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种人类对自然界现象的满意解释方法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政治方法论中特知识竞赛填空题
1.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而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地评价。
2.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他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3.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
4.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5.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有五条,即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8.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9.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实践和理论都是(发展)的。
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10.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
(独立思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
科学的名词解释
科学的名词解释科学是一种利用系统性、严谨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手段来研究自然界现象、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目标是通过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从而增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包括观察、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理论论证五个步骤。
观察是科学方法的起点,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收集相关数据,科学家能够发现新的规律和问题。
基于观察,科学家可以提出假设,即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或理论。
然后,科学家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推翻假设,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解释实验结果。
最后,科学家进行理论论证,即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建立科学理论,并持续验证和修正理论。
科学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可验证性、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
客观性意味着科学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而非个人主观意见。
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验证和证明。
科学的可预测性表明科学可以使用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来预测自然界的现象和结果。
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即科学实验和研究的结果应该能够被其他科学家重复和验证。
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的领域。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能量、生命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和社会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科学领域的基础。
科学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研究通过提供准确的知识和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科学也起到了保障人类福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例如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的挑战。
总之,科学是一种通过系统性、严谨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可验证性、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的领域,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理论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 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 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 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 后的某些真是世界的隐藏真理,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 观点。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特定的问题而构建起来的。因此,学习理论首先要去探究理论所指向的问题,并进一 步地去分析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被发现的以及怎样作为一个科学问题而提出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理论,而 且也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以及科学地提出问题(汪丁丁教授曾分析了正确提问对经济学研究 的重要性)的能力。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要深刻体味问题由直觉中的问题上升到有价值的科 学问题并以确切的、合理的方式提出的过程,需要直接去研读原著或者阅读有关的学术史论著。
2.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
中考作文《握手》写作指导及满分作文中考作文握手范文
中考作文《握手》写作指导及满分作文中考作文握手范文握手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握手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它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场合,例如欢迎、告别、致意、和解等。
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礼仪背后,也隐藏着很多故事和意义。
首先,握手可以传达友谊和信任。
当我们与他人握手时,我们可以通过手部接触传达出我们对对方的友好和信任。
这种身体接触可以让人感到亲密和温暖,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其次,握手还可以表达尊重和礼貌。
在商务场合中,握手是一种基本的礼仪。
通过握手,我们可以向对方展示我们的尊重和礼貌,从而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合作关系。
此外,握手还可以传达和解和歉意。
当双方存在矛盾或者误解时,握手可以成为一种和解的方式。
通过握手,我们可以向对方表达出我们的善意和愿意和解的态度,从而化解矛盾。
在握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观察对方握手时的力度、表情和姿态,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方对我们的感情和态度,从而更好地了解对方。
