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界中的形状和纹理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树木的纹理和形状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建筑结构。

花朵的形状可以用来设计珠宝、服装和饰品。

石头的纹理可以用来设计家居装饰品和建筑材料。

自然界中的形状和纹理的多样性给设计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自然界中的颜色也是设计师们喜欢使用的元素。

花朵的鲜艳色彩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室内装饰。

大海的蓝色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陶瓷制品。

山谷的绿色可以用来设计植物和室外景观。

自然界中的颜色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自然界中的材料也是设计师们钟爱的元素。

木材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建筑结构。

玻璃可以用来设计灯具和家居装饰。

金属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家居用品。

自然界中的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作品。

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动物的形状和纹理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家居用品。

动物的颜色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陶瓷制品。

动物的图案可以用来设计纺织品和装饰品。

自然界中的动物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数的设计灵感。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也是设计师们喜欢使用的元素。

森林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室内和室外空间。

海洋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室内装饰和陶瓷制品。

沙漠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建筑和家居用品。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演化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季节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家居装饰。

天气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灯具和室外景观。

时间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陶瓷制品。

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演化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穷的设计灵感。

自然界中的音乐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鸟儿的歌声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灯具。

风的声音可以用来设计纺织品和家居用品。

海浪的声音可以用来设计建筑和室内装饰。

自然界中的音乐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数的创作灵感。

自然读后感: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它给予我们灵感和创造力,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是一种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

麦克哈格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

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

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

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完整版)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

(完整版)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读大师的书,刚开始的时候总有些惴惴,没想到麦克哈德的这本《设计结合自然》读来却是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感人的。

严谨的逻辑框架下是有趣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体验,让我真正地喜欢这本书而不是将其当成教科书一样的读物。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被书中有趣的例子和许多观点、方法和设想吸引,再次阅读之后大体上把握和理清了书的逻辑关系和内容。

在我看来,《设计结合自然》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关于“态度”——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者说是观念);第二是关于“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研究的方法;第三是一种逻辑关系——关于适应、创造和形式。

而这三个问题,又都是围绕作者所要说明的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的。

对于作者的论述,我有一些理解和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书的前两章“城市与乡村”和“海洋与生存”中,作者首先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就是“恢复”和“保护”,就是说人无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需要自然,而人的精神恢复很多时候是依赖于自然的;另外通过沙丘的例子说明了自然本身就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种保护屏障,而人自己创造的屏障往往没有自然屏障来得有效。

在后面的章节中,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多次被提到,并且,作者极力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

承认了人类对于自然漫长的演进过程而言是渺小的,但是也强调人独有的个性应得到特殊的发展机会和赋有责任。

并且指出人类城市、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恶劣的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社会问题等等)都是由于人类过高估计自己的地位和夸大控制力造成的结果。

其实,对于麦克哈德以上的这些观点我是认同的。

可以说人类中心论把人架于自然之上,放在了一个统治者的地位,而麦克哈德则是把人类定义成了一个管理者。

但是,我所理解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和麦克哈德所说的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同。

首先,对于一个管理者,是应当为管理对象全体的利益负责并以其利益为行为标准的,但是,显然,人类现在所说的那些合理开发、考虑自然因素之类的话,仍旧是以人类的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就是说自然只是作为一个条件被考虑进去了,而目的仍旧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文关怀
03
设计应关注人的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使用体验,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元素
自然景观
利用地形、水体、植被等自然景观元素,营造宜人的 环境氛围。
建筑材料
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 耗和污染。
绿色植被
合理配置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调 节微气候。
在设计中,我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还有所欠缺,需要不断 进行思维训练和实践。
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品质
在项目中,我有时会忽略一些细节和品质问题,导致设计效果不够 完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
对未来的展望
希望能够在设计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探索更多的应用和实践。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设计结合自然的概念 • 设计结合自然的方法与实践 • 学习心得与体会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设计结合自然的学习主题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的综合性
该主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地理学、城市 规划、景观设计等,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结合自然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 种行动。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展望
未来,设计结合自然理念将在更多领 域得到应用,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
发展不断完善。
当前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在实践中,设计结合自然面临诸多挑 战,如技术难度、资金投入、公众参 与度等。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和无尽的灵感。

