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述评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 ar.,2005Vol.21 No.2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孙 妮(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234)提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接受,国内学界也开始运用该理论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
对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关键词: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后殖民批评视角;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024-06A Br i ef Rev i ew on Read i n g English L iterary C l a ssi csfro m a Postcolon i a l Perspecti veSUN N iAbstract:W ith the intr oducti on and accep tance of postcol onial theory in China in the1990s,Chinese readers began t o re2 read the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mainly English classic works,fr om a postcol onial criticis m pers pective.This thesis at2 te mp ts t o have a brief revie w as well as a p r os pect f or its future.Key words: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a postcol onial pers pective;a revie w and p r os pect 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的后殖民解读研究是何时开始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与接受,因为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
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论的问题。
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
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
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
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
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
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
无论是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
王佐良的英国散文研究述评

第23卷第2期2009年4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3,No .2Apr .,2009 王佐良的英国散文研究述评田苗苗(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国文学史家、教育家、翻译家、莎学评论家。
本文在对王佐良先生的主要著作《英国散文的流变》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参考其他学者对于王佐良先生学术成就的评价,从而总结出他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关键词: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学术思想与成就中图分类号:D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9)022*******收稿日期33作者简介田苗苗(———),女,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一、引言王佐良(1916-1995)是我国著名的批评家、教育家、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
王佐良先生于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
1935年王佐良先生考入了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湖南和云南。
在1937年下半年,王佐良先生遇到了对于他的学术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燕卜荪先生。
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燕卜荪先生,因为他的著作《含混的七种类型》已经在英国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从王佐良严谨治学的态度里面,我们可以依稀发现燕卜荪先生的影子:在研究诗歌的方法上面,燕卜荪先生从来不会征引第二手的批评见解,而是就诗论诗,只谈论自己个人的见解,这样就不得不逼得他的学生们去阅读原诗,这就在无形中使王佐良先生养成了重视原作的习惯。
1939年,王佐良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助教、讲师。
1940年他与就读于贵阳医学院的徐序女士结为伉俪。
1947年,王佐良先生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成为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生,主修17世纪英国文学,导师是著名的文艺复兴研究学者———威尔逊(F P W ilson ),王佐良先生的学位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获得了国外学界的一致好评。
英国文学论文学者的贡献(共3篇)

英国文学论文学者的贡献(共3篇)第1篇:新时期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前辈学者的贡献文章内容提要:1980年代初,陈嘉和范存忠的两部英文版《英国文学史》代表了当时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1996年出版了王佐良(原清华大学外语系)所著《英国文学史》,这是中国学者用中文撰写的第一部英国文学通史。
2006年,王佐良与周珏良主编、33位学者参与编写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全部出齐。
这部史著具有中国式的观点与风格。
杨周翰撰写的《17世纪英国文学》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断代史著作。
本文将对上述前辈学者的学术贡献分别加以评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国文学史研究与整体外国文学史研究都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956年,教育部参照苏联高等院校同类教学大纲,制定了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则采纳了苏联学者阿尼克斯特的《英国文学史纲》。
该书1959年初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可见影响之大。
尽管《美国文学简史》(上册)和《法国文学史》(上册)已于1978、1979年相继问世,中国学者用中文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
本文首先回顾陈嘉、范存忠先生出版于80年代初的两部影响深远的英文版英国文学史,随后介绍王佐良先生领衔编撰的中文版英国文学通史,最后评述杨周翰先生撰写的断代史,总结前辈学者既有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展望英国文学史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陈嘉和范存忠先生的贡献陈嘉、范存忠教授是国内英国文学研究的老前辈。
20世纪30年代,两人在耶鲁和哈佛大学分获博士学位,是最早获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
回国后他们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研究、教授英国文学,并在80年代初分别推出两部英国文学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陈嘉著《英国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四册,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英国文学史教材。
由于编写量大,四册教材全部出版历经了五年时间:1981年10月出版第二册,1982年7月出版第一册,1986年1月和2月出版第三、第四册。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 中国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中国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领域,它以英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研究者试图探究文学在传递伦理理念方面的作用,以及文学作品对读者和社会的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观念有了更多的关注。
