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水资源分析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安阳林州

我的家乡——安阳林州

旅游线路设计与推广策略
旅游线路设计
推广策略
1.林虑山滑翔基地路线:林州市-太
行隧道西口-马鞍垴-林虑山一号国
际滑翔基地
2.盘龙山-皇后村环线:任村镇-阳 耳庄村-盘龙山村-皇后村-赵所村任村镇 3.农作物采摘线:太行山脚下有李 子园、山楂园、核桃园、黄杏园等, 游客可以根据季节不同去不同果园 采摘鲜果。
生活氛围
林州人民生活节奏宜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热 情友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样,使得人民生活氛围宁静平和、安 稳自在。
03
特色农产品
特色美食及其制作工艺
01
02
03
林州花椒
林州花椒是河南省安阳市林 州市的特产。“林州花椒” 凭借南太行独特的地理、气 候、土壤等条件,果实色红 、粒大、肉厚、味浓、质优 而闻名海内外,素有“十里 香”之称,林州市也曾荣获 “中国花椒之乡”称号。
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
历史文化遗址
林州拥有多个历史文化遗 址,如阳台寺双石塔、洪 谷寺塔与千佛洞石窟、惠 明寺等,为游客提供了了 解林州历史文化的机会。
红色文化
林州是人工天河——红旗 渠的故乡,”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 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 历代林州人民所传承。
美食文化
林州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 ,如卤面、皮渣、锅贴 、 茶店柿饼等,为游客提供 了品尝林州美食的机会。
气候特点
林州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林州年平均气温12.8℃,年 降水量672.1毫米,年日照时间2251.6小时,平均无霜期192天,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5.8℃,最冷月 (1月)平均温度-2.5℃。
02迹
林州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赵南长城、东周贵族墓群、隆虑古 城址等文化历史遗迹,是中原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三重文化交 汇处。林州又是太行革命老区,八路军一二九师指挥部曾设在任村镇 西坡村 。

林州市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林州市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林州市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林州市小麦单产水平低的原因,除自身地理位置、土壤肥力不足外,还与水利设施薄弱、栽培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分析林州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以为山区旱薄地小麦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麦;问题;发展对策;河南林州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055-01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

全市土地面积2 046 km2,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5.07万hm2。

小麦是林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小麦单产维持在3 675 kg/hm2左右[1]。

1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水利设施薄弱,灌溉成本高林州市水资源匮乏,素有“十年九旱”之称,麦田灌溉主要靠红旗渠及库塘水源,灌溉成本高。

红旗渠保灌面积由原来的2.33万hm2下降到目前的1.33万hm2,灌溉成本由免费上涨到300~450元/hm2。

林州市3.33万hm2小麦中,浇水需225~300元/hm2的麦田大致只有0.6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6 750kg/hm2左右;浇水需375~600元/hm2的麦田大致有0.6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5 100 kg/hm2左右;浇水需675~1 050元/hm2的麦田有1.33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3 000 kg/hm2左右;另外0.67万hm2小麦是纯旱地小麦,虽然有机井,但深度在300 m以上,浇水费用需1 500元/hm2以上,主要是靠天吃饭,干旱年份,产量不足750 kg/hm2,甚至绝收。

1.2人均耕地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林州市人均耕地不足666.67 m2,人均麦播面积只有333.33 m2,再加上浇水成本高,小麦种植效益不足1 500元/hm2,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3]。

目前,在家种地的主要是老人和中年妇女,科技水平低,栽培管理粗放。

林州市

林州市

林州市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林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林州市的历史、地理特点、文化风貌以及旅游资源。

林州市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

公元前206年,西汉文帝刘恒封汲郡公子婴为林邑公,至此林州迎来了自身建城的历史时期。

其后,林州先后为汉代、晋代、隋唐等朝代的县治所,繁荣发展。

尤其是在唐代,林州成为了著名的文化重镇,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豫西山区腹地,地势较高。

市区四周环山,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古林州城区位于绝对高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林州境内有豫陕大运河、伊河等水系贯穿,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同时,林州地处豫西山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盛夏时节气温适中,是夏日避暑的理想地方。

林州市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还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

林州文化底蕴深厚,尤以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和作品为代表。

唐代文学家杜牧就曾任林州县尉。

他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等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感慨。

这些作品至今仍激发着人们对林州文化的兴趣和研究。

此外,林州市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例如,林州城内的唐代古城遗址、曹洞宗林州禅院、玄奘寺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另外,林州还以传统手工艺制作而闻名。

例如,洛阳银带、齐茹竹编等都是当地著名的工艺品,深受游客和收藏家的喜爱。

总的来说,林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地理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它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如果您对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有兴趣,不妨来一次林州之行,亲自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

