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备课讲稿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一首词是要以有没有境界为 最高标准的。有境界的词,就自 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而 然出现有名的句子。五代、北宋 的词(风格、格调)独特的原因
就在这里。
何为境界?请从十则中找 出能阐释境界内涵的一则。
6.境非独谓景 物也,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傅雷家书》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10年。 作者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
பைடு நூலகம்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 批评中。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 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 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这是一首怀人词。
凤栖梧 柳 永:
(蝶 恋 花)
青 玉 案 辛 弃 疾: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 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 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雪柳黄 金缕,笑语盈盈暗 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元夕:元宵节的夜上称元夕或元 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宝马雕车:华美的车马。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一、大师之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 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 。 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 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 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 的学者,国学大师。早年研究哲学、 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 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 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 《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 词话》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 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执着的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1、尼采说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目标明确,才能让我们有了明确的选择,无论它有多高。
任何时候都要看准这个目标,用它来激励自己,让它作为一种永远的动力。
比如说你定一个喜欢住的城市,喜欢去的学校,喜欢学的专业,然后用这一年你去苦拼。
目标既要有恒定性又要有渐进性。
哪个是长期目标,哪些是短期目标,要制定清楚。
我的大学是什么?每次考试我进步几名?同学们,你们要知道,长期而远大的目标就是靠着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实现的。
《韩非子·喻志》上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感悟体会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感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刚上大学的我们,经历过高中时期的残酷考验,三年里我们都面临很多挑战,承受着高考带来的强大压力。
有的学生在奋斗途中逐渐消沉,自信心慢慢被磨灭,而有的学生越挫越勇,最终金榜题名,一鸣惊人,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此中的西风,指的是高考。
毕竟刚进入大学,离开曾经生活的城市,独自前往一个未知而乂陌生的地方读书,心中总会充满迷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执着的追求和明确的目标,学会独自思考什么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为此做好人生规划,确定长期以及短期的目标。
此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中的“高楼”,指的是大学。
“天涯路”指代自己的人生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目前正在读大二的我,其实渐渐感悟到学习与生活的不易,在学习上,虽然不像曾经高中时期那样早五晚十,早出晚归的辛苦地读书,但是大学时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我感到压力很大,生活中不得不使我拿出像高中时期的拼搏状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 即使为之劳累辛苦以至于渐渐消瘦下去也无所谓。
此为“人憔悴”。
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心甘情愿的经历一番艰苦的奋斗后星然憔悴消瘦但仍然无怨无悔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就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指在努力拼搏奋斗的过程中,一直向前进,向上攀,以至于在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目标。
我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中的“他”指代的是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所设立的理想。
当我们经历过第二境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那种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心甘情愿的经历中摆脱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猛然发现,其实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段论的评价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三段论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三段论的评价:
首先,王国维的三段论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他通过提出“境界”这一核心概念,将诗歌的创作、鉴赏和批评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对于诗歌境界的分类和论述,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对于理解诗歌的本质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王国维的三段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他通过对诗歌境界的阐述,揭示了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他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真实、自然、深沉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
因此,王国维的三段论不仅是对诗歌理论的贡献,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最后,王国维的三段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诗歌领域,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和艺术领域。
他的“境界”理论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段论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
及广泛的应用价值。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摘要: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贯通中西,其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涉猎以叔本华为甚。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批评的深入体察,同样深刻暗合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
