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暴力事件的心理学解析_郝思哲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视域下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反思

心理学视域下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反思
_ _
21 00年
__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___ _ - _ r
第2 期
研 究方 法而 言 ,主要 采 用文 献分 析 、访谈 法等定性
分析 方法 .
体 育运 动 的特殊性 也 决定 了体 育运 动 与攻 击有 着不可 分割 的联 系. 国学者 多拉 得 ・ 美 米勒 ( ur) Do ad

方面这 种本 能 又是 不 能过分 压抑 ,否 则必 然导 致 个 问题 的 回答将 直接 影 响到 人 们对 于体 育运 动 的 态
令人 遗 憾 的 个体 心理 障碍 . 育运 动 在 弗洛伊 德 眼 中正 是 攻 击 度 ,直接 影 响到 体 育运 动 发展 的 方 向. 体 性 本 能 可以正 当发 泄 的有 效途 径 ,个体 通过 体 育运 是 ,关 于这 个 问题 至今 没有得 到统 一的 答案 ,从 心
研 究者在研 究过 程 中经 常受 到一 些 “ 阻碍 ” ,难 以 别 是竞技 体 育要 求人 们 不 断地 与 自己、他人 对 比 ;
深入 了解运 动 中攻击 性行 为 ;其 次 ,高社 会敏 感性 不 断地 超越 自己;与这 个过 程相 伴 随 的是 无数他 人 使 得 运动 员以及教 练 员在接 受研 究 时容 易 隐瞒 “ 真 设 置的 障碍 例如 对抗 性 项 目中对 手 对你 的 阻碍 ,以
实情 况 ” ;最后 ,纵观 已有 的研 究绝 大数是 一种理 及 规 则 设 置 的各 种 各 样 阻碍 运 动 员实现 目标 的 障
论探 讨 ,为数 不 多的 实证 性研 究 也 多采 用 简单 的 问 碍 ,运 动 员在训 练 、 比赛 中需要 不 断地 面 对这 些障 更 卷 法. 些都 使 得 关 于体 育 运动 中的 攻 击性 行 为研 碍 ,战胜 这 些 障碍 ;与 此 同时 , “ 高、 更快 、更 这 究 变得 困难 重 重 . 文拟从 心理 学 角度 进 一 步探 讨 强 ” 的 奥 林 匹 克精 神 告 诉 我 们 这 种 克服 障 碍 的过 本 那 体 育运 动 中的攻击 性行 为 ,以期 为今 后 相 关研 究提 程 ,不 断前 进 的过程 是 永 无 止境 的 . 么这就 意味

竞技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竞技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竞技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竞技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学应用已经成为现代体育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心理学应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在这里,我们将会探讨竞技体育比赛中心理学应用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一、心理准备心理准备是竞技比赛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运动员在比赛时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如果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准备,那么可能会无法承受这些压力和挑战,从而影响比赛成绩。

如何做好心理准备呢?首先,树立信心。

运动员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比赛,并且在球场上表现出色。

这不仅需要积累实战经验,还需要实施正向思维和积极态度,例如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出色的、最能行的等等。

其次,预测挑战。

运动员需要预测比赛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与强劲对手的竞争、压力和时间的限制等。

过程中要找到解决办法,例如保持镇静、分析数据、制定应对计划等等加强自我准备。

二、对抗焦虑焦虑是竞技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比赛前,运动员不可避免地会感到紧张和兴奋,如果这种焦虑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它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

要对抗焦虑,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技巧:1. 呼吸练习导致焦虑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呼吸过快或过浅,这会增加心律不齐和心跳速度。

通过深呼吸和舒展释放压力,运动员可以放松身体和情绪。

2. 自我训练自我训练的意思是在赛前自己训练技巧,可以是心理训练,例如闭眼、想象自己进入比赛状态、自我麻醉,以及以其他比赛情况的真实模拟,做到不动声色、自信冷静的状态。

3. 焦虑管理计划学会如何快速应对焦虑是非常重要的。

制定一个焦虑的管理计划可以帮助运动员准备对策。

此外在运动员面对焦虑的时候,即使不进行缓解,在不搞破坏的情况下,处于关键时间的话,也要顶下来,鼓起勇气解决。

三、注意力控制注意力控制是竞技体育比赛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比赛时,运动员需要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和运动,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要保持注意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1. 点状注意集中注意力在下一个动作上,例如掌握指令、点球、传球等,那么从这个点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需要关注的位置。