其次,伦理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其中,为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在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们通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探讨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其中包括作品中呈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作品对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等。
同时,他们也会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来解读作品中所体现的伦理观念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从而揭示文学与伦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伦理学研究者们还研究文学作品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伦理观念和形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甚至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也关注作品中所呈现的伦理困境和道德选择,以及作品如何在这些困境中展现个体的品性和道德勇气,从而引发读者对自身伦理观念的反思和启发。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对人们的道德情感和思想观念的触动和启发。
总的来说,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是一个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它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为我们理解文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对个体和社会伦理观念的塑造和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文学与伦理的启示和启发。
析英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析英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在人类的文学发展脚步中,文学不仅是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语言工具,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的革新与发展,不断地由稚嫩向着成熟发展。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学形式也代表着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文学背景。
通过当代的英国文学我们可以感知当时英国的社会变迁和人文背景,更能感受到当时英国的人们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英国文学在14世纪开始发展昌盛,特别是到16世纪之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教卫生等发展水平的均有所增强,国家的民族主义不断高涨,这也使得同时期的社会文学逐渐形成文艺复兴的昌盛局面。
而到18世纪开始,各界人士纷纷投身文学活动中,也极大的促进了英国文学的发展。
而今英国文学以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工具,将生活与社会文学紧密相连,同时也也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本文从当代文学的角度分析英国文学的发展特征及表现形式,去探讨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一、当代英国文学的表现形式概述在欧美的文学体系中,英国文学从最初的口头叙述,到呈现在书面,再到表现成故事广为传播,不断实现发展和创新,并完成创作。
英国文学有着自己特有的发展轨迹,文学者们用坚定不移的信念将英国的文学一步步带向新的时期,也用自己的笔锋为我们展现了英国每一个新时期的新风貌。
(一)当代英国文学的诗歌当代英国文学中的诗歌,以其多元化的韵味与特殊的形式在英国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它融合了多个国家的文学内涵,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一时期的英国诗歌对社会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比如,当代文学作品典范《荒原》,这是一首极具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主观的情绪,表达着对历史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而在二战之后,英国诗人们开始了实在而简朴的诗歌创作,通过简单的语言阐述当代人内心的真实旁白。
(二) 当代英国文学的小说当代英国文学的小说多以战争为题材,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都参与其中,这也影响了当代英国人们对于战争的关注,而作为战后产物的新现代主义小说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例如,在英国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小说《尤利西斯》就是以深刻直白的语音描绘当代人们的生活情况以及社会风貌,刻画出战后社会的境况。
我的英国文学之路

我的英国文学之路作为一个对英国文学深感兴趣的人,我一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分享我的英国文学之路,以及我对于英国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我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始于大学时代。
在大学的英语课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以及济慈的诗歌。
这些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被莎士比亚的戏剧所迷倒。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性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深深地触动了我。
《哈姆雷特》中的葛丽泰尔、《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故事和悲剧命运使我感到无比的沉重和震撼。
通过莎士比亚的作品,我深刻地理解到了戏剧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狄更斯的小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
《雾都孤儿》中的小孤儿奥利弗、《伊丽莎白小姐》中的伊丽莎白,他们的命运令人动容,引起了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善恶的思考。
通过狄更斯的作品,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社会的反映。
济慈的诗歌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
《至美》、《秋天的精灵》等诗歌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我感受到了济慈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情。
通过济慈的诗歌,我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的表达。
在我对英国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我还深入了解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
从中世纪的乔叟、文艺复兴时期的斯宾塞,到现代的乔伊斯、伍尔夫等,英国文学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每个时期的作家和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英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和阅读,我不仅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创作和人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学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我国英美文学评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官方网站h t t p : / / w w w . e m s 8 6 . c o n r
文化产业
投稿 热 线 : 4 0 0 - 0 1 6 — 9 5 8 6
C N 1 1 — 3 4 5 9 / F I S S N l 0 0 5 . 4 9 0 1
