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 通论介词

合集下载

通论二介词

通论二介词

(五)表示情况出现和动作 行为发生的原因 理由。 原因、 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可译为“因为”、“由 于”。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 废言。” 《论语·卫灵公》 “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骑及 之。” 《史记 项羽本纪》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 (七)“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 以故” 以此” 以是” 以”、“以故”、“以此”、“以是”、“是 等用法。 以”等用法。 •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 有以” 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 用来……”或 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用来……”或“没为家。 冯谖客孟尝君》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冯谖客孟尝君》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 “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 淮阴侯列传》
区别3:现代汉语:介词宾语 是不能省略 省略 古代汉语:介词宾语经常可 以省略 •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 之羹,请以遗之。 以 ——《左传 郑伯 克段于鄢》
指甲纹红陶壶 (仰韶文化)
“于”(於 乎)的用法
• “於”是一个最纯静的介词。 是一个最纯静的介词。 • “于”甲骨文已经用为介词。先秦典籍中, 甲骨文已经用为介词。先秦典籍中, 用为动词是极个别的例子。 “于”用为动词是极个别的例子。 • 甲骨文只有“于”。先秦的典籍往往二字并用。 甲骨文只有“ 先秦的典籍往往二字并用。 战国以后多作“ 战国以后多作“於”。简化字则又采用了 “ 于 ”。 • 于——于、於——於——于
• 以故:由于这个原故 以故: • 以是、以此:“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 以是、以此: 由于这个原因” 根据这种情况” “用这个东西”。 用这个东西” • 是以:“因此”、“所以”。 是以: 因此” 所以”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 僖公四年》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詩經》的韻部
四.分部的結果:清人及后來的學者通過對古韻 的歸納及和《廣韻》的比較,顧炎武分古韻10 部,段玉裁分17部,江有誥分21部,黃侃分28 部。王力分為30部。現在學術界一般用王力的 分部。
五.歸部不統一的原因:由于各人掌握的材料不 同,或者對同樣的材料看法不同引起的。主要 有下麵五個方麵的原因。
《詩經》的韻例
一.韻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的韻部
二.韻部:押韻字的歸類。古(上古音)韻部異 同的語音標準應該是古音。如果以今普通話 的語音標準去衡量,我們讀先秦時的韻文時 會出现下面情况:1.古代押韵,现在依然押 韵。如《关雎》的第一、二章中的“雎、洲、 逑”。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韵。如“得、 服、侧”等。3.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 如《靜女》会把“荑”看成同“異、貽”押 韻,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韻。其主要的原 因是古今音不同。明代陳第第一個懂得這個 道理。
协(叶)韵
1.提出的原因:后來的人讀《詩經》不押韵,但 是為了讀《詩經》的和諧,于是認為某字該改 讀某音。改讀某字音以迁就押韵的和谐。
2.主要的代表人:宋代的朱熹。如《關雎》第四 章中的“彩、友”,朱熹分注“叶此禮反”和 “叶羽已反”。但是他在《匏有苦葉》又說: “友,叶羽軌反”,即同“委”的音。這樣字 無定音了。此種觀點是錯誤的。
四.假借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或者說有本字的假借)。如“四 之日其蚤。”“蚤”通“早”。“八月剝 棗。”“剝”通“攴”。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十三、介词和连词一、介词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

(参见第九节)(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

(“于”字的宾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

“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

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

)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雎入。

(史记·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三、上古三十韻部與《詩經》押韻(一)韻部就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就屬於同一個韻部。

(二)最先對上古音韻進行比較和科學歸納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

他通過對《詩經》用韻的考察,得出上古韻十部。

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韻為二十九部,後來從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三)上古三十韻部列表(三)三十韻部归纳方法1、這三十個韻部是通過對《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中的韻語以及諧聲系統歸納得出的。

