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探讨

合集下载

心电图碎裂QRS波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心电图碎裂QRS波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心电图碎裂QRS波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我院通过PCI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选择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分别对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心电图检查结果。

对比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碎裂QRS波检出率;不同Gensini评分冠心病患者碎裂QRS波检出率;不同病变血管冠心病患者碎裂QRS波检出率。

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碎裂QRS波检出率比较有差异(P<0.05);不同Gensini评分冠心病患者碎裂QRS波检出率比较有差异(P<0.05);不同病变血管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碎裂QRS波的检出率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本文认为通过检测碎裂QRS波的出现情况可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医生做出病情评估及制定治疗策略做出依据。

关键词:心电图;碎裂QRS波;冠心病;冠脉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全球疾病死亡率中位列前茅,尤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

若不及时对上述人群进行干预,可以诱发恶性心血管事件。

如何采取合适的指标对患者冠心病的病情进行评价,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成为众多研究的重点。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为有出息检查,同时由于技术难度大,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1]。

众多研究[2]表明碎裂QRS波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和预测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有关碎裂QRS波对于判断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2],因此本文拟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月我院通过PCI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行心电图检查,分析碎裂QRS波的测定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我院通过PCI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进一步分为<40分组与≥40分组。

选择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40分组、≥40分组及对照组性别和年龄分别为(男55例,女50例,平均年龄56.9±5.8岁)、(男45例,女50例,平均年龄57.1±6.1岁)、(男110例,女90例,平均年龄56.1±5.8岁),比较无差异。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STEMI或Q波心肌梗死者) (1)特征性改变: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冠状
T波倒置,病理性Q波。 (2)动态性改变;超急期,急性期,亚急性期,
慢性期; (3)心电图变化确定心梗范围
急性心肌梗死
一、心电图 (续前,NSTEMI 者) 1,常无病理性Q波; 2,先是ST段 明显压低,压低≥0.1 mV; 3,随后有对称性T波倒置。 4,ST段和T波改变持续存在1~2天以上。
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
已往分为QMI和NQMI,为回顾性分类; 现在强调以ST是否抬高进行分类;
STEMI 具有胸痛伴相应导联ST抬高, 心肌坏
死标记物升高, 表明相应冠脉已经闭塞 导致全层心肌损伤坏死。大部分发展为 Q波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NSTEMI 具有胸痛伴相应导联ST段下移和T波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与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密切有关 一、先兆 50%以上患者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心绞痛加
重为最突出。 二、症状 (一)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与心绞痛类似。但是疼痛更为剧
烈,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二)全身症状:患者有烦躁不安,出冷汗多见,恐惧,频死感,
少数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 痛不典型,疼痛位于上腹部,易于被误诊为急腹症。
急性心肌梗死
(三)心律失常:前壁心梗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下壁心梗以传导阻滞多见
(四)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 (五)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气和肠
胀气。以下壁心梗多见。 三、体征 (一)心脏体征:收缩期杂音 (二)血压及其他:低血压和休克

梗死性Q波的诊断标准

梗死性Q波的诊断标准

梗死性Q波的诊断标准
根据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以分为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和急性无Q波型心肌梗死。

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表现为病理性或坏死型Q波(或QS波)的出现和损伤型ST段抬高及缺血型T波的规律演变;急性无Q波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是不出现病理性或QS波,而出现QRS波群形态、振幅及时间的改变,同时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ST-T的规律演变。

梗死性Q波的诊断标准
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与世界心脏联盟(WHF)联合发布了心肌梗死的新定义,提出了梗死性Q波的诊断标准:
1、V
2、V3导联Q≥0.02s或呈QS型;
2、Ⅰ、Ⅱ、aVL、aVF、V4~ V6导联任何两个相邻导联出现Q 波(Q≥0.03s,振幅≥0. 1mV)或呈QS型。

