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讲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成熟。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既有上升时期(一至三年级和五至六年级),也有平衡发展时期(三至五年级)。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的特点自我概念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的认识。
其发展的趋势是:(1)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低、中年级)到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高年级);(2)由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到社会自我、学术自我、身体自我的形成;(3)随年龄增长,男性的自我接纳高于女性的自我接纳;(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发展趋势是:(1)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到独立地评价自己;(2)从笼统的评价到对各个方面的评价;(3)小学儿童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并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心世界地发展着;但进行抽象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2)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所产生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愉快感与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发展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识。
包括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
它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社会认知的发展总趋势是:(1)从表面到内部,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深刻品质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对问题个别方面的到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地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4)从对个人及眼前利益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和长远利益;(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第二章第三节 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第三节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一、个性的含义一般来说,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体现着一个人的完整特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结合构成的整体。
这些层次包括:完成某项活动的潜在可能性,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这些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人的个性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不断变化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尽一致,所以,不同年龄段的个体个性发展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儿童个性发展集中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与结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形式上看,与自我意识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成分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概念的组成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方面.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为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体验是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感情体验,它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包括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调控是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儿童在个性形成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等,这些因 素会影响着儿童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积极个性的儿童更容易适 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化发展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发展促进个性发展
随着儿童不断成长,他们需要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学会与他人交往 和合作。这个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性格特点等,从而 促进个性发展。
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 教养方式等对儿童社会化发展
有重要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师生关系、同伴关 系等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重要
影响。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媒体等 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
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心理阶段
婴儿期(0-3岁)
幼儿期(3-6岁)
建立基本信任和安全感,形成基本社交技能 。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儿童 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汇报人: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儿童个性发展 • 儿童社会化发展 • 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01
儿童个性发展
儿童个性发展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儿童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遗传、环境、心理等方面作用下, 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定义:儿童社会化发展是指个体 在与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独特 的个性和社会角色,并学会履行 社会规范和职责的过程。
从依赖向独立发展:随着年龄的 增长,儿童逐渐摆脱对父母的完 全依赖,开始发展出独立的思考 和行为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提高:儿童对社会 规范和行为的认知逐渐清晰,能 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主题:民主选举班会活动候选人:罗雷、成成、晓菲地点:班级人物:三年一班(8-9岁)全体师生过程:三名候选人进行才艺表演,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长,得票高的人获胜一、小学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主体的需要就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一)有需要,才会有情绪、情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情绪、情感的丰富性。
“悲喜交集”“爱恨交加”(三)需要就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情感的性质(肯定或否定)。
满足—喜爱、愉快;不满足—厌恶、不愉快(四)情绪、情感体验的强度,取决于人的需要状态。
需求愈强,体验愈烈。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在情绪、情感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情绪、情感的表达过程。
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
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面部、声音与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表情。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与体态表情)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与推测人的情绪、情感的外部指标。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她们的情绪、情感在内容、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展了,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文体活动与社会生活对儿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接受,便会成为她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需要满足与否,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从面使得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就是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会引起儿童情感的发生。
二就是集体生活、劳动与公益活动;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就说说本案例中的学生会因晓菲吃饭慢而嘲笑她;小学儿童情感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常常采用侧过脸去,嗤之以鼻,以表示她的厌恶。
第三讲 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支架教学——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有挑 战的内容
教学支架的基本功能
提供支持 具有工具的性能 扩展学习者能达到的范围
使学生完成本不可能的任务
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
维果斯基理论的延伸
——交互式教学模式
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 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 间的相互对话。 最初教师示范所要完成的活动,然 后,教师和学生将轮流扮演教师。
阶段2:自主感—羞怯感 (18个月到3岁) autonomy—shame 儿童早期,年龄从1岁半到3岁,发展 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 着意志的实现。(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 向) 在此阶段,儿童除了要养成良好的 大小便习惯外,已不满足停留于狭窄的 空间,而渴望探索新的世界。 父母要鼓励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儿童自身体检树立自信。
阶段1:信任感—不信任感 trust--mistrust (出生-18个月) 最基本的冲突:信任与不信任 主要危机:婴儿与监护者建立初步的 爱与信任,获得安全感;处理不好,则 在不熟悉环境中会产生焦虑。 埃里克森对本阶段获得信任感的发展 任务特别重视,认为这是今后各发展阶 段、特别是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基础。
维果斯基理论的延伸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 小组为主要形式,为实现学习目标 共同学习,组员之间相互促进、相