2、以《詩經》的用韻為例,從《關雎》第三章的韻例可以劃定“得”“服”“側”是一個韻部,然後再用繫聯法增加這個韻部的字數。

比如從《伐檀》第二章的韻例,可判定“福、側、直、億、特、食”這六個字也是與“得、服”等一個韻部的字,因這兩首詩的兩章共有一個“側”字,而把其餘的韻腳字繫聯到了一起。

一般情況下,同一諧聲偏旁也就同屬一個韻部。

但是後期的形聲字不一定能夠由此類推。

(四)名詞解釋1、陰聲韻:無韻尾或元音收尾的韻部。

2、入聲韻:塞音(/-k/、/-t/、/-p/)收尾的韻部。

3、陽聲韻:鼻音收尾(/-m/、/-n/、/-ŋ/)收尾的韻部。

4、旁轉:同一類的陰聲韻之間、陽聲韻之間以及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近,韻尾相同)例:叩、考分別屬於候部、幽部(同屬甲類陰聲韻),候幽旁轉5、對轉:同類同主元音的陰、陽、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同,韻尾發音部位也相同)例:之、職、蒸三個韻部,之職屬於陰入對轉,之蒸屬於陰陽對轉,職蒸屬於陽入對轉。

從形聲字的聲符與被諧之字的語音關繫也可看出陰陽對轉的痕跡例:從軍得聲之字有揮、輝,這是文與微對轉6、通轉:不同類但是元音相同,韻尾發聲部位不同者為同轉。

例:在、存是之文通轉,因為之[Ə]屬於甲類,文[Ən]屬於乙類,但是兩者元音相同均為[Ə],且發音部位不同。

(四)三十韻部排列1、甲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單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根塞音韻尾/-k/,陽聲韻收舌根鼻音韻母/-ŋ/。

2、乙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兩個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頭塞音韻尾/-t/,陽聲韻收舌頭鼻音韻母/-n/3、丙類無陰聲韻,入聲韻收唇塞音韻尾/-p/,陽聲韻收唇鼻音韻尾/-m/。

古代汉语-第二讲 虚词之介词、连词、副词

古代汉语-第二讲 虚词之介词、连词、副词
• 实词明训诂,虚词审辞气。
• 古汉语虚词绝对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作用大。
• 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其中副364个,介 77个,连85个,代58个,助70个,叹23个,助动23个,不 定数3个
• 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 之——5248次,占1/80;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 (项梁就率领八千将士渡江向西行进。) 《史 记·项羽本纪》
• 余船以次俱进。(黄盖率领十只船在前,其余的 船依照次序一起前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4)表原因:译“因为”、“由于”。
• 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韩魏均灭亡了,可是安陵凭着区区五十
介词
介词
• 介词的作用是把它的宾语介绍给谓语。其宾语主要由名词,也可以由 形容词、动词、代词、主谓结构、“主·之·谓”结构等充当。
•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 词性质的痕迹。
•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 介词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語不同之处): • 一、在语法功能上,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古代汉语由
个标准,副词为虚词。
• 2)从语法功能看,能充当某个句子成分的为实词, 否则是虚词。按照这个标准,副词为实词。
• 3)按照传统的标准来分,看该词是不是封闭性的, 是否可一一列举的。 (历代文字学家的习惯分 法)是封闭性的为虚词,否则就是实词。
• 副词、代词 •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古汉语  连词、介词
问题 第二,尽管条件复句有紧缩形式, 第二,尽管条件复句有紧缩形式,但并 不意味着紧缩句都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不意味着紧缩句都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教材451页列举了两种紧缩句: 页列举了两种紧缩句: 教材 页列举了两种紧缩句 因果关系复句: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因果关系复句: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荀子·劝学 劝学》 (《荀子 劝学》) 时间状语:食不语,寝不言。( 。(《 时间状语:食不语,寝不言。(《论 乡党》 语·乡党》) 乡党
连词“以”和“而”的用法 连词“
“以”:(二) :(二 愿夫子辅吾志,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我。 而:(二) :(二 子路率尔而对曰: 子路率尔而对曰:…… 方仲春而东迁。 方仲春而东迁。
以:(三)
而:(三) :(三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有所思》 (《孟子·尽心下》) (《有所思》) 孟子 尽心下》 尽心下
而:(一) :(一 1.表示目的、结果(条件、因果 表示目的、结果(条件、 表示目的 等关系。 )等关系。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仲尼赏 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 故令尹诛 鲁民易降北。 而鲁民易降北。 2.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 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 表示并列关系 3.表示承接关系。轮扁斫轮于堂 表示承接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释椎凿而上。 下,释椎凿而上。 4.表示转折关系。今由与求也相 表示转折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 戈于邦内。 戈于邦内。
然則、然而、 然則、然而、雖然
介词“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和连词“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2020/7/1
(三)用“之”、“是”等构成宾语前置。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 “之”复指一下,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 词的前面。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 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 ”等来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2将020/虢7/1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 十四年》)
(3)何……之有
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 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 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 ……呢”。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2020/7/1
荀子劝学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2020/7/1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 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
(2)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 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 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 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2)假设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 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 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 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 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B.“然则” 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 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中说应有的结果, 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 例如: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 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 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3)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 语。这种用法的“而”分别有“却”、 “如果”、“则”的意思,也可以仅表对 主语的强调。例如: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 (国语·周语上)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 三十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有些“而”虽然有“却”、“如果”、" 则"等义,并不能说明"而"字本身就含有这 些意义。"而"不过是个单纯的连词而已,这 些意义源于"而"所在句子和其他句法成分所 构成的关系意义。

