革 (4)(一)建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形态,认清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4)(二)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4)(三)抓好企业的整改工作 (4)六、总结 (5)关于海尔质量管理对于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摘要】: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产品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
要发展经济,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产品质量是关键。
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大问题,但我国的商口质量却不稳定,包装不规范,消费者投诉率偏高,出口产品频频被招回等问题。
而海尔作为中国家电企业,其产品的质量却是享誉全球,不仅在国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并且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凭借的正是其产品过硬的质量支撑。
因此,中国企业的产品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缺失可以冲海尔身上吸取成功经验。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以质取胜战略、海尔模式一、目前我国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在的产品,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太多太多的质量问题,经总结可将其分为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工业制成品中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产品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第二,产品量大,付出了相当多的资源和劳动,而效益不佳。
第三,国内生产产品普遍档次不高,卖价较低,导致质量得不到保证。
第四,出口商品中我国自创的名牌商品太少。
从全球驰名品牌来看,前几名没有中国的,前十名也没有中国的,这与我国生产总值排名全球第七是极不相称的。
第五,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不力,在海内外市场上出现许多中国的低质量产品。
海尔技术研发及全面质量管理
![海尔技术研发及全面质量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59445c76137ee06eff91899.png)
创造性的破坏
创新的途径:
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
为六个方
面的创新
好的公司满足需求 ,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 (德鲁克)
T 模式 人单合一
12
九、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销售
引 进 期
成 长 期
成 熟 期
衰 退 期
T 模式
时间
人单合一
13
十、战略创新—“一低三高”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同样性能的产品: 成本更低,价格更优惠
2280 2260 2240 2220 2200 2180 2160 2140 2120
同样价格的产品: 性能更优,质量更高
同价位滚筒洗衣机性价对比 品牌 海尔 1000 S品牌 800
2261 2180
转速 洗涤时间 洗涤范围
29分钟
35分钟
从 棉 到 羊 绒 无真丝、羊绒 “专程专用” 专用程序
T 模式
人单合一
15
观念创新1—用户的难题
=
海尔的开发课题
市场的难题 就是我们创 新的课题!
整合国内 外的科技 资源
国内
打 飞 靶
做完一个课题不难,做 对一个课题太难!
与全国25所院校的120 名教授建立联合性质 的开发网络、信息网 络
国外
与15家国外科 研机构合作
用户难题奖
颁发
给海尔提出疑难课题,能够成功 转化为新产品并带来巨大经济利 益
1991-1998 名牌发展
1984-1991
吸收
冰箱第一金牌
用户满意 引进
消化
消化1594项标准
缺自主创新 能力
T 模式
人单合一
4
三、创名牌的精神(前提)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954eefc589eb172ded63b763.png)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布时间:2007 - 11-19 【双击鼠标滚屏】一、海尔的成长之路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是在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领导下,海尔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以年均递增78的发展速度,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目前,海尔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制造、营销与服务网络。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长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根据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
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二、海尔的发展战略(一)海尔的名牌战略。
名牌的核心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
在1984年到1991年海尔一心抓质量管理,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
海尔对管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好比放在斜坡上的球,一个企业越做越大,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滑下来,这是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
要使小球不下滑就需对小球有个止动力,但仅有止动力只能使小球维持原来的高度。
而唯有打破平衡,创造新动力,才能带动企业攀上新的台阶。
在斜坡球体论的基础上,海尔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法。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
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
透过海尔看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透过海尔看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43aa84633687e21af45a973.png)
透过海尔看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作者:张斌行政管理专业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民营企业开始产生和迅速发展,随之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理论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通过海尔集团成功的案例探讨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
