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部说课稿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8c20a7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9.png)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概念》,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下面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构思,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必修1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它上承集合,下引性质,与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联系密切,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所以本节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但函数的概念从初中的变量学说到高中阶段的对应说很抽象,不易理解。
另外,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的概念以及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教学难点为:函数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①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②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③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④理解f(X)与f(a)(a为常数)的区别与联系;⑤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在函数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体会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参与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函数的求值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与简洁美。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ba3c610866fb84ae45c8dd8.png)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 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63206d43fe4733687e21aa49.png)
必修一说课目录集合的含义与表示I《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III函数的单调性V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VIII指数函数X对数函数说课稿XII《幂函数》说课稿XIV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XVI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 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d7a6543312b3169a451a4cc.png)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函数的概念。
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且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习,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函数的第一课应以函数概念的理解为中心进行教学。
2.学情分析从生源状态分析:学生的基础较差,我校是县内一所普通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全县最低的,因此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是较低的。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知识,通过高一“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提供了知识保证。
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
基于教材情况和我校学生的状态,本节课选择“低起点、低坡度、多重复,快反馈”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函数概念的本质、抽象的函数符号) (x f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反馈精讲、当堂训练,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渗透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要体现出新课标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难重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难点:理解函数符号y = f (x)的含义。
[重难点确立的依据]:函数的概念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
高一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
![高一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1d72c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6.png)
高一数学说课稿高一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说课稿1一、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
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渗透逐步逼近和无限逼近思想(极限思想),体会“近似是普遍的、精确则是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有关内容,通过求方程的近似解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节课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初步感受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算法思想。
二、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作用“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本节课是上节学习内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自然延伸;是数学必修3算法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准备;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似思想、逼近思想和算法思想等。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理解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符号提供了知识准备。
但学生仅是比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对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计算器的使用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造成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定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方法,会用二分法求某些具体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充分体验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为下一步学习算法做知识准备.通过探究、展示、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合作意识。
高一数学说课稿(5篇)
![高一数学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c54cd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2.png)
高一数学说课稿(5篇)高一数学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数学说课稿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一数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__、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高中数学说课稿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说课稿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8352332c281e53a5802ff91.png)
3.指数幂的教学,要在回顾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 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引入有理指数幂 及其运算性质,以及实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其运算性 质,进一步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 并且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 感受“逼近”过程. 【例3】我们已经将指数式ax中的指数x从整数推广 到分数(有理数),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将指数推广 到无理数呢?例如“ ”有意义吗? 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通过计算 的不足近似值和过 剩近似值,可以发现随着x的取值越来越接近于 , 2x的值也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实数,我们把这个实数 记为 .
以上就是我对新教材的一 点不成熟的看法 有不当之处请 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2. 函数概念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 描述性定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 各种各样的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 法、图象法和解析法. 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的 研究,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新课标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容 上与原大纲有较大区别,新课标更侧重于指数型函数与对数型函数的教 学. 【例2】家用电器(如冰箱等)使用的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 臭氧层.臭氧含量Q呈指数函数型变化,满足关系式,其中Q0是臭氧的初 始量. (Ⅰ)随时间的增加,臭氧的含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Ⅱ)多少年以后将会有一半的臭氧消失? 教材不仅专门设置了“函数的应用”一章,介绍不同类型的函数模型, 而且设计了许多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题型,如炮弹发射、大气层臭氧空洞 面积、恩格尔系数、烟花燃放、GDP(国内生产总值)、生物碳14衰减、 人口增长、地震能量等级、溶液酸碱度、声压级D(dB)等例习题,体 现数学的基础学科的地位及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 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701fa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a.png)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1求集合A与B的并集① A={6,8,10,12} B={3,6,9,12}② A={x|-1≤x≤2} B={x|0≤x≤3}(过度)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2求集合A与B的交集③ A={6,8,10,12} B={3,6,9,12}④ A={x|-1≤x≤2} B={x|0≤x≤3}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用彩笔图出)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例题讲解例3(P12例1):理解所给集合的含义,可借助venn图分析例4 P12例2):先“化简”所给集合,搞清楚各自所含元素后,再进行运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99576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4.png)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1. 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具;2.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机。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单元:1. 数与式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3.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4. 平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5. 二次函数与简单二次方程6. 平面向量初步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2. 实践法:通过实际的例题、练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 自主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教学评估本教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估方式,如:1. 课堂练:通过课堂上的小测验和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评价,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3.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的研究效果。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课本和教辅材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和相关教辅材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3. 实验器材:实验课时所需的实验器材;4. 额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研究时所需的额外参考资料。
以上是本教案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请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dcae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5.png)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篇一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一、重点.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