总 第5 5 5 期 2 0 1 4 年第2 3 期 一1 9 5—
英 美文学评论 是我 国英文本科专业的主要体 系 内容之 一 ,它能够有效丰 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提升英语表达和 交流能 力,并且对其个人修养和 综合素质将 产生 良好 的维 系效用 ,为 了进一步巩 固专业英语 应用型人 才在社会 经济建设 中的协调 疏导地位 ,该 文沿 着相 关审 美原理 对 目前英 美文 学评论 中的缺 陷和不足状态进行客观拆解 .包括 西方文学批评 话语和原著 曲解 效应等,争取建立科学的评论格局 ,为国家先进人 才储备灌输正能 量元素。
圄乒 美 支 评 论 砚 佐 厦 存 在
◎李 洪季
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涉及这种 良性 因素往往就被视 为管理意识的封 闭现象 ,令后期 大学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产生思想走向偏移结果。 最后 ,乌托邦本是西 方社会有机发展的启发和引领者 ,并且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调整 ,让我们见证西 方国家的体制发达 风景。但部 分学者又会认 为乌托邦管制模式理想化因素偏重 ,不 能达到现实标准。长久以来,西方存在主义再度引起我 国学界部 门的重视 ,大部分学者开 始对其表示赞同,认为存在主义彰显人 此种标杆进行 必要情感灌输 , 那么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技术隐患 , 影 的主观能动性 ,并配合 自由选择权力实现光明前途 塑造 ,显然这 响应用型人才的供应实效。 类观点存在一定 的弊端效应 。因为现实社会 的不 良竞争现象令所 谓的人性 自由选择权力失去稳定的支承点,并借用个人主体规范 我国英美文学评论的现状研究 在 英美文学史结构层面梳理上 ,我们认为其教学 目的是讲述 动机方向,未免显得无稽跟荒谬。 文学发展的过程并将 内部演化规律客观讲解 ,所以教材 资料要保 相应地 改善措施分析 证主次叙述分明、内部依据脉络清晰可见。但经过 特定学者 的规 建立客观的英美文学评论机制。现代 本科英语专业 中讲求文 划之后 , 往 往 现 实 并 不如 我们 所 想 学 作 品微 观 视 角观 察 效果 ,配 合 文 的那样。 学 史 上 贡 献 颇 多 的作 家 和 作 品 样 空间批评理论 的扭 曲。 本世界 式 进 行 时 代 背 景 和 文 学 发 展 规 律 前期 , 有关空间性内容的研究已经 的分析 ,并对这类作者进行形象和 在不同学科 内部得到广泛呼应, 社 艺术素质的比较。这类课程体 系达 会理 论学者 应用地理 概念将 复杂 到一定 的完整性制备标准 ,比较适 的人 类社会 交流 习惯 和文学 领域 合 外 语 院 校 和 综 合 型 大 学 英 文 专 业 的学 生 教育 要 求 。 精神传达要领引入话题 当中。 过程 中展现的观点都有理可循 , 但 中心 相关教材资料的筛选控制。对 落 点 却 是 远 远 偏 离 了 空 间理 论 要 不 同 时 期 和 文 学 流 派 做 出 系 统 性 求, 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分析 , 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单位教材 存在 决定 意识的原理 角度上 进行 资料 的文学流 派 归属情况 和发展 客 观评 价 。所 以 ,涉 及 此 类评 论 观 规律 ,将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 点和教 学者思 想等有 必要做 出合 作 用 和 继承 效 用 讲述 完 全 。文学 史 理 界定和 明确商讨。在马克思哲学 的调试 线索要保证 足够清晰 明朗 , 原理 中, 认 为存在是意识 的决定基 尽量将空 白结构扫清。在英美文学 课 外 选读 指 导 层 面 ,教 师 要灌 输 学 础, 结 合 空 间理 论 表达 就 是 地理 空 生对 名 家著 作 的 关注 行 为 习惯 ,所 间的社 会调 节状 况引起 个人心理 选 取 的作 品要能 够体现 作 家的写 空间的变化。 空间现象源于特定时 期种族社会的本质 效应 ,也深刻反映下层人 民闭塞、麻木的精神 作风格 ,整体素材应该提供作 品背景介绍、重点注释和思考题 目 状态 。而伦敦空间的景 况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产生金钱至上 的 等 ,维持教学资料 的启迪功效,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满足 社会 交流 习惯 ,文化变得一文不值 ,大部分知识分子不得 不屈服 创 新 思 维 的展 现 动 机 ,最 终达 到 语 言 理 解和 综 合 表达 的指 标 ,迎 于经济资本范围之下,这就直接导致精神世界的倒错效应 ,这种 合 社 会综 合 型 人 才 的需 求 条件 。 在文学理 论的编排层面上,著作人员决不可将文学理论排斥 矛盾的社会状 况决定 当时文学作 家的迷 惘和愤 懑不平 的心理 表 现。但我国部 分学者却总是按照个人视角对待别国语言局势变换 在外 ,应该做到广泛汲取先进意见并借此维系资料的系统论述地 位。现下文学评论 已经作 为某种全新的文学体裁格 式而实现大学 现 实 ,这 未免 显 得 过 分偏 激 。 所 以针 对不 同时 期 的文 学理 论 要 给予 充 分讲 解 , 英美文学 的断章取 义现象严重。就拿世界名著 ( - q托邦 - 》为 文 学课 程 的收 录 , 例 进 行 阐 述 。 乌托 邦 在 宗 教 信仰 习惯 上 允 许 不 同 观 点 的交 流 ,但 包 括理 论 家 的文 学 背 景 和 生 活经 历 等 都要 做 到 完 整列 出 ,这 样 才 这 种 自 由存 在 例 外现 象 。 乌 托 邦 禁止 神 论 的 主 要 动机 是避 免 人 员 能 稳 固学 生 系 统学 习 的动 力基 础 。 按照上述内容 阐述 ,我国在落实本科 阶段英美文学教学和评 受 非理 性 习惯 支 配而 产 生 邪 念 ,因 为作 者 个 人 对 西 方 历史 认 知 存 在 局 限特 征 ,就 会将 这 类 现 象 挪 到最 浅 显 的信 仰 自由压 制 行 列 之 价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缺 陷问题 ,目前要做的是制定科学的应 对策略 , 将 这 类 不足 状 况彻 底 清 除 。作 为 英 美文 字 教育 工 作 人 员 , 中。 另外,乌托邦在地理 分布效果上显得略微封闭 ,为了克制等 应 该 积极 与 学术 界 进 行 交流 讨 论 ,并 加 大 对英 美 文 学价 值 观 的 重 级化思想 的蔓延 ,其决定实施高度统 一的管理措施 ,要求本地人 新审视力度 ,为 日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教材资料编写提供丰富 员穿着模式要保证统一 ,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调用,最重要 的 的 经验 和研 究线 索 ,进 一 步 开创 专 业 英 语 人才 大 量 输 出 的全 新 局
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的影响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英国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启示与影响,并且展示其在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上。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倡导以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倡导与英国现代派文学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意识的展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抒情”手法,启发了英国现代派诗人们对于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如诗、曲、小说等,也为英国现代派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段。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主题和人物形象上。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塑造了许多深具内涵的文学主题和人物形象。
这些主题和形象在英国现代派文学中得到了借鉴和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人性、命运、自由等主题的探讨,为英国现代派文学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描写提供了灵感。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对英国现代派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表现手法,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意象派和象征派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感,也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和声音美感提供了启示。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还在于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种传统和观念在英国现代派文学中得到了重视和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神州文学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王姝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摘要: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理论逐渐被接受,并更多的被应用到英语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本文笔者就是从后殖民角度重新审视英国经典文学,进而对英国文学作品研究状况做了简要回顾。
