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6_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 第13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之欧阳地创编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之欧阳地创编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时间:2021.03.04 创作:欧阳地高等教育出版社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主编1-1至1-4解机构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 1.11 题1-1解图图1.12 题1-2解图图 1.13 题1-3解图图1.14 题1-4解图1-5 解1-6 解1-7 解1-8 解1-9 解1-10 解1-11 解1-12 解1-13解该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 1、3的角速比为:1-14解该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 3的速度为:,方向垂直向上。

1-15解要求轮 1与轮2的角速度之比,首先确定轮1、轮2和机架4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即,和,如图所示。

则:,轮2与轮1的转向相反。

1-16解( 1)图a中的构件组合的自由度为:自由度为零,为一刚性桁架,所以构件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运动。

( 2)图b中的 CD 杆是虚约束,去掉与否不影响机构的运动。

故图 b中机构的自由度为:所以构件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

题 2-1答 : a ),且最短杆为机架,因此是双曲柄机构。

b ),且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因此是曲柄摇杆机构。

c ),不满足杆长条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d ),且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题 2-2解 : 要想成为转动导杆机构,则要求与均为周转副。

( 1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 2-15 中位置和。

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

综合这二者,要求即可。

( 2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 2-15 中位置和。

在位置时,从线段来看,要能绕过点要求:(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位置时,因为导杆是无限长的,故没有过多条件限制。

( 3 )综合( 1 )、( 2 )两点可知,图示偏置导杆机构成为转动导杆机构的条件是:题 2-3 见图 2.16 。

图 2.16题 2-4解 : ( 1 )由公式,并带入已知数据列方程有:因此空回行程所需时间;( 2 )因为曲柄空回行程用时,转过的角度为,因此其转速为:转 / 分钟题 2-5解 : ( 1 )由题意踏板在水平位置上下摆动,就是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的极限位置,此时曲柄与连杆处于两次共线位置。

带、链传动习题与参考答案

带、链传动习题与参考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A、B、C、D中选一个答案)1 带传动是依靠来传递运动和功率的。

A.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B.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C. 带的紧边拉力D. 带的松边拉力2 带张紧的目的是。

A. 减轻带的弹性滑动B. 提高带的寿命C. 改变带的运动方向D. 使带具有一定的初拉力3 与链传动相比较,带传动的优点是。

A. 工作平稳,基本无噪声B. 承载能力大C. 传动效率高D. 使用寿命长4 与平带传动相比较,V带传动的优点是。

A. 传动效率高B. 带的寿命长C. 带的价格便宜D. 承载能力大5 选取V带型号,主要取决于。

A. 带传递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B. 带的线速度C. 带的紧边拉力D. 带的松边拉力6 V带传动中,小带轮直径的选取取决于。

A. 传动比B. 带的线速度C. 带的型号D. 带传递的功率7 中心距一定的带传动,小带轮上包角的大小主要由 决定。

A. 小带轮直径B. 大带轮直径C. 两带轮直径之和D. 两带轮直径之差8 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 。

A.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B. 带传动效率降低C. 带工作噪声增大D. 小带轮上的包角减小 9 带传动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 。

A. 带的寿命缩短B.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C. 带的工作噪声增大D. 带在工作时出现颤动 10 若忽略离心力影响时,刚开始打滑前,带传动传递的极限有效拉力F elim 与初拉力F 0之间的关系为 。

A. F elim )1/(20-=ααv f v f e e FB.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C.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D. F elim ααv f v f e e F /)1(20+=11 设计V 带传动时,为防止 ,应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

A. 带内的弯曲应力过大B. 小带轮上的包角过小C. 带的离心力过大D. 带的长度过长12 一定型号V 带内弯曲应力的大小,与 成反比关系。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细解答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细解答

前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近机类、非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杨可桢、程光蕴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 因其内容精炼、深度适中、重点突出、知识面宽而被众多高等学校作为主要教材在教学中采用。

本书是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基本要求”, 汇集了编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在深刻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是杨可桢、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的配套辅导书, 章节顺序和内容体系与教材完全一致, 并涵盖了国内同类教材的重点内容。

本书特点:1 .明确每章的教学基本要求和重点教学内容。

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2 . 建立明晰的知识结构框架。

3 . 考点及经典题型精解。

介绍考点的具体内容,并详尽剖析, 总结解题规律、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4 . 详细的课后习题解答。

5 . 自测试题及答案符合考点精神, 便于学习总结和自我检验。

书后附有模拟试题五套。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团结( 第1 , 14章)、西安石油大学秦彦斌(第3 章) 、西安石油大学陆品( 第13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史丽晨(第2 , 5 , 7 , 8 , 12 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郭瑞峰(第4 , 6 , 9 , 10 , 11 , 15 , 16 , 17 , 18 章及模拟试题)。

