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背景。

合集下载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股社会运动,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形成鲜明对立,强调反对传统的权威、军事工业复杂体以及社会的种种束缚。

该运动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音乐、文学、艺术、电影、时尚等。

它不仅在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文化与社会。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和社会主义学生联会,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60年代后期的越战时期。

当时,越南战争及其带来的社会剧变使很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他们开始质疑政府、媒体和权威体制,表达自己对战争、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和环境问题的愤怒。

音乐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音乐,如摇滚乐、嬉皮士音乐和蓝调,表达了年轻人反对战争和社会不公的各种情绪。

动荡的社会氛围激励了很多音乐人以及乐队去创作和表演,例如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和卡特·史蒂文斯等。

这些音乐家以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与当时的年轻人建立了深厚的共鸣,成为运动的象征和发声器。

文学和艺术在美国反文化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作家和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了自由、性解放、意识扩展和对抗社会不公。

其中包括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汤姆·罗宾逊、魏尔德·阿拉考夫和伊凡·艾克曼等。

他们的作品鼓励人们寻找自由和自我实现,并对社会问题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

电影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崛起,它们的作品减少了对商业化和传统故事结构的依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经验。

这些电影通过新的电影语言和另类的故事叙述方式,传达了大众不能接受的观点和价值观。

著名的电影包括《现代启示录》、《秘密生活的达戈》和《黄昏之旅》等。

除了音乐、文学和电影,时尚和社会活动也成为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年轻人开始穿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服装,表达他们的个性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拒绝。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社会文化运动,它挑战了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场运动涉及音乐、艺术、文学、政治、性别和种族议题,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美国社会和文化的面貌,对世界各地的社会运动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姆·莫里森等知名人士,他们成为了这场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年代。

许多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他们渴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也为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音乐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摇滚乐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音乐。

音乐家们在歌词和表演中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姆·莫里森等音乐界的知名人士,以其反叛的态度和前卫的音乐风格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言人。

艺术也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抽象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了对传统美术观念的挑战,他们追求新的艺术语言和方式,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也在反文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肯·凯西的《骑风者》、艾伦·金斯伯格的《超文艺心灵探索》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一代对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的不满。

政治活动也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在越战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和社会不公,他们通过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表达了对政府的不满和对和平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和平与爱”的口号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标志。

性别和种族议题也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在这场运动中,女性和少数民族开始发声争取平等权利,他们对传统的家庭模式和社会规范提出质疑,主张性别平等和种族和谐。

评_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_嬉皮士文化研究_

评_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_嬉皮士文化研究_

书 评评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张聚国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

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反叛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等相互交织,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提出质疑和挑战,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学者把青年人的反叛运动划分为政治上的和文化上的两支,前者即新左派运动,参与此运动的青年人试图跻身美国的政治生活并改变它;后者即反正统文化运动(亦称反主流文化运动),运动的参与者试图脱离美国社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恩铭教授的新著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一书,所涉及的正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叛运动的文化维度###反正统文化运动。

作者在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运动的参与者嬉皮士为核心,对反正统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嬉皮士的反抗形式与特点、历史意义与遗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他们研究的重点侧重于反正统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而王恩铭的新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对美国嬉皮士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的学术专著&。

这本书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作者的切入点新颖而巧妙。

首先从词源学上对反正统文化的斗士###∋嬉皮士(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hippie(在英文中喻指∋一个明白的人(、∋一个知道的人(,而不是汉语译文∋嬉皮士(隐含的∋嬉皮塔里(、无拘无束之徒。

真正的嬉皮士们都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理智健全、头脑清醒,清晰地认识到了美国现代社会已经病入膏肓。

因此,他们试图发起一场运动,唤醒尚处于沉睡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这个∋病态社会(,来∋创造一个新世界((第3#5页)。

这一概念的界定可谓切中肯綮,提纲挈领,即刻帮助读者∀∃%&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第95#96页。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学者:五十年代的基调是顺从一致,六十年代的标志是反叛与抵制权威。

评论家欧文豪在其《大众社会与后现代派小说》中精辟总结出战后是“大萧条时期焦虑的结束,焦虑时代的开始。


60年代: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年轻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印第安人的保留传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运动。

