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PPT课件:3.4.2 东北地区汉末魏晋墓葬
3.4.1北方地区墓葬——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PPT
![3.4.1北方地区墓葬——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572f8d627d3240c8447efbf.png)
1.辽宁西部的慕容鲜卑墓葬
东汉末年, 随着乌桓势力的离开, 慕容、 宇 文、 段部鲜卑的势力进入辽西地区, 宇文、 段部鲜卑相继败灭, 慕容鲜卑成为这个地区的 主导力量, 并以朝阳为中心建立了前、 后燕 政权, 北燕政权的建立者虽然出身于汉族, 但已经鲜卑化, 因此今辽西地区遗留的主要是 慕容鲜卑的遗存。 汉末魏晋大动乱, 主要来 自于华北地区的汉族人士大量进入辽西地区, 与东汉末年来到这个地区的鲜卑, 以及因为各 种原因来到这里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人民, 在 两个多的世纪中, 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 文化, 并向邻近国家和地区传播。
随葬品集中放置于三处: 墓室前以帷帐为中心, 帷帐内 置一大漆案, 案上置漆盘、 钵等食器; 耳室中有完整马 具一套, 前后鞍桥和马镫一副保存尚好; 墓室后端主要 是陶、 铜日用器物。
►马具是这个时期出现于的慕容鲜卑墓葬中的 极富特点的随葬品, 在朝阳十二台砖场、 三 合成、 北票喇嘛洞以及安阳孝民屯等地多有 发现, 一般都为铜质鎏金, 也有铁质者, 都安放在墓主的身体之下。 也有在一座墓葬 之中放置两副马具的现象。
房 身
金 步 摇
M2
三燕墓葬的随葬品特色鲜明, 主要有 日用陶器、 马具、 以步摇冠饰为主的 装身具三大类。
后燕崔遹yu4墓
►后燕时期的崔遹出自著名的清河崔氏, 于公 元395年葬于今朝阳附近。 墓葬与很多前燕 墓葬一样, 用石板围构成梯形, 内置前高后 低的梯形木棺, 墓主头部朝向宽大的一端。
朝阳袁台子前燕壁画墓
►形制仍保留辽东魏晋 墓葬的风格, 墓室 主体呈长方形,墓室 前部的两侧各有一个 小龛和耳室, 墓室 后部三个壁面都开有 小龛, 中间有立柱 一根, 将后室平分 为二。
►前室小龛中绘有主人 形象, 头戴黑纱冠, 左手持杯、 右手执麈 zhu3尾于胸前。还见 有四神图、 狩猎图、 门吏图、 侍女图、 牛耕图、 庭院图、 屠宰图、 膳食图、 车骑图、群马图、 甲 士骑马图以及流云、 日月、 黑熊图等壁画 。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45e270f5ba0d4a7302763a0a.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第二单元(二)魏晋南北朝用2012.6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二单元(二)魏晋南北朝用2012.6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1f07bc1da8114431b90dd817.png)
(宁夏辽宁文综)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 《晋书〃段灼传》载:“九品访人,唯问 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 涂之昆弟也”。这种选官用人的制度其最 大的弊端在于 • A.选官用人的标准不明确 B.公卿贵族把持选官权,任人唯亲 • C.人才评级的设臵不合理 D.选拔人才的效率低下
118件珍贵北魏文物首次亮相
2005年9月29日,征集的北魏名臣杨机及其夫人梁氏的合葬墓 中出土的118件珍贵北魏文物首次亮相于洛阳博物馆。
2.后期改革的措施 ①迁都洛阳
原因、时间、影响链接
②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 改说汉话 改用汉姓 与汉族通婚链接
③仿行汉族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模仿汉族官制
(三)改革的影响链接 加速政权汉化;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中原传统 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加速民族融合进程,为隋 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社会经济状况 1.农业的总体特点
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 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shì 余, 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卷110《食货志》
南 北 朝 武 士 复 原 图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课件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3a805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6.png)
陶器的制作工艺
1 2 3
制坯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制坯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采用轮制和模制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出各种形状 和大小的陶器。
施釉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施釉工艺也相当先进,釉 层均匀、光滑,提高了陶器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 值。
烧制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烧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 水平,烧制出的陶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
手工艺品与艺术品
总结词
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超手工艺水平和 艺术成就