体育竞技中的心理战术

体育竞技中的心理战术

体育竞技中的心理战术在体育竞技领域,心理战术是运动员和教练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对对手心理状态的分析和影响,以及对己方队员心理调适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体育竞技中常见的心理战术,并分析其有效性与应用。

自我暗示与正面思维运动员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正面思维来提升自信心和比赛表现。

这种战术包括在比赛前进行心理建设,如通过可视化成功的场景、重复积极的自我对话等方法来增强内心的信念和动力。

对手分析与策略制定了解对手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是实施心理战术的关键。

通过对对手过往比赛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弱点和压力点。

据此,运动员和教练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比如在比赛中刻意展示出放松的姿态以减少对手的自信,或在关键时刻施加额外的压力。

情绪控制与应对压力控制自身情绪,尤其是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对于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包括深呼吸、正念冥想和情绪释放练习。

这些技巧帮助运动员在面对失败或是裁判的不利判决时,能够快速调整心态,继续专注于比赛。

团队凝聚力与士气提升在团队项目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士气是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

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共同目标的设定以及彼此之间的正面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团队的整体表现。

教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激励演讲和战术安排来调动队员的积极性。

应对逆境与恢复力培养在体育竞技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

培养良好的恢复力,使运动员能够在遇到挑战时快速反弹,是心理战术的一部分。

这包括学习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保持长期目标的视野以及发展应对失败的策略。

总结而言,心理战术在体育竞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上述各种方法的实施,运动员可以在心理层面获得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战术的成功运用需要基于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影响对手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体育竞赛中的心理斗争研究

体育竞赛中的心理斗争研究

体育竞赛中的心理斗争研究体育比赛中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心理斗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与体育比赛的选手们需要保持冷静、专注,处理好各种挫折、压力和思维与情绪的平衡。

为此,心理学家对于体育心理斗争的研究已经开始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心理斗争是体育比赛中关键的一环。

在高水平竞技比赛中,对方选手的实力常常很接近,此时心理对于比赛结果的影响比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更为显著。

因此,运动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心态,克服内心的恐惧、焦虑和紧张,调控自主神经系统,保持精力集中。

通过心理斗争的掌控,他们才能在比赛中“先发制人”,赢得胜利。

体育竞技中常见的心理斗争有哪些呢?一、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运动员通过言语、文字、图像等方式对自己施加刻意意识上的影响。

比如,在训练中发自内心地给自己暗示说:“我一定能够做到!”或者用“必胜”的口号来激励自己士气。

这能够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对于提高自己在比赛中的成绩至关重要。

二、心理对抗在比赛过程中,对手之间会出现种种心理对抗,这是运动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运动员需要更好地抵抗对手的各种干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摄影机闪光灯的刺激、观众的喊声、裁判的判罚等等。

这时候,心理对抗就显得极其必要。

同样的,众所周知,足球比赛中比分是会改变比赛双方的思考方式的。

当比分不利时,队伍能够调整心态、抗住压力,反而成为反击的良机。

经验丰富的教练和运动员通常具有灵活应对的心理素质,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并从这些挑战和压力中汲取力量。

三、自我调节除了上述手段,运动员有时也需要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冷静的心态。

在比赛中,运动员需要时时刻刻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状况,以避免出现过度激动、紧张或疲劳等情况。

比如游泳运动员在“放慢呼吸”、赛车手在“浅呼吸”、足球运动员在“放松手臂”等都是自我调节的表现。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运动员,斗志就更加坚定,体能和技能的发挥也会更加出色。

四、心流体验心理学中提到了“心流体验”,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

新闻暴力事件中的大众心理研究

新闻暴力事件中的大众心理研究

新闻暴力事件中的大众心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闻暴力事件是指在新闻报道或新闻传播过程中涉及到暴力内容的事件,如恐怖袭击、枪击案件等。

这类事件往往会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焦虑和不安,对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新闻暴力事件的报道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深入了解新闻暴力事件对大众心理的影响机制,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和舆论引导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新闻暴力事件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可以揭示大众在面对暴力事件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改善社会心理健康的建议和措施。