60年代的主导情绪:疏离感及与官方的敌对情绪
新自由主义是在30年代左派瓦解后演化出的一种立场,核心人物聚集在纽约学术界,他们不再信仰苏联与共产主义,但仍致力于社会改革,不再贬损美国文化而鄙夷其大众化的趋势。

存在主义:人有绝对的自由。

】,但要对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责,既自由又负责的状况导致巨大的焦虑,因为在进行选择时无理性标准可依。

同时人们都知道终究不免一死,因此存在就是虚无与恐惧绝望。

表现自我思考与分析,不在意社会行动。

疏离感不再是现代人的通病,而成为超越群众顺从心理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荒谬性无需也无法克服,而要以各种方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李明滨北大出版社
60年代时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主要倾向的一种手法
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价值观-相信崇拜权威
60年代:工业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的提高,金钱主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加深,两性关系及家庭关系的混乱。

犹太文化自身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

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美国评论界最重要的两大文学中心:一是以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为首的南方文学,另一个则是一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JD塞林格为代表的北方城市的犹太文学。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又称为“嬉皮文化”或“反主流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这场运动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后来的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6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仍然受到严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普遍保守,对性、种族、宗教及政治等议题存在较大的禁忌。

而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框架下,一些美国人对这种保守的社会风气感到不满,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紧张局势,使得人们对政府和社会制度提出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人开始站出来,积极参与并推动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和和平,拥护个性和多样性,反对战争和歧视,拒绝生活在传统的社会规范中。

这些年轻人被称为“嬉皮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包括服饰、音乐、艺术、文学、性自由、非暴力抗议等等。

音乐是美国反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摇滚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音乐,从布鲁斯、迪克西兰、民谣音乐到现代摇滚乐,这些音乐形式在当时都被视为“叛逆”的象征。

乐队比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等也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了反文化运动者的观念和情感,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求自由和梦想。

除了音乐,文学和艺术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嬉皮诗歌运动”通过诗歌形式诠释了反文化者对社会矛盾的关切和对自由的追求。

文学作品作家比如肯·凯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亨利·米勒的《销魂的世代》等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而在艺术方面,一些画家和雕塑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文学和艺术,它还激发了年轻人的政治参与。

反文化运动者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如和平游行、民权运动等,表达对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的不满。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喧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不断地受到冲击。

此时的美国变成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

与这些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登上60年代美国政治舞台的,是一波采取不同于街头巷战、但同样表达着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的运动,这就是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hippies,特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美国社会中的青年群体。

他们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嬉皮士的:“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年轻人。

其特征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装异服,常用致幻的麻醉剂或大麻。

”嬉皮士生活的四个主要元素——奇装异服、毒品、摇滚乐、群居——体现了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核:反叛,不满。

总的来说,嬉皮士作为一场文化反叛,它针对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嬉皮士们在60年代所努力争取的和平,友爱和自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失败,相反却是逐渐地深入人心。

“嬉皮士”的起源、发展及消亡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举起了反主流的大旗。

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暴力革命的风潮由此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美国却出现了相对平和的嬉皮士运动,其宗旨不是“暴力”,而是“爱”。

Hip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人的髋部,后来有人用这个词描述吸鸦片者,因为这些瘾君子们通常是侧躺在床上吸烟,髋部总是高高突起。

在“垮掉派”的词典里,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人,或者那些最有魅力的人。

Hip后面加上后缀“ie”就是指“小一号的Hip”,也可翻译成“业余垮掉派”。

从这个词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嬉皮士们的精神导师就是那些来自纽约的“垮掉派”诗人。

不同的是,加利福尼亚和煦的阳光让他们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1967年的美国出现了只有中国“文革”“大串联”时才能看到的景象。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学者:五十年代的基调是顺从一致,六十年代的标志是反叛与抵制权威。

评论家欧文豪在其《大众社会与后现代派小说》中精辟总结出战后是“大萧条时期焦虑的结束,焦虑时代的开始。


60年代: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年轻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印第安人的保留传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运动。