z古代汉语-通论2词汇解析

z古代汉语-通论2词汇解析

第三,重言不等于叠字。 心之所虑,非特知于麤粗也,察于微眇。(管· 水地) 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 (三· 吴· 三嗣主)——本、借字
窃见度辽将军马续素有谋谟。(后汉· 南匈奴) 曲池何淡澹,芙蓉蔽清源。(晋诗· 曲池歌)——异体字 宫室卑庳,无观台榭。(左· 襄三一) 智虑不足以避穽井之陷。(韩· 奸劫弑臣) ——古今字
应该注意: 第一,重言词与构成词素未必具有意义联系。 拟音者与词素意义无关:关关、丁丁、喈喈。 状物者与词素意义可能有关:春日迟迟、杨柳依依;也可能 无关:桃之夭夭、信誓旦旦。 指称者与词素意义有关:燕燕、飞飞。

第二,重言不同于叠用。 行行复行行,与君生死别。(古诗十九首之一) —— 动词叠 用,表示动作持续。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唐王绩:野望)——名词叠用, 表示遍指。
并列复合词的内部排序原则: 第一,以四声为序。两词根若声调不同,大多按平、上、去、 入定其先后。 朋友 安稳 孤寡 寒暑 ——平上(平声不分阴阳) 安定 灾害 优秀 天地 ——平去 登涉 重叠 劫掠 优劣 ——平入 喜好 缓慢 陡峭 毁誉 ——上去 喜悦 抢夺 管籥 损益 ——上入 利益 叛逆 事物 祸福 ——去入
(2)复合词 由不同词根按一定语法关系结合构成。 1)并列复合 两词根平等联合,意义互不制约。 舟船 民氓 雕琢 祭祀 饥馑 壮丽 ——同义并列 古今 阴阳 呼吸 毁誉 刚柔 安危 ——反义并列 股肱 甲兵 干戈 春秋 聪明 将士 ——类义并列
由于词根意义互不制约,故其次序不稳定: 朋友—友朋 险峻—峻险 穷困—困穷

不可“字别为义”是联绵词的意义特征,它导致联绵词书写形 式的多样化,因为不可“字别为义”,字形与意义即逐渐脱 节。 徘徊 盘桓 彷徨 犹豫 犹与 犹预 容与 犹夷 夷犹 逶迤 委蛇 委迟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通论(十三)1、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如: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