对新闻暴力事件中的大众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的设定为了引导读者对本文的重点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闻暴力事件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大众心理在面对暴力事件时的反应和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暴力事件对大众情绪、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心理辅导对受害者的重要性,并分析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在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暴力事件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和舆论引导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新闻传播环境,减少暴力事件对社会和个体的负面影响。

是对新闻暴力事件中大众心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提升社会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暴力事件中的大众心理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了解大众在暴力事件中的心理反应,有助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通过分析大众对暴力事件的心理反应,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改进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频率。

研究暴力事件中的大众心理,可以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范例和案例。

通过深入研究暴力事件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可以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推动学科的发展。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虐待”现象及纠正方法】虐动物的心理分析百科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虐待”现象及纠正方法】虐动物的心理分析百科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虐待”现象及纠正方法】虐动物的心理分析百科所谓心理虐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学生有意或无意发生的导致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语言或行为的现象。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中小学体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发生一些“心理虐待”现象。

如:现象一:体育课堂中正在进行50米跑教学,由于某学生跑步时总是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有时往往会受到个别同学的嘲讽:“你跑得真慢,蜗牛都比你快”。

现象二:在进行篮球定点罚球教学中,这些现象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自卑、自暴自弃,失去对体育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如何避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学生“心理虐待”现象,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纠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1 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精心研究教材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之间的个体差异往往会给我们的老师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教材内容学习上也会表现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技能教学进度上照顾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则技能掌握较差的学生会“吃不消”,有时因为跟不上而受到同学的讥讽、挖苦,自尊心受损;如果按技能掌握较差的学生水平来组织教学,则学习较好的学生会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素质教育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方法,要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要全面掌握教材和教学对象的情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组织教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信心。

高中篮球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运动归因

高中篮球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运动归因

高中篮球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运动归因摘要: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观察法、访谈法以及调查分析等方法,结合做教练的体会,对攻击性行为进行了相关运动归因,结果显示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队员身体或心理受到挫折以后的失控“行为”。

同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教育措施。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教育措施运动归因一、攻击性行为的释义心理学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个体受到挫折时由愤怒情绪表现出来的向一定对象进攻的行为。

篮球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在竞赛环境中,运动员的“技术犯规”与“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等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或动作而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大多数是队员身体或心理受挫以后的失控“行为”。

二、篮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因素运动归因1.篮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主观因素归因(1)生理因素。

一般当球员在比赛中激情高涨时,就表现出了精神饱满、热血沸腾、激情四射等情景,这些状态都是比赛中的动力之源,但也是构成攻击性行为的条件。

(2)心理因素。

卡伯罗(Capra)的实验研究表明,运动员在从事高水平的情绪练习活动以及受到激怒后,他们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因为球员的身体机能常常处在一种相对高度兴奋的唤醒状态,当个人唤醒水平与内心的攻击意图结合时,更可能对他人实施直接的攻击性行为。

(3)道德因素。

运动员自身修养、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都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道德修养差的学生较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态不好或心术不正者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点表现:①对对方攻击性行为的报复;②个体自尊心的保护性反应;③对技术动作的错误理解。

2.篮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客观因素归因(1)比赛的性质。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一场与名次密切相关的比赛,其犯规频率一般很高,极易形成攻击性行为的挫折之源。

尤其是实力接近的比赛,更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2)裁判员不当判罚。

在高中篮球联赛中,裁判员的判罚对双方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和情绪的控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引言: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的“逆反心理”,即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现教育目标。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1 学生的身体意识不足许多中学生缺乏对身体的认识和体验,对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和投入。

此外,他们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不够熟练,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2 教学理念和方式的不适应传统体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和结果导向,忽视了学生兴趣、体验和个体差异的尊重,这让学生产生了对体育课程的抵触情绪。

另外,一些老师过分依赖惩罚和压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1.3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

有些孩子成长于家庭对体育漠不关心的环境中,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容易对体育课程表现出抵触情绪。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2.1 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对学习体育内容产生抗拒情绪,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

