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南北宅子简介

合集下载

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

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

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作者:王宁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2期摘要:天水胡氏民居始建于明代,主体包含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群,较为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民居的建筑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

胡氏民居(南宅子)的保护维修工程是天水市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体现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凝聚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在此基础上筹建的天水民俗博物馆,既抢救保护了大量的民俗文物,又扩展了古民居建筑的展示功能,成为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典范。

关键词:天水;胡氏民居;明清民居建筑;保护;价值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曾称邽、上邽、成纪,明朝称为秦州,是一座距今已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和27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丝绸之路在今甘肃境内的第一站。

天水拥有众多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民居,而这些古民居大都建造在明清时期,这些古民居充满秩序与和谐,且具有自然情趣的四合院风格,其粗犷流畅的砖雕木刻以及自然清雅的装饰色彩,历久弥新,充满无穷的魅力。

具有特色的天水古民居是古城天水的灵魂。

1 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的历史沿革胡氏民居分为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市区中心街道民主路的南北两侧,在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来缙(字仲章),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出身,《明史》记载他曾任大兴知县。

在任期间,胡来缙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赏罚分明,累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整饬雁平道,赠中宪大夫,官职为从四品。

归里后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营建私宅“副憲第”,即今“南宅子”。

胡忻(字幕之),胡来缙之子,明万十七年(1589)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后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任内直言上奏,刑清政简,整顿租税,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

辞官回乡后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在南宅子对面建私宅“太常第”,即今“北宅子”。

论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概况和景观塑造

论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概况和景观塑造

论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概况和景观塑造作者:万康成来源:《神州》2012年第15期(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 741000)作者简介:万康成(1978-),甘肃天水人,天水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摘要】胡氏古民居是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古民居建筑群,除了对它建筑本体的保护修缮外,还应在环境综合整治,园林景观营造和人文环境的塑造入手,真正体现出它内在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胡氏古民居;景观塑造【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64-021 建筑的历史背景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

属明代民居古建筑,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誉为西北第一民居,其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

胡氏古民居又名南北宅子,南北宅子隔路而立,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1558)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私宅。

北宅子是胡来缙之子、明代秦州进士、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

胡来缙为官清廉有政绩,胡忻曾请减免秦州银矿税,系东林党人,父子俱崇祀乡贤,立有牌坊。

2 建筑修缮概况2.1 建筑布局:南宅子现占地四千多平方米,古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由九个四合院四十多座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

门外有千年古槐两株,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垂花大门内,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由桂馥院、槐荫院、书院、棋院和后花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體部分,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大,用料考究。

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精湛,建筑布局精致,房屋种类繁多,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东区由银杏院、凌霄院、杨家楼院、董家院和杂院、戏院等六个小四合院组成。

胡氏民居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的重要实例,对于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

天水南北宅子隔街相望的“父与子”

天水南北宅子隔街相望的“父与子”

城市建筑]ARCHITECTl RETianshui South and North Mansions 天水南北宅子隔街相望的“父与子"文+杨强图+杨强王诚周公瑾084盟5建筑人师梁思成曾说过:“中国片民居欲求匚四仃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

”然而,任片肃犬水的闹市区,却仃再这么-处经历rpuri多年沧桑I(变,还依然保代完好的I'fKA'i-------i称为“陇k 第-民居”的南北宅r-…页图:坐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胡氏民居,分为南、北两部分,当地人称为"南北宅子”。

其中,南宅子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北宅子为其儿子胡忻私宅,两者皆为全国罕见的明代官式建筑。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龙城”指的正是甘肃天水市,而"飞将"则是指出生于天水的西汉大将军一广。

自古以来,天水都是一个人才辈出、卧虎藏龙的地方,唐太宗李世民、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均出自此地”相传,天水还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一輝和女姻的诞生地,被人们认定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当人们漫步于天水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会有参天古树闯入视线。

这些粗可合围、高能擎天的参天古树间,散布着许多古建筑,它们是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也是天水古老文化的见证。

天水的古街巷和古民居,形制独特、风格古朴且文化底蕴深厚,故被人们赞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

它们有的藏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有的则立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旁边。

自天水地标一龙城广场出发,向东行至秦州文庙,背对西方,伫立于文庙东侧的十字路前,你就会看到一株树龄高达600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而掩映在绿叶之下的正是天水甚至整个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古民居群一胡氏古民居,当地人称为"南北宅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民居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中心的胡氏民居建筑群是国务院于2001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

