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
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
治疗师通过观察家庭成员之 间的互动模式,了解家庭结 构、沟通方式和情感表达等 方面的问题,从而找出个体
问题的根源。
治疗师会帮助家庭成员改善 沟通方式,调整家庭结构, 以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的成 长和发展。
案例二:认知行为疗法
01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方
法,它强调个体认知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的自我调整和修复
整体论认为,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和修复的能力,以维 持其稳定性和完整性。在心理学中,这种自我调整和 修复的能力表现为个体的适应性和韧性。
系统的自我调整和修复意味着当系统受到外部干扰或 破坏时,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会发 生变化,以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这种自我调整和修复 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心理稳定 和适应。
03
整体论方法在心理学中的 应用
心理学的整体性研究
01
整体性研究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关注人的整体性,包 括认知、情感、行为和生理等多个方面。
02
整体性研究认为心理现象不能仅从单一的方面来解 释,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
03
整体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 和规律,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提供支持。
实证研究需要遵循科学原则,包括控制实验条件、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 结果解释等。
实证研究有助于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有力 支持。
04
整体论方法面临的挑战和 未来发展方向
挑战:如何平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平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整体论方法的核心挑战之一。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体和整 体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妥善处理,以避免过度强调个体或整体的偏见。
展望:未来整体论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于大单元教学的实用资料
大单元教学是怎么回事“大单元教学”思想的萌生源于课堂教学改革之初课时的不够用。
一些教师在想能不能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三年教材打通使用,这样可能会节省很多时间。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数学学科最先尝试进行了“大单元教学”的试验,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增、删、补。
根据系统性整合教材,合成模块进行教学,真正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使教材的示范作用,例子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学学科的成功启示下,其他学科开始积极跟进。
语文学科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整合后的语文学科主要分为语基部分,包括识字、写字、语法知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古诗文的阅读学习,含优秀诗文80篇;阅读与写作,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语文“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要求教师在教学具体课文时不只是局限于一篇课文,局限于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甚至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把眼光放远,将学生课内的学和课外的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开掘学生的人文视野,让课内的课文学习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引子,让课堂成为调动学生去作课外阅读的策源地。
“大单元教学”首先立足于“破”,大胆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安排、学年安排。
把学科知识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从而把“三年”贯通起来,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谱、来弹。
整合后,教师和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将重点研究与学习某一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可略作交叉。
每一个小的专题就是一个单元,比如语法知识就是一个小单元,一个学期就是一个中单元,整个初中三年就是一个大单元。
两个老师专门来承担语基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工作,另外两个老师则长时间的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其中阅读分文体进行,而写作则贯穿于三年的教学中。
从内容上看,把每一个学期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小单元”,每一个学年的知识视为一个“中单元”,三年的知识视为一个“大单元”。
从教学组织架构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单兵独斗,以课本的编排单元为内容进行备课。
企业创新的生成整体论特征
生 成 整 体 论 视 角 下 的企 业 创 新 特 征
( )创 新 的 过 程 性 一
在生成 演化 的复 杂性现象出发研究企业创
新 , 以进 一 步 了解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 新 可 创 特 征 与 企 业 生 命 周 期 、 业 的进 化 、 业 企 企
创 新 是 企 业 演 进 中生 成 的过 程 , 它主
要 包括 寻找、研究 、生产 、市场 四个 主要
环 节 。 其 中 创 新 过 程 不 同阶 段 往 往 会 呈现
的健壮 性 、企 业所 处 的 资源 与环 境 问 的
关 系 :能 够 更 全 面 地 认 识 企 业 创 新 的 产 生 与 演 进 。基 于 生 成 整 体 论 的基 本 方 法 研
企 业 利 益 最 大 化 ,利 益 是 企 业 创 新 的 重要
与演进规律 ,由此 ,必须突破那种视宇 宙
为机 器 , 以万 物 为 工 具 的 近 代 理 性 及 其 带 来 的人 与 社 会 的异 化 。 生成 整体 论 更 关 注 时 问 的延 续 性与 系 统 的动 态 性 。 按 照 生 成 整 体 论 ,整 体 是 动 态 的 和有 生命 的 ,整 体 与 部 分 不 是 组 成 关
究企业创新 ,不是 将企业创新系统分解 为