60年代的主导情绪:疏离感及与官方的敌对情绪
新自由主义是在30年代左派瓦解后演化出的一种立场,核心人物聚集在纽约学术界,他们不再信仰苏联与共产主义,但仍致力于社会改革,不再贬损美国文化而鄙夷其大众化的趋势。

存在主义:人有绝对的自由。

】,但要对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责,既自由又负责的状况导致巨大的焦虑,因为在进行选择时无理性标准可依。

同时人们都知道终究不免一死,因此存在就是虚无与恐惧绝望。

表现自我思考与分析,不在意社会行动。

疏离感不再是现代人的通病,而成为超越群众顺从心理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荒谬性无需也无法克服,而要以各种方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李明滨北大出版社
60年代时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主要倾向的一种手法
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价值观-相信崇拜权威
60年代:工业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的提高,金钱主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加深,两性关系及家庭关系的混乱。

犹太文化自身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

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美国评论界最重要的两大文学中心:一是以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为首的南方文学,另一个则是一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JD塞林格为代表的北方城市的犹太文学。

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文化嬉皮士文化,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个反文化文化现象。

这个文化流派的主张,主要是反对整个社会制度,否认现代生活,主张“爱与和平”,鼓吹反战、纵欲、民主、环保、人权等观点,嬉皮士文化的“一切皆可能”的态度,它的反传统、反主流、anti-everything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嬉皮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初,当时美国正处于战争状态,越南战争的爆发让很多美国人感到迷茫和痛苦。

美国社会开始出现的“大学反战”“民权运动”,带给了大批有识之士启示,青年们反叛精神、挑战体制的思维方式愈加成熟,逐渐形成并披上了嬉皮士这层马甲,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现象,经历了多年、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煎炸,成为今天的“自由、开发、和平”的代名词。

嬉皮士作为反文化的流派,它披荆斩棘、不妥协的精神,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时的美国充斥着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嬉皮文化成为一股强烈的反对派,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让美国社会对这种私刻化的反叛精神气急败坏,这种反叛精神有时也流传到政治系统,诸如1969年美国反战时,紧接着的奥斯汀制止越战大游行,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嬉皮文化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嬉皮文化的抗争精神,影响到了整个西方世界,它对西方社会的新潮、美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嬉皮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鲍勃·迪伦、琼·巴培斯特、鲍勃·马利等人,他们代表了这个文化流派的思想方向、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他们通过音乐、电影、文学、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推动了整个西方艺术和文化界的发展和变革,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当代社会,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

今天的嬉皮文化,虽然已不再是战后反战的主张,而是在繁华的城市里探寻民主、自由、开放、和平的生活方式,人们用嬉皮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寻求生活中的自由和解放。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进行了激进的批判和拒绝。

这股运动以自由、个性、和平、反权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

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崇尚非主流文化,这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中习俗和精神世界的怀疑。

他们通过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寻求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如民权运动、越战抗议、性革命等等,这些事件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年轻人开始批判和拒绝传统的社会与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他们对于权威和机构的怀疑,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催生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行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之一是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以拒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追求心灵自由、亲近大自然、倡导和平与爱。

嬉皮士通过音乐、诗歌、艺术和嬉皮服饰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们主张和平反抗战争,倡导性解放和平等权利,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反文化运动还抬头了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者要求平等的工作、教育和家庭权利,呼吁反对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推动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的提高,并为后世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反对和抵抗,例如黑人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

这些运动共同诉求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他们对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对权威的批判,展示了不同群体共同追求公正和自由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和社会运动,目的是推翻传统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

这个流行文化运动始于西海岸,新的文化形式——唱片、电影、电视等开始影响了美国年轻一代。

他们反对传统的文化,拒绝接受主流的价值观,追求一种新的、更加自由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反文化运动的特点是反抗社会制度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拒绝传统的道德标准,反对外在的控制和规范,要求自由和个性。

