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一、高温环境下的机体代谢特点
一、高温环境下的机体代谢特点一、高温环境下的机体代谢特点第七章、不同环境和职业人员的营养第一节高温环境人员营养1、高温环境下(通常指32℃以上工作环境,或35 ℃以上生活环境)的能量代谢改变:高温致机体基础代谢增加,同时机体在对高温进行应激相适应时.大量出汗、心率加快等进行体温调节,可致机体能量消耗,耗氧量增加。
2、高温对消化系用的影响: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致失水可使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减少,出汗伴随氯化钠丢失,使体内氯急剧减少,也将影响到盐酸的分泌;使胃的消化吸收及排空受影响高温刺激体温声中枢兴奋及伴随而致的摄水中枢兴奋,也将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性。
这几项共同作用的畏,使高温环境下机体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
3、水和无机盐的丢失高温环境下,机体为散发能量而大量出汗,人汗液99%以上为水分。
0.3%为:矿物质,其中最主要为钠盐,约占汗液矿物质总量54%~68%。
其次是钾盐。
热环境中,气温在36.7。
C以上时,通常损失氯化钠可达15~25g/d,每天应增加氯化钠25g-30g。
如不及时补充水和氯化钠,将致严重的水盐丢失,当丢失量超过体重的5%时,则可致血液浓缩,体温升高、出汗减少、口干、头晕、心悸等中暑症状。
补充水分最好多次补给,每次少量,这样可以使排汗减慢,防止冲淡胃液和食欲减退,减少录量,并可减少水分蒸发量。
4、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水溶性维生素丢失高温环境下汗液和尿液排出水溶性维生素较多,其中以VC最多,其次维生素B1,其他维生素等也有相应量的丢失。
5、可溶性含氮物丢失:高温环境下,氮由机体损失有几条途径。
首先,汗液中含有大量氮,可溶性氮含量为0.2~0.7g/L,其中主要是氨基酸,此外,还有肌酸酐、肌酸、尿素、氨等含氮物。
丢失量为206~229mg/h,在这种己下机体可出现负氮平衡。
失水可促进组织蛋白的分解,尿氮排泄增多,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并可因此又促进水分由机体损失。
所以在高温环境中生活劳动人员饮食中蛋白质供应问题,应该注意,但不宜过多,高温环境下生活和劳动人员的蛋白质供给量仍芏总能量 2%~15%。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一般将海拔3000m 以上地区称为高原。
因在这一高度,由于大气氧分压的降低,人体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常出现低氧症状。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6,人口约有1000 万。
一、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需要(一)能量需要量人体对高原地区的反应,首先是为了从低氧空气中争取到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量,因此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
严重低氧情况下食欲减退,能量供给不足,线粒体功能受到影响,因而代谢率降低。
但在同等劳动强度条件下,在高原的能量需要量高于在海平面者。
一般情况下,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在高原适应 5 天后,比在海平面上的能量需要量高3%~5%,9 天后,将增加到17%~35%;重体力劳动时,增加更多。
(二)各种营养素需要量1.碳水化合物在3 种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最灵敏地适应高原代谢变化。
碳水化合物膳食能使人的动脉含氧量增加,能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增加换气作用。
有研究证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能将动脉氧分压提高6.6±3.7mmHg,肺扩张能力可增加13.9%。
机体摄食量不足,,tl,脏线粒体上三羧酸循环中脱氢酶特异性活力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的活力均下降。
可见在高原地区,应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维持体力非常重要。
有人建议,碳水化合物占供给量的比例,可提高到65%~75%。
在 6 200m 高度膳食中应含有80%碳水化合物、10%蛋白质和100k 的脂肪,以便提高机体耐低氧的能力。
糖和糖原是机体在紧急情况下首先被动用的能源物质,并且维持血糖水平对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对急性低氧的耐力,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使肺泡和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增大。
有人证实,4300m 高度口服葡萄糖110g,可提高肺动脉弥散率13.9%,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膳食的动物耐受低氧程度大于高蛋白膳食,并且高碳水化合物对低氧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充
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充作者:尹诒顺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8年第02期一、高原环境对身体机能系统的影响高原具有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温度低、风速大、空气湿度低、太阳辐射及电离辐射强等特点。
因此对人体的刺激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代偿和适应性反应,最终引起运动员机体发生生理生化和机能等方面的影响[1]。
1.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的耗氧量是全身各器官中最高的,占比全身耗氧量的20%,其对氧气缺乏最为敏感,在急性缺氧时,可表现为头痛、嗜睡、四肢肌肉无力、运动协调障碍等,慢性缺氧的表现为中枢和身体的疲劳感强。
2.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稀薄,机体为获取充足的氧气采取增加呼吸频率及深度的方式获得氧气。
经过高原低氧训练后,运动员的通气量、摄氧量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显著升高。
3.血液循环系统。
缺氧会使运动员心脏每搏量增加,骨骼肌中的毛细管增多;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使得红细胞生成增加,红细胞代谢速率增加,综合以上经过高原低氧训练后会增强运动员的血液循环系统能力[2]。
4.胃肠道系统。
