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背景下宁波航运服务业转型发展研究 [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海洋经济背景下宁波航运服务业转型发展研究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国务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宁波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航运服务业的转型问题

1 对航运服务业的研究:

任声策,宋炳良在《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机理》(2009)中认为:国内在对航运业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国际航运中心和航运产业集群,其它的研究则聚焦于航运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如港口、集装箱产业等方面。国内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研究分别讨论国际航运中心形成条件、发展模式、演化路径,以及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具体问题。例如,许长新、严以新(1999),冯湛青(2006)等论文。随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展,有学者对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吴向鹏在《宁波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2011)中认为:宁波除了在大宗商品贸易体系不断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完善、.航运金融信息等服务不断发展等方面有所完善外,,宁波在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和制约。一是航运要素集聚效应尚不明显。船舶登记数量少,不利于航运企业总部和船舶相关服务业的集聚;实力强、产出大的航运、货运企业不多,更缺少附加值高的航运信息、金融、保险等专业服务企业;缺乏拥有国际代表性和国际公认的国际海事和航运组织,难以在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二是航运金融服务规模偏小。国际上现有的大型船公司在宁波开展航运服务,所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从事货源的组织,而其船舶融资、船舶保险以及资金的结算管理等业务全部安排在境外。

2 关于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长在《加快浙江港航转型升级之路》(2010)中认为:

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可以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每年为浙江省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上百亿元,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要紧紧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做大做强传统航运业等中游产业,加快发展以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评估等上游产业和港口服务、运输代理等下游产业。

张杰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及研究对策》(2010)中认为:产业转型分四种:生产方式角度、产业结构角度、从技术创新角度、从全球价值链角度。转型升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转型升级指的是三次产业理论下的一个派生概念,是指第一、二、三次产业依次转移,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比例的过程。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上是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关产业地位的变迁,狭义的转型升级是指一个具体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是指一个具体产业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采用先进管理淘汰落后管理,采用更加集约、更环保的生产方式来更好的发展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纺织业产业链条内部有选择的优先发展附加值高的组分和淘汰、转移与本地区不适合或落后组分的过程。

3 对梯度转移理论的研究:

张可云在《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2001)中,特别提到了“区际产业转移”,称其为区际商品和要素流动之外的一种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并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必然,转移的基础建立在两个重要推论之中:一是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二是产业与技术存在着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陈建军在《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2002)中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国内产业转移的现象。指出产业转移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我国具备这两个条件并已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他以浙江省内以制造业为主的105家规模以上企业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表明浙江企业产业转移的目标模式以市场导向型和综合资源利用型为主;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动力机制来自对扩大市场的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成长。

张乐才在《浅析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适用性》(2005)中认为梯度转移理论是以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弗农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依据该理论,主张经济基础好,发展条件便利的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促进相关产业和要素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发展状况来说,“梯度转移”的具体表现是东部地区先富起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在优化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根据该理论的指导,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率先富起来。之后国家又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非常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先富带后富,以及经济的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4 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认为,企业集群的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一是技术设备专业化与相互依存促使地方集中化;二是劳动力组织的充分发展与其专业化促进企业的集群化;三是集群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四是企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用,降低企业的经常性开支成本。他在《工业区位论》中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位因素和位置因素。他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域因素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费)和劳动成本(工资),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素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并且在探讨影响集群的一般因素中利用了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程度。

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90)中指出:集群的基础是某种产业各竞争区位单位间的吸引。他认为,外部经济和专业化是产生聚集的重要原因。他还指出,任何一种产业而言,规模经济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单个区位单位(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