VS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展现 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出土的文物中,有精美的玉器、 金银器、陶瓷器等,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 和艺术价值极高。此外,书画、壁画等艺 术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时期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风格独特。通过考古发现,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如街道布 局、分区规划等,以及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 发展的状况。
墓葬与出土文物
总结词
提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俗和丧葬观念的直观证据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丧葬观念。通过墓葬的发掘,可以了解 墓主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的葬仪和祭祀习俗。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如陶俑、玉 器、金银器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05 魏晋南北朝的青铜器CHAPTER青铜器 Nhomakorabea种类与特点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礼器、 乐器、兵器、工具等,每种类型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 上更加多样,如铜镜、铜灯、铜 炉等,这些器物在功能和装饰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2349cccf84b9d528ea7ac6.png)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eab62b50e2524de4187ee0.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3、面临什么严峻的问题?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 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 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 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 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 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 革运动呢?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 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 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 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魏晋公南田北朝”时期为的时“代职特征分田”或“职公田”。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魏疆域图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439年 ⑵意义
第3.2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城址——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PPT
![第3.2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城址——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1bce32e53a580216fcfebf.png)
城
一 、 曹
✓ 宫殿区西发现四座夯土基址,应与铜爵 园有关
魏 ✓ 铜爵园西有“三台”:铜爵台与金虎台、
至 冰井台。
十
六 国 时 的
➢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 中天之华观兮,连飞洛乎西城。临漳水 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曹植
邺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北 --------唐代诗人杜牧《赤壁》
✓ 十六国时期(335~370年)后赵、冉魏、前 燕均建都于邺北城
邺 北
✓ 北朝时期东魏和北齐(534~577)建都于邺 南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
城 ✓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攻邺后废弃
一 (一)位置与兴废史
、 曹 魏
考古工作简况 ✓ 1935年北平研究院曾作过实地调查
至 ✓ 1957年俞伟超对邺城遗址进行过短期调
城
一 、 曹
➢ 铜爵台与金虎台、冰井台并称三台,是邺北 城的大型高台建筑。位于邺北城西墙偏北, 以墙以基。金虎台和部分铜爵台是邺北城硕 果仅存的地面遗迹。
魏 至 十 六
➢ 根据文献记载,铜爵台高十丈,其上有屋百 余间;金虎台高八丈,其上有屋一百三十余 间;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 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
、
献记载有抵牾。
西
后经再次勘察和发掘,发现城内西北角的丙城墙垣筑造年
晋
代为东汉晚期至魏晋之际,而甲乙两城明显晚于北魏,只有丙
洛 阳
城才是由魏明帝始建并一直沿用到北魏时期的金墉城,甲乙两 城以及丙城西门和外侧马面,很可能是隋末李密大败王世充后, 以三十万之众乘胜陷偃师所修金庸故城的产物。金墉城确定之