在这个运动中,音乐、服装和性解放成为了它的标志,同时还涉及到种族平等、反战和环保等议题。

在这个时期,音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

当时,像披头士、滚石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歌手和乐队的音乐,以及伍迪·古斯汀和鲍勃·迪伦等若干个民谣歌手也开始成为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年轻人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在音乐会上,年轻人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共同的经历,并为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高兴和幸福。

服装也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

年轻人不再穿着传统的衣服,而是穿着牛仔裤、草裙和T恤等简单自然的衣着,反映着反抗传统、反对社会制度和学术规范等思想。

此外,反文化运动也强调了性解放和性别平等。

反文化运动中的年轻女性开始抛开束缚,追求性别平等,要求自由和个性。

他们提出女性主义的观点,开始对传统的家庭结构、性角色分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反文化运动中也有一些政治因素。

与该运动旗帜鲜明的反对战争运动相似,其激进的政治立场也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众多反战示威中,首要的是越南战争反战运动。

许多年轻人认为,这场战争是违背人权和道德的,已经成为了无休止的暴行。

反战示威者要求结束这场战争,同时还主张和平和民主等基本问题,这也成为了整个反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反文化运动也在探索环保议题。

反文化运动中的年轻人对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立了许多环境保护组织,为环境保护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这与美国70年代燃油危机的爆发相呼应,人们意识到环境必须得到关注和保护。

美国反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一场以青年为主体的反文化运动,运动建立了一套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波及到社会文化的多个领域,影响至今。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了社会史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场运动的根源、发展、衰亡原因及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认为:除越战、社会动荡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面临调整,青年人的反抗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一般矛盾与美国60年代的特殊矛盾相激化的结果;反文化运动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传遍世界,从地下活动到公开狂欢,从理想主义到彻底放纵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短暂的高潮过后,由于反文化运动自身的局限性,由于70年代初美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运动走向了衰亡;反文化运动不仅在最明显的意义上影响着美国人的衣着打扮,音乐与毒品的使用,在更深的层次上还影响了美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和价值观念。

更多还原【Abstract】Between the mid and late term of the 1960s and the early term of the 1 970s,in the United States happened the Counter-culture, based on the youth and propagated on a very wide scale. The Counter-culture established a set of life style opposite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America, and even hasgreat effects nowadays. The article direct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dopts som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history, combines a great many academic documents, inquires into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Counter-culture. Hence, I make conclusion: Besides Vietnam War, social upheaval and some other obvious reasons, American society experienced a revolutionary period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1 960s,so that American social structure needed regulation. Young people’s rebellion resulted from hot dispute between capitalism common contradiction and American special contradiction. The Counter-culture got a development procedure from little known to complete self-indulgence. However, after its brief peak, the Counter-culture came to be weak for its own limitatio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condition in the early seventies. The Counter-culture not only takes great effect on American clothing, music, and illegal drug use, but also on American marriage, family and value views at much deeper levels. Shi Xiao-ling Directed by Gao Fang-ying 更多还原提起“反文化”(counter-culture)一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美国60年代的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以及嬉皮士们在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和纽约郊外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昼夜狂欢,及至以后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多元文化(muti-culture)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196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经济由战后繁荣期转向了新一轮周期性衰退,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种族歧视导致了以黑人争取种族平等为目标的“民权运动”和女性群体以反对性别歧视为目标的“女权运动”。

而随着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50年代所谓沉默一代,已为抗议的一代所取代。

与这种普遍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特别是青年抗议浪潮相呼应,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靡—时。

可以说,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

其影响在美国至今还余音犹存。

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1]。

与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反文化运动绝不是凭空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

人们长久渴望的“丰裕社会”正在来临。

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精神需求和生命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报到了历史的前台。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调,科学技术和工艺制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威胁,既反衬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也加剧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2]。

特别是对于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青年来说,富足的生活更加加剧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担忧。

在失望和焦虑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走上了一条反抗正统社会规范的叛逆道路,这些人后来被称作“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也被称为六十年代文化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掀起了社会风气的巨大变革,主要关注的是反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和传统制度,并试图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和政治改革。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时期。

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并没有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种族不平等、性别歧视和冷战带来的社会焦虑等。

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反文化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嬉皮士文化、民权运动、越战抗议和性革命等。