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叔本华意志主义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背景贯通中西的学术成就反映了西方哲学对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为甚。
王国维对叔本华思想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东文学社时期的哲学涉猎。
他本拟赴日本学习理科,却因病回国,弃科学而专力于哲学之研读,后又转及于文学和美学。
而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又与他忧郁悲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他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这无疑也是他对叔本华哲学有深刻理解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早期的杂文《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评论《红楼梦》,这篇文章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为依据写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
他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认为“欲”是生活的本身,先于人生存在并且永恒,《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无独有偶,王国维不唯用叔本华思想指导其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研究词的时候也用到了与叔本华齐名且哲学体系相同的尼采的思想,《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词时就直接提到了尼采。
此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悲剧论”,而他的诗词更是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哲学思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论》作于1904年,而《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1909年的《国粹学报》上。
这个期间正是王国维的阅读及研究经历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转向文学和诗词的过程。
《人间词话》的写作,发表,整理正是这一阶段的后期。
笔者以为,人间词话中广为人知的“三种境界”尤其体现了叔本华哲学对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三种境界”的意志主义发微本文拟讨论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的理解
所有人都追求成功,但是成功者却是少数。
雄心壮志我们都有,但是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纵观古今中外,能成大事者,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定目标)”,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持续努力)”,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收获果实)”。
这三个阶段,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很少有人做到,做到的人一般都会挺成功相对于做不到的人来说。
一个人如想要成功,第一需要做的就是确立目标,因为目标明确,才不会拖拖拉拉。
然后就是尽你所能的去实现你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但是一但坚持下来,你所追求的就唾手可得。
成就自己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定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是梦想,但是大部分人今天是想做一个画家明天想做一个音乐家,他们的梦想变化不停漂浮不定。
当然选择自己的目标很重要,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不能说你有绘画天赋却选择音乐,方向错了,努力也就没用。
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如同没有指路明灯,你在漆黑的夜如何达到你的终点呢?提到目标明确就可以联系到司马迁了,司马迁从小就有着坚定地著史志向,他从小就有了自己的指路明灯,坚定的目标配上持之以恒的努力,自然是功成名就。
成就自己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持续努力)”。
努力很重要,持续地努力更重要。
春天想要做的事情就要赶紧去做,等到第二年就会有结果,虽然结果不一定让你满意,但是你坚持个四五年,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不要觉得自己没有经验就不去坚持,长时间的去做一件事,哪怕是傻子都能熟能生巧生出些技术性了。
有时候坚持就可以淘汰一些人,李白曾经看到一个老婆婆想要把铁杵磨成针,,李白因此受到启发,发奋读书最终成了一个伟人。
再想想王羲之,把家里的大水缸都染黑了,十几年如一日的练字,最终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没有人是一夜成功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他们努力多年的基础上的。
人间词话三重境界的理解
人间词话三重境界的理解《人间词话三重境界的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第一重境界,初看是一种孤独与迷茫。
就像一个人站在偌大的荒原之上,四周是无尽的黑暗与未知。
曾经以为熟悉的一切,在生活的“西风”吹拂下,似乎都变得陌生。
我想起自己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面对满大街的招聘信息,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
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有了方向,自己就像那个独上高楼的人,想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这种迷茫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觉醒,是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地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追求。
这时候的孤独,也是一种力量,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到了第二重境界,那就是执着与付出。
就好比一个追梦者,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不管不顾地朝着那个方向奔去。
我有个朋友,他热爱绘画,想要成为一名画家。
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小小的画室里,不停地画。
为了买颜料和画布,他省吃俭用,整个人都变得消瘦憔悴。
别人不理解他,觉得他这么辛苦不值得,可他自己心里清楚,为了心中的那个“伊”,也就是他的绘画梦想,哪怕付出再多他都不会后悔。
这种境界里的人,眼中只有自己的目标,什么困难、什么疲惫都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着,哪怕道路崎岖,哪怕伤痕累累。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第三重境界充满了惊喜与豁然开朗。
就像是你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转了很久很久,一直在寻找出口,你四处探寻,找了无数个可能的方向,心里都快绝望了。
突然,不经意地一回头,发现出口就在身后不远处,那一瞬间的感觉难以言表。
我曾经为了解一道数学题,想了各种方法,在草稿纸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感觉自己都快钻进死胡同了。
可就在我不经意间换了一个思路的时候,答案就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那种惊喜就如同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人。
这一境界是对前两重境界的一种升华,经过了迷茫中的探索,执着中的付出,最后终于迎来了收获与顿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解读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提出了“境界说”,将诗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提出了人生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王国维将其解读为人生的第一境界,即立志追求目标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王国维将其解读为人生的第二境界,即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付出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词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将其解读为人生的第三境界,即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探索,最终达到了目标,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这三句词分别表达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遇,第一境界是立志,第二境界是努力,第三境界是成功。