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

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建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

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的布局传统,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

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主人的官员身份,胡氏民居建筑风格较普通民居显得高大、庄重、气势恢弘、肃穆凝重,于民居之中体现着浓厚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这从屋柱的规格,斗拱的形制,鸱尾蹲兽的造型均可得到证实。

南宅子的平面略呈矩形,大门位于庭院东北角,硬山形屋顶,面阔三间,今所见的当心间为后来改建时所加胡氏清代的一位夫人的节孝牌坊。

大门当心间门额上题有“副宪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

门内为一小天井,正对大门的是影壁。

天井西侧有一垂花门,门额题有“桂馥”二字。

垂花门通入前四合院,南边房屋为正屋,在两进的四合院中这一正屋又为过庭,通过它可以直达后四合院。

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南宅子前院正屋面阔五间,屋顶为悬山式,大木梁架上承五根檩子,俗称五架梁,屋檐下以抱头穿插式作出走廊,为普通民居所少见。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天水南北宅子,又称“水田南北大宅子”,是一种特殊的宅子结构,其外部形态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又兼有南方的清新柔美。

它的外观非常华丽,它的建筑结构也十分独特,它的建筑技术也很古老,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十分少见,它可以说是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融合的最完美的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外观上,天水南北宅子是一种精致的小型建筑,其外部墙面上都印刷着彩色图案,比如飞鸟、蝴蝶、花朵等,分布得比较集中,颜色鲜艳,非常美观。

屋顶上还装饰有各种形状的不同纹样,比如有新中式的瓦片纹样,也有大理石的纹样等,创造出很多不同的视觉效果。

内部更是精致漂亮,在门口处,紧凑的立柱和米字形的垂梁,显示出极强的装饰性、对称性以及统一性,每座宅子都有几间客厅、卧室等,而且都有通风良好的室内空间,在室内空间中,除了有家具外,还有很多象征着当地文化的特色物品,比如地板上的壁画,墙上的挂钩,桌子上的小饰品,让人在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居住。

天水南北宅子位置固定,每一座宅子的方位都是朝向南,以凤祥的桥为界,另一边的水域为底,这代表着凤祥桥是连接两世界的桥梁,一边是人间的温馨家园,另一边是仙境的水域,犹如一幅画卷,令人惊叹不已。

过多年的发展,天水南北宅子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的代表,在它的外观,不仅美观,而且古典精致,室内更是温馨舒适,历史悠久,精致细腻,象征着那一段传统而美好的历史,是一处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天水南北宅子象征着传统的中国建筑技术,它的外观非常精美;它的内部精致温馨,让人置身于一个舒适的家庭氛围;它的方位也朝南,显示着它与另一边水域的对称;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象征着历史风华,是一处格外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天水南北宅子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粹,其外部形态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又兼有南方的清新柔美;它的外观非常华丽,它的建筑结构也十分独特,它的建筑技术也很古老,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十分少见,它可以说是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融合的最完美的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一坡构架,四面屋顶均为 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 因而造成后墙高竣、 深巷高墙的奇观。
甘肃窑洞
尽管陕北窑洞名扬天下,但实际上,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是 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 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 栉比。 走进庆阳,无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 的山区,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
(早期回族民居)
(宁夏川区旧式民居)
(宁夏农村现代民居)
由于回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一些较大的宅院或主人信仰虔诚的 家庭,往往另外辟出一室作为自己诵经、礼拜的净室,室内的布置也充 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同时,伊斯兰教对沐浴冲洗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不分大小宅院,在每间卧室的门后都砌起一块可盛水和排水的浅小砖池, 上面挂着吊桶,随时供卧室的主人冲洗。对于较小的宅院,其所以必须 辟出“敞房”,则是在婚丧大事中为证婚、纪念先人时念经以及丧事中 停放亡人等提供场所。
SYP
西北民居建筑
西北传统城乡民居大都以四合院形式呈现 ,一般为一进 院,型制多为长条形,左右厢房间距较窄,房屋大多为“一 坡水”;从用材上看,土坯、青砖、木材兼有,一砖到顶的 较少;屋顶多用方砖平铺,很少用筒筒瓦,与西北雨水少有 关。由于西北为多民族聚居区,所以也有很多具有各民族特 色的民居。下面将列举西北典型民居特例,加以说明。
在塬面上,正凿的窑洞既为“陶穴”,在塬边、半山腰挖 的窑洞既为“陶复”。这种“陶复陶穴”的古建筑一直流传 至今。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 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 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 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 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 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 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 食而用,叫拐窑。

