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今用剂量问题探索_古求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第13卷 第9期 2011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9 Sep . ,
2011
长期以来剂量问题一直是“中医之不传之秘”,是困扰现代中医用好古方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分析古方今用的剂量问题,需要从古籍与现代临床上去考察,同时,古方今用问题的探讨也是在试图搭建一座沟通古籍与现代临床的桥梁。
1 古方剂量的内涵
古方剂量,包括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绝对剂量一般是指古方的成人一日量,包括组成该方的每味中药的用量;相对剂量是指方中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
2 影响古方剂量因素
古方剂量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所决定的,从古籍中看,影响古方
剂量的因素大略有下面几种。
(1)病证决定用量:众所周知病证决定选方,其实病证也决定药量,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可以发现张仲景在患者出现卫强营弱汗出恶风时使用桂枝汤用桂三两、芍药三两,桂芍比为1∶1;而当患者出现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改用桂枝加桂汤之用桂五两、芍药三两,桂芍比为5∶3;如若出现太阴腹满时痛则改用桂枝加芍药汤用桂三两、芍药六两,桂芍比为1∶2。可见,随着病证的变化,方中用药剂量也应有所变化。
(2)体质决定用量:这点从一些古方的服法上就能看出,如《伤寒论》中十枣汤,其服法“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四逆汤中干姜的用量是一
古方今用剂量问题探索
古求知1,柳长华2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 要:中医古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辨证论治攻克疾病过程中不断总结的产物,是经中国人无数次临床疗效验
证的宝贵结晶。但是历年来“剂量是中医之不传之秘”,时至今日剂量问题仍然是羁绊古方今用的关键性问题。有鉴于此,通过考察中医经典古籍中影响方剂用量的各类因素,通过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古方防风通圣散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医案中该方不同剂量段临床应用特点,探索解决古方今用剂量问题的新思路,为临床应用古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古方;剂量;防风通圣散;聚类分析;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9- 0111- 02
收稿日期:2011-03-25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选课题(Z83)作者简介:古求知(1981-),男,江西修水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方临床及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研究。通讯作者:柳长华(1954-),男,山东淄博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E-mail:liuchanghua01@。
Study of Dose Issues in the Ancient Formulas
GU Qiu-zhi 1,LIU Chang-hua 2
(1.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
Guangdong,China;2.Chinese Medical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07,China)
Abstract:
Ancient Formulas is the product of clinic practice for many times by ancient Chinese doctors. It is valuable and should be treasured. But over the years,“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ecret not be told”. The dose problem is still the key issues which restrict the use of ancient formulas in today. In view of this,I study Chinese classic ancient books and conclude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ose. Furthermore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data mining approach to Fangfeng Tongsheng San,as an example,to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ancient formulas to be used in today and to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Key words:
Ancient Formulas;Dose;Fangfeng Tongcheng San;Cluster analysis;data mining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卷
