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重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中国部分1.原始的居住形态(1)天然洞穴(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

(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

(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

(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

两旁两夹,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

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

绪论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5、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不承重,室内可自由分割;门窗可任意开设,以适应不同环境。

(3)抗震性好:榫卯连接有一定的活动性,可有效抗震。

(4)施工速度快:木材比石材更易于加工。

(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资源缺乏、且易遭受火灾;(2)难以满足大而复杂的空间需求。

(1)斗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

(2)四个作用:结构作用度量单位装饰作用建筑物等级的象征。

1、单体建筑的外部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单体平面构成要素是间5、单体建筑的整体特征: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平面轮廓和结构简明;真实:建筑结构一目了然;有机: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割空间的作用,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单体建筑的屋顶类型:(1)庑殿顶(四坡顶、四阿顶)歇山顶悬山硬山攒尖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古代儒家、道家都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一)善择基(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都城的规划、设计与营造者。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明代:蒯祥、徐杲等---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第一章穴居(黄河流域)代表性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大房子巢居(长江流域)构木为巢代表性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面积180多平方米)——我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

后期演变——干阑式建筑。

原始社会小结奴隶建筑社会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夏末都城——斟?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我国已知最早最验证的四合院实例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春秋: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公式用过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封建社会前期秦:(1)秦咸阳的布局:摒弃传统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地区大造离宫别馆。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总结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总结

外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篇古代的城市第一章城市的起源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缺)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第六章古罗马的城市第二篇中古城市第七章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第八章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第九章阿拉伯国家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的中世纪封建城市(缺)第十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第十一章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第十二章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改建第十三章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和美国新建的大城市第十四章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篇现代城市第十五章 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十六章战后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十八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一章城市的起源现代意义的人类出现(五万年前)→部落居民点(一万五千年前)→农业居民点(一万二千年前 ) →城市出现(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前)一、穴居、巢居、部落民族l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居无定所。

2 中石器时代出现了部落居民点,但人们的居所仍经常变动。

3距今一万五千年前(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出现。

二.农业居民点l 新石器时代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开始进入永久的定居生活。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农业定居点主要分布在几条河流域:尼罗河、长江和黄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

2 埃及的居民点形式。

三.城市的产生l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 有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后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3手工业者和商人通过生产和出售商品牟利,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聚居,逐渐形成最早的城市雏形。

4第一批城市诞生于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 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是非洲与欧洲、亚洲接壤的唯一国家。

中外城建史考试重点大全

中外城建史考试重点大全

1.八街九陌:西汉长安城的道路系统,将城划分为11个区域,城内的路为街,城外的路为陌。

2.九六城制:城墙建筑方法为黄土夯筑,城的规模为南北9里70步,东西5里10步,呈长方形。

所以采用九六的数字,以示尊贵。

3.二十四街:城内东西、南北方向大街各5条,宽度不等,相互交叉形成24段。

4.蕃坊:为照顾外国人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也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管理,与后来的租界完全不同。

5.坊里:即为这种制度下的一种居住区建设形式6.瓦子:宋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集中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等。

市的雏形,是商业文化的集中点,常出现于城门口,寺庙,干道两侧。

7.厢: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

8.周礼制营建:以礼治思想进行城市形制建设的理念。

核心思想既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都、王城、诸侯城均须严格按照等级来建造,不得在面积、路宽、城门数目等方面与国都一致,各有各的标准和档次。

9.四水贯都:开封城内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贯通,利用河道将整个开封贯通。

10.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11.市肆:城市中专门用于交易的地方,规划建设的集市。

12.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13.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怎样产生的?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提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封诸侯。

2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含义: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即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道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

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形成原因?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形成原因:1.城廓之分。

2.王宫多建在高台之上。

3.选址:城市规模较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城市防御突出。

4.工商业发达。

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中西方城建史的城市案例分析

中西方城建史的城市案例分析

中西方城建史的城市案例分析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之一,又是人类文明的极大推动者,作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城市的演进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相互促进、交织并存的关系。