在写作握手相关的中考作文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可以通过叙述一次握手的故事来表达握手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2、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握手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握手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3、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阐述握手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及在不同场合中握手的讲究和意义。
总之,在写作握手相关的中考作文时,应该注重细节和情感描写,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让文章更加生动、真实、感人。
下面是一篇满分中考作文《握手》的范文:握手握手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握手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它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场合,例如欢迎、告别、致意、和解等。
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礼仪背后,也隐藏着很多故事和意义。
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我和我的好友小明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矛盾。
我们彼此都不肯退让,冷战了一个星期。
直到有一天,小明主动找到我,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眼神里充满了诚恳和歉意。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小明的真诚和友好,也意识到握手可以成为一种和解的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在线作业题库(10)及满分答案.doc
A.—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七年级
答案:B
标准答案:B
题目分数:L0
13.第45题
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来看,探究的基础是()。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获得证据
D.推理判断
答案:A
标准答案:A
题目分数:1.0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28.第9题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
解科学模型、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29.第10题
国民应具备科学素质是个人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30.第11题
继发性的“迷思概念”,比原发性的前概念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干扰
标准答案:
信息转换,具体操作程序
题目分数:1.0
56-第34题
诺贝尔心理学奖获得者卡拉曼概括了人进行思维和决策时运用的三
种不同的方式:运用来进行认知、运用的决策系统和
运用推理的决策系统。
答案:
感知,直觉
标准答案:
感知,直觉
题目分数:1.0
57.第35题
科学是反映自然世界各种现象的的知识体系。
答案:
客观规律
答案:
客观世界人类自身
标准答案:
客观世界人类自身
题目分数:1.0
65.第62题
通过科学学习,学生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 和对
变化世界的敏感。
答案:
尊重事实、批判地思考、灵活性
标准答案:
尊重事实、批判地思考、灵活性
自然感知的内涵以及评价标准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自然感知的内涵以及评价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自然感知是指人类对于周围环境和自然界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它包括了人类对于天空、大地、山川河流、动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感知。
自然感知可以帮助人们与自然界建立联系,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探讨,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背景。
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自然感知的内涵,包括对其定义的解释、原理与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自然感知的评价标准,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评价方法,并分析不同应用领域对评价标准的影响差异性。
最后一部分为总结和展望,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自然感知的内涵以及评价标准。
通过对其定义、原理与机制的解释说明,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自然感知的概念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同时,介绍自然感知的评价标准,以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进一步推动自然感知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文章内容将涵盖多个领域和角度,力求全面、准确地呈现自然感知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2. 自然感知的内涵2.1 定义自然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自然环境中信息的获取、处理和理解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对自然景观、植物、动物和气候等各种元素的感知和认知。
自然感知可以是直接的,比如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来体验大自然;也可以是间接的,比如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进行研究和分析。
2.2 原理与机制自然感知背后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原理与机制。
首先,人类的感官系统能够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感官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增强或削弱某种感知的效果。
其次,大脑负责对这些神经信号进行处理和解读,从而使我们能够意识到和理解所感受到的事物。
这涉及到记忆、学习、注意力等认知过程。
最后,我们通过主观体验来建立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评价。
2.3 影响因素自然感知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科学内涵特征
5、如何理解科学和技术? 什么是科学?科学观就是人类对于科学的总体看法。
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几个世纪,人们一直想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可是发现没有一个定义可以完全令人满意,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一个静态的定义来完全把握的。
对科学的看法就是个动态的、逐渐增加观察视角的过程。
科学的三个内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2、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理解科学1、理解科学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