天水胡氏民居地域文化浅析

天水胡氏民居地域文化浅析

二 、院落 空间布局
南 宅 子 的建 筑 大 部分 建 于 明嘉 靖 至 隆 庆年 间 ,是 两
山 ,是 园林 艺 术 的缩 影 。后 院东 面 是 仆 院 ,供仆 人 们 生
活 劳作 ,有 水井 、磨盘 、马车等 生活和 劳作用具 。后 院东
南侧 是绣楼 ,两层 的 阁楼 ,藏在 深深 的庭 院之 中 ,是古 时
过前院联系在一起。
胡 来 缙 的私 宅 , 自建 成一 直 由胡 氏子孙 使 用 ,保 存 比较
完 整 。因宅门前有 百年古 槐 ,所 以 当地 人又把南 宅子 叫做 “ 大槐树下 ” ; 北宅子是胡来缙之子 、明万历  ̄t [ ( 1 5 8 9 年) 秦 州进士 、太 常寺少卿 胡忻 的私宅 。南 北宅 子分别坐 落于
书 院为 四合 院布局 ,环境优 雅 、安静 ,院内植修 竹 、
梅 花 ,建 筑小 巧 玲珑 ,细 节雕 饰 精 细 ,题 材多 为 琴棋 书
画 、喜 鹊梅 花和博古 图案 ,符 合 主人 习性 。书院虽不 似前
院那般大气 ,却多 了一些雅趣 。 书 院南 为 仆 院 , 由通 道 西 拐 ,经 另 一 垂 花 门可 进入 后 院。后 院包括正 房及东 、西厢 房 ,正房 为是宅 院主人 的 寝房 。 院内种植牡丹 ,彰显 主人地 位与节 操 ,高雅 富贵 。
形 成 一 道 视 线子 。现 今
游人 参 观 路线 由西 侧 门人 ,东侧 门出 ,东 西 门 皆为 垂 花
门。
书院 的面积最小 也最 为雅致 。这种布 局方便 生活 ,功 能 明
确 ,动 静分 明 ,尊卑分 明 ,同时也是 封建等 级制度 的直接
区 。从 面 积 上 看 ,后 院 最 大 ,其 次 为 前 院 、 杂 院 、仆 院 ,

陇上古民居 天水南宅子

陇上古民居 天水南宅子

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2014-11-21 09:40: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宋丹(实习)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原标题: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门额榜书“副宪第”。

南宅子全景图。

北宅子平面图。

槐荫院西厢房。

明代直棂格扇、木栏板、梁头、雀替雕饰等成为南宅子建筑的精华。

北宅子局部木雕图案。

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两株六百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

绿叶掩映之下,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就是有着“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还乡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

南宅子为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历史。

明、清及民国期间,曾经过数次维修,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

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

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

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

2001年6月25日,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的黑漆大门面开三间,悬山顶式。

“副宪第”三个大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

跨过大门来到天井。

天井在古代建筑学上有“通天设计”之义,它向上通天,迎风纳气,向下接地,除污散秽。

天井使庭院气流循环,气韵贯通,流畅和谐,强化了对天地阴阳之气的沟通功能。

居民以天井之地吐故纳新,仿佛借气井之喉生存延诞,成为农业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进入南宅子东院。

横披楷书“桂馥”二字,上款题“康熙己酉仲春”(公元1669年2月),下款题“柏严”。

“桂馥”指桂花浓郁的香味。

桂花枝叶四季常青,花香四溢,历来被视为家庭团圆、官运亨通、文思长进的象征。

“桂馥”两字用在这里寓意胡氏家族德泽流芳,历久不衰。

秦州胡氏第一代为胡国用,祖籍安徽省凤阳府五河县人,明初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

天水古民居南宅子的审美意蕴

天水古民居南宅子的审美意蕴

天水古民居南宅子的审美意蕴朱淑娥,薛灏2(1宁复大学美术学院,宁夏银Ji I750021;2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摘要:在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散布着许多古代民居建筑群.其中以“南宅子”著称的胡氏民居可谓当地古代民居的代表。