一座城市的布局、规划思想是一段时期、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直接反映。

由于城市布局以及规划思想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来看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要探究城市布局和规划思想也是十分复杂的。

学术界当前对于西方古代城市的研究尚未完善,有关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研究和相关成果也着实不多,对于两种文明体制下的城市文明比较研究更是少有。

一、汉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西北部渭河南岸的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从整体外形上看是一个斗形城市,所以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的说法。

对于汉长安城的“斗城”之说,并非附会星辰,模拟天象所致,而是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必然结果。

其实汉长安城并不是一次性建成的,它的营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营建工程贯穿了整个西汉时期。

汉长安城的宫殿区是由桂宫、北宫、明光、未央、长乐及城外的建章宫所组成,是汉长安城是主体建筑,是整个汉王朝运作的核心。

其中桂宫建于汉武帝时期,毁于王莽时期,是后妃居住的宫室。

在直城门大街以北、雍门大街以南、横门大街以西、长安城西城墙以东,桂宫南侧为未央宫,东侧为北宫,北为西市。

桂宫呈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长900米,周长约5400米,面积为1.66平方千米,四周筑有土墙,土墙宽约4米,在东、南、北侧各发现了一座宫门,其中南门为正门。

宫内发现南北向道路和东西向道路各有一条。

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位于桂宫南部,北部为库房和后宫。

北宫始建于汉高祖时期,为后妃所居,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扩建,北宫位于未央宫北,与桂宫相近,宫城南北各开一座城门,南北相对,平面为长方形建筑,南北长1710米,东西长620米,周长4660米。

明光宫修建于西汉中期,一般认为位于清明门大街以北,宣平门大街以南安门大街以东的范围。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一、知识概述1. 古代埃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埃及城市是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建造的聚居地。

这些城市在宗教、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建设,有独特布局和功能分区。

比如卡洪城,住房按照等级高低分不同区域,它以太阳神崇拜的神庙为中心展开建设。

②重要程度:在《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地位很高,是研究早期文明城市建设的典型。

它为了解古代城市起源、宗教和政治对城市影响等提供了蓝本。

③前置知识:需要知道一点古埃及文明的基本情况,像尼罗河对于埃及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基本内容(如多神崇拜、法老的神性等)。

④应用价值:现代城市布局中也会借鉴古埃及城市功能分区概念,如果一个城市有大型宗教建筑,像寺庙之类的,能以它为中心安排周边活动区域和交通流线。

2. 古希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希腊城市是古希腊人构建的,以城邦为基本形式的城市。

其城市布局注重公共空间,像雅典就有著名的卫城和广场,卫城是宗教崇拜中心,广场是市民集会等公共活动场所。

②重要程度:是西方城市建设源头之一。

对民主社会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提供了范例,影响后来西方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

③前置知识:要先对古希腊文明里的民主制度、神话有初步了解,因为城市建设和这些方面息息相关。

例如,城市的很多公共建筑就是为了体现民主,像议会建筑之类的,而很多建筑装饰有神话元素。

④应用价值:在现代城镇规划里,能参考古希腊的公共空间营造方法,打造社区公共客厅之类的空间,方便居民交流互动。

二、知识体系1. 知识图谱这门学科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城市建设点组成一个庞大体系。

古埃及、古希腊城市建设都是早期部分,它们给后来罗马及欧洲其他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就像盖楼的地基一样。

然后再不断发展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近现代的城市建设内容。

2. 关联知识与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等知识关联密切。

像中世纪城市建设,就和当时基督教宗教势力分不开。

城市里有大教堂,还有很多宗教场所。

大一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大一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大一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筑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背景。

作为一门学科,建筑史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中外建筑史的知识点,现在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建筑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最早的建筑实践和技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是主要特征,如建筑采用的榫卯结构和屋顶的斗拱结构等。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古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神庙等。