全书由郭瑞峰、史丽晨主编。

本书可作为近机类、非机类大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参考书, 也可供电大、职大、函大、夜大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使用, 也可作为考研辅导书, 还可供有关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有谬误和不妥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5 年8 月于西安2 机械设计基础导教·导学·导考目录第1 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11 .1 重点内容提要⋯⋯⋯⋯⋯⋯⋯⋯⋯⋯⋯⋯1 1 .2 重点知识结构图⋯⋯⋯⋯⋯⋯⋯⋯⋯⋯⋯6 1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61 .4 课后习题详解⋯⋯⋯⋯⋯⋯⋯⋯⋯⋯⋯⋯111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16第2 章平面连杆机构⋯⋯⋯⋯⋯⋯⋯⋯⋯⋯⋯⋯202 .1 重点内容提要⋯⋯⋯⋯⋯⋯⋯⋯⋯⋯⋯⋯202 .2 重点知识结构图⋯⋯⋯⋯⋯⋯⋯⋯⋯⋯⋯262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272 .4 课后习题详解⋯⋯⋯⋯⋯⋯⋯⋯⋯⋯⋯⋯322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42第3 章凸轮机构⋯⋯⋯⋯⋯⋯⋯⋯⋯⋯⋯⋯⋯⋯503 .1 重点内容提要⋯⋯⋯⋯⋯⋯⋯⋯⋯⋯⋯⋯503 .2 重点知识结构图⋯⋯⋯⋯⋯⋯⋯⋯⋯⋯⋯573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583 .4 课后习题详解⋯⋯⋯⋯⋯⋯⋯⋯⋯⋯⋯⋯673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79 第4 章齿轮机构⋯⋯⋯⋯⋯⋯⋯⋯⋯⋯⋯⋯⋯⋯⋯⋯⋯⋯⋯844 .1 重点内容提要⋯⋯⋯⋯⋯⋯⋯⋯⋯⋯⋯⋯⋯⋯⋯⋯⋯844 .2 重点知识结构图⋯⋯⋯⋯⋯⋯⋯⋯⋯⋯⋯⋯⋯⋯⋯⋯934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95 4 .4 课后习题详解⋯⋯⋯⋯⋯⋯⋯⋯⋯⋯⋯⋯⋯⋯⋯⋯1014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108第5 章轮系⋯⋯⋯⋯⋯⋯⋯⋯⋯⋯⋯⋯⋯⋯⋯⋯⋯⋯⋯⋯⋯1115 .1 重点内容提要⋯⋯⋯⋯⋯⋯⋯⋯⋯⋯⋯⋯⋯⋯⋯⋯1115 .2 重点知识结构图⋯⋯⋯⋯⋯⋯⋯⋯⋯⋯⋯⋯⋯⋯⋯1145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1155 .4 课后习题详解⋯⋯⋯⋯⋯⋯⋯⋯⋯⋯⋯⋯⋯⋯⋯⋯1185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131第6 章间歇运动机构⋯⋯⋯⋯⋯⋯⋯⋯⋯⋯⋯⋯⋯⋯⋯⋯⋯1376 .1 重点内容提要⋯⋯⋯⋯⋯⋯⋯⋯⋯⋯⋯⋯⋯⋯⋯⋯1376 .2 重点知识结构图⋯⋯⋯⋯⋯⋯⋯⋯⋯⋯⋯⋯⋯⋯⋯1406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1406 .4 课后习题详解⋯⋯⋯⋯⋯⋯⋯⋯⋯⋯⋯⋯⋯⋯⋯⋯1426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144第7 章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146 7 .1 重点内容提要⋯⋯⋯⋯⋯⋯⋯⋯⋯⋯⋯⋯⋯⋯⋯⋯1467 .2 重点知识结构图⋯⋯⋯⋯⋯⋯⋯⋯⋯⋯⋯⋯⋯⋯⋯1497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1497 .4 课后习题详解⋯⋯⋯⋯⋯⋯⋯⋯⋯⋯⋯⋯⋯⋯⋯⋯153Ⅱ机械设计基础导教·导学·导考7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161第8 章回转件的平衡⋯⋯⋯⋯⋯⋯⋯⋯⋯⋯⋯⋯⋯⋯⋯⋯⋯1658 .1 重点内容提要⋯⋯⋯⋯⋯⋯⋯⋯⋯⋯⋯⋯⋯⋯⋯⋯1658 .2 重点知识结构图⋯⋯⋯⋯⋯⋯⋯⋯⋯⋯⋯⋯⋯⋯⋯1688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168 8 .4 课后习题详解⋯⋯⋯⋯⋯⋯⋯⋯⋯⋯⋯⋯⋯⋯⋯⋯1728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183 第9 章机械零件设计概论⋯⋯⋯⋯⋯⋯⋯⋯⋯⋯⋯⋯⋯⋯⋯187 9 .1 重点内容提要⋯⋯⋯⋯⋯⋯⋯⋯⋯⋯⋯⋯⋯⋯⋯⋯1879 .2 重点知识结构图⋯⋯⋯⋯⋯⋯⋯⋯⋯⋯⋯⋯⋯⋯⋯1949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195 9 .4 课后习题详解⋯⋯⋯⋯⋯⋯⋯⋯⋯⋯⋯⋯⋯⋯⋯⋯1969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206 第10 章联接⋯⋯⋯⋯⋯⋯⋯⋯⋯⋯⋯⋯⋯⋯⋯⋯⋯⋯⋯⋯20910 .1 重点内容提要⋯⋯⋯⋯⋯⋯⋯⋯⋯⋯⋯⋯⋯⋯⋯⋯20910 .2 重点知识结构图⋯⋯⋯⋯⋯⋯⋯⋯⋯⋯⋯⋯⋯⋯⋯21710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218 10 .4 课后习题详解⋯⋯⋯⋯⋯⋯⋯⋯⋯⋯⋯⋯⋯⋯⋯⋯22410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240 第11 章齿轮传动⋯⋯⋯⋯⋯⋯⋯⋯⋯⋯⋯⋯⋯⋯⋯⋯⋯⋯24311 .1 重点内容提要⋯⋯⋯⋯⋯⋯⋯⋯⋯⋯⋯⋯⋯⋯⋯⋯24311 .2 重点知识结构图⋯⋯⋯⋯⋯⋯⋯⋯⋯⋯⋯⋯⋯⋯⋯25411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25511 .4 课后习题详解⋯⋯⋯⋯⋯⋯⋯⋯⋯⋯⋯⋯⋯⋯⋯⋯258目录Ⅲ11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274第12 章蜗杆传动⋯⋯⋯⋯⋯⋯⋯⋯⋯⋯⋯⋯⋯⋯⋯⋯⋯⋯27712 .1 重点内容提要⋯⋯⋯⋯⋯⋯⋯⋯⋯⋯⋯⋯⋯⋯⋯⋯27712 .2 重点知识结构图⋯⋯⋯⋯⋯⋯⋯⋯⋯⋯⋯⋯⋯⋯⋯28112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 .⋯ .⋯ .⋯ .⋯ .⋯ .⋯282 12 .4 课后习题详解⋯⋯⋯⋯⋯⋯⋯⋯⋯⋯⋯⋯⋯⋯⋯⋯28612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293第13 章带传动和链传动⋯⋯⋯⋯⋯⋯⋯⋯⋯⋯⋯⋯⋯⋯⋯29713 .1 重点内容提要⋯⋯⋯⋯⋯⋯⋯⋯⋯⋯⋯⋯⋯⋯⋯⋯29713 .2 重点知识结构图⋯⋯⋯⋯⋯⋯⋯⋯⋯⋯⋯⋯⋯⋯⋯30613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30713 .4 课后习题详解⋯⋯⋯⋯⋯⋯⋯⋯⋯⋯⋯⋯⋯⋯⋯⋯31613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324第14 章轴⋯⋯⋯⋯⋯⋯⋯⋯⋯⋯⋯⋯⋯⋯⋯⋯⋯⋯⋯⋯⋯32914 .1 重点内容提要⋯⋯⋯⋯⋯⋯⋯⋯⋯⋯⋯⋯⋯⋯⋯⋯32914 .2 重点知识结构图⋯⋯⋯⋯⋯⋯⋯⋯⋯⋯⋯⋯⋯⋯⋯33314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33414 .4 课后习题详解⋯⋯⋯⋯⋯⋯⋯⋯⋯⋯⋯⋯⋯⋯⋯⋯33814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347第15 章滑动轴承⋯⋯⋯⋯⋯⋯⋯⋯⋯⋯⋯⋯⋯⋯⋯⋯⋯⋯35015 .1 重点内容提要⋯⋯⋯⋯⋯⋯⋯⋯⋯⋯⋯⋯⋯⋯⋯⋯35015 .2 重点知识结构图⋯⋯⋯⋯⋯⋯⋯⋯⋯⋯⋯⋯⋯⋯⋯35615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35715 .4 课后习题详解⋯⋯⋯⋯⋯⋯⋯⋯⋯⋯⋯⋯⋯⋯⋯⋯359Ⅳ机械设计基础导教·导学·导考15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361第16 章滚动轴承⋯⋯⋯⋯⋯⋯⋯⋯⋯⋯⋯⋯⋯⋯⋯⋯⋯⋯36316 .1 重点内容提要⋯⋯⋯⋯⋯⋯⋯⋯⋯⋯⋯⋯⋯⋯⋯⋯36316 .2 重点知识结构图⋯⋯⋯⋯⋯⋯⋯⋯⋯⋯⋯⋯⋯⋯⋯37216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37316 .4 课后习题详解⋯⋯⋯⋯⋯⋯⋯⋯⋯⋯⋯⋯⋯⋯⋯⋯37916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386第17 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390 17 .1 重点内容提要⋯⋯⋯⋯⋯⋯⋯⋯⋯⋯⋯⋯⋯⋯⋯⋯39017 .2 重点知识结构图⋯⋯⋯⋯⋯⋯⋯⋯⋯⋯⋯⋯⋯⋯⋯39217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39317 .4 课后习题详解⋯⋯⋯⋯⋯⋯⋯⋯⋯⋯⋯⋯⋯⋯⋯⋯39617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400第18 章弹簧⋯⋯⋯⋯⋯⋯⋯⋯⋯⋯⋯⋯⋯⋯⋯⋯⋯⋯⋯⋯40318 .1 重点内容提要⋯⋯⋯⋯⋯⋯⋯⋯⋯⋯⋯⋯⋯⋯⋯⋯40318 .2 重点知识结构图⋯⋯⋯⋯⋯⋯⋯⋯⋯⋯⋯⋯⋯⋯⋯40818 .3 考点及常见题型精解⋯⋯⋯⋯⋯⋯⋯⋯⋯⋯⋯⋯⋯40918 .4 课后习题详解⋯⋯⋯⋯⋯⋯⋯⋯⋯⋯⋯⋯⋯⋯⋯⋯41118 .5 学习效果测试题及答案⋯⋯⋯⋯⋯⋯⋯⋯⋯⋯⋯⋯418附录模拟试题及参考解答⋯⋯⋯⋯⋯⋯⋯⋯⋯⋯⋯⋯⋯⋯⋯420附录A 模拟试题⋯⋯⋯⋯⋯⋯⋯⋯⋯⋯⋯⋯⋯⋯⋯⋯420附录B 模拟试题参考解答⋯⋯⋯⋯⋯⋯⋯⋯⋯⋯⋯⋯⋯439参考文献⋯⋯⋯⋯⋯⋯⋯⋯⋯⋯⋯⋯⋯⋯⋯⋯⋯⋯⋯⋯⋯⋯⋯449目录Ⅴ第1 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1. 1 重点内容提要1 .1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之欧阳科创编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之欧阳科创编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时间:2021.02.05 创作:欧阳科高等教育出版社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主编1-1至1-4解机构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1.11 题1-1解图图1.12 题1-2解图图1.13 题1-3解图图1.14 题1-4解图1-5 解1-6 解1-7 解1-8 解1-9 解1-10 解1-11 解1-12 解1-13解该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1、3的角速比为:1-14解该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3的速度为:,方向垂直向上。

1-15解要求轮1与轮2的角速度之比,首先确定轮1、轮2和机架4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即,和,如图所示。

