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_王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9卷 总第35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 o.5 2007(V ol.9 Sum No.35)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
*
王 芳,赵黎明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生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在阐述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五条原则,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三种生态产业链模式。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7)05-0072-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仅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8%的人口。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造成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不断增加和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要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按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农业生态产业链。
一、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内涵
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核心内容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它遵循以 减量化(Reduci ng)、再利用(Reu si ng)、再循环(Recycling) 为内容的 3R原则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源自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循环经济思想发展的启发。农业循环经济可定义为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延伸和运用,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其特征主要包括:
(1)生产流程的 循环 化设计。农业生产是否 循环 的判断标准就是3R原则。农业循环经济要尽量做到外界能量输入的减少,进入循环农业的系统外的物质能量在经过一个生产环节之后进入另一个生产环节实现循环再利用,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和能量减到最少。
(2)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相互依存,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流程设计不单纯考虑农业生产目标的需要,而是把维护生态环境目标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目标很好的协调起来,从而解决了环境与经济目标冲突的困境。
(3)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农业循环经济考虑了延长进入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流通过程,进入农业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经过多个生产环节循环利用之后,大部分转化为生物产品,减少了向外界生态环境排放的次数和数量。
2.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概念
图1 水稻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示意图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生态产业链一般是指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
*收稿日期:2007-04-07
作者简介:王 芳(1983-),女,山西昔阳县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等。
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是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生产模式,使产业结构层次深化、产业链尽量延伸,力求把加工业、生物质产业纳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产业路径中来,增加系统内部产业之间的耦合性,力争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各组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物质产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图1所示为水稻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示意图。
二、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基本原则
(1)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原则。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时,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加工企业间及生产初级农产品的农民群体与加工企业之间的紧密联合;培育壮大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合理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流转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2)资源共享、一体化经营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中各经营主体之间的能量物质流动是一种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之间、或龙头企业与生产初级农产品的农户之间合作经营的契约。例如农户按龙头企业规定的要求(产品标准、数量等)生产初级农产品、并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上游企业将初次加工的产品或副产品提供给下游企业深加工,终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提供给下游营销企业销往市场,以及各生产营销环节的利益结算等均通过契约加以规范,形成稳定的、紧密的、企业化经营管理的一体化产业链。
(3)市场导向、农业商品化经营原则。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须遵循以下方式:一是龙头企业品牌化深加工农产品的开发须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商品化生产。二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产品、副产品和原材料等能量物质的供求关系虽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市场买卖关系,但所供求的各类标的物(产品、副产品、原材料等)仍然应按商品价值等价交换。三是为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龙头领航、企业化管理原则。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的首要环节,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适销对路的品牌化农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心、加工营销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及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决策指挥中心,以带动整个生态产业链系统内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
(5)以人为本、生态化经营原则。在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时,要始终遵循自然生态能量物质循环规律,克服工业经济时代虐待自然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产品生产、消费、分解(废弃产品与包装回收资源化再利用)全过程生态化,以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为生产目标。重视劳动力素质培养和智力开发,重视当代人与当代人、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平等权益与发展需求。
2.目前存在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三种模式
(1)以畜肥为核心的动植物良性互动产业链模式。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中,将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把动物的畜肥还田,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培育有机作物。
(2)以秸秆和沼气为核心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模式。将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喂牲畜,将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再还田施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目前,围绕沼气综合开发和利用各地探索出像猪(牛)-沼-果、猪(牛)-沼-菜、猪-沼-厕-燃料等多种生态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图2所示为猪 沼
果生态产业链模式示意图。
图2 猪 沼 果生态产业链模式示意图
(3)以废弃物转化为核心的再循环链接产业链模式。一类是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了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三、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制约及对策
1.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面临的三大瓶颈性制约
(1)技术支撑瓶颈。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产业链运作模式需要综合生物、环境、农业经济等多种知识性要素进行综合研究。当前,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具体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上显得还很薄弱,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人才队伍方面,都亟须进一步加大投入。
(2)资金扶持瓶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和维系本身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铺垫。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一些产业链模式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而是在生态环保的社会效益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予以必要的资金投入,一些经济效益略差一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缺少培植和推广的动力。
(3)服务配套瓶颈。由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连带性,因而对于配套服务也具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市场销售等环节,单靠农民自身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建立起专业的经纪人队伍和市场流通体系,来保障农民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中获取经济利益。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对策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安全优质农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一整套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形成一个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机制,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激励措施。
(2)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对于生态环保效益突出的产业链模式可以以政府的扶持资(转第98页)
73
王 芳,赵黎明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 经 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