2、理解科学有助于了解工程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能造成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能源、环境、遗传工程3、理解科学有助于明确科学与人类文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宗教、道德、人文、社会制度;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伪科学4、理解科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自身。
1、科学知识的特征、结构与本质科学知识与其它类型知识,如技术知识、道德知识、宗教知识以及一般常识的区别。
科学知识的内在结构:概念、定律、理论、假设、模型、范式等。
科学知识的形式与标准,如经验、实验、解释、数量关系等。
2、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增长科学发现的机理、模式与方法论;理论选择的标准与合理性原则;科学知识被接受的社会过程;科学革命的结构3、科学的历程—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4、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作为一种职业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神奇的极光》
一、导入1、我们都知道,宇宙中风霜雨雪、万里晴空都是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我们熟悉它们,就象熟悉自己的老朋友一样。
在人类的进程中,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
头顶上是阴晴雷电,脚底下有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
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
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
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我们在生活的湖北[温带、低纬度地区]却无福相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
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神奇的极光?“神”在哪里?又“奇”在何处?它神奇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和同学们所一起学习的课文将告诉大家一些答案。
2、学习目标①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发光原理。
②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③学习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了解课文)a.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摇曳不定萦绕机理瞥遁辞b.学生自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本文通过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极光现象的描写和认识,以及对极光形成原因的分析和对极光作用的简介,说明了极光神奇的特点。
结构上:本文用小标题将故事自然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古老的神话传说:介绍古代中外关于极光的传说以及古时对极光的不同称谓。
第二部分:极光一瞥:介绍极光的神奇,从极光出现地域、形态特征、各种变化、人们难以描摹等方面说明。
第三部分:极光的来龙去脉: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极光的产生原因,并说明极光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步:精读(进一步分析课文,整体把握)a、课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角度有何不同?b、你从“极光一瞥”这部分内容中看见了什么?“一瞥”的含义是什么?c、人们对极光的成因的解释有几个变化阶段?第三步:品读(找出各部分的关键语句,筛选重要信息)第一部分中:第1段:“突然,在大熊星座中……整个原野。
”第2段:“人面蛇身……这就是极光。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论
25.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26. 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34. 科学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35. 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 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14. 非线形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
15. 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6. 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17. 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6. 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37.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38. 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39. 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53. 科学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
⾃然辩证法题⽬及答案(全部)《⾃然辩证法题⽬》C11、什么是⾃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什么是⾃然辩证法:⾃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与⾃然关系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以及⼈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般⽅法的科学。
⾃然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
是研究⾃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及⼀般⽅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研究⽅法论的总称。
⾃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主要内容有三个⽅⾯:⾃然观——关于⾃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与⾃然的辩证关系等;⾃然科学观——关于⾃然科学⾃⾝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然科学⽅法论——关于研究⾃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般⽅法论。
⾃然辩证法是⼀门⾃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然观、认识论、⽅法论与价值论⽅⾯,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是⾃然观,即对⾃然界辩证法的研究;⼀是⾃然科学观,即对⾃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①⾃然观。
这⽅⾯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们关于⾃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然发展史和⾃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使⼈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进⼀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