则:,轮2与轮1的转向相反。

1-16解( 1)图a中的构件组合的自由度为:自由度为零,为一刚性桁架,所以构件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运动。

( 2)图b中的 CD 杆是虚约束,去掉与否不影响机构的运动。

故图 b 中机构的自由度为:所以构件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

题 2-1答 : a ),且最短杆为机架,因此是双曲柄机构。

b ),且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因此是曲柄摇杆机构。

c ),不满足杆长条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d ),且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题 2-2解 : 要想成为转动导杆机构,则要求与均为周转副。

(1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 2-15 中位置和。

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

综合这二者,要求即可。

(2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 2-15 中位置和。

在位置时,从线段来看,要能绕过点要求:(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位置时,因为导杆是无限长的,故没有过多条件限制。

( 3 )综合(1 )、( 2 )两点可知,图示偏置导杆机构成为转动导杆机构的条件是:题 2-3 见图 2.16 。

图 2.16题 2-4解 : ( 1 )由公式,并带入已知数据列方程有:因此空回行程所需时间;( 2 )因为曲柄空回行程用时,转过的角度为,因此其转速为:转 / 分钟题 2-5解 : ( 1 )由题意踏板在水平位置上下摆动,就是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的极限位置,此时曲柄与连杆处于两次共线位置。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及答案10带、链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及答案10带、链传动

