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浅谈地理教学,加强地理环境教育

合集下载

科普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特征

科普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特征

科普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特征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特征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是地球上存在的自然条件和地理要素的组合。

它们包含着地球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土地利用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就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展开论述。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在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条件和地理要素的集合,它强调的是地球表面的物理条件。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方面的因素。

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展开受制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面的形状和地表的物理特征,它涉及到地势的高低、海拔的变化、山脉的分布等因素。

地形地貌常常以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河流等形式存在。

地形地貌对于交通、农田、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

2.气候气象气候气象是地理环境中与天气有关的要素,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力等因素。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气候分带性明显,包括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地球上的植被类型、生物种类等。

3.水文水文是地理环境中与水有关的因素,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地球上有广阔的海洋和众多的河流,它们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降水,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通道。

4.生物生物是地理环境中与生命有关的要素,包括植物、动物等。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和分布存在差异,这与地球的气候、植被和地形密切相关。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5.土壤土壤是地理环境中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有关的要素。

地球上的土壤种类繁多,与气候、植被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对于农业生产和地质资源分布有着重要意义。

二、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是地球上地理环境的具体表现和地球表面的特点。

地理特征包括陆地、水域、资源分布和地理现象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展示了地球多样化的景观和特殊的地理属性。

1.陆地陆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大陆、岛屿、半岛等要素。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环境教育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环境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地理环境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环境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

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多个圈层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复杂而又精妙的生态平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气候类型、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让学生明白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气候会影响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而地形又会反过来影响气候的分布;河流的流向和流量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制约,同时又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教育还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工业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过度捕捞使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

同时,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发展。

比如,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地理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保护环境,如节约水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垃圾分类等。

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地理环境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例如,气候变化、热带雨林的破坏、海洋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学习地理环境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从而增强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摘要: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

关健词:地理教学加强“环保”教育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始,从中小学抓起。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一、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

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

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合同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地理教学在高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环境教育又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定义、地理教学中添加环境教育的意义、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概念。

地理教学是指通过教育的手段,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讲解、说明世界上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使学生具备基本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思维方法的教学活动。

而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教育活动。

那么,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要添加环境教育呢?首先,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球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其次,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此外,环境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知识,培养环境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涵盖以下内容。

首先,学生应该了解环境的概念,并了解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其次,学生还应该学习环境的功能和价值,了解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习环境问题及其严重性,包括全球变暖、酸雨、水资源危机等。

最后,学生还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在地理教学中添加环境教育内容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理论知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环境概念、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相关内容。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环境问题,并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一、引言环境保护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资源。

通过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行为能力。

本文将就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关系、实施策略、效果及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关系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教育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行为能力。

三、实施策略1.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教育资源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例如,在讲授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可以介绍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案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3.开展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环保宣传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变化,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效果及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后,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例如,许多学生开始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学应当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浅谈,重点探讨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它不仅包含了物理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还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社会科学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敏感性,让他们从环境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各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后果,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态度。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实地考察和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真实的环境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山水风光区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自然资源的珍贵性和脆弱性,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另外,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环境问题,利用地理知识和技术手段,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实践和评估。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保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教育来说,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点课程。

而高中地理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也担负着描绘环境、掌握地球知识、理解自然规律等任务。

本文将从高中地理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加强环境教育三个方面来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一、高中地理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高中地理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在地理学科中,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高中地理的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地球上的各种问题,包括环境问题。

因此,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很高的环境教育价值,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地球环境,理解地球的运作规律,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进而从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1、高中地理教学能够加强环境教育。

因为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球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时,会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环境。

2、高中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也是相互促进的。

环境教育可以注重实践与体验教学,而高中地理课堂则可以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教育可以通过学习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加强环境教育1、创造真实的情境。

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或引导学生参与有关环境的活动,创造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

2、注重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去探究出问题的根源并给出解决方案。

3、实行综合性教学。

综合性教学可将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同时兼顾学科内容和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增加学生的对环境问题的感知,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学科,通过地理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地球上的物质、能量和生命,并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地球环境。

而环境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旨在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元素,以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与责任感。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现今的高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有过分追求知识的多样性,而忽视对地理知识与能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

学生缺乏真正的地理思维能力,只懂得死记硬背地理事实和统计数据,而无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2.讲授过程单一、缺乏互动与启发,地理教学偏重于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3.忽视对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很少涉及当前环境问题或环境管理的内容,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较为欠缺,往往只关注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论。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不高,缺乏对地理学科甚至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热爱。

三、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融合为了弥补现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将环境教育的元素融入地理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

