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室模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九章 双室模型-3血管外给药ppt课件
2. Vc 3. T1/2(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 4. VB
VB
Vc K10
V B
FX 0 / AUC
5. AUC
AUC ( Le Me Ne ) dt
0 ~ t t K t a 0
L M N K a
6. CL
FX0 = β* V β CL AUC
第三节 房室模型的划分
举例介绍五种判断方法: 例: 某药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数据如下:
(hr)
T 0.033 0.25 0.5 1.0 1.5 2 3 4 6 12 C 7.10 5.80 5.40 4.00 3.40 2.95 2.75 2.2 1.9 1.56
(ug/ml )
此药物属几室模型。
4 . A I C 判 断 法
A I C ( A k a i k e ’ s I n f o r m a t i o n C r i t e r i o n ) 法 是 近 年 来 发 展 用 于 判 断 线 形 药 物 动 力 学 模 型 的 较 好 方 法 , 它 主 要 根 据 下 式
AIC N ln Re 2 P
2
2
n
n
2 r 1
i1 n
r 0 . 99855 二 室 模 型 处 理 得 到
2
r 0 . 9975 而 按 三 室 模 型 处 理 得 到
因 为 0 . 9 9 8 5 5 4 > 0 . 9 9 7 5 0 1 故 系 二 室 模 型 . 2 与 3 判 断 结 果 是 一 致 的 。
第九章 双室模型-3血管外给 药
如图所示地高辛 地高辛
吸收相
第九章 双室模型-1静脉注射ppt课件
t
l g C ' l gB t 2 .3 0 3
t1 2 0.693
斜 率 2 .3 0 3
截 距 l g B B
残数法:
C r C CA ' e
0.693
t
l g ( CC ' ) l g A t 2 . 3 0 3
• 一滴血流遍全身需要多少时间? (主动脉300mm/s; 心5.5L/min) • 因此,对于某些药物从吸收到分配平衡 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因此可以近似地看 作一个隔室。
• 但多数药物进入体循环后,需要一
定时间才能在全身分布完全。分布
与血流有关,这类药物先是在血流 及高灌流的器官如肝、肾等快速达 到平衡,而向另一些脏器、组织运 送较慢。
A B K 2 1 AB
K 10
K ( ) KK 1 2 2 1 1 0
K 21
AU C
AB X 0 A U C C d t K V 1 0 C 0
中央室清除率 Clc
C lc K V 1 0 c C d t CL = KV (8-21)
注意点:
• 分布相时间内,若取样太迟或太少, 可能错过分布相将二室模型当成一室模型
• (二)、求模型参数 1、求Vc
2、求k12、k21、k10
3、求曲线下面积(AUC) 4、求VB(机体分布容积)
C C A B 在t=0时: 0
*
X0 X0 V c C0 A B
B = (A+B)(K21-β)/(α- β)
• 4、药物在中央室与外周室达到 平衡后,血药浓度下降变慢, 此时β支配,故称分布后相、消 除相。
第九章 二室模型
A、B、α、β、t1/2(α)、 t1/2(β)、Vc、k21、k10、k12、AUC、 CL.
