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活动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兴中会阶段。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

(二)同盟会阶段。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联合会。同盟会建立。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①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④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式来说实为一项业务革新。

还出旬刊《中国旬报》,主要发表译文和长篇论文,还发表文艺作品。它的“杂俎”专栏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特点

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

《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通俗易懂,发行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民报是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进步性:

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局限性:

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笔战

笔战前期背景

基础:在《民报》创刊之前,革命派报刊和保皇派报刊之间已经有过一些小规模的笔战。

目的: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

论战的中心问题: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笔战的四个核心问题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否认民族压迫满族统治者同样也实行民族压

迫。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

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

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

权?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

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

用事实驳斥说,中国确实存在

“豪右”和“细民”的差别,

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

有,生产才能发展,民生问题

才能解决。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

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人,

中国就会被瓜分。

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

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

和帝国主义干涉,并能从被招

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

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

会招致瓜分。

《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

(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

论战的余波

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其他论战:在《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同时,革命派与改良派在香港、广州、新加坡、印尼、仰光、曼谷、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等地的报刊之间也展开论战,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以革命报刊获胜而告终。

笔战的性质和意义

(一)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

即将取得胜利。

(二)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三)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并逐渐成长起来。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论战前革命派报刊不过40家,论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夕就增加一百多家,它们大造革命舆论,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

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

慈禧新政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

1901—1905年慈禧新政的基本内容

(1)外交上,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2)政治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整顿变通。调整机构,整顿吏治。改革刑律,废除酷刑。举办警政,设巡警部。改革旧习,弥合民族偏见。

(3)军事上,改革军制,练兵筹饷。

(4)经济上,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措施。

(5)文化教育上,废除科举,兴办学堂,选派留学生。

慈禧新政的影响

短期影响:

1905年底,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这是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也是“新政”的深入。

深远影响:

但立场一仍其旧,最终激发了辛亥革命。

1901年后,随着“报禁”、“言禁”的废除,新政成果开始在报业显现,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P.115第8段、第9段)

新闻史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二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1)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中兴力量。

2)新式知识分子迅速成长。

3)办报环境进一步宽松。

4)同盟会成立后,大批革命志士回国办报。

形成了上海、港穗、武汉三大革命报刊中心。

1.上海的革命报刊

背景:上海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印刷条件先进,又有外国租界可以作为庇护所,因此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办报的首选之地。

概况:从1905年到1911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了16家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家: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