二、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哥特式建筑成为主导风格,其特点是尖顶拱门、复杂的雕刻和窗户中的玻璃艺术等。

同时,中世纪城堡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建筑类型,它们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三、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影响。

文艺复兴建筑追求对称、比例和纪律性,它注重建筑的几何形状和装饰。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模仿,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如圣彼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等。

四、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20世纪以来的建筑风格,它体现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对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关注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简洁的形式和创新的结构。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富勒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思想为这个时期的建筑带来了新的风貌。

五、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建筑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建筑作品出现,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外滩等。

总结起来,中外建筑史是一门宏大的学科,通过学习建筑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中国部分1.原始的居住形态(1)天然洞穴(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

(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

(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

(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

两旁两夹,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一、建筑史的起源和发展建筑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和聚居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也逐渐从简单的住所发展为复杂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建筑。

古代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希腊和罗马等国家的建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寓意着古代中国人民对木材资源的尊重和珍视。

中国古代建筑以“檩柱”、“长条对称”、“凸梁”和“合院”等形式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在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深受世界各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敬仰和借鉴。

除了中国古代建筑之外,欧洲古代建筑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影响。

欧洲古代建筑以石头、砖瓦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拱顶、尖塔和精美的玻璃窗而著称,文艺复兴式建筑则以其典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对古罗马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闻名。

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特点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建筑风格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风格分为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类型。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其严谨的对称美和精致的装饰而著称。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宫殿、神庙和城市规划中,深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典范和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高耸的尖塔和巨大的窗户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主要表现在教堂、修道院和堡垒中,代表作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著称。

文艺复兴式建筑主要表现在宫殿、城堡、广场和城市规划中,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

(百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百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1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3000年)?2、《建筑十书》。

维特鲁维于公元1世纪的建筑论文集,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3、古希腊城市格局。

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格局。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5、对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政治背景的分析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6、巴黎的城市改建a.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λ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b. 拿破仑帝国时期λ军事独裁、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皇帝和宣传对外战争胜利服务;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设;建设凯旋门广场之后,由于交通阻塞在它周围开拓圆形的明星广场。

中外城建复习提纲

中外城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一、古埃及建筑: ①金字塔。

②古埃及建筑的特点及产生的建筑形式。

二、古代两河流域和代表建筑 (1)萨艮王宫的建筑布局及其艺术特点。

(2)帕赛玻里斯宫的建筑布局及其艺术特点。

三、古希腊建筑(包括爱琴文化建筑): (1)古希腊三种柱式的性格与体态。

(2)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克柱式的区别。

(3)雅典卫城建筑群布局如何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绘制总平面图) (4)帕提农神庙的平面布局与艺术成就。

四、古罗马建筑: (1)古罗马五种柱式 (2)建筑的最大特色和成就。

(3)万神庙在建筑平面和剖面上体现出穹顶技术的成就。

(4)分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剧场。

(5)古罗马时期的理论著作五、拜占庭建筑与早期基督教建筑: (1)拜占庭建筑的特点,(绘帆拱、巴西里卡的草图)。

(2)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建筑艺术,空间及技术上的成就。

六、罗马风建筑: (1)罗马风教堂的特点。

七、哥特建筑 (1)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所特有的一种结构构件。

它利用从墙体上部向外挑出的一个飞券,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将墙体所受到的压力传递到离此一定距离的墩柱上,从而解决了拱顶的水平分力问题。

(2)哥特式教堂的内部处理与外部处理的艺术成就。

(3)绘巴黎圣母院的外部立面草图。

八、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1)罗马坦比哀多建筑的成就并绘坦比哀多立面示意图。

(2)文艺复兴时期的报春花及设计人。

(3)巴洛克式教堂的建筑特色。

(4)园厅别墅九、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1)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征。