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气压降低,胃张力降低,胃肠道血流量降低,使得胃肠蠕动及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恶心、胃胀、食欲下降等情况。
5.骨骼肌系统。
在低氧环境下,由于氧气摄入量减少,身体产生代偿反应,增强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增加对氧气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骨骼肌对氧代谢能力[3]。
6.内分泌系统。
在高原训练中,运动员的血浆睾酮、游离睾酮会增加,而皮质醇水平一般呈下降的趋势[4]。
二、高原环境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1.能量。
高原地区的环境特点,使机体热量损耗增加,同时由于食欲降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以及消化功能减弱,多重原因下,可引起运动员体重下降。
因此在高原训练期可采取运动负荷逐步增加的方式,减少高原训练初期的能量消耗,避免能量的较大亏空,当度过习服阶段后,增加食物的摄入量满足能量的需求。
2.碳水化合物。
在低氧环境下,机体会增强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使得糖原储备消耗快[5]。
(十一)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掌握要点:1、高温环境条件下人群的营养需要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3、高原缺氧习服过程中的营养需要4、增强耐氧能力的膳食措施5、铅作业人员的营养6、苯作业人员的营养7、噪声作业人员的营养8、营养素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9、运动员的营养需要10、脑力劳动者的营养需要概述:特殊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人群,与处于一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健康成人比较,他们在生理或营养代谢方面有其各自的特点,其营养需要和膳食供给方面应该有其特殊要求。
除了按照膳食指南八条原则以外,他们在膳食营养上还有特殊要求。
特殊环境人群指处于特殊生活、工作环境和从事特殊职业的各种人群,包括处于高温、低温、缺氧环境,有毒物质、噪声、放射作业环境下生活或工作的人群,以及运动员、脑力劳动者等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
由于这些人群长期处于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下,或高强度的体力或脑力应激状态中,他们体内的代谢会发生对机体不利的变化,如果不注意其营养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他们适应这些不利环境的能力就会降低,而且容易发生疾病。
如果改善处于不利环境人群的营养状况,可增加其习服能力。
习服能力又称为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处于不同环境中各种人群的营养特点及其营养需要,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环境或职业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高温环境人群营养高温环境通常由自然热源(如太阳光)和人工热源(如锻造场、锅炉房等)引起,前者一般是指在热带或酷暑35℃以上的生活环境,后者为32℃以上的工作环境,相对湿度大于80%、环境温度大于30℃的环境亦可视为高温环境。
高温环境下可引起人体代谢和生理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机体代谢增加,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等。
由于炎热大量出汗而随之丢失大量水分、氨基酸、含氮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加上食欲下降和消化功能降低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摄取,如果长期在热环境下作业得不到及时的营养补充,势必会影响机体的营养状况,降低耐热及工作能力。
不同环境和职业人员的营养剖析
不同环境和职业人员的营养哈医大一院临床营养科吕和高温环境低温环境高原环境航空航天航海与潜水运动员放射性工作人员矿工职业接触有毒害物质人员第一节高温环境人员营养高温环境:通常指32℃以上的工作环境或35 ℃以上的生活环境。
一、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1.能量代谢的改变:热能消耗增加原因:高温环境下机体通过大量出汗、心律加快等进行体温调节,此过程可引起热能消耗增加。
高温环境下引起体温上升,基础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加大,热能消耗也增加。
2.消化系统高温环境下机体水分丢失及血液的重新分配,可使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氯化钠的丢失,影响了胃液中盐酸的生成;胃肠道功能下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降低。
高温可使摄水中枢兴奋,而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作用。
3.水和无机盐的丢失: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排汗量随环境的温度、劳动强度和人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排汗量:一般为1.5L/h,最高达到4.2L/h。
汗液成分:水分——99%以上无机盐——0.3%以钠盐为主,占汗液无机盐的54%~68%,一般通过汗液损失的氯化钠可达15~25g/d,其次是钾盐,其余还有钙、镁、铁、锌、铜、硒等。
4.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主要丢失的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1。
报道称,每升汗液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10mg,维生素B1 0.14mg。
5.氮的排出量增加高温条件下出汗造成可溶性含氮物的丢失,汗液中可溶性氮的含量为0.2~0.7g/L。
主要是氨基酸,此外还有肌酸酐、肌酸、尿素、氨等含氮物。
失水和体温升高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使尿氮排除量增加。
因此:高温环境下易出现负氮平衡。
二、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求1.水和无机盐水量:中等劳动强度中等气象条件时日补水量需3~5L。
补水方式:少量、多次补充。
无机盐高温下每日由汗水中排除的食盐可达25g以上,若不及时补充,严重时可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等。
补充盐量一般在15~25g即可。
此外随汗液丢失的含有钾、钙、镁和锌,其中最应注意的是钾。
有关高原环境下运动营养研究综述