基 本 层 次 进 行研 究 ,然 后 综 合 还 原 探 询 规
律 ,而 是探 索贯 穿企 业创新所有层次 的普
遍 规 律 和层 次 间 跃 迁 的 共 同 规 律 。其 关注 的重 点 ,不 是企 业 创 新 系 统 的基 本 要 素 组 成 ,也 不 满足 于 在 构 成 的 基 础 上 附加 考 虑 各 要 素 问 的 相 互 作 用 ,而 是 探 询 企 业 创新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李泽健五、整体与部分??在前⾯的⽂章中(见《⼆、宇宙是⼀个整体》),我们已经对“整体”这个概念作了⼀些说明,现在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进⼀步的讨论。
?(⼀)不要混淆认识⽅法与物理世界的之间的关系?在上⼀节中,我们已经知道,认识只是对物理世界的⼀种描述,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于真实的物理世界。
但是,在实际中,我们是很难做到这⼀点的,因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每⼀种描述都是有⼀个真实的物理指向的——对应着外部世界的某种事物,⽽在平时我们⼜⼏乎意识不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往往把⾃⼰的认识与外⾯的物理世界等同起来,常常把⼆者混淆在⼀起。
在哲学上,这是引起各个学派之间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也是引起我们思想混乱和⽭盾的主要原因之⼀。
⽐如,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元素(要素、组分、部分等)组合⽽成的集合(整体),它认为元素是整体存在的前提,没有元素也就没有集合,⾃然也就谈不上系统,强调的是先有部分然后才有整体;⽽⽣成整体论认为,“整体与部分不是组成关系,不能强调整体是各相关元素的集合。
它们是⽣成关系,部分是整体⽣成的。
因此⽣成整体论的前提是先有整体,然后才会有部分。
”(《从系统整体论到⽣成整体论》⾦吾伦)系统论与⽣成整体论的⽭盾概括起来就是“整体与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先有部分,然后才组成整体?还是先有整体,然后才有部分,抑或两者同时出现?”(《对整体论的新认识》⾦吾伦、蔡仑)其实,上⾯的这种争论是毫⽆意义的,这⾥就是混淆了认识⽅法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错把认识⽅法等成了认识对象。
世界原本已经存在,我们只是在认识它⽽已。
世界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描述⽅法不同⽽会有丝毫的改变。
它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先有部分,就由部分组成整体,也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先有整体,就由整体⽣成部分,更不会因为我们认为整体或者部分的不存在⽽它就消失了。
整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只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中,它体现的是认识产⽣的先后顺序,⽽不是物理世界形成的先后关系。
还原论整体论系统论
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这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问题。
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学家是彼塔朗菲,他是位分子生物学家。
当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知道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整体论方法,强调还是要从生物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论方法没有发展起来。
但整体论方法的提出,不失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明确提出把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他的系统论方法,这是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
综合集成方法的科学价值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钱老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
这就将系统论方法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法。
其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及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与智慧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论就是综合集成理论。
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体现。
把综合集成方法应用到技术层次上,就是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工程就是用于系统管理的综合集成技术。
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
第36卷第6期(2020)河西学院学报Vol.36No.6(2020)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734000)郭学毅摘要:诸多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方法是还原论和分析性思维,其把儿童游戏整体的本质等同于儿童游戏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征。
就儿童游戏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整体活动,从生成整体论角度更能完整、动态、深入、准确地把握儿童游戏本质。
笔者基于生成整体论视角对儿童游戏本质进行了探析,认为儿童游戏产生于具有游戏生长信息或规则的生成元,儿童游戏一直呈现为由儿童身心、游戏各要素等“纽结”形成的系统整体,儿童游戏携带着生成信息在不断地生成。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儿童游戏的本质是结成儿童游戏的各种“纽结”在开放环境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以自识、自信、自主、主动、独立、愉悦、感兴趣、胜任、满足、探究、非功利性等积极心理体验为色彩的、系统的、动态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
关键词:儿童游戏本质;生成整体论;儿童游戏生成元;儿童游戏整体性;儿童游戏生成性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20)06-0114-05DOI :10.13874/ki.62-1171/g4.2020.06.017收稿日期:2020-06-03作者简介:郭学毅(1973—),男,甘肃秦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原理与儿童游戏。
