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活动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兴中会阶段。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
(二)同盟会阶段。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联合会。

同盟会建立。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①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④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式来说实为一项业务革新。

还出旬刊《中国旬报》,主要发表译文和长篇论文,还发表文艺作品。

它的“杂俎”专栏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特点
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
《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

通俗易懂,发行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民报是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进步性:
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局限性:
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笔战
笔战前期背景
基础:在《民报》创刊之前,革命派报刊和保皇派报刊之间已经有过一些小规模的笔战。

目的: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

论战的中心问题: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笔战的四个核心问题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否认民族压迫满族统治者同样也实行民族压
迫。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
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
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

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
权?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
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

用事实驳斥说,中国确实存在
“豪右”和“细民”的差别,
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
有,生产才能发展,民生问题
才能解决。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
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人,
中国就会被瓜分。

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
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
和帝国主义干涉,并能从被招
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


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
会招致瓜分。

《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

(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


论战的余波
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其他论战:在《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同时,革命派与改良派在香港、广州、新加坡、印尼、仰光、曼谷、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等地的报刊之间也展开论战,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以革命报刊获胜而告终。

笔战的性质和意义
(一)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
即将取得胜利。

(二)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三)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并逐渐成长起来。

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论战前革命派报刊不过40家,论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夕就增加一百多家,它们大造革命舆论,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

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
慈禧新政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

1901—1905年慈禧新政的基本内容
(1)外交上,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2)政治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整顿变通。

调整机构,整顿吏治。

改革刑律,废除酷刑。

举办警政,设巡警部。

改革旧习,弥合民族偏见。

(3)军事上,改革军制,练兵筹饷。

(4)经济上,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措施。

(5)文化教育上,废除科举,兴办学堂,选派留学生。

慈禧新政的影响
短期影响:
1905年底,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这是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也是“新政”的深入。

深远影响:
但立场一仍其旧,最终激发了辛亥革命。

1901年后,随着“报禁”、“言禁”的废除,新政成果开始在报业显现,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P.115第8段、第9段)
新闻史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二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1)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中兴力量。

2)新式知识分子迅速成长。

3)办报环境进一步宽松。

4)同盟会成立后,大批革命志士回国办报。

形成了上海、港穗、武汉三大革命报刊中心。

1.上海的革命报刊
背景:上海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印刷条件先进,又有外国租界可以作为庇护所,因此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办报的首选之地。

概况:从1905年到1911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了16家报刊。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家:代表:
《中国女报》,1907年1月创刊,主是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

在读者中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中国女报》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办。

秋瑾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辟有《社说》、《译编》、《文苑》、《新闻》等栏目。

该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鼓吹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

于右任和他的“竖三民”
(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人,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竖三民”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

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2.港穗地区的革命报刊
概况:
香港:1906-1911年,在香港出版的革命报刊有13家,其中编辑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中国日报》。

广州:在广州先后出版的革命报刊有《拒约报》、《时事画报》、《群报》、《珠江镜报》、《二十世纪报》。

《南越报》、《平民日报》、阿报》、《天民报》等18家。

它们都是由同盟会会员自由结合集资创办的,不具备机关报的性质。

在这些报刊中,值得一提的是《时事画报》和《可报》。

《时事画报》创刊于1905年9月,是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画报,由著名岭南派画家高剑父、潘达微等人绘编出版。

1908年《时事画报》因报导黄兴等人发动的钦廉起义和云南河口起义,激怒清政府,被迫迁至香港。

1912年后,《时事画报》发表的大量漫画,已经完全采取现代漫画的手法,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漫画刊物之一,而且是我国现代政治漫画刊物的鼻祖。

3. 武汉地区的革命报刊
背景:武汉是我国长江流域第二大商埠,又是日知会、共进会、振武学社、文学社和群治学社等革命群众组织比较活跃的地区。

概况:从1905年到1911年武昌起义前,在武汉相继出现了由革命党人创办或被革命党人掌握的十多家革命报刊。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楚报》、《商务报》和《大江报》。

《楚报》创刊于1905年,是武汉地区第一家革命报纸。

《大江报》
《大江报》(其前身是1910年12月14日创办的《大江白话报》)创刊于1911年回月3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亲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湖北著名革命党人宛思演、黄侃、何海鸥、温楚珩等均参与编撰工作,是文学社的机关报。

《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

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大江报案”
起因: 1911 年7 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7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经过:湖广总督瑞徵极为震恐,8月1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

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

结果:湖广总督瑞徵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性质:“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一典型事例。

此时的其他报纸:《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号上,张季鸾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题》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1)“不党”。

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2)“不卖”。

强调不以言论作交蝗,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3)“不私”。

强调该报设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4)“不盲”。

“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总评:“四不主义”的提出,是对中国新闻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借鉴,它宗际上完整地提出了“文人办报”的理念,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对媒体社会责任感强调不够,但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特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

它的提出,是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表现,是士阶层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表述。

清王朝最后10年的新闻统治
迫害报人和报刊。

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对报刊、报人实行了残酷的迫害,据不完全统计,从1899年到1911年,至少有53家报刊被查禁,或受到暂时停刊、警告和其他处分;有两位报人被杀,17人被监禁,一百多人被传讯、拘捕、警告、押回原籍或流放边疆。

制定报刊法规。

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1908年二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发行官报。

1896年,维新派创设的强学书局改为官书局,出版《官书局报》和选译外报的《官书局译报》。

这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

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创办《北洋官报》。

1907年由中央考察政治馆创办的《政治官报》(1911年改名《内阁官报》),是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

大清报律
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大清报律》
①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
②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
③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
④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

⑤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苏报案”民国两章--章太炎、章士钊;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

章士钊(1881-1973),湖南长沙人。

民国两章是结义兄弟(忘年之交),两位大师影响跟威望比肩。

●开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
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过程: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
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太炎,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结果: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
宣传革命的讲坛。

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

●意义:“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章太炎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思考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一)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
治力量。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
●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为首
●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
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
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维新派)报刊评价
代表人物:梁启超
(1)任务: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功能:“去塞求通”。

(3)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宣传方法:浸润、煽动
(5)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

(一)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二)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
(三)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四)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五)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评价:
积极性
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

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局限性
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

这对革命是消极的。

(四)改革派(同盟会)报刊评价
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
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5)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
积极性:
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

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

局限性:
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

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