关键词:经典文学;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前言随着后殖民理论在我国的逐渐传播和接受,后殖民文学解读也更加广泛。
在后殖民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作品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种族歧视印记,即继承了一定的殖民意识或是帝国意识而不自知。
下面我们就从后殖民角度来审视英国经典文学,深入了解英国文学作品价值。
1.后殖民主义和殖民话语1.1后殖民主义20世纪末期后殖民主义才逐渐流行出来,它代表了一种新兴国家文化思潮,增加了后现代主义等相关文化内容,同时这也扩大了文化思想的影响范围。
后殖民主义被看做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极大的反映了后殖民人们生活和工作社会状态,是对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主观思想反抗,反对霸权主义思想。
后殖民批评视角进行英国经典文学研究开始于90年代末期,英国经典文学后殖民解读最早的论文是张中载编著的,它让读者看到了自我分裂、矛盾的英国文学作者,《印度之行》有着不和谐双声,既有种族偏见,又有对印度反殖民主义民族事业的同情。
通过后殖民文学作品研究可知,从18世纪《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作家所描述的冒险、旅行、经历都存在殖民批评,后殖民理论及相关专著也是由上世纪90年代末陆续翻译出刊,其中代表作品有:《后殖民批评》、《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等等。
后殖民理论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后殖民文学发展。
后殖民主义也可以称作后殖民批判主义,它作为新兴国家文化潮流,与西方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殖民主义影响逐步扩大,是一种文化现象,真实反映了后殖民社会状态,其本质就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反抗,试图通过这一举动增强我国民族文化地位,进而形成新的文化中心。
《英国文学简史》述评

《英国文学简史》述评作者简介:郭路平(1985-),女,河北省廊坊市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一直以来,学术界存在着版本各异、数量众多的英国文学史研究著作,其中罗伯特·伯纳德的《英国文学简史》以简著称,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的文学史类书籍。
该书虽然内容简短、语言简单,但却清晰地为读者介绍了英国文学史的全貌。
本文在简单介绍伯纳德和《英国文学简史》的基础上,具体举例说明了伯纳德是如何为文学初学者理清文学脉络、评析文学经典的。
关键词:罗伯特·伯纳德;《英国文学简史》;文学脉络、评析文学经典中图分类号: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引言文学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往往是要考究研究对象的历史确定性,而文学史研究的确定性则没那么强(温辉、段汉武,2010:147)。
长久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英国文学史进行了研究,有些侧重于研究具体的作者、作品,有些则按文体对文学史进行分类解读,这就造成了有关英国文学史的著作版本各异、数量众多的现象。
尽管如此,罗伯特·伯纳德(robert barnard)的《英国文学简史》一直备受关注,为许多英国文学的初学者打开了了解这段丰富历史的大门。
伯纳德生于1936年,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曾于2003年获得侦探小说作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他已出版的作品多达数十部,但大都是侦探推理小说。
《英国文学简史》于1984年发表,是伯纳德少数几部非小说类作品之一。
“对于那些在英国或其他地方学习英语的人,这本简史可供他们的初级课程所用(robert barnard,1994:vii)。
”因此,这本简史以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为特点,使许多读者了解了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
二、《英国文学简史》的总体研究框架与大多数起始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的英国文学史不同,这本简史把乔叟时代作为起点,采用编年史式的传统方法一直记录到了20世纪90年代。
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共2篇)

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统计分析本文利用文献统计分析计量学方法,借助龙源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分析了1956-2011年这55年以来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研究的现状,对国内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等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为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些许参考。
1 引言英国文学在中国的引入、研宄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经由我国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历经了对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与赏析、去粗存精的批判研宄、审美批判与形式主义研宄、非殖民化研宄等多个阶段”。
目前,英国文学研宄已经以其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一定的学术成果而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宄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详细了解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宄状况,本文选取1956年至2011年56年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英国文学的研宄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论文发表年代分布、发表期刊分布、作者群分布、作者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藉此探索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宄的发展历程。
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英国文学研宄的核心作者群、核心研宄机构与主要的研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学者们的英国文学研宄提供参考。
3 国内英国文学研究文献总体分析国内有关英国文学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论文总量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研宄的活跃程度。
由表1可见,在1980年之前我国英国文学研宄极少有成果见诸于世,在1956-1979年这24年间共有5篇文章发表。
自1980年以来,我国英国文学研宄论文总量有增有减,较不稳定,但自1998年以来该领域研宄国内英国文学研究学者群分布通过对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学者群分布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英国文学研宄的主要研宄人员和核心研宄人员,有利于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新生研宄力量对该领域研宄现状及研宄人员状况及时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升华。
当代英国文学发展现状与特征研究

当代英国文学发展现状与特征研究当代英国文学发展现状与特征研究引言英国文学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对于世界文学体系尤其是世界英语文学体系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而从18世纪至今,英国当代文学的崛起十分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不但代表了文学体系的变迁,也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
当代英国文学在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并且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英国文学在14世纪之后就开始繁荣发展,尤其在16世纪之后,英国自身的国力与经济逐渐增强,国家民族主义不断高涨,因此让社会文化也逐渐形成了文艺复兴的繁荣局面。
从18世纪开始,各界人士纷纷开展了文学活动,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这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当代英国文学也开始发展起来。