Children The Nature of Children’’Pla s Play 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Guo Xue-yi(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any children ’s play theories are reductionism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which equate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play as a who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 or some aspects of children ’s play.As children ’s game itself is an ever-changing and renewing whole activity ,it is better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in a complete ,dynamic ,in-depth and accurate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and believes that children ’s game arises from the generating element with game growth information or rules ,and that children ’s game has always been presented as a system as a whole formed by children ’s mind and body ,game elements and other “links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is that the various “links ”that form children ’s game constrain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an open environment ,forming a systemic and dynamic tendencies of self-organized children ’s play with self-consciousness ,self-confidence ,autonomy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pleasure ,interest ,competence ,satisfac⁃tion ,exploration ,non-utilitarian and othe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Key words :Nature of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e holism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ity ;Children ’s play whole⁃ness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ity郭学毅: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在儿童游戏研究界,儿童游戏本质历来是备受关注的课题。
整体论与系统观
整体论与系统观
整体论和系统观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
都有应用。
整体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
它强调事物
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认为整体的性质和行为不能仅仅通过其组成部分
的性质和行为来解释。
整体论认为,整体具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这
些特性和规律不能通过对其组成部分的研究来完全理解。
在科学和哲
学领域中,整体论常被用来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例如生态系统、生物体和社会系统等。
系统观是一种科学观点,它将事物看作是由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
组成的系统。
系统观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系统的行
为和性质是由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所决定的。
系统
观认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
会影响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系统观常被用来研
究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例如生态系统、生物体、社会系统、计算
机系统等。
虽然整体论和系统观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整体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而系统观则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两者都认为,事物的行为和性质不能仅仅通过其组成部
分的研究来完全理解,而需要考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整体论和系统观常常被结合使用,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30-36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叶立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山东省青岛市266555)摘要: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理论层次的重大突破。
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学科定位方面,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具有跨学科特征;在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在理论特征方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生成论成为了系统科学的灵魂;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从“实物性”向“关系性”的转变。
关键词:系统科学;理论突破;建构论;跨学科;整体论;生成论;关系论〔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引起了整个科学理论层次的重大变革。
对理论突破的系统分析足以充分展现系统科学与经典科学两种范式在理论层面的本质差异。
系统科学范式引起了人类世界观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巨大转变。
对系统科学理论突破的探讨是理解这种新的学科范式的重要内容,也为理解其带来的哲学变革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从形而上学基础、学科定位、认识论原则的转向、贯穿系统科学的灵魂,以及关注对象的转变五个方面深入阐述系统科学的理论突破。
五个方面内在相互关联具有一致性,共同展现系统科学的理论突破。
1整体论: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系统科学实超越还原论,使得整体论成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
自近代科学形成以来,还原论一直是其最核心思想,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还原论的局限开始逐渐显露,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系统科学在科学领域彻底突破经典科学的还原论传统,实现了向整体论的转变。