他们可能拖延时间,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并积极寻求逃避的机会。

2.2 情绪低落和消极态度逆反心理的学生常常抱怨体育课程的无聊和疲劳,情绪低落、消极,对体育教学表现出抵触情绪。

他们对自己的体育成绩感到不满意,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

2.3 注意力不集中和表现不稳定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耐心和持久性,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和转移注意力,导致表现不稳定。

他们可能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不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影响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3.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体育赛事中的心理战

体育赛事中的心理战

体育赛事中的心理战一、体育赛事中的心理战在体育赛事中,除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战是体育赛事中的一种隐形战争,能够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和比赛结果。

在激烈的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强弱往往决定着胜负的归属。

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体育赛事中的心理战不仅仅是对手之间的较量,更是运动员自身的内心挑战。

一个拥有坚强心理素质的运动员,不仅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还能够在逆境中振作起来,迎接挑战。

相反,心理素质薄弱的运动员往往在关键时刻表现失常,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三、心理战的策略在体育赛事中,运动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战的策略来影响对手,获取优势。

比如,在比赛前通过言语或动作来激怒对手,让对手失去冷静,影响其发挥;或者在比赛中通过表现出色的表现来打击对手的信心,让对手产生畏惧之心。

这些都是心理战的常见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比赛的走向。

四、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在体育赛事中做好心理战,运动员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被外界因素影响自己的情绪。

其次,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

最后,要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轻易被对手的压力所影响。

只有不断地培养心理素质,运动员才能在体育赛事中做到游刃有余。

五、结语体育赛事中的心理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通过不断地培养心理素质,掌握心理战的策略,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每位运动员都能够在体育赛事中做到心理素质的完美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老师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甚至可能会故意做出一些违背规定的行为。

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阶段特别常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来分析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心理变化等因素使得他们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和体验更为敏感。

此时他们对自我形象和认同的追求,使他们比起小学生更注重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体育课程中的失败和挫折更加敏感,随之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学业压力。

学校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学业上的挑战。

面对如此高度紧张的学业负担,体育课程被他们视为“可有可无”的,因此体育教学往往成为他们发泄内心负面情绪的途径。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体育运动的误解。

他们认为体育只是一项娱乐活动,与他们的学业没有直接关联。

他们往往忽视了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对培养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这种观念的扭曲,使得他们对体育教学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对体育课程抱有抵触情绪。

针对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教师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选择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项目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有竞争力。

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和健康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适当的团队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师还可以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积极表现。

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逆反心理可能会逐渐消退。

教师应该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运动员在竞技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运动心理学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调整竞技状态、增强心理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分析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优化运动员的竞技表现。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作用,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运动心理学基本概念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

它涵盖了运动员在比赛、训练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过程,如动机、情绪、认知、个性以及社会互动等。

运动心理学旨在理解这些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运动员的表现,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优化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运动表现。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在运动竞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其技术发挥、策略选择、团队协作,甚至是在比赛中的决策能力。

因此,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关乎运动员的个体发展,也对整个竞技体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包括动机理论、情绪调节、自信心建设、压力管理、注意力控制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心理训练和咨询的依据,也为教练和体育管理者提供了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策略的心理学依据。

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干预,我们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应对比赛中的挑战,实现最佳的运动表现。

三、运动员心理素质与竞技表现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其竞技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意志力、情绪控制、压力应对等多个方面,都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自信心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核心。

体育与暴力关系的研究争议与辨析

体育与暴力关系的研究争议与辨析

体育与暴力关系的研究争议与辨析作者:刘龙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对于体育是减少了暴力还是增加了暴力这在学术界现今尚存在激烈争议,西方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上述主流观点。

研究认为体育降低暴力假说缺乏实证,受制于体育的暴力源头与属性、竞技体育对攻击行为工具化的行业默认、群体效应对球场暴力的助燃和媒体对暴力报道的不适宜方式,体育客观上制造了更多暴力。