1.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学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授城市规划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在教授气候变化时,可以鼓励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并讨论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和探讨,学生既能够巩固和应用地理知识,又能够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2.注重实践与体验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实践与体验,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亲自感受地理现象。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关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又研究了地球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教育的融入。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在当前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首先,地理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接受大量地理知识的同时,往往容易出现知识点的片面化理解和机械化记忆。

其次,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弱,学生很难将地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实践应用的机会。

再次,地理教学材料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高考地理科目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关注地球上的各种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同时,环境教育可以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如何融入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如何融入环境教育是很多教师关心的问题。

以下是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通过实地考察、地图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亲自走进实际环境中,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独特性,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珍爱之情。

2.引入案例分析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对策,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3.强化实践环节。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环节,如参观科学馆、进行户外考察等,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和实用性。

4.开展环保主题的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一、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理教学是一个可以直接触及学生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1.自然环境保护: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介绍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心。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理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活动等对空气、水、土壤的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引发他们对环保行为的思考。

3.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通过介绍不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如过度采伐森林导致的生态失衡,过度开垦土地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应如何贡献于可持续发展。

1.实地考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带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水库、风力发电厂等,让他们直接感受环境问题。

这样的活动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2.案例研究分析: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如某个地区的水源被污染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综合性的课题研究: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如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调查、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4.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地理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来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通过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学校和社区传递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小学地理教学——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小学地理教学——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小学地理教学——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小学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让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了解自己所处的地球。

首先,小学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地理意识是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关注和思考与地理环境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和植被等特点。

在学习人文地理特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历史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其次,小学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地理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地理实地调查和地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技能。

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他们对地球各个方面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地理基本概念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和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理概念。

在学习地图阅读时,可以通过实地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

另外,小学地理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和植被等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学习人文地理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历史等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教案:地形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教案:地形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教案:地形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形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引言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

地理环境则是指人类生活和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

本文将探讨地形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山脉与气候1.山脉对气候的影响山脉是由岩石层抬升而形成的自然障碍物。

它们阻挡了冷暖空气流动的路径,导致不同侧的气候差异明显。

例如,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是印度季风区,而北侧则是高原大陆性气候区。

山脉也能带来降水,当湿空气上升至山顶时,就会冷却并释放出水分。

2.山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山脉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提供了众多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能等。

其次,山脉为农业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如种植特定作物或饲养家畜。

此外,山岳地区也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索和观赏。

三、河流与城市发展1.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河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供应。

许多古代文明如尼罗河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是沿河而兴起并繁荣发展的。

其次,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并成为贸易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2.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然而,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增加,过度开发和污染已经给许多重要河流带来了威胁。

大量排放物和废水排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并严重影响了水质。

此外,大规模水利工程如堤坝建设也在改变着河流自然状态。

四、湖泊与生态平衡1.湖泊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湖泊是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备,也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

它们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湿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湖泊还可以消除洪灾和干旱期间的缺水问题,为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提供稳定的条件。

2.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然而,过度开发和污染已经给许多湖泊带来了压力。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化进程都对湖泊水质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堤坝建设和取水行为也导致了一些湖泊干涸或萎缩,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联系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联系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联系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深入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环境问题的解决。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学如何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并提出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的联系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以下联系:1. 地理学科揭示环境问题:地理学科通过对陆地、海洋、大气、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存在和成因。

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到全球变暖、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威胁。

2. 地理学科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地理学科不仅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还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例如,学生学习到农业耕作方式的改进、节约能源、减少垃圾产生等环境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环境破坏,并维护生态平衡。

3. 地理学科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地理学科教学不仅关注环境问题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1. 应用情景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问题,并通过讨论和总结提出解决方案。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 引入真实案例:通过引入真实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的现状和挑战。

例如,引入国内外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和行动。

4. 综合学科教学: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初中地理教案:讲解地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应对措施

初中地理教案:讲解地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应对措施

初中地理教案:讲解地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应对措施引言嗨,同学们!在今天的地理课上,我们将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地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措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保护环境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学习地理的学生,我们有责任了解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地理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吧!为什么地理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以及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因此,地理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理研究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我们了解到,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水、矿产、森林等。

地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人类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

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2. 土地利用与生态平衡地理研究土地的利用与开发,包括城市规划、农田利用和森林管理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过度的城市扩张、过度的农业活动以及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了解土地利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可持续的发展,并保护我们的环境。

3.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地理研究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以及自然灾害等现象。

我们知道,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工业化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引起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因此,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如何应对环境问题?我们已经明白了地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些实际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地理环境与环境教育