243研究与交流课题来源:1.高原运动对竞技能力及健康促进的关键技术研究 2019-HZ-810;2. EPAS1基因表达规律及lncRNA 水平对高原训练运动能力适应的影响2019-ZJ-7010。
作者简介:杜霞(1984—),女,新疆伊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原运动医学与运动营养。
有关高原环境下运动营养研究综述杜霞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高原体育科学优秀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全面地综合了高原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营养补充问题。
对高原环境下从人体最基本的6种营养素及抗缺氧中药对运动营养的补充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对今后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以及高原营养研究补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环境;高原训练;运动营养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如空气稀薄、气压低,氧含量少等,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训练,所有的新陈代谢都加剧,对运动员营养代谢及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运动员能量消耗增加,更要注意运动员的合理营养。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营养对其训练效果至关重要,如何通过运动营养改善高原缺氧习服、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和疲劳恢复仍然是当下高原营养领域的热点。
本文对近年有关高原环境下的运动营养文献及专著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对今后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以及高原营养补充提供参考。
一、高原环境下营养素对高原运动训练的影响(一)维生素及矿物质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耐缺氧能力和能量代谢功能下降,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不仅加重机体缺氧状态,同时出现血乳酸堆积,导致体内疲劳物质增加,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不同程度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和低氧适应能力,尤其是运动训练期间,对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尤为重要,对改善运动员体能恢复和促进运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维生素C 可改善缺氧状态下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高氧的利用率,促进机体低氧适应能力;维生素B 族可增加机体有关酶的活性,加速酶促反应,从而提高氧的利用率,减少乳酸堆积;维生素E 族可减少机体组织对氧的消耗,降低血压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度,缓解血液粘稠提高氧的运输能力,改善心肺功能,但很难从食物中得到补充,需要适量服用制剂,建议每天补充量为400个国际单位。
高原环境下人群营养
高原环境下的人群营养【摘要】高原环境下,人体处于缺氧环境,体内代谢对机体产生不良变化,人体生理状况出现一系列变化,缺氧状态下,机体营养代谢受到干扰,大脑功能受到损害,同时缺氧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等,加重缺氧现象,人体营养物质代谢转化及利用受到较大影响,机体消化功能及食欲下降,机体营养状况较差,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通过高原环境对人体代谢影响进行分析,分析高原环境下人群营养原则及膳食措施。
【关键词】高原环境;营养代谢;膳食措施我国高原地域广阔,高原一般作为登山、科研及军事等行为的重要区域,因此常年有大量人员居住及工作。
高原环境下人群处于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在80%以下,可导致低氧血症的出现,导致气促、神经、胃肠系统等出现严重不良症状,机体营养代谢出现紊乱,胃张力降低,饥饿感降低,同时饮食后胃蠕动明显减弱,延长胃排空时间,消化液分泌量亦明显减少,机体环境受到影响,机体营养缺乏,不能满足人员生理需要,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
1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高原环境主要特点为低压缺氧,平原人进入高原环境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会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具体表现如下。
1.1呼吸系统,进入高原后,人体呼吸次数明显加深,呼吸次数明显加快,缺氧加重亦导致频率加速,人们可出现胸闷气短情况,呼吸困难症状,随着对环境适应,逐渐恢复正常。
1.2消化系统,高原环境下,胃肠道蠕动及消化腺分秘受到抑制,除了胰腺分泌出现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肠液、唾液、胆汁等分泌物明显减少,胃肠功能出现明显减弱,从而引起腹胀、食欲不振、便秘、腹泻及上腹疼痛等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受到影响,同时缺氧导致食欲减退,加重缺氧症状,从而导致营养物质代谢转化及利用受到影响。
缺氧初期营养素代谢的变化如下:①碳水化合物:缺氧初期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作用均明显增强,葡萄糖利用率明显增加。
机体习惯后高原环境后,氧化镁活性明显增加,随着机体适应,调节磷酸戊糖旁路及糖酵解酶的酶活性明显增强。
高原环境营养措施
高原环境营养措施引言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环境特点,如高海拔、低气压、低氧气浓度等,这些特点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营养措施,以维持身体健康和适应高原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高原环境下的营养措施。
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和氧气浓度的降低,人体的机体耗氧量增加。
为了补充能量以满足身体的需要,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是很重要的。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首要能源来源,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帮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