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A 、B 、C 、D 中选一个答案>1 带传动是依靠B 来传递运动和功率的.A.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B.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C. 带的紧边拉力D. 带的松边拉力2 带X 紧的目的是D.A. 减轻带的弹性滑动B. 提高带的寿命C. 改变带的运动方向D. 使带具有一定的初拉力3 与链传动相比较,带传动的优点是A.A. 工作平稳,基本无噪声B. 承载能力大C. 传动效率高D. 使用寿命长4 与平带传动相比较,V 带传动的优点是D.A. 传动效率高B. 带的寿命长C. 带的价格便宜D. 承载能力大5 选取V 带型号,主要取决于A.A. 带传递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B. 带的线速度C. 带的紧边拉力D. 带的松边拉力6 V 带传动中,小带轮直径的选取取决于C.A. 传动比B. 带的线速度C. 带的型号D. 带传递的功率7 中心距一定的带传动,小带轮上包角的大小主要由D 决定.A. 小带轮直径B. 大带轮直径C. 两带轮直径之和D. 两带轮直径之差8 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D.A.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B. 带传动效率降低C.带工作噪声增大D. 小带轮上的包角减小9 带传动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D .A. 带的寿命缩短B.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C. 带的工作噪声增大D. 带在工作时出现颤动10 若忽略离心力影响时,刚开始打滑前,带传动传递的极限有效拉力Felim 与初拉力F 0之间的关系为C.A. F elim )1/(20-=ααv f v f e e FB.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C.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D. F elim ααv f v f e e F /)1(20+=11 设计V 带传动时,为防止A,应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A. 带内的弯曲应力过大B. 小带轮上的包角过小C. 带的离心力过大D. 带的长度过长12 一定型号V带内弯曲应力的大小,与B成反比关系.A. 带的线速度B. 带轮的直径C. 带轮上的包角D. 传动比13 一定型号V带中的离心拉应力,与带线速度A.A. 的平方成正比B. 的平方成反比C.成正比D. 成反比14 带传动在工作时,假定小带轮为主动轮,则带内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带B.A. 进人大带轮处B. 紧边进入小带轮处C. 离开大带轮处D. 离开小带轮处15 带传动在工作中产生弹性滑动的原因是C.A. 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小B. 带绕过带轮产生了离心力C. 带的弹性与紧边和松边存在拉力差D. 带传递的中心距大16 带传动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其原因是C.A. 带容易变形和磨损B. 带在带轮上出现打滑C. 带传动工作时发生弹性滑动D. 带的弹性变形不符合虎克定律17 一定型号的V带传动,当小带轮转速一定时,其所能传递的功率增量,取决于C.A. 小带轮上的包角B. 带的线速度C. 传动比D. 大带轮上的包角18 与V带传动相比较,同步带传动的突出优点是B.A.传递功率大B. 传动比准确C. 传动效率高D. 带的制造成本低19 带轮是采用轮辐式、腹板式或实心式,主要取决于D.A. 带的横截面尺寸B. 传递的功率C. 带轮的线速度D. 带轮的直径20 当摩擦系数与初拉力一定时,则带传动在打滑前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拉力随B的增大而增大.A. 带轮的宽度B. 小带轮上的包角C. 大带轮上的包角D. 带的线速度21 与带传动相比较,链传动的优点是B.A. 工作平稳,无噪声B. 寿命长C. 制造费用低D. 能保持准确的瞬时传动比.22 链传动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载荷比带传动要小,这主要是因为C.A. 链传动只用来传递较小功率B. 链速较高,在传递相同功率时,圆周力小C. 链传动是啮合传动,无需大的X紧力D. 链的质量大,离心力大23 与齿轮传动相比较,链传动的优点是D.A. 传动效率高B. 工作平稳,无噪声C. 承载能力大D. 能传递的中心距大24在一定转速下,要减轻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和动载荷,应D.A. 增大链节距和链轮齿数B. 减小链节距和链轮齿数C. 增大链节距,减小链轮齿数D. 减小链条节距,增大链轮齿数25 为了限制链传动的动载荷,在链节距和小链轮齿数一定时,应限制A.A. 小链轮的转速B. 传递的功率C. 传动比D. 传递的圆周力26 大链轮的齿数不能取得过多的原因是D.A. 齿数越多,链条的磨损就越大B. 齿数越多,链传动的动载荷与冲击就越大C. 齿数越多,链传动的噪声就越大D. 齿数越多,链条磨损后,越容易发生"脱链现象〞27 链传动中心距过小的缺点是C.A. 链条工作时易颤动,运动不平稳B. 链条运动不均匀性和冲击作用增强C. 小链轮上的包角小,链条磨损快D. 容易发生"脱链现象〞28 两轮轴线不在同一水平面的链传动,链条的紧边应布置在上面,松边应布置在下面,这样可以使B.A. 链条平稳工作,降低运行噪声B. 松边下垂量增大后不致与链轮卡死C. 链条的磨损减小D. 链传动达到自动X紧的目的29 链条由于静强度不够而被拉断的现象,多发生在A情况下.A. 低速重载B. 高速重载C. 高速轻载D. 低速轻载30 链条的节数宜采用B.A. 奇数B. 偶数C. 5的倍数D. 10的倍数31 链传动X紧的目的是C.A. 使链条产生初拉力,以使链传动能传递运动和功率B. 使链条与轮齿之间产生摩擦力,以使链传动能传递运动和功率C. 避免链条垂度过大时产生啮合不良D. 避免打滑二、填空题32 当带有打滑趋势时,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值,而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决定于X紧力、摩擦因数、包角和带速四个因素.33 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随预紧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包角的增大而增大,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带速的增加而减小.34 带内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由紧边拉应力和小轮处弯曲应力两种应力组成.35 带的离心应力取决于带单位长度的质量、带速的线速度和带的截面积三个因素. 36 在正常情况下,弹性滑动只发生在带离开主、从动轮时的那一部分接触弧上.37 在设计V 带传动时,为了提高V 带的寿命,宜选取较大的小带轮直径.38 常见的带传动的X 紧装置有定期X 紧装置、自动X 紧装置和采用X 紧轮的装置等几种. 39 在带传动中,弹性滑动是不可以避免的,打滑是可以避免的.40 带传动工作时,带内应力是非对称循环性质的变应力.41 带传动工作时,若主动轮的圆周速度为1v ,从动轮的圆周速度为2v ,带的线速度为v ,则它们的关系为1v 大于v ,2v 小于v .42 V 带传动是靠带与带轮接触面间的摩擦力工作的.V 带的工作面是两侧面.43 在设计V 带传动时,V 带的型号是根据计算功率和小带轮转速选取的.44 当中心距不能调节时,可采用X 紧轮将带X 紧,X 紧轮一般应放在松边的内侧,这样可以使带只受单向弯曲.为避免过分影响小带轮上的包角,X 紧轮应尽量靠近大带轮.45 V 带传动比不恒定主要是由于存在弹性滑动.46 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为打滑和疲劳破坏.47 V 带传动限制带速v <25~30m /s 的目的是为了避免v 过大,使离心力过大,而v 过小,使受力增大,造成带根数过多;限制带在小带轮上的包角α1>120°的目的是防止打滑,保证带传动的传动能力增大摩擦力,提高承载能力.48 为了使V 带与带轮轮槽更好地接触,轮槽楔角应小于带截面的楔角,随着带轮直径减小,角度的差值越大.49 在传动比不变的条件下,V 带传动的中心距增大,则小轮的包角增大,因而承载能力增强.50 带传动限制小带轮直径不能太小,是为了减小弯曲应力.若小带轮直径太大,则导致整体结构尺寸过大.51 带传动中,带的离心拉力发生在整个带中.52 在V 带传动设计计算中,限制带的根数z ≤10是为了使带因制造与安装误差,不至于受力不均的情况太严重.53 链传动中,即使主动轮的角速度等于常数,也只有当12z z =时,从动轮的角速度和传动比才能得到恒定值.54 对于高速重载的滚子链传动,应选用节距小的多排链;对于低速重载的滚子链传动,应选用节距大的链传动.55 与带传动相比较,链传动的承载能力大,传动效率高,作用在轴上的径向压力小.56 在滚子链的结构中,内链板与套筒之间、外链板与销轴之间采用过盈配合,滚子与套筒之间、套筒与销轴之间采用间隙配合57 链轮的转速高,节距大,齿数少,则链传动的动载荷就越大.58 若不计链传动中的动载荷,则链的紧边受到的拉力由工作拉力、离心拉力和垂度拉力三部分组成.59 链传动算出的实际中心距,在安装时还需要缩短2~5 mm,这是为了保证链条松边有一个合适的安装垂度.60 链传动一般应布置在水平平面内,尽可能避免布置在铅垂平面或倾斜平面内.61 在链传动中,当两链轮的轴线在同一平面时,应将紧边布置在上面,松边布置在下面.三、问答题62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缺点?63 当与其他传动一起使用时,带传动一般应放在高速级还是低速级?为什么?64 与平带传动相比,V带传动有何优缺点?65 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V带比平带的传动能力大?66 普通V带有哪几种型号?窄V带有哪几种型号?67 普通V带截面角为40°,为什么将其带轮的槽形角制成34°、36°和38°三种类型?在什么情况下用较小的槽形角?68 带的紧边拉力和松边拉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其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69 什么是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引起带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原因是什么?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对带传动性能有什么影响?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的本质有何不同?70 带传动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打滑?打滑一般发生在大轮上还是小轮上?为什么?刚开始打滑前,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71 影响带传动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72 带传动工作时,带内应力如何变化?最大应力发生在什么位置?由哪些应力组成?研究带内应力变化的目的是什么?73 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些?单根V带所能传递的功率是根据什么准则确定的?d min?74 在设计带传动时,为什么要限制带的速度v min和v max以与带轮的最小基准直径175 在设计带传动时,为什么要限制两轴中心距的最大值a max和最小值a min??76 在设计带传动时,为什么要限制小带轮上的包角177 水平或接近水平布置的开口带传动,为什么应将其紧边设计在下边?78 带传动为什么要X紧?常用的X紧方法有哪几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X紧轮?X紧轮应装在什么地方?79 带传动中,若其他参数不变,只是小带轮的转速有两种,且两种转速相差3倍,问两种转速下,单根带传递的功率是否也相差3倍?为什么?当传递功率不变时,为安全起见,应按哪一种转速设计该带的传动?为什么?80 与带传动相比较,链传动有哪些优缺点?81 链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设计准则是什么?82 为什么小链轮的齿数不能选择得过少,而大链轮的齿数又不能选择得过多?83 在一般的情况下,链传动的瞬时传动比为什么不等于常数?在什么情况下它才等于常数?84 引起链传动速度不均匀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85 链传动为什么会发生脱链现象?86 低速链传动<v<0.6m/s>的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设计准则是什么?87 链速一定时,链轮齿数的大小与链节距的大小对链传动动载荷的大小有什么影响?88 为避免采用过渡链节,链节数常取奇数还是偶数?相应的链轮齿数宜取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89 在设计链传动时,为什么要限制两轴中心距的最大值a max和最小值a min?90 与滚子链相比,齿形链有哪些优缺点?在什么情况下,宜选用齿形链?91 链传动为什么要X 紧?常用X 紧方法有哪些?92 链传动额定功率曲线的实验条件是什么?如实际使用条件与实验条件不符,应作哪些项目的修正?93 水平或接近水平布置的链传动,为什么其紧边应设计在上边?94 为什么自行车通常采用链传动而不采用其他型式的传动?95 链条节距的选用原则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宜选用小节距的多列链?在什么情况下宜选用大节距的单列链?96 在设计链传动时,为什么要限制传动比?传动比过大有什么缺点?四、分析计算题97 已知单根普通V 带能传递的最大功率P =6kW,主动带轮基准直径1d =100mm,转速为1n =1 460r/min,主动带轮上的包角1α=150°,带与带轮之间的当量摩擦系数v f =0.51.试求带的紧边拉力1F ,松边拉力2F ,预紧力0F 与最大有效圆周力e F 〔不考虑离心力〕.98 设计一减速机用普通V 带传动.动力机为Y 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功率P = 7 kW,转速 1n = 1 420 r/min,减速机工作平稳,转速2n = 700 r/min,每天工作8h,希望中心距大约为600 mm.〔已知工作情况系数K A = 1.0,选用A 型V 带,取主动轮基准直径1d = 100 mm,单根A 型V 带的基本额定功率0P = 1.30 kW,功率增量0P ∆= 0.17 kW,包角系数αK = 0.98,长度系数L K = 1.01,带的质量q = 0.1 kg/m.〕99 已知V 带传递的实际功率=P 7 kW,带速v = 10 m/s,紧边拉力是松边拉力的2倍.试求圆周力e F 和紧边拉力1F 的值.100 V 带传动所传递的功率=P 7.5 kW,带速v = 10 m/s,现测得X 紧力N 125 10=F .试求紧边拉力1F 和松边拉力2F .101 单根带传递最大功率=P 4.7 kW,小带轮的1d = 200 mm,1n = 180 r/min,1α=135°,25.0=v f .求紧边拉力1F 和有效拉力e F 〔带与轮间的摩擦力,已达到最大摩擦力〕.102 由双速电机与V 带传动组成传动装置.靠改变电机转速输出轴可以得到两种转速300 r/min 和600 r/min.若输出轴功率不变,带传动应按那种转速设计,为什么?103 设计一套筒滚子链传动.