在如今,英国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将社会变化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且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因此我们需要梳理与归纳英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了解与认识英国文学的发展特征。
一当代英国文学主要类别发展概述1 发展背景概述在19世纪,英国社会从封建专制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时期的英国在文化意识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巨大变化,英国文学艺术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19世纪的英国文学开始不断在发展中汲取养料,作家们也在社会变革中寻找创作的突破点,而现实主义就是在英国社会剧烈碰撞与矛盾冲击中产生的。
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可以说已经被现实主义所涵盖,人们要求文学作品需要关注社会与人生,对群众个体产生的思想意识要多去关注。
2 当代文学发展概述可以说英国的启蒙主义运动对于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产生的'新古典主义思想在全欧洲范围的流行。
而当时英国带领王朝复辟的德莱顿就是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德莱顿在自己作品中阐述了对于新古典主义提出的思考,他提倡压抑情感,抒发理性的情绪,并且对文学作品强调了道德教育的职能。
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论 文发 表 年 代分 布 、 表 期 刊分 布 、 者 群 分布 、 者 机 发 作 作 构分 布等 方 面进 行统 计 分析 .藉 此探 索 我 国半 个 世纪 以 来英 国文 学研 究 的发 展 历程 试 图通过 分 析我 国英 国文
表 1
1 5 — 9 9年这 2 9 6 17 4年 间共 有 5篇 文章发表 自 1 8 9 0年以 来 。 国英 国文 学研 究论 文总量 有增 有减 。 我 较不 稳定 , 自 但
19 9 8年以来该 领域研究成果总量 总体处于增长趋 势 .特别
是 2 1 、0 1 0 0年 2 1 年论文总量达 到历 史最高 ( 目前 2 1 年 且 01
3 国 内英 国文 学研 究文 献 总体 分 析 31 国 内有 关英 国 文学 研究 论文 年代 分布 . 国 内英 国 文 学 研 究 领 域 论 文 总 量 情 况 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 该 领 域 研 究 的 活 跃 程 度 由表 1可 见 . 在 18 9 0年 之前 我 国英 国文 学 研究 极 少有 成 果 见诸 于 世 . 在
究论 文 的年代 分布 、 作者 分布 、 题 分布 等进行 了定量 分析 , 主 以期 为我 国英 国文 学研 究者 们提 供 些许 参考 。
关键词 : 国文 学 ; 英 文献计 量 学 ; 中国期刊 全 文数据 库
中图分 类 号 : 0 I 6 2
1 引 言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5 8 (0 1 0 - 0 9 0 17 - 7 7 2 1 )3 0 5 — 3
索词 . 关键 词 ” 检 索途 径进 行 检索 . 以“ 为 共获 得 4 1 相 0篇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及影响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及影响英国文学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英国文学也有着广泛的受众和研究者,对于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和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史诗和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贝奥武夫》和《亚瑟王传说》,它们塑造了英国人民伟大的文化精神和国家纪念物。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也是独树一帜的,莎士比亚、培根、斯宾塞、马洛等伟大的文学家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在中国,英国文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从20世纪初开始,英国文学作品就被翻译成了中文,如丘吉尔、狄更斯、莎士比亚等名著引起了广泛的读者兴趣。
随着中英关系的不断深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英国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如《哈利波特》、《傲慢与偏见》等,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和销售成绩。
除了作品的阅读和翻译,英国文学也被广泛研究。
随着文化研究学科的不断发展,英国文学被纳入到了研究的范畴中。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在国内外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涵盖了文学史、文学理论、作家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和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文学领域的。
随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英国文学在经济、教育、人才等多个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英教育交流项目的开展,也为中英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总之,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及影响,不断推动着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人才交流,促进了两国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相信,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英国文学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和和平发展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学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

中国文学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接受,中国文学的英译本出版情况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进行全面的述评,旨在揭示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传播渠道、翻译质量以及市场反响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文学英译本的出版动态,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为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将关注翻译质量和文化传播效果,以期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With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a global scale, the public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and publishing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ublication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iming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cluding its influence, dissemination channels,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market response.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publishing trend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will further explore the strategies and path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to go global,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for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will also focus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eff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argeted suggestions 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s for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this article, we hope to win wider attention and prais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二、中国文学英译本的出版历程The Publishing Proces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的英译本的出版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