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素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充分展现了具有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南宅子审美意蕴存陇上文化古城天水散布着许多古代民居建筑群,其I f l以“南宅子”著称的胡氏民居可谓当地古代民居的代表。

南宅子坐落于灭水秦城区,是明嘉靖年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1589)年,占地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由9个四合院42座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联。

商低错落,排列有序,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宅第群,堪称现存明清古民居建筑的杰出典范。

南宅子充分展现了具有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建筑风格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天水因其“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使古代官宦把这里当成修建宅第的风水宝地。

风水观念和文人的山林情怀成为他们修建宅第的基本理念。

南宅子是现存的明清时期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其布局严灌、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素雅的风格.体现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

1.伦理价值观的体现“儒”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人世或社会生活的哲学.体现了他们兼济天下的情怀和功利思想。

“道”是精神生活的理想,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

这种“儒道互补”观念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南宅子的艺术价值正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价值,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家庭成为实现封建次序伦理纲常的重要一环。

南宅子作为封建中层官僚的居住宅第,其布局与建筑风格't l展现了相应的封建纲常宗法观念。

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

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

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作者:张建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5期摘要: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院落规划布局严谨,建筑类型丰富,建筑功能合理,建筑艺术精湛,对研究我国明代古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胡氏民居;古建筑;建筑风格;建筑功能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54-02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接陕西,南控巴蜀,是丝绸之路西行第一站,一直以“羲皇故里”、“陇上江南”而闻名于海内外。

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胡氏民居——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西边毗邻文庙,属明代古民居建筑。

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建筑特色。

2001年6月25日,天水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沿革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是明万历年间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

自建成之后,四百年来,南宅子一直由胡氏后裔延续居住,除西侧三合院已拆除外,其余部分保存相对完整,这种现象在全国实属罕见。

2002年,为保护这处文化遗产,天水市政府对居住在南宅子的胡氏第十九代后裔进行了整体搬迁,之后,进行了三年的保护维修工程,基本上恢复了南宅子的历史原貌。

二、建筑规模(一)建筑规模宏大南宅子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主院,平面近似矩形。

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由12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素雅的明清建筑群。

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走进南宅子古民居院落,俨然有走进古代豪门望族、富户大院的那种古色古香的氛围,让人不禁感受到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先民在建筑领域的伟大创造力而折服。

天水民居《南宅子》的艺术特色

天水民居《南宅子》的艺术特色

天水民居《南宅子》的艺术特色作者:王昱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处于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区,自古就是陕、甘、川战略要地。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这里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以南宅子为代表的古民居院落为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居院落群。

胡氏民居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关键词: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建筑装饰艺术中图分类号:J525.1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152-01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北临陇山,东依秦岭,南通巴蜀,西接陇中,陇山、秦岭和西部黄土山脉对其形成环围,因而历来为战略要地。

市内文化古迹众多,尤其是现存大量的以南宅子为代表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

天水民居中名气较大的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及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张氏民居、何家大院、哈氏民居、贾氏民居、冯氏民居等。

这些庭院建筑大都由砖木结构构成,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

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丙午年(1558),隆庆元年(1567)完工,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

与南宅子隔街相望的北宅子为胡来缙之子胡忻的私宅,因此,南、北二宅子又称胡氏民居。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具体地说,在院落布局方面,天水民居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为主,同时又融进了南方民居常见的小天井,并对其进行组合和变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明清古建筑的缩影

明清古建筑的缩影

明清古建筑的缩影-胡氏民居胡氏民居,就这样静立在历史和理想之间。

很难想象,在天水的闹市之中,竟然有这样一个游离于古代文明面前的世界。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修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连文庙。

2001年6月25日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修建的出色代表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地域独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明、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管至今车载斗量的历史文明遗产,是天水历史文明名城的重要组成局部。

”“世界古遗址基金会”是美国一个非赢利的组织,该组织旨在唤起人们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濒危人文遗址的关注。

2003年10月,天水民居——这个东南小城以往并未被人如此关注过的人文遗址,破天荒地呈现在该组织一份叫做“100个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