已知功率 71=P kW,小链轮转速1n = 200 r/min,大链轮转速r/m in 1022=n .载荷有中等冲击,三班制工作〔已知小链轮齿数211=z ,大链轮齿数412=z ,工作情况系数3.1=A K ,小链轮齿数系数114.1=z K ;链长系数03.1=L K 〕104 一双排滚子链传动,已知链节矩4.25=p mm,单排链传递的额定功率160=P kW,小链轮齿数191=z ,大链轮齿数652=z ,中心距约为800 mm,小链轮转速r/m in 4001=n ,载荷平稳.小链轮齿数系数11.1=z K ,链长02.1=L K ,双排链系数7.1=p K ,工作情况系数K A = 1.0.计算:〔1〕该链传动能传递的最大功率.〔2〕链条的长度.五、结构题〔图解题〕105 如题105图所示,采用X 紧轮将带X 紧,小带轮为主动轮.在图a 、b 、c 、d 、e 、f 、g 和h 所示的八种X 紧轮的布置方式中,指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注:最小轮为X 紧轮.〕题 105图106 题106图中所示V 带在轮槽中的3种位置,试指出哪一种位置正确?题 106图107 如题107图所示链传动的布置形式.小链轮为主动轮.在图a 、b 、c 、d 、e 与f 所示的布置方式中,指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注:最小轮为X 紧轮.〕题 107图例解1. B 型V 带传动中,已知:主动带轮基准直径d 1=180mm,从动带轮基准直径d 2=180mm,两轮的中心距α=630mm,主动带轮转速1n 1 450 r/min,能传递的最大功率P=10kW.试求:V 带中各应力,并画出各应力1σ、σ2、σb1、σb2与σc 的分布图.附:V 带的弹性模量E=130~200MPa ;V 带的质量q=0.8kg/m ;带与带轮间的当量摩擦系数fv=0.51;B 型带的截面积A=138mm2;B 型带的高度h=10.5mm.解题要点:V 带传动在传递最大功率时,紧边拉力F 1和松边拉力F 2的关系符合欧拉公式,即F 1/F 2=551.0≈=πe e a f v .带速 s m n d /67.13100060145018010006011=⨯⨯⨯=⨯=ππυ 有效圆周力 N P F e 73267.131010001000=⨯==υV 带中各应力:紧边拉应力 63.613891511===A F σ MPa 离心力 6.3367.1318.022=⨯==υq F e N离心拉应力 24.01386.33===A F c c σ MPa 弯曲应力 92.91805.1017011=⨯==d h Eb σ MPa 最大应力 55.16)92.963.6(11max =+=+≈b σσσ MPa各应力分布如图所示.2. 带传动为什么要限制其最小中心距和最大传动比?解题要点:〔1〕中心距愈小,带长愈短.在一定速度下,单位时间内带的应力变化次数愈多,会加速带的疲劳破坏;如在传动比一定的条件下,中心距越小,小带轮包角也越小,传动能力下降,所以要限制最小中心距.〔2〕传动比较大与中心距小时将导致小带轮包角过小,传动能力下降,故要限制最大传动比.3. 在下图中,图a 为减速带传动,图b 为增速带传动.这两传动装置中,带轮的基准直径d 1=d 4,d 2=d 3且传动中各带轮材料相同,传动的中心a,带的材料、尺寸与预紧力〔或X 紧力〕均相同,两传动装置分别以带轮1和带轮3为主动轮,其转速均为n 〔r/min 〕.4. 试分析:哪个装置能传递的最大有效拉力大?为什么?即F 1=2F 2.试求紧边拉力F 1、 有效拉力F e 和预紧力F 0〔忽略离心力的影响〕. 解题要点:因为 P =〔F 1-F 2〕υ/100将P = 7.5kW 代入上式,得〔F 1-F 2〕υ=7500又因为F 1=2F 2 联立求解式〔1〕和式〔2〕,可得 F 1=1500, F 2=750 N有效拉力 F e =F 1-F 2=720N预紧力 F 0= F 1–F 2/2=1125N5. 已知一V 带传动的主动轮基准直径d 1=100mm,从动轮基准直径d 2=400mm,中心距a 0=约为485mm,主动轮装在转速n 1=1 450r/min 的电动机上,三班制工作,载荷平稳,采用两根基准长度L d =1 800mm 的A 型普通V 带,试求该传动所能传递的功率.解题要点:〔1〕根据题意可知传动比 410/400/12===d d i带长 0212120/)(25.0)(5.02a d d d d a L d -+++=π()()[]1801485/10040025.01004005.048522=-⨯++⨯+⨯=π mm 实际选用标准长度` L d =1800mm小带轮包角 ()()παα/180180121︒⨯--︒=d d根据带传动工作条件,查表可得工作情况系数K A =1.2;查表可得单根普通A 型V 带的基本额定功率P 0=1.30kW;查表可得单根普通A 型V 带的基本额定功率△P 0=1.7kW;查表可得包角系数91.0=a K ;查表可得长度系数01.1=L K .〔2〕根据])/[(00L a A K K P P P K z ∆+=,可得该带传动所能传递的功率为6. 设计由电动机至凸轮造型机凸轮轴的V 带传动,电动机的功率P =1.7kW, 转速为1n =1430r/min,凸轮轴的转速要求为2n =285 r/min 左右,根据传动布置,要求中心距约为500mm 左右.带传动每天工作16h.试设计该V 带传动.解题要点:〔1〕确定计算功率P ca根据V 带传动工作条件,查表可得工作情况系数K A =1.3,所以P ca =K A P =1.3×1.7=2.21 kW〔2〕选取V 带的型号根据P ca 、1n ,由图确定选用Z 型V 带.〔3〕确定带轮基准直径d 1、d 2取主动轮基准直径为d 1=400mm.验算带的速度:故带的速度合适.〔4〕确定V 带的基准长度和传动中心距根据0.7<d 1+d 2><a 0<2<d 1+d 2>,可得a 0应在336~960mm 之间,初选中心距a 0=500mm. 计算带所需的基准长度:=1 805.2 mm选取带的基准长度L d =1800mm.计算实际中心距:=497.5 mm〔5〕验算主动轮上的包角α1α1=)/(180)(18012a d d π︒⨯--︒=)5.49714.3/(180)80400(180⨯︒⨯--︒=︒>''12031.143故主动轮上的包角合适.〔6〕计算V 带的根数z由n 1=1430r/min,d 1=80mm ;i = d 2/d 1=5,查表得P 0=0.35kW, 0P ∆=0.03kWK a =0.9, K L =1.18.所以 z=2.21/[0.35+0.03] ×0.9×1.18]=5.48取z=6根.〔7〕计算预紧力F 0〔8〕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F Q〔9〕带轮结构设计〔略〕.7. 已知一单排滚子链传动,其主动轮转速 n 1=960r/min, 从动轮转速n 2=320r/min,主动轮齿数z 1=21,中心距α=762mm,滚子链极限拉伸载荷为31.1kN, 工作情况系数K A =1.0.试求该链条所能传递的功率.解题要点:〔1〕由滚子链极限拉伸载荷等于31.1kN, 查表得滚子链型号为12A,链节忠p =19.05mm.〔2〕确定链条链节数L p〔3〕确定链条链节数L p查图得12A 型号的链条在小链轮转速n 1=960r/min 时,能传递的额定功率P 0=17kW. 〔5〕确定链所能传递的功率P所以 kW kW p 200.1/0.106.111.117=⨯⨯⨯=8. 设计一电动机至螺旋输送机用的滚子链传动.已知电动机转速n 1=960r/min,功率P=7kW,螺旋输送机转速n 2=240r/min,载荷平稳,单班制工作.并设计链轮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和轮齿宽度.解题要点:〔1〕选择链轮齿数z 1、z 2假定链速υ=3~8m/s,由表选取小链轮齿数z 1=21;大链轮齿数842124096012=⨯==iz z ,根据链轮齿数最好为奇数的要求,取z 2=85.2〕设计功率P ca由表查得工作情况系数K A =1.0,所以〔3〕确定链条链节数L P题目对中心距无特殊要求,初定中心距a 0=40p ,则链节数为故取L p =136节.〔4〕确定链条的节距p由图按小链轮转速估计,本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为链板疲劳破坏,链荼在功率曲线的左侧,由表查得小链轮齿数系数:选取单排链,由表查得多排链系数K p =1.0,故所需传递的功率为8.50.1083.1114.1/(7)/(0=⨯⨯==P L Z ca K K K p P kW根据小链轮转速n 1=960r/min 和功率P 0=5.8kW, 由图选取链号为10A 的单排链,同时也说明原估计链工作在额定功率曲线左侧是正确的.再由表查得链节距p =15.875mm.〔5〕确定链长L 与中心距a中心距减小量=1.3~2.6实际中心距故取a =641mm.〔6〕验算链速=[960×21×15.875/<60×1000>]=5.33 m/s与原假定相符.〔7〕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F Q =K Q F e有效圆周力按水平布置取压轴力系数K Q =1.15,则K Q =1.15××1313.3N=1510N〔8〕确定润滑方式由链速.υ和链节距p 查图,确定润滑方式为油浴或飞溅润滑.〔9〕确定链轮直径链轮分度圆直径51.106)21/180sin(/875.15)/180sin(11=︒=︒=z p d mm62.429)84/180sin(/875.15)/180sin(12=︒=︒=z p d mm链轮齿顶圆直径90.113)21/180cot(54.0[875.15)/180cot(54.0[11=︒-=︒-=z p d a mm90.437)84/180cot(54.0[875.15)/180cot(54.0[22=︒-=︒-=z p d a mm链轮齿根圆直径1d d d f -=因d 1=10.16mm 〔滚子外径〕所以=1f d 96.35mm, =2f d 419.46mm链轮齿宽=1f b 0.95b 1,因b 1=9.4mm 〔内链节内宽〕所以=1f b 8.93mm六、习题参考答案1、单项选择题1 B2 D3 A4 D5 A6 C7 D8 D 9 D 10 C 11 A 12 B 13 A 14 B15 C 16 C 17 C 18 B 19 D 20 B 21 B22 C 23 D 24 D 25 A 26 D 27 C 28 B29 A 50 B 31 C2、填空题32 最大值;包角;摩擦系数;X 紧力与带速33 增大;增大;增大;减小34 紧边拉应力;小轮处弯曲应力35 单位长度的带质量,带的线速度;带的截面积36 离开37 较大38 定期X 紧装置;自动X 紧装置;采用X 紧轮的X 紧装置39 不可以;可以40 非对称循环41 v 1>v ;v 2<v42 摩擦力;两侧面43 计算功率;小带轮的转速44 松边;单向;小;大45 弹性滑动46 打滑;疲劳破坏47 避免v 过大,使离心力过大,而v 过小,使受力增大,造成带根数过多;增大摩擦力,提高承载能力48 小;大49 增大;可提高50 防止弯曲应力过大;导致整体结构尺寸过大51 整个<全>52 带因制造与安装误差,不至于受力不均的情况太严重53 z 1=z 2,且中心距等于链节距的整数倍54 小;多;大55 大;高;小56 过盈;间隙57 高;大;少58 有效圆周力;离心拉力;悬垂拉力59 保证链条松边有一个合适的安装垂度60 水平;铅垂;倾斜61 紧;松3、问答题〔参考答案从略〕4、分析计算题97解题要点:〔1〕因为000 1/)(21v F F P -=,所以000 6)(21=-v F F 〔1〕其中:]000) 1460/(60 110014.3[⨯⨯⨯=m/s= 7.64 m/s根据欧拉公式8.3/6/551.021===⨯παe e F F vf 〔2〕联立求解式〔1〕与式〔2〕,可得〔2〕因为0212F F F =+,所以98 解题要点:〔1〕确定计算功率ca P :〔2〕确定从动带轮基准直径2d )100/700420 1(12⨯==id d mm = 202.9 mm按标准取2d = 212 mm〔3〕验算带的速度:7.43m/s m/s ]000) 1420/(60 1100[=⨯⨯⨯=π<25 m/s带的速度合适.〔4〕确定V 带的基准长度和传动中心距:根据 0.7<21d d +><0a <2<21d d +>可得0a 应在218~624 mm 之间,初选中心距0a = 600 mm.计算带所需的基准长度:取标准基准长度mm 800 1=d L计算实际中心距a :〔5〕验算主动轮上的包角α:= 170.2°>120°〔6〕计算V 带的根数z := 7.0/[<1.3+0.17>×0.98×1.01] = 4.81取5=z 根.〔7〕计算预紧力0F :〔8〕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Q F :〔9〕带轮的结构设计〔略〕.99 解题要点:〔1〕带的有效圆周力:〔2〕带的松边拉力:根据受力公式有e F F F =-21,由题意有212F F =与N 700=e F .联立解以上各式,得〔3〕带的紧边拉力:100 解题要点:〔1〕有效圆周e F〔2〕紧边拉力1F 与松边拉力2F :联解以上两式,可得101 解题要点:102 解题要点:〔1〕带传动应按转速300 r/min 设计,最好使带速在10 m/s 左右.〔2〕因为带速低时所需有效圆周力大,则所需带的根数也多,若按高转速设计,则不一定能满足低转速的工作要求,会引起失效.〔功率一定,其他条件不变时,转速越低,相应转矩越大,轴的最小直径也越大.〕103 解题要点:〔1〕计算功率ca P :〔2〕确定链条链节数P L :题目对中心距无特殊要求,初定中心距p a 400=,则链节数为= 111.3节故取偶数P L = 112节〔3〕确定链条的节距p :选取单排链,则多排链系数0.1=P K ,故得所需传递的功率为根据小链轮转速1n = 200 r/min 和功率kW 75.70=P ,选取链号为16A 的单排链,查得链节距mm 4.25=p .〔4〕确定链长L 与中心距a := 1 024.9 mm中心距减小量为a ∆=〔0.002~0.004〕a =〔0.002~0.004〕×1 024.9 mm=2.05~4.10 mm实际中心距为=∆-=a a a [1 024.9-<2.05~4.1>] mm = 1 022.9~1 020.8 mm取 mm 021 1=a .〔5〕验算链速:〔6〕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有效圆周力为按水平布置取压轴力系数15.1=Q K ,则104 解题要点:〔1〕确定链所能传递的最大功率P :〔2〕确定链长L :链条链节数P L := 106则链长m m 692.4 2m m 25.4106=⨯==p L L P5、结构题〔图解题〕105 解题要点:在题3—105图示的八种X 紧轮的布置方式中:〔1〕X 紧轮一般应放在松边内侧,使带只受单向弯曲〔避免了反向弯曲降低带的寿命〕.同时X 紧轮还应尽量靠近大轮,以免过分影响带在小轮上的包角.故图a 、b 、c 、d 四种布置中,图b 最合理.〔2〕此外,X 紧轮也宜安装于松边外侧并靠近小带轮,这样可增大包角.故图e 、f 、g 、h 四种布置中,图e 最合理.106 解题要点:题106图中所示V 带在轮槽中的三种位置,其中图a 位置是正确的.107 解题要点:在题107图示的六种链传动的布置方式中,b 、d 、e 是合理的;a 、c 、f 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链传动的紧边宜布置在传动的上面,这样可避免咬链或发生紧边与松边相碰撞.另外,采用X 紧轮X 紧时,X 紧轮应装在靠近主动链轮的松边上,这样可增大包角.。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_杨可桢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_杨可桢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杨可竺、程光蕴、李仲生主编1-1至1-4解机构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 1.11 题1-1解图图1.12 题1-2解图图1.13 题1-3解图图1.14 题1-4解图1-5 解1-6 解1-7 解1-8 解1-9 解1-10 解1-11 解1-12 解1-13解该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1、3的角速比为:1-14解该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3的速度为:,方向垂直向上。