希望林州市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美丽的城市。

林州缺水的原因作文

林州缺水的原因作文

林州缺水的原因作文English:The shortage of water in Linzhou can be attributed to several factors. Firstly, the lack of rainfall and drought condition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Linzhou is located in a region with a semi-arid climate, where precipitation is already scarce. In recent years,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a decline in rainfall, exacerbating the water scarcity problem. Secondly, unsustainable water usage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the water shortage. Agriculture, which is a major industry in Linzhou, accounts for a large por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Inefficient irrig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flood irrigation, result in excessive water use. Additionally,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ad to increased demand for water. The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for the city, further depletes the already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Thirdly, deforest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contribute to the water scarcity issue. Trees and plants help retain water in the soil and regulate the local climate. However, with increased deforestation for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land loses its abilityto retain water, leading to reduced water availability. Furthermore,the pollution of water sources also exacerbates the water shortage.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improper waste disposal contaminate rivers and other water bodies, rendering them unsuitable for use. Overall,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low rainfall and drought, coupled with human activities like unsustainable water usage, deforesta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leads to the water shortage in Linzhou.中文翻译:林州的缺水问题可以归因于几个因素。

红旗渠地理题目

红旗渠地理题目

红旗渠地理题目
(最新版)
目录
1.红旗渠的地理背景
2.红旗渠的历史意义
3.红旗渠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正文
红旗渠是我国河南省林州市的一条人工渠道,被誉为“人工天河”,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它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林州市的用水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

红旗渠的地理背景: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一个山区县,地理环境复杂。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林州市的水资源十分匮乏,这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兴建一条人工渠道,将水源引入林州市,以满足当地的用水需求。

红旗渠的历史意义:红旗渠的建设始于 1960 年,历经十年的建设,终于在 1970 年建成通水。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林州市的用水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水利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

红旗渠的建设体现了我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了我国水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旗渠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红旗渠的作用日益重要。

为了保护红旗渠的水质,林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污染防治等。

同时,红旗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水量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

因此,林州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红旗渠的改造和升级,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总的来说,红旗渠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完善政策的建议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完善政策的建议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完善政策的建议国务院税改办调研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适应“两工”逐步取消后,农村小型生产公益设施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自愿投工投劳,近些年来,工作小组办公室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3月又派人赴安徽、宁夏、河南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由乡村干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实施“一事一议”制度的意见,实地参观了通过“一事一议”兴办的小型公益设施项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总体情况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指村民委员会在村级范围内(除农民依法纳税外)向农民筹集资金和要求农民出工的行为。

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是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初期,为适应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新情况而相应建立起来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

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

为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村内筹资筹劳的指导和管理,农业部于2000年7月印发了《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暂行规定》,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范围、用途、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

村范围内筹资筹劳,主要用于本村范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村级道路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

村级“一事一议”向农民筹资筹劳,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本着量力而行、群众受益、事前预算、上限控制(具体标准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般每人每年不超过20元)的原则进行。

通过“一事一议”兴办村内公益事业,必须事先征求村民的意见,涉及收费的数额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限额。

林州市自然资源

林州市自然资源

林州市自然资源
林州市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位于中国北方,拥有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林州市境内分布着大片的森林,其中包括松树、
柏树等多种树种,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这些森林不仅美丽壮观,还是珍贵
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自然爱好者前来探索。

地处山区的林州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矿藏丰富多样,包括铁矿、煤矿、金
矿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林州市还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
了多种珍稀矿石,成为矿业开发的热门地区。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促进了当
地产业的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除了森林和矿产资源,林州市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市内有多条河流穿行而过,
水质清澈,适合生物生长。

这些河流不仅为当地农业灌溉提供了宝贵的水源,也为城
市居民提供了清洁的生活用水。

林州市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通过科学管理
和环境保护,确保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林州市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依托丰富的森林、矿产和水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林州市将继续注重自然资
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林州农业现状分析报告论文

林州农业现状分析报告论文

林州农业现状分析报告论文引言林州市地处中国中部,是河南省境内的一个农业重镇。

近年来,林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本报告旨在分析林州市目前的农业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林州市农业资源概况林州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首先,该市土地面积广阔,适宜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其次,林州市具备充足的水资源,可为农田灌溉提供保障。

此外,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二、农作物种植情况林州市以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作物种植。

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

近年来,农民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投入不断增加,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

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由于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林州市农田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农作物品质不稳定。

其次,农民收入较低,农业产业链较为薄弱,农作物销售渠道有限。

三、养殖业发展状况林州市的养殖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农民养殖的主要家禽包括鸡、鸭、鹅以及部分的猪和牛。