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自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指出,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更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例如,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能源消耗;景观设计可以保护自然生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产品设计可以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这些都是设计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典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然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自然是设计的源泉和灵感之源,设计应该是为了与自然共生共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选择环保产品等,都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作为设计师,我们也应该将自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

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的美丽永远存在。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类和自然共同繁荣。

总的来说,《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我相信,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共同致力于保护和利用好我们共同的家园——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似乎越来越少,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人们渐渐忘记了自然的美好。

而《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本书以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自然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植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无穷设计灵感。

从中,作者汲取了灵感,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能体会到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阅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所震撼。

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表面观察,更是深入探索了自然背后的规律和美学。

他以设计为媒介,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作品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似乎越来越少。

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人们渐渐忘记了自然的美好。

然而,自然却是我们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灵感的来源。

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自然的美丽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关于设计的知识。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植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无穷设计灵感。

通过对这些设计灵感的运用,作者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阅读《设计结合自然》,我对自然和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所震撼,也深深地被自然的美丽所感动。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自然的美丽融入到我的设计中。

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设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创造出更多令人惊艳的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收获良多。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土地利用情况
《流域》
疑问:生态学万能?
这一套价值体系的是建立在环境是自然演进的过程的这一生态学的价值观之上,通过分类分 级评价和后面的 完成他的“等值”的转换。 疑问1:仅仅通过对自然演进过程及其要素的考虑是否就能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通篇对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弱化是否足够支撑起整个规划过程?
疑问:千层饼方法的科学性?
背景
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民族冲突成为主导人类社会的三大问题, 这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新的困境,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发展 模式,探索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随着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从1960年代开始,资源的滥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始 得到关注。1962年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而从1955年开始 就在宾希法尼亚大学创办景观设计学系的McHarg,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提出了一整套的规 划方法,将生态学原理结合到景观规划之中,并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遵从自然》,从而扛 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大旗,也将景观设计学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走向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 沿。
.
疑问2:各参数之间机械叠加是否可行?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可以只考虑为简单 的叠加关系?是否有系统的相应方法论和数学方法解决?
疑问:分级分类体系的价值取向?
价值体系(分类体系分级)的建立体现建立者的价值取向。如“居住价值是由土地和建筑物 的价值的来得,给富人居住区以很高的社会价值,而给穷人区太少”(《前进一步》) 对不同目标导向采用不同的参数体系 “承认各种因素的参数应是不相等的” 最终转化(叠 加)单一的社会价值以衡量。
疑问4: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实际上代表政府权益的规划如何体现人们的需求?社区自治组织 建立的可能性?在一党专政的国情下如何表达环境的诉求?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概述《设计结合自然》是著名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家伊恩·麦克哈格于196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论,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思想和关键观点进行阐述和总结。

1.自然系统的价值和功能-自然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

它们具有许多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如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和剥夺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保护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2.自然系统的分析与评估-了解和分析自然系统是设计结合自然的前提。

通过收集和整理地理、生态、气候等方面的数据,可以建立对自然系统的全面认识。

-使用现代技术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特征。

3.基于生态原则的设计方法-设计应该基于生态学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系统协调发展。

设计师应该成为自然系统的倡导者和保护者。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4.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是将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管理的过程。

它需要考虑到自然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景观设计应该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水资源管理和生态连接等手段,创造出具有生态价值和人文意义的景观空间。

5.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是保护自然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一种行为。

它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设计结合自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需要将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6.设计师的角色与责任-设计师应该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序言、前5章阅读感想1.对于书名的理解:Design with nature1.1对于WITH的理解俞孔坚团队认为应该翻译为“设计遵从自然”(在其2003年纪念麦克哈格的论文中有提到)会更合适,但是大部分翻译中都是说的“设计结合自然”,遵从和结合两个词在中文语境下对其理解应该是有着很大区别,“遵从”可以理解为自然为首人类为卑的观点,“结合”强调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绝对主动性。