英国文化研究对当前国内文学研究的启示

的, 也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是 , 如果我们一味地用 自
文化研究中心早期理想是要扩大文学批评的范围, 正如理 查特 ・ 霍加特所说的那样 , 目的在于扩大大学 中所赋予 “ 的英语的边界” 而不是要抛弃这边界 。他还说, , 在当代文 化研究中, 文学构成了最重要的因素。这主要是 因为, 首 先, 人们在文学和文学的方法中方能找到“ 对经历的细节
法。
的问题与挑战。但是,对于文学研究眼下所遭遇的困顿 “ 不必消极悲观 , 当然更重要的是调整策略、 采取措施做出
积极 的应对 。 ” 我 们认为 ,从 原则上说 , 和文化研 究之 间不必 一 “ 文学
定要存在什么矛盾。 实际上, ” 二者之间有较深厚的渊 源。16 年 , 94 英国伯明翰 当代文化研究 中心在成立 时只 有两个成 员 , 即理查特 ・ 加特 和斯 图亚 特 ・ 尔。理查 霍 霍 特・ 霍加 特原本 是一位文学 教授 , 曾经 出版 了一部 研究 他 诗人 w ・ 奥登( ・ H・ w H・ ue ) A dn 的学术专著。他的就 职演说收录在他的散文集《 相互 言说》 的第二卷 中, 而该 散文集第一卷的名字却是《 关于文学》 A ot ir u ) ( bu Lta r 。 e te 另一位成员 斯图亚特 。 尔 当时 的身份 是 英 文 系的研 究 霍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虽有很深厚的渊源 , 但也存 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二者各 自存在的合理 性。“ 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 文化研究与文 学研究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 它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互相取 代。 ” ‘ 那种认为文化研究必将取代文学研究或者主张文化 研究转向论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 是一种夸大事实 的说
收稿 日期 :0 1— 3 8 2 1 0 一l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 中国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中国摘要:1.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中国在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3.中国对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贡献和启示正文: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不仅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还为伦理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这个领域中,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对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于,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更是人类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反映。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伦理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演变。
英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作为英国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于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中国在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为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例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中的道德观念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丰富的伦理思想。
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困境,为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最后,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许多中国学者致力于英国文学伦理学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对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贡献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为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例如,中庸之道、仁爱观念等伦理思想,为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的道德困境和伦理冲突,也为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最后,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贡献也提醒我们,文学伦理学研究应该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 中国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中国摘要:一、引言:简要介绍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二、英国文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梳理英国文学伦理学的重要阶段和代表人物三、英国文学伦理学的主要理论:概述功利主义、道德情感主义等伦理学派别在英国文学创作和评论中的应用四、英国文学伦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介绍我国学者在英国文学伦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五、英国文学伦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我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六、结论:总结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启示,展望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英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学研究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对于深入理解英国文学、提升我国文学创作水平和文学批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英国文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英国文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悠久,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历经功利主义、道德情感主义等伦理学思潮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伦理学。
在英国文学史上,众多作家如约翰·密尔、乔治·艾略特等都在作品中体现了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三、英国文学伦理学的主要理论英国文学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功利主义、道德情感主义等。
功利主义主张文学作品应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这一观点在英国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道德情感主义则强调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教化作用,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便是体现这一伦理思想的典型之作。