目前,林州市的养殖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劣和管理不善,疫病发生频率较高,导致养殖业生产效益下降。

其次,饲料质量不佳,给养殖动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加强养殖管理和改善饲料质量成为了发展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林州市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品质。

此外,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

2. 发展农业产业化林州市可以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增加附加值。

同时,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林州市农业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农业污染和农药残留,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价值。

2014年安阳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阳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阳市水资源公报综述201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44.4mm(折合降水总量30.323亿m3),属平水年。

201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7.141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 3661亿m3,地下水资源量6.3364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5611亿m3。

产水系数0.24,产水模数12.9万m3/km2。

全市水资源总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956-2012年系列)10.1826亿m3相比减少3.04 12亿m3,与上年相比,增加0.2667亿m3。

洹河安阳站2014年实测水量1.252亿m3,折合径流深84.2mm。

小南海泉2014年全年泉涌量1.506亿m3,比上年减少0.1015亿m3。

珍珠泉2014年全年泉涌量0.1424亿m3,比上年增加0.0066亿m3。

2014年全市八座大中型水库年初蓄水量1.1766亿m3,年末蓄水量1.1107亿m3。

年末比年初蓄水量减少0.0659亿m3。

2014年年末地下水位埋深与上年年末相比较,地下水位下降区(变幅<-0.5m)面积为1044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0.1%;稳定区(-0.5m ≤变幅≤0.5m)面积为1491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7.3%;上升区(变幅>0.5m)面积为66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2.6%。

2014年年末全市平原区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2366km2,占平原区面积的91.0%。

2014年全市供水总量10.9256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6636亿m3,地下水源供水8.2620亿m3。

2014年全市用水总量10.9256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6.9258亿m3,占用水总量的63.4%;工业用水1.8300亿m3,占用水总量的16.7%;林牧渔用水0.3730亿m3,占用水总量的3.4%;生活用水1.3142亿m3,占用水总量的12.0%;生态环境用水0.4826亿m3,占用水总量的4.5%。

转载林州介绍

转载林州介绍

转载林州介绍[转载]林州介绍2011年10月24日我的家乡啊,第一次看到它的如此具体的介绍。

【位置面积】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东临安阳县、鹤壁市、淇县;南同辉县市、卫辉市相连;西靠太行山脉,与山西省壶关、平顺两县接壤;北与河北省涉县隔漳河相望。

地理坐标:东经113°37′—114°04′,北纬35°41′—36°22′。

市境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4公里,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

林州市区东距(径距)安阳市48公里,南距河南省省会郑州市144公里。

【地形地貌】林州市地处山区,山峦起伏,高峰突兀,沟壑纵横,总地势为西高东低。

全市有大小山头7658个、大型冲沟7845条,山地、丘陵面积为176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6%。

境内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4种类型。

中山分布在市境西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属太行山山脉,境内最高海拔1632米;低山分布在市境南北;丘陵分布在市境东部;在山地和丘陵之中分布着盆地和谷地。

西部中山区为太行山山脉南段东缘,由辉县市延伸到林州市境,分布在境内西部,长约70公里,构成林州市西部天然屏障,也是河南省与山西省的自然边界。

一般海拔800~1000米,局部超过1500米,面积约4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8%。

林州市境的太行山山脉大体可划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林虑山,以洪谷山与太行山主脉连接;内层为太行山主脉,构成西部市界。

该山脉大致以淅河为界分为两段,北段为太行断块中山,南段为太行褶皱中山。

北段太行断块中山,山势异常陡峻,具有断块山地特征。

东侧受林州大断层影响,沿断层面形成高约1000米的山峰。

组成山地的岩石主要是燧石条带白云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呈陡壁状,其间夹有易风化的砂质页岩和粉砂岩,常形成缓坡,二者交替造成阶梯状绝壁,每级高约50~200 米,山地顶部较平坦,为古剥面。

219339208_官山水库泥沙淤积及回水特征

219339208_官山水库泥沙淤积及回水特征

受库水浸泡作用,结构面夹层软化,可能产生滑移现象,淤塞库
区,但未形成较大规模的库岸再造。库首段长约 0.50 km,为斜
保证水库上游居民的安全,
有助于发挥水库效益。
2 工程概况
向谷,库岸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基岩零星裸露,其余为第四系
残坡积层覆盖,厚 0.80~1.60 m,自然边坡稳定,水库蓄水后受
LIU Feng
(Guizho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Guiyang 550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reservoir oper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reservoir benefi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官山水库的工程建设任务为村镇供水及灌溉,
解决规划水平
年安龙县龙山镇、笃山镇总人口 18 810 人(其中乡镇人口 8 878
库水浸泡及浪蚀作用,
局部可能产生坍塌,
但总体影响不大。
人,农村人口 9 932 人)的饮水问题和 661.90 hm(其中水田
2
根据岩土体分布特征,库区周边岸坡对水库淤积的影响较
Key words:reservoir; sedimentation; backwater calculation
砂岩和页岩等。库尾段长约 0.94 km,为斜向谷,左、右库岸沿
1 引言
线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厚 1~5 m,水
水库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可促进当

