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八章)
小学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题库版)
小学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题库版)1、填空题学习动机时,对学习效果最有利。
正确答案:中等程度2、问答题简述班集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正确答案: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1)集体(江南博哥)目标的形成。
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立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
集体目标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两个方法:①直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方法:②间接过渡的方法。
(2)规范和舆论。
①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
它有三个重要的心理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
②遵从:个人遵从有三种方式,为服从、认同和内化。
③建立积极规范的方法: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班干部以身作则;要避免形成消极的Ii=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通过舆论发挥出来。
小学生中的舆论主要受教师的导向。
(3)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信奉程度,但细述还有以卜几方面:①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②群体的领导方式;③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④外部影响。
(4)心理气氛和士气。
气氛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
士气指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
影响士气的因素有:①对群体目标的跻同;②对活动的满意感;③群体领导方式;④和谐的人际关系。
3、单选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认可并获得一定的地位,这是人的OA.生理的需要B.归属的需要C.尊重和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认并获得一定的地位,是人们尊重和爱的需要。
4、问答题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正确答案: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2)智方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5、判断题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提供直接指导。
O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逻辑性问题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推理去获得,因此,对此类问题应给予间接指导。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心理学要点,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和持久,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
小学生的记忆力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机械记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如联想、分类等,提高记忆效果。
在思维方面,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
接着,我们说一说小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发展。
小学生的情感丰富且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比较薄弱,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都有待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锻炼意志。
再来讲讲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小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善于表现;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在学习心理方面,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获得表扬和奖励,有的是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和兴趣。
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真正热爱学习。
学习策略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点。
教师要教导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等,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焦虑、人际交往问题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心理学(全部九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 心理)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二、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发展概况创建:夸美纽斯 ( 遵循自然) 、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 、卡普捷列夫 (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完善(成果[4] )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概述含义 [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4]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初中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①抽象占主导,现反省思维;②独立批判、片面主观并存;③随意性显著增长;④成人感;⑤内心世界、朋辈交往;⑥自控能力不强高中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①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③客观、敏感;④冲突矛盾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策略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策略[单选题] 1、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 组织策略B 精细加工策略C 复述策略D 元认知策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精细加工策略。
[单选题] 2、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A 谋划策略B 调节策略C 监视策略D 组织策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单选题] 3、对知识最好的复习方法是()。
A 有意识记B 多种感官参与C 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D 画线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
[单选题] 4、组织策略属于()。
A 精加工策略B 认知策略C 元认知策略D 调节策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单选题] 5、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包括()。
A 意识和能力B 规则和技能C 认知策略D 经验和方法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见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单选题] 6、组织策略属于()。
A 精加工策略B 认知策略C 元认知策略D 调节策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单选题] 7、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 组织策略B 精细加工策略C 复述策略D 元认知策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单选题] 8、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A 复述策略B 理解—控制策略C 精加工策略D 组织策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单选题] 9、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巩固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知识重点:第八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知识重点:第八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八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特征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
(2)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3.元认知策略。
它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知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1)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监视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3)调节策略(测验时跳过难题先做简单题目、阅读困难的材料时放慢速度)。
最全的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_名词解释总结)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要点
12.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见大纲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 注意的含义: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 无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间对比,活动与变化);人的主观状态。
4. 突触的功能:传导神经信号;神经元间相互联系的突触存在间隙,神经冲动不能被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于是,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改变韦化学方式来进行。
5. 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大脑皮层从前到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四个区域。
6. 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布洛卡区位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运动性言语中枢,可以理解言语,却影响表达;温尔尼克区位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讲话流离却不能理解言语。
第三章 行为动力
1.需要的含义及其功能: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等特征。其功能表现在:人类行为一切动力有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见书。各个层次出现的顺序有低到高:各个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七层次可概括为两水平,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8.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观察法:简单易行,直接观察;b,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效率高但是研究结果会有主客观干扰,真实性不足;c,个案研究法:加深对个人了解但搜集资料缺乏可靠性;d,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精确度高但脱离实际情景难将结果脱光到日常生活中。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1. 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的身体发展是从出生开始到成年的一个过程,包括生理和运动方面的发展。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生长规律、运动技能的发展以及对健康的重要性,以便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的逐渐成熟。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以便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他们情感经验和情感表达的逐渐成熟。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情感特点,例如情绪管理、自尊心、同理心等,以便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儿童的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他们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规范方面的逐渐成熟。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社会特点,例如合作能力、自我认同、道德发展等,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价值观。
二、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理论体系。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以便在教学中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行为和思维方式。
小学教师心理学复习笔记
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领会: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识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等。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注意的概述识记:1、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种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4、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5、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领会: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八章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八章学习策略重点提示ﻫ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策略的构成。
ﻫ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3)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考纲链接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ﻫ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ﻫ3.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ﻫ 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ﻫ 5.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ﻫ (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ﻫ7.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2)做笔记;(3)扩展与引申;(4)提问.ﻫ8.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其方法有:(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3)纲要法;(4)构建网络法;(5)比较法。
ﻫ9.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ﻫ10.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ﻫ 11.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ﻫ1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13.学习策略训练应包括三种要素:(1)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的范围.ﻫ14.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八章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八章学习策略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学习策略的构成。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3)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考纲链接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5.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