主要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等,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高蛋白质摄入在高原环境下,身体的代谢加快,蛋白质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身体功能的维持和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原地区的居民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蛋白质摄入的主要食物包括动物性食物(如肉类、鱼类、蛋类和乳制品)和植物性食物(如豆类、坚果和大豆制品)等。
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高原地区的居民往往存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问题。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高原环境下,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通过膳食摄入或者食物补充剂来获得。
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摄入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充足的水分摄入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气温的升高和气压的降低,人体的排汗量会增加,从而导致水分流失增加。
为了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高原地区的居民需要充足地摄入水分。
水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细胞代谢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饮用足够的清水,以满足身体的水分需求。
结论在高原环境下,身体的需求和适应能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和适应高原环境,人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营养措施。
维生素B族对高原世居者认知的影响
维生素B族对高原世居者认知的影响作者:秦晓鹏王昊楠来源:《食品界》2024年第01期本文綜合分析了维生素B族对高原世居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合理膳食结构和营养补充是增加高原世居者维生素B族成分的摄入并改善认知功能的有效途径,而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案和评估手段也是探究维生素B族对高原世居者认知功能影响的重要保障。
本综述旨在为今后维生素B族在高原世居者中的应用探究和实践提供支持和指导。
与低海拔地区人群相比,高原世居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使高原世居者适应了高原环境的独特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同时,高原世居者的饮食结构、劳动方式、社会文化等与低海拔地区也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因素都对高原世居者的身体健康和认知功能产生了影响。
1.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发现,高原世居者饮食结构单一,缺乏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B族等),缺乏维生素B族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和运转方面的问题,影响身体健康和认知能力。
同时,因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等多种原因,高原世居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正在发生变化,也对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功能产生了影响。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B族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运转有显著影响。
维生素B族不足会导致认知功能的退化,引发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等。
高原世居者群体可能存在维生素B族缺乏,并与其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因此,补充维生素B族对高原世居者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同时,在科学客观地探讨维生素B族对高原世居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营养补充等方式,优化高原世居者的认知功能,以更好地解决高原世居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
2.维生素B族分类、功能和来源2.1维生素B族的分类维生素B族包括多种互为联络的维生素,如B1、B2、B3、B6、B9、B12等,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维生素B1可参与人体的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以及维持神经系统和心肌的正常功能。
2024年低气压环境与膳食营养(三篇)
2024年低气压环境与膳食营养低气压环境主要是指高原和高空环境。
低气压环境空气中氧分压比常压环境低,因此肺泡气中氧分压相应下降,肺泡与血液中氧分压差下降,这又造成血液与组织中氧的压力差降低,使组织供氧不足而发生缺氧。
突然的严重缺氧可导致昏迷,轻者可出现高山适应不全或高山病。
缺氧也使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胆汁及肠液的分泌量减少。
初次进入3200米高原者,空腹胃液量及胃液中游离盐酸含量都比当地人低。
早在19xx年就有人提出,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消除缺氧引起的症状。
在模拟3350米高度摄取水果、糖果等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与摄取肉、鸡、蛋、干酪和干果等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比较,摄取高碳水化合物者呼吸气体交换量、动脉中氧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都较高。
在飞行前吃高碳水化合物者,可以飞达相当于4572~5182米的高度,而飞行前若吃高蛋白或高脂肪膳食者或不进餐,就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高原环境比较寒冷,因此要供给充足的热量。