第二节 静脉滴注
模型的建立
k0
Central compartment
k21
k10
k12
Peripheral compartment
k0
K12 XC K 21 K10
XP
dXc k k21 Xp k12 Xc k10 Xc 0 dt
第一节 静脉注射
模型的建立
Dose k21
Central compartment
k12
Peripheral compartment
k10
K10 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度常数 K12 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
模型参数
K21 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
X0
XC
K10
dXc dt
第三节
模型的建立
血管外给药
X0
The site of absorption
ka
Central compartment
k21
k12
Peripheral compartment
k10
dXa kaXa dt
dXc kaXa (k12 k10 ) Xc k21 Xp dt
dXp k12 Xc k21 Xp dt
2.模型参数 (1)k12、k21、k10
L (ka ) M (ka ) k21 L ka M ka
k10
k21
k12 k21 k10
Vc
ka FX0 (k21- ) L Vc ka
第五章 双室模型2
(5-54)
上式反映了血管外给药后,中央室内的药物浓 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5-5)。
上图中: a 段:吸收相。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药物吸收 是主要过程。 b 段:分布相。药物浓度下降,吸收到一定程 度后,药物从中央室转运到周边室起主要作用, 药物分布是主要过程。 c 段:消除相。药物浓度逐渐衰减,是因为分 布均衡后,体内过程主要是消除。
或者可写成:
dX u Aet Be t dt
(5-28)
式中
K e X 0 ( K 21 ) A
K e X 9)
(5-30)
将原形药物的尿中排泄速率对中点时间作半对 数图,按(5-28)式应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 可以由后段直线相的斜率来求出,B可由这条 直线延伸至与纵轴相交的截距得到。应用残数 法可得到第二段斜率为的残数线,其纵轴截距 即为A。
注意:通过排泄速率的对数对时间作图, 所得曲线的尾段直线相斜率中求出的是 慢配置速率常数,而不是尿中的排泄速 率常数Ke。
(二)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已知静注剂量 X0及 A、B后,可算出原形药物的 肾排泄速率常数 Ke 。其方法是将( 5-29 )、 (5-30)两式相加,求出A与B之和,然后展开 可得。推导如下:
中央室和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可用如下的线 性微分方程组来表示:
dX c K 21 X p K12 X c K10 X c dt
(5-1)
dX p dt
K12 X c K 21 X p
(5-2)
式中,dXC/dt为中央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dXP/dt为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X0已随时间t转变为Xc
A B
K e X 0 K e X 0 K 21 K e X 0 K 21 K e X 0
双室模型PPT课件
lgBa1
Blg1a1
24
C 1A e tB et 移项得 C 1B e tA e t
设
残数 浓度
Cr Aet 取对数得
lgCr 2.30t3lgA
其中:C1为中央室实测浓度, Be-βt为外推浓度, ( C1 -Be-βt )为残数浓度,设残数浓度为Cr。
以lgCr→t作图亦为一条直线即残数线,根据残数 线的斜率b2和截距a2分别可求出α和A以及分布相 的生物半衰期t1/2(α )。
当t→∞时,则尿中原型药物排泄的总量为:
则亏量:
xu
ke x0 k10
(xu xu)xu k1 0 e t k10 e t
含义: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尿中原型药物 的亏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设
A//
xu
k10
B//
xu
k10
则 x u x uA //e t B //e t
2
Two Compartment Model
如果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只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 些部位,但很难较快地进入另一些部位,药物要 完全向这些部位分布,需要不容忽视的一段时间, 这时从速度论的观点将机。
双室模型由于“分布速度” 上的差别,将其分 为两个隔室,即“中央室” 和“周边室” 。
采用残数法来求A’’、B’’、α、β四个基本参数, 再求其他药物动力学参数。
48
第二节
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two Compartment Model
49
血药浓度法
1. 模型的建立 2.血药浓度与时间函数关系式的确定 3.求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 4. 求模型参数 5. 求其他药物动力学参数
静脉注射给药双室模型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参数的含义
3.了解
静脉滴注给药双室模型生物血 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 参数的含义及求算。
中央室:由血流丰富的组织、 器官与血浆组成 (如心、肝、 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 些部位分布较快,能迅速达到 分布平衡。
周边室(或外室):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 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 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部 位分布较慢,需较长时间达到分布平衡。
三室模型示意图
3 XP2
k13 k31 k12
X0 1 XC
2 XP1
k21
k10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 模型示意图
X0
k12
XC
k21
XP
k10
X0:给药剂量; Xc: 中央室的药量;Xp:周边室的药量
k12为药物从为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为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VC( )
VC( )
简化
A X 0 ( K21) VC( )
B X 0 (K21 ) VC( )
lgC 对t 作图: 二项指数曲线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半对数与时间的关系图
4.端数据 求B和。 一般 >>,当t充分大时,A·e-t→0,
c
又∵ ∴
• 速度常数 k10, k12, k21
又∵
∴
• 曲线下面积 AUC
AUC A B
• 体内总清除率 Cl
当t充分大以后,体内过程主要是消除,分布吸收均 可忽略不计。β是整个模型的总消除常数。所以,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数即总体清 除率(Cl)用公式表示为:
