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剂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艾莉,吴纯洁,李文敏,孙灵根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

E-mail:aili1129.fighting@

摘要:传统中药有汤、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但以汤剂最为常用。汤剂作为传统剂型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随症加减和体现中医个体化用药特色的优势。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用中药汤剂治病的患者呈下降趋势。本文对汤剂与成药进行比较,从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用药方式等方面分析两者的疗效差异,提出应重视对汤剂的进一步的改进研究,并对汤剂规范化研究提出建议,以确保汤剂疗效,最后从提高患者服用汤剂的顺应性方面进行展望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汤剂,改进研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283

1. 引言

传统中药有多种剂型,比如汤、丸、散、膏、丹等,但最常用的还是汤剂。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药新剂型、新制剂的开发研究不断深入,中成药剂型又新添很多品种。然而新剂型新制剂的出现并没有使中成药成为老中医的“新宠”,相反,老中医遣方用药的仍然是最传统的剂型——汤剂,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作为药剂专业的学生,将从制剂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汤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就如何提高患者服用传统汤剂顺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2. 汤剂的概述

汤剂拥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最早的医药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治疗失眠症的“半夏秫米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中有95方为汤剂[1]。可见汤剂是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处方,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疗效。如《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炮制、煎煮、服法及针对其兼症、失治、误治、合病、并病等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拟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葛根汤等[2]。其充分体现了汤剂具有随症加减运用的灵活性,并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环境、心理、体质等因素及病因、病性、病时、病势等病理变化的因果关系,把握药物配伍、用药剂量等原则,切合病证实际确立治疗法则而遣药配方,有的放矢地治疗疾病,具有中药其它剂型难以比拟的优势。除此以外,还具备液体制剂吸收高,药效能迅速发挥(相对于丸、散等)的优点[3]。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药传统汤剂的缺陷也越来越显著。首先是汤剂的服用量大,不方便服用,且普遍具有苦、酸、涩、辛、咸等不良口味,难以下咽,患者顺应性差,特别是儿童难以接受。其次是煎煮麻烦。且脂溶性和难溶性成分以水煎煮,不易提取完全。煎一剂中药除浸泡半小时外,头煎与二煎还需一小时左右,如有先煎、另炖之类的要求,时间就更长了[4]。再者是需临用前新制,久置易发霉变质,并且外出携带不方便。

3. 汤剂与成药的比较

中成药所指的各种成药,均为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的中药。相对于中药药材而言,成药治病省了中药煎剂所必要的煎煮时间,更因其能随身携带,不需煎煮等一应器具,

故而使用十分方便。由于中成药多为经过一定特殊加工浓缩而成的制成品,故其每次需用量远远少于中药煎剂,而且成药已几乎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异味等的不良刺激,因而在服药反应上,也较易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服用中药的方式和习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观念发生变化,用中药汤剂治病的患者也呈下降趋势[5]。目前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中成药应用的比例在大大上升,汤剂比例明显下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调查发现,20世纪50年代,中药汤剂的使用量约占70%。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药、中成药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而汤剂的使用量只占15%左右。

然而中医药治病的精髓就是辨证论治,就在于中药饮片的灵活加减[6]。故有识之士提倡“应多用中药汤药少用中成药”[7]。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也了解到:患者多反映汤剂疗效优于成药。要探明汤剂和成药的疗效差异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生物等效性问题

中药的量效关系是数千年来获得的实践经验,是中医的用药的精华[8]。汤剂和成药在制备和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关,剂量上有内在的相关规律,生物等效性问题也一值是关注的焦点。成药的提取精制中,常用的有水提和醇提两种方法,精制后得到的成分与汤剂煎煮后的成分不尽相同。浓缩过程中的温度会对挥发性成分以及不耐热成分造成影响,使有效成分散失。同时浓缩量是影响有效成分含量或各种浸出物煎出率的重要因素,浓缩得量愈多则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愈高。但临床上为了便减少病人服用量,使得药液的浓缩量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则会造成一部分有效成分的损失。由此可知,成药与汤剂原液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所不同。此外,目前不少研究分析表明,成药中药物剂量明显偏小而影响其临床疗效。如有人对六味地黄丸、汤及冲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后发现,丸剂剂量偏小,虽延长疗程,疗效仍较汤剂和冲剂为差[9]。

3.2 生物利用度问题

大部分口服中成药因受加工制作方法和制剂配料的约束,影响药物在胃内的崩解及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如片剂和丸剂在加工制作时,需加入一定的湿润剂和黏合剂才能将中药粉末紧密黏合起来,这样就致使药物的表面积大减,服后在胃内的崩解速度较为缓慢,因而治疗功效迟缓。而汤剂以水作为溶剂,无需加入辅料,在规范的煎熬过程中能将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地溶入汤液内,使药物分子或离子状态能均匀地分布在药液中[10]。服后在胃内无崩解过程,吸收快,有效成分吸收全面,利用率最高,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期疗效。

3.3 个体化用药特色与疗效

采用中药饮片配方,使用中药汤剂治病,这是几千年来祖国医药的传统特色。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体化用药方法,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治疗疾病时,既要立足于本病,又要考虑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体质等差异对疾病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治疗法则,饮片随方加减,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4. 汤剂的规范化研究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中药现代化,中药汤剂的现代化理应受到重视。汤剂的疗效与药材品种、饮片炮制、药材粒径、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煮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某些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