在第二版序言的最后着重强调了对“With”的重视,要人们尊重各地区和民族,同时麦克哈格曾有论述:Design with nature “不仅仅是一种解释,更是一道命令”(not just an explanation, but a command),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道正确的“命令”,那么“遵从”就是更好的翻译,设计必须“遵照并依从”来自自然的“命令”。

1.2对于Design的理解“Design”虽然字面意思是“设计”,但从目录中所例举的设计案例来看“Design”应该是指大尺度的、生态性的“规划”更为准确。

因为麦氏所举出的所有9个案例,均是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其适宜性评价方法也是指向用地分区等规划层面。

那为什么要用“Design”不用“Planning”,是忽略了“规划”与“设计”的区别所致吗?答案是No。

麦氏在1992年所做的《生态与设计》演讲中明确区分了两者的关系,认为“生态规划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由规律和时间控制的生物物理和社会过程”,“生态设计紧随生态规划之后,处理关于形式的问题”,同时其表示在书中的案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规划,他们都只是规划中的一部分。

而且这也要考虑到本书成书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无论是现代主义当头还是后现代主义开始萌芽,当时无论是设计还是社会都普遍忽视自然,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的研究也才刚起步。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第一篇: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读《设计结合自然》有感麦克哈格在“展望”中说:“当我们有了觉悟,却还是放弃人与自然的结合;在拒绝结合中我们逐渐走向崩溃。

”这句话使我想到两个问题。

第一:几乎每一个人都已承认自然对人类的生存是必要的,人类必需依赖于它而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地球上的土地资源仍然被滥用,为什么人们的行为还和坚持那种陈腐宇宙观的人毫无二致呢?第二:既然许多学者都已经提出了许多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法和其它许多关于环保的建设性意见,为什么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拒绝运用这些方法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呢?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到环保要或多或少的损害到当事人的利益,所以很多人明知对环境不利而仍然坚持破坏行为。

如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移植大树,其实这就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一种破环行为。

树的拥有着可能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或对这棵树的生态价值一无所知而买树;而卖树者无非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其实许多破坏都是由无知和急功近利所造成的,其中后者表现尤为厉害。

因为没有动力促使他们把一棵树所产生的生态价值考虑到总价值之内,而仅靠“利他主义”的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在很多情况下开发建设是可以做到环保的,但往往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采取了破坏性的做法。

对此麦克哈格说:“他们口袋里装满了钱,却把90%的钱用于行贿以实现他们狭隘的目的。

” 可见商人为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置环境于不顾。

如何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时刻把生态价值考虑到我们的种种行为之中呢?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麦克哈格提出人应作为大自然的管理者,若真能如此,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可是他却没有说明促使人们去做一个管理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即是什么动力驱使人去做一个管理者,他只是说明人从道德上证明人应该如此。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为整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多数情况下是个人或集体的破坏却要全人类来买单。

这说明马克哈格提出的人应作为管理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摘要:根据美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的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所写的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总结了对城市和自然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结合;景观形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日益受到重视,1962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

McHarg经过10年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法,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规划结合,并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从而扛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大旗,也将景观设计学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走向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

一、本书内容梗概作者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态规划、运行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对城市、村庄、海洋、土地、植被、气候等问题进行生态学原理研究,并指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本书核心问题本书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概念);第二是“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方法;第三是顺应、创造和形式的逻辑关系。

而这三个问题,也围绕着作者所要说明的“设计与自然结合”的主题展开。

文章中的一句话是很好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1]”作者全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世界的中心,人的高智能应该用于“创造”而并非破坏,而“创造”的基础就是对于自然、对于场地“适应性”的认识与尊重。