从⽽,把辩证唯物主义⾃然观提⾼到同⾃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平。
②⾃然科学观。
⾃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法论⽅⾯研究⾃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法和⾃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信仰与科学的共处与冲突
信仰与科学的共处与冲突近年来,人们对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少的讨论和争议。
信仰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方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在某些方面共存,甚至相辅相成。
首先,信仰和科学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共处的。
信仰一般指人们对于宗教或哲学体系的坚定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
人们相信某种信仰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并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给予他们力量和安慰。
科学则是一种以观察和实验证据为基础的知识体系,通过推理和实验,试图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尽管信仰和科学的起源和方法不同,但它们都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其次,信仰和科学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信仰往往建立在信仰者对于某种神圣力量或超自然存在的坚定信仰之上,而科学则强调理性和实证。
当信仰与科学的结论相冲突时,会产生冲突和争议。
例如,对于进化论和创世论的争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一些宗教信仰者认为进化论与创世论背道而驰,而科学家则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证试图解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机制。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信仰和科学并不是完全独立和互斥的。
信仰可以提供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科学可以提供解释自然和人类行为的框架。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都具有深刻的信仰,并且他们的信仰和科学发现并没有发生冲突。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通过科学探索自然,坚信宇宙的奥秘,同时又崇尚人类的道德和伦理。
尽管信仰和科学在某些领域可以共存和相辅相成,但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冲突。
例如,生命之起源、宇宙的本质等问题,科学还没有给出完全满意的解释。
这些问题涉及到信仰和科学的交叉点,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承认双方的合理性来缓解这种冲突。
总的来说,信仰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各自有其重要性和价值。
信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追求,而科学则通过实证和推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技术。
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冲突,但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共存和相互尊重的方式,以促进人类思想和文明的进步。
自然辩证法题库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答案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科学: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工程: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科学——一种人类对自然界现象的满意解释方法
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科学究竟是什么 ?在科学哲学界有过不 同的阐述 ,但 在我们正统教育 中,几乎从未给 人们 相应的解释 。通过
从科 学史的角度论述 了科学的 目标就在于找 出我们认 为需要解释之事 的令人满意 的解释 ,科 学理论是人们建立在假说 之上的一种理论 ,随着人类 的认识 能力的增 强 ,科学理论在不断地更新 、并 不时的发生科学革命 。当下科学理论 ,只
11 8
“自然规 律 ,或者 更一 般地 说 ,科 学理 论不 管 因
果 性 的还 是统 计 性 的 ,都 是 关于某 种 存在 性 的假 说 ” 。
得 到 了在 宏 观 和 微 观 领 域 中 一个 解 释 比较 圆满 的理
既然 是假 说 ,那 就像 波普 尔 所说 的那 样 ,科 学是 对人
是 现 代 人 们 对 自然 界 现 象 的 一 种 满 意 解 释 。 关 键 词 : 自然 现 象 ; 科 学 理 论 ;满 意 的 解 释 中图 分 类 号 :G 0 3 收 稿 日期 :2 1—32 0 20 —O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0 02 1)30 1—3 6 32 3 (0 20 — l80
澳 大利 亚科 学哲 学 家艾伦 ・ 尔 莫斯在 他 的 《 查 科
学 究竟 是什 么 》提 出了很 多人关 心 、但许 多人 又认 为 无 需讨 论 的 一 个 议 题 : 我 们 所 倡 导 的 科 学 究 竟 是什 么 ?或 者 说 , 么是 科学 。 什 这个 问题 在 国际上 2 纪 0世 曾出现 了在科 学哲 学家 中广 泛 的讨论 ,并成 为许 多科 学哲 学家 研 究 的课 题 。 那 么究竟 什 么是科学 ,“ 学 ”一词 由近代 日本学 科 界初 用于对 译英文 中的 “ c n e 及其 他欧洲语 言 中的 si c ” e 相应 词汇 ,欧洲语 言 中该 词来源 于拉丁文 “ce t ” si i , na 意 为 “ 识 ” 学 问” 知 、“ ,在近代侧 重关于 自然 的学 问。 科学 一词在 中国古汉语 中意为 “ 科举之 学 ” 。到 了 19 83 年 ,康 有 为引进 并使用 “ 科学 ”二字 。此 后 ,“ 学 ” 科 二 字便 在 中 国广泛 运用 。就 目前 看 ,在我 国存 在几 种
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吗
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吗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研究和推理来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
它凭借这些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然而,虽然科学在我们理解自然现象和发展技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是否能够解释一切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切”。
如果我们指的是所有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那么科学确实可以解释很多。
例如,物理学可以解释力的作用、电磁辐射和粒子的行为;化学可以解释物质的组成和反应;生物学可以解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等。
通过科学方法和理论,我们能够建立模型和理解这些自然现象。
然而,还有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科学尚未能够完全解释。