从最一般意义上,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在不丢失其主要性质的前提下被分割为其组成部分,[1]其性质必然不可能被还原为其组成部分的性质,系统科学是“对系统的整体进行研究的科学”[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涉及到全球性问题,还原论方法不能解决,只能求助于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2]即系统科学方法,因此,科学的发展必须超越还原论。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作者:颜丙强张涛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一)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从相互作用是最根本原因来看,系统中要素之间是由于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
系统之中的相互作用,是大量线性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系统具有了整体。
对于线性相互作用,线性相互作用的各方实际上是可以逐步分开来讨论的,部分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性质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整体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的简单迭加,也就是线性迭加。
而对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体的相互作用不再等于部分相互作用的简单迭加,部分不可能在不对整体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各个部分处于有机的复杂的联系之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这样就有了每一个部分都影响着整体,反过来整体又制约着部分。
近代科学信奉原子论的分析观点,恰恰与近代科学信奉线性律,以追求运动方程的线性解为自己的崇高目标相一致。
而当数学家最先证明实际上线性系统的测度几乎为零,即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系统,这就已经告诉人们,我们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现实的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系统。
而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来,这恰恰是说,系统具有整体性是必然的,普遍的和一般的。
系统的整体性,常常又被说成系统整体大于部分。
古人已经天才地猜测到整体不同于部分,整体大于部分。
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作为一个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最一般哲学命题,其实质是说系统的整体具有系统中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系统整体不同于系统的部分的简单加和即机械和。
系统整体的性质不可能完全归结为系统要素的性质来解释。
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就曾指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多少有点神秘,其实它的含义不过是组合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来解释。
(整理)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一般系统理论的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如众所知,系统科学的一个基木问题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即部分与整关系”问题,这正是人类古老的难题:整体性之谜。
正如普利高津在其探索复杂性中总结道:从亚里上多德到斯达尔、黑格尔、柏格森和其它反还原论者,都是同样的信念一直被表达出来:需要一个复杂的组织的概念来连接各种层次的描述,并说明整体和部分行为间的关系对系统局整关系的探索得到系统整体性原理,传统认识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这是人们较为直观、带机械论特色的认识。
人类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中叶,系统科学诞生,系统论揭示系统规律: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即系统会出现整体性,出现要素不具有的新质,又称为涌现属性。
对这一系统律,人们早有猜察,但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悖论。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可能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系统效应,或整体小于部分之和,为负系统效应”。
其原因在于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堆集,而是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结构(结构可视为稳定化的要素间关系)。
系统的不同结构使系统产生不同的整体性与功能。
整体论原理的方法论解读整体论和生成论的方法论整体论导致:非线性;非线性导致复杂性复杂性背景下的整体性。
复杂系统的关键.是在其结构、在其非线性作用(机制)。
复杂性科学己揭示复杂系统有其特殊结构:自相关(self reference) ,即系统部分与整体不同层次的自相缠绕、相互渗透。
美国科学家 D.霍夫斯塔特形象地称自相关结构为怪圈。
相比较.简单系统是常圈结构(直接、硬性、局域式联系).其整体性可还原.部分到整体是显秩序、因果关系;复杂系统主要是怪圈结构.其整体性不可还原.部分到整体是隐秩序、非因果关系、广域式联系。
别样的词史——木斋《宋词体演变史》方法论研究
的评点 , 这样带来 的是词史研究极 大的 自足性与封闭性。然 而, 词史作为一个 “ 大系统”而 言 , 它是多元且开放 的,“ 子 系统 ”与 “ 子系统 ”之间也并非是并列或绝缘 的。
一
的狭义 “ 词体 ”作为范式 引入 哲学参照 系下的现象与本质 、
共性与个性 、宏观与微观 、整体与局部等范 畴 , 并在此基础
上 “ 接”了其他 领域的专业术语 ,如 “ 嫁 同化与异化 ” 破 、“
位与复位 ”等 , 而使其宋词史 的断代研究 以一种独具魅力 从
的面貌立足词 学研究之林 。
收稿 日期 : 2 1 —22 0 00 .5
作者简介:侯 海荣 ( 9 1 ) 17 一 ,女 ,吉林农安人 ,博士研究生 。
・
7 4・
侯海荣 :别样的词史——木斋 《 宋词体演变史 》方法论研究
物都在万物 中” ,此与艾略特 “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文学整 体观异 曲同工。
二 、“ 词 同构 ” 的 亲缘 解 读 诗
要浓墨重彩 , 边缘 化的作品可 以蜻蜓 点水 , 至也坡体视 为词体演进历程 中的分水岭 , 并 把东坡体产生 之后 ,围绕 东坡体运行 , 既学习东坡又批评 东 坡的 时期称 作 “ 后东坡 时代” ,从而 由东坡 体在词史上 的 个 人坐标去研究受 东坡体衣钵 的词人 阵营的群体走 向 , 而 进 将 个别研究 与总体研究 有机地生成一 个整体 。“ 系统整体论 被 定义为相互关联 的元素 的集合 , 系统整体论强调系统 的空 间结构 , 而生成整体 论则更 关注 时间的延 续性与系统 的动态 性”[。由此可 见 , 1 1 生成整体论 中部分 与整体 的关 系 , “ 是 万
一