两半,附子的用量是一枚,而服法“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可见体质不同用量各异。由于体质与地域有关,所以古方用药量有着地方特色,如我国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方因为气候潮湿,多山岚瘴气,而且当地有吃辣的习惯,有吃附子当菜的习惯,所以这些地方人用附子时用量常稍大;同样我国广大的北方,由于气候多寒冷,人体肌腠致密,像麻黄等解表药在使用时,剂量也会稍大。
(3)剂型决定用量:古方用量与剂型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汤剂日用量较大,丸散剂日用量较少。而对于一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剂量问题尤其应该引起重视,但同时又不能被某些道听途说所羁绊,需要追本溯源地加以深入考察,如“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出自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此处是指细辛使用散剂口服时用量不可过一钱,并不能泛指一切剂型。
(4)药后反应决定用量:根据药后反应决定用量是一些古方使用的特色,这些方剂往往归属于汗、吐、下治法的范畴,这些方剂用量并不固定,用量大小依赖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往往中病即止,尚未中病则宜频服起效。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服用,药后“温覆令一时许”令全身“微似有汗”,“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徐灵胎据此痛斥后世庸医药无定法,认为仲景桂枝汤“一服即汗不再服,无汗则服至二三剂,总以中病为主。后世见服药得效者,反令多服。无效者,即疑药误,又复易方,无往不误矣。”其他古方,如五苓散,需多饮暖水,汗出则愈;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大承气汤,得下,余勿服,诸如此类皆为根据药后反应决定用量的典范。
3 借助数据挖掘实现古方今用剂量的获取与分组研究
现代人使用古方,剂量方面除参考古方原方外,更多的是根据现代医案和当地习惯来考虑的。笔者曾以防风通圣散为例对古方今用剂量特点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研究,通过收集近年来期刊杂志上发表的符合研究要求的防风通圣散医案83例,利用SPSS17.0软件其中药物剂量进行动态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符合规范的3组剂量:第1组:共19例病案,剂型全部为丸、散剂,主要用于慢性病皮肤病治疗。该组平均剂量为防风15g,荆芥13g,麻黄15g,薄荷15g,大黄14g,芒硝15g,黄芩30g,山栀13g,连翘15g,桔梗30g,石膏30g,滑石9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白术13g,甘草60g。用法上基本都是每日2次,每次6g,用药时间多数较长,往往是一周以上,多者可达数月之久。从患者年龄分布来看,以青少年为主。从体质描述来看,这些患者有的“热性体质,平素喜凉”,有的“身体丰壮、面红目赤”,还有的“语音洪亮,头目胀痛,心烦不寐”等等,这些描述提示我们该剂量段使用患者多为体质壮实者。第2组:该组共42例病案,剂型全部为汤剂,治疗疾病以急性病为主。同时,因为是汤剂,临床应用较为灵活,加减较多,应用范围相对较广,除皮肤病外还包括儿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产科、普外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等。这些疾病多属急性,多属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变态反应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平均剂量为防风8g,荆芥8g,麻黄4g,薄荷5g,大黄8g,芒硝6g,黄芩8g,山栀8g,连翘9g,桔梗7g,石膏17g,滑石10g,当归8g,白芍3g,赤芍6g,川芎6g,白术4g,甘草7g,属于汤剂小剂量段,从年龄分布来看,以中老年为多。其中的一些疾病呈慢性化并出现反复急性发作的多有体质描述如:有的“素体强壮”,有的“体质壮盛,有长期饮酒史”,还有的“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喜逸少劳,形体日渐丰肥”等;而对于疾病呈急性突发者如儿科急症等,多无体质方面的要求。第3组:该组共22例病案,剂型基本上全为汤剂,仅一例散剂。因剂量较大,虽为汤剂,但适应面不是很广,主要用于皮肤科、妇产科、呼吸科、眼科等疾病,多属急重感染性疾病或发作症状严重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平均剂量为防风10g,荆芥10g,麻黄6g,薄荷8g,大黄11g,芒硝11g,黄芩12g,山栀11g,连翘14g,桔梗11g,石膏27g,滑石22g,当归12g,白芍8g,赤芍2g,川芎9g,白术7g,甘草10g,属汤剂大剂量段,从年龄分布来看,以中青年为多。从体质上无明显的特异性,而表现为疾病症状的相对急重。
研究表明防风通圣散主治疾病以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为主;各组年龄分布均以中青年为主;剂量上,汤剂大剂量用于变态反应或感染性疾病证状严重者,剂量大但服用时间短,往往中病即止,而对体质无特殊要求;汤剂小剂量用于成人症状较轻者或儿童患者之急症,有的服用时间较长则对体质有特别要求;而以丸、散剂则用于慢性皮肤病、儿科疾病的治疗,有需要长期服用者,则对体质有相应要求。
4 结 语
古方今用的剂量是中医生需要时常面对的临床实际问题,具体研究应以古籍经典为基础,分析影响剂量的各类因素,参考现代中医文献,广泛涉猎,博古通今,最终落实到自身临床实践,不断摸索,终可掌握灵活的古方临床剂量问题。◆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