地理环境与环境教育

地理环境与环境教育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所形成的综合格局。

它直接影响和塑造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环境教育则是为了增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一、地理环境对环境教育的影响地理环境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它通过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现象,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实践和研究的平台。

例如,山水、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不仅美丽,还是进行生态教育的理想场所。

而地理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也给环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素材,可以让人们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地理环境对环境教育实践的支持地理环境为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

例如,在山水等自然景观中,可以组织生态考察、野外探索等实地活动,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大自然的奥妙。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环境保护的知识,还能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同时,对于存在自然灾害的地区,可以组织相关的应急救援训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地理环境对环境意识的塑造地理环境通过自然景观和自然灾害等现象的展示,对人们的环境意识起到了直接的塑造作用。

当人们置身于美丽而脆弱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自然赋予的恩惠和威力时,会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

同时,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土壤退化等,也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激发起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心。

四、地理环境对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编写的影响地理环境是环境教育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将地理环境与环境教育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在教材编写中,地理环境的图片和案例可以被广泛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通过引入地理环境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计划中的地理与环境教育

教学计划中的地理与环境教育

教学计划中的地理与环境教育地理与环境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性地理与环境教育是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地理与环境教育,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地理与环境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融入教学活动中。

一、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一种形式。

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特征、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学问。

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地理条件,拓宽眼界,增长知识面。

同时,地理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育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可以亲自走出教室,亲自感受自然风光,观察地物分布、气候变化等现象,从而真实地体验地理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

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以及他们作为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在教学计划中包含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环境教育,学生将培养环保意识,学会如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地理与环境教育的融入为了更好地融入地理与环境教育,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兴趣。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风光和地理特征。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理与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地理模拟软件、地图软件等,使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和环境的相关知识。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环境教育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环境教育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环境教育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地理环境教育作为地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地理环境,培养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地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重要性。

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环境要素,如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局限性。

其次,地理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当今社会,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通过地理环境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通过实际案例和场地考察等活动,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地理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实践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环境,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增强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比如,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河流或湖泊进行考察,让他们亲眼目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地图等,生动地展示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观看和分析这些多媒体材料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共同探讨和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联系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联系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联系地理学科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环境保护则是现代社会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初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应该强调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通过地理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主行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地理学科广泛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课程内容往往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比如,学生学习到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学习到地球大气圈结构与气候类型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环境保护问题有所了解,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从而培养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除了教学内容,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例如,在学习城市规划与发展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并让学生围绕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以保护环境展开讨论。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将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此外,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自主行动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开展环境保护主题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将地理学科中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培养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学生可以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环保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科的知识。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教学中如何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

地理教学中如何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

地理教学中如何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地理教学中如何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

一、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是地理教学中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选取与环境相关的案例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例如,在讲解自然资源时,可以引入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了解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

在教授气候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体现地理教学中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的具体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

在教授地球环境变化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项目研究等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地理教学中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的重要手段。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教师可以设计与环境相关的评价任务,以评估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调查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并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方案;或者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材料,提高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这些评价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创新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关注地理环境问题,提升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本文对地理教师们在教学中关注地理教育的环境性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地理说课稿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说课稿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说课稿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说课稿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地球上各种自然、人文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地理学中,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核心概念。

地球是地理环境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则是地球上各种现象和活动的综合体现。

本文将探讨地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特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地球外表层,它形成了我们所生活的陆地和海洋。

地幔和地核则构成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影响着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地理环境的形成。

二、地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地球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地球形成了地理环境的基础。

地球的各种构造和特点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分布。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表面出现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地理环境中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形成。

其次,地理环境对地球上各种现象和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居住方式、文化传承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主要从事渔业和海洋资源开发,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多依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三、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气候、水源、土地质量等地理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适宜热带农作物的生长,这就决定了该地区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

而高寒地区气候寒冷,土壤贫瘠,适宜牲畜的饲养,这就决定了该地区人们主要以畜牧业为经济支撑。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人们发展的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和交通条件有限,这就导致了山区人民的经济活动以农业、林业和旅游业为主,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浅谈地理教学,加强地理环境教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
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
用问题和交流启发。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
这样的作用。

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
质的重要手段。

从课程目标上看,其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

这个过程是学生通
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

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

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
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

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
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
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
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

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也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
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

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

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
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他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
尊重其他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

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
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发生动摇。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
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

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地大物博”一词进行讨论。

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

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这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

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

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集聚效应。

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
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
这时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

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
接受知识、应用原理。

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地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

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

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引导同学质疑(此时教
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

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
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呈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接下来很顺利地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还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并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影响的认识。

(:湖北省浠水县理工中专)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