Vβ为总表观分布容积
静脉滴注给药双室模型生物血 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 参数的含义及求算。
中央室:由血流丰富的组织、 器官与血浆组成 (如心、肝、 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 些部位分布较快,能迅速达到 分布平衡。
周边室(或外室):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 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 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部 位分布较慢,需较长时间达到分布平衡。
三室模型示意图
3 XP2
k13 k31 k12
X0 1 XC
2 XP1
k21
k10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 模型示意图
X0
k12
XC
k21
XP
k10
X0:给药剂量; Xc: 中央室的药量;Xp:周边室的药量
k12为药物从为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为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VC( )
VC( )
简化
A X 0 ( K21) VC( )
B X 0 (K21 ) VC( )
lgC 对t 作图: 二项指数曲线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半对数与时间的关系图
4.端数据 求B和。 一般 >>,当t充分大时,A·e-t→0,
c
又∵ ∴
• 速度常数 k10, k12, k21
又∵
∴
• 曲线下面积 AUC
AUC A B
• 体内总清除率 Cl
当t充分大以后,体内过程主要是消除,分布吸收均 可忽略不计。β是整个模型的总消除常数。所以,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数即总体清 除率(Cl)用公式表示为:
Vβ为总表观分布容积
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k10
k 21
k12 = + k21 k10
四、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②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VC的求算
ka FX 0 ( k 21 ) VC ( ka )( ) L
③总表观分布容积V的求算
FX 0 Vβ AUC
四、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④半衰期的求算 吸收相半衰期
t
FX 0 Cl Vβ AUC
四、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②根据第一残数浓度求和L。将尾端直线外推求出 曲线前相不同时间对应的血药浓度,以实测血药浓 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得到第一残数浓度Cr1,Cr1 = Ne-kat+ Let。
通常,ka>,当t 较大时,e-kat→ 0,则上式简化为 Cr1′ = Let 。取对数得:
C Ne
lnC
ka t
Le
t
Me
t
吸、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3. 基本参数ka, ,,N,L和M的求算
①根据尾端血药浓度数据求和M。通常ka >>, 又因为α>>,因此当t充分大时, e ka t 和et 均趋于零, C ' Me t 取对数得: lg C ' t lg M 2.303 由斜率和截距即可求出和M。
t1/ 2(a )
0.693 ka
0.693
分布相半衰期 消除相半衰期
t1/ 2( α)
0.693
t1/ 2(β)
四、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⑤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求算
AUC Cdt ( Ne
⑥总体清除率
0
药物动力学概述 PPT课件
LOGO
1.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领域
LOGO
2.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生物药
剂学
临床
药学
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药理学
药物 化学
LOGO
3. 药物动力学研究意义
➢新药的研究与设计 ➢指导剂型和药物传输系统的设计或改造 ➢为临床安全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LOGO
40%因不适宜的药动学特性被淘汰 仅10%进入临床
LOGO
F.H. Dost, 1953, 1st pharmacokinetics book
Nelson, 1961, 1st English language review, “the Kinetics of Drug Absorption, Distributiபைடு நூலகம்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一).拉普拉斯变换表
将某些函数的表达式,采用拉普拉斯积分导出 了这些函数表达式的拉普拉斯变换,而造出了 拉普拉斯变换表,查表可省略积分步骤.
LOGO
LOGO
LOGO
(二).常微分方程的解
1
将方程中的 每一项取拉 氏变换
2
解所得拉氏 变换的代数 方程
3
求出代数方 程解的逆变 换(查表)
LOGO
(3) 多室模型 (multicompartment model):在二室模型的外室 中又有一部分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的分布更慢,则可以从外 室中划分出第三隔室。分布稍快的为“浅外室”,分布慢的为 “深外室”。可按这种方法将体内处置速率有多种水平的药物划 分为多室模型。
LOGO
* 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 model *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link model
1.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领域
LOGO
2.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生物药
剂学
临床
药学
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药理学
药物 化学
LOGO
3. 药物动力学研究意义
➢新药的研究与设计 ➢指导剂型和药物传输系统的设计或改造 ➢为临床安全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LOGO
40%因不适宜的药动学特性被淘汰 仅10%进入临床
LOGO
F.H. Dost, 1953, 1st pharmacokinetics book
Nelson, 1961, 1st English language review, “the Kinetics of Drug Absorption, Distributiபைடு நூலகம்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一).拉普拉斯变换表
将某些函数的表达式,采用拉普拉斯积分导出 了这些函数表达式的拉普拉斯变换,而造出了 拉普拉斯变换表,查表可省略积分步骤.