1-15解要求轮1与轮2的角速度之比,首先确定轮1、轮2和机架4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即,和,如图所示。

则:,轮2与轮1的转向相反。

1-16解(1)图a中的构件组合的自由度为:自由度为零,为一刚性桁架,所以构件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运动。

(2)图b中的CD 杆是虚约束,去掉与否不影响机构的运动。

故图b中机构的自由度为:所以构件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

题2-1答: a ),且最短杆为机架,因此是双曲柄机构。

b ),且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因此是曲柄摇杆机构。

c ),不满足杆长条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d ),且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题2-2解: 要想成为转动导杆机构,则要求与均为周转副。

( 1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2-15 中位置和。

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

综合这二者,要求即可。

( 2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2-15 中位置和。

在位置时,从线段来看,要能绕过点要求:(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位置时,因为导杆是无限长的,故没有过多条件限制。

( 3 )综合(1 )、(2 )两点可知,图示偏置导杆机构成为转动导杆机构的条件是:题2-3 见图 2.16 。

图 2.16题2-4解: (1 )由公式,并带入已知数据列方程有:因此空回行程所需时间;( 2 )因为曲柄空回行程用时,转过的角度为,因此其转速为:转/ 分钟题2-5解: (1 )由题意踏板在水平位置上下摆动,就是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的极限位置,此时曲柄与连杆处于两次共线位置。

机械设计习题集答案第十三章__链传动设计培训讲学

机械设计习题集答案第十三章__链传动设计培训讲学

机械设计习题集答案 第十三章__链传动设计精品资料第十三章 链传动设计题 13-2 简答题 (1)影响链传动动载荷的主要参数是什么?设计中应如何选择? 答:影响链传动动载荷的主要参数是链轮齿数、链节距和链轮转速。

设计 中采用较多的小链轮齿数,较小的链节距,并限制链轮转速不要过 高,对降低动载荷都是有利的。

(2)链传动的传动比写成 i n1 z2 d2 是否正确?为什么?n2 z1 d1答:不正确。

因 d p / sin 180 ,故 z2 d2 。

zz1 d1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精品资料题 13-3 一链号为 16A 的滚子链传动,主动轮齿数 z1=17,链轮转速 n1=730r/min,中心距 a=600mm。

求平均链速 v,瞬时链速的最大值 vmax 和最 小值 vmin。

解答:1.链速 v。

查表或计算得链号为 16A 时,链节距 p=25.4mm。

v z1 pn1 17 25.4730 5.25m s 601000 6010002.瞬时链速 vmax、vmin。

vd 21cos ,其中:d1p/sin180 z25.4/sin180 17 138.23mm1 2n1 602 730 76.44 rad 60s当β=0时,有:vmaxd1 21cos 138.23 76.44 5.28m 2 1000s当 180 10.59 时有:z1vmind1 21cos 138.23 76.44cos10.59 2 10005.19 ms题 13-4 某单排滚子链传动,已知主动轮转速 n1=800r/min,齿数 z1=19, z2=90,中心距 a≈900mm,该链的极限拉伸载荷 Q=55600N。

若工作情况系数 KA=1.2,求该传动能传递的功率。

解答:实际能传递功率 P P0 K z Kl K p KA查得 Q=55600N 时,链号为 16A,其节距 p=25.4mm;又由 n1=800r/min,可查得额定功率 P0=30KW。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杨可竺、程光蕴、李仲生主编9-1答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到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主要用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

正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空冷或风冷的热处理方法。

可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对一般零件,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

