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教案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教案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教案教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引言:数学建模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流程和解题步骤;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数学建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数学建模的基本流程和解题步骤;3.实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4.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模式;2.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提供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引导学生熟悉数学建模的解题流程和方法;4.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步骤1.引入课题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建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2.讲授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向学生介绍数学建模的定义、基本原则和应用领域,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

3.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流程和解题步骤详细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流程和解题步骤,包括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及模型的验证与应用等环节。

4.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选择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模型建立和求解操作,帮助他们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5.小组合作与交流分组讨论和交流各小组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激发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6.拓展实践与创新思维提供一些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拓宽他们的数学建模思维和解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发言和参与活动,评估其学习态度和主动性;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考察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情况;3.实践项目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水平。

走进数学建模教案模板范文

走进数学建模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方法,掌握数学建模的一般流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际案例3. 练习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如天气预报、股票分析等,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2. 提问: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它们与数学有什么关系?二、新授课程1. 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 讲解数学建模的步骤:(1)提出问题:分析实际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2)建立模型:根据问题性质,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

(3)求解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数学解。

(4)检验模型:将数学解应用于实际问题,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3. 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数学建模的步骤和过程。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 各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数学建模的步骤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授课程1. 讲解数学建模的方法:(1)归纳法:从具体实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2)类比法:根据已知问题,寻找类似问题,借鉴其方法。

(3)构造法:根据问题性质,构造合适的数学模型。

2. 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数学建模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尝试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问题。

2. 各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方法和应用。

走进数学建模教案模板范文

走进数学建模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高中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2. 实际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3. 教学课件,包括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意义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学模型、实际问题、数学方法等。

2. 教师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等。

3. 教师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如数学分析、数值计算、统计分析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 学生分组讨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模型求解1. 教师讲解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如解析法、数值法等。

2. 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模型求解。

3. 各小组汇报求解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结果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求解结果,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2. 学生根据模型求解结果,提出改进方案。

3. 各小组汇报改进方案,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数学建模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模型求解、结果分析等环节的表现。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引导学生数学建模(教案)

引导学生数学建模(教案)

引导学生数学建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1.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2.熟悉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4.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准备1.课程材料:学生教材、数学建模案例资料、计算工具等;2.教具:黑板、多媒体设备;3.学生小组:根据班级组织学生形成小组,每组3-4人。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数学建模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并引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包括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

3.步骤与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理解、建立数学模型、求解问题、模型验证和结果解释等。

同时,教师还要讲解数学建模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如优化算法、数据分析等。

4.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按照步骤进行建模和求解。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结果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建模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评论和讨论。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他们的建模过程。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学建模思维来解决。

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数学建模竞赛和相关资源供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小组的成果、课堂讨论和互动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研究并尝试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以数学建模的方式提交一份简单的报告。

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数学建模竞赛,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较高,小组合作也比较紧密。

数学建模教案

数学建模教案

数学建模教案教案标题:数学建模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 通过数学建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4.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2. 学习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1. 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数学建模的概念(10分钟)介绍数学建模的定义和作用,强调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例如城市交通流量控制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取关键信息。

然后,讲解如何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四、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解决问题和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数学建模过程和解决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

六、总结和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研究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和深度,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及时与同事交流,汇总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计划。

备注:以上仅为示例教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案编写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教案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教案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3.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常见数学模型的识别和应用;3.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数学建模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和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建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和步骤(15分钟)1. 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的过程等;2.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步骤,如问题提出、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等。

三、常见数学模型的识别和应用(15分钟)1. 介绍常见数学模型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如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等;2.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应用相应的数学模型。

四、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模型求解和验证;3. 讨论模型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的内容和收获;2. 引导学生反思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学生能识别和应用常见的数学模型;3. 学生能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资源:1. 数学建模案例素材;2. 数学建模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2.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建模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建模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走进数学建模教案设计

高中走进数学建模教案设计

高中走进数学建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数学建模的定义和意义;
2.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3.数学建模实例分析;
4.数学建模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介绍数学建模的定义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
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分析、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和验证模型等内容。

3.实例分析(20分钟)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建模案例,让学生实际操作,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建模,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5.展示与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建模过程和结果,老师做总结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enc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行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并提交给老师进行评价和修改。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提高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高中走进数学建模教案

高中走进数学建模教案

高中走进数学建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2. 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
1. 数学建模的定义和意义。

2.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问题分析、建模假设、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

3. 数学建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过程安排
1. 导入:介绍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

2. 学习:讲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实际练习,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数学建模导论》
2. 实际应用案例资料
3. 计算机和相关软件
五、教学评估
1. 日常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其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考核评估:组织定期考试,检测学生对数学建模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基本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并能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总结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数学建模》教案

《数学建模》教案

《数学建模》教案数学建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2. 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建立模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了解数学建模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数学建模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掌握问题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数学模型求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数学建模实例分析和实践-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实例分析- 进行数学建模的实际操作实践- 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4. 数学建模的团队合作和创新实践- 研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进行团队合作的数学建模实践-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结合实践操作- 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建模的实践能力。