林州城市前景

林州城市前景

林州城市前景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一个具有优势资源的城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林州市的城市前景也日益广阔。

首先,林州市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林州市位于郑安高速公路、林州南站高速铁路交汇处,交通便捷。

未来,随着高速铁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和交通枢纽的建设,林州市将成为交通的枢纽城市,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次,林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丰富的农田资源和水系资源。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产品的品牌化,林州市的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水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林州市作为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种类和品质,是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再次,林州市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挖掘本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一系列景区和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著名的景区有龙门铁佛、鳌峰山水库等,这些景点的开发和利用,为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未来,林州市将进一步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最后,林州市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城市的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林州市已经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并在科技创新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未来,科技创新将成为林州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林州市作为一个拥有优势资源的城市,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交通、农业、旅游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林州市将成为一个繁荣富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林州市水资源分析

林州市水资源分析

林州市水资源分析摘要:林州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通过分析林州市的水资源现状、计算林州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预测林州市远期(根据总体规划,远期截至2030年)总需水量,得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关系,由此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

关键词:水资源;可利用水量;用水量预测;供需平衡Abstract: LinZhouShi is a severe water shortages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LinZhouShi, calculation of LinZhouShi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predict LinZhouShi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lanning, forward by 2030) total calculated, that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and, as a result, the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scheme.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Water available;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一、用水量预测林州市用水结构主要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

其中,生活用水分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一)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按照规划期末林州市域人口为125万人,城镇化率为63% 预测,至2030年,林州市域城镇人口为78.75万人,农村人口为46.25万人。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采用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考虑到浇洒道路、绿化、市政用水、管网漏失等水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取为220升/人·日,则市域城镇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7.33万吨/日,日变化系数取1.2,则全年用水量为0.527亿立方米。

林州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州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州可行性研究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林州市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其发展潜力、市场需求、资源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作为投资者和政府决策者制定战略和政策的依据。

1. 林州市概述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林州市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东经112°16’,北纬36°04’,与周边市县相邻。

该地区交通便利,既有国道、省道贯穿全市,也有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

1.2 经济发展状况林州市是河南省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同时也有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近年来,林州市在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领域迅速崛起,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 市场需求分析2.1 消费需求经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林州市人口结构较为稳定,同时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于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高品质的食品、健康产品和娱乐活动的需求持续增加。

2.2 产业需求林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对于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需求较为稳定。

同时,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3. 资源分析3.1 人力资源林州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才储备充足。

同时,林州市附近的高校和职业学院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3.2 自然资源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水资源。

同时,该地区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如石煤、铜矿等。

这些自然资源为林州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可行性分析4.1 产业发展潜力根据对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的分析,林州市在农业、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等领域具有发展潜力。

这些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对于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4.2 政策与环境支持林州市政府近年来持续鼓励创业和投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该地区的物流、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投资环境。

5. 市场竞争分析5.1 竞争对手分析林州市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周边地区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类似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

红旗渠调研分析报告

红旗渠调研分析报告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调研报告一、调查前言(一)调查时间及地点时间:2014 年6 月27 日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二)调查方法实地考察(三)调查对象及其背景对象:红旗渠风景区背景:历史上林州是一个酷旱山区,水贵如油。

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从1960 年起,林州人民用近10 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建成了这条全长1500 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引来漳水。

60 年代由林县人民群众修建的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曾轰动国内外,被誉为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壮举,有“人工天河”之称。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缺水的历史,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的红旗渠精神。

(四)红旗渠精神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在红旗区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五)调查目的红旗渠作为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标志,它拥有人定胜天的信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安逸,更需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因此我们跟随前人的脚步,感受前人的历程,探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将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考察过程中,我们沿着红旗渠走去,充满激情与动力去追寻前辈们的足迹。

高高陡陡的台阶与漫长的山路逐渐消磨掉了我们的意志,对那些台阶满是怨言,高、陡、多,一段不算长的路程,就累了,步伐开始变慢,骨子里的慵懒与乏力全部显现出来。

而从主流上说,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处事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他们高度支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严格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林州市龙湖水系公园简介