方 面强化 了对局部 问题 的深入探 索 , 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学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葛永林【摘要】系统本体化与理论的同源是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的共性.但是,它们也在分类形态、问题域、方法论、话语体系等四个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复杂性理论要实现对整体论的超越,成为一种科学研究范式,还需夯实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整体论;系统论;复杂性理论【作者】葛永林【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自从1926年斯穆茨(J.C.Smuts)提出“整体论”以来,它在近百年的演化发展中呈现出了很多的形态及其分类体系,其中就包括所谓的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有不少人直觉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为了使系统科学或复杂性理论的发展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和规范,有必要从哲学层面对它们进行固本清源。
一之所以经常有人混淆这三个概念,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两个重要的相同点:系统本体化与理论的同源。
系统本体化意味着系统是最根本的实在、万事万物存在的方式。
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开篇就说“无处不在的系统”[1]1。
这一概念遍及一切科学领域,从大众思想,到专业术语,再到舆论,无不如此。
在系统哲学家拉兹洛(szlo)看来,任何实在的基本构件都是系统,都是自然-认知系统。
他说:“本体论在系统哲学中已经成为系统本身的一般性理论。
”[2]167现代科学已经开始放弃了仅仅把单个实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更多地开始关注由各种实体组成的系统或构成实体本身的等级层次系统。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就是在这种整体性思维的指导下,试图超越具体事物特殊性综合形成一般性理论解释自然系统复杂性的。
因此,比各门具体学科更具一般性的系统认识、系统方法与系统哲学就成为了科学探索的必要条件。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物学⽅法论的⾰命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物学⽅法论的⾰命⽣物学⽅法论是⼈们从事⽣物学科研的系统⽅法的理论[1]。
迄今为⽌,⽣物学⼤致经历了三次重⼤的⽅法论的⾰命,它们分别是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
事实上,每⼀次科学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相对科学技术进步⽽⾔,⼈们往往更加重视其⽅法论的⾰命。
这是因为⽅法论通常对⼀门学科如何进⾏具体实践乃⾄真正做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更具有关键意义。
那么,⽣物学的⽅法论究竟如何推动⽣物学的范式转换?每⼀次的⽅法论⾰命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物学的⽅法论最终要向何处去?本⽂尝试以⽣物学⽅法论⾰命为主题,对⽣物学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法论的⼀系列相关问题进⾏哲学思考。
⼀、整体论⽣物学第⼀个经典的整体论⽅法论⾰命兴起在⼗七世纪到⼗九世纪欧洲,也是使⽣物学成为⼀门科学的重要⽅法论。
所谓的⽣物学整体论是在近代的科学⽔平基础上发展出的⼀种把⽣物从整体⾓度研究的⽅法论[2],并在⽣物学史上开创性地把神学的⽣物学和科学的⽣物学划分开来,这充分体现在瑞典⼈林奈的《⾃然系统》论著中。
书中所提出的纲(class)、⽬(order)、属(genus)、种(species)的分类概念正是整体论⽣物学的⾸创。
它标志着⼈类开始第⼀次⾃主地和系统地对动植物进⾏命名和分类。
此时,上帝和诸神的作⽤已经开始被逐渐忽略。
另⼀⽅⾯,整体论还特别为⽣物学发展出两条研究进路。
⼀种是静态的,即把⼈和⽣物⽤简单、静⽌和机械的观点看成由各种零件构成的机器。
此理论以⽜顿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并以英国⼈哈维的⾎液循环学说为代表。
另⼀种是动态的,即把⽣物看作是漫长进化链条中⼀环的整体论,以英国⼈达尔⽂《物种起源》为代表学说。
此理论主要从物竞天择、适者⽣存的⾓度动态地研究⽣物的整体运动。
此时,⽣物已不再是神创造的产物,⽽是⾃然进化的结果。
在这⾥,创世说已经被彻底搁置在⼀边了。
系统论(systemtheory)
系统论(system theory)一、概述系统论(system theory)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在1945 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系统论的诞生。
系统论的诞生,标志着贝塔朗菲把研究对象从特定的生物领域的机体系统,扩展到一般系统。
一般系统论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新科学。
贝塔朗菲在回顾系统论的历史时指出:“存在着适用于一般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而不论其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如何,我们提出一门称为系统论的新科学,这是逻辑和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乃是确定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原则。
”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内容概括为关于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等。
由于以往对系统的研究属于哲学观念的范围,未能成为科学,因而贝塔朗菲在创立一般系统论时强调它的科学性,指出一般系统论属于逻辑学和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
贝塔朗菲一生对系统论的研究和贡献,主要包括机体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三个方面。
比利时著名学者I.普利高津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开放系统,这种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由于非线性的复杂因素而出现涨落,当发生某些特殊事物耦合,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会突然出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生新的质变。
从原来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在时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普利高津把这种关于在远离平衡态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的理论命名为“耗散结构理论”,并于1969年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论文《结构、耗散和生命》。
