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细菌药分类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列举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列举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列举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抗菌药物是用来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的药物。

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我会分别列举几种常见的
抗菌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1. 抗生素,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
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包括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核
酸合成等。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
致细菌死亡;利福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
生长。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它们的作
用机理包括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功能、抑制
真菌细胞壁的合成等。

例如,伊曲康唑可以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它们的作用机
理包括抑制病毒的DNA或RNA合成、抑制病毒的蛋白质合成、抑制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等。

例如,阿昔洛韦可以抑制病毒的DNA合成,
从而阻止病毒复制。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它们的作用机理包括干扰寄生虫的代谢、干扰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破坏寄生虫的细胞结构等。

例如,氯喹可以干扰寄生虫的代谢,导致寄生虫死亡。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有不同的作用方式,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完整版)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

完整版)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

完整版)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一、引言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分类简介,并总结其作用机制。

二、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抗微生物药物。

它们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和庆大霉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3.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和强力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药效。

5.核酸合成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通过阻断微生物核酸的合成来起到抗菌作用。

三、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其主要分类如下:1.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和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中的酵素,阻断真菌的生长和复制。

2.联苯胺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胺,通过阻断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来发挥药效。

四、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抗病毒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1.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和利巴韦林,通过与病毒DNA或RNA结合阻碍其复制。

2.抑制病毒酶:如利巴韦林和雷米夫定,能够抑制病毒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

3.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五、其他抗微生物药物除了上述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别的药物,如抗疟药、抗结核药和抗寄生虫药等。

结论抗微生物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这些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应用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Smith。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抗菌特点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抗菌特点

3. 磺基青霉素类 主要有磺苄西林(抗铜绿) 特点:抗菌谱与羧基青霉素相似,但对于铜绿和金葡菌作用略强 于羧苄西林。
4.酰脲类青霉素
特点:
包括呋苄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目前认为是临床应用最有价值的一类青霉素。
(1)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2)对青霉素G敏感的细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肺炎链球菌的 作用优于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
(4)林可霉素类(快速抑菌剂)
(5)磺胺类(慢速抑菌剂)
(一)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 具有首剂效应和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对致病菌的杀菌 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其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此类药物在一 定范围内可通过提高浓度来提高疗效,但超出一定范围可增加对 机体的毒性反应。 对于此类药物可通过提高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 度比值来提高临床疗效。对于革兰阴性菌需AUC/MIC90大于125, 而Cmax/MIC90大于8~10,其抗菌效果较好,且也有减缓耐药性 产生的作用。 最好的疗效评价参数是AUC/MIC90和Cmax/MIC90。

头霉素类
通用名 头孢米诺 常用量 (成人) 1g 溶媒(静滴) 注意事项 使用期间避免饮酒。
bid 葡萄糖液、电 解质液 NS, 5%或10%GS
头孢西丁
1-2g q8h~q6h
有胃肠道病史者,尤 其是有结肠炎病史者 慎用。
头孢美唑
1-2g/d 分 NS,5%GS 2次
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碳青酶烯类
通用名 常用量(成人) 溶媒(静滴)
亚胺培南西司 他丁钠
NS,GS,GNS 0.5 q6h或1.0 q8h(亚胺培南量)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它们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兽医领域,对于治疗细菌感染和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照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

它们由真菌、细菌或人工合成,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能力。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

2. 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病毒性感染,例如流感、艾滋病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如抑制病毒复制或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和奈法韦等。

3.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它们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克霉唑和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4. 抗寄生虫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和血吸虫病等。

它们能够摧毁寄生虫,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奎宁和多奈哌齐是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

5. 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这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或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有助于治疗和控制结核病。

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是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

这些药物会干扰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过程,从而使其失去保护,细菌很容易受到损害。

2.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类似红霉素和四环素等抗生素,可以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达到抑制菌生长的效果。

这些药物会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合成过程。

3. 干扰核酸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和碱基类似物等,可以通过插入到细菌的DNA或RNA中,干扰其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这些药物是通过与细菌的核酸结合来发挥作用。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引起家假膜型肠 炎,可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治疗。
氯霉素
氯霉素口服易吸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伤 寒,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和流感杆菌作用强,对立克 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都有效。目前主要治疗细菌 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还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治疗性休克, 二重感染等