供给热量中蛋白质来源应占12%,碳水化合物应占60%以上;或每天供给的碳水化合物量不低于320克。
还有人主张在高原缺氧环境中每人每日至少应食用75克蔗糖。
由于在缺氧条件下造血活性增加,因此还应增加铁的供给量。
在发生急、慢性高山病时,需采用综合疗法,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这样可以减轻急、慢性高山病的症状及急性高山病所引起的体力下降。
补给多种维生素是综合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尤其要补充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吡哆醇、抗坏血酸及维生素P。
由于消化道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要供给容易消化的食物。
2024年低气压环境与膳食营养(二)引言随着人类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长期在低气压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在低气压环境下,人体会面临各种健康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膳食营养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2024年低气压环境下的膳食营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低气压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低气压环境指的是海拔较高或者太空等没有足够氧气供应的环境。
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55000摘要:高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势地貌和显著的气候环境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环境与人类一直以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体,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且持久性影响。
本文对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环境;人体健康;呼吸系统1高原环境对人体感觉的影响通过模拟高原低压环境发现,男性热中性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是机体能够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环境温度)和女性热中性温度随压力的降低而升高,即压力越低,受试者热中性温度值越高。
根据高原列车车厢增氧低压的环境特点,对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进行修正,结果发现列车所在海拔高度和座位在车厢内的位置是影响车厢内乘客热舒适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虽然女性冬季的服装热阻要高于男性,但冬季女性比男性感觉更冷;低压环境中男性热中性温度要低于女性,温度越低,男女中性温度的差值越大。
拉萨居民对高原低压气候环境的热适应主要体现在对低压缺氧环境的生理适应、较强的太阳辐射带来的心理期望和对高寒气候的行为适应,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降低,人体感觉越凉,在压力回升的过程中,人体感觉越暖,结合升降过程再回升至常压时,人体热感觉存在滞后。
总之,低压环境下,人体的热中性感觉升高,会感觉到寒冷,随压力的降低感觉越发明显,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更为显著,说明高原低压环境人体愈发需要注重保暖,以防止高寒性疾病发生。
2高原高血压高原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以下不同点:①高血压患者多为普通体型。
青年人患者较多,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
而原发性高血压病则40岁以后多见。
②高原高血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多见外,其恶心、呕吐、浮肿、气促、心悸等高原病症状较原发性高原病为多。
③高原高血压症患者体征上常有心脏轻度增大,心前区可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音亢进或分裂,心率多较快,发绀等,这些改变与血压高低、高血压时间持续长短无关。
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 高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高温环境是指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或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生产劳动工作环境。
(1)生理和代谢特点:高温环境下随着大量汗液排出,导致钠、钾、钙和镁等矿物质多有丢失;血液浓缩,循环血流减少;消化道血液不足;胃肠道功能减弱以及中枢运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亦下降等。
(2)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高温环境下,一方面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道功能下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降低;另一方面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强,能量代谢相关的维生素需要量相应增加,维生素C和A的消耗量增多,水溶性维生素随汗液丢失增加,水和矿物质丢失。
(3)膳食营养需要:高温环境中的膳食营养重点是增加水和矿物质的摄入,也应适量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并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同时,应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低温环境主要是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外界环境。
(1)生理与代谢特点:低温环境下,人体胃酸分泌亢进;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直接刺激呼吸道上皮组织,引起气道阻力增加;影响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和关节的功能;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及引起局部提问调节和血液循环障碍等。