嬉皮士文化起源于旧金山,在美国和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嬉皮士以反对主流社会和道德观念为特点,倡导个人主义、和平与爱以及对于艺术和音乐的追求。

民权运动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运动中,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开始积极争取平等权利,包括消除种族隔离、结束种族歧视和争取选举权等。

民权运动的成功激发了其他群体争取权益的动力,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因素。

越战抗议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标志之一。

随着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一些年轻人开始反对战争,认为它是一场非正义战争。

他们抗议战争的方式包括示威游行、学生运动和纳税抗议等。

这种反战情绪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也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性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呼吁性别平等、性解放和反对传统的性道德观念。

性革命的象征包括使用避孕药物和安全套的普及、性别角色的重塑和同性恋权利的争取等。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产生了一系列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艺术和音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

音乐节和摇滚乐成为了年轻人聚会的场所和象征,同时也是宣扬和平、反战和自由的载体。

一些知名的音乐团体如披头士乐队和门多萨的吉米·亨德里克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反文化运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思潮组成。

美国文化革命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文化革命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文化革命的演变与影响美国文化革命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期间美国人经历了极度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它注重个体权利、自由表达和性解放,是一场涉及美国社会各方面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和时尚等方面皆发生了剧烈变化。

文化革命使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发生深刻改变。

本文将从文化革命形成的背景和影响逐步展开。

文化革命形成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美国正经历一系列剧变,如种族和社会平等运动、反战抗议等社会进程,以及大量传统社会规范的瓦解。

(Marwick,2004)另外,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大量新的理念、审美和文化形式。

据的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大约95%的家庭都有电视。

电视是革命对于全民传播深奥理念的一个手段。

此外,当时的美国出现了“婴儿潮”现象,即数量巨大的在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

(Forbes, 2004)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和经济支持去接受教育,并且对传统观念持有怀疑的态度。

同时,这个时期也有许多社会运动如女性权利和反战抗议,这些运动挑战了社会大众的存在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想法和渴望变化的精神。

文化革命的影响音乐方面文化革命的象征之一是音乐,主要表现为两种音乐形式:摇滚音乐和嘻哈音乐。

在摇滚音乐出现的50年代后期,这种音乐一直是反抗主流文化和刻画反叛心态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Boszormenyi, 1990) 才是这种音乐的凯旋时刻。

像披头士和滚石这样的音乐人将叛逆的艺术创造形式化,它们的表演唤起了社会各界人群的共鸣,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并为后来的音乐提供了样本。

(Fornas, 1995)嘻哈音乐是文化革命的另一种符号,始于20世纪70年代纽约市的贫民区(Brewster & Broughton, 2000)。

这种音乐从一种毒品文化中开始,它把黑人青年的生存方式提炼成了一种声学运动,并推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场被称为“反文化运动”的浪潮,它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和反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不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影响以及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种族歧视、越战问题、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进行质疑,他们不满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渴望有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美国反文化运动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包括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等。

在这一运动中,年轻人成为了主要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以和平、反暴力的方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提倡拒绝消费主义,强调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的重要性。

在文化方面,这一运动崇尚摇滚乐、嬉皮士文化、艺术实验和性解放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文化风向,也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反战运动等。

这一运动对传统价值观和权威结构产生了挑战,激发了人们对新思想和文化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激发了世界各地年轻人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反文化运动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创作成为了反文化的象征和领袖。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摇滚乐巨星鲍勃·迪伦、嬉皮士文化代表艾伦·金斯伯格、女权主义先驱格蕾丝·索尔、反战运动领袖约翰·列侬等。