互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在小
组中互相学习,在建立信任、团结
和集体感的同时掌握所学知识。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一位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
一位专家的指导性获得知识和技能的 关系。(知识的分享)
1、家庭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首先,小学儿童的个性特点逐渐形成。
在此期间,儿童逐渐具备了自
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表现出对自己特点的认识,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
意见。
例如,他们可能对一些学科或活动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表现出对
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式有一定的选择与决策能力。
儿童的情绪也逐渐稳定
起来,他们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小学儿童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他们会通过
与他人互动以及观察周围环境来建立对行为的评判标准,逐渐形成自己的
价值观。
同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他人
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有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此外,小学儿童开始建立和维护友谊关系。
他们逐渐明白友谊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小学生懂得与他人进行交往,学会关心别
人的感受,同时也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小学儿童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交技巧,还能够享受到友情带来的快乐和
支持。
总的来说,小学儿童在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他们
逐渐具备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意见,并能够以较好的
方式表达自己。
同时,他们也逐渐明白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能
够与他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
这些个性特点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将为他
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是小学儿童发展中重要的两个方面。
个性是指每个人独特的特点和行为方式,而社会性则涉及到个体在社交和集体活动中的角色和行为。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整体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个性开始逐渐形成并得到展现。
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这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活泼开朗,喜欢表达自己,而另一些可能比较内向害羞。
这些个性特点会对儿童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产生影响。
个性的发展过程中,儿童需要经历适应社交环境和个人自我认识、接受和改变的过程。
通过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儿童从中学习如何处理情绪、表达观点和处理冲突。
儿童在社交互动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并且通过社交经验来调节情绪和表达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性也是小学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性涉及到儿童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责任和行为规范。
社会性的发展需要儿童具备积极的合作精神、友谊和同理心。
通过与他人合作和相处,儿童学会了如何分享、合作、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小学教育在促进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社交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同时,学生也需要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如班级讨论、集体活动和社区服务,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家庭也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需求,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通过家庭的支持和指导,儿童可以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个性特点和社交行为。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只有注重教育和关注,才能够帮助每个儿童实现他们的个性潜能,并在社交中展现出积极的行为。
通过合适的培养和引导,儿童可以在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成就,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整理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第三部分学习理论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第九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知识迁移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创造性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第十二章品德学习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三章有效教学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模式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第十四章课堂测评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第六部分教师心理第十六章教师心理第一节理想教师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发展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并学会适应社会环境。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种发展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小学儿童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他们开始展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喜欢特定的活动或优先选择某些类型的任务。
他们也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开始根据这些价值观和信念行动。
此外,社交性的发展也是小学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性特点可以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例如,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行动。
同时,社会性的技能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发展。
通过与他人互动,孩子们可以学会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调整。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小学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它们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是重要的,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孩子可能更早地展现出成熟的个性和社会性特点,而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通过发展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一)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1小学儿童阶段是平静的、愉快的(压力比较小)2情感内容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3情感的深刻性逐渐增加,高级的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4情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迅速提高(二)小学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1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2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3培养小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4促进小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第二节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二、类别: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1、亲子关系:(逐渐减弱)特点:①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父母依赖完全服从,与父母保持信任和亲密的依恋关系,父母控制比较多。
②小学高年级对父母依恋关系的减弱,开始走向独立,对父母的权威从完全的信服到开始表现出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同伴依恋开始取代亲子依恋。
2、同伴关系:两种表现同伴接纳(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和友谊关系(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1)友谊关系①塞尔曼划分友谊关系的五阶段尚不稳定的友谊阶段(幼儿园)——单向帮助阶段(低年级)——互惠阶段(中年级,顺利时的合作)——真正的友谊阶段(高年级,弊端是求同)——自主的共存阶段(存异)②择友标准a直接接触关系(小低)b直接接受关系(小低)c敬慕关系(小高)d其他关系③择友的特点同质性和趋上性(2)同伴接纳性:a根据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和中间型b影响因素:行为特征、能力和学习成绩、性格特征、身体特征、其他附加特征、教师因素(3)同伴群体:正式群体(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特征:自发性、相似性、相容性、畅通性、权威性、排他性)对小团体的态度:a了解小团体人数组成和地位,了解其动向b对不同性质的小团体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型支持,中间型引导,消极型进行改造,破坏型进行瓦解,关键是瓦解核心人物。
3、师生关系:(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敬畏崇拜绝对的服从,有极强的向师性,关注教师的外部特征:从三年级开始教师权威性得到挑战,对教师有了不同的态度,开始关注教师的内在特征,如公正、能力、人品等(2)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合理期望小学生的交往问题:(1)人际孤独:特指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产生的孤独体验。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特点: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友谊关系; 逐渐发展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助人等。
社会性形成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 济条件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 生影响。
02
小学儿童个性发展
个性定义及特点
小学儿童个性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 期,表现出以下特点
矛盾性