他不仅发展了经典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而且还推进了理论生物学,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有序结构稳定性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根据。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的赫尔曼•哈肯发现了不同系统之间共同存在着同一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协同现象而创立了协同论(Synergetics),他的发现已超出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研究而有更普遍的意义。
系统生物学_走向整体论的生物学
二十世纪是分子生物学的世纪,在分子生物学研究范式的指引下,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相继兴起,在此基础上,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1]“生物学也将由分子生物学时代进入系统生物学时代。
”[2]与分子生物学相比,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信念、思维方式、中心问题和研究模式都具有全新的特点,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是这次范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整体论的研究理念与方式开始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正因如此,一些人认为整体论即将取代还原论,还原论也将退出生物学的舞台。
然而,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相斥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加以对待。
1.系统生物学的兴起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命科学研究开始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分子生物学采取的是还原论的方法,它的基本模式是:首先将一个复杂的事物依据某种原则分成多个小的组成部分,然后进一步将这些组成部分分成更小的子组成部分,直到能对这些更小的组成部分进行严格而又透彻的分析,然后在对这些组成部分认识的基础上来了解整个系统。
在具体的研究中,就是将生命现象分解为一条条的代谢途径,一个个的生理周期,然后对它们进行单个的分析,落实到一个或几个基因,最后从具体的基因出发解释生命现象。
分子生物学上的还原论者认为了解生命之谜的钥匙就在于基因,几乎生命的每一种现象,比如遗传、发育、进化等,都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得到解释。
分子生物学自其产生以来,就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量生物和人类的基因密码被破译,许多基因产物的功能得到揭示。
然而,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基因到蛋白质再到表型路线的日益清晰,决定与还原的脉络及其限度的逐渐明朗化,人们却越来越发现从基因确定表型的路线是走不通的。
系统思维法的基本分类
系统思维法的基本分类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
另外,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系统?生物学中有生态系统,是指一个能够自我完善,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物链,如:一个池塘。
系统一般是可以封闭运作的,可以自我完善,并且能够动态平衡的物品集合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
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
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
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
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渊源易经是最古老的系统思维方法,建立最早的模型与演绎方法,周易成为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器官机能整合的理论基础,在古代希腊则有非加和性整体概念,但西医以分解和还原论方法占主导地位,现代西方心身医学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兴起,开启了中西医学又-轮对话,并导致了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科学在世纪之交的发展。
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
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之辩证关系基础上的。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
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造成的。
而整体也正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实行对部分的支配。
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首先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认识,即始终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
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一般系统理论的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如众所知,系统科学的一个基木问题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即部分与整关系”问题,这正是人类古老的难题:整体性之谜。
正如普利高津在其探索复杂性中总结道:从亚里上多德到斯达尔、黑格尔、柏格森和其它反还原论者,都是同样的信念一直被表达出来:需要一个复杂的组织的概念来连接各种层次的描述,并说明整体和部分行为间的关系对系统局整关系的探索得到系统整体性原理,传统认识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这是人们较为直观、带机械论特色的认识。
人类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中叶,系统科学诞生,系统论揭示系统规律: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即系统会出现整体性,出现要素不具有的新质,又称为涌现属性。
对这一系统律,人们早有猜察,但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悖论。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可能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系统效应,或整体小于部分之和,为负系统效应”。
其原因在于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堆集,而是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结构(结构可视为稳定化的要素间关系)。
系统的不同结构使系统产生不同的整体性与功能。
整体论原理的方法论解读整体论和生成论的方法论整体论导致:非线性;非线性导致复杂性背景下的整体性。
复杂系统的关键.是在其结构、在其非线性作用(机制)。