反文化

反文化

大家慢慢看哈~~
冷战格局的形成,现代思潮的影响,美国国内经济持续繁荣对青年一代的影响,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特别是 越战等因素催化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诞生和壮大。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趋势是针对白人中产阶级价值 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繁荣掩盖下美国资本主义的深刻危机。反文化运动冲击 和消解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固有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推动了美国的社会变革。在反文化运动的过程中所表 现出来的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批判和对自我、人性和自然的回归,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 反文化运动在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上的极端和偏执,极易把人们拖向非理性的空想王国,是值得注意的。 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 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 第一:动荡的国内环境。 当时正处与二战之后,国际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变化, 国家采取的对外政策,以及 对外发动的战争,如越南战争的失败等,都招致国内环境的动荡。 第二: 二战之后,又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以至于是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很 大的变化,也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发达的工业社会对人性产生了巨大的压抑。 第三:基督教伦 理精神的衰落。 第四:青年儿童是生活的环境。 第五,出现了与三四十年代“老右派”相对的“新右派” 基 于以上的环境下, “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年轻人以各种形式反抗着主流文化,他们对当时的政府和体制充 满愤懑和质疑,用自身的言行践行着他们对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国家法律的背离和颠覆。 在校园中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校园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 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来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 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是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社会,在这种制度下,有色人种生活在贫困之中, 并备受种族歧视。[3]1954年美国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但是在此后的头10年里,种族歧视状况在事 实上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到1968年,仍有75%的少数族裔学生在实行隔离制的学校里就读,这对 “婴儿潮”一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反对种族隔离、歧视的运动,其中马丁·路德·金领导的 1961年的“自由乘车”运动、1963年的“向华盛顿进军”和1965年3月的“向蒙哥马利和平进军”,把 黑人民权运动推向高潮。但是1968年3月,马丁·路德·金在发表演说“我到了山顶”之后的第二天被刺 杀,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青年一代,因为在他们的心中马丁·路德·金是他们的希望,运动也因此进一 步升级。 越战期间,约有1 500万人可被列为“逃避兵役”者,占“婴儿潮”人口总数的60%。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它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运动代表了年轻一代试图挑战和改变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努力,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反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怀疑和批判。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一步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受到质疑。

对于当时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愿意接受传统社会的约束和期望,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战争、反对歧视和反对消费主义。

在对越南战争敌对态度的抗议中,反文化运动成为一个强大的反战信息的传播渠道。

该运动呼吁消除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权利。

女权主义运动、LGBTQ+权利运动、民权运动和环保运动都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为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运动,如摇滚乐、嬉皮士文化、嘻哈文化和民谣音乐等。

这些文化运动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己的方式,并改变了音乐、时装、电影等方面的创作和审美标准。

嬉皮士文化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主张个人自由、和平、共同团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嬉皮士文化的成员通常过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旅行、吸食大麻、倡导和平、追求心灵解放。

嬉皮士文化通过音乐、文学、艺术和新闻媒体等形式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摇滚乐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大亮点,它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己态度和情感的重要舞台。

摇滚乐强调自由、反叛和自我表达。

通过音乐家如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和简斯·乔普林等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摇滚乐成为了当时年轻一代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发表意见的主要手段。

美国反文化运动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争议和批评,但它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运动为推动了种族平等、性别平等、反战和环境保护等议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主流文化
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

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

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
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

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

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新好莱坞的创作体现为走入体制内去寻求自身,它附着在体制之中,却是旧瓶装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邦妮和克莱德》借用了传统强盗片的模式,却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情节,产生了新的对原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文本。

以邦妮和克莱德这两个反道德化的人物替代了传统强盗片中道德化的人
物定位,通过冗长平缓、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物的生活、行为细节以及生存和心理状态,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切同情,将犯罪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和家庭对于青年人的忽视和残害。

影片结尾处被电影史反复称颂的枪林弹雨的洗礼将这一悲剧升华了,它道出的事实是政府、法庭和警察对两个鲜活生命的屠戮。

——这些可以删,也可以保留)而克莱德这个人物以"性无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影片的几个段落中,他没有象传统强盗片中匪徒因为过剩的里比多所导致的滥杀无辜,没有凶狠残酷的表情,有
的只是在邦妮面前的软弱。

故事中社会大萧条带来的是经济贫乏而拍摄电影的六十年代所面临的是精神层面的困扰,克莱德的形象喻意着的是社会的性无能。

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过度放任自由,性自由泛滥的讽刺。

由此也是对传统强盗片对于意识形态缺乏反思和批判的维护做出了一次反抗,冷静的审视背后饱含着对社会的反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