淬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浸入到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可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存在很大的内应力,脆性也相应增加。

淬火后一般需回火。

淬火还可提高其抗腐蚀性。

调质:淬火后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

可获得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均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较为重要的零件设计中。

表面淬火:迅速将零件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后立即喷水冷却,使工件表层淬火的热处理方法。

主要用于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以提高表层硬度和耐磨性,同时疲劳强度和冲击韧性都有所提高。

渗碳淬火:将工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一定时间,使介质中的碳渗入到钢件中的热处理方法。

适合于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可提高表层硬度和耐磨性,而仍保留芯部的韧性和高塑性。

9-2解见下表9-3解查教材表9-1,Q235的屈服极限查手册GB706-88标准,14号热轧工字钢的截面面积则拉断时所所的最小拉力为9-4解查教材表9-1,45钢的屈服极限许用应力把夹紧力向截面中心转化,则有拉力和弯距截面面积抗弯截面模量则最大夹紧力应力分布图如图所示图9.3 题9-4解图9-5解查手册,查手册退刀槽宽度,沟槽直径,过渡圆角半径,尾部倒角设所用螺栓为标准六角头螺栓,对于的螺栓,最小中心距,螺栓轴线与箱壁的最小距离。

9-6解查手册,当圆轴时,平键的断面尺寸为且轴上键槽尺寸、轮毂键槽尺寸。

图9.5 题9-6解图9-7解(1)取横梁作为示力体,当位于支承右侧处时由得由得由得由得(2)横梁弯矩图图9.7 题9-7解图(3)横梁上铆钉组的载荷力矩水平分力垂直分力9-8解水平分力在每个铆钉上产生的载荷垂直分力在每个铆钉上产生的载荷力矩在每个铆钉上产生的载荷各力在铆钉上的方向见图所示图9.9 题9-8解图根据力的合成可知,铆钉1的载荷最大9-9解铆钉所受最大载荷校核剪切强度校核挤压强度均合适。

机械设计基础 课后习题答案文选

机械设计基础 课后习题答案文选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杨可竺、程光蕴、李仲生主编1-1至1-4解机构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 1.11 题1-1解图图1.12 题1-2解图图1.13 题1-3解图图1.14 题1-4解图1-5 解1-6 解1-7 解1-8 解1-9 解1-10 解1-11 解1-12 解1-13解该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1、3的角速比为:1-14解该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3的速度为:,方向垂直向上。

1-15解要求轮1与轮2的角速度之比,首先确定轮1、轮2和机架4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即,和,如图所示。

则:,轮2与轮1的转向相反。

1-16解(1)图a中的构件组合的自由度为:自由度为零,为一刚性桁架,所以构件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运动。

(2)图b中的CD 杆是虚约束,去掉与否不影响机构的运动。

故图b中机构的自由度为:所以构件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

题2-1答: a ),且最短杆为机架,因此是双曲柄机构。

b ),且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因此是曲柄摇杆机构。

c ),不满足杆长条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d ),且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题2-2解: 要想成为转动导杆机构,则要求与均为周转副。

( 1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2-15 中位置和。

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

综合这二者,要求即可。

( 2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2-15 中位置和。

在位置时,从线段来看,要能绕过点要求:(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位置时,因为导杆是无限长的,故没有过多条件限制。

( 3 )综合(1 )、(2 )两点可知,图示偏置导杆机构成为转动导杆机构的条件是:题2-3 见图 2.16 。

图 2.16题2-4解: (1 )由公式,并带入已知数据列方程有:因此空回行程所需时间;( 2 )因为曲柄空回行程用时,转过的角度为,因此其转速为:转/ 分钟题2-5解: (1 )由题意踏板在水平位置上下摆动,就是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的极限位置,此时曲柄与连杆处于两次共线位置。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之欧阳道创编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之欧阳道创编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时间:2021.03.06 创作:欧阳道高等教育出版社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主编1-1至1-4解机构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 1.11 题1-1解图图1.12 题1-2解图图 1.13 题1-3解图图1.14 题1-4解图1-5 解1-6 解1-7 解1-8 解1-9 解1-10 解1-11 解1-12 解1-13解该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1、3的角速比为:1-14解该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3的速度为:,方向垂直向上。

1-15解要求轮 1与轮2的角速度之比,首先确定轮1、轮2和机架4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即,和,如图所示。

则:,轮2与轮1的转向相反。

1-16解( 1)图a中的构件组合的自由度为:自由度为零,为一刚性桁架,所以构件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运动。

(2)图b中的CD 杆是虚约束,去掉与否不影响机构的运动。

故图 b中机构的自由度为:所以构件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

题 2-1答 : a ),且最短杆为机架,因此是双曲柄机构。

b ),且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因此是曲柄摇杆机构。

c ),不满足杆长条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d ),且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题2-2解: 要想成为转动导杆机构,则要求与均为周转副。

(1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 2-15 中位置和。

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中,直角边小于斜边,故有:(极限情况取等号)。

综合这二者,要求即可。

(2 )当为周转副时,要求能通过两次与机架共线的位置。

见图 2-15 中位置和。

在位置时,从线段来看,要能绕过点要求:(极限情况取等号);在位置时,因为导杆是无限长的,故没有过多条件限制。

( 3 )综合( 1 )、( 2 )两点可知,图示偏置导杆机构成为转动导杆机构的条件是:题 2-3 见图 2.16 。

图 2.16题2-4解: (1 )由公式,并带入已知数据列方程有:因此空回行程所需时间;( 2 )因为曲柄空回行程用时,转过的角度为,因此其转速为:转 / 分钟题 2-5解 : ( 1 )由题意踏板在水平位置上下摆动,就是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的极限位置,此时曲柄与连杆处于两次共线位置。

机械设计基础_孙立鹏_习题第十三章带传动和链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_孙立鹏_习题第十三章带传动和链传动

第十三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题13-1 简答题(1)带传动的带速v 为什么规定在5~25 m/s 范围内?答:因为P = F e v /1000 kW ,故当功率P 确定,v 过小时,则力F e 过大使带的根数过多,故v 不宜小于5m/s 。

而v 过大时,由于离心力过大,带与轮间正压力减小,摩擦力严重下降,带传动能传递的极限有效拉力F e li m 减小,容易使得F e ≥ F e li m 产生打滑,且此时抖动严重,故v 不宜大于25m/s 。

(2)带传动为什么要限制最大中心距、最大传动比、最小带轮直径? 答:中心距过大,将引起严重抖动。

在中心距一定条件下,传动比大,小带轮包角过小。

带轮直径过小弯曲应力则过大。

故应对三个参数加以限制。

(3)影响链传动动载荷的主要参数是什么?设计中应如何选择?答:影响链传动动载荷的主要参数是链轮齿数、链节距和链轮转速。

设计中采用较多的小链轮齿数,较小的链节距,并限制链轮转速不要过高,对降低动载荷都是有利的。

(4)链传动的传动比写成121221d d z z n n i ===是否正确?为什么?答:不正确。

因zp d ︒=180sin/,故1212d d z z ≠。

题13-2 单根V 带传动的初拉力F 0=354N ,主动带轮的基准直径d d1=160mm ,主动轮转速 n 1=1500r/min ,主动带轮上的包角α1=150°,带与带轮上的摩擦系数为f =0.485。

试求:(1)V 带紧边、松边的拉力F 1和F 2;(忽略带的离心拉力的影响) (2)V 带传动能传递的最大有效拉力F e 及最大功率P 0 。

解答:1.求V 带紧边、松边的拉力F 1和F 2()()559371827182N 708N 3542261824850180150485021021...eF F F F F ...fa=====⨯==+⨯π⨯︒︒⨯解得: F 1=552.703N , F 2=155.297N2.求V 带传动能传递的最大有效拉力F e li m 及最大功率P 0 (1) 最大有效拉力:N406397N 15593155933542112110...ee F Ff f lim e =+-⨯⨯=+-=αα(2) 带 速:m/s5712m/s 100060150016010006011.n d v =⨯⨯⨯π=⨯π=(3) 最大功率:kW994kW 1000561240639710000 (v)F P lim e =⨯==题13-3 一带传动的大、小带轮的基准直径d 1=100mm ,d 2=400mm ,小带轮转速n 1=1460r/min ,滑动率ε=0.02,传递功率P=10 kW 。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版)电子版本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版)电子版本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版)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杨可竺、程光蕴、李仲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1至1-4解机构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 1.11 题1-1解图图1.12 题1-2解图图1.13 题1-3解图图1.14 题1-4解图1-5 解1-6 解1-7 解1-8 解1-9 解1-10 解1-11 解1-12 解1-13解该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 1、3的角速比为:1-14解该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 3的速度为:,方向垂直向上。