依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天水现有古街巷41条,古民居3000多间,大小木楼57座,假如再加上街子古镇和关子古镇等处的古巷民居,则远不止这个数。

在这些古巷民居中,有国度文物维护单位1处(胡氏民居),省级文物维护单位4处(哈锐新居、张庆麟新居、石作瑞新居和连腾霄新居),县级2处(冯国瑞新居和杨名显新居)。

从年代上说,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元明清三代,比我国著名的平遥民居还要早数百年,像位于飞将巷的李广新居,虽系明末翻建筑筑,但还保存着汉代门庭高阔的特点。

据天水市博物馆任务人员引见,天水民居承继了秦汉唐宋修建的优秀传统,所以显得朴素典雅,古风犹存。

其土墙古槐、木楼竹影又阐明,天水民居既有南方民居的厚重和严谨,也有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这在东南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天水胡氏民居主体始建于明代,包括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是一组典型的明清民居古修建群,较完好地保管了从明到清民居古修建的格式和面貌,是研讨我国东南地域明清古建民居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旅游和欣赏价值。

甘肃民居建筑介绍

甘肃民居建筑介绍

• 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 究制度,装饰朴素。统 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 了建筑中的封建等级, 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 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 严谨整,古老的前堂后 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 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 筑模式。 • 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 规模更为宏大。北宅子 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 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 小院落5个,现仅存二、 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 庭楼及厢房。
特点
1.建筑高度较低,屋顶坡度<20度,屋檐窄; 2.建筑样式以北房、西房为主的单式方形院落; 3.北房多采用“堂屋式”建筑,突出家长(老人) 的地位,堂屋两旁的耳房比堂屋较低;又有很大 部分采用“挑檐式”的建筑风格; 4.建筑结构一般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今年来随 着现代建筑方式的影响, 砖混结构的平顶房, 小洋楼开始流行起来
天水四合院介绍
• 甘肃天水民居中占主要成分的当属四合院形制。 • 汉族民居以木构架系统的院落式为基本特征,以 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为界,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风 格,而天水民居将南北风格相融合,兼有北方的 雄厚与南方的灵秀。
天水四合院特点简介
• 受当地传统风水观念支配,院落大门多座院之东南,厕所 置于院之西南角。院内雨水则汇流于西南排出院外。 • 四合院大门多采用屋宇门形式。即是将倒座东侧稍间辟作 门道,而在倒座后墙上开门的一种大门。门框、门扇坚实 厚重,造形简约朴素。 • 亦有部分大门采用对山式墙垣门,即大门对着前院东房山 墙开南门,或对着西房山墙开北门。 • 一坡构架,四面屋顶均为 • 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 • 因而造成后墙高竣、 • 深巷高墙的奇观。
厢房位于院内东、西两侧,坐落于一高0.395米 的台明之上。南北长13.8米,东西宽7.31米。面 阔三间,通面阔12.88米;进深两间,前出廊, 通进深5.94米。平面呈长方形。大木构架为7檩6 步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式结构。屋面为合瓦屋 面,施扁担脊,无正吻。山面墙身为夯土墙,下 碱为块石砌筑。台明为陡板石包砌,高0.395米。 室内外地面均为素土地面。建筑后檐墙体底部厚 0.77米,两山面墙体底部厚0.7米左右。山墙及 后檐墙由下碱和上身组成,山墙下碱为块石砌筑, 墙身均为夯土墙。 屋内明间施立柱,柱间用穿相连接,穿之间施壁 板,以分割室内空间;次间梁架为三架梁,上施 脊瓜柱,檩下施枋,不施垫板,檩上为桷子。三 架梁下为三步梁,梁间以金柱和金瓜柱相连。前 廊施前穿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枋,其上 为屋面。

甘肃省天水市南北宅子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南北宅子简介

南宅子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公元1589)年。

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

由十二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

门外有千年古槐两株,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垂花大门内,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

西区由前院、后院、书房院、棋院和花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

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大,用料考究。

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精湛,建筑布局精致,房屋种类繁多,尤以古代绣楼、木楼、地下藏宝洞等建筑物在民居建筑中实属少见,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现开辟有天水胡氏家族谱系、祝寿、祭祖、婚庆等专题展览。

东区由六个小四合院组成,现陈列有历史名人书画、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同时,举办天水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演唱活动。