林州市龙湖水系公园简介

林州市龙湖水系公园简介
哇哇,今天我去林州市龙湖水系公园玩啦!这个公园超级大哒,里面有好多好多水,好多好多绿树。

哇,水池里面有好多鱼游来游去,像小鱼儿咕噜咕噜地游着呢,水面上还有小鸭子“嘎嘎”叫,跟我打招呼呢!嗯哼,我还看见了好多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花儿香香的,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飞去,真热闹!
我还玩了荡秋千,秋千飞得好高啊,“咻咻”地飞,风吹得我头发“呼呼”地响,感觉像飞起来一样,好爽!然后我跑到湖边,有很多小朋友在放风筝,风筝“嗖嗖”地飞上了天,看着看着我都不想走了。

在这里,有很大很大的草坪,可以在上面踢足球、跑步、捉迷藏,好开心呀!妈妈说这个公园是为了保护水资源建的,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水景和绿色植物,是个可以休息放松的好地方。

我好喜欢林州市龙湖水系公园呀,下次我还要带爸爸妈妈一起来玩!
—— 1 —1 —。

林州自然地理概况

林州自然地理概况

位置林州市位于东经113°37′~114°04′,北纬35°41′~36°22′,市境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4公里。

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76万亩。

市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市区海拔306.8米。

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地质地貌林州市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86%。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处是四方垴(海拔1632米),最低处位于五龙镇东北部(海拔200左右),市区海拔306.8米。

林州地处太行山东麓,属于华北地震带,境内断层较多,大多属于正断层。

最大的断层位于林州盆地的西部并延长到北部,长35公里,断层面倾向东,倾角50-80度,垂直断距1000米。

此外还有4处较大的断层和众多小断层。

林州大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多裂隙、溶洞,致使地表水极易散失。

在有隔水层的地方,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相当困难。

在太行山东麓,地表被强烈侵蚀,多陡崖、峡谷,造成了太行山与林州地面的巨大高差,形成了太行山悬崖峭壁的雄伟画卷。

水文林州市属于半湿润地区,境内的河流属于雨水补给类型,水位变化深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夏秋为丰水期,冬春为枯水期。

全市属海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天然河流以及红旗渠,水资源总量5.652亿立方米,另有可利用的过境水3.78亿立方米,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04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56亿立方米。

气候林州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林州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672.1mm,年日照时间2251.6小时,平均无霜期192天,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5.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2.5℃。