十一、18-19世纪欧美的建筑:(1)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

1)复古主义古典复兴:希腊复兴:柏林宫廷剧院,柏林勃兰登堡门罗马复兴:雄狮凯旋门,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国家浪漫主义)曼切斯特市政厅折衷主义巴黎歌剧院哥伦比亚博览会——折衷主义建筑的大检阅,使新建筑思潮受到打击。

(2)初期功能主义1)背景: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使建筑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的出现。

中外城市建设史上的关键点.doc

中外城市建设史上的关键点.doc

中外城市建设史上的关键点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关键点1。

商代的城市:郑州商城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2.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被出土文献记载和证实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时期:冯,高二:洛阳4.《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意思: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的最早时间。

所体现的治国体系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最早体系。

它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省会赵邯郸、齐林子市、曲阜市、泸州市、郑汉古镇、盐城市和郭市平行分开,并由三面马赛克式的墙环绕。

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它主要是政治中心和诸侯国的首都。

7、秦都咸阳:天堂和法律之类的想法。

8.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北部中原地区的衰败和南部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兴起。

9、曹魏邺城规划的意义:这个城市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

统治阶级与普通居民有着严格的区别。

一方面,它继承了郭与古城的区别,也直接继承了汉代皇城与外城的区别。

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道路面向城门,主干道穿过宫门,从而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从一般建筑延伸到整个城市。

10.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色在南方兴起,在北方衰落。

以建康(第一个不规则的首都)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继曹魏邺城之后,它是第一个在平地上崛起的都城。

它总结了过去规划布局的优良传统,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建设,从而成为我国典型的布局严谨的首都城市。

(宇文凯策划)12.唐代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三大)、宜州、洪州13.宋朝的首都: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路交通和道路系统完善2)御街千步朗3)邻里系统取代方莉系统——“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的平江州是一个地级市,是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它的特点之一是在市中心有一个有围墙的政府城市。

16.松平江县地图的价值:这是我国最早、最详细、最准确的城市规划,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作品。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

国外部分1、城市的产生:三个阶段1、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进入了永久的定居生活2、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000—3000年3、宗教由于对生死的不解,使之产生了对陵墓和宇宙的建设物,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国王被尊为“法老”。

金字塔-----石窟墓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由于对生死的不解,使之产生了对陵墓和宇宙的建设、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国王被尊为“法老”4、卡洪城----十二王朝时期建成,平面长方,砖石砌成墙,有阶级性很强的区能分区5、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1 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建于高地,有水源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如阿玛纳城3 最早运用棋盘式道路网4 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6、山岳台建筑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而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场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

7、乌尔城P10公元前3000年。

面积100公顷,约1万人。

奠定了沙漠地区干旱地区的城市形态,街道窄,墙体厚重,平面为卵形8、古希腊的城市历史发展P211、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2、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3、多神教,人神同形,崇拜人本身,实用主义宗教9、古风时期:P23城邦形成,城市建设重点在圣地建筑群,自然神崇拜取代祖宗崇拜。

公共建筑形成,建筑之间各自无关系,与环境协调,主入口为东地域部落取代了血缘部落的关系,城市中出现自由权,有权参与国家政事,重点在于圣地建筑群建设,自然神崇拜取代祖宗崇拜。

圣地由统治中心变为民众公共活动中心,圣地最主要是守护神庙宙建设,然而居住类建筑很简单,公众以户外活动为主,因此注重建设立面并修建广场、竞技场、敞廊。

(完整)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推荐文档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

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由宇文恺规划)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17、中国城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宋朝18、中国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宁波19、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的集中居住地。

20、关厢: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21、元大都:平面布局: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由刘秉忠负责)元大都的道路系统:划线整齐,犹如棋盘。

22、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23、明北京城:1)明代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 2)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4)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5城37坊24、清北京城规划特点:1)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

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屋宇宏丽,大都有庭园 2)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无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3)清代北京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清代宠信喇嘛教,北京除原由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5)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百万,清代城市人口继续增加,超过了100万人 6)明清北京城,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杰出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优秀传统的集大成25、明代防御城镇:镇、卫、千户所、城堡、城寨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1)都城如长安,洛阳,北京等。