四、英国文学伦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英国文学伦理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对英国文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另一方面,深入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观念,为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英国文学伦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价值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对于我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 中国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中国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在中国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对文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视和关注的提升,该领域正在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英国文学伦理学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探讨作品与读者之间的道德互动关系。
在中国的研究中,英国文学伦理学主要涉及到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如伊丽莎白时代诗歌中的爱情伦理、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伦理观念等。
此外,还有关于伦敦文学的研究,如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的社会伦理问题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对读者的影响和启发,并思考作品所传递的伦理观念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未来,在中国的研究者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英国文学伦理学,将其与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探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对中国读者的启发和影响,以及这些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拓宽学界的视野,丰富中国学者在英国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述评李 纲 刘剑锋英国文学研究以其雄厚的科研力量、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拟对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状况进行评述,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世纪之交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
一、小说研究小说研究历来都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在细读文本、深入挖掘材料的基础上,对经典作家和作品做出新的分析阐释,是近五年来我国英国小说研究的总体倾向。
就研究对象而言,二十世纪小说最受研究者的青睐,十九世纪小说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古典小说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劳伦斯是最受关注的二十世纪作家,近五年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一百余篇。
劳伦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对两性关系的思考等经典论题仍是人们探讨的重点。
研究者们认为,“极端仇视破坏大自然的工业文明,反金钱,反机械,反异化”是劳伦斯“终身的主题”,“舍弃工业文明、金钱、异化,而选择自然的,审美的生活”是劳伦斯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健康和自然的性爱”、“建立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在作家看来有助于“摆脱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是“生命意识复归的重要途径”。
①作为英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劳伦斯小说的现代艺术特征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相关论文有刘维荣的《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张中载的《独特的劳伦斯,独特的〈虹〉》、熊沐清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②等。
此外,女性主义批评也在劳伦斯研究中得以广泛运用,如高万隆的《劳伦斯的回应:妇女问题与妇女解放论劳伦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赵红英的《论劳伦斯的女性观》,葛伦鸿的《查太莱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等。
③除劳伦斯外,研究福斯特、康拉德和毛姆的论文也较多,如杨汨,朱望的《论〈印度之行〉的反欧洲民族中心主义观》,李建波的《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赖辉的《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高继海的《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与实践》,刘绪华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初探》,刘萍的《从〈刀锋〉论毛姆对现实主义的跨越》等④。
在十九世纪小说家中,哈代最受中国学者们青睐,近五年共发表研究论文八十余篇。
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气息和悲剧色彩是最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者认为哈代的乡土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精神,哈代的农村主题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意义。
我国研究哈代的专家聂珍钊教授继92年出版专著《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之后,近年来又发表论文,将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美好以及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二个阶段描写这个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毁灭的悲剧性过程,第三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消亡而给破产的威赛克斯农民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并指出“哈代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才完成了对以他的故乡为基础的在小说中被称为威赛克斯的宗法制农村社会毁灭的悲剧性主题。
”⑤作者的另一篇论文《哈代的小说创作与达尔文主义》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哈代在描写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时,运用进化论的科学思想揭示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和农民阶级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的悲剧性历史命运。
⑥哈代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现代派风格也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相关论文有张群的《独特的方阵、别样的巧合论哈代小说的叙事结构》、吴笛的《文学与音乐的奇妙结合-论哈代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性》和刘永权的《哈代小说的现代派风格》等⑦。
与哈代研究的蓬勃兴旺相比,对十九世纪其他经典作家如司各特、狄更斯、萨克雷的研究则出现萎缩趋势,论文数量较少,有新意的成果不多。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古典小说研究方面。
笛福是被研究得最多的古典小说家,但相关论文也仅有十余篇,研究班扬、菲尔丁等作家的论文更是不足十篇。
在文化生产市场化的今天,学术研究的衰弱实际上是读者阅读兴趣转移的反映,如果任其发展,一些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将会逐渐被读者所遗弃。
看来,如何以新的时代精神重读古典名著,使经典作品焕发新的活力,重新进入广大读者的阅读视野,是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者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理论多元化,是近五年来英国小说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被研究者们广泛加以采用。