这三个境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表达了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启示意义。
人间词话三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近作者
王国维学贯中西,又自出 机杼。其学术研究涉及哲学、 史学、文学、心理学等领域, 成就甚高。其《红楼梦评论》 堪称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篇 文学比较研究论文;《宋元戏 曲史》是我国第一部用西方近 代科学方法研究完成的戏曲史 专著。《人间词话》共64则, 是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融中 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 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 特。
弗里德里希· 尼采 威廉·
•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 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 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 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 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 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知识点击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 乐山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接触到了罗振 玉所著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 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 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 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就已经收录 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 文研究走入了巅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 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 流亡的十年,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 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1959年8月,郭 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 他负责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 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走近作者
王国维(1877—1927),字 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 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 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 艺理论家、哲学家。他是我国最 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 观点和方法来评述中国古典文学 的开风气者,是中国史学上将历 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确立了许多较为系统的近代史学 标准和方法。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刘东征(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就著作,它从文学的三种不同境界来探讨古典文学和美学问题.提出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三种境界提出的巧妙,总结的精湛,因而王国维的“境界说”无论对文学、美学还是人生及创作可谓解释的淋漓尽致,令人翘首称赞!关键词:境界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自然、理想、顿悟、渐悟、入与出、隔与不隔《人间词话》是集中过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它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从问世以来就颇受众人的青睐,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研读其中,便深感其中的巧妙与精湛,便知王国维这位大师的文学底蕴的深厚与学识的渊博,最关乎古今之大成的事业,大学问莫过于“境界说”。
自古文学讲究境界,境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也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
而“境界”一词最早盛行于佛教信仰者之口。
清人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或“我得知果报界域”佛教中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即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其所对应的是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
意根指人的心里意识,法境是指这种意识所达到的一种状态。
之所以称为境,丁福保说:“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
”[1]所以,境界既可以是外界具体景象的状态,也可以是人意识到的内在心灵世界之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
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
“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
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
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
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而第二阶段是苦心钻研学问的状态,也是为事业拼搏、思考的状态。
句子出自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认识到世界的广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于是奋力追求,极尽所能,为了破除迷茫,而孜孜以求,身心为之疲惫而不悔。
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完全让人忘却了求学过程中的疲惫,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憔悴于身,满足于心。
在孜孜不倦,舍生忘死的追求下,终于达到了学问、事业的另外一个阶段。
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
《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小小文化先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草木的黄落变衰是一种极其急促而明显的现象。
长林叶落,四野风飘,转眼间便显示出天地的高迥。
新寒似水,不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
这时偶尔登高望远,一种辽阔苍茫之感,会使人觉得爽然若有所失。
在人之一生中也会经过这一个类似的阶段,这时人们会觉得自己既已无复是春日迟迟时的幼稚和满怀惊喜;也已无复是夏日炎炎时的紧张和不遑喘息,是黄落的草木蓦然显示了自然的变幻与天地的广远,是似水的新寒蓦然唤起了人们自我的反省与内心的寂寞。
这时,人们会觉得过去所熟悉的一些事物在逐渐离去,逐渐远逝。
虽然人们对此或许不免有一份怅惘之感,但同时人们却又会觉得这消逝的一切原来早已经不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了。
这种凋落,拓展了他们更广更远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了少年的幼稚的耽溺和蒙蔽。