(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如成都,太原,武昌,长沙,南昌......(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如松江,嘉兴,宁波,温州........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1)手工业中心城市①纺织业中心——松江,苏州,杭州,湖州。

②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

③制盐业中心——自贡。

(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①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如扬州,淮阴,临清,济宁,沧州,天津,宜宾。

②综合的商业中心,如汉口。

物品集散中心,如大米集散中心:无锡,芜湖。

陶瓷业输出的九江,盐业运输中心扬州。

③兼为地区的政治中心,如重庆,芜湖,扬州等。

(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宁波,扬州等。

(4)防卫城堡。

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左云,右玉,山海关等;沿海的海防卫所,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奉贤,南汇,蓬莱等。

(5)集镇如震泽,盛泽,平望,罗店,南翔等。

四大镇:朱仙,景德,汉口,佛山。

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1)规则形:方形和圆形。

(2)不规则形:1沿河城镇;2.山城;3.双重城;4.多重城。

4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古代城市是在农业居名点的基础上产生。

因此最初的城市都是在当时农业发达的地区形成。

农业生产及渔牧业都与水有密切关系,因而早期的城市均靠近河流。

秦汉以后,城市的分布更广,大城市的数目也更多,文化经济中心也移向南方。

都城位置的选择完全出于政治及军事原因。

有些朝代的都城选址,还与当时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朝代,随着其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

有些都城按照军事统治的原因选定在该地区,但又不在这个地区原来的城市建都,而是在其近旁另建新都。

有少数都城是在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是在原地改建扩建,而不是另建新城,如北宋的开封及南宋的临安。

而宫城部分往往新建。

也有个别城市,长期在原址发展,屡次受毁后又原址重建,如苏州。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往往是各条通向城门的道路。

城门是古代封闭的严格管制的城墙的出入口,因而也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起点。

城市主要干道与市际道路是合一的。

而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结合点。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目有关。

古代城市道路大部分为方格形的,有完全方正规则,垂直相交的类似棋盘式的道路网。

也有的城市道路基本上为方格形,也有部分道路并不规则。

在地形较复杂的山丘地区道路系统比较自由。

四.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考工记》的城制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

“后市”意即谓市处宫后。

周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已较发达,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

汉长安记载有九市,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洛阳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

宋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这是城市经济发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

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这是商业,手工业发达的结果。

早期的市主要是商品交换功能,随着城的中心所在,除了集中的市和手工业作坊等还集中了一些酒楼饭馆,游艺杂耍剧场及妓馆等。

宋代的瓦子一般就是靠近商业中心的。

明清时一些大的商市和庙会也属于这种综合的城市生活中心的性质。

五.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汉代的长安城中有闾里,里内有一些排列得很整齐的住宅院落,书上记载为“门巷修直”严格管理的封闭的坊里制,完全是按封建统治者为便于管制居民的要求建造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是违背的,因而唐长安城的后期,坊里的严格管理制逐渐松弛,而后来即逐渐完全突破了坊里制。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东西各异。

大多数城市的住宅是底层院落式。

因地方条件不同,院落的平面布局也多样化。

由于古代城市一般的平面为方形城墙,方格形路网,所以街巷与居住区的划分也较整齐,城市内地区,布局较整齐,而城外自发形成的关厢地区则较乱。

地形变化大的城市平面或山城,街巷与居住区的划分也较凌乱。

六.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城市布局及建筑组群运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与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的特征有关。

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有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影响。

如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珍禽异兽等。

古代还有一些规划思想与久已形成的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

城市规划中关于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

七,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27、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1、突变型第一类城市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1)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口等(2)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等(3)国内资本主义——南通、无锡、蚌埠、郑州等2、渐变型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28、1956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第一个技术性法规。

29、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成为我国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法。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埃及城市:城市建设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4.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