关键字:管理学企业管理思想海尔集团张瑞敏六道坎现代管理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学派林立,新角度、新观点、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手段不断出现,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不断演变中逐渐丰富和发展。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经济体制的因素,我国长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管理科学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术界和企业界长期无人涉足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所以当时我国的管理科学有很大的零散性和局限性。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文革”后思想文化领域的逐渐限制放开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我国的管理思想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历了自身数次的“蜕变”,一些企业已经被淘汰;一些企业正处在困境之中,渴望复苏,回天乏力;还有些虽勉强存货,却步履维艰。
然而,也有一批企业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企业中的佼佼者。
这里,我想拿中国在世界市场上最为成功的海尔集团作为例子,通过张瑞敏和他的海尔的故事来浅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级大型企业。
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一、海尔的管理理念在海尔发展的过程中,创始人张瑞敏的经营理念是海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尔集团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新理念。
这里我们从六个方面来看他的经营思想理念:一、企业管理:1.海尔定律,也叫斜坡球体论,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多形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制动力它就会下滑,这个制动力就是基础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作业管理》小组学期报告从海尔变迁看企业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发展Rep No. 20030116—3Reporter: 第六组李克端10128179高莹10128144黄雪飞10128158代东凯10128121曲向东10128239宫国强10128146从海尔变迁看企业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海尔,中国企业第一品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锋,目前正在倾力打拼海外市场,朝着世界500强的目标迈进。
从生产系统的演进与生产效率提高的角度看,海尔已经处于由质量向柔性的阶段过渡,由全面质量管理向大规模定制和柔性生产系统方向发展。
海尔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一个1984年亏损147万元的小国有企业,发展成为2002年销售收入72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可谓成绩斐然。
下面我们就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海尔取得卓越成绩的原因、与世界级企业尚存在的差距以及我国企业若想在质量管理方面迎头赶上世界级企业需采取的措施。
一、海尔成功的质量角度分析1、质量未达标前的服务领先战略1984年,海尔已经是一个支撑不下去的亏损严重的小国有企业,如果不是因为张瑞敏的到来,海尔的命运不外乎同千千万万中小国有企业一样消亡,因为海尔当时的领导和员工的思想观念、经营观念同其他中小国有企业一样——不重视质量与服务。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将产品分为一、二、三等品及等外品之类,且无论属于哪一等,总归是要让它出厂,海尔也不例外。
那时,海尔已经从生产洗衣机转型生产电冰箱,员工一味注重多生产产品,以期通过扩大生产与销售量实现尽早脱贫的目的,因此生产出来一批质量有缺陷的产品,这引起了张瑞敏的高度重视。
为了彻底改变工人那种残次品不愁卖的优越感和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以一客户的投诉信为契机,张瑞敏愤然将有瑕疵的76台冰箱推到厂门前,让生产冰箱的员工亲自抡锤将冰箱砸烂,以示生产质优产品的决心,并且提出了“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及“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的口号。
张瑞敏仅仅因为冰箱表面的不易察觉的划痕,就砸跑了全体员工三个月的工资,也彻底砸碎了员工靠二等品、三等品及等外品过日子的旧梦。
张瑞敏不搞妥协变通的行为在员工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从此海尔走上了一条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创品牌的海尔之路。
然而张瑞敏清楚,冰冻三尺一日之寒,质量改进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张瑞敏制定了服务领先战略,即在质量达标之前,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同时大力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力争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做到最好,以弥补暂时的质量缺陷给用户带来的不便。
海尔为此订立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及“售前、售中、售后”的星级服务内容。
售前服务——真实介绍产品的性能和功能,通过耐心的讲解和演示,为顾客答疑解惑;售中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无搬动服务”,向购买海尔产品的用户提供送货上门、安装到位、现场调试、月内回访等项服务;售后服务——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手段与用户保持紧密联系,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弥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失误。
海尔在实行“星级服务”,制定整套的规范化标准的同时,还推出了“一、二、三、四”模式。
一个结果:服务圆满;二条理念:带走用户的烦恼,留下海尔的忠诚;三个控制:服务投诉率小于十万分之一,服务遗漏率小于十万分之一,服务不满意率小于十万分之一;四个不漏:一个不漏地记录用户反映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处理用户反映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复查处理的结果,一个不漏地将处理结果反映到设计、生产、经营部门。
海尔是个言行一致的巨人,为了确保其星级服务的连续性、有效性,海尔建立了国内最大、最先进、最完整的服务体系。
海尔服务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计算机检测和信息系统,可以在30秒内迅速查询到所售出的产品,并给予顾客满意的答复。
海尔的服务中心目前是国内服务领域资金最雄厚、运输调配能力最强和反映能力最快的销售服务机构,也是国内服务领域规模最大的销售服务机构,在全国建立了几十个分中心,可以把海尔的服务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迅速推进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在20世纪80——90年代,海尔的家电产品在质量方面没有太多优势可言,但是通过营造的服务领先战略的声势以及优质的服务保障能力,海尔的销售额直线上升。
这一战略的奏效,与当时的环境也是紧密相关的,当时中国消费者对于家电产品只认为日本的产品是优质的,但是价格太高,而且还是控购的。