体育对暴力的控制并非如人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可以迁移到运动之外,体育中的暴力正日益被其他利益所挟持,不应夸大体育对暴力的干预作用,其对暴力控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键词:体育;暴力;增加;减少;局限;道德搁置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5-0020-05Abstract:There is still a fierce debate in the academic field on competitive sports can reduce or increase violence,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many western scholars do not support the mainstream view that sport can reduce violenc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hypothesis that sports can decrease violence lacks of evidence. Subject to its violent sources and attribute; the default of aggressive behaviour in games, the group effect on combust the stadium violence, and the inappropriate media reports, all the above proved that sports objectively created more violence. The competitive sports control of violence does not work effectively outside the games as people's wishful thinking,the sports' function of control violence should not be exaggerated, and its control of violence has obvious limitations.Key words:sports; violence; increase; decrease; limitation; moral immunity哈佛大学学者平克认为暴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话题,而体育中的暴力,伴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中学生体育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如何有效地解决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

在我看来,这种逆反心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是越来越重视起来。

很多中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并不足够。

在他们的观念中,课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而体育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因此对体育教学缺乏认同感。

是课程安排的问题。

在中学生的课堂安排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功课压力,因此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往往是比较消极的。

他们会认为体育教学是在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因为参与体育活动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是老师的教学方法。

有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等,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我们要深入思考体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意义。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正确的道德情操和团队精神。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意义,才能够主动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我们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兴趣引导,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只有当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了兴趣,才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采取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

不要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而是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地取得进步。

学校和家庭也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宣传,让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心理学视域下的体育行为 ——对我国运动员运动亲反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

心理学视域下的体育行为 ——对我国运动员运动亲反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

心理学视域下的体育行为——对我国运动员运动亲反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邱 丹结合已有文献知识,整理相关研究数据,从主体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我国运动员亲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包括动机、道德推脱、体育环境以及教练执教风格,并从中找出现有研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充当着道德教育的重要角色。

根据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在体育运动中,依据运动员个体行为结果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将运动道德行为划分为运动亲社会行为和运动反社会行为两个维度。

亲社会行为是指运动员个体表现出的帮助他人或对他人有益的行为,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运动员个体表现出的伤害他人或对他人不利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球场暴力、兴奋剂的使用、球迷行为不当、裁判欺骗等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运动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运动亲反社会行为逐渐成为运动道德问题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探讨动机、道德推脱和运动环境对运动员亲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影响运动员亲反社会行为的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不仅理解运动员亲反社会行为为何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预测和控制未来运动员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动机与运动员亲反社会行为1.1 自主动机是运动员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自主动机是指个体出于自身意愿而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

夏俊丽以运动行为控制量表、运动道德推脱量表、运动亲反社会行为量表三个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对运动员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从而分析出自主动机与运动亲反社会的关系。

其研究结果指出自主动机可以正向预测运动亲社会行为,而无法预测运动反社会行为,自主动机水平与运动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

这说明自主动机水平高的运动员在运动中更倾向于使用内化价值观和自我认知与行为相一致的沟通方式,做出亲社会行为这一过程,如尊重对手、帮助受伤运动员,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获得了兴趣、满足了自身心理需求。