3、在无传导阻滞的情况下,V1~ V2导联R波≥0.04s和R/S≥1伴T波直立。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病理性Q波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病理性Q波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病理性Q波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病理性Q波
病理性Q波为心肌梗死的表现,生理性T波倒置,T波倒置有时是运动引起的正常生理反应,其特点是:①T波为不对称的.箭头样改变;②无Q-T间期延长; ③ST段停留在基线上的时间不长; ④T波倒置的深度<0.2mV。

生理性T波倒置见于以下因素:①通气过度;②交感神经张力增加;③心动过速对心肌的影响;④正常宽大的QRS-T夹角更加增宽,此时心电图有以下特征:平静心电图为较高的R波伴有较低的T波;运动时T波更低或倒置,尤其心动过速时;口服钾盐可以预防发生;多见于瘦长无力型体型,T波倒置也可见于肥胖的青年人。

单纯的T波倒置不具有特征性。

下移的ST段长度>0.08秒才有意义。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将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阵旧性心肌梗死三个时期,但近年来发现,在本病早期多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变化,往往只有ST-T改变,其中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早期心电图表现之一,ST段抬高特性和呈规律性演变过程是诊断AMI的重要标准。

服用洋地黄药物后可以出现特征性ST-T改变:ST-T融合呈鱼钩样改变。

临床心电图-病理性Q波!

临床心电图-病理性Q波!

病理性Q波16种鉴别诊断!病理性Q波,诊断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力证。

一、概述QRS波群是心室除极波,正常心脏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方向由左后指向右前,偏上或偏下,历时约0.01s,一般不超过0.03s,这一过程所形成的初始向量称为室间隔向量;该向量背离某个导联轴时,于心电图相对应的导联可记录到Q波。

Q波是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下的波。

如果QRS波群无正向的R波,仅为一单相负向波,且又不能确认为Q波或S波时称为QS波。

其分类见图1。

图1Q波的分类正常Q波:时限<0.03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形态光滑无切迹或顿挫,又称为间隔性Q波(septal Q wave)或生理性Q波;发生于左室面导联且符合V4~V6导联逐渐递深变化规律。

(见图2)图2正常Q波(Ⅱ、Ⅲ、avF、V4~V6导联)异常Q波:时限≥0.03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形态粗顿或有切迹;或在不应该有Q波的导联中出现;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心脏解剖异常引起,也可由一些异常的心电生理变化引起。

(见图3)图3-1异常Q波(Ⅱ、Ⅲ、avF导联)图3-2异常Q波(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分为梗死性Q波和非梗死性Q波。

梗死性Q波是由心肌梗死(MI)所致的异常Q波,又称为病理性Q波或坏死性Q波;非梗死性Q波是非心肌梗死疾病所致的异常Q波。

梗死性Q波比非梗死性Q波更宽更深,通常出现在相关的一组导联,常伴有ST-T改变。

目前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和病理学研究,对病理性Q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梗死性Q波的诊断通常倾向为相邻两个关联导联出现时限≥0.03s,振幅≥0.1mv的Q波,除外avR导联。

二、发生机制异常Q波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坏死、炎症和纤维化、心脏转位、心脏激动传导异常等。

梗死性Q波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坏死;而新近规定心肌缺血引发面积大小不同的心肌坏死都为MI。

MI发生后其部位电活动消失,心室除极前10~30ms心电向量背离梗死部位,心电图上相对应导联形成Q波。

病理性Q波是心电图对于诊断心梗

病理性Q波是心电图对于诊断心梗

病理性Q波是心电图对于诊断心梗(myocardial infarction,MI)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评估心梗是那一支动脉阻塞导致的,用以评估这支动脉阻塞程度是完全闭塞、还是部分阻塞,或者说是狭窄的可能性;从而判定是立刻进行介入还是采取抗凝治疗方法。

常见的非MI性疾病有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挫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硬皮病、淀粉样变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脏肿瘤、肥厚性心肌病、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大量心包积液、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位心、左室假键索。

病理性Q波一般意义病理性Q波图册①Q波宽度0.04s;②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③不该出现Q波的导联上出现了Q波。