1-15解要求轮 1与轮2的角速度之比,首先确定轮1、轮2和机架4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即,和,如图所示。

则:,轮2与轮1的转向相反。

1-16解( 1)图a中的构件组合的自由度为:自由度为零,为一刚性桁架,所以构件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运动。

( 2)图b中的 CD 杆是虚约束,去掉与否不影响机构的运动。

故图 b中机构的自由度为:所以构件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

4.5课后习题详解4-1解分度圆直径齿顶高齿根高顶隙中心距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基圆直径齿距齿厚、齿槽宽4-2解由可得模数分度圆直径4-3解由得4-4解分度圆半径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基圆半径基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为 0;压力角为。

齿顶圆半径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4-5解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根圆直径:基圆直径假定则解得故当齿数时,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圆大于齿根圆;齿数,基圆小于齿根圆。

4-6解中心距内齿轮分度圆直径内齿轮齿顶圆直径内齿轮齿根圆直径4-7 证明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临界位置是极限点正好在刀具的顶线上。

此时有关系:正常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短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图 4.7 题4-7解图4-8证明如图所示,、两点为卡脚与渐开线齿廓的切点,则线段即为渐开线的法线。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13章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13章

13-1解( 1 )( 2 )==2879.13mm ( 3 )不考虑带的弹性滑动时,( 4 )滑动率时,13-2解( 1 )( 2 )=( 3 )= =13-3解由图可知=图 13.6 题 13-3 解图13-4解( 1 )=( 2 )由教材表 13-2 得=1400mm( 3 )13-5解由教材表 13-6 得由教材表 13-4 得:△=0.17kW, 由教材表 13-3 得:=1.92 kW, 由教材表 13-2 得:,由教材表 13-5 得:取 z=313-6解由教材表 13-6 得由图 13-15 得选用 A 型带由教材表 13-3 得选初选取==1979.03mm由教材表 13-2 得=2000mm由教材表 13-3 得:=1.92 kW,由教材表 13-4 得:△=0.17kW 由教材表 13-2 得:,由教材表 13-5 得:取 z=413-7解选用 A 型带时,由教材表 13-7 得,依据例 13-2 可知:,=2240mm ,a =757mm ,i =2.3 ,。

由教材表 13-3 得=2.28 kW,由教材表 13-4 得:△=0.17kW,由教材表 13-2 得:取z =5由此可见,选用截面小的 A 型带较截面大的 B 型带,单根带的承载能力减小,所需带的根数增多。

13-8 解略。

13-9解由教材表 13-9 得p =15.875mm ,滚子外径15.875(0.54+cot =113.90mm15.875(0.54+cot =276.08mm=493.43mm13-10解(1)由图 13-33得查教材表 13-11,得取由式( 13-18)得P ≤( 2 )由图 13-33 得可能出现链板疲劳破坏( 3 )由图 13-34 查得可用滴油润滑。

13-11解( 1 )链轮齿数假定,由教材表 13-10,取,,选实际传动比链轮节数初选中心距=取由教材表 13-13查得取估计此链传动工作位于图 13-33所示曲线的左侧,由教材表13-11得采用单排链,≤由教材图 13-33得当=960r/min时,08A链条能传递的功率满足要求,节距p =12.7mm。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篇:《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模块八一、填空1、带传动的失效形式有打滑和疲劳破坏。

2、传动带中的的工作应力包括拉应力、离心应力和弯曲应力。

3、单根V带在载荷平稳、包角为180°、且为特定带长的条件下所能传递的额定功率P0主要与带型号、小轮直径和小轮转速有关。

4、在设计V带传动时,V带的型号根据传递功率和小轮转速选取。

5、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是为了保证带中弯曲应力不致过大。

6、V带传动中,限制带的根数Z≤Zmax,是为了保证每根V带受力均匀(避免受力不均)。

7、V带传动中,带绕过主动轮时发生带滞后于带轮的弹性滑动。

8、带传动常见的张紧装置有定期张紧装置、自动张紧装置和张紧轮等几种。

9、V带两工作面的夹角θ为40°,V带轮的槽形角ϕ应小于θ角。

10、链传动和V带传动相比,在工况相同的条件下,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较小,其原因是链传动不需要初拉力。

11、链传动张紧的目的是调整松边链条的悬垂量。

采用张紧轮张紧时,张紧轮应布置在松边,靠近小轮,从外向里张紧。

二、选择1、平带、V带传动主要依靠(D)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A.带的紧边拉力;B.带的松边拉力;C.带的预紧力;D.带和带轮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2、在初拉力相同的条件下,V带比平带能传递较大的功率,是因为V带(C)。

A.强度高;B.尺寸小;C.有楔形增压作用;D.没有接头。

3、带传动正常工作时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是因为(D)。

A.带的材料不符合虎克定律;B.带容易变形和磨损;C.带在带轮上打滑;D.带的弹性滑动。

4、带传动在工作时产生弹性滑动,是因为(B)。

A.带的初拉力不够;B.带的紧边和松边拉力不等;C.带绕过带轮时有离心力;D.带和带轮间摩擦力不够。

5、带传动发生打滑总是(A)。

A.在小轮上先开始;B.在大轮上先开始;C.在两轮上同时开始;D不定在哪轮先开始。

6、带传动中,v1为主动轮的圆周速度,v2为从动轮的圆周速度,v为带速,这些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B)。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版)要点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版)要点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杨可竺、程光蕴、李仲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1至1-4解机构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 1.11 题1-1解图图1.12 题1-2解图图1.13 题1-3解图图1.14 题1-4解图 1-5 解1-6 解1-7 解1-8 解1-9 解1-10 解1-11 解1-12 解1-13解该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 1、3的角速比为:1-14解该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如图所示,构件 3的速度为:向垂直向上。

,方1-15解要求轮 1与轮2的角速度之比,首先确定轮1、轮2和机架4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即,和,如图所示。

则:,轮2与轮1的转向相反。

1-16解( 1)图a中的构件组合的自由度为:自由度为零,为一刚性桁架,所以构件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运动。

( 2)图b中的 CD 杆是虚约束,去掉与否不影响机构的运动。

故图 b中机构的自由度为:所以构件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

4.5课后习题详解4-1解分度圆直径齿顶高齿根高顶隙中心距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基圆直径齿距齿厚、齿槽宽4-2解由分度圆直径4-3解由可得模数得4-4解分度圆半径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基圆半径基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为 0;压力角为。

齿顶圆半径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4-5解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根圆直径:基圆直径假定故当齿数于齿根圆。

则解得,基圆小时,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圆大于齿根圆;齿数4-6解中心距内齿轮分度圆直径内齿轮齿顶圆直径内齿轮齿根圆直径正好在刀具 4-7 证明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临界位置是极限点的顶线上。

此时有关系:正常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短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图 4.7 题4-7解图4-8证明如图所示,、两点为卡脚与渐开线齿廓的切点,则线段。

即为渐开线的法线。

根据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的法线必与基圆相切,切点为再根据渐开线的特性:发生线沿基圆滚过的长度,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弧长,可知:AC对于任一渐开线齿轮,基圆齿厚与基圆齿距均为定值,卡尺的位置不影响测量结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完整版)
位移(mm)
2.929
0.761
0
0
0
0
0
0
图3-20题3-7解图
4.5课后习题详解
4-1解分度圆直径
齿顶高
齿根高
顶隙
中心距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齿距
齿厚、齿槽宽
4-2解由 可得模数
分度圆直径
4-3解由 得
4-4解分度圆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
基圆半径
基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为0;
, 。
题2-13证明:见图2.25。在 上任取一点 ,下面求证 点的运动轨迹为一椭圆。见图
可知 点将 分为两部分,其中 , 。
又由图可知 , ,二式平方相加得
可见 点的运动轨迹为一椭圆。
3-1解
图3.10题3-1解图
如图3.10所示,以O为圆心作圆并与导路相切,此即为偏距圆。过B点作偏距圆的下切线,此线为
计算各分点的位移值如下:
总转角(°)
0
15
30
45
60
75
90
105
角位移(°)
0
0.367
1.432
3.092
5.182
7.5
9.818
11.908
总转角(°)
120
135
150
165
180
195
210
225
角位移(°)
13.568
14.633
15
15
15
14.429
12.803
0.370
总转角(°)
接 , ,作图2.22 的中垂线与 交于 点。然后连接 , ,作 的中垂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