(“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于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何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虽”,虽然,即使)A、“而”a、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性质)朝济而夕设版焉。

(行为)b、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注意:“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由“与”和“及”连接)。

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谓语带有描述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

d、顺接与逆接: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1)顺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顺接的“而”有时可译为“而且”,有时可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仍旧沿用“而”字。

如:美而艳。

任重而道远。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2)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逆接的“而”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而”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

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4)有时候,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这种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连词介词一、连词(1)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生庄公及公叔段。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一)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二)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1)换位法。

吾与女弗如也。

汉王与义帝发丧。

(2)插入法。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蜩与学鸠笑之。

(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连词“以”则不需要宾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4S店服务经理竞聘演讲稿精彩开头演讲稿频道为大家整理的《4S店服务经理竞聘演讲稿精彩开头》,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竞聘演讲稿国旗下演讲稿建党节演讲稿八一建军节演讲稿师德师风演讲稿三分钟演讲稿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事们给了我这次竞聘的机会。

我叫孙蕾,XX年5月我运气不错,有幸来到奥润公司,这个人才济济、团结又温暖的大家庭。

适奉这次难得的竞岗机会,我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站在这里,展示自我,接受评判。

今天,我参加服务经理这个岗位的竞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服务经理需必备已下几点基本技能:1、保证公司利润化2、达到高标准3、领导一个团队走向成功4、压力处理5、了解和运用日常业务知识6、积极有效的完成上海大众及公司制定的任务目标,严格按照第 1 页共 5 页《上海大众经销商运营手册》完整的履行经销商职责,维护好斯柯达这一百年历史品牌。

若是我竞聘上岗后将努力完成下列工作目标:1、遵守并履行奥润公司内部的一切规章制度。

2、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

3、管理售后服务部以保证满足顾客需求,提高车辆一次性修好率;关注售后服务业务的成长、利润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

控制售后服务部的所有行为包括对部门财政状况、顾客服务、零配件库存、商品和维修等各方面的监督。

4、保证为每一个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售后和维修服务,顾客能得到车辆维修状况及时的反馈;保持一个清洁的、专业的工作环境。

5、了解顾客所关注的事情、他们的需求、期望以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行动计划,对顾客进行追踪调查并建立一个售后服务的追踪回访系统,以保证顾客在接受售后服务的72小时内回访顾客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并及时有效的解决客户抱怨。

6、在售后服务部内部和与其它部门之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保证员工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用一种及时和有效的态度处理所有员工的抱怨,从而创造和维护管理者与员工的健康的工作关系。

古代汉语+通论框架

古代汉语+通论框架
5
( 2)动词的特殊意 义
① 被动
有标志(“于、见、为、被”是标志):伤.于矢(被箭射伤) 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人杀了)
无标志:如姬最幸.(最被宠幸) 自子厚之斥.(自从刘子厚被贬斥) 窃钩者诛.(被杀),窃国者侯.(被封侯),
② 使动
求也退,故进.之(求很谦让,所以使他进) 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喝酒) 朝饥谁饱.(早晨饿了,谁使你饱) 走.芝卯(使芝卯逃跑) 王辟.左右(王让左右避开)
莫 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都是合音词 “于之”,“于是”

“之于”,“之乎”
2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而、尔、耳(尔:本无其字,按声音借“你”来用)
(注):形声字:不能用现代音考究,古今音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入声字,普通话已没有了(p、t、k 结尾的字)
复习重点: 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每个单元后面的常用词,及语法通论。
11
构,作状语)
树以.青槐(介宾结构,作补语) 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这)
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夷以.近(而)(动词+以+动词) 越国以.鄙远:连接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接原因
3
为 介词: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动宾
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介词)
连词:为.其老,强忍(因为) 出令曰:“为.我葬…”(如果要葬我的话)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古汉语通论 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 连词介词