不该出现Q波导联出现电静止区域有:⑴aVL导联Q波幅度1/2R,下壁Q 波幅度60%R;⑵Q波时间0.02s,幅度1/4R;⑶V1、V2导联出现q波;⑷V1、V2导联出现QS。

传统意义上的Q波诊断标准,是对出现病理性Q波的MI的诊断,既然够标准化那么也就不难诊断。

与此同时对于不够标准的又该怎样诊断呢?没有出现Q 波的又没有症状、有了症状而没有Q波等无Q波的MI呢?因此,在传统意义病理Q 波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等位性Q波的概念。

非MI性疾病所致的Q波或类似等位性Q波又称假性MI。

非MI性Q波是指MI以外的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异常Q波。

多见于Ⅱ、Ⅲ、aVF、V1~V3等导联,发生机制可能与心电轴偏移、心脏转位、心脏激动传导途径异常、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局限性的电静止、纤维化或其他成分代替心肌、室间隔肥厚及自主神经或间接刺激等有关,但不是MI导致的病理性Q波或等位性Q波。

常见的非MI性疾病有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挫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硬皮病、淀粉样变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脏肿瘤、肥厚性心肌病、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大量心包积液、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位心、左室假键索。

位置性Q波:又称非病理性Q波由于心脏病理性Q波图册位置不同及变化,正常人在某些导联也可以出现超过正常标准的Q波,如aVL、Ⅲ、aVF、V1、V2等导联出现QS型或QR型(Q波时限≥30ms,振幅≥1/4R)称为心脏位置性Q波。

心电图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应用

心电图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摘要:心电图作为一个无损伤性的检查方法,之前已被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心肌梗死有着特征性的诊断。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领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进展,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概念的提出,使心肌梗死的诊断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

本文从心电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地位与前景做一论述。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诊断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肌梗死的新理念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以及冠心病治疗的进展,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已把各种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合成两大类: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猝死;②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X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大量的促凝物质释放,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途径导致血栓形成,最终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进而引发与急性心肌缺血相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急性冠状综合征属于一组病情处于进展状态的疾病,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如果及时识别和治疗,将能转危为安,不能正确及时诊治时,则能贻误病情,死亡率很高。

因此,该综合征成为当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分型以往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QWMI)。

临床上在心肌酶(CKMB)出现增高或者得到测定结果之前,无法区别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是否出现Q波是回顾性的,在发病的早期或者初诊时往往无法确定病人是Q波心肌梗死还是非Q 波心肌梗死。

完全区分Q波和非Q波心肌梗死往往需要数小时至数日,对于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毫无实际意义。

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决策主要取决于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因此可分为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16期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心肌病症,这种疾病是冠状动脉急性或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种心肌坏死类型,临床发病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并且患者具有进行性心电图变化的特点,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

目前,心电图是AMI最常用的检查诊断方法,主要参照病理性Q 波为诊断依据,但对无Q 波形的心肌梗死患者价值不显著[3]。

伴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AMI 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患者会出现碎裂QRS 波形的心电图特征[4]。

因而,本研究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19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心电图碎裂QRS 波联合病理性Q 波在AMI 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94例,男115例,女79例;年龄47~82岁,平均(57.45±8.42)岁;其中AMI患者103例,非AMI患者91例。

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要求。

纳入标准:①均接受联合检测,确认患者存在冠心病以及AMI;②患者入院时接受健康教育,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造影禁忌证;②甲状腺功能亢进;③妊娠期;④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⑤明显性心脏扩大;⑥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⑦肥厚性心肌病。

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心电图检查,由我院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电图连接,收集结果,创建数据库,对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患者的心电图碎裂QRS 波、病理性Q 波情况。

诊断标准:⑴碎裂QRS 波心电图的诊断标准:①碎裂QRS 波显示RSR 型波、三相波、多相波等,时限在120ms 以内,由R 波或S 波顿挫、切迹等形成多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16.047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断中的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改变【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74-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是由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出现严重持久的缺血而致心肌坏死,AMI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常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1]。