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
最新【精品】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精品】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名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84df2190c69ec3d5bb7558.png)
【精品】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目录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1)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5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10 1.2.1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18)1.2.2函数表示方法说课稿 (22)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 28 1.3.2奇偶性...................................................................... (38)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44)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44)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 ................................................. 47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56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60)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60)2.3《幂函数》说课稿.......................................................................67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 ................................ 73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73)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 81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8)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 10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105)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9e882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8.png)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高中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学问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头,是由于在高中数学中,这些学问与其他内容有着亲密联系,它们是学习、把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根底。
从学问构造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非常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造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把握集合的根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把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提醒课题,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
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会猎取新学问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集合的根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讨论。
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动身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纳“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帮助的方法。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好玩、有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仆人,以学生为主体,制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力量,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人教A版 必修1《4.2.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说课(23张PPT)教案(说课稿)
![高中数学人教A版 必修1《4.2.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说课(23张PPT)教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77872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f.png)
4.2.2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前面幂函数的学习为指数函数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也为后续对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知识系统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其次,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如下目标:1.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2.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图象说明指数函数的性质3.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并解决简单问题。
最后,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为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索与概括的过程。
…………………………………………………………………………………第二,说学情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技能。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用描点法描绘函数的图象,幂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按“背景-概念-图象和性质-应用”的顺序研究函数。
情感层面: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合作,有探究问题的意识,但思维的严谨性和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能力有待于提高。
…………………………………………………………………………………第三,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四个问题与两个探究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知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知识。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之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教授学科专业知识,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把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学会作图识图,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归纳函数性质。
人教版高一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数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d507f758fb770bf68a556b.png)
人教版高一数学说课稿(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及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
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
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从课堂反应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函数奇偶性这一节知识点并不是很难理解,但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
他们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检验成立即可,而忽视了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
因此,在介绍奇、偶函数的定义时,一定要揭示定义的隐含条件,从正反两方面讲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
因此,我把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讲解,还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题,来加强本节课重点问题的讲解。
难点: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9615fe76581b6bd97e19ea7a.png)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目录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1)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5)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0)1.2.1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18)1.2.2函数表示方法说课稿 (22)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28)1.3.2奇偶性 (38)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44)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44)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 (47)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56)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60)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60)2.3《幂函数》说课稿 (67)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73)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73)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8)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100)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105)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得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唯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认为教学难点是集合的表示方法.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四、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归纳能力较差.2.教法学法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用描述性语言,不要具体化!)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1.引入课题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再提出问题: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2.新课讲解(1)分析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集,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2)根据上面的分析与讨论,以及归纳出的共同特征,讲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一些常见的数集.(3)为了化解教学难点,我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列举法与描述法.(4)为了加强学生对集合的含义的理解,我将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元素的特征.(5)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讲解三个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例题.3.课堂练习为了使得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提高解题技能,我将在课堂上布置3道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练习题.4.归纳小结完成以上的教学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强调重点.5.布置作业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布置3道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作业题.六、板书设计结合中学黑板的特点,我将如下板书本节教学内容: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的一种预设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随机发挥.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1小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集合概念及其理论是近代数学的基石,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用集合语言,有利于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高中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本章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