(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7.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
(2)做笔记;(3)扩展与引申;(4)提问。
8.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其方法有:(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3)纲要法;(4)构建网络法;(5)比较法。
9.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10.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
11.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八章
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八章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1、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湖北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重点考点笔记
2011年湖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心理学知识要点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其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ﻫ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ﻫ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6、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领会: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具有客观的源泉。
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人脑,人脑才能产生心理。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决定性。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以倒退的。
比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也不可以倒退。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
掌握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的要点,对于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维,但还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在小学阶段,儿童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教师需要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学运算时,可以使用实物道具或图形来辅助教学。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重要的心理学要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在小学阶段(6-12 岁),儿童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对自卑。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成功,就会形成勤奋感和自信心;反之,如果经历过多的失败和挫折,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交活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困难或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的情感比较丰富和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学校中,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对他们的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给予支持和安慰。
另外,学习动机也是小学教育中需要关注的要点。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如对知识的渴望、对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等;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因素驱动的,如奖励、表扬、避免惩罚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
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心理学要点,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要点。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注意力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记忆力方面,小学生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意义记忆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
思维能力方面,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直观教具、生动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小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单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鼓励非常敏感,会因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挫折和批评而产生消极的情感。
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
意志方面,小学生的意志力相对较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
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意志品质。
三、小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每个小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
他们开始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习心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通常比较直接和具体,如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等。
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又涵盖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因素。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要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部分)
简答题(心理学)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①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②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使用;(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③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④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①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分散;②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③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④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3、学生观察力的培养: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④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⑤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系列位置效应(学习材料的位置);材料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及学习程度;④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及重要性;任务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人⑦情绪与动机4、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①复习时机要得当:(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间隔复习;(4)循环复习②复习方法要合理:(1)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2)复习方法多样化;(3)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③复习次数要适宜:(1)复习内容要适当;(2)提倡适当过度复习;④注重对记忆品质的培养⑤注意用脑卫生5、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6、科学概念的掌握: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④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⑤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⑥正确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定势与功能固着;③原型启发;④已有知识经验;⑤情绪与动机8、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②教授与训练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③提供多种练习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⑤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9、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①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④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⑤开设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⑥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10、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④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⑤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11、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意志断链的直接经验;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④发挥教师,班级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⑤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12、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营养;②早期经验;③教育与教学;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13、学生能力的培养:①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早期经验②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③教学中要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教育④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⑤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观努力14、气质与教育:①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②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③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④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⑤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15、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⑥及时进行个别指导;⑦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6、个体心理发展地一般规律: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1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①顺序性;②阶段性;③不平衡性(不均衡性);④互补性;⑤个别差异性18、影响个体身心(心理)发展的因素:①遗传;②环境;③教育;④主观能动性19、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③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作业水平;④表达明确的期望;⑤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⑥合理运用外部奖赏;⑦有效地运用表扬;⑧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20、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煮花生,定有我):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生成性原则;④特定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2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①学习材料的特点;②原有的认知结构;③对学习情境的理解;④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⑤学习策略的水平;⑥智力与能力;⑦教师的指导22、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①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②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③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④改进对学生的评价23、知识直观效果的提高: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2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提高记忆效果):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有效运用记忆术;⑦适当过度学习;⑧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25、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的约定;④价值辨析;⑤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26、不良行为矫正策略:①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④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27、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①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③做好课堂监控;④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28、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1、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
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
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
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
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小学儿童交往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发展。
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
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
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其发展表现为:A、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
B、儿童越来越多的使用社会比较了评价自己的成绩。
C、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
D、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