如何认识和识别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的心电图改变,从而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或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除了传统的缺血性T波和损伤性ST段改变以外,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等改变等成为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

1 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的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在病理性Q波出现之前阶段,称之为超急性损伤期,它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阶段,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刻出现,最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耸、ST段抬高和急性损伤性阻滞及心律失常[2]。

1 缺血性T波的改变1.1主要特点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即可出现,可与胸痛同时出现,也可在胸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出现。

主要形态特点包括:①典型者T波高尖,呈帐篷状或尖峰状,随缺血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可与抬高的ST段融合,形成不同形态的ST-T改变;②不典型者T波仅有轻微的形态和振幅变化,例如仅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

此外,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还可出现T波峰-末间期(指T波顶峰至终末的时间,反映了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宽。

1.2临床意义典型的T波改变,如T波高尖,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其出现的导联常与随后出现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的导联一致,有助于梗死的定位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确定。

不典型T波改变往往需要与患者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并动态观察,才能做出判断。

有研究表明,T波峰-末间期增宽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但确切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心肌梗死超急期高耸T波形成的原因过去认为,当心肌细胞供血突然急剧减少时,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产物堆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钾外溢,造成细胞外钾增加,致使T波高耸。

心肌梗塞心电图

心肌梗塞心电图

心肌梗塞心电图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严重心脏病。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诊断心肌梗塞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塞心电图的基本原理、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所产生的心电信号来检测心脏功能和病变的一种方法。

正常心肌细胞在工作状态下会发出电信号,称为心电图。

心肌梗塞时,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部分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电图出现异常表现。

二、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诊断标准1. ST段抬高或压低正常情况下,ST段与PR段平行并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心肌梗塞的心电图中,如果ST段抬高超过0.1mV,则可以判断为心肌梗塞的存在。

通常情况下,ST段抬高与梗死的范围和程度相关。

2. Q波增宽Q波指的是QRS波群之前的负向波。

在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Q波的出现,其持续时间长达0.03秒或更长,并且深度超过R波振幅的0.25。

3. T波倒置在心肌梗塞时,ST段抬高伴随着T波倒置的出现,且通常倒置程度与ST段抬高的程度相关。

T波倒置往往是心肌梗塞后期的心电图特征之一。

三、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心肌梗塞患者常常出现胸痛,通常为胸骨后或左侧胸部的剧烈疼痛,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疼痛,称为无痛性心肌梗塞,但心电图仍然会显示出异常。

四、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需要紧急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范围、缓解症状。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心肌梗塞抢救: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胸痛缓解,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导管介入手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血栓抽吸等,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

3. 药物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溶解血栓。

综上所述,心肌梗塞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塞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ST段抬高、Q波增宽和T波倒置等特征,可以判断心肌梗塞的存在和范围。

心电图“镜面”导联改变对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定价值

心电图“镜面”导联改变对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定价值

心电图“镜面”导联改变对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定价值王江洪;胡晓军;孙跃玲;吴丹【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镜面”导联改变对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入住湖北省新华医院首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并行CA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患者325例,分析其心电图的改变特征,并对比患者入院时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列1项或以上者对预测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①伴ST V1~V4 ↑ >0.4 mV+QRS>120 ms;②伴ST aVR+aVL ↓;③伴ST I ↓;④伴QⅡ、Ⅲ、aVF;⑤伴Q aVR、aVL;⑥伴QⅢ+ST V6↓.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①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心电图“镜面”导联某些特征的改变对判定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比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5(013)003【总页数】4页(P267-270)【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造影【作者】王江洪;胡晓军;孙跃玲;吴丹【作者单位】430000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新华医院心内科;430000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新华医院心内科;430000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新华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普遍采用的检查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方法。

分析心电图的空间向量和其“镜像”导联的改变,能准确地反映心脏除极和复极情况,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AAWMI)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定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将AAWMI心电图的某些导联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阐述心电图对AAWMI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定优势,以提高我们对心电图在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和(或)有意义病变判定中重要性的认识。