例如,意识和人类思维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科学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但我们尚未能够解释为何我们有意识和个体的主观体验。
此外,科学还无法解释一些宇宙学问题,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宇宙的起源、黑洞的内部等等。
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来试图解释这些问题,但目前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能够验证这些理论。
除了上述的一些未解之谜,科学还有其局限性。
科学方法主要基于观察和实验,通过收集数据和验证假设来推断规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答。
例如,历史事件、人文学科和艺术等领域,无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
因此,科学在这些领域的能力存在限制。
另一个限制是科学只能提供部分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旧的理论会被新的理论取代,常规的知识会被打破。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牛顿力学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的被取代。
因此,科学只能提供我们当前所知的最好解释,并随着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出现而不断修正和更新。
此外,科学也无法解答所有的价值和道德问题。
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做某事,但无法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例如,科学无法回答道德上的问题,如何判断某个行为是对还是错,如何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无法通过科学方法来解析。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绪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自然辨证发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科学——技术——社会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创立:自然科学与哲学共同进展的产物发展:列宁的贡献、前苏联的贡献、多译文出版《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兴起、科学的推进。
在中国的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然辩证法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不断更换着存在的形态,在理论上不断走向成熟。
我国学科门类划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
哲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
理论特色:1、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2、提出了人工自然理论。
3、突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教育功能。
4、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思想。
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
思考题: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什么关系?3.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和成长有什么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形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哲学的挑战和自然科学的冲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和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和方法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用来研究现象、发现规律、解释现象的工具。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紧密相连,通过科学,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的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经过验证和推理的假设、理论和定律组成的,它们是人们根据观察和实验所得出的科学事实的总结和概括。
通过科学的知识,人们能够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例如物体的运动规律、生物的进化原理、地球的构造和气候变化等。
科学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来得到的客观事实。
科学的方法是指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一套规范和严谨的步骤。
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设、推理和验证等环节。
首先,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来发现问题和规律。
然后,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从中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做出解释和推测的假设。
接下来,科学家会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释现象,并进一步验证和验证他们的假设。
最后,科学家会通过重复实验和搜集更多的数据来验证和修正他们的理论。
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的,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实验,科学家能够逐渐深入地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现象。
科学的方法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自我修正性等特点。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可重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才能被其他科学家所接受。
而且,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家们会根据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理论。
正因为如此,科学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和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掌握了更多改变自然界的能力。
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科学医学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疾病,延长寿命。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类对⼤⾃然的认识⼈类是物质运动进化层次较⾼的体态动物。
从⼈类产⽣以来,在思想意识中对⾃然界就产⽣了⽆穷的为什么。
⼈类在脑海⾥装着这些为什么逐渐认识⼤⾃然的奥秘,从空虚的⽆知阶段逐渐进化到⾃然理性的有知阶段。
并在⾃然理性的规律中逐渐改善⼈类的⽣活规律与⽣活条件,逐渐使⼈类⽣活趋向⽂明的发展与进化。
⼈类对⼤⾃然的认识越多,相对的为什么就越少。
在⾃然中物质运动的宏观现象反映在⼈类的意识领域中时,⼈类为了掌握造成物质运动的宏观现象的本质原理,总是要透过现象的外在反映⽽解剖其内在的微观因素。
因为物质运动的宏观反映是本质原理中的外在表现,在⼈类⽣活的意识领域中,逐渐认识到要想揭开宇宙万物宏观现象的不解之迷,必须解剖微观结构的本质原理。
宏观现象是微观本质的发展反映,微观本质是宏观现象的发展基因。