2.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思路和方法,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 鼓励学生互相研究和借鉴,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学生思考数学建模对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2. 实际应用能力评估- 学生能否独立进行数学建模的实践操作。

-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3. 团队合作评估-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交流和集体决策能力。

- 学生对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建模导论》2. 实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关数学建模案例3. 计算工具:Matlab、Python等数学建模软件六、教学安排1. 第一周: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2. 第二周: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第三周:数学建模实例分析和实践4. 第四周:团队合作和创新实践5. 第五周:复和总结以上是《数学建模》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

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授课对象:高一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黄泽君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的魅力在于,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

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

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1.初步理想化在单位时间内,该水槽能通过的流水量取决于水流速度和它的横截面积。

我们将问题通过比较以上五种方案和横截面设计为【板书设计】走进数学建模世界一、四、六、二、七、三、五、八、附: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 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却没有教材,没有具体内容。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教案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教案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3. 数学建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建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等;2. 通过例题讲解数学建模的步骤,如问题分析、模型构建、解答求解、结果讨论等;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练习。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数学建模练习,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建模;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帮助和建议。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数学建模成果,解释模型构建的过程和结果;2. 教师对学生的建模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建模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独立完成数学建模练习;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建模的过程和结果,并附上相关解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建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帮助和建议,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练习。

通过课堂展示和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和应用。

数学建模课教学设计

数学建模课教学设计

数学建模课教学设计在数学建模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下是一个针对数学建模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课程背景分析1.1 课程目标数学建模课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技能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提高数学建模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1.2 学生特点在进行数学建模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数学基础等方面因素。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教学内容安排2.1 理论知识讲解在数学建模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包括建模的概念、建模的基本步骤、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等。

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建模的整体认识。

2.2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除了理论知识讲解外,数学建模课的教学设计中还需要包括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2.3 小组合作与讨论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小组合作与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解决给定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3.1 定期测验与考核为了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定期测验与考核环节。

通过考核,可以评估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3.2 作业批改与评价学生的作业是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作业批改与评价环节,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与优化在进行数学建模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2)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2)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华南师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6级本科生(510631) 黄泽君编者按:由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司与师司,以及东芝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大学师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2009年11月15日在落下帷幕。

经过紧的数学模拟授课、教案评比、即席演讲三项总决赛,最终华南师大学的黄泽君夺得冠军,师大学的向坤获亚军,师大学的金涛获季军。

三名获奖选手每人除了获奖励高级笔记本电脑一台之外,并获得免费赴日进行短期访学。

本刊刊登获得第一名的教案,以飨读者。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

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

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实际问题化为理想化问题预计时间2 分钟现有宽为a的长方形板材,请将它设计制成一直的开口的长条形水槽,使水槽能通过的流水量最大。

初中数学建模专题教案

初中数学建模专题教案

初中数学建模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能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2. 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3.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用到数学?2. 学生回答后,总结: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入课题:数学建模。

二、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解释数学建模的定义;2. 强调数学建模的目的:用数学语言和工具描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求解。

三、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1. 介绍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问题定义、假设与简化、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优化模型;2. 举例说明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

四、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案例(15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最短路径问题”;2. 引导学生按照数学建模的步骤进行求解;3. 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疑问;3.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进行讲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1. 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PPT;2.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案例的PPT;3. 练习题。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教案.doc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教案.doc

最新课件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授课对象:高一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黄泽君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的魅力在于,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

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

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一、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实际问题化为理想化问题预计时间2 分钟现有宽为a的长方形板材,请将它设计制成一直的开口的长条形水槽,使水槽能通过的流水量最大。

建模实践教学设计模板(3篇)

建模实践教学设计模板(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3)培养学生运用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建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建模方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论、排队论等;3. 建模软件:MATLAB、Lingo、SPSS等;4. 建模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建模的背景和意义;(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理论教学(1)讲解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介绍建模方法及其应用;(3)分析建模实例。

3. 实践教学(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模;(2)指导学生使用建模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3)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建模任务。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讨论如何改进建模方法,提高建模效果;(3)分享建模经验,互相学习。

5. 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要求学生提交建模报告,包括建模过程、结果分析和总结。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导学生对建模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建模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演示法:使用建模软件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建模过程;5. 作业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建模过程、结果分析和总结;3. 建模报告:评价学生的建模能力,包括建模方法的选择、建模过程、结果分析和总结;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数学《1走进数学建模》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高中数学《1走进数学建模》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知识点:一、数学建模概念数学模型是一种模拟。

是用数学符号、公式、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它或能解释某种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

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

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

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

二、数学建模背景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

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首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其次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学建模步骤1.提出问题: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往往是模糊的和笼统的,原始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希望得到优化的期待,这就需要透过现象,明确地提出问题。

2.建立模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预测建立的数学模型,抓住主要因素,摒弃次要因素,做出适当简化和假设。

3.求解模型:这个过程是求解数学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目标是求值,一般不容易求得准确值,这就需要求近似解。