病理性q波常见原因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常见原因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常见原因心电图特征病理性Q波是心电图中的一种特征性改变,通常表示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变的存在。

病理性Q波的出现往往与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变或心肌梗死相关。

在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的特征是波形深而宽,持续时间超过0.04秒,振幅超过0.1毫伏。

本文将介绍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和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疾病等。

其中,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原因,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缺血、缺血性坏死所致。

心肌梗死后,受累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和纤维化,导致心肌电活动发生改变,形成病理性Q波。

其他常见原因包括心肌炎引起的心肌病变、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电活动改变等。

在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的特征是波形深而宽,持续时间超过0.04秒,振幅超过0.1毫伏。

病理性Q波通常出现在ST段之后,是由于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肌损伤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所致。

病理性Q波的形成是心肌损伤的直接反映,因此在心电图上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除了波形特征外,病理性Q波的出现还具有以下特点:1. 导联特异性:病理性Q波通常出现在受累导联上,如前壁心肌梗死可出现在V1-V4导联,下壁心肌梗死可出现在Ⅱ、Ⅲ、aVF导联。

2. 时间特性: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不随心动周期而改变。

3. 伴随ST段和T波改变:病理性Q波常常伴随着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这些改变反映了心肌梗死或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4. 临床特征:病理性Q波的出现往往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一致,如心绞痛、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功能不全等。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正常人的心电图上也会出现Q波,但通常是浅而窄、持续时间短暂,不伴随临床症状和体征。

因此,在临床上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理性Q波的意义。

总之,病理性Q波是心电图中常见的病变特征,主要与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肌病变有关。

了解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和心电图特征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梗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梗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孟小敏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心电图检查是本病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手段,在鉴别诊断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一、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1)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 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2)ST 段抬高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另外,在背向心肌梗死区者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导联)S:T段抬高。

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各时期的心电图改变:(1)超急性期:约在梗死后10余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及损伤,多于发病后12h达最高峰。

心电图表现为:①T波高尖:两支近乎对称,波形变窄振幅增高,顶端变钝,近似直立“冠状T波”为AMI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如图1B)②急性损伤性阻滞:如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左或右双支传导阻滞;③损伤性ST段改变: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呈背向上型抬高,损伤进展则ST呈单向曲线抬高;④由于心肌坏死尚可逆俨乙、肌膜电位不稳定,故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

(2)心梗充分发展期:出现心肌梗死后1~4周,可持续3—6个月:①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T波前肢相连呈单向曲线至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其后半部可产生倒置T波;(如图1C)②进而出现坏死型Q波。

(如图1D)(3)慢性期:梗死后数月至年,陈旧梗死期:①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②T波逐渐深倒或向上;③坏死性Q 波可持久存在,亦可经数月至数午后自行消退或变浅;④R波振幅较前稍低。

(3)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判断:目前采用30个以上的心前区导联进行心前体表ST段等电位标测法有助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

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临床研究

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临床研究

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波)、V2-V3 R波递增不良(PRWP)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17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6个月以后复查18导联心电图,将QRS波形态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9例(33.5 %)OMI患者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92例(52.3%)有fQRS波,有病理性Q波和(或)fQRS波113例(64.2%),21例(30%)有PRWP。

结论 fQRS波诊断OMI的敏感性高于病理性Q波,而特异性低于病理性Q波,较病理性Q波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fQRS波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诊断价值;PRWP对OMI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 R波递增不良伴随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普及,更多的AMI患者被采取早期的介入干预治疗,使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临床病程及预后显著改善,新模式治疗引起心肌梗死后心电图相应的特征性改变:发生Q波或非Q波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高达2/3的人经心电图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不能得到OMI诊断,使病理性Q波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显著下降,为探究更多的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本文选择确诊为AMI(ST段抬高型)的患者进行跟踪研究,旨在探讨QRS波形态改变对OMI方法。