LOGO
LOGO
LOGO
(二).常微分方程的解
1
将方程中的 每一项取拉 氏变换
2
解所得拉氏 变换的代数 方程
3
求出代数方 程解的逆变 换(查表)
LOGO
(3) 多室模型 (multicompartment model):在二室模型的外室 中又有一部分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的分布更慢,则可以从外 室中划分出第三隔室。分布稍快的为“浅外室”,分布慢的为 “深外室”。可按这种方法将体内处置速率有多种水平的药物划 分为多室模型。
LOGO
* 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 model *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link model
药物动力学双室模型课件
CDUTCM
三、基本参数的估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பைடு நூலகம்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LOGO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图
viviansector@
CDUTCM
B及β的计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CDUTCM
一、建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LOGO
❖ 许多药物静脉注射结药以后,体内血药浓度的变 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若以“logC-t”作图, 不是直线关系,而是双指数曲线。
logC
viviansector@
t
α
A
快分 配布 置速 速度 度常 常数 数
β
B
慢消 配除 置速 速度 度常 常数 数
viviansector@
CDUTCM
α和β可分别用下式表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LOGO
(k12k21k10)
(k12k21k10)24k21k10 2
脑
脂溶性药物 中央室
水溶性药物 周边室
viviansector@
CDUTCM
第一节 静注时血药浓度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LOGO
静脉注射
举例
模型 参数
建模
血药浓度法
求解
基本 参数
viviansector@
(k12k21k10)
(k12k21k10)24k21k10 2
viviansector@
药物动力学双室模型
12
精选课件
初始条件
❖ 时间t=0时,静脉注射的药物全部在中央室, 于是:
x1(t0) x0 x1(t0) 0
viviansector@
13
精选课件
二、求解
LOGO
x 1x 0 (( k2 )1 )e tx 0 (( k2 1 ) )e t
c1Vx11
c1xV01((k21))etxV01((k21))et
两边取对数:
lgC12.303tlgB
viviansector@
19
精选课件
B及β的计算
❖ 所以以未端数据作对数回归,则得到回归 线的斜率、截距,相应变换后则可求出β及 B。
2.303 (尾端半对数回归斜率)
LOGO
B=e(尾端半对数回归截距)
viviansector@
令 A x V 0 1 (( k 2 1 )); B x V 0 1 ((k 2 1 ))
c1AetBet
viviansector@
14
精选课件
混杂参数
α
A
β
B
快分 配布 置速 速度 度常 常数 数
慢消 配除 置速 速度 度常 常数 数
viviansector@
t
8
精选课件
机体iv
X1
X0
中央室
K12
X2 周边室
V1;C1
K21
V2;C2
K10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框图
精选课件
9
中央室药浓变化
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一部分 药物从中央室消除一部分 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返回一部分
viviansector@
10
各过程均为 一级动力学
双室模型静注给药(精)
X 0 ( k21 ) t X 0 ( k21 ) t XC e e
C Ae t Be t
二、双室模型静注给药
3. ,与k12, k21,
k10的关系:
k21 k10 k12 k21 k10
分布速度常数,快配置速度常数
消除速度常数,慢配置速度常数
,:混杂参数
k12, k21, k10: 模型参数
二、双室模型静注给药
4. 基本参数、、A、B的求算: t t C Ae Be
①求B和。一般 >>,当t充分大时,A· et→0,
C = A · e t + B · et可简化为:C′ = B· et 两边取对数,得: lgC 2.303 t lgB 根据斜率和截距可求得 和B 。
二、双室模型静注给药
②求 和 A 。将曲线前相各时间点代入直线方程, 求出外推浓度值C′,以实测浓度C减去C′,得残 数浓度Cr,Cr = C C′ = A · eαt, 两边取对数, 得:
lgCr
2.303
t lgA
根据斜率和截距可求得 和 A 。
二、双室模型静注给药