复杂性科学己揭示复杂系统有其特殊结构:自相关(selfreference),即系统部分与整体不同层次的自相缠绕、相互渗透。
美国科学家D.霍夫斯塔特形象地称自相关结构为怪圈。
相比较.简单系统是常圈结构(直接、硬性、局域式联系).其整体性可还原.部分到整体是显秩序、因果关系;复杂系统主要是怪圈结构.其整体性不可还原.部分到整体是隐秩序、非因果关系、广域式联系。
自我相关这种奇异的结构是事物部分与整体不同的层次的自相缠绕—整体之中有部分、部分之中有整体。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三大整体论原则
作者: 张军
作者机构: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100048
出版物刊名: 理论建设
页码: 90-9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价值 整体论 辩证整体论 社会整体论 生成整体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认为,价值是一种建立在人的存在基础上的整体性存在。
基于这种哲学立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三大整体论原则,即辩证整体论原则、社会整体论原则和生成整体论原则。
这三大整体论原则要求着眼于价值关系的全面性、社会性和过程性.把价值存在视为一种整体性的客观存在,一种社会关系系统存在,一种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永恒发展的过程存在.从而实现对价值存在客观、全面和准确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三大整体论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不仅在于它从价值哲学的最深层提供了认识价值存在的根本方法,还在于它为人的价值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只有深刻、全面、科学地把握住这三大整体论原则的本质内涵和作用方式。
才能够揭示出价值存在的本真,才能够实现对人的价值活动全部内容的真实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时报/2006年/11月/30日/第B03版
科学・文化
从系统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
金吾伦
人们通常都把系统等同于整体,实际上系统只是整体的一种描述方式。
人们真正关注的不是系统而是整体,人们着眼于系统的目的和实质在于整体。
系统的整体思维,其精髓是它的整体性,系统其实是整体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即是说,从系统的观点看,万事万物的整体性可以通过系统的术语和手段表达出来。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系统整体论。
系统整体论的主要内涵包括:(1)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2)系统整体只能通过分解成部分才能了解;(3)我们通常涉及的系统常常是开放系统,它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4)系统是演变的,通常都是从简单向复杂系统进化,当代科学研究的重心已经向复杂性转化。
而“因为复杂性是系统中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所以复杂性展现在系统自身的层面上。
”(西利亚斯(Paul Cilliers)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第3页)。
这就是说,不论复杂系统如何复杂,它仍然是系统的一种。
然而,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系统整体论还没有充分体现整体性。
按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关系的元素的集。
这里的关键是“集”。
集也就是集合,要素的集合就是一种构成。
所以,系统论整体论还不同于有机整体论,它依然是构成论的。
对构成的强调使得系统整体论关注于部分和对部分的分解,而可能忽视整体性的两个重要方面:(1)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2)仅通过分解部分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
实际上,就我们通常涉及到的系统都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机械整体论的痕迹,它们必须要靠还原论的帮助。
鉴于系统整体论的不足,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生成整体论。
生成整体论与系统整体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出发点和前提不同。
系统整体论被定义为相互关系的元素的集合,因此它是以元素的存在为前提的。
不存在元素(部分)也就没有集合(整体),自然也就谈不上系统。
系统整体论强调系统的空间结构,而生成整体论则更关注时间的延续性与系统的动态性。
按照生成整体论,整体与部分不是组成关系,不能强调整体是各相关元素的集合。
它们是生成关系,部分是整体生成的。
因此生成整体论的前提是先有整体,然后才会有部分。
它与系统整体论相反,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生成整体论的整体是动态的和有生命的,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就是整体。
整体从生之时起就是整体,它不存在部分之和这样的概念关系。
生与成联在一起,成长壮大,是一般系统论中的系统所不具有的。
生命系统整体有着自组织性和突现性两大基本特征,它们是自己创造自己的,不像机器系统自己不生长、不变化,也不像前述系统观所认为,部分是整体的构成成分。
按照生成整体论,部分只是整体的显现、表达与展示,部分作为整体的具体表达而存在,而不仅仅是整体的组成成分。
整体通过连续不断地以部分的形式显现其自身,而部分则作为整体的体现而存在。
发明家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指出,组成人手的细胞在连续不断地死亡和再生。
这确切地表明了它们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事实上,一只手在一年内几乎是完全重新创造的。
所以我们把手或身体或任何生命体看作一种静态的“东西”是完全错误的。
富勒说,“你所看到的不是手而是一个‘模式化的完形’(patterned integrity),它是宇宙创造的能力。
”“模式化的完形”是整体,其中每一只特殊的手是整体的一个具体的表达或显现。
生物学家谢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把“内在组织模式”称为“有机体的形式场”。
他说:“在复杂性的所有层次上的自组织系统中,存在着一个依赖于该系统特征性组织场的整体,即它
的表达场。
”他进一步指出,一个生命系统的生成场扩展到其环境并将生命系统与环境两者连接起来。
例如。
每个细胞包含大组织的特征DNA信息,细胞随它们的成熟而分化成眼睛、心脏或骨骼细胞。
这种发生是因为细胞按它们所处条件(context)发育成一类社会特征,以适应更大机体健康的需要。
当一个细胞的表达场恶化(受损),它的更大整体的意识就恶化。
一个失去了其社会特征的细胞使盲目的尚未分化的细胞分裂,最终将威胁到更大机体的生命。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癌症。
可见,生成整体论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系统整体论中的关系。
生成整体论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万物都在万物中”(Everything is in everything),部分只是体现整体的一个场所。
这就是生成整体论不同于系统整体论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