3.表逆接(反接) “而”表反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 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 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 有所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逍遥遊》) ——全世界人都赞扬他,可是他并不格 外奋勉;全世界人都指责他,可是他并 不格外恼丧。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1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 子· 养生主》)
诚如教材所说,“而”字不连接名词或名 词性词组。但教材又举了“蟹六跪而二螯” 为特例说明了“而”连接两个名词性词组, 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的性 质。我们应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认识, 在名词活用作谓语的名词谓语中,“而” 是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蟹六 跪而二螯”的意思是“蟹长着六只跪和两 只螯”。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 高祖本纪》)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 赵策三》) (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 触龙 说赵太后》)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 五蠹》)
4.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 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例如: (13)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 齐策》) (14)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 逍遥遊》) (15)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等,如“人 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
等,如“之 乎者也”
介词的特殊用法和注意事项
介词“于”:用于表示 时间、地点、原因等,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介词“以”:用于表示原 因、目的、方式等,如 “以德报怨”
介词“而”:用于表示并 列、转折、因果等,如 “学而时习之”
介词“之”:用于表示对 象、方向、目的等,如 “之乎者也”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如"以"、 "于"、"为"等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表示状态、 性质、程度等。
介词与代词的搭 配:如"以"、" 于"、"为"等介 词与代词的搭配, 表示人称、数量、 时间等。
06
古代汉语介词与句法结构
章节副标题
介词与句子结构的关系
介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连接起来
03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
章节副标题
介词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汉语介词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用于连接名词和动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在秦汉时期逐渐丰富,出现了更多的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广泛,出现了更 多的用法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体系
04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解析
章节副标题
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以、 于、为、与、之等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在、 到、从、向、对等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现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古代汉语介词特点:简 洁、含蓄、形象
现代汉语介词特点:明 确、直接、通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词一、概念及其作用1、概念介词是介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动词、形容词发生关系的虚词。

即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形容词的补语或状语。

介词不能单独出现在句子里。

结构:谓语+介词+宾语介词+宾语+谓语(补语)(状语)2、作用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处所、方位、时间、目的、原因、方式、对象、工具、范围、身份等。

二、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1、语序上的特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介词必须有宾语,而且有的宾语可以前置。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可以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吾道一以贯之。

”“何以战?”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

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燕引兵东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介词“与”的宾语省略。

【即墨,现为青岛市的县级市。

即墨大夫,齐威王时人,姓名失传,齐威王时治理即墨,于是称之为即墨大夫。

燕齐打仗,燕攻打齐国的即墨。

】3、语法功能①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②“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③“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

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三、於、于(乎)的主要用法(一)实词用法于: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国风·七月》)尔,你。

虚指。

于,取也。

茅:茅草。

用为动词。

割取茅草。

索綯(táo):搓绳子。

於:於,本义为乌,是“乌”的异体字。

《穆天子传》“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

”郭璞注:於,读曰乌。

【公元前318年秦国遣张仪诱使楚怀王与齐国绝交,诈以割让商於之地。

】动词,有“往”义。

(二)介词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

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1)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繁启蕃长於春夏,畜积收藏於秋冬。

(《荀子·天论》)(并提)(2)“王坐於堂上。

”——在“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到(3)“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在……方面“敏於事而慎於言。

”——在……方面此外“今…於此”、“…於此”表示假设义。

①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墨子·非攻》)②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孟子·梁惠王下》)③楚有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孟子·滕文公判下》)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作补语或状语,随文意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①“问於桀溺。

”——“对”或“向”。

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给”。

3、引进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为“比……更……”。

①“季氏富於周公。

”——“比周公更富有”。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③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

此种用法古今的词序不同。

有时不是比较程度,而是指出异同。

①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②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梁惠王上》)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

(参见“被动表示法”)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于人”为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②“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在“见……于……”句式里,“于”的作用仍然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5、介词结构“於是”的用法介词“於”和代词“是”构成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为“从此”、“在这里”、“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①“遂墨以葬文公。

