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1982~2000年广州市总人口分布变动情况
1990 2000 1982~1990 1990~2000 城市地 1982 域 年数量 年数量 年数量 增长率 年均增 增长率 年均增 (人) (人) (人) (%) 长率 (%) 长率 (%) (%)
中心区
1908053 2105150 1974338 10.33 1.24 -6.21 -0.64
城市地理学进展
宁越敏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
2004年4月
一、西方城市地理学进展
1.萌芽:1920年以前
[德] 哈塞尔特(Hassert,K.,1907),《城市地理观
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本专著。 [法]布兰查德(Blanchard,R. ,1911), 《格勒诺布 尔》,是第一本单一城市研究的著作。
4.第三个演化阶段:从空间分析到社会理 论研究的转型(1973年至1980年代)
背景:从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方一些国家社会 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如社会动荡、贫富分化、 内城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给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 展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970年代初,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发生转型,重新发现空 间的重要性。
1.理论和假设 西方学者在城市化 的研究中,把城市 化、郊区化、逆城 市化、再城市化看 作为一个连续演变 的过程,其中彼 得· 霍尔(Peter Hall,1984)的城市 演变模型将城市演 变过程归纳为五个 时期六个阶段
广州城市化和郊区化的实证研究(续)
提出假设:
中国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变化时序与西方学者 提出的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可能并不一致。
表1
1953 1953 1953 1954 1954 1954 1956 1958 1959 1959 1960 1963 1965 1965 1967 1969
从区域差异到空间分析
Fred. Schaefer:《地理学的例外论:一个方法论的检验》 John E. Brush:《西南威斯康星州中心地体系》 Edward L. Ullman:《人文地理和区域研究》 Preston James和Clarence Jones,编者:《美国地理学:知识基础和展望》 Chauncy D. Harris:《美国工业地方化中的市场因素》 Harold McCarty:《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探究》 William L. Garrison et al.:《乡村公路对乡村发展的促进》 Brian J. L. Berry和William L. Garrison:《中心地等级体系的职能基础》 William L. Garrison:《经济学的空间结构》 Richard Hartshorne:《地理学本质的透视》 Walter Isard:《区域分析方法论》 Ian Burton:《数量革命和理论地理学》 Peter Haggett:《人文地理学区位分析》 Edward Ackerman:《地理科学》 Richard J. Chorley和Peter Haggett:《地理学模型》 David Harvey:《地理学中的解释》
3.第二个演变阶段:空间分析时期(1950 -1970年)
自19世纪以来,地理学一直以解释性的工作为主,但 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无法如物理学哪样形成普遍规律性 的法则,这些研究对于已发生演化作用的历史重建有 用,但因过于强调人地关系忽略了社会互动。地理学 需要的是一种能够预测的知识,而既存的知识无法满 足新的社会需求。地理学者开始寻找社会和经济相互 作用的分析。 1950年代初,空间经济学和区位论的引进形成了人文 地理学新的基本理论,由于区位论建立在基本假设 (均质平原、经济人等)之上,使当时的大多数地理 学家盛行新理论的验证工作。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因此这一时期可视为城市地
理学的萌芽时期。
2.第一个演变阶段:初创时期(1920- 1950年)
城市地理学处于初创时期:方法论上受自然地理学的影响
较大,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第一个领域:城市位置和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
泰勒(Taylor,T· G·,1949), 《城市地理学》,是英语国家第一本城 市地理学的专著。
表4
1982~2000年广州市外来人口分布变动情况
1990 2000 1982~1990 1990~2000 城市地 1982 域 年数量 年数量 年数量 增长率 年均增 增长率 年均增 (人) (人) (人) (%) 长率 (%) 长率 (%) (%)
中心区
41467 162961 558929 293.00 18.66 242.98 13.12
第二个领域是对城市职能和腹地的分析。1921年英国的奥隆
索首先进行城市职能分类的研究,他的分类属于一般性描述 分类。1943年哈里斯对美国城市的分类。
第三个领域是城市形态、景观的研究,起源于德国。
初创时期
此时,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的研究兴趣
日增。 社会学家对城市内部结构的研究。最初由美国的社会 学家进行的:伯吉斯提出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理 论”。霍伊特(Hoyt,H.)提出“扇形理论”。1945 年,芝加哥大学的地理学家哈里斯(Harris,C.D.)和 乌尔曼(Ullman,E.L.)提出“多核心理论”; 1933年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和1940年德国 经济学家廖士建立的中心地理论; 1931年赖利(Reilly,W.J.):“零售引力规律”; 1949年康维斯(Conwerse,P.D.):“断裂点”理论; 哲夫(Zipf,G.K.):“顺序-规模规律”等等。
2.研究的地域范围 3.数据来源与处理
广州城市化和郊区化的实证研究(续)
4.假设的检验:与霍尔城市演化模型的比较
1982-2000年间广州总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 空间分布变动(表2,表3,表4),并与霍尔的城市演变 模型作比较。认为在1980年代广州人口在继续膨胀,其中 中心市人口低速增加,郊区人口高速增加,与霍尔城市演 变模型的第四个时期:相对分散阶段是相符合的,即进入 郊区化的初期阶段。但1990年代广州中心区出现了人口的 减少,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近郊区总人口的增长速 度大大超过1980年代,这并不符合霍尔模型中绝对分散阶 段和流失中的分散阶段的特征:即中心区人口负增长的速 度由慢变快,郊区人口则始终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若只 考虑常住户籍人口的空间变化,则中心区增长为负,近郊 区低速增长,却又符合霍尔模型的第五个时期的特征,即 郊区化的典型时期。
近郊区
30459
316011
2997609
937.50
33.97
848.58
25.23
远郊区
8408
82214
725244