磺胺类为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放线菌,衣原体和某些原虫有效,但对病毒, 支原体和螺旋体无效。
不良反应: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 统毒性,过敏反应。
氨基糖甙类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阴型杆菌,革兰 阳性菌有杀菌作用。
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 星,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奈替米星等
主要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过敏反应 。
多粘菌素类主要用于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 素耐药而又难以控制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 感染有效,但注射肾毒性强烈,故现仅局部应用 。
抗菌后效应(PAE):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 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 制作用任然持续一定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B-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 影响细胞膜功能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如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红霉
素类,氯霉素类 抑制核酸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类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
失。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5,增加主动流出系统
抗菌药物的分类
一.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B内酰胺类 二.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三.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 引言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来发挥治疗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分类以及常见的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当抗菌药物与细菌相互作用时,可以发生多种作用方式,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某些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不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

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类药物,它们能够抑制细菌的横纹肌动蛋白合成,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

•干扰细菌蛋白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进程。

•干扰细菌DNA复制和转录:某些抗菌药物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阻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进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喹诺酮类药物是常用的代表,它们能够与细菌DNA酶结合,阻止DNA链的合成和复制。

•干扰细菌代谢过程:部分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磺胺类药物可以阻断细菌产生二氢叶酸的代谢途径,从而影响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3. 常见的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通过阻断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来发挥抗菌作用。

•磺胺类抗生素:如甲氧苄啶、磺胺嘧啶等,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来发挥抗菌作用。

4.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更多的作用机制和新的靶点,为抗菌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
本品的一次静脉输注须在30-40分钟内完成。应避免输注时间过长而造成血药浓度低于 治疗剂量。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和腹泻。 2、肝脏功能改变:AST和ALT增高。个别报道可 出现肺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上述改变同样可在 其他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中出现。 3、肾脏功能改变:罕见低钾血症。 4、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罕见惊厥,主要发生在 肾功能不全或大剂量应用本品的病人中。 5、血液系统改变: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 症和出血现象。 6、局部反应:静脉注射部位的血栓性静脉炎。
特点



1、第三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对阳性菌 和阴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2、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 3、服用方便,直接吞服或溶于水后口服, 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和有吞咽功能障碍的病 人
【用法用量】 口服。
成人常用量: 1.支气管感染:一次0.3~0.4g,一日2次,疗程 7~14日。 2.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 疗程5~7日;复杂性尿路感染:一次0.4g,一日2次, 疗程10~14日。 3.单纯性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一次0.4g,单剂 量。 4.肠道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疗程5~7日。 5.伤寒:一次0.4g,一日2次,疗程10~14日。
【用法用量】 口服。
1、成人(13岁或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1次;下呼 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天 0.5g,分1次或2次,严重病例每次0.5g,每天2次。 2、2至12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皮 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次20mg/kg体重,每天1次。 3、6个月婴儿至12岁儿童中耳炎,每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急性鼻窦炎,一般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严重病例,每 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疗程一般7-14天,但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扁桃体炎、咽 炎的疗程至少10天。

抗菌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

macrolides
50S ribosomal subunit
tetracyclines
ribosomal A-site
aminoglycosides
initiation complex and translation
fusidic acid
elongation factor G
nucleic acid
毒性、细菌耐药,一般不用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毒性:葡萄糖醛酸不足 灰婴综合症 药物相互作用:抑制肝微粒体酶
1
2
Target
Site of action
Drugs
cell wall
penicillins
transpeptidase
peptidoglycan
cephalosporins
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抗菌作用】
利福平(rifampin)
地中海链丝菌(Streptomyces mediterranei)产生的利福霉素(rifamycin )的半合成品
抗结核杆菌作用强大 加强链霉素和isoniazid的抗菌活性 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结核杆菌均有作用 迅速产生抗药性 抗药的细菌其毒力也减弱 无交叉抗药性
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
特异性的和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抑制蛋白链的延长
【作用机制】
结合部位与氯霉素和克林霉素相似
四环素类 Tetracyclines
抑菌药,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肝毒性:损害肝功能或造成肝坏死
二重感染:敏感菌---耐药菌
骨和牙:生长期的牙齿和骨骼--孕妇或6岁以下儿童
链霉素 streptomycin 杀菌: 结核杆菌、链球菌等G+菌和G-杆菌 鼠疫和兔热病的首选药 粪链球菌或草绿色链球菌---细菌性心内膜炎(与penicillin或vancomycin合用) 二线抗结核药物 急性布鲁氏病(与四环素(tetracycline)合用)