南宅子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为研究明清时期建筑格局和建筑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为天水民俗博物馆题写馆名。

南宅子古建筑与民俗文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展示中心,也是我们西北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旅游的场所。

胡来缙胡来缙南宅子的主人。

胡来缙,字仲章,又号东泉。

祖籍安徽凤阳府五河县人,明代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徐达率部攻克秦州,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就多为胡氏后裔。

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中举人,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后加官至雁门兵备道,为正四品官员,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按察司副使相当于省级的监察部副部长。

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

天水民居特点

天水民居特点

天水古城,形如棋盘。

有近百条大巷道。

庭院特点四合院是北方民居中的传统宅院。

天水民居仍是四合院形式。

天水民居的四合院同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一样,院落呈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

一般以两进院落为多,也有三进、四进者,两进之间多由过厅划分为两个庭院天井。

这种四合院由大门、门道、小天井、垂花门、庭院、上房〔主房〕、左右厢房、下房〔倒座〕、耳房等基本元素组成,属于汉式北方传统四合院形制。

其大门一般设在宅院左下角,进入大门后经过门道和小天井,左转九十度,穿过二门〔垂花门〕,才进入正院或序院,从而使得庭院幽静、安全,私密感很强。

四周房屋沿边布置,四大角一般不留小天井,多布有景门或乐厅等,而中央留出较为宽敞的中心庭院。

天水四合院外墙厚重封闭,极少开窗,这种对外的封闭,是为了防止外界视线干扰和噪音喧嚣。

在古代,面临各种不安定因素,为了确保一方平安,这种做法无疑会取得庭院内部环境的宁静、自由与独立的效果。

房屋布置遵循前次后主、纵轴线为上,东西两厢为次的等级观念,主次分明。

相对高大的厅堂、楼居多布置在主轴线上,并加以重点装修。

空间划分与功能分区密切结合,远近有分,内外有别。

内眷多居内宅内院,外眷则居外宅外院,是地位、尊严、安全的象征,是传统民居中空间划分的标准,这种空间处理手法与传统"前殿后寝"亦同出一辙。

自治巷张氏三院的中间院落,过前院,便是居中于纵轴线上的虎座门,过虎座门是由南北厢房与过厅组成的第二庭院,穿过厅则至第三院,主房为两层楼。

宅舍幽深,富丽紧凑,院内方正阔绰,种花植树,安然僻静,为内宅院落之典型风貌。

天水民居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互不连接,但四面房屋都有廊道,虽不具有北京四合院的抄手游廊,但也是四面廊道基本相连,这种廊道空间与庭院内的鱼缸花木两相映衬,使得空间内外渗透,将大自然的天空、阳光、山水、花木,纳入生活环境之中,富有近水楼台,娴静恬淡之趣。

这种庭院既是生活空间,又是休闲佳地,把生活和休闲统一在一个总体空间之中,取得景观与环境两相宜的艺术效果。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屋内明间施立柱,柱间用穿相连接,穿之间施壁板,以分割室内 空间;次间梁架为三架梁,上施脊瓜柱,檩下施枋,不施垫板,檩上 为桷子。三架梁下为三步梁,梁间以金柱和金瓜柱相连。前廊施前穿 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枋,其上为屋面。
建筑台明阶条石为当地青石,阶条石以下为陡板石包砌。
民居细节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是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 明的佐证与瑰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遗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生土建筑发源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干燥少雨,丰富的黄土层成为华夏文 明初期的天然建筑材料。生土建筑结构体系大概经历了掩土结构体系(穴居、窑洞)、 夯土结构体系及土坯结构体系三个阶段。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建造了各种生土建 筑,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时期,已有圆形、方形的半 地穴式房址。大约4000年前人类初步掌握的夯土技术,最具有特征的便是夯土建造的 村社与城墙。土坯结构的出现,使生土建筑在保留人类与自然依恋关系与形式美感方 面均达到很高的水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生土建筑有形史料,大都保留在黄土高原 西北方向的地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砖 代替土坯、土夯墙体,使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走向消亡。然而,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 到来,这个曾经被工业文明遗忘的人类瑰宝又一次引起有识之士关注。 作为人类最早的建筑方式之一,生土建筑很多地方的古文化遗址中,都有其文物 遗留,像古长城的遗址、墓葬以及故城遣址等,都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 痕迹。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中国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乡村 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窑洞及其他生土建筑中。
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究制度,装饰朴素。统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了建筑 中的封建等级,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整体,古老 的前堂后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筑模式。

