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的讲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活动若干问题

的思考与建议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验收活动已经启动,县级验收已定于7月中旬在三个学段同步实施,各单位的达标验收也已进入实战阶段。但,从前期调研看,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校本课程窄化、异化问题严重,有些学校将校本课程简单归为乡土教材,甚至将教师培训教材作为校本课程;有些学校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视为校本课程,导致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混为一谈,校本课程停于学科拓展层面。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有课程,

无需求评估;有校本教材,无课程纲要;有课程实施,无课程评价等问题突出,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三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简单重复、低水平运作层面徘徊,课程知识架构与思维建模亟待建立,课程科研含金量不高,导致课程育人功能低下;四是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识淡薄,课程创生能力低下;五是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活动操作思路不清,盲点多多。鉴于此,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探索有效策略,以确保本次达标活动的实效,推进我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健康发展。鉴于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值得重视。

一、关于“什么是校本课程”问题

什么是校本课程?我县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从这一定义看,厘清校本课程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校本课程的生本化、育人性。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问题。“课程是媒介”、“课程是消费品”。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育人的核心和

载体就是课程。作为一类独立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估,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一生本要求决定了校本课程育人归向。学生的发展需求,可能是共性的,如:关于学会做人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基于共性,就要开发必修课程;基于个性,就要开发选修课程。从调研来看,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没有进行学生的需求评估,学生不喜欢,其育人功效自然大打折扣,因而,这类校本课程是不规范的。二是校本课程的多元化、选择性。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结构与方式问题。华师大崔允漷教授曾经说:“课程就是给学生机会。”这一隐喻的意义就在于校本课程给了学生开发与发展个性潜能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具有多元化和选择性的特点。差异性和个性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自己所需课程,而不能一刀切。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要求。前段时间,笔者参加省里的一次学校改革现场会,在一处乡镇小学看到了该校开发实施的以“农耕工具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应当说,开设这一课程,引导学生传承华夏农耕文化的精神是必须的,但如果仅仅停于这一层面,那就偏离了教育“三个面向”的基本要求,更何况,这种课程,如果进行需求评估的话,有多少学生来选择?其开课的必要性值得思考。相反,我们来看,目前,省内外名

校如青岛二中,以社团为主体的校本课程都在上百种以上,像其中的“模联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我县伏山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达到了70多种。曾记得有一位省创新校长,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多少种,从学校现状看,至少要做有多少教学班,就可开设多少种。我们不苛求也不可能每个学生开发一种校本课程,但应当说,开发越多,越有适应性。其三,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学科性。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问题。“课程是有学问的”(华师大崔允漷教授语)。华师大崔允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应当是学科化的,亦即是一类独立的课程,而不仅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即: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针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未涉及的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不是附庸和分支。“课程是学科。”著名学者、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曾将学科课程定义为三个层面: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维体系、学科育人功能。作为一独立学科化课程,校本课程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独立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最终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从目前校本课程现状看,选修类校本课程尚处于兴趣小组活动层面,学生在这些课程中的学习往往是浅层次的简单体验,如简单的动手制作、远足等。通过体验制作的流程或者经历完整的过程,学生会有一定的感受,并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但从整体上看,上述课程在实施的时候效果往往并不好。因此,知名专家倡导校本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

式不无道理。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学校、社区课程资源而自主开发,形成学科化,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能力为重、知行统一”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是学校最直接的产品”,其价值与意义也在于此。

二、关于“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问题

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从三个方面来定位,或者基于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是基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从学校课程看,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活化,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性发展素质,是必修的。第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愿景,是个性化。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的是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一步是做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