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分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分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分类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感染。

它们是现代医学在对抗细菌感染方面的重要武器,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并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常见的分类。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抑菌作用: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扰乱细菌细胞壁、细胞膜、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等多种方式,干扰细菌生长和繁殖,从而抑制细菌的增殖。

2. 杀菌作用:某些抗菌药物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使其失去活力甚至死亡。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DNA或RNA等核酸物质,或者抑制重要代谢酶的活性来发挥杀菌作用。

3. 选择性毒性:抗菌药物在杀灭或抑制细菌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宿主机体的损伤。

这种选择性治疗使得抗菌药物成为临床应用的首选药物之一。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的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的正常合成。

常见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2. 庆大霉素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类药物适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特别是对肠道杆菌科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可抑制细菌蛋白合成,使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4. 四环素类抗生素:三环素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从而对细菌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5.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该类药物通过阻断细菌DNA复制和顶点酶活性来杀菌。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6.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多粘菌素类药物可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7. 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如异烟肼、利福平等。

总结: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增殖或直接杀死细菌,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治疗作用。

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范围,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问题。

抗菌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和联合用药的结果

抗菌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和联合用药的结果

抗菌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和联合用药的结果一、抗菌药物根据其对细菌的作用分为四大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1类为青霉素及口服青霉素V,易透过革兰阳性菌胞壁粘肽层,但它们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糖蛋白磷脂外膜,因而属窄谱的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

2类包括有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酰脲类青霉素、亚胺培南及若干头孢菌素,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胞壁粘肽层,对革兰阴性菌的外膜透过性则很好,因而是广谱抗菌药物。

3类为青霉素等容易被革兰阳性菌的胞外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破坏灭活的青霉素类,对产酶菌往往表现明显的耐药性。

4类为异恶唑类青霉素、头孢菌素一、二代及亚胺培南等对青霉素酶稳定,对革兰阳性的产酶菌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而改变的PBPs 结构,可使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下降或消失,因而无效。

5类包括酰脲类青霉素(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等)、羧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一、二代,当胞膜外间隙的β-内酰胺酶少量存在时有抗菌效果,大量酶存在时,则被破坏而无效。

6类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对β-内酰胺酶十分稳定,即使大量β-内酰胺酶存在时仍然有效,但对因染色体突变而改变了的PBPs则无效,加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也仍然无效。

单环类-氨曲南、卡芦莫南等、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西丁,头霉素的抗菌谱类似于2代头孢,但增加抗厌氧菌的功效。

青酶烯-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菌肽)和万古霉素等;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等、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A B C D E五种,常用的有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等;Ⅲ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等。

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药。

环丝氨酸等二、联合用药结果:(1)Ⅰ+Ⅱ协同;(2)Ⅰ+Ⅲ拮抗;(3)Ⅰ+Ⅳ无关或相加;(4)Ⅱ+Ⅲ相加或协同;(5)Ⅱ+Ⅳ无关或相加;(6)Ⅲ+Ⅳ相加。

【抗菌药物专题】抗菌药物种类

【抗菌药物专题】抗菌药物种类

【抗菌药物专题】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种类(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1.分类:(1)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可分为:①青霉素,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

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等。

③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2)头孢菌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硫脒;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等;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匹胺等;第4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3)其他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4)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5)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

2.抗菌作用特点:(1)青霉素类:①青霉素适用于A 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③广谱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G 相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抗菌活性。

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李斯特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2)头孢菌素类①第一代头孢菌素:代表品种为头孢唑啉。

主要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A 组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感染;②第二代头孢菌素:代表品种为头孢呋辛。

主要用于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③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品种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④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所致感染。

(二)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Aminogly cosides)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沙加霉素等。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
20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抗菌机理:主要为通过阻止mRNA与核 糖体的结合,阻断敏感菌蛋白质的合成
• 抗菌谱主要G-菌,对多数需氧G-杆菌和少 数耐药的金葡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部 分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它枝杆菌属 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 剂量依赖型抗感染药物,杀菌作用与药 物的峰浓度有关,具有首次接触效应和 抗生素的后效应 ,可每日给药1次

.
14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伊米配能/西司他丁钠,泰能) • 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极强,对绝大多数酶都稳定 • 主要适用于医院内获得性重度耐药菌感染,尤其是
免疫缺陷患者或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者 • 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
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或伴有其
.
9
一~四代头孢抗菌活性比较
• 头孢分类 •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抗菌活性
对G+菌
对G- 菌
++++