城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一、曹魏至十六国时期的邺北城 二、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 三、北魏洛阳城 四、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 五、南方都城(建邺、建康及武昌城)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https://img.taocdn.com/s3/m/7382a8d80066f5335b812154.png)
漢·狐剛子《出金礦圖錄》(《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溫字 型大小總第五八四一五八五冊)
明陸容《菽園雜記》記述煉銀過程頗為詳細:“礦石不拘 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極細,是為礦末。次以大桶盛水, 投礦末於水中,攪數百次,謂之攪粘。凡桶中之粘,分三 等:浮於面者為之細粘,桶中者謂之梅砂,沉於底者謂之粗 礦肉。若細粘與梅砂,用尖底淘盆,浮於淘池中,且淘且 汰,泛揚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礦肉,則用一木盆, 如小舟然,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存其真礦, 以桶盛貯,璀璨星星可現,是謂礦肉。”這是選礦過程。 “次用米糊搜伴,團如拳大,排於炭山,更以炭一尺許覆 之,自旦發火,至申時住火,候冷,名窖團。”這是燒結過 程。“次用?銀爐熾炭,投鉛於爐中,候化,即投窖團入 爐,用韝鼓扇不停手,蓋鉛性能收銀盡歸爐底,獨有滓浮 於面。凡數次,破爐爬出熾火,掠去爐面滓垢。烹煉即熟, 良久,以水滅火,則銀鉛為一,是為鉛駝。”這是煉製鉛銀 合金。“次就地用上等爐灰,視鉛駝大小,作一淺灰窠, 置鉛駝於灰窠內,用炭團疊,側扇火不住手,初鉛銀混, 泓然於灰窠之內。望泓面有煙雲之氣,飛走不定。久之稍 散,則雪花騰湧。雪花既盡,湛然澄徹。又少頃,其色自 一邊先變渾色,是謂窠翻。煙雲雪花,乃鉛氣未盡之狀。 鉛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鉛。鉛既入灰,唯銀獨存。自辰至 午,方見淨銀。鉛入於灰坯,乃生藥中密陀僧也。”這就 是灰吹法提銀。
罐內盛 放物品
葡 萄 花 鳥 紋 銀 香 囊 ( 徑 )
4.6
舞馬銜杯紋鎏金銀壺
鎏金鴻雁紋銀匜
鎏 金 蔓 草 鴛 鴦 紋 羽 觴 ( 耳 杯 )
鎏金花鳥(鸚鵡)紋銀碗
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唐德宗時期)高11 釐米
“( 鎏 字圈 金 )足 折
內枝 沿花 鏨紋 刻銀 ”蓋 進碗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2334746c1711cc7931b71632.png)
• 东晋(317—420)共104年 •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 重建晋王朝,建都于建康,史称东 晋。 • 广大的北方地区则成为入主中原的 不同少数民族首领所建诸政权的逐 鹿舞台,史称五胡十六国。这种状 况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才大体结束。 • 而南方政权在公元420年,被刘裕代 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历史由 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阊阖门遗址
阊阖门复原示意图
汉魏洛阳故城东北墙遗址
铜驼大街
金墉城
金墉城北靠邙山,南依大城, 地势高峻险要。其建设始于 曹魏,系曹丕定都洛阳时, 模仿邺城三台之制,而在宫 城之外构建,以为屏障皇宫 的重要军事堡垒。北魏继承 了这一做法,将金墉城加以 扩建和加固,以拱卫宫城。 金墉城位于洛阳内城,即宫 城的西北角。
邺南城布局特点及其影响
• 全城有明显的中轴线。里坊、市场 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龟形城。 • 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 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 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 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
2、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
• 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先后有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后唐、后晋 等9个王朝在此定都。 • 曹魏、西晋、北魏洛 阳城实际上是沿用了 东汉洛阳城,所以学 界经常称之为“汉魏 洛阳城”
•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植作《铜雀台 赋》,曹操大为赞赏。 • 曹操持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蔡邕[yōng]之 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她,让她演唱 “胡笳(jiā)十八拍”。 •
