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茶的起源_品质成分与保健功效_汤鸣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探索中国白茶的起源、品质成分与保健功效
汤鸣绍
(福建省茶叶学会 350001)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白茶的起源与现代白茶的原产地,介绍了白茶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系统地归纳
了中国白茶的保健功能,供白茶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中国白茶;起源;品质成分;保健功效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微发酵茶,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而得名。主产于福建福鼎、政和、建阳、松溪,台湾等地也有少量生产。长期以来是福建传统的外销茶。销往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德国、荷兰、法国、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和地区。而内销极少,以致许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白茶。
白茶性寒凉,味清淡,是民间常用的降火凉药,具有消暑生津,退热降火、清凉解毒的功效。由于白茶制法独特,只经适度的自然氧化,因此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品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白茶的保健机理,诸多保健功效的发现促进了白茶的消费。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白茶认识的日益深入,白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白茶起源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的发现和始用,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人类利用茶为食、为药。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煑羹饮,晒干收藏。白茶的制法就是采下鲜叶,自然晾干、晒干,最后收藏。由于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栽培面积小,产量有限,也没引人重视。从神农时代的药用开始一直沿用到现代,制法基本没变。比绿茶诞生还要早2000多年。所以是六大茶类最早的茶类。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类的演变,后期才从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红茶以至再加工的各种花茶、紧压茶、萃取茶、香味果味茶、保健茶和茶饮料等。
唐代陆羽《茶经》(758年)七之事《永嘉图经》中记载的“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是指茶树品种。经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宋代赵佶《大观茶论》中出现的“白茶”,其实是早期产于北苑的野生白茶树,采制方法是蒸圧而成团茶,非现代白茶;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将“白茶”列为茶叶七个品类之一,也是白茶品种,不是白茶制法。这与现代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的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相似,都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制法都不是白茶。
白茶的制法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代田艺衡所著《煑泉小品》(1554年)中所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青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明代闻龙《茶箋》(1630年)进一步阐述:“田子蓻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这种“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当今白茶制法的特点。明朝陆应阳在《广舆记》中写道:“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清代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都有关于绿雪芽的记载。民国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时考证出:“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痳疹圣药”,运售国外,价与金埒。太姥山一片瓦寺(鸿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制作绿雪芽(现已由丹井茶室阙居士打理),每年架梯到鸿雪洞顶采摘野生茶树的芽,晾晒成干茶后待客,成品如白毫银针。福鼎还有一个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有一位蓝姑在此居住,以种蓝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她将所种的绿雪芽作为治痳疹的良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感恩戴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其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到汉武帝时,派遣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座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古白茶的诞生与福鼎民间流传的太姥娘娘之蓝姑传说不谋而合。太姥山周边的原住民和僧侣们,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仍执著地沿用晒干或阴干方式制茶自用,山民这种自制的土茶,俗称“畲泡茶”、“白茶婆”。
2010年3月2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证实,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的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共出土了数十件茶具的渣斗,其中一件铜质渣斗内发现了距今1000年的珍贵茶叶,大约有30根。经过考证,考古工作者初步认为这些茶叶是产自福建的珍贵白茶,十分稀有[3]。
以上所引的史书文字记载虽然还不多,但已能证实古白茶起源的悠久历史。
商品性现代白茶的起源,不同品类的原产地各有不同。据林今团考证,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年(1772-1782年)由建阳漳墩镇南坑茶农肖乌奴的高祖创制。当时称“南坑白”,以菜茶品种采制,故又称“小白”或“白毫”。自道光元年(1821年)后,发现水仙茶树品种,同治九年(1870年)水吉以大叶茶芽制“白毫银针”。 并首创“白牡丹”。 道光年间,建阳白毫茶开始远销甘肃等西北地区。同治七年(1868年)后建阳白茶大量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和香港等地。
白毫银针:据《福建地方志》等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人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清咸丰七年(1857年)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良种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以福鼎大白茶芽制银针,称“大白”。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制的银针(后称土针)10多倍。约在1860年后就停止生产“土针”。
政和县在清光绪五年(1880年)选育出政和大白茶品种,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白毫银针在1891年就已有外销。
白牡丹:采用大白和水仙茶之一芽二叶者,其初制品称大白和水仙白,经精制拼配称白牡丹。建阳水吉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后首先创制。政和县至1992年才制造白牡丹。
贡眉和寿眉:采自菜茶一芽二、三叶制成的称“小白”,其精制品称贡眉和寿眉,创制时间与白牡丹相近。
新工艺白茶:是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与福鼎白琳茶厂为适应港澳茶叶市场的需要,于1968年研制的一个新产品。其原料要求同白牡丹,嫩度可略低些。其制作工艺为:萎凋、轻揉、干燥、拣剔、过筛、烘焙、装箱。
白雪芽:又称福建雪芽,是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郭吉春于1989年研制的一种白茶专利产品。外形介于白毫银针与高级白牡丹之间,芽多芽壮,白毫密披、色银白带绿,芽叶连枝、新频美观,香气清高鲜爽,毫香显、滋味鲜醇爽口,汤色淡绿或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明亮。泡入杯中,犹如鲜花朵朵,品饮时给人以美的享受。1989年获农业部优秀农产品称号和福建省名茶一等奖。1993年“白茶福建雪芽生产方法”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0年代少量出口到香港。
2 白茶的品质成分
白茶的品质成分包括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生物碱、茶多糖、芳香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功能成分。
湖南农业大学杨伟丽教授等于2001年以同地点、同品种、同嫩度的鲜叶,同时加工成六种茶类的茶样,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差异(见表1)。结果表明 ,氨基酸、黄酮类、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均以白茶含量最多,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水浸出物则以绿茶含量最多。
表1 六类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
茶类氨基酸(%)茶多酚(%)黄酮类(mg/g)咖啡碱(%)可溶性糖(%)水浸出物(%)鲜叶 1.59223.59 1.28 3.4411.7845.6
白茶 3.15513.78 2.05 3.8612.5031.9
绿茶 1.47522.49 1.19 3.389.9744.4
乌龙茶 1.42512.78 1.32 3.099.0627.9
红茶0.9707.93 1.55 2.998.0623.9
黑茶 1.37515.51 1.03 3.019.4524.7
黄茶 1.36116.71 1.15 3.0910.5727.6
2.1氨基酸
白茶特有的清甜爽口品质特征与其氨基酸含量很有关系。六大茶类白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而且比鲜叶含量还高出近一倍。鲜叶中氨基酸约有30多种,其中茶氨酸在茶叶中占游离氨基酸的40%-60%,具有鲜甜味和高鲜的香味特色,对白茶的滋味,色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茶氨酸具有安神、降血圧、增强记忆、提高免疫功能等多种保健功效。
2.2 茶多酚
是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多,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儿茶素类中主要包括简单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茶多酚是影响白茶滋味、色泽的重要品质成分。现代医学证明,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抗过敏、抗突变、抗癌、降血脂、降血圧、降血糖、杀菌、消炎、增强免疫力,防龋齿、除臭、解毒、抗艾滋病病毒等多种功效。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性、抗氧化、降血圧、除臭等功效。白茶中黄酮类的含量比鲜叶与各类茶都高。
2.3 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含量占3%-5%,并含少量的可可碱、茶碱。是茶汤滋味的重要组分,带苦味,具刺激性,有提神兴奋、强心、利尿、消除疲劳、抗过敏、抗喘息等作用,其他生物碱还有扩张血管、利尿、解毒等功效。白茶所含咖啡碱比鲜叶与其他五类茶含量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