河南省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河南省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河南省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002年第2期河南省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67河南省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张青锁,赵承勇(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南郑州450006)摘要: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境内以采空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本文总结了林州市各种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关键词: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形差异显着,区域性深大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岩体破碎,人类集中活动频繁.受地质环境,水文,气象及人类采矿影响,境内以采空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河南省及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l地质环境1.1地形地貌林州市地处山区,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总地势为西高东低.境内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4种类型.中山分布在市境西部,呈北东一南西延伸,属太行山山脉,境内最高海拔1632m;低山分布在市境南部和北部;丘陵分布在市境东部;在山地和丘陵之间分布着盆地和谷地.1.2气象与水文特征林州市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气候,受地貌条件影响,形成独特的山区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据1986至2000年6月资料统计,年平均日照为2146.5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3.7℃.多年平均降水量659.4mm,年最大降水量为1081.Omm(1982年),年最小降水量为365.2mm(1997年).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8两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5%.最大24小时降水量248.9mm(1996年8月4日),最大1小时降水量71.7mm(1989年7月21日),最大30分钟降水量68.4mm(1996年8月4日),最大10分钟降水量19.7mm(1999年6月7日).林州市水源缺乏.属海河流域的卫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浊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除浊漳河水源较充沛外,其于均属季节性河流.林州市境内有中型水库三座: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石门水库.小型水库30余座.1.3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内出露地层有太古宇登封群(JD)片麻岩,中元古界汝阳群(R)石英岩状砂岩,寒武系(∈),奥陶系(0),石炭系(C)灰岩,二叠系(P)石英砂岩,第四系(Q)砂砾石层和亚粘土,68河南地质情报2002年第2期亚砂土.局部有燕山期岩浆岩出露.境内以NNE向和NWW向两组断裂构造为主体,构成林州地区的构造格架.NNE向的林州大断裂和大乌山一道子岭断裂带,NWW的姚村一河顺和南寨一老爷顶断裂带,构成林州盆地的”边框”.本区褶皱构造线为近南北走向,整体为一宽缓的大型复式背斜,即任村一上八里(辉县市)复式背斜.北部入河北省,南部被焦作一商丘深断裂所截,长约130km,轴向1~1,微向北倾伏.核部由太古宇登封群组成.1.4新构造活动与地震位于华北地台中部的林州地区,自太古宙以来,沉积地层产状较为平缓,倾角一般在5.~1间,表明区内的构造运动是以升降运动为主体,具有地台区典型构造特征.在地震区划中,市区西部林州大断裂以西的基岩山区,地震烈度为Ⅵ度,中,东部的盆地,丘陵地区,地震烈度为VⅡ度.据地震监测结果显示林州市为全省四小震群之一.历史上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损失较为严重.1.5岩土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境内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区,五个工程地质岩组(见表1).表1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表工程地质区工程地质岩组岩性特征备注山间盆地黄土粘性土单层土体第四系坡一洪积黄土,士体结构均一,具中等湿陷工程地质岩区性.中厚层稀裂状坚硬岩溶化寒武,奥陶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岩,岩体完整灰岩组中厚层状结构,致密抗风化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太行山断块中厚层稀裂状石英砂岩组中元古界汝阳群,石英岩状砂岩,岩体层状结构,抗中低山岩溶风化强度不均抗风化能力亦不均.化工程地质太古宇登封群片麻岩组,具块状结构节理,裂隙发区育,抗压强度具各向异性,抗风化能力弱.块状较软强风化片麻岩组碎裂状较软强风化闪长岩宽块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较软抗风化能力较组弱,易风化1.6水文地质特征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受地貌,构造,地层岩性的控制,地下水主要分三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层孔隙水.地下水主要补给途径为大气降水.林州市西部山区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为迳流区,东部为排泄区.在补给区内,除盆地及山间沟谷洼地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外,其余多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裸露区.受构造影响,灰岩破碎,裂隙岩溶发育,为降水入渗补给岩溶水提供了良好通道.地下水主要排泄途径为泉水溢出,人工开采,矿坑排水和径流排泄. 1.7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2002年第2期河南省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69近年来随着林州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增加,在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和矿业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诱发产生许多地质灾害.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1)城乡建设;(2)水利建设;(3)交通建设;(4)开发矿业.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1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2.1.1滑坡滑坡是林州市境内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灾种之一.目前发生滑坡55处,其中土质滑坡51处,岩质滑坡4处,规模均为小型.其发育特征为:多数滑坡形态较为完整,边界轮阔清晰,外貌具名明显的圈椅状地形,滑体滑移特征明显,但滑床,滑带不明显,部分滑坡体前缘的滑舌,鼓丘比较明显,高于周围地形,后缘有拉张裂缝.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2.1.2崩塌林州市目前发生崩塌7处,其中基岩崩塌6处,土质崩塌1处.主要特征为:无明显滑床,滑面,坡体以坠落,滚动,翻倒等方式破坏.规模一般为小型,破坏速度快,易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多发生在西部中,低山区的悬崖陡壁处及公路两侧.如:2001年8月3日,石板岩乡高家台崩塌,由于降水引起石英岩状砂岩崩塌,毁坏坡下林地,堵塞道路,现陡崖上未崩落岩石仍威胁高家台村委会30余间房屋及学生150余人.2.1.3泥石流林州市目前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13条,易发程度均为中等,中型规模的5条,小型规模的8条,松散堆积物单位储量3~15m3/kmz,造成的危害表现为冲毁民房,淤塞红旗渠,堵塞公路,埋没耕地等.如:1996年8月,原康镇红土碣村双根自然村北沟,由于暴雨诱发泥石流冲毁房屋8间,死亡3人.经济损失3.2万元.2.1.4地面塌陷林州市塌陷类型主要是人为作用形成的采空塌陷和自然因素作用形成的岩溶塌陷两种类型.1,采空塌陷林州市采空塌陷有因铁矿开采,煤矿开采引起的两种采空塌陷.其中煤矿采空区4个,铁矿采空区27个.总面积为24.7.在铁矿采空区22.0的面积内,发生塌陷39处,一般规模较小,塌陷形状呈圆形,塌陷直径10~300m,地面塌陷深度较深,一般20m左右,主要受矿体似层状的储存形态控制,具突发性,造成的危害较大.如横水镇上台村l号塌陷,直径62m,深度20m,毁坏耕地3亩,矿井1个,造成2人死亡.在煤矿采空区2.7kinz的面积内,发生塌陷4处,煤层呈层状,较均匀,厚度较小,形成塌陷面积较大,塌陷深度较小,塌陷速度不具突发性,但塌陷周边的拉张裂缝使居民的房屋变形较多,危害较大.如横水镇太平庄塌陷,塌陷面积1.13kinz,深度1—6m不等,塌陷周边的拉张裂缝造成71户,280余间房屋变形,威胁24O人的安全.2,岩溶塌陷70河南地质情报2002年第2期区内发生岩溶塌陷1处,规模小,位于原康镇15上村,平面形态为圆形,剖面形态为圆锥形,表面形态为一凹下去的坑状.2.1.5地裂缝林州市目前发生2处地裂缝,都发生在原康镇的原康盆地,其特征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基岩区的断裂方向一致,为构造裂缝,规模较小.均由暴雨引起开裂,两处裂缝当时均未造成危害.2.2地质灾害的分布境内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不同,人类活动的差异,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地下采空区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河顺镇,横水镇,陵阳镇,东姚镇,东岗镇及城郊乡;滑坡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的任村镇,石板岩乡,原康镇及红旗渠总干渠沿线;崩塌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的任村镇,石板岩乡及公路沿线;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的任村镇,河顺镇,石板岩乡,原康镇,红旗渠总干渠,一干渠沿线;斜坡变形体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的石板岩乡,任村镇,原康镇.尾矿堆放处,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的河顺镇,横水镇.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在定性分区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详细规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表2).表2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表等级代号区(亚区)名称亚区代号面积(kn12)点总面积(%:灾害数(处)急患点数(处)漳河南岸滑坡崩塌高易发区Al27.5l1.4lO9西部中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A3508.1724,85653高易教场一路家垴一石村地面塌陷高易发区A4151.442.52323A发区东山一涧西地面塌陷高易发区A4237.5l,899晋家庄——马家庄地面塌陷高易发区A4334.2l,7lO5合顺厂一东姚地面塌陷高易发区A44l9.370.935中易南部低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中易发区B3l487.o223,8lB北部低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中易发区B32229.2l1.255发区南营一河北地面塌陷中易发区B48.14O.42低易发C东部丘陵区滑坡崩塌低易发区C29l,9l4,3ll不易中部城关盆地一原康盆地不易发区Dl236.2ll,522D南部临淇盆地不易发区D2101.95.O发区北部东岗山间盆地不易发区I)3l3,9O.7合计2O46l0o120l144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规律,参照易发程度分区,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定性划分,主要分为以下3个区:重点防治区(A),次重点防Aj,2002年第2期河南省林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71治区(B),一般防治区(C)(表3).表3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表区名及代号亚区代号亚区名称面积(1,m2)灾害点数(处)防治隐患点(处)受威胁人重点防治区(A1)西部中山区508.1756532628(A2)漳河南岸低山区27.5llO9726(A)(A3)东部丘陵采空区l42.0645424356次重点(B1)南部低山区勰7.O2l(B2)北部低山区229.255770防治区(B)(B3)南营一河北采空区8.14220(C1)东部丘陵区291.9ll6一般(c2)城关盆地236.222174防治区(C)()临淇盆地101.9(c4)东岗盆地l3.9合计lO2O46l20l14868o5地质灾害防治建议1,加强地质灾害环境管理,制定地质灾害管理法规,使地质灾害的管理和防治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加大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和政府的防灾减灾意识.3,按照”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按期进行勘察治理.4,地质灾害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前,应禁止在危险区内开展工程建设,禁止任何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活动发生.5,林州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塌陷次之,针对滑坡治理以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坡护坡为主,另加必要的支挡.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要加强对地面沉降,裂缝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对受灾害点威胁,需要搬迁的人员应尽早搬迁,及时撤离险区.。