1 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176例患者进行跟踪研究,其中男性104例,女性72例,年龄30--86岁,平均 61.5±11.4 岁。

其中80%的患者入选卫生部要求的临床路径,90分钟内采取冠脉介入治疗,15%的患者在12小时内完成冠脉介入治疗,另有5%的患者心肌梗死1周后尽早完成冠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冠脉造影+18导联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生化标志物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冠脉支架植入+药物治疗(基本药物),并于6个月以后复查18导联心电图。

病理性 Q 波在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改变诊断方面的效果

病理性 Q 波在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改变诊断方面的效果

病理性 Q 波在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改变诊断方面的效果刘敏;贾凯侠【摘要】目的探究病理性Q波对心肌梗死(M I )患者冠状动脉改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2例M I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进行详细问诊及电解质、血脂、凝血、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并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测量,记录其中病理性Q 波出现的位置及出现Q波患者的数量;用右侧桡动脉穿刺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记录回旋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中的病变数目,并将2支及以上血管出现病变的记为多支病变.对比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检测方法,测量计算对于不同部位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改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发现并评价病理性Q波对于MI患者冠状动脉改变位置及血管数目诊断的准确性.评价分析病理Q波与碎裂Q RS波在冠状动脉改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前壁 M I患者33 例(53 .2 % ) ,下壁M I患者24例(38 .7% ) ;单支病变患者41例(66 .1% ) ,其中前壁M I患者有23例,下壁M I患者有18例;多支病变患者16例(25 .8% ) ,其中前壁MI患者7例,下壁MI患者9例.对比前壁MI与下壁MI患者病理性Q波诊断数据可以发现,病理性Q波对于不同梗死部位的诊断效果不同,对于前壁MI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83 .22% ,特异度为66 .92 % ;对于下壁M I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71 .90% ,特异度为89 .33% .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由此可以看出病理性Q波对于前壁MI诊断的灵敏度较下壁MI高,而对于下壁MI诊断的特异度高于前壁MI ;对于两种梗死部位下的血管改变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性Q波针对冠状动脉改变诊断的灵敏度低于碎裂QRS波,但特异度远高于碎裂QRS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病理性Q波可对MI患者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现及位置判断提供可靠的诊断参考,并且对于前壁MI诊断的灵敏度较下壁高,而对于下壁MI诊断的特异度高于前壁.【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8(015)022【总页数】4页(P3418-3421)【关键词】病理性Q波;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诊断效果【作者】刘敏;贾凯侠【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四医院心电图室 710021;西安长安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研究发现,心肌梗死(MI)部位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现行的MI手段常通过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布和程度诊断来实现,主要方法有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方法[1-2]。

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王萍【摘要】目的探讨病理性Q波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经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分为病理性Q波组(观察组)16例和无病理性Q波组54例(对照组).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的冠脉三支病变多于对照组,单支病变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准确度为40.7%.结论病理性Q波的出现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判定依据.【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04【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病理性Q波;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诊断价值【作者】王萍【作者单位】扬州洪泉医院心电图,江苏扬州 2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脉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为心绞痛、疲乏、气短等,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冠状动脉造影(CAG)可对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支数做出准确的判断,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其对患者有一定的创伤性[1]。

心电图检查是通过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是诊断冠心病最基本、最普遍、最安全的检查手段[2]。

心电图中的病理性Q波通常代表心肌坏死,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现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经CAG检查确诊的冠心病为研究对象,探讨病理性Q波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经CAG检查确诊,CAG显示至少有1支或分支血管病变狭窄;(2)均行心电图检查,影像清晰准确;排除标准:(1)起搏心律、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2)ECG有病理性Q波而无冠心病史;(3)影响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合并症。

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艾民;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李翠萍【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32)7【摘要】近年来心肌梗死(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心电图(ECG)检查被有效的应用于MI诊断,能够对MI部位做出正确的判断。