只有掌握了宏观现象中的基因原理,才能彻底认识并掌握物质运动规律的原理。
所以从⼈类有史以来,为了⼈类⽣活所需要的知识,⼀直探讨研究宇宙物质的运动原理与万物的产⽣原理。
这种探讨⾃然研究万物的知识积累与发展,使⼈类从空虚的知识领域逐渐进化到知识丰富的⽂明阶段。
从没有语⾔表达的思想交流期,进化到⽂明的语⾔交流期,从⼤脑记忆期进化到⽂字记录期,都是⼈类的⾃然知识趋向⽂明发展的进化成果。
从⽂字产⽣以来,我们的祖先对⾃然理性的哲学研究负⾟茹苦,使命性的书经著卷,穷源⽴论。
⽽这种使命就是为了他们的⼦孙后代,为了⼈类的⽣产更加繁荣昌盛,所以把他们研究所认识到的⾃然理性哲学知识传给他们的⼦孙后代,充实⼈类的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海洋。
对于理性哲学的研究,是⼈类认识宇宙,创造事物与发展⽣产,开拓⽂明⽣活的必然⾏为,也是⼈类进化的⼀种⾃然本能。
⼈类从有史以来,为了趋向⽂明发展的需要,对于物质的运动,宇宙的形成,⽣物的产⽣与发展,⽣产物质的创造,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从古到今究学穷源,世代继衍。
但对于有形之物的运动,⼈皆睹是,但知其形则不知其因。
对于⽆形之物的运动,则⽆从识源。
科所有种 表述方式
科所有种表述方式
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
示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的表述方式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类和描述。
首先,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科学的表述方式可以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等不同学科的表述方式。
每
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因此其表述方式也各有特点。
其次,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科学的表述方式可以包括实证
研究、理论模型、数学描述、实验数据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科学研
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和阐释研究结果。
此外,从表述内容的角度来看,科学的表述方式可以包括定量
描述和定性描述。
定量描述通过数据和数学模型来表达研究结果,
而定性描述则更注重对现象和规律的描述和解释。
另外,科学的表述方式还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比如微观描述和宏观描述,或者基于时间尺度的描述等。
总的来说,科学的表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学科、不同方法、不同内容的科学研究都有其独特的表述方式,这些表述方式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科学知识体系的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一种人类对自然界现象的满意解释方法当我们谈论起科学的时候,我们是否要问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信仰科学?澳大利亚科学哲学家艾伦,查尔莫斯在他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提出了很多人关心、但许多人又认为无需讨论的一个议题: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科学。
这个问题在国际上20世纪曾出现了在科学哲学家中广泛的讨论,并成为许多科学哲学家研究的课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就目前看,在我国存在几种解释,百度词条解释为: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辞海》1999年版解释为: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当下科学界解释可以表述为,科学理论是人类创造的、令当下人比较满意的一种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他是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理论,而不是人们常说的真理。
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知识的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
科学从巫术中诞生,作为神学理论的一部分而发展,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而完善,作为人类改造大自然和征服大自然的理论和工具而茁壮成林与人类文明的今天。
可以说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曲折而漫长。
一、科学的目标就在于找出我们认为需要解释之事的令人满意的解释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解释要以观测、收集到的事实和测量的结果作为基础。
人类探索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神学?为了宗教?为了社会的发展?还是为了人类的好奇?科学家的好奇?波普尔认为,我们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我们需要解释的对象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即解释我们所发现和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各种现象。
科学家的任务就是给这些现象做出大家所能接受和比较满意的解释。
“自然规律,或者更一般的说,科学理论不管因果性的还是统计性的,都是关于某种存在性的假说”。
既然是假说,那就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科学是对人类想了解的事物的一个人们认为合理性的一种解释。
这种解释,是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说法,或者说是对大自然规律的一种人类的说法。
既然科学是人类对大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那么任何一种解释都存在着人类思维的痕迹,或者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在这种对科学理论的解释中,就不存在永远正确的理论或者说是真理性的理论了。
这种对科学本来面目的认识,亦必然导致一种对科学的重新的解释和理解。
科学只是人类对大自然规律的一种尽可能满意的解释,而不是神所创造的谏言,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它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进一步的认识,将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说明。
哥白尼理论的诞生,这一近代科学理论革命,向人们展示了新的理论是为了更为美好的解释宇宙的存在一个典型的实例。
哥白尼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一个毕达哥拉斯完美主义的信徒。
它喜欢用数的神秘谐和或单位空间的几何学去解释宇宙。
因此毕达哥拉斯派与新柏拉图派总是要在自然界中寻找数学关系,关系愈单简,从数学上看来就愈好,因而从这个观点来看也就愈接近于自然。
哥白尼认为,上帝创造的宇宙应该是完美的,简洁的。
当时人们认为圆是最完美的东西。
所以宇宙也应该是由一系列的圆组成的。
在哥白尼看来,托罗密的地心说理论。
本轮加均轮达72个的宇宙模型,太复杂了。
完全违背了“简洁、完美”这一宇宙形成的原则。
所以,托罗密的地心说理论对宇宙的解释应该是错误的。
在哥白尼看来,寻找一个以完美的圆组成的宇宙的模型,才能符合造物主的旨意,才是对宇宙理论的完美解释。
哥白尼经过数年的思考。
和对天体运行的观察和理解,提出来有多个正圆组成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模型。
这一理论在哥白尼看来,要比托罗密的模型优美的多。
更能体现宇宙之精华。
完美的就是真实的。
当19世纪末。
当晴朗的物理学天空出现几朵乌云的时候,牛顿的物理学理论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遇到了困难,解释的满意度下降,甚至解释不通。
从科学哲学界开始酝酿新的解释方法,科学家们也开始探索新的理论对自然现象进行重新的解释。