+++
++

+++
++
++++
.
10
一~四代头孢酶稳定性的比较
• 头孢分类 •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金葡菌
G- 杆菌
+++
• 男性: 体重(Kg)×(140-岁数)

72×血清肌酐(mg/dl)

• 女性: 上述×0.85
.
28
肾功不全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 肾功能不全者宜选用主要经肝胆系统排 泄、或虽经肾排泄却无明显肾毒性的抗 菌药
• 剂量基本不变 :红霉素、氨苄西林、阿 莫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苯唑西 林、林可霉素 、头孢三嗪、头孢哌酮、 氯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环丙沙星 、甲硝唑 、两性霉素B、酮康 唑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较强作用。
• 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口服主 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各系统
的中度感染。
• 第四代:头孢皮罗、头孢吡肟、 头孢唑南。用于其他抗生素治 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其他抗
• 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 抑制药(例如克拉维酸,其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明
显增强抗菌作用);
抗生素定义
• 抗生素:是指微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 一种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
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 天然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培 养液中提取获得。 • 半合成抗生素:是指通过对天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 • • • • • • • • •
ß-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甙类 多粘菌素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糖肽类喹 喹诺酮类 碳青霉烯类
由于具有尿素酶,能利用尿素
生长,并产生氨损伤组织,所 以比其他细菌引起更为严重的 肾盂肾炎。又如布氏杆菌能在
细菌的致病性
• 扩散:某些细菌能产生可溶性 物质,分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 透明质酸,造成皮下扩散 , 如
化脓性链球菌。另外有些细菌
如布氏杆菌、鼠疫杆菌,在淋 巴结内不被清除,反而能生长 繁殖,通过淋巴液扩散至体内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机制
赣州市肿瘤医院 黄刚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致病性
• 致病性:细菌对寄主的侵 犯,包括细菌吸附于体表, 侵入组织或细胞,生长繁 殖,产生毒素,乃至扩散 蔓延以及抗拒寄主的一系 列防御机能,造成机体损 伤。 • 吸附:细菌能以它表面的 特殊成分和结构附着于寄 主体表或各器官的上皮粘
九、磺胺类
• 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 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抗菌谱广, 但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恶 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 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 害、肾损害等,为防止肾损害, 应在服药期间多饮水,同服等 量碳酸氢钠。此类包含如:磺 胺嘧啶( SD ),磺胺甲噁唑 ( SMZ ) , 柳 氮 磺 吡 啶 ( SASP ) , 磺 胺 嘧 啶 银 (SD-Ag)等。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头孢氨苄(苯甘孢霉菌素,先锋霉素IV), 头孢唑林钠(先锋霉素V), 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环已烯,先锋霉素VI), 头孢噻吩钠, 头孢噻啶, 头孢硫脒, 头孢乙氰钠(头孢乙腈), 头孢匹林钠(头孢呲硫)(9种)4、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肟), 头孢呋辛酯(新菌灵), 头孢克洛(头孢氯氨苄), 头孢西丁钠( 噻吩甲氧头孢菌素,甲氧头霉噻吩), 头孢美唑(先锋美他醇), 头孢孟多(头孢羟唑), 头孢替安, 头孢丙烯, 头孢甲肟, 头孢雷特, 头孢尼西, 头孢拉宗钠(12种)5、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氨噻肟),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头孢哌酮钠(头孢氧哌唑 ,先锋必),头孢他啶(头孢羧甲噻肟,复达欣),头孢克肟(世伏素),头孢米诺钠,头孢泊肟普塞酯,拉氧头孢钠,头孢地秦,氟氧头孢钠,头孢磺啶钠(头孢磺呲苄),头孢唑喃钠,头孢咪唑,头孢他美酯,头孢特伦酯,头孢布坦,头孢地尼,头孢匹胺(18种)6、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马斯平),头孢克定(头孢立定),头孢匹罗(派新)7、β_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舒巴克坦,青霉烷砜钠),舒他西林(注射用)舒他西林(口服用)克拉维酸钾(棒酸钾)三唑巴坦(3种)8、青霉素类+酶抑制剂:舒他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9、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10、碳青霉烯类:硫霉素,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亚胺硫霉素/西拉司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11、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威他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西梭霉素,西索霉素),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奈替霉素),小诺米星(小诺霉素,沙加霉素,相模霉素),异帕米星,阿司米星(阿司霉,福提霉素,武夷霉素,强壮霉素),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奇霉素,壮观霉素,淋必治),地贝卡星,巴龙霉素,新霉素(16种)12、四环素类:四环素, 盐酸土霉素, 盐酸多西环素, 盐酸米诺环素, 金霉素, 胍甲环素(胍哌四环素), 地美环素(去甲金霉素), 美他环素(佐本能) (8种)1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霉素,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甲红霉素), 阿奇霉素, 泰利霉素, 地红霉素, 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 乙酰吉他霉素, 麦迪霉素, 乙酰麦迪霉素(美欧卡霉素,醋酸麦迪霉素), 交沙霉素, 麦白霉素, 罗他霉素, 螺旋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竹桃霉素, 依托红霉素, 氟红霉素 (19种)14、糖肽类: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15、磺胺类:磺胺嘧啶, 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异唑,新诺明), 柳氮磺吡啶(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 磺胺米隆(甲磺灭脓) 磺胺嘧啶银, 磺胺二甲嘧啶, 磺胺二甲异嘧啶, 磺胺异唑, 磺胺苯吡唑(制菌磺SMM,DS_36), 磺胺对甲氧嘧啶(消炎栓,SMD, 磺胺多辛(磺胺邻二甲氧嘧啶,周效磺胺,SDM ), 磺胺脒,酞磺醋胺(息拉米,PSA), 琥磺胺噻唑磺胺醋酰钠(磺胺乙酰,SA,SC/NA), 磺胺嘧啶锌, 磺胺林(磺胺甲氧吡嗪), 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 (18种)16、喹诺酮类:呲哌酸, 诺氟沙星(氟哌酸), 氧氟沙星(氟嗪酸) 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利复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氟啶酸), 洛美沙星, 培氟沙星, 芦氟沙星, 司氟沙星, 萘啶酸, 氟罗沙星, 莫昔沙星, 格帕沙星, 曲伐沙星, 淋沙星, 吉米沙星, 加替沙星, 妥舒沙星(19种)17、其它类抗菌药物:硝咪(硝咪唑类):甲硝唑(甲硝基羟乙唑,灭滴灵,灭滴唑), 替硝唑, 奥硝唑.酰胺醇类:氯霉素,甲砜霉素硝喃(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硝呋妥因), 呋喃唑酮(痢特灵) 恶唑酮类:利奈唑胺林可霉素(洁霉素),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氯林霉素), 磷霉素,多粘菌素B, 粘菌素(多粘菌素E), 新生霉素, 杆菌肽, 夫西地酸钠(褐霉酸钠梭链孢酸钠) (14种)药品名称定义【通用名称】由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采用的法定名称为通用名称,也是药品的中文正式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消炎药是抗感染药物的俗称,抗感染药物可分为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和抗寄生虫药。