分布相 快处置相 消除相 慢处置相
lnC
dX C k 21 X P k12 X C k10 X C dt dX P k12 X C k 21 X P dt
t
二、双室模型静注给药
S X C X 0 k 21 X P k12 X C k10 X C S X P 0 k12 X C k 21 X P
双室模型静注给药
1.模型示意图:
X0
k12
k10 k21 XP
多室模型介绍
稳态血药浓度Css:
t ,则et,et趋于零
Css
k0 Vc k10
即为双室模型静脉滴注稳态浓度求算公式。
Q CL = V k10 Vc
Css
k0 Vc k10
k0
V
设计静脉滴注速度(k0)。
k0 Css V
总表观分布容积V
由上式可得:
V
= k0
Css
2.静滴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t=T+t´)
X
A
t
X
A
lg100
ka t 2.303
t
Xp
X A X A
t
Ct k10
Cdt
0
k10
Cdt
0
t
Vc
隔室模型的判别
• 作图判断 • 残差平方和判断 • 拟合度判断 • AIC法
1.作图判断
如静脉注射后,以lgC对t作图,如为一条直线, 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否则,为多室模型。
多室模型介绍
(TWO COMPARTMENT MODEL)
经吸收的药物向体内各组织分布时,是通过血液循环 进行的。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取决于血流循环速 度和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血液循环状况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部位
肾 肝静脉 肝门静脉 心 脑 皮肤 脂肪
血流量 (ml/100g.min)
450 20
t
上式为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上述参数表示的意义同静脉注射。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C b
a c t
a :吸收相 b : 分布相 c : 消除相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C N ekat L et M et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二、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一)多剂量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单次给药: C ka FX 0 ekt ekat V (ka k)
多剂量给药:
Cn
ka FX V (ka
0
k
)
1 enk 1 ek
ekt
1 enka 1 eka
ekat
二、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二)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达峰时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第一节 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与时 间的关系
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二、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 四、利用叠加原理预测多剂量给药
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一)多剂量函数
1 enk r 1 ek
其中:n 为给药次数,τ 为给药间隔
c
MTC
(X4)max (X5)max (X6)max (X3)max
第三次给药: 第四次给药: 第 n次给药:
( X 3 )max X 0 (1 ek e2k ) ( X 3 )min X 0 (ek e2k e3k )
( X 4 )max X 0 (1 ek e2k e3k ) ( X 4 )min X 0 (ek e2k e3k e4k ) ( X n )max X 0 (1 ek e2k e(n1)k ) ( X n )min X 0 (ek e2k enk )
解:
C ss max
X0 V (1 ek
)
1000
0.6936
66.7(mg/L)
20(1 e 3 )
C ss m in
C ss max
e k
0.6936
66.7 e 3
16.7(mg/L)
C
1000
0.6936
6.3双室模型
给药, Ⅱ:按 K 0 = CssVc K10及X 0 = CssVβ 给药, 代入①式整理有: 代入①式整理有:
K0 K10 β α t C= (1 + e ) K10Vc β
讨论:一开始血药浓度高,随时间推 讨论:一开始血药浓度高, 移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至C 见图Ⅱ 移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至 ss,见图Ⅱ。