内心充满矛盾,如独立性与依 赖性并存。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 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总和,包 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可塑性
个性尚未定型,易受环境和教 育影响。
发展性
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具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
个性发展阶段
学前阶段(3-6岁)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初具雏形,主要表现为活 泼好动、好奇好问、模仿性强等特点。
此阶段儿童个性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自 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道德观 念逐渐形成等特点。
初中阶段(13-15岁)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基本定型,主要表现为独 立性增强、自我意识突出、价值观逐渐形 成等特点。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开始适应学校生活,建立 友谊关系,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
初中阶段(13-15岁)
此阶段儿童进入青春期,面临身心变 化和社交压力,需要更多的社交支持 和引导。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逐渐成熟,开始独立思考 和决策,需要更多的自我探索和社会 实践机会。
04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关系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采择能力
角色采择(角色承担),指对自己和他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设想。角色采择是 一个过程,是在不断予取的社会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
不能认识到 他人的观点
能意识到他人 的观点,但不 能理解
开始认识到自 己和他人的观 点冲突
能客观地接受 并理解他人的 观点
训练方法: 合作活动训练、情感训练、角色扮演,讲故事,做游戏
集体具有下列特点: (1)明确的共同目标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共同行为。 (2)具有统一的领导 (3)具有共同的纪律 (4)具有共同的舆论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 两个方面:
(1)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 的机会。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 的机会。同伴的反应和同伴的拒绝 与接受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 认识。
1. 一至三年级处于上升期,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2. 三至五年级处于平衡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间无显著差异; 3. 五至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在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在儿童发展的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积极自我 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
0
1
2
3
3~7岁
4~9岁
6~12岁
9~15岁
没有形成友谊 单向帮助阶段 。双向帮助阶段, 亲密的共享阶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宏观: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师生中心
微观:儿童的师生关系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
而不断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儿童对教师的 变化:盲从-自主评价倾向
三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调查表明:84%的小学儿童认为要听老师的
话,儿童最常用的话“这是老师讲的” 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100%的认为要听老师 的话。 五六年级时学生开始注重老师的人品、精神 面貌,试图对教师做出全面的了解。
社会和习俗系 能用社会系统和信息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 统的角色替换 他人的观点 (12-15岁以 上)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的处于“社会信息的观 点采择“阶段。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机械,无商量 余地。有的低年级孩子已达“自我反省阶段”, 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部分中年级学生也 达到此阶段。有的中年级和大部分高年级学生 “相互观点采择”阶段,能够从旁观者的身份解 释。 这种观点的采择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有些儿童产生过失行为和不良行为,就是因为其 观点采择能力水平较低,若在该方面加以训练, 可以减少过失行为的发生率。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的发展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过程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实用教案
第三十五页,共61页。
(二)性格 (xìnggé)结构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2. 性格的意志(yìzhì)特
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第35页/共61页
第三十六页,共61页。
(三)性格 (xìnggé)类型
1.理智型、情绪(qíng xù)型和 意志型
2.内倾型和外倾型
性器官的刺激获得满足。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这 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同性父母的道德 标准 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 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 多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内化,自我和超我继 续发展 青春期唤醒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方 式表达冲动。个体此时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 从一个自私、追求快乐的孩子转变为寻找同龄伙伴 ,考虑选择配偶,成为具有现实和社会化的成人。
1. 依据学生不同(bù tónɡ)气质类型特 征采取不同(bù tónɡ)的教育策略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气质差异
第32页/共61页
第三十三页,共61页。
三、小学儿童性格
`二
(xìnggé)的发展
第33页/共61页
第三十四页,共61页。
(一)性格 (xìnggé)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 所形成的,对现实(xiànshí)稳固的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
第18页/共61页
第十九页,共61页。
年龄 0-1 1-3
心理社会危 机
信任对不 信任
自主-羞 怯、疑虑
艾里克森的观点:有意义的事 件和社会影响
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的 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形成对成 人的信任感。否则会对人和世 界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信任和不信任感会延续到 以后阶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儿童 的个性发展。在学校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通过引导和示范,帮助儿童形成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儿童可以学习到合 作、竞争、领导和服从等社会技能,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父母的 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会对 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教学 方法、学校氛围、学生之间的交往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 化。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儿童在 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竞争、规则意识和社 交技能等。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 模仿能力,他们能够模仿周围人 的行为、语言和表情,逐渐融入 社会生活。
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愿 意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探索社 会现象和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 识逐渐提高,开始关注自己的形 象、行为和个性特点,并尝试了 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学会控 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 和反应,以适应社会生活。
激发兴趣
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发现和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参加有益的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培养 其特长和才能。
积极评价
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儿童的个性发展给予积极评价 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其 自我实现的潜力。
02
儿童社会化发展
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
模仿能力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教学教材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教学教材第一篇: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教学教材第四章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案例:曾经有人描述了一个没有感受到爱的儿童。
这个儿童叫乔伊,他们的说法就是他是个机器般的儿童。
他母亲说,“那时我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怀孕了。
”对他的父亲来说他的出生同样没有产生影响。
他的父亲是陆军文职人员,到处驻防,无固定场所。
他出生后,他母亲宣称“我不想去看他,也不想去照顾他。
” 在他出生的3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啼哭,他患有腹绞痛,主要靠的是严格的喂养时间表,除非必要,没有人来碰他,从来就没有人爱抚他,或者与他一起做游戏。
他母亲常常把他留在小床或围栏里,父亲则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在他身上。
每晚当他哭闹时就会折磨他。
可以说他的父母对他没有进行一点点的感情投入,只是训练了他如何上厕所。
他不会表达情感。
后来经过3年的心理治疗,才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可见,在早期,他的情绪情感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爱笑俱乐部第一节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一、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学习活动交往生活劳动、体育活动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新生儿:兴奋―― 抑制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以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感情诵读“你这个小家伙真淘气”。