那么这些消炎药有哪些?具体介绍些抗细菌药物,按化学类型可以分为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七大类,这些消炎药的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大观霉素(壮观霉素)可用于治疗淋病。

新霉素因耳毒性大,仅用于口服和局部外用。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耳毒性(可致失聪)、肾毒性和神经毒性。

注意:对本类药过敏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老人、孕妇慎用。

⑴14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等;
⑵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⑶16元大环内酯类: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他霉素、麦白霉素、交沙霉素、柱晶白霉素、米欧卡霉素等。

红霉素
红霉素(erythromycin)在中性水溶液中稳定。

红霉素对G+菌抗菌作用强,对部分G-菌高度敏感。

对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杆菌也有抗菌作用,但效力不及青霉
7、喹[kuí]诺酮类:对消化道和生殖、泌尿系统的细菌感染效果好,但是对小孩的骨骼和关节不利,最好成年人才使用喹诺酮类药。

诺氟沙星(氟哌酸):肠道感染与尿路感染
依诺沙星、培氟沙星:可治疗全身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和胆道感染、妇科感染等
环丙沙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品种,适用于治疗全身各处的感染,安全有效。

氧氟沙星: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生殖、消化、呼吸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等急慢性细菌感染。

左氧氟沙星: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取得良好疗效。

司帕沙星
喹诺酮类是一类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头痛、头晕、呕吐、腹泻、皮疹等。

注意:1、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左氧氟沙星的副作用比阿莫西林多一些,尤其是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最好饭后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