心理学视域下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反思

心理学视域下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反思

心理学视域下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反思邓丽星;齐玲【摘要】从心理学角度对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探讨.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体育运动不可分割的部分;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将会减少参与者的攻击性行为.反之,不良的体育运动环境将会增加参与者的攻击性行为.【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2【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体育运动;攻击性行为;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作者】邓丽星;齐玲【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广西,玉林,537000;海南大学三亚分院,社会发展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9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sport activities from the angles of psychology, raises the point that: aggressive behaviors is an indivisible part of sport s; good sport may alleviate people’s impulse to attack, by contrast, bad sport may enhance people’s desire to attack. Key words: sports activity; aggressive behaviors; psychoanalytical; social learning theory攻击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也一直是人类给予众多关注的问题,正如Parke和Slaby所言:“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哪几个课题,像攻击及其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注”.[1]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和普及,为比赛获胜,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也逐渐增多.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具体而言,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内容上来说主要集中在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或者影响因素)以及攻击性行为控制与干预方法的探讨;第二,就研究对象而言,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以及观众的分析;第三,就运动项目而言,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以及拳击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第四,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采用文献分析、访谈法等定性分析方法. 尽管有关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攻击性行为”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敏感性,使得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阻碍”,难以深入了解运动中攻击性行为;其次,高社会敏感性使得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在接受研究时容易隐瞒“真实情况”;最后,纵观已有的研究绝大数是一种理论探讨,为数不多的实证性研究也多采用简单的问卷法. 这些都使得关于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变得困难重重. 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若干理论支持.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攻击性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不仅仅有攻击性的本能,而且还有表达各种各样本能的欲望,即希望以某种方式释放本能.因此攻击性等本能尽管在人的潜意识层面但有着巨大的能量,总是蠢蠢欲动影响着人的行为.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社会生活中的攻击性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体育运动中呢?在弗洛伊德看来,各种各样的本能包括攻击性赤裸裸地释放都是不被社会现实所允许的,都是要受到社会现实的惩罚;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本能又是不能过分压抑,否则必然导致个体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在弗洛伊德眼中正是攻击性本能可以正当发泄的有效途径,个体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宣泄攻击本能同时不被社会现实所惩罚.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体育竞赛为控制和缓解攻击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能性.比赛中袭击对手的行为使运动员合理地宣泄了被压抑的攻击本能. “体育竞赛提供了一种即安全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解决攻击问题的理想出路与途径,体育竞赛可以使人的攻击行为得到释放并且将攻击行为控制在体育场所内”. “除了战争,体育也许是惟一的一个事物,当出现暴力行为时小仅能够被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容忍,而且可能为之鼓掌欢呼(Rusell,1993). ”[2]不难看出,在弗洛伊德以及众多的研究者心目中,体育运动是个体攻击性合理宣泄的有效途径. 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与攻击性这种本能的释放密不可分,体育运动中伴随着攻击性行为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体育运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体育运动与攻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美国学者多拉得·米勒(Douard)等人认为:“攻击行为始终是挫折的结果. ”“攻击行为的引起始终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总要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3]. 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要求人们不断地与自己、他人对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是无数他人设置的障碍例如对抗性项目中对手对你的阻碍,以及规则设置的各种各样阻碍运动员实现目标的障碍,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需要不断地面对这些障碍,战胜这些障碍;与此同时,“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告诉我们这种克服障碍的过程,不断前进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那么这就意味着运动员的勇攀高峰的过程中势必要经历“挫折”.依据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与攻击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总之,从心理学理论对于攻击性的解释来看,体育运动中存在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必然的.与人们关注体育运动中是否必然存在攻击性行为相比,人们似乎更加关注体育运动对参与者以及社会的“改造”功能,更加关注体育运动是否会改变参与者的攻击性,是增加还是减缓. 因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体育运动发展的方向.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理论的分歧中.精神分析以及支持者认为体育运动是个体攻击性合理有效的宣泄途径,个体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减缓攻击性,体育运动是“社会安全阀”. 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这么一个出发点:攻击性是人与生俱来的. 但是,不少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实际情况不是如此,体育运动有时不仅不会降低参与者的攻击性,相反会增加他的攻击性,例如有研究者指出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特别是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攻击性要比一般人强. 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攻击性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是后天学习、模仿的结果.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这种强调竞争性的活动不但不能减缓参与者的攻击性而且还会强化、增强参与者的攻击性. 很多行为在一般生活中是不被允许的,而在体育运动中却不仅不会被制止相反还会得到赞许,例如篮球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在发球时,由于对方的防守使得自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开球时,运动员将球砸向对方运动员致使篮球砸在对方球员身上后弹出边界,为本方保住球权的场面. 将球砸向他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被许可,但是在球场上却是一种值得允许的战术. 这种“允许”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就是一种正强化,个体在以后的场景中会更加频繁地表现这种行为,而对于其他人而言,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模仿以及替代强化得以习得. 同时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育运动影响的不仅仅是体育运动直接参与者的攻击性,而且它会影响观众等间接参与者的攻击性. 很多研究者开始探讨观看摔跤等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节目的个体与一般个体攻击性之间是否有差异.那么,攻击性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代表的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以及进行的相关研究,使得人们对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参与者攻击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这种质疑本身的意义比两者争论的结果更有价值,这种质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体育运动与攻击性的复杂关系,也正是在这个争论中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两者关系的认知. 产生这种争论的原因很多,例如对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不同阐释;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例如已有研究主要采用相关研究缺少实证研究等,这些都使得已有的研究结果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这也是造成两种理论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笔者认为更为深入的、更为本质的原因在于不同研究者在关于个体攻击性行为从何而来问题上存在分歧.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认为,体育运动是减少个体攻击性的有效途径,认为攻击性是人的本能之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如何将其引导到一个与社会现实有这不同“道德标准”的环境中释放;而认为体育运动不仅仅不会减少个体的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者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后天学习获得的,不是人的本能.其实两者争论的根本问题可以归结为“攻击性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还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已有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不是单一地由环境或者遗传来决定,而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那么攻击性行为呢?笔者认为同样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整合的态度来看待攻击性. 遗传的特质以及个体的人格特质只是为攻击性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究竟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以何种方式表现,取决于后天的情境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好的环境可以引导“攻击性”得到适当的宣泄;不良的环境将会使得“攻击性”愈演愈烈. 所以要回答体育运动是否会增加或是缓解参与者的攻击性,根本就在于建设一个好的“环境”,净化运动环境,用各种规则以及体育精神来约束参与者的行为,降低体育运动中的异化程度,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提高全体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竞赛规则,严格裁判执法,提高监管和惩罚力度;从外环境来说,完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