水务局实习报告

水务局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一、实习名称:毕业实习二、实习地点:林州市水务局三、实习时间:2010年12月18日—2011年3月27日四、实习任务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

通过实习,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能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写作和新闻采访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实际工作。

五、实习内容毕业实习,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抓住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在结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朋友介绍,我来到了林州市水务局。

林州是一个古老又美丽的城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曾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目前,正在朝着生态旅游城市目标阔步前进。

这次主要是在水务局宣传部实习,具体的实习内容如下:(一)熟悉新环境初来乍到,对水务局的各方面情况都不了解,我必须要熟悉环境,然后才会有效地实习,向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

首先,我积极向前辈打听林州的历史、现状,并通过网络、书刊杂志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经过几天的认真研究,我基本上熟悉了林州市的大致环境。

其次,阅读了水务局内部大量的资料,基本清楚了宣传部的工作职责。

在前辈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对水务局近几年来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务局的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后,积极地帮助前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前辈们对我的好感。

经常主动地打扫卫生、端水、整理文件等等,积极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工作圈子里。

加上我的乐观开朗、勤快主动,很快我就和前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磨合,我基本上对林州市及水务局的工作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为我以后的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写作练习水务局宣传部的工作非常琐碎,对内主要是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工作职责以及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对外主要宣传政府文件、水务局重大工作重点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州市水资源分析
摘要:林州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通过分析林州市的水资源现状、计算林州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预测林州市远期(根据总体规划,远期截至2030年)总需水量,得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关系,由此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