胡氏古民居简介 2

胡氏古民居简介 2

天水市胡氏民居(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

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明代民居。

南宅子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始建于明万历十七(1589年),占地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国保区古建面积约为860平方米,座南朝北,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典型的四合院组合。

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故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三开间悬山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入大门有一小开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西门上书“桂馥”二字,再进是前院,东西为厢房,南为明代正厅5间,悬山土木结构,威仪古朴,柱粗廊宽,直棂隔扇,雕刻精美。

北为6间倒房。

东边入小门又一四合院,是佛堂、书房和客厅所在,花石铺地,竹木葱郁;通前院过厅是中院,三间悬山正厅端庄大方,气息不凡。

整体东区是民居保护所在地,该区民居建筑种类繁多,目不暇接。

南宅子也是天水民居最集中的展示馆。

北宅子是胡来缙之子太常寺少卿胡忻的住宅,建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

历史上平面呈正方形,座北朝南,曾门额榜书“太常第”。

门外立石马。

内有照壁。

整个宅院由三进八院组成。

尤其前院正厅二层为楼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硬山顶土木结构。

顶覆灰筒板瓦,五脊六兽。

二楼檐柱间雕花栏板,每间5块,各浮雕团花一组,有牡丹、荷花等图案,构图精致、刀法纯熟、技艺高超,为明代雕刻艺术之精品,整座建筑宏伟轩昂,是全国少见的民居古建筑精品。

胡氏民居尤以明代民居建筑(院落形制、大门、垂花门、过厅、厅楼、照壁、梁架结构、彩画、石铺地面等)最具历史、科学价值,其直棣隔扇,栏板雕花,梁头雕饰,透雕雀替、斗板及明代匾额为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描写胡氏民居书房院的句子

描写胡氏民居书房院的句子

描写胡氏民居书房院的句子
1、陪徐州诗友游天水胡氏民居,名居宜人宅,有友远方来。

排闼淩风入,寻幽绮户开。

读书知世运,登阁见岩隈。

遗草今犹在,高瞻逸兴催。

2、胡氏民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当地人称“南北宅子”,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及其儿子的私宅。

其宅第北宅子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呈正方形,门向正街,门外立石狮两只,内有照壁,整个宅院由6个大小不同的三合院、四合院组成。

东二院正庭厅楼为主要建筑。

厅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重檐二层楼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气势宏伟,雍容华丽。

3、胡氏民居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2001年6月,胡氏民居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7月在历时4年维修后重新对外开放。

是月,余过天水,有幸游观,感于其古朴中之富丽,记之。

4、秦州私宅胡氏建,风雨沧桑四百年。

遥闻鸡鸣在他家,近推花开却一园。

门深庭广院中院,池清影繁天外天。

一时游观雾里行,几度回首月中看。

5、自古官家门槛高,向来贫者餐不全。

去年流水不复归,今日飞燕再度欢。

胡氏若归必自叹,风物依旧人非前。

朱门几处观歌舞,大江南北换人间!。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明朝的天水,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

在山与水之间,它隐约若隐若现,仿佛是一个从古老神话世界里涌现出来的奇迹。

它被称为“山谷之城”,有着古老的文化底蕴,浓厚的乡土气息,森然的绿色环境。

在天水,有一处古老的民居,这就是“南北宅子”。

它存在于一条曲折的小路上,坐落在两个名为南宅和北宅的地方。

南宅本身就是一处古老的宅子,光线昏暗、质朴庄重;北宅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地方,集结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成为很多游人朝圣的必经之地。

南宅是天水早期居民所建造的,它矗立在半山腰上,背靠一片重重绿林,映衬着古朴的树梢;它古老的墙壁上,依稀见见细密的泥彩图案,犹如一幅活灵活现的怀古画卷;它静谧的院落里,千年松树挺拔,犹如一位老者,伫立在片片石桥中间,望着远方;它深邃的门楼上,锦衣衫衣,如同树叶般铺装,整洁漂亮。