我对于作者的态度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中,西方的传统观点像是“我——它( I - It)”,东方的观点像是“我——您( I –Your Honor)”,而他觉得我们真正应该走向的是“我——你( I - You)”,最终达到的是“我们( We )”。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他认为:“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了解、尊重自然。

人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

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

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1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一,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转变。

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

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

规划师,管理者与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心的话是难以在规划过程中彻底的贯彻任何生态思想的,尊重自然的人类发展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如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正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灾难性前景。

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急待转变。

与人们习惯认为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念针锋相对,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强调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各种物质共存于宇宙之中,而非整个自然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物质一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相互依赖性,为获得生存,成长,繁衍,发展,就必须在系统中中得到平衡,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而编制在一起。

麦克哈格借助一个宇宙舱的实验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

他还阐述了自然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一些主要观点。

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存在的价值。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被认为与其他生物一样感受和知觉都不能违抗自然规律,而只能反映这些自然规律。

人属于自然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并完全依赖它,但由于人具有感觉能力因此和酶一样具有调节能力,所以有管理这个系统的责任。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从田园城市到知识城市:国外城市发展理论管窥 王志章; 赵贞; 谭霞 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 作者:俞孔坚
景观生态规划沿革
前麦克哈格时代的景观 系统规划 生态理念 的景观规 划的发展 自然系统思想为指导 的没有生态学的生态 规划 Marsh Patric Geddes Olmsted Charles Eliot
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I.L.麦克哈格(美) Ian Lennox McHarg 1920-2001
11.09 UCS
背景
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民族冲突成为主导人类社会的三大问题, 这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新的困境,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发展 模式,探索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主要内容 《设计结合自然》一方面是世界观,或者说是作者对其生态规划思 想的阐述,另一方面则是方法论层面的,也就是其案例和应用,也就 像是它的台译版《道法自然——以生态系统为本的环境规划设计哲学与 实务》的译名显示出来的那样。
自然演进过程 地表水 洪泛平原 沼泽地 地下水回灌区 含水层 陡坡 森林和林地 没有森林的土地


资料搜集
构建生态 学基础价 值体系 各类用地 价值评价
动植物群落分布 资源分布
混合用地 处理
同样价值度土 地利用类型的 价值评判
土地利用情况
《流域》
疑问:生态学万能?
这一套价值体系的是建立在环境是自然演进的过程的这一生态学的价值观之上,通过分类分 级评价和后面的 完成他的“等值”的转换。 疑问1:仅仅通过对自然演进过程及其要素的考虑是否就能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通篇对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弱化是否足够支撑起整个规划过程?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是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经典之作,他在这本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自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和生活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在设计中尊重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麦克哈格在书中强调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同时,他还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即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将自然融入到设计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书中,麦克哈格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自然融入到设计中。

例如,他提出了在城市规划中应该保留绿地和自然景观,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在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利用自然的元素,如水、石、植物等,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

自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它为我们提供了空气、水、食物等必需品,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同时,自然还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果我们能够将自然融入到设计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保留绿地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不仅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享受自然;在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的元素营造出自然的氛围,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妙。

总之,《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

读《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设计结合自然》有感我跟师兄说:“读了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就像从云端上摔下来似地,怎么人比动物还无用呢?:)”这是我对麦哈的一种理解吧。

从本质上说,我非常认同麦哈的自然主义之说,也认可他把人类归结为“依赖于太阳、各种重要元素和化合物、水、叶绿体和分解物”的基本观点。

我们应该好好的反思自己,反思人类自身的缺陷和致命的弱点。

人们追求舒适、追求便捷、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以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

这种偏激的行为引起了人类的普遍关注和否定。

但这并不等于否定了人的作用,毕竟,人类是自然系统进化的产物,存在即合理。

他肯定人的创造价值却否定人在自然系统中的作用,这似乎有些偏颇了。

在人类社会中,只要人创造的价值等于或大于其消耗的物质价值,就可以说这个人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在自然系统中,人类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人类消耗能量的过程中,却为自然的进化作出了贡献,这是人类存在的客观原因。