他们开始寻求一些更真实更美善的事物,一种追求寻觅的需要之感自心底油然而生,故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后,紧接着便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者,可视为写此境界中之孤独寂寞之感;“上高楼”者,可视为写对崇高理想之向往;“望尽天涯路”者,则可视为摆脱了一切幼稚的耽溺蒙蔽以后,对更广远的境界的追求寻觅和期待。
然而四野辽阔,瞻顾苍茫,所追寻者竟渺不知其在何许,如果有人正在这种茫然无绪的感觉中,那么他无须困惑,也无须悲哀,因为这正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种境界呢。
柳永原词只是写恋爱中的相思之苦,但这种择一固执殉身无悔的精神,却不仅于在恋爱时为然,屈原曾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孟子也曾说过“所爱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这些正是古今仁人志士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情操。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引言:人间词话是指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讨论词曲为主题的文献形式,曾在明代成为流行的学术流派。
人间词话着重强调了表现人情世态的词曲艺术。
在人间词话中,人们提到了三种境界,即平常心、出世心和入世心。
这三种境界是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词曲艺术中追求的高度,它们代表了一种精神层次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种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的含义和价值。
一、平常心平常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态。
在词曲艺术中,平常心意味着词曲作品表现出的情感是真实而平和的。
它强调大家在创作或欣赏词曲时,应该追求一种平平淡淡的心境,不被过多的喜怒哀乐所左右。
平常心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非外界的激动和热闹。
它要求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份平和与平衡,从而使词曲作品更加质朴和真实。
二、出世心出世心是指超脱尘世之心,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在人间词话中,将词曲作品中表达的出世心视为至高境界。
出世心通常体现为对世俗纷扰的超越和对高尚境界的追求。
出世心所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境地,要超越俗世的琐碎和烦忧。
在创作和欣赏词曲时,出世心要求人们能够将自己的心灵与尘世间的繁琐分离,寻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三、入世心入世心是指心灵与尘世的融合,即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相结合。
入世心在词曲艺术中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而饱满的表达。
入世心要求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词曲时,能够将自己的心情与尘世间的琐事相结合,使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
入世心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它要求词曲作品能够反映出人生百态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细微差别,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
结论: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即平常心、出世心和入世心,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
平常心强调平静和淡泊,出世心强调超脱和追求高尚,而入世心强调真实和接地气。
这三种境界在人间词话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审美体系。
它们在词曲艺术中的应用,使作品更具内涵和灵性,也给人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读《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_教育文摘
读《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读《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文燕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的,若想成就大事,人生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这段话也成了我们要干一番事业的励志名言。
王国维借助北宋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来说明追求理想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有明确的高远的目标,第二阶段要有坚韧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决心,第三阶段表明实现理想的最高境界。
晏殊、柳永、辛弃疾这三位大词人,做梦也没想到,日后有一个人会把他们的诗句神奇的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了励志名言。
这三句词出自不同年代的三位词人,这三首词的本意是不是王国维要表达的“人生境界”之说呢?我们不妨先了解这三位词人吧!第一境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首词是晏殊所写的《蝶恋花》,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从这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就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离恨”,上阕写了他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下阕是从室内走到室外,他发现昨晚刮了一夜的秋风,以至于树上的叶子全部吹落了。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他一个人登上高楼,以前看不见天涯路,因为树枝繁叶茂,挡住了视线,而现在树叶刮没了,视线一下子拉长了,所以就能看到了远方。
后两句,他因为离别,想给怀念的人写封信,却不知故人在哪里?晏殊怀念的这个人是谁呢?这要从晏殊担任京兆尹时说起,晏殊家里经常有聚会,聚会时会请当时也很著名的词人张先来,张先喜欢填词,晏殊刚好纳了一个侍妾,这个侍妾非同一般,不仅颇有姿色,而且性情温顺,又能喝酒,而且她有优美的歌喉,由侍妾来唱张先的词,就把聚会推上了高潮。
近代诗人词人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做人.求学等三种境界是什么
近代诗人词人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做人.求学等三种境界是什么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人间词话三个境界的理解
人间词话三个境界的理解
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一部词话集,其中提到了人间词话的三个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借景抒怀、借景写情和借景咏志。
首先,借景抒怀是指在作品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绪。
这种境界下,词人以自然景色作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借助山水花木等自然元素,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样的作品往往给人以深深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借景写情是指在作品中以自然景物为媒介,表达词人对于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人际关系相结合,用景物来象征或映衬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种境界下,词人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描写,传达出对于情感的理解和思考,使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借景咏志是指在作品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词人对
于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其中,用景物来象征或映衬自己对于