有位年轻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相对论,提出了光速不变的假说和四维时空观理论,对时空关做了重新解释。
从而圆满解释了金星进动、金星映日等在牛顿理论中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同时也使人们得到了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一个解释比较圆满的理论。
使人们在整个20世纪和21世纪的今天,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研究得以顺利发展和成功。
爱因斯坦的理论更好的解释了宇宙的形成和行星的运行,所以爱因斯坦的理论替代了牛顿理论,成为被人们认可的理论。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爱因斯坦的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比牛顿理论的解释更加满意、更令人信服。
二、科学理论是人们建立在假说这上的一种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科学是真理,科学源于事实。
或者在我们中间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科学源于实验”。
常规的教育好像告诉人们,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人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理论。
然而,科学史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表明:“科学知识不可能从事实推导出来”近代科学起源于建于逻辑思维之上的理性思维,而不是源于科学实验。
从哥白尼对天体运行的完美的思索从而完成《天体运行论》的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始的学说,到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完成了从实际到理想模型的建立,从而理想斜面和惯性定理的建立,到牛顿的《自然哲学中的数学问题》一书的出版,无不体现了严谨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在科学,在科学理论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也提出假说这一科学理论的建立的基础。
牛顿力学的建立。
没有那一个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有归纳总结出来的。
我们大家最为关注的哥白尼理论的建立,他的所有天体运行的轨迹为正圆的思想,完全是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完美理论的产物。
他们认为正圆的就是美的,完美的就是符合真理的。
哥白尼凭借着对完美主义的崇拜,对托罗密地心说理论行星运行轨道不符合完美理念的追求,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宇宙模,开创了近代科学的革命。
但我们无论如何说,天体运行论的太阳中心说模型也不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他都是一个理论的假说,一个对世界的一种解释罢了。
近代理论的奠基者伽利略的所有实验,也均为“思想”实验,或者说是理想实验。
作为现代科学理论基础的相对论,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并且是宇宙界的极限速度为假说创立的,解释了牛顿理论不能解释的微观和宇观世界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越是接近与现代科学的理论,越能说明,科学理论不是建立在人们常识认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的。
而是建立在科学家们所创立的假说之上。
科学实验只不过是对理论结果的一个验证。
波普尔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牛顿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
柠檬和桔子之争,是一个很有趣科学假说的案例。
当年,牛顿根据引力理论曾经预言,地球的形状也许不像古希腊人所相信的那样是完全球形的。
牛顿声明,由于受不同引力的作用,诸如太阳、月亮等星球引力拉力的影响,我们的地球赤道处会鼓起,而在两极处会变得扁平。
牛顿的预言不仅为验证他的引力理论提供了一条途径,而且看似抽象的观点,对人们的探险和旅游也具有实际的意义。
对与当时来说,如果牛顿的理论是对的,那么当时的地图就是错的。
事实上,关于地球的形状之争来之已久,到了17世纪,“扁球”之争白炽化,成为英国和法国之间长期争持的一部分。
当然,最后多支考察队,以各自方式如单摆的摆长、纬度测量等不同的方法,证实了牛顿“扁球说”理论的正确。
也间接的证明的牛顿引力理论(被人们称之为无法解释的神秘力)的正确。
三、科学不等于真理。
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增强,科学理论在不断地更新和并不时的发生科学革命纵观数千年人类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科学思想萌芽期、亚里斯多德时期、牛顿时期和近代科学时期等多个发展阶段,尤其是近300年来,科学在人类面前更加呈现出多姿多彩与绚丽辉煌。
但我们看到一个我们多不愿意承认的东西,那就是,今天人们所谈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绝不是古人们所谈论科学知识的一种重复。
今天的科学知识也不是一种人类知识的堆积,而是今天人们创造理论。
虽然有些名词自古代以来一直在使用着,但今天的含义已完全不同于当时的含义。
如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子”,绝不是古希腊时期的“原子”;我们今天所讲的“进化论”也不是达尔文时期的“进化论”。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就是说天体模型演变史,大概是人们最关心和最为熟悉的一个例子了。
人们从天盖说、托罗密的地球中心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到今天的宇宙大爆炸模型。
现在好像又有了一个什么宇宙的终结时间问题,说50亿年之后,宇宙的时间将终止。
随着人们对宇宙认识程度的加深、对宇宙的理解和解释逐渐的变化着,逐渐的把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模型变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宇宙的演变。
这些理论从科学定义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科学,而且在他们当时的历史时期,人们也都认为他们是正确的理论,并解决了很多人们生产实践问题。
有些淘汰的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如地心说所产生的天空星图,依然在野外考察、航海、历法等场合使用。
雷ᆞ斯潘根贝格在他的《科学的旅程》中说的那样“到17世纪末,科学家已经成功的挣脱了对古代和中世纪那些权威的盲从,无论那些权威的来头有多大。
科学家们满怀新的反叛热情,彻底颠覆了托勒密在天文学、盖伦在生理学、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以及几乎所以其他领域中的地位。
这种反叛最终被称为”科学革命”。
每一次的科学革命,都给人类带来一种新的科学范式,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使人类对自然界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因为有了牛顿的引力理论,人们算出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因为有了原子理论,人们算出了“反物质”。
因为有了对发光的理论,人们算出了“激光”。
因为有爱因斯坦理论,人们算出了我们宇宙的边界。
我们今天认为正确的东西,也许过了多少年之后,人们会像我们用牛顿理论替代亚里斯多德理论、用爱因斯坦理论代替牛顿理论;用哥白尼理论代替托罗密理论、用大爆炸宇宙模型代替哥白尼太阳中心模型一样,将用一个当时人们认为更好、更完美的理论来代替我们今天认为正确的理论。
今天又有欧洲的科学家声称发现比光还快的粒子,引来许多人的思索,爱因斯坦对世界的解释是否要更新了,人们是否又要创立一个新的理论,来对我们所发现的世界进行重新的解释和描述。
这就是科学,或者说是科学的革命。
从不惋惜旧理论的推翻,因为新的理论会给我们带来更加满意的对我们世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