海尔家电产品的适时出现,虽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有良好通畅的服务系统做保障,而且价格要比日本产品低廉得多,消费者觉得自己花费在国产产品上的钱,并不要求获得一件完美的产品,只要出了问题有人解决就可以接受,因此海尔的服务领先战略迎合了当时老百姓的消费心理,弥补了自身产品的质量缺陷,创造了海尔在家电产品市场上领先的局面。
2、全面质量管理海尔并没有因为建立起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所带来巨大利润空间而盲目沾沾自喜,相反,海尔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产品要想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提升了产品的档次、竞争力和企业的声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当年红极一时的“三株口服液”正是因为涉及到产品质量的官司当中,使三株生物帝国大厦在一夜之间坍塌,从此一蹶不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外产品的大规模涌入,质低价廉的国产产品面对价廉物美的舶来品没有丝毫优势可言,众多没有清醒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一下子步入了滞销状态,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由要求服务跟得上向要求产品质量的知名产品的过渡,此时的海尔水到渠成,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时代。
全面质量管理(TQC)。
TQC是把以往的质量管理做法前后延伸至市场调查、研究发展、品质设计、原料管理、品质保证及售后服务等各部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从企业经营的立场上来说,要达成经营的目的,必须结合全公司所有的部门的每一个员工,通力合作,构成一个能共同认识、易于实施的体系,使自市场调研、研究、开发、设计、采购、制造、检查、销售、服务为止的每一个阶段,均能有效管理,并全员参与。
(1)转变观念,把企业引到质量上来。
100-1=0,这个不符合逻辑的等式却将不重视质量的危害表露无疑。
一般企业视2%的废品率,5%的不良品率为正常现象,然而1%的质量缺陷可能会带来100%的危机,100%的合格客户可能不知道,1%的不合格却是显而易见的,况且1%的质量缺陷对于特定的消费者就是100%的不合格产品,势必要遭到消费者的抱怨和抵制该品牌的产品。
因此树立不接受次品的思想观念是重要的,要保证产品质量,离不开各工序的配合,海尔引入内部市场链,把外部市场目标转化成内部目标,把内部目标转化成每个人的目标,把市场链完成的效果转化为每个人的收入。
海尔内部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为下道工序服务的,下道工序有权力和义务拒绝接受有缺陷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从内部控制有缺陷产品的出厂,将“零缺陷”观念执行到底。
改进质量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通过返工减少、更少的错误、更少的延误和障碍、更好的使用机器时间和原材料来降低成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来捕捉市场;可以立足于本行业,提供更多的工作。
同时,企业获得的优势是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更多的顾客以及服务于顾客的更好的员工。
虽然,质量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质量管理和观念的转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质量管理需要观念的转变,以及管理者和每一位员工的参与。
这里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的重视,还好作为国企的管理者,张瑞敏从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即质量责任最终取决于上层管理者。
因此,他首先注重建立管理者质量责任机制,然后确定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员工角色的定位,将海尔改造成为一个新型的质量公司。
公司的发展目标: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其中员工协同工作、共同享有在一定的利润水平上满足顾客需要的远景。
各种角色定位:顾客的角色,顾客是公司存在的原因,是所有决策的基础;管理者的角色,沟通远景和价值,树立致力于顾客和质量改进的榜样,通过教育,建立团队和培训员工,把大多数决策下放给团队和个人,开发人力资源,授权给他人去做对顾客满意的事情;其他员工的角色,了解组织的远景、系统和他们的角色,了解顾客并以顾客为导向,作为公司的员工而自豪,高质量工作,不断寻找改进过程和产品方法。
结果:顾客需要导向的公司,长期远景指导决策,不断改进。
在确定了相关的公司发展目标、战略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张瑞敏开始率领海尔进行质量转变。
从认识非正式组织入手,寻求关键人物的积极支持,将质量转变演化为感情的转变而不仅仅是理性的转变,制定组织变革的周详计划和措施做到渐变和突变相结合,上层管理给予支持、指导变革并为质量转变树立榜样。
通过上述措施,张瑞敏将海尔引到质量管理上来。
(2)把顾客放在首位。
顾客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因此企业的发展应该变产品导向型为顾客需求导向型,即首先识别顾客及其需要。
顾客分为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
内部顾客是企业内部那些接受服务或使用产品的人,在一条生产组装线上,顾客是你的下道工序上的人或在你的工作基础上进行工作的人;外部顾客是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最终顾客、最终使用者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得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
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顾客所买和所思的价值绝非一件产品,它通常是有用性,也就是产品和服务能够给顾客提供什么。
有用性指所售的产品或服务对顾客来讲是有用的状态或具有良好的质量。
观察、交流和推测。
通过关注市场、观察顾客的行动、看同行在做些什么,通过分配时间与顾客进行交流、建立关系,来学会像顾客一样思考,推测顾客的需要。
顾客的要求与满意分为四种:期望型、表述型、未表述型、兴奋型。
每位顾客的标准将随着他们的需要、以前的经验,以及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海尔在顾客为导向生产产品的同时,建立超越顾客需要的服务系统,授权员工以服务顾客,尽量满足顾客的未表述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他们不仅提供的是准确、友善、及时、有价值、有竞争力和高品质的服务,还和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让顾客感觉他们对海尔很重要。
(3)使员工参与到质量改进中。
使顾客满意的要求不仅仅是管理者或者是第一线员工的工作。
致力于质量改进的公司必须包括公司的每个员工的参与。
工作部门间的竞争、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的上传下达的态度,早已经不存在于海尔,替代的是各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管理者和非管理者之间的良好的信任关系,海尔的每一个员工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以及和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
海尔认为,团队工作是完成远景并使顾客满意所必需的。
在海尔中,为了使每个员工都成为团队中一员,而且是最关注质量和最能够为顾客接受的人,定期和不定期安排员工接受教育,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技能和意识,海尔不惜花重金从海内外聘请专家学者为海尔员工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