(2)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能量消耗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利用增加,蛋白质代谢增强,机体对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利用增强;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及维生素A消耗量增加;肾泌尿量增加,血锌镁钙和钠含量下降,体内钙和钠明显不足。
(3)膳食营养需要:①首先应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能量R NI 提高10%~15%,建议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45%~50%、35%~40%、13%~15%;②提供优质蛋白质;③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④注意补充钙、钾、锌和镁等矿物质;⑤食盐摄入应是温带地区的1~1.5 倍。
3.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高原环境是指海拔高于3000m 以上的地区。
9.特殊环境下人群的食品营养要求(150张)
(五)、消化液分泌减少,消 化功能下降
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水是消化液减少的主要原 因; 氯化钠的丢失使体内氯急剧减少,也将影响 到烟酸的分泌; 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及伴随而致的摄水中枢兴 奋也将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性影响。
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使高温环境机体的消化功能减退及食欲下降
(六)能量代谢增加
②可以增加含钾丰富的食物。 一般情况下,各种植物性食物中钾的含量均较高, 所以高温环境下生活、劳动、运动等人员应根据 供应情况尽量多吃各种新鲜菜和水果,如黄豆、 绿豆、赤豆、豇豆、蚕豆、豌豆、香蕉、土豆等。 还要注意钙和镁、铁的问题,补充动物肝脏、蛋 黄等食物。
(二)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外,维生素B1、B2也应补充。 一般认为,高温环境中人员每日膳食中应含 VC150~200mg、硫胺素2.5~3mg和核黄素 2.5~3.5mg才能满足机体需要。 此外,接触钢水的人员应适当增加VA 供给 量(可达5000IU/d)。
云南西北部。
高原环境对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
由于高原、寒冷环境的大气氧分压降低,使人 体血氧饱和度减低。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 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不适应。
由平原进入高原的初期,尤其是4000米以上 的高原时,消化系统与心血管、呼吸、神经等 系统一样,也发生剧烈变化。
(3)出汗时体内分泌的抗利尿素增加,促 进肾脏的水分的再吸收,尿液被浓缩且量减 少,增加了肾脏负担;
(4)出汗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液的舒张压 下降,血流旺盛,收缩压逐渐上升,脉搏增 快,呼吸加深,换气量增大。若长时间如此 可使心肌呈现是理性肥大。 (5)甲状腺:机体受热时甲状腺分泌减少, 可引起血清结合碘含量下降。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一般认为,人在海拔3000米以上就会出现所谓的高山病,但是只要停留2周以上,所感觉到的异常便会逐步消失,这主要是由于体内缺氧的适应机能开始发挥作用。
本篇文章就注重探讨一下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的影响。
1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1.1高海拔地区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变化?首先呼吸就显得困难得多了。
当大气压力下降了25%,这意味着我们呼吸的时候,得到的氧气是不足的。
海拔越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越少,吸入的氧气也就越少。
当空气中的氧气下降到正常值的1/3时,一些轻微的运动,都会显得力不从心。
当吸气时,空气通过鼻子和嘴巴顺着气管进入了肺部,肺中大量的细小肺泡把氧气溶解在了那里。
氧气通过血红细胞,随着毛细血管输送到了全身,释放氧气给全身的组织细胞,以便产生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氧气的输送系统极为高效。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适应平原地区的氧含量。
但是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的时候,往身体中输送的氧含量就不够了,就容易发生缺氧,这对人体是不利的。
这种症状被称为急性高山病。
会让身体极为虚弱,继而会造成头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在高原地区,身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常常是超负荷工作。
通常生活在海平面高度的人们能攀登的高峰,不超过三千米。
也就是说,体内这种输送氧气的循环系统到了3000米以上的海拔,就无法把足够的氧气输送到我们的全身。
1.2高原环境对心脏的影响在高原地区,由于长期的缺氧,使得血管收缩,肺动脉升高,就使得我们心脏的右心负荷增加,继而出现右心衰的表现。
长期的高原也可以出现血压升高。
随着血压的升高,左心系统的后负荷也会增加,那么也会造成左心衰。
所以,长期在高原工作,导致左心衰,或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的风险性会高一些。
1.3高原环境对代谢水平的影响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比较稀薄,氧气含量会降低,导致身体代谢水平加快,从而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进而引起了一些反应。
(1)人体的氧气摄取能力会下降,血液中的氧分子数量减少,使得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受到氧气供应的限制,从而影响身体的代谢水平和新陈代谢速度。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2
《实用营养学》第三周第五讲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2)四、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高原习服(acclimatization)指人或动物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可逆性改变。
高原适应(adaptation)是指久居高原后,人或动物经世代自然选择后所保留的解剖、生理和生化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并具有遗传特性。