人类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需要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自然所能供给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人类消耗的能量,人类自然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当自然所供给的能量小于人类消耗的能量时,人类自然而然会停止发展或减少。

从能源方面来看,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时候,要看其是消耗自己国家的能源提供其发展还是除了消耗自己国家的能源还需要消耗别国的能源来发展,前者是均衡发展,后者是掠夺性的发展。

在自然系统中,人类学会适度控制自己的发展,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尽可能少的破坏自然系统,这也是另外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麦克哈格提供了一系列的环境评价方法,从单一的评价方法,到复杂的评价系统。

引导人类逐渐深入的了解自然并合理的利用自然,这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也是对我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地方。

我深感钦佩,并学习中。

人类学会客观地评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虽然存在些许的矛盾,但麦哈偏重于自然的评价方法依然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价方法,不带有过多的主观臆断和猜测成分。

读《设计结合自然》感

读《设计结合自然》感

植入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读《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

由于他在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曾经多次获得荣誉,包括1972 年美国建造师学会联合专业奖章、1990 年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及日本城市设计奖。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1971 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扩展了传统“规则”与“设计”的研究范围,将其提升至生态科学的高度,使这真正向着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从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侵害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在我国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由“空间论”转向“环境论” ,进而发展至“生态论”的今天,书中述解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书中所介绍的环境规则与设计方法,依然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着鲜明的借鉴价值。

本书对从事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建造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学科学习与工作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历史弥新的参考书,同时,它也密切契合了当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体动态,为我国实施和谐、生态、多元的城市环境设计与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平台。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一辈子中最重要的著作,作者将自己从儿时对乡村自然及工业城市的经历,一路讲述到自己对于自然的价值体系,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实践项目。

本书在开篇伊始,及之后的一些章节,都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及价值观进行了阐述。

因为《设计结合自然》是在1969 年发表,当时西方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还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对于城市的建设与改造仍然以经济及政治或者艺术价值为主要参考。

价值观与实践——《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价值观与实践——《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东西结合的价值观——《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摘要】:本文结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对东西价值观的对比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试图浅议人类价值观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有的重要性。

通过对西方价值观——“以人为中心”“拜金主义”的表现与宗教在其中所起到的支配作用的讨论,将其与东方价值观进行比较,最终尝试找到二者结合的,可以正确引导解决生态问题的人类价值观或思维方式。

【关键词】:西方价值观宗教东方文化结合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作者对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思考,反思了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相比)所具有的种种弊病:“以人为中心”的傲慢自大,“拜金主义”的短视狭隘以及“一神论”的西方宗教对西方人道德观念所起到的支配作用。

作者意识到,只有“尊重自然与鼓励创造”①,不再盲目地以征服、掠夺自然为目的并且认识到人类是生态的一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可能有希望;同样,也不能全面认同“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

因为这种以牺牲人类个性与创造精神的文化不可能驱使落后的工程观念得以改变,最终通过工程实践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正如本书题目所揭示的,改变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结合”二字——西方价值观与东方文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并行。

一.对人类价值观的反思在探寻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过程中,麦克哈格敏锐地意识到西方价值观或者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弊病。

正是这些顽疾禁锢着与自然打交道的人类的思维,让我们变得短视、贪婪、盲目、残忍。

在他看来,西方价值观错谬的根源是“一神论”的宗教。

而与强调“道法自然”的东方文化比较,二者又是互有利弊的。

真正正确地引导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价值观或思维方式应该建立在二者互补的基础上。

⒈西方价值观的弊病(1)“以人为中心”的傲慢自大“我们的失误是西方世界的失误,其根源在于流行的价值观。

在我面前展现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身边的自然
陈维彬
园林研1602班
2016104061001
关于人居环境的的书籍众多,我挑了一本我未曾读完的经典《设计结合自然》作为此次参考,就书中的一些内容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讲一下自己对于现在人居环境的思考,以及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及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城市与乡村
尽管出生于浙西南的丽水庆元,对于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或多或少还是能够感受到一些相似的体验。