冠脉造影(CAG)检查能够对患者冠脉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支数做出准确的判断,随着CAG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浙认识到MI患者ECG改变与冠脉病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总页数】2页(P1195-1196)【作者】艾民;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李翠萍【作者单位】617023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617023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617023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617023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617023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617023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静息心电图Ⅱ、Ⅲ及 aVF 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J], 张瑾;陈垚;何小莲2.心电图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断意义评价 [J], 罗晖;高耀铭3.静息心电图Ⅱ、Ⅲ及aVF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J], 张瑾[1];陈垚[2];何小莲[1]4.动态心电图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 张宇5.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当今评价 (四)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J], 吕安康;沈迎;沈卫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10-15T15:11:45.20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作者:叶思婷冯洁红吴巧云[导读] 探究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目的探究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到2017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病患412例(对照组),其中108例心肌梗死病患(观察组),分析病患冠脉造影和心电图,评价病理性Q波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70.9%),数据差异明显(p<0.05)。

观察组GENSIN评分
(58.7±16.5)明显高于对照组(38.9±10.4),数据差异明显(p<0.05)。

结论心肌梗死病患冠脉病变情况更为严重。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冠状动脉病变
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多是冠状动脉发生闭塞,致使相对部位的心肌细胞出现缺血性坏死,从而引发心肌梗死,是如今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已经成为了造成心力衰竭和心源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

冠状动脉造影是如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能够为冠状动脉支架的植入以及动脉搭桥等手术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因此成为了分析心肌梗死病患的重要方法。

而心电图是如今冠心病诊断方式中普及最广、安全性最好、最廉价的检查方法。

为了探究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详情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2年到2017年在我院被诊断为冠心病的病患41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1例,女性131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4.7±7.5)岁,心肌梗死病患108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64例,女性44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5.2±7.3)岁。

组间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冠脉造影检查,病患使用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两名医师使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进行评估。

心电图检查,病患使用常规描记12连接ECG,通过与胸前导联的病理性Q波进行定位,Q波时间大于0.04s,Q/R振幅大于1/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患冠脉病变发生率以及病变程度评分。

1.4 统计学
数据均纳入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为93.5%(101/108),对照组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为70.9%(292/412),观察组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冠脉GENSINI评分,观察组评分为(58.7±16.5)分,对照组评分为(38.9±10.4)分。

观察组GENS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而冠状动脉的硬化或堵塞,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则是重要致病原因之一。

在如今的临床检查中发现,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则心肌梗死发生的几率越大。

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心肌梗死病患和冠心病病患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有科学的检查分析。

心电图发展时间久,被广泛应用与心肌梗塞病患的检查,且具有廉价、简单、无创等优点[2],能够为医师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

而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冠心病的检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随着两种检查技术的不断升级,对于心肌梗死病患心电图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

心电图能够对心肌梗死病患的病情做出有效的分析评估,对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当心肌梗死病患因动脉支血管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性坏死时,心电图则会出现病理性Q波。

而对冠心病病患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能够发现冠心病病患与心肌梗死病患,均有多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病变[3],不仅会造成病患心肌缺血的情况加重,还可能引发心源猝死等诸多并发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冠状多支病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心肌梗死病患的病情发展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密切关系。

而临床常用冠状动脉病变评分作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价标准之一,本次使用GENSINI评分法,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联系,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会对心肌梗死病患的病情造成直接影响。

因此在对心肌梗塞病患的诊断和治疗中,需要加强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监测,为治疗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资料。

且应当注意对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病患身体的全面检查,观察其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以此判断其冠状动脉是否有病变情况产生,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阻止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冠心病病患和心肌梗死病患均存在冠脉多支病变的情况,且病变程度对病患病情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若发现心肌梗死病患出现心血管疾病时,可认为其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病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心肌细胞坏死加重。

参考文献:[1]艾民,颜昌福,夏福纯,等.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12):1843-1845.
[2]艾民,颜昌福,夏福纯,等.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7):1195-1196.
[3]张瑾,陈垚,何小莲.静息心电图Ⅱ、Ⅲ及aVF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6,37(5):1087-10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