关键词:水资源;可利用水量;用水量预测;供需平衡
Abstract: LinZhouShi is a severe water shortages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LinZhouShi, calculation of LinZhouShi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predict LinZhouShi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lanning, forward by 2030) total calculated, that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and, as a result, the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scheme.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Water available;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一、用水量预测
林州市用水结构主要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

其中,生活用水分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一)生活用水量
生活用水按照规划期末林州市域人口为125万人,城镇化率为63% 预测,至2030年,林州市域城镇人口为78.75万人,农村人口为46.25万人。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采用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考虑到浇洒道路、绿化、市政用水、管网漏失等水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取为220升/人·日,则市域城镇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7.33万吨/日,日变化系数取1.2,则全年用水量为0.527亿立方米。

(二)农业用水量
林州市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热别是普及应用旱作农业和高新技术节水农业,大大减少了农业的用水指标。

2030年农业用水量灌水定额按260立方米/亩·年(P=50%)和340立方米/亩·年(P=75%)计算,有效灌溉面积按照3.23万公顷计算,农业用水年用水量分别是1.296亿立方米(P=50%)和1.695
亿立方米(P=75%)。

(三)工业用水量
结合林州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应用将是今后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030年按万元工业产值耗水75立方米计算,年工业用水量为2.675亿立方米。

二、可利用水量计算
可利用水量是从资源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一)大气降水可利用水量
林州市在保证率为50%(平水年)和75%(枯水年)的天然降雨径流量分别为2.715亿立方米、1.569亿立方米,规划预计2030年林州大气降水可利用率为15%,则大气降水可利用水资源分别为0.407亿立方米(50%)和0.235亿立方米(75%)。

(二)过境客水可利用水量
过境客水是林州市用水的主要来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建设的蓄水工程的增多,调蓄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大,各水系汛期难以控制利用的洪水量会逐渐减少,相应的过境客水资源可利用量应该有所增大,林州市平水年和枯水年的过境水量分别为4.835亿立方米和3.185亿立方米,规划预计2030年林州过境客水可利用率为80%,则可利用水量分别为3.868亿立方米和2.548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可利用水量
根据林州地下水资源的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量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包括大气降水和过境客水),尽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0.62亿立方米,按允许开采系数0.7估算,地下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量为0.434亿立方米。

(四)可循环利用水量
随着高新科技的开发利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开发利用率将得到一定提高。

考虑各企业节水平衡及诸多因素,到规划期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取60%,城市污水重复利用率取40%,至2030年可重复利用的水量为1.85亿立方米。

三、供需平衡分析
可供需水总量平衡分析计算见下表。

平水年余水量为2.286亿立方米,枯水年供水量小于需水量,缺水量为
0.055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利用
我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为“节流为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具体而言就是:控制水的需求,强调节水优先;加强源头控制,切实防治污染;多渠道开发水源,特别重视开发非传统水资源。

(一)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先选择。

节水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理念,同时可以减轻城市对水环境水量和水质上的双重压力,还能避免无效的长期工程投资。

就供水结构而言,农业用水以及生产生活用水是两个主要用水需求方向。

现状规划区的农业用水需水量大、灌溉方式低效粗放,未来随着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和引进,规划区必须改变传统型农业为节水型农业,以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雨洪利用
规划区具有雨洪利用的资源优势,可利用现状水库收集大量的雨洪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及工业、生活用水。

同时雨洪利用收集天然降水和洪水,能够提供自然优质的原水,同时也是环境友好的水资源拓展方式,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先策略。

规划区山塘众多,可以在充分调研、规划的基础上将部分有条件的山塘进行扩建挖潜改造,在满足原有的基础上,补充城市供水或河道生态景观用水,增加调蓄水量。

靠近山边的城市建设用地地区,可以结合工业区、居住小区的防洪建设,利用截洪沟贮水池等收集储存,用于附近小区利用。

城区雨洪利用可通过道路、绿地、屋顶、工业区、公共基础设施,进行
雨水收集,作为道路浇洒、汽车冲洗、绿地浇灌、工业冷却水循环、小区景观、小区冲厕等水源。

(三)污水资源化
水的自然循环再生造就了城市的自我平衡,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再生利用,能够实现水的健康循环和持续使用。

目前我国的污水再生利用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技术优势,特别是在生态补水方面日益成熟,规划区可在工业用水、城市道路浇洒、绿化等市政杂用水方面发展污水再生可利用技术,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重要的补给作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