晋於是始墨。

”——于是穿黑色丧服来安葬文公。

晋国从这个时候起开始用黑色丧服。

“于是”相当于“从这时”。

②“於是鸱得腐鼠。

”——这个时候鸱得到一只腐烂的死鼠。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

现代汉语“于是”为一个连词。

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于是”用法并不一样。

这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6、于“于”和“於”基本相同,但是在上古不同音。

“于”是匣纽,属于牙音,鱼部;“於”是影纽,属于喉音,鱼部;按王力先生的语音系统,它们属于邻纽,可以音转。

《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孟子》用“於”;《左传》两者并用。

——时代、编者的方言两者的分工:如果介词的宾语为地名,用“于”;如果是被动句或描写句,一般用“於”。

7、“乎”在古汉语中常用作语气词和叹词。

与“于”上古音相近,用作介词,与“于”基本相同。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

②“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到”。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乎”相当于“在”,引进时间;后“乎”引进比较的对象。

④“志乎古,必遗乎今。

”——“乎”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于、乎”的区别:(1)被动句中一般只用“于”(2)表示“对于”义也是用“于”(3)表示“恶乎”义则用“乎”。

(4)引进动作直接涉及的物件用“乎”。

文:象形字,独体字字:表示生子,合体字四、“以”的用法(一)实词用法原是动词,义同“用、使用、率领”,或表示“以为、认为”,由此虚化为介词。

侵:侵略伐:讨伐(二)介词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

可译为“用”、“拿”。

①“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用”、“拿”。

)爨:会意字铁:农具此处运用了借代词格②“以千金为鲁连寿。

”(用)千金:数词+名词金:青铜③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2、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

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

①“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三寸舌:借代以工具代替功能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按照季节时令③“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者留在汉者。

”——凭着中郎将的身份。

(定语后置)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把”①(张)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史记》)——“以臣”即“把臣”,意思是,这是老天爷把我授予陛下您的。

②“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以城”即“把城”,秦不把城邑给予赵国。

4、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因为这个人的言谈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这个人的品行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②“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骑及之。

”—“以故”即因为这个缘故。

5、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

可译为“在”。

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始以彊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以”表示时间。

“以彊壮出”即在壮年时出使。

②“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在”。

6、“以”构成的凝固结构(1)“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可以用来……”或“没有东西(或办法)可以用来…”,例如:①“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意思是,没有办法养家。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以”即“无以”,“亡以应”,即没有办法回答。

③“吾必有以重报母。

”——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报答您。

(2)“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以是”、“以此”,相当于“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等;“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①“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由于这个缘故。

②“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根据这个情况。

①“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凭借这个。

②“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是以,因此。

(三)需注意的问题1.由“以”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

也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意思一般不变。

臧焕书娶于铸,生贾及为,死。

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

姐妹也可称兄弟,妹妹可以称为女弟。

侄,包括男女,男性直接称侄,女性称为女侄。

姨,姐妹同出为姨。

2.“以”在句中常常可以省略3.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提前或省略五、“因”的用法名词,茵席、坐垫→动词,依靠、凭→介词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译为“凭着……”、“趁着……”、“通过……”。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时”,即趁着这个时机。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通过我投降。

③“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通过景监谒见(秦王)。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意思。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因为先前出使绝国的功劳。

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因为他的家世。

六、“为”的用法(一)动词用法原是动词,读wéi,常用基本义是做。

虚化为介词,读wèi。

作为介词,“为”用在被动句中时也读wéi,在费被动句中则读wèi。

(二)介词用法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事情②“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给他请求制地(作封邑)。

及:会意字合体字人和手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都为利益而前来;都为利益而前往。

②“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和诗歌都是为了时事而著作的。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①“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上天不因为人们讨厌寒冷而中止严冬,大地不因为人们嫌恶遥远而停止它的宽广。

②“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不用恩焉。

”——因为不在这上面用力;因为不在这方面用眼力;因为不在他们身上用恩典。

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②“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为余言”,即对我说。

5、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