老家位于集镇与国家自然保护区之间,从我家出发有两条清晰的道路,十分钟车程到达市区,半小时车程到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最后通往临近的龙泉市。

到集镇的路是一段下坡路,很快就能到达我们当地最著名的企业的一个工厂,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每到周末那个方位的工厂总能飘来阵阵黑烟。

即便如此,庆元依旧获得“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称号,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县城周边高密度的植被覆盖率。

另一条路线的情况确是相反,越往上坡方向行驶,植被更加丰富,虫鸣鸟叫不绝于耳,沿着山脊修垦出的梯田在秋天总是金黄满地,远处的山谷总会传来瀑布隆隆的水声,再继续向前就是百山祖冷杉的遗存地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了。

我童年时代在老家度过,初中开始外出求学,对于近十年来乡村的蜕变与城市的变化都接触得较多,通过阅读《设计结合自然》第一章:城市与乡村,让我想起很多以前未曾注意,但是确实是发生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故事。

乡村:每年的八九月份是我们当地的梅雨季节,门前的松源溪总会定时的发一次洪水,并且严重的时候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损失,并对河床的地形带来巨大的变化。

松源溪在我印象里最初的样子是河床中间高出一块由卵石自然冲击堆砌的“岛屿”岛,上面长满了藤本植物和到处飞的蝗虫,而河水被这块高地一份为二,水流量终年相差无几,村民过河依靠大石块做成的汀步(小时候很畏惧,因为汀步之间距离太大,往往一不小心就掉入水中)。

而98年的洪灾过后,河中高地被冲得支离破碎,汀步的石块也不见踪影,河水由两条变成一条,小时候的一个娱乐场所就随之消失,我那时候天真的以为过一年就会有新的“岛屿”产生,可事实是,在极小程度下的人为干预下,直到现在也只是一个雏形,零星的乌桕与银叶柳在河床中间孤单摇摆。

图1松源溪上游近况
再接下来就是松源溪上游和下游都开始修建各种小型水库,虽然水库对于防洪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终究干扰到大自然自身的系统。

在无水库年代,每年夏天捕鱼,冬天的时候下游的鱼就会补充上来,这样才能持续下去,而自从修建了小水库,加上人们的无节制的捕杀,家门口这段溪流已经多年不见满溪的河鱼。

加上靠近居民区的一段驳岸被做成硬质驳岸,不见当时长满了野草的溪边绿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垃圾的堆积,严重影响了水质。

城市:对于13岁的我来说,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水脏得不堪入目,松源溪一直流动到城市的过程是一段慢慢变脏变丑的过程,沿河的铅笔厂,木制品厂、水泥厂、生活污水等等都给这条庆元人的母亲河带来毒素。

初中宿舍窗前就是松源河,沿河的溪沿路总是破败不堪,过往的行人因为难以忍受河里飘来的臭味,都是匆匆而过;第二个印象是城市道路的拥挤不堪,老城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往城市拥挤,导致城市进一步的拥堵;第三个印象是这里有乡村没有的大超市,便利的服务设施、丰富的游乐场所。

(那会儿庆元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
在县城的六年时间,经历了县城重要的改变:整治松源河,建立污水管道系统,将污水收集排放至污水处理厂,整治沿河工厂,净化水质;整治河边场地,建设水边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去处;征用大片农田,建设居民区,扩展城区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城市居民来考虑的措施。

相比于城市,我还是更喜欢乡村的味道。

当然不是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选择何者比较重要,而是两者都重要,都有利弊所在,但是共同点在于自然环境对于两者而言都是极为重要,乡村依靠自然环境生活生产,城市依靠自然环境进行休闲娱乐,两者都是不可或缺。

我的这段关于城市与乡村的记忆加深了我对于设计结合自然的理解,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把人类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而要把人和世界结合起来观察与判断[1]。