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

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

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
郝思哲;邵华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是体育锻炼同时还会对人的心理状况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点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由于社会急速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等概念越来越引起重视,所以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科研及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有关体育锻炼与各种心理因素的关系的研究作了整理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研究不足以及今后发展趋势.
【总页数】2页(P448-449)
【作者】郝思哲;邵华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体育部,黑龙江;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哈尔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体育锻炼中影响活动动机的心理因素的探究--一种多维动机观在体育锻炼中的应用 [J], 焦宇锋;钱志明
2.跑步热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因素分析 [J], 蒋薇;廖彦罡
3.影响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及其对策 [J], 郭春风
4.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机制的建构——基于心理因素的中介作用 [J], 马琛杰
5.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投入的关系研究 [J], 许贞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庆市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庆市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庆市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研究
郝思哲;邵华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大庆市高校女教师对相关体育政策的了解程度、体育运动动机、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体育锻炼场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适合高校女教师自身特点的体育锻炼的建议和具体方法,为高校女教师制订健身计划提供相应的参考。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郝思哲;邵华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高校外语类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以山东省M高校为例
2.对新乡市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初中女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以辉县市几所初中的女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
4.初中女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以辉县市几所初中的女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
5.北京高校女教师职业现状调查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8No.1
Ja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97年6月28日,世界拳击协会(WBA)重量级拳王争霸战上,泰森在第3回合缠战过程中,情急之下将霍利菲尔德一只耳朵咬出血.比赛因此一度中断.双方再战,泰森又一次咬了霍利菲尔德耳朵,最终被裁判取消比赛资格.曾轰动一时的“拳王泰森咬人”事件是我们所熟知的体育暴力事件之一.事隔多年,对于该事件的评论仍未停止,也不曾达成共识.一方面,
我们对于泰森咬人的原因有很多疑问;另一方面,我们更加担心的是暴力事件在体育竞技项目中的频繁出现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体育竞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兼具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如何保证体育竞技的对抗性仅仅体现在竞技规则的范围内而不会发生超越规则的暴力事件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尤其是,近年来足球运动员暴力、球迷暴力等事件的不断出现越发促使我们必须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应对这类暴力及其负面影响.这也正是本文的主要意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体育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案以供参考.1体育暴力的产生原因
1.1
本能论的解释
洛伦茨以生物学为基础的侵犯理论支持了本能论.他认
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觅食、
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代代相传.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可能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
[1,2]
.
本能论指出了侵犯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宣泄,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通过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可以适当避免.如果侵犯行为只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本能,那又如何解释易洛魁人在白人入侵者到来之前是如此的爱好和平,而在那之
后又是如此充满敌意呢?虽然侵犯行为的确有其生物学基础,但人类的侵犯倾向不能仅仅被限定为一种本能行为.因此,该理论对于暴力行为和侵犯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1.2
挫折-侵犯学说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挫折产生侵犯的动机.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根据该学说,体育竞技中出现的暴力行为都是因为当事人心理受挫所致.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1.3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提出了侵犯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看到别人表现侵犯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人们会习得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出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