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这种境界下,词人通过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和表达,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人间词话中的三个境界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对于自然、情感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境界使词作更富有情感、思想和意义,同时也让读者在欣赏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触动和
启迪。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
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
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三,梦里寻她千*,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早读】诗词与人生一赏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早读】诗词与人生一赏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清末秀才,国学大师。
他所著的《人间词话》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即'真景物'、'真情感'。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核心:认准方向,特立独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词句出自南宋福建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核心:认真执着、不怕苦累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人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
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核心:日积月累、功成名就人生的三重境界,从彷徨迷茫,到执着追求,再到豁然开朗,王国维竟然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词句诠释出人生至理。
你达到哪种境界?我们一起共勉,一起努力!这本汇聚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的《人间词话》,更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它对诗词欣赏、创作有重要启迪作用,对人生、理想,也充满了警醒与启示。
值得细细品味。
(小狗名字叫京巴。
拍摄于2012年12月湛江湖光岩)(从今天起,【早读】不带日期。
因为重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作者:刘萱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贯通中西,其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涉猎以叔本华为甚。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批评的深入体察,同样深刻暗合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
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叔本华意志主义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背景
贯通中西的学术成就反映了西方哲学对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为甚。
王国维对叔本华思想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东文学社时期的哲学涉猎。
他本拟赴日本学习理科,却因病回国,弃科学而专力于哲学之研读,后又转及于文学和美学。
而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又与他忧郁悲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他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这无疑也是他对叔本华哲学有深刻理解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早期的杂文《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评论《红楼梦》,这篇文章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为依据写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
他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认为“欲”是生活的本身,先于人生存在并且永恒,《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无独有偶,王国维不唯用叔本华思想指导其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研究词的时候也用到了与叔本华齐名且哲学体系相同的尼采的思想,《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词时就直接提到了尼采。
此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悲剧论”,而他的诗词更是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哲学思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论》作于1904年,而《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1909年的《国粹学报》上。
这个期间正是王国维的阅读及研究经历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转向文学和诗词的过程。
《人间词话》的写作,发表,整理正是这一阶段的后期。
笔者以为,人间词话中广为人知的“三种境界”尤其体现了叔本华哲学对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三种境界”的意志主义发微
本文拟讨论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此“三
种境界”有迥然于词话中出现的其他“境界”,并非简单的文学批评,而是对叔本华意志主义思想创造性的阐发。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说的是意志和欲望。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人生不外是意志的活动和欲望带来的无聊、烦恼、痛苦。
心灵的本质在于思想和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奋斗不懈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动力,以及一切欲望的根源。
“昨夜西风凋碧树”,这种凋落和旧有的破灭给了人们更广阔的视野,在意识的本能支配下造成了不满足。
于是,人们就会由本能的意识产生前进和变革的欲望,也就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了。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的是痛苦。
也就是在意志和欲望支配下的追求过程。
叔本华说:“只要我们的意识中充满了意志,只要我们屈服于种种欲望以及永远随之而至的种种希望与恐惧,只要我们听任我们的意愿驱使,我们就永不能享有永恒的幸福和安宁。
”而欲望又是衍生不息的,所以欲望和意志忍受阻挡的痛苦也就没有尽头,并且与生命不克分离。
人们在本能的意识的前进和追求中“衣带渐宽”,而这一切又是必然的且永恒的,故而“终不悔”,所以人们痛苦,为了欲望和意志,在痛苦中“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表达了欲望实现时的厌倦和幻灭。
从叔本华的角度讲,人类的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
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幸运的远离了痛苦,我们便靠近了厌倦。
人们在充满痛苦的追求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到头来,除了自己外原来都是一无所得。
就算欲望满足了,一旦逃避了痛苦,却又落入了厌倦和幻灭中。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失落。
三、文学批评与哲学思想的交融
基于以上观点,对于这三种境界之说,笔者认为这“三种境界”之说并非简单的论词,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这“三种境界之说”,其实是用三句脍炙人口的词,形象地,创造性地对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进行诠释和阐述,这实在大大超出了“词话”的范畴。
参考文献:
[1]王振铎:《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作家出版社1987年。
[4]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5]李砾:《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刘萱仪(1992—),女,东北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