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文学第四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中国端午习俗和文学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有多个名称。“端”就是“开端”“初”的意思,“午”与“五”通,故端午就是“初五”的意思,因此端午可以称为端五。“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阳。既然月和日都是五,故端午又称重五。此外端午还有天中节的称谓,如清代弹词女作家陈端生《再生缘》第28会中有“明朝正是天中节”之语。端午节还称女儿
节,明沈榜《宛署杂记》提到:“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四种说法。一是纪念屈原说。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按五月五日競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这个说法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如唐人文秀曾作《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二是迎涛神说。《荆楚岁时记》摘引邯郸淳《曹娥碑》原文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
也。”认为伍子胥冤死化为涛神,世人祭祀而形成有端午节。三是龙的节日说。闻一多《端午考》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四是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因此要插菖蒲、艾叶和喝雄黄酒等以驱鬼避疫而形成节日。一、中国文学中的端午习俗
1系长命缕。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令人不病,曰长命缕。”《荆楚岁时记》亦云:“以五彩丝系臂, 名曰辟兵,
令人不病瘟。”《事物纪原》记载:“荆楚人端午日以五彩丝系手臂,避兵鬼气,一名长命缕,今百索是也”。长命缕又称端午索,《宛署杂记》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长命缕以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蚕丝制成,象征长寿,具有禳病祛灾的指述意义。端午系长命缕的习俗见于许多文学作品。苏轼《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首词描写了端午节的一系列习俗,有兰汤沐浴,佩戴灵符,此外就是以五
色丝系臂。宋代诗人余靖的《端午日事》也反映了端午系五彩丝的习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贾仲明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金安寿唱:“系同心长命缕, 佩辟恶赤灵符。..剪彩仙人悬艾虎,开南轩奇峰云布。”提到了剪彩人、悬艾虎、佩灵符外,也提到了系长命缕的习俗。元代舒頔《小重山·端阳》:“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也提到了悬艾草、菖蒲于门和臂缠五色丝的习俗。类似的描写在现代作家笔下也屡屡出现。汪曾祺
《端午的鸭蛋》就对这种习俗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2悬挂或佩戴菖蒲和艾叶。端午节家家以艾草束为人形,或剪彩为人形而贴以艾叶,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称为艾人以驱邪。《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
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梦粱录》载:“家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在端午节,还盛行以艾枝艾叶编成虎形,或用布帛制成老虎粘艾为须,做成佩饰,称为艾虎以驱邪。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
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
意也。”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在有的地方还悬挂菖蒲以辟邪。《东京梦华录》云:“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顾铁卿《清嘉录》卷五载:“截蒲为剑,割蓬为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些习俗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如《红楼梦》第31回就有:“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南宋诗人戴复古曾作《扬州端午呈赵师》:“榴花角黍斗新时,今日谁家不酒樽。堪
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杨无咎《齐天乐.端午》:“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形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沉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描写了南宋人民喜过端午的盛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吃粽子、饮菖蒲酒、悬挂艾虎、系五色丝、佩戴灵符。再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1部第47章中就这样描写双水村人过端午节的情景:“端阳
节早晨,在吃粽子之前,看重风俗的人家,往往先要出去拔一些艾叶回来,搁在门上,别在一家人的耳朵上。”
3饮雄黄酒和菖蒲酒。关于雄黄酒,《清嘉录》曾有过说明:“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具有除毒杀菌的功效,人们由此认为雄黄具有驱灾辟邪的功能。从而雄黄和端午节就有了密切关系。《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叙述:“早年间,大人还要给孩子们缝一个雄黄香包挂在胸前——所有这一切据说是为了躯除虫蚊和灾病的。”沈从文《边城》描写
了这样的民俗:“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古人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端午饮雄黄酒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均出现过。如清李静山《节令门·端阳》:“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当代作家汪曾祺的名作《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饮雄黄酒是在早上,《边城》中有这样的叙述:“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菖蒲酒也是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