元末时,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 部份。到了明末,铜雀台大半被 漳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除金虎 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 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大水和 战火,淤埋于地下。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PPT文档41页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PPT文档41页](https://img.taocdn.com/s3/m/d9cc556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f.png)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可编辑)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4892ff7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a.png)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考古学通论》《考古学通论》教学体系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第三部分国外考古第四部分专题考古第二部分中国考古第一讲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二讲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三讲夏商周考古第四讲秦汉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第六讲宋元明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说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城市考古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考古四、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物质文化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二)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3、魏晋南北朝考古分区研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三国鼎峙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经历了近4个世纪。
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促进了边缘地带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隋唐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地方特色比较浓厚是汉唐两大时代的过渡时期,过渡性比较显著。
民族融合更为显著。
等级制度更为森严。
宗教的广泛传播。
中外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
3、魏晋南北朝考古的分区研究中原和南方是两个主要的地区,北方和东北、新疆也都各具特点。
中原地区指南界淮河,北迄燕山,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南方地区即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地区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迄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新疆地区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地区、若羌、民丰附近和库车、拜城、新和一带。
(二)隋唐时期考古概论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2 、隋唐考古的特点3、隋唐时期物质文化分类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启自隋止于五代(581-960 )。
隋唐文化是对南北朝时期文化强有力的整合。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政治上统一强大,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https://img.taocdn.com/s3/m/76ce186f360cba1aa911da7f.png)
(二)辽宁西部的慕容鲜卑墓葬
慕容鲜卑为东部鲜卑的一部(还包括段氏、 宇文),主要活动在辽宁西部。
早期东部鲜卑的墓葬主要有科左后旗舍根 墓地(文物1981-2)、科左中旗六家子(考 古1989-5)、北票房身墓地(考古1960-1)、 喇嘛洞墓地(内应有三燕墓葬)。
三燕墓葬主要在辽西。
六家子墓地陶器
祖墓,文物2001-7)——方山永固陵(文物1978-7、司马 金龙墓(文物1972-3)——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固原早期北魏墓葬(文物1988-9,《固原北魏墓漆
棺画》《原州古墓集成》)
嘎仙侗
凉城小坝子滩窖藏
窖藏出土一批兽纹金饰 和驼纽“晋鲜卑归义侯” 金印、“晋鲜卑率善中 郎将”银印等重要遗物。 金饰中的一件透雕四兽 纹样的牌饰,背面刻出 “猗 金”三字, 猗 即神元帝力微之孙 猗 (桓帝),明确了 这批遗物的所属。
曹魏初,鲜卑慕容部入居辽西,后迁往辽 东北。289年慕容廆(音伟)迁回辽西,337 年慕容皝建立前燕,352年慕容儁都邺城称 帝,372年被前秦灭。384年慕容垂复国建立 后燕。407年冯跋代后燕,建立北燕,436年 为北魏所灭。
辽西是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和三燕都城所 在,墓葬材料丰富。
本节主要参考文献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燕文物精粹》,辽 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田立坤《三燕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辽海文 物学刊》1991年第1期。
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文物》 1991年第11期。
王巍《从出土马具看三至六世纪东亚诸国的交 流》,《考古》1997年第12期。
北票房身M3
内蒙古凉城鲜卑金牌饰
日本奈良6世纪 的藤之木古坟。
仍可看到步摇 的影响。
(三)(拓跋鲜卑)早期北魏墓
魏晋东北地区汉末魏
![魏晋东北地区汉末魏](https://img.taocdn.com/s3/m/d04873aa6edb6f1afe001f37.png)