Ke X0 当t→∞时, X = 时 K10
∞ u
代入上式, 代入上式,整理
X X u = A '' e
L
∞ u
α t
+ B '' e
βt
K =0 ∞ 当 K10 = Ke + KL K10 = Ke X0 = X0 →
( )KL=0
6.3.1.3 Cl
6.3.1.3.1 Clr
dX u dt K e X Clr = = = K eV C C
6.3.3.1C
6.3.3.1.1模型 模型
→
K0 ivgatt
Xc
↓ Κ10
K21
K12
XT
Xu
6.3.3.1.2 X c t
K 0 ( K 21 α )(1 e ) α t K 0 ( β K 21 )(1 e ) β t Xc = e + e α (α β ) β (α β )
Xa → →
op Ka
Xc
↓ Κ10
K21
K12
XT
Xu
t=0时,Xa=FX0 Xc=0 XT=0 时
6.3.2.1.2 X c t
X c = LVc e
α t
+ MVc e
βt
+ NVc e
Kat
第3章双室模型39
VC
X0 14.4L AB
k21AA B B0.18/h
k10 k21 0.33/ h
k 1 2 k 2 1 k 1 0 0 .7 4 /h
t=5h,C=0.478mg/L
第二节 静脉滴注 一、模型的建立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1、滴注期间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2、静脉滴注停止后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二、用残差平方和判断 Ci 为实测血药浓度, 按某一模型计算出的理论血 药浓度值,SUM值愈小,说明理论值与实测值偏差愈 小,取SUM值最小的模型。
三、用拟合度r2判断
Ci 为实测血药浓度, 按某一模型计算出的理论血药浓度值,
r2值愈大说明拟合愈好。
四、AIC法
N实验数据个数,Re残差平方和,P所设模型参数的个数 W权重系数,可取1,1/C,1/C2, 一般取1/C; 当高浓度精密度高于低浓度精密度时,取1; 当高、低浓度精密度相近时,取1/C2. n为隔室数 AIC愈小,拟合愈好。
三、实例分析(P228例2)
以lgC-t作图,取时间较大部分,画一直线。 由斜率求出β值,由截距求出M值。 由β和M值求出Cr1值: 以lgCr1-t作图,求出α和L值。 由α和L求出Cr2值: 以lgCr2-t作图,求出ka和N值。
同上题方法求出: β=0.33/hr M=42.3μg/ml t(1/2)β=21hr t(1/2)α=4.884hr L=105μg/ml α=0.1419/hr Ka=0.436/hr N=-147.3μg/ml t(1/2)a=1.589hr
第一节 静脉注射 一、模型建立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三、参数的计算 (1)消除相
即以lgc-t作图,取时间较大部分,得一直线,截距B 由斜率求出β,并得到方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5-8)
式(5-3)容易化为血药浓度的时间表达式,因 为中央室内的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如下 关系:
X C VC C
(5-9)
(中央室才存在血药浓度c的概念,因为血液循环 系统为中央室。)
式中Vc为中央室的表观容积。将以上关系式代
入(5-3)式,即得到血药浓度的表达式如下:
C X 0 ( K 21 ) e t X 0 (K 21 ) e t
(5-11)式可简化为
C= Be-βt
(5-14)
此式两端取常用对数,则得
lg C t lg B
2.303
(5-15)
此式表明“lgC→t”曲线的后段为一直线,由该
直线斜率,即可求出β,而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t1/2则可应用下式求出:
t1 / 2
0.693
(5-16)
将此直线外推至与纵轴相交,得到的截距为lgB, 取反对数即得B值。
Vc ( )
Vc ( )
(5-10)
上式可简化为如下的形式:
C Aet Bet
式中,
A X 0 ( K 21 ) Vc ( )
B X 0 (K 21 ) Vc ( )
(5-11) (5-12) (5-13)
(三)参数的求算
特征。它们与药动学参数之间符合如下两个关 系式:
注意
α>β
+ =K12+K21+K10 · =K21·K10
(5-5) (5-6)
用药动学参数的函数式表示如下:
(K12 K21 K10 ) (K12 K21 K10 )2 4K21 K10
2
(5-7)
(K12 K21 K10 ) (K12 K21 K10 )2 4K21 K10
1. 混杂参数的求算:由式(5-11)可知,只要
确定A、B、α 、β这四个基本参数,就可以确
定药物在中央室的转运规律。
根据式(5-11),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于时间 作图,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如图5-2。对 该曲线或(5-11)式采用参数法进行分析,即 可求出有关参数。
因为 >>,当t充分大时,Ae-αt趋于零,
求出:
t1/ 2( )
0.693
lgCr = t+ lgA
2.303
残数线