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说自己的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而我觉得以人为本的设计,不仅仅是针对人性化的设计,还要自然化的设计,应该跳出人的视角,站在自然的角度,艺术、生态的范畴去看待设计,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海洋与生存
通过学习沙丘的演变形成过程,我们应当相信:自然是进化的,自然界的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具有规律的;人类利用自然的价值和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对某些方面要禁止。

通过对比荷兰人与美国人两者对于海洋与沙丘截然不同的态度,能够发现:荷兰人对于海洋与沙丘的尊重的态度使得自己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先天不利的国土条件下,在尊重自然演变的前提下,依旧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生存空间;而美国人无视自然的承受与不可承受,未能顺应自然条件,在不适合的地区建设城市,汲取仅有的地下水资源,恶化海洋环境等等,都是造成灾难发生的原因。

行文至此,想起十年前“桑美”台风袭击浙南地区时,因为泥石流爆发而近乎全村覆没的庆元荷地镇石木下村,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因为不尊重自然,过度的向自然索取价值,而导致灾难发生的例子:石木下村的经济产业主要以香菇种植业为主,而香菇种植主要以木材为原材料,因为当地工业较为欠缺,所以更多人投入香菇种植行业,导致村子周边的山林被严重砍伐,这样的后果就是平时掉以轻心,一到关键时刻就因为水土保持能力下降而引发洪灾与泥石流,导致灾难发生。

如今,灾难已经过去满八年,八年时间能让人忘记很多事情,泥石流过后的村庄也重建好,裸露的山坡也渐渐披上新装,但是伤痕仍在,依然在提醒石木下人,提醒庆元人要正确对待与自然的关系,从村庄布局与自然的关系到发展产业与自然的关系,都需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与自然和谐相处。

图2石木下村受灾之后留下的伤痕
设计结合自然,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否则会带来不期的灾难。

困境---东西方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
原文中提到西方世界对于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的处理的失误根源在于“流行的价值观”即为“在我面前展示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具有天赐的统治一切的权利”。

根据这些价值观的存在,西方人不是要去寻求与大自然的结合,而是要征服自然。

书中关于东方人对人与关系的态度是对于接受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为例来进行阐述,而在此,我想浅谈下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态度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周维权老先生曾提到“在生产力的水平很低的古代,人们不可能科学地区理解大自然界,因而视之为神秘莫测,对许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怀着畏敬的心情加以崇拜,这种情况一直到文明社会的初期仍然保留”。

中国人一直到秦朝统一六国都对着自然有着谜一般的崇拜心理,最高权力者喜欢以“天子”自居,象征着自己的权利是上天赋予,所能做的上限也是在自然规律之内,寻常百姓更是对自然有着更加的依赖:近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便是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且依靠自然得来的精神财富。

图3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
而“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等态度,更是为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一个和谐的基础,风水学说等想法则是顺应自然设计而衍变产生的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想法,这种学说还在影响着中国人关于自然与生活环境的态度,并且还会继续影响下去。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老一辈人的逝去,传统思想的断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蔑视老一辈人视为珍藏的财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更是嗤之以
鼻,近年越来越多的“癌症村”被报道出,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那些创造当地巨大的GDP的工厂只求个人眼前利益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导致自然环境变差,水体严重污染,因而致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更有甚者导致整个村庄癌症病人暴增。

这就是近几年,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而随着浙江省“五水共治”如火如荼地开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提出,都是在重申现如今中国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而这些将会继续指引着我们今后的发展思路,设计要结合自然,要生态,要未来。

写在最后
《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之所以能够称为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因为它在特殊的年代提出特殊的观点,给那时候正在徘徊犹豫的人们提供一本具有足够借鉴性意义的书籍。

到现在回头来看,可能那会儿麦克哈格的笔风较为尖锐,剖析问题的角度也有欠缺考虑的地方,但是,《设计结合自然》仍不失为一本经典著作,依然能够持续为我们的未来作贡献,而我们,要做的则是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作新时代的适当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