近五年来勃朗特姐妹,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吴尔夫等女性作家受到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女权主义批评的盛行。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审美心理、写作立场以及文化境遇的探讨,论文如黄学军的《从简・奥斯丁到夏・勃郎特英国小说中女性主义的声音》、宋晓萍的《双重流放者:曼斯菲尔德的漫游和写作》、柴平的《女性的痛觉:孤独感和死亡意识萧红与伍尔夫比较》、杨莉馨的《论英国女性小说的命运及文化处境》,李利的《试析〈简・爱〉的女性叙事方式》等⑧。
此外,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也被研究者们熟练地加以运用,如陈蕾蕾的《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崔少元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主义读本》、刘须明的《两难的选择劳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民主义阅读》等⑨。
二、戏剧研究与小说研究的多点开花相比,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戏剧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集中。
98年以来迄今共发表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论文180余篇,超过研究其他剧作家的论文数量之和。
萧伯纳、王尔德、品特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其他剧作家则少被论及。
作品研究是我国莎评的主流。
《哈姆雷特》是研究得最多的作品,以下依次为《麦克白》,《威尼斯商人》,《李尔王》和《奥赛罗》。
研究者们在精研文本的基础上,对莎剧进行了多视角、深层次、跨学科的新颖诠释,如有学者认为《金枝》中记叙的阿里奇亚丛林中的仪式与《哈姆雷特》之间存在诸多暗合之处,“阿里奇亚丛林中的原始意象……不仅凝结于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而且已经成为剧中丹麦王国的子民乃至整个人类的心理凝结物”βκ。
还有论者借用“能指的过剩”、“语言先于现实”、“语言的悖论”等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理论解读《麦克白》,认为《麦克白》形象地描述了一场“语言的悲剧”。
同类论文还包括黄必康的《哈姆雷特:政治意识形态阴影中追踪死亡理念的思想者》、赵炎秋的《细微之处见神奇:奥菲利娅民歌试析》、肖四新的《恐惧与颤栗〈麦克白〉悲剧内核新探索》、韩旭的《安东尼对抗夏洛克重读〈威尼斯商人〉》、罗益民的《从动物意象看〈李尔王〉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李毅的《奥赛罗的文化认同》、丁淑红的《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埃及女王形象莎士比亚和埃及文学家邵基笔下的克娄巴特拉》等。
βλ这些论文视野开阔、论述精当、结论新颖,显示了我国莎学研究者良好的学术素养。
除了对具体文本的阐释发微之外,研究者还就莎剧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版本考证以及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在艺术特色方面,有学者分析了莎剧中“超自然因素”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这些超自然因素“把真实和虚幻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对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基石并无秋毫损伤”,而且还“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层面”。
βµ在版本考证方面,有学者对四部新近被英美收入莎士比亚全集的莎翁佚作进行了评述,并对由此引起的版本研究上的争议进行了评介。
还有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详实的材料证明了“莎剧与中国戏曲有不少相似之处”,因而具备“可比性”,同时分析了“莎剧在中国舞台并不走俏”的原因。
βν相关莎评论文还有肖锦龙的《莎士比亚妇女观之人文主义说质疑》、王木春的《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哲学根源》、魏兰的《从莎士比亚的后期剧作印证其宗教情结》、刘琛的《简述莎士比亚的社会秩序观及其对莎剧人物塑造的影响》、焦尚志的《曹禺与莎士比亚悲剧观念之比较》等。
有些以莎评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颇为引人注意。
如区钅共的《透过莎士比亚棱镜的本土意识折光》以法、俄、德、美、中等国对莎士比亚的不同评价为切入点,比照分析以“时代意识、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本土意识”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βο张琦的《不能完成的颠覆论莎士比亚的女性批评》在考察了80年代英美女性主义莎评的基础上,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在莎剧阐释中体现出一种“温和”的态度并分析了其原因。
βπ这些论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理解,也为我们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萧伯纳研究方面,近五年来也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主要集中在对他的“社会问题剧”的分析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易晓明的《从社会问题剧看萧伯纳的思想倾向》、何其莘的《萧伯纳和他的社会问题剧》、李详林的《萧伯纳戏剧中的历史与现代》、谢江南的《肖伯纳戏剧创作主题的嬗变》等。
此外,我国研究者对王尔德和品特也有所关注,论文有杨霓的《论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胡捷的《试论〈送菜升降机〉的艺术风格》和王岚的《〈山地语言〉中的女英雄兼评品特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等。
βθ三、诗歌研究与小说和戏剧研究相比,诗歌研究以往一直是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近五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观。
仅以华兹华斯研究为例,1998年发表论文仅2篇,1999年达到了8篇,2000年,2001年分别为13篇,14篇,2002年截至上半年,发表相关论文已有8篇。
从数字上的变化便可看出我国英诗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古典诗歌研究方面,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最受学者们的青睐。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艺术技巧与主题思想两个层面展开,如吕中舌的《暗喻在莎士比亚第三十三首十四行诗中的妙用》、陈观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矛盾修辞法》以及吴迪的《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βρ。
弥尔顿研究则集中于宗教思想对弥尔顿创作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这类论文有张伯香、曹静的《〈失乐园〉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肖明翰的《〈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和刘立辉的《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βσ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乔叟和约翰・多恩的论文如肖明翰的《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张德明的《玄学派诗人的男权意识与殖民话语》βτ等。
浪漫主义诗歌是我国英诗研究的一个重点,华兹华斯是被研究得最多的浪漫主义诗人。
学者们针对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和自然观指出,华兹华斯的泛神论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认为“从对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到对人生善德恶行的剖析,这即是诗人一生探索的历程,也是诗人一生探索的归宿”χκ。
在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特点方面,有论者认为华兹华斯“主要借助对时间进行种种处理,而日常情感得以净化与升华”,从而将“诗人的自我情感”转化为“能使人产生共鸣的艺术情感”。
χλ在诗论研究方面,研究者认为“在华兹华斯的诗学中,‘合情合理’应是诗的最高标准”,“‘情’是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的融合,并借助于语言文字而外显为艺术作品”,“‘理’……起着对‘情’的‘过滤’、与干扰作用”,“华兹华斯试图协调二者,这一协调的中介就是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