人们还会习得侵犯行为的回报.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
力胁迫了其他儿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那些经常因为比赛中的粗野动作而被处罚的强攻击性曲棍球手比攻击性不太强的运动员得分更多.在加拿大青少年曲棍球手中,那些父亲赞同身体侵犯性动作的选手显示了最富侵犯
体育暴力事件的心理学解析
郝思哲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163318)
摘要:从20多年前至今,体育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从未停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暴力这一现象,并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以减少体育暴力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体育竞技;暴力;心理学;侵犯理论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1-0159-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资助(12512262)
第28卷第1期(上)
2012年1月159--
性的比赛态度和方式[3].
2体育暴力的影响因素
2.1内部因素
2.1.1神经系统
侵犯行为是复杂的,并非简单地受大脑中某个特定区域控制.尽管如此,研究者还是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侵犯行为的神经机制.阿德里安·雷恩等人利用大脑扫描来测量杀人犯的脑活动,并测量了有反社会行为障碍的人的大脑灰质总量.结果发现,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低14%,反社会者的前额叶则比正常人小15%,而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侵犯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其他对杀人犯和死囚的研究也证实,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侵犯行为[3].仅仅大脑异常就可以导致暴力行为吗?也许答案并不那么简单,但对于一些有暴力倾向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因素.
2.1.2情绪唤醒
厌恶性情境可以激起人们敌对性的认知、敌对情绪和唤醒状态,继而引发侵犯行为.这样的反应使我们更容易将他人意图理解成恶意的,并报之以攻击.恰好运动员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几乎都处于较高的情绪唤醒水平,这就为暴力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2.1.3道德发展水平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就越不容易发生.
2.2外部因素
2.2.1恶性事件
能诱发暴力行为的事件通常不仅包括挫折,还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体验: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等[4~6].
伯克威茨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厌恶事件而非挫折才是敌意性侵犯行为最基本的诱发因素,虽然挫折确实是一类重要的不愉快事件.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厌恶事件,比如希望破灭、人身侮辱、躯体疼痛等,都可以激起情绪爆发,甚至沮丧状态造成的折磨也会增加敌意性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高温确实能增强我们的情绪唤醒和带有敌意的想法.受到攻击或侮辱尤其容易引发攻击行为.
2.2.2攻击线索
研究表明,枪械类攻击工具的存在会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工具的使用可能减轻了当事人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和暴力后果的估计,因此更容易促成暴力行为的发生.体育竞技中,某些可作为工具的运动装备(如射击等)也许会充当攻击线索的角色,所以尤其值得注意.
2.2.3群体影响
个体处于集体当中时,在思想和行为上趋向于和大多数人一致,这种现象叫做从众.从众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或事件中.若在体育暴力发生时,那么从众无疑会扩大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和负面影响,变小范围暴力为大范围或整个特定群体的共同暴力行为.
大量研究表明,侵犯行为还与去个性化有密切联系.心理学家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球迷闹事,一些“暴民”的打砸抢行为,都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去个性化而引起侵犯的例子.
3体育暴力的预防和减少
前面我们考察了侵犯行为的三大心理学理论,也提出了影响侵犯行为的各种因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减少侵犯行为和体育暴力呢?
社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与弗洛伊德、洛伦茨及其追随者的猜想正相反,暴力并不能实现宣泄[3,7].例如,罗伯特·阿姆斯和他的同事报告说,加拿大和美国的足球、摔跤和曲棍球比赛的观众在观看了赛事之后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非攻击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的感觉和告知别人,他们的行为是怎样影响了我们.在不同文化情境中,那些能够把对“你”的指责重组成“我”的信息——
—“我很愤怒”或者“你把脏盘子留在那里让我很不愉快”——
—以一种能使别人更好地做出积极反应的方法交流他们的感受.我们可以不用攻击性的方式而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既然攻击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攻击行为,即习得非攻击性行为和解决方法.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
—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塑造非攻击性榜样,和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
——
——
——
——
——
——
——
——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等.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David G.Myers(美).[M].社会心理学(第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项世新.体育暴力成因初探[J].体育科学,1987(1):8-10.〔5〕竞技体育中的攻击与暴力:运动心理学界的一次争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9):1-4.
〔6〕体育暴力的心理学致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0(04):64-67.
〔7〕孙晔,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6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