因此,实验数值可采用残数法处理,求出各常 数A,B,,。目前药动学研究多借助电子 计算机程序,直接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求以上的混杂 参数或直接求药动学模型参数。
2.双室模型参数的求算:
X0: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Xc:中央室药量; Xp:周边室药量; K12: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中央室和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可用如下的线 性微分方程组来表示:
第一节 静脉注射
一、血药浓度法 (一)模型的建立
双室模型的药物在静脉注射后,①按双室模型 分布,首先进入中央室,然后逐渐向周边室进 行可逆性转运直至达到动态平衡,②按一级速 率过程从中央室消除。其模型见图5-1。
中央室
K12
周边室
X0
(Xc)
(Xp)
K21
K10
图5-1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示意图
双室模型
用单室模型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虽然计算简 单,但在应用上有局限性。因为目前临床上多 数药物在常用剂量下符合双室模型。本章讨论 的双室模型药物符合以下两个假设:
①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大多数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下体内动态变化遵 循一级速率过程;
②消除仅在中央室发生:机体的主要消除器官肝、 肾等血流丰富,属中央室。
求出A,B,,后,双室模型参数Vc,K12, K21,K10就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式的换算来求出: 以t =0代入(5-11)式可得
C0=A+B
(5-17)
C0 :零时间的血药浓度
将(5-12)式及(5-13)式提供的A、B值同时
代入(5-17)式,则得
C0
X0 Vc
(5-19)
以(5-17)式中的(A+B)代入(5-19)式中
A
A
B
B
(5-22)
再按(5-6)式,α ·β=K21·K10,可进一步求出中央室Βιβλιοθήκη 消除速率常数K10
K 21
(5-23)
又由于 K12 K[参21 见K(10 5-5)式]
从而
K12 K21 K10
(5-24)
以上这些药动学模型参数Vc,K12,K21,K10均
的C0,就可得到如下的计算中央室表观容积的
公式
Vc AXX00:B静注剂量
(5-20)
(5-20)式亦可表示为 A B ,X 0 故可用(A+B)代替(5-13)式V中c 的
B ( A B)( K 21 )
,X 0得:
Vc
(5-21)
由上式可解出K21
K 21
dX c dt
K 21 X p
K12 X c
K10 X c
dX p dt
K12 X c K 21 X p
(5-1) (5-2)
式中,dXC/dt为中央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dXP/dt为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X0已随时间t转变为Xc
上述微分方程组采用拉氏变换,解线性代数方 程组,再求拉氏逆变换的方法可得到下式:
将式(5-11)进行整理,得:
(C-Be-βt)= Ae-αt C:实测浓度,Be-βt:外推浓度, (C-Be-βt):残数浓度,即Cr。
Cr= Ae-αt
若以lg(C-Be-βt)对t作图,得到第二条直线 (残数线),其斜率为 ,可求出,纵轴
2.303
截距的反对数为A。该药分布相半衰期由下式
Xc
X 0 ( K 21 ) e t
X 0 (K 21 ) e t
(5-3)
Xp
K12 X 0
(e t
e t )
(5-4)
上面两个公式中,与及下面式(5-11)中 的A与B均被称为混杂参数。
为分布速率常数或快配置速率常数; 为消除速率常数或慢配置速率常数。 与分别代表两个指数项即分布相和消除相的
(5-8)
式(5-3)容易化为血药浓度的时间表达式,因 为中央室内的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如下 关系:
X C VC C
(5-9)
(中央室才存在血药浓度c的概念,因为血液循环 系统为中央室。)
式中Vc为中央室的表观容积。将以上关系式代
入(5-3)式,即得到血药浓度的表达式如下:
C X 0 ( K 21 ) e t X 0 (K 21 ) e t
(5-11)式可简化为
C= Be-βt
(5-14)
此式两端取常用对数,则得
lg C t lg B
2.303
(5-15)
此式表明“lgC→t”曲线的后段为一直线,由该
直线斜率,即可求出β,而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t1/2则可应用下式求出:
t1 / 2
0.693
(5-16)
将此直线外推至与纵轴相交,得到的截距为lgB, 取反对数即得B值。
Vc ( )
Vc ( )
(5-10)
上式可简化为如下的形式:
C Aet Bet
式中,
A X 0 ( K 21 ) Vc ( )
B X 0 (K 21 ) Vc ( )