877.81
32.98
782.14
24.32
资料来源:转引自,谢守红、宁越敏,2003。
广州城市化和郊区化的实证研究(续)
结论:
上述分析显示,广州市总人口空间变化与常住户籍人口空间变化 是不对称的。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背景仍处于城市化的历史阶段, 且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由此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大量向沿海 地区转移,加速了包括广州在内的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地区1990年代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使许多 大城市在较短的时间里就从城市化阶段进入到郊区化阶段(以常住 户籍人口为衡量标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区域人口产生拉力, 对城市(中心区)人口产生推力,两种不同的迁移力量互动,使 1990年代广州市同时出现人口集聚的城市化和人口扩散的郊区化两 种现象,其后果是大大加快了中心区和近郊区的一体化进程。为此, 宁越敏提出了城市化和郊区化是转型时期中国大都市空间变化的双 重引擎,正是在其不断作用下,中心市区反复地整合自身集聚的经 济要素,并逐渐扩大其辐射范围,从而实现从大城市到都市区空间 格局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实现了经济要素的价值增值和规 模扩张。
近郊区
1608977 2275614 5324524
41.43
4.43
134.03
8.87
远郊区
1676280 1919225 2643160
14.49
1.71
37.72
3.25
资料来源:转引自,谢守红、宁越敏,2003。
表3
1982~2000年广州市常住户籍人口分布变动情况
1990 2000 1982~1990 1990~2000 城市地 1982 域 年数量 年数量 年数量 增长率 年均增 增长率 年均增 (人) (人) (人) (%) 长率 (%) 长率 (%) (%)
空间分析时期
城市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最迅速的分支 学科之一; 形成完整的研究领域:城市化、城市体系和城 市内部结构; 形成城市地理学的特色理论:中心地理论、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空间 扩散理论等。
空间分析时期
这一时期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城市化的研究 [法]戈德曼(1957) 提出的巨大城市带这一概念,对后来城市化
空间分析时期
(4)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过程的研究 传统的城市地理学习惯于对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当代城市地理学
家则希望了解空间事物相互间的关系和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空 间相互作用和扩散过程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瑞典] 海格斯特兰德(Hä gerstrand,T. ,1952)首先开始进行扩散 过程的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注重新事物(指新思想、新事物、 新技术等)扩散过程的研究,这种扩散其实是城市间相互作用中 的一个重要内容。 (5)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研究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被认为是分析城市系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根 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各种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模式可分为五大类: 即统计模式、等级模式、随机模式、半经济模式、其它模式。 (6)因子分析的研究 因子分析首先被用于城市分类的研究,其第二个领域是对城市内 部结构的分析。贝尔(1955) 在对旧金山的地域结构研究中,最早 使用因子分析法,开创了“因子生态”的研究。
空间分析时期
方法论上则受到逻辑实 证主义的巨大影响:传 统的实证主义强调观察 和资料收集的重要性, 忽略或低估形成假设的 过程以及科学研究中理 论的重要性。维也纳学 派建立逻辑实证主义, 提出通过建立假设,并 且使用精确的观察和实 验来检查这些假说从而 建立科学理论。
广州城市化和郊区 化的实证研究
列斐伏尔的空间认识
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列斐伏尔被认为是一位“元哲学
家”,在把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结合起来的这一方面 其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学者。列斐伏尔从1960年代起开始 把空间引进其研究。“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提出“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变 为“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其区别在于 前者指自然属性的空间,而后者指社会属性的空间。这种 转变源自生产力自身的成长,以及知识在物质生产中的直 接介入。其结果是现代经济的规划倾向于空间的规划。
中心区
1860002 1932081 1395198 3.88 0.48 -27.79 -3.20
近郊区
1581864 1957235 2261915
23.73
2.70
15.57
1.46
远郊区
1669196 1836766 1876768
Leabharlann Baidu
10.04
1.20
2.18
0.22
资料来源:转引自,谢守红、宁越敏,2003。
和北美区域地理的研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中心地的研究 布拉什(1953) 的“威斯康辛西南部中心地的体系”一文,是美 国最早引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城市体系的研究论文。贝利和加里森 (1958)共同发表了两篇有关中心地研究的论文,提出了货物最大 销售距离等概念,并对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此后,对中心地学说的研究成为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界最流行的研 究课题之一,并且把中心地理论运用到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之中。 (3)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 1950年代起,城市地理学家开始探讨城市成长的经济基础,并试 图分析城市经济活动的增长导致城市人口增加的机制。阿力山大 (1954)提出城市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基础活动和非基础活动两个 部分。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经济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