4.检验结果:用实际现象或数据检验求得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就要重新建模。

视频教学:练习:课件:教案:【教学目标】知道数学建模的概念与意义.【教学重难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实际问题:普莱格尔河穿过美丽的哥尼斯堡城(现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普莱格尔河有两个支流,在城市中心汇成大河,中间是岛区,在河上有七座桥,如图.岛上有古老的哥尼斯堡大学、知名的大教堂,居民经常到河岸和桥上散步.在18世纪初的一天,有人突发奇想:如何才能走过这七座桥,而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人们开始沉迷于这个问题,在桥上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却始终不得其解.这就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二、新知探究1.实际问题的数学表述七桥问题引起了数学家欧拉的极大兴趣.他想:经过这么多人的努力都没有找到一次不重复走完七座桥的路径,会不会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走法?首先,欧拉想到的是列举法,就是把所有的走法都一一列出来,再一个一个验证.但是,他很快发现这样做太麻烦了,因为对七座桥的不同走法就有5000多种,并且这种方法不具有通用性.经过反复思考,欧拉想到:岛的形状、大小,以及桥的长短、宽窄并不影响结果,重要的是陆地、桥与岛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妨把图中被河隔开的4块陆地看作4个点,连接陆地的7座桥看作7条线,就得到如图的图形.实际问题中的陆地、河流和桥梁景观就不见了,七桥问题就变成能否一笔画出此图形的问题.这就是欧拉对七桥问题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2.数学问题的解决欧拉注意到,如果这样的图形能一笔画成,那么除去起点和终点外,其他的点都是“经过点”.“经过点”的特征是:只要从一条线进入这个点,就要从另一条线离开这个点.有进无出,只能是终点;有出无进,只能是起点.若以某一点为端点的线有偶数条,则称该点为偶点;否则称为奇点.显然“经过点”是偶点.如果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那么这个点也是偶点.一笔画定理:一个由点和线组成的图形能一笔画完,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图形是连在一起的,即是连通图形;(2)图形中的奇点个数为0或2.3.用数学结论解答原问题在七桥问题中,四个点全是奇点,不能一笔画,即不可能一次无重复地走完七座桥.1735年,欧拉把研究论文“The solution of a problem relating to the geometry of position”提交到圣彼得堡科学院,1741年发表在《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上,开创了图论和拓扑学两门新的学科.欧拉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用数学的语言(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的说课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的说课
现有宽为a 的长方形 板材,请将它设计制成 一直的开口的长条形水 槽,使水槽能通过的流 水量最大。 现有宽为a的长方形 板材,请将它设计制成 一直的开口的长条形水 槽,使水槽的横截面积 水流速度一定 最大。
理想化
经历建模
优化结果
阐释数学建模
牛刀小试
小结思考
一、实际问题化为理想化问题 理想化问题 现有宽为a的长方形 板材,请将它设计制成 如图,要建造一个横截 一直的开口的长条形水 面为矩形ABCD 的水槽,并 槽,使水槽的横截面积 横截面为矩形 且AB、BC、CD的长度之和等 最大。 于a .问应当如何设计水槽的 宽度和深度,才能使横截面 进一步理想化 积最大?
S 0.154a 2 S 0.159a 2
经历建模
优化结果
阐释数学建模
牛刀小试
小结思考
五、最优解的探究
方案二
水槽横截面面积 方案二
试算: 90时,S 0;
60时,S 0.104a 2;
45时,S 0.134a 2 ;
30时,S 0.144a 2 ;
经历建模
优化结果
阐释数学建模
牛刀小试
小结思考
六、什么是数学建模 世界上最简单的数学模型
a
1.作为结果,她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可以参与运算; 2.作为过程,她表示的是一个变量: 可大可小;可正可负;可以是有理数也可以是无理数。
经历建模
优化结果
阐释数学建模
牛刀小试
小结思考
六、什么是数学建模
勾股定理

A
100m
E
西 60m
B C
东 80m 70m
D
经历建模
优化结果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案例聚焦于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数学建模,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技巧,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教学案例针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数学建模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等,解决实际问题;(3)学会使用数学软件和工具,如MATLAB、Mathematica等,进行数学建模的计算和分析;(4)提高数学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5)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5)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4)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6)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所学知识用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 赛 教 案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 黄泽君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
数学的魅力在于,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

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

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
(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
(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
(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一、教学流程设计
1.初步理想化
在单位时间内,该水槽能通过的流水量取决于水流速度和它的横截面积。

我们将问题理想化,假定水流速度是一定的。

那么,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流水量,就应该将
【板书设计】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一、四、六、
二、七、
三、五、八、
附: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1. 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却没有教材,没有具体内容。

《标
准》中建议由教师灵活掌握,但教师们感到不好把握。

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弥补了教材与《标准》的这一不足,并充实完善了《标准》中的数学建模理论。

2. 与大学数学建模相比,过去的中学数学建模缺少理想化(模型假设)这一重
要的环节。

本设计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恢复了数学建模的真实面目。

3. 本节课将数学探究、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并提供了四个
拓展性的课后思考问题。

4. 向学生展示了普通人难以领会的数学结构之美,即:
数学的魅力在于,
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