乐舞车马出行场面较大。沿袭了较多的东 汉文化因素。
南 雪
明器台
梅 村
后室
M1
棺棺 中 室室 廊 耳 室
前廊
棺 室
耳 室
第三期墓典型如令支令张君墓、三道壕M8 (《文物》1955-11)、上王家墓等。由前 廊、左右耳室和棺室组成,多不建后廊
(室),明器台一般位于右小室。随葬品
四 东北地区魏晋墓葬
(一)历史背景 初平元年(190)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
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统治辽东三世五 十年,曹魏景初二年(238)为司马氏所灭, 自此至于晋,辽东统一于中原。 十六国时期前、后、北燕(习称三燕)先 后建立,政治中心由辽阳转移到辽西朝阳、 北票一带。5世纪初以后,辽东一带为高句 丽占据。
东汉时期
三国时期
382年
449年
(二)辽阳汉魏晋墓
东北地区的汉末曹魏西晋墓以辽阳最为集 中,大都用石板或石块砌筑,砖室墓少见。 大型石墓中往往绘壁画。可分为三期:
一期:东汉中晚期
二期:公孙度割据辽东时期(190-238) 三期:公孙氏灭亡以后到两晋之交
一期墓葬形制较为简单,时代较早的在单 室后部砌筑明器台,如玉皇庙3号墓。时代 稍晚的后部明器台扩展形成后廊,棺室仅
八年戊戌,教遣偏师,观帛慎土谷。因便抄得莫新罗城,加太罗谷男女三百 馀人。自此以来,朝贡论事。 九年己亥,百残违誓,与倭和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罗遣使白王云:倭人满 其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归王请命。太王恩慈,称其忠诚。特遣使 还,告以密计。 十年庚子,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从男居城至新罗城,倭满其中。官军 方至,倭贼退。自倭背急追至任那加罗从拔城,城卽归服。安罗人戍兵,拔 新罗城。盐城倭满。倭溃,城内十九,尽拒随倭。安罗人戍兵,满罗城。 □□其为倭□□□□□言 □□□□□□□□□□□□□□□□□□□□□□□□辞 □□□□□□□□□□□□□溃□□罗城,安罗人戍兵。昔新罗寐锦;未有 身来朝贡。□国冈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寐锦,□家仆句,□□□□ 朝贡。 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石城□连船□□□,王躬 率□□,从平穰□□□锋相遇,王幢要截汤刺,倭寇溃败,斩煞无数。 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骑五万,□□□□□□□□。王师□□合战,斩杀汤尽。 所获铠钾一万馀领,军资器械,不可称数。还破沙沟城、娄城、还住城、 □□□□□□那□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魏晋南北朝是高句丽政权存在的主要阶段, 现在尚无法将略早或略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遗存完全区别出来,因此有些地方一并加 以叙述。
• 高句丽墓葬集中分布在桓仁、集安、平壤三 地,在辽宁、吉林和朝鲜北部地区普遍发现。 (图七十二)据统计,桓仁地区墓葬数不及 一千座,集安地区超过一万座,平壤大城山 城附近就有上千座,秃鲁江流域的鲁南里、 深贵里有密集的墓葬群。
南 雪
明器台
梅 村
后室
M1
棺棺 中 室室 廊 耳 室
前廊
棺 室
耳 室
• 第二期墓典型如令支令张君墓、三道壕M12,上王家墓等。由前廊、左右耳室和棺室 组成,多不建后廊(室)。随葬品中新出 现釉陶小壶、青瓷虎子等。壁画中流行牛 车出行和墓主端座帐中的图象。
令 支 令 张 君 墓
三道壕M1
三国时期
382年
• 高句丽政权建于37BC,初期势力局限于浑 江流域。东汉时期发展较快,西至新宾, 北至辉发河流域和第二松花江上游,与夫 余相接,东至延边,南至清川江一带与乐 浪为邻。404年占据辽东,又北据夫余故地。 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考古是这一时 期东北考古的重要内容。
• 以吉林市为中心的第二松花江中游地区汉 晋时期属于夫余。近年来在吉林市帽儿山 一带发掘了相当数量的墓葬,为探讨夫余 文化提供了线索。但这些材料多未发表。
高句丽墓葬与壁画
•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公元 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 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
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 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 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 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 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 族。
• 近年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发现了相当 数量的汉魏古城,以友谊县凤林古城为代 表(考古2000-11)(14C年代为三国中期)。 这些遗存的族属,有人认为是挹娄。
• 东北地区的汉末魏晋墓以辽阳最为集中, 大都用石板或石块砌筑,砖室墓少见。大 型石墓中往往绘壁画。可分为两期:
• 一期:公孙度割据辽东时期(190-238)
• 二期:公孙氏灭亡以后到西晋(238-404)
• 一期典型墓葬如北园(文物1955-5)、棒 台子M1-M2、南雪梅村墓(考古1960-1)、 三道壕M3(文物1955-11)、鹅房M1等。 以具有迴廊或前后室(廊)及多个耳室为 特点。随葬品保存不多,主要是陶器,其 中扁壶、长颈瓶、把杯等具有代表性。壁 画中宴饮乐舞车马出行场面较大。
(三)东北地区汉末魏晋墓葬
• 初平元年(190)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 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统治辽东三世五 十年,曹魏景初二年(238)为司马氏所灭, 自此至于晋,辽东统一于中原。十六国时 期前后北燕先后建立,政治中心由辽东转 移到辽西朝阳北票一带。5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