低氧耐力,胸部及肺部发育良好,有较大肺活量,强大的心脏储备能力,红细胞数和血给蛋白值保持在平原正常值范围内,无红细胞增多症,无肺动脉高压。
1.血液系统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
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
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
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呼吸系统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
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
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但是在高原地区,也有有利的一面。
因四季分明,湿度低,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空气中臭氧含量高而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
3.循环系统(1)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人每分钟脉搏为72次,是呼吸次数的4倍;当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
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2)血压:平原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
舒张压为70-80毫米汞柱。
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缺氧时血糖降低,糖原分解代谢加强,糖原异生作用减弱,糖 原减少。给动物注射葡萄糖可提高其对缺氧的耐力,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能使人的动脉血含氧量增加。
(2)关于脂肪,一般认为在缺氧条件下膳食脂肪不宜过高。(举例) (3) 高原缺氧初期,含氮物质摄入量减少,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 强,尿氮排出增加,出现负氮平衡。因此,对高原作业人员应给予充足 的蛋白质。
2、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供应:在单纯高原缺氧的条件下,应 增加淀粉类的供应,并适当增加蛋白质的供应,可占总热量的 25%~30%。所给的蛋白质中应有较多的动物性蛋白质,供应较多 的肉类。
四、高原环境人群的合理膳食
3、无机盐供应:为增加钾和铁的供 应,膳食中应多配含钾和铁比较丰富的 食物,如蔬菜、谷类和肉类。同时由于 维生素C 能促进铁的吸收,增加蔬菜的 供应不但能增加钾的供应,而且有利于 铁的吸收利用。
出现症状:
心悸 恶心 呕吐 头昏 腹泻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高原下营养素的需要
1、热能代谢
人体在高原地区,无论是基础代谢状况、休息还是运动, 能量消耗都大于平原,热能需要量应高于海平面者。
人处高原,由于基础代谢率的升高,加上气温低、呼吸 加快等原因,能量消耗明显高于平原。
三、高原下营养素的需要
1、热能代谢 (1) 与平原地区相比,高原地区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增高,
消耗能量增多。 (2) 气温每降低10℃,人体需要增加能量3%—5%,才能维
持热能平衡。 (3) 笨重的防寒服所增加的体力负荷导致热能消耗增加。 (4) 由于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呼吸加快,呼吸作用加强,
从而失热增加。
三、高原下营养素的需要
Hale Waihona Puke 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
营养配餐
不同环境下人群的 营养需求和膳食原则
一.低温环境下人群营养 二.高温环境下人群营养 三.电离辐射环境下人群营养 四.高于环境下人群营养 五.接触有毒物质环境人群营养
单元4
高原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高原环境下人群营养状况与存在问 题、生理特点、营养需要、膳食指南、膳食营 养注意问题。
教学重点:
高原环境下人群营养状况、生理特点、营养需要。
教学难点:
高原环境下人群生理特点。
一、什么是高原环境?
一般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为高原地区。 海拔高度在2438米或8000英尺及以上的机场称之为 高原机场。从生理卫生学的角度来看,海拔3000 米以 上的环境对人体有明显影响。
二、高原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三、高原下营养素的需要
3. 无机盐代谢 (1)钾的丧失和钠水滞留是引起急性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因
此刚进入高原的人应适当补充钾盐,限制钠的摄入量。 (2)同时,在进入高原缺氧环境初期,人体血红蛋白增加,对
铁的需要量增加,铁的吸收率也显著提高。
三、高原下营养素的需要
4. 维生素代谢 高原缺氧影响维生素代谢,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可加速对高原环境
四、高原环境人群的合理膳食
4、维生素供应:根据高原作业者对于维生素的需要,应 当充分注意膳食中维生素的供应,尤其是维生素A、B1、B2、 C 和尼克酸,为此应在膳食中多配瘦肉、动物内脏、奶类、蛋 类和蔬菜。
5、需要供应热熟食:因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酶 的作用,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中进行,如冷的饭菜进入胃肠道内, 则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就不完全,尤其在高原缺氧消化道功能 减弱的情况下更如此,所以必须为高原作业者提供热饭菜。
的适应。尤其对于维生素B1、B2、C 和尼克酸的需要增加。 5. 食欲变化
缺氧可影响消化道生理功能,使用胃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 活性降低,并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 症状。
四、高原环境人群的合理膳食
1、热能供应:热量供应应当高于平原地区约10%,在寒冷季 节则应增加20%甚至更多。
1、由于高原、寒冷环境的大气氧分压降低,使人体血氧 饱和度减低。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 不适应。
2、由平原进入高原的初期,尤其是4000米以上的高原时, 消化系统与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一样,也发生剧烈变化。
主要表现为:
胃肠蠕动功能紊乱 胃液分泌减少 胃蛋白酶活性下降 胃排空时间延长 胃肠胀气 胆囊收缩减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