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正常辨认阶段。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质程度。
1、对儿童恐惧的研究证明学前儿童的恐惧主要涉及个人安全和对动物的恐惧。
小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怕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怕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一、个性的含义
一般来说,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体现着一个人的完整特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结合构成的整体。
这些层次包括:完成某项活动的潜在可能性,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这些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人的个性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不断变化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尽一致,所以,不同年龄段的个体个性发展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儿童个性发展集中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形式上看,与自我意识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成分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概念的组成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方面。
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为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
自我体验是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感情体验,它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包括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自我调控是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它包括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方面,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的最主要的方面。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动态过程。
生理自我是1—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态。
1岁以内的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大约从一岁起,儿童开始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并以“我”这个概念的认识为中介,能够区分你、我、他,逐渐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到3岁左右,生理自我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的发展经历了幼儿期、童年期和少年期的漫长过程。
儿
童到3岁以后其自我评价中由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我独立性评价过渡,从外部条件的制约向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过渡,从注重行为的效果向注重行为动机过渡。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评性都得到迅速发展,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向迅速形成,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强,自我批评逐渐趋于成熟。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到了青年初期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3.实现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实现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认识,也即对实在的我的诗人。
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指从别人眼中或评价、态度中反照和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即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也就是对想象的我的认识。
比如,当被问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和“想成为怎么样一个人”时,钱一个涉及的就是自我概念中的现实自我,后一个涉及的则是自我概念中的理想自我。
这表明在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存在着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
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属于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控系
统,所以也对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条件。
当一个人还没有自我意识,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的事物相区分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
只有产生了自我意识,在区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个体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以维护或发展自我价值的围出发点,因而自我意识与行为选择有密切联系。
比如,在班里,有些学生喜欢与品行端正的同学来往,而有些与品行不良的学生来往,这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感受。
由此推断,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肯能起阻碍作用。
最后,自我意识能促进个体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人、该做什么事,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怎样做的时候,才会自觉地行动,才能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形象”或“目标形象”。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在自我概念的发展方面,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例如,让小学生回答“我是谁”时,他都会从姓名、年龄、性别和身体外形特征等方面回答。
有研究认为,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
男生的自我接受程度和自我和谐程度并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而女生在这发面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即
年龄越大,女生的自我接受度越弱,自我印象也越差。
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是社会男女性别有不同的评价和待遇。
国内外多项研究揭示了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以下几种特点: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逐渐提高;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整体上从具体评价向抽象评价、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向对内部世界的评价发展,并且抽象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迅速得到发展;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小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一)小学生的社会性认知发展
儿童个性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其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过程。
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总体上包括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大方面。
社会性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它与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外表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从简单到复杂,即从某个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对事物呆板的认识到灵活的认识;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对事物具体的思维到对事物抽象的思考;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型的思想。
(二)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发展
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时在与自己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的交往中得到发展的,包括与父母、与同伴、与教师的交往,等等。
总的来看,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发展,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西靠,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小学生与其父母的交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在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上明显减少,并且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在减少。
其次,父母由关注日常性的琐事逐渐转向具有社会性的复杂的规范行为,例如开始关注儿童的友谊模式、与集体的关系等。
再次,父母和儿童的冲突数量开始减少,即便发生冲突,父母与儿童的双方也能开始运用解决问题的选择性模式。
最后,有父母控制逐渐转向由父母与儿童共同控制。
小学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发展了同伴间的友谊,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间平行的伙伴关系变的越来越重要。
研究发现,小学儿童与同伴间的交往的特点有:同伴间的交往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其中以同性别的小群体为典型。
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体现在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和教师对儿童的
期望两大方面。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最为明显的是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教师对小学儿童具有绝对的权威。
这种权威甚至高于父母。
对教师的要求,儿童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儿童对教师很少怀疑,在这一时期大部分儿童语教师的关系都比较友好。
教师的期望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对低年级儿童的影响尤其明显。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种影响的存在,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教师的期望通过其情绪、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