(5-11) (5-12) (5-13)
(三)参数的求算
特征。它们与药动学参数之间符合如下两个关 系式:
注意
α>β
+ =K12+K21+K10 · =K21·K10
(5-5) (5-6)
用药动学参数的函数式表示如下:
(K12 K21 K10 ) (K12 K21 K10 )2 4K21 K10
2
(5-7)
(K12 K21 K10 ) (K12 K21 K10 )2 4K21 K10
1. 混杂参数的求算:由式(5-11)可知,只要
确定A、B、α 、β这四个基本参数,就可以确
定药物在中央室的转运规律。
根据式(5-11),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于时间 作图,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如图5-2。对 该曲线或(5-11)式采用参数法进行分析,即 可求出有关参数。
因为 >>,当t充分大时,Ae-αt趋于零,
求出:
t1/ 2( )
0.693
lgCr = t+ lgA
2.303
残数线
因此,实验数值可采用残数法处理,求出各常 数A,B,,。目前药动学研究多借助电子 计算机程序,直接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求以上的混杂 参数或直接求药动学模型参数。
2.双室模型参数的求算:
X0: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Xc:中央室药量; Xp:周边室药量; K12: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中央室和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可用如下的线 性微分方程组来表示:
第一节 静脉注射
一、血药浓度法 (一)模型的建立
双室模型的药物在静脉注射后,①按双室模型 分布,首先进入中央室,然后逐渐向周边室进 行可逆性转运直至达到动态平衡,②按一级速 率过程从中央室消除。其模型见图5-1。
中央室
K12
周边室
X0
(Xc)
(Xp)
K21
K10
图5-1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示意图
双室模型
用单室模型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虽然计算简 单,但在应用上有局限性。因为目前临床上多 数药物在常用剂量下符合双室模型。本章讨论 的双室模型药物符合以下两个假设:
①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大多数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下体内动态变化遵 循一级速率过程;
②消除仅在中央室发生:机体的主要消除器官肝、 肾等血流丰富,属中央室。
求出A,B,,后,双室模型参数Vc,K12, K21,K10就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式的换算来求出: 以t =0代入(5-11)式可得
C0=A+B
(5-17)
C0 :零时间的血药浓度
将(5-12)式及(5-13)式提供的A、B值同时
代入(5-17)式,则得
C0
X0 Vc
(5-19)
以(5-17)式中的(A+B)代入(5-19)式中
A
A
B
B
(5-22)
再按(5-6)式,α ·β=K21·K10,可进一步求出中央室Βιβλιοθήκη 消除速率常数K10
K 21
(5-23)
又由于 K12 K[参21 见K(10 5-5)式]
从而
K12 K21 K10
(5-24)
以上这些药动学模型参数Vc,K12,K21,K10均
的C0,就可得到如下的计算中央室表观容积的
公式
Vc AXX00:B静注剂量
(5-20)
(5-20)式亦可表示为 A B ,X 0 故可用(A+B)代替(5-13)式V中c 的
B ( A B)( K 21 )
,X 0得:
Vc
(5-21)
由上式可解出K21
K 21
dX c dt
K 21 X p
K12 X c
K10 X c
dX p dt
K12 X c K 21 X p
(5-1) (5-2)
式中,dXC/dt为中央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dXP/dt为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X0已随时间t转变为Xc
上述微分方程组采用拉氏变换,解线性代数方 程组,再求拉氏逆变换的方法可得到下式:
将式(5-11)进行整理,得:
(C-Be-βt)= Ae-αt C:实测浓度,Be-βt:外推浓度, (C-Be-βt):残数浓度,即Cr。
Cr= Ae-αt
若以lg(C-Be-βt)对t作图,得到第二条直线 (残数线),其斜率为 ,可求出,纵轴
2.303
截距的反对数为A。该药分布相半衰期由下式
Xc
X 0 ( K 21 ) e t
X 0 (K 21 ) e t
(5-3)
Xp
K12 X 0
(e t
e t )
(5-4)
上面两个公式中,与及下面式(5-11)中 的A与B均被称为混杂参数。
为分布速率常数或快配置速率常数; 为消除速率常数或慢配置速率常数。 与分别代表两个指数项即分布相和消除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