北宅虽然并非古老,但却也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秀美景色。

这里立足于山间的绿色的洼地,殿阁一栋栋,其间擦出一抹抹灵动的光。

它的院子里,开满了繁花,凌乱而精致,仿佛是一个精致的花园;它的楼梯有着细腻的石制雕塑,栩栩如生,让人如沐春风;它的屋顶上,有着水中倒映的群峰,令人惊叹不已。

这两处古老宅子如此美丽,那么他们背后一定有着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才能如此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朝圣。

从古至今,传说以南宅为家,其主人为朝廷重臣;而北宅的主人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举名臣,他也是当时城内最有权势的人物。

实际上,这两处宅子是一对有名的宅子,它们分别代表着功名与家庭、权力与权贵、学识与学者。

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又同等重要,令人惊叹这些古老建筑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

走进这两处宅子,让人不经意追忆起当年的拙政园,古韵满溢,作为古老文化的传承者,它将永远存在于这神秘古都之中。

游看国宝级民居---南北宅子(青甘游记2)

游看国宝级民居---南北宅子(青甘游记2)

游看国宝级民居---南北宅子(青甘游记2)参观完伏羲庙,还剩余一些时间,我们马不停蹄地去了南北宅子。

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在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中曾用略带伤感的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

这是基于中国古代民居以砖木为主的建材而得出的结论。

然而在天水,由于气候干燥,有一处距今400年的民宅---胡氏明代大宅院,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重要的是,这是一座连续四百年来,始终没有断过香火的民居大院。

胡氏民居,由两处隔街相望的建筑群组成,当地人称“南白宅子”。

南宅子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

由十二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

胡来缙曾任大兴知县。

地方上的县太爷通常是七品,大兴的知县却要比其他地方的高一品级,为正六品。

北宅子为胡来缙的儿子胡忻的私宅,其风格与南宅子相近,古悉纷呈。

北宅子的建筑规模更大,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小院落5个,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

胡忻,是胡氏家族公认成就最高的一位历史人物,初任山西临汾知县,以后升为工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

胡忻在工科给事中任上时曾参与了修建两宫(坤宁宫、乾清宫),三大殿(皇极殿、中级殿、建极殿),可谓建筑专家。

这处民宅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刷身份证进入),足见甘肃为此的骄傲。

但也因为是免费,所以找不到讲解员,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稀薄的知识到此一看了。

在一棵老槐树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门,从这门走进去就别有洞天了。

胡氏民居也是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东西为厢房,南有正厅五间,北为五间倒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

古代民居从定位上看就知道了居住者的家庭地位,建筑朝向、环境条件最好是正厅和祠堂,其次是长房、长辈,再次是家庭成员。

而女眷、幼者一般居住在院子的最深处,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可见妇女儿童永远是最需要保护的;而仆人多居外侧小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宅子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
筑群。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
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公元1589)年。

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

由十二个四合院、78座
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


外有千年古槐两株,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垂花大门内,
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

西区由前院、后院、书房院、棋院和花
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

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
大,用料考究。

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
精湛,建筑布局精致,房屋种类繁多,尤以古代绣楼、木楼、地下
藏宝洞等建筑物在民居建筑中实属少见,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
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现开辟有天水胡氏家族谱系、祝寿、祭祖、婚
庆等专题展览。

东区由六个小四合院组成,现陈列有历史名人书画、
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同时,举办天水
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演唱活动。

南宅子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为研
究明清时期建筑格局和建筑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原国
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为天水民俗博物馆题写馆名。

南宅子古建筑与
民俗文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
民居建筑文化的展示中心,也是我们西北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旅游
的场所。

胡来缙
胡来缙南宅子的主人。

胡来缙,字仲章,又号东泉。

祖籍安徽凤阳府五河县人,明代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徐达率部攻克秦州,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就多为胡氏后裔。

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中举人,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后加官至雁门兵备道,为正四品官员,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按察司副使相当于省级的监察部副部长。

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

他的故居为“南宅子”。

胡忻
胡忻: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之子,万历乙丑科(公元1589年)进士,出任山西临汾知县,回京后,历任工部、礼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

1596年被调京中选后为工科给事中(朝廷中稽查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参与了修建两宫(坤宁宫、乾清宫),三大殿(皇极殿、中级殿、建极殿)。

在修建过程中功绩显著,后被连续提升,万历38年,已52岁的胡忻被任命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正四品官员,主管祭祀。

他的故居称“北宅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