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溶栓治疗

合集下载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功能缺失。

然而,脑梗塞溶栓治疗并非适合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本文将详细阐述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患者病史评估1.1 既往病史:评估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史,这些疾病会增加患者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1.2 既往脑血管疾病史:评估患者是否有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这些病史可能会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1.3 既往手术史:评估患者是否有近期进行过头颅手术或者其他有创操作,这些手术可能会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2. 临床表现评估2.1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患者脑梗塞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

2.2 神经功能伤害程度: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溶栓治疗通常适合于中度到重度脑梗塞患者。

2.3 血压水平:评估患者血压水平是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过高或者过低的血压都可能会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3. 影像学评估3.1 脑CT检查:评估患者是否有脑出血、脑水肿等病变,这些病变可能会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3.2 神经影像学评估: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病变情况,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的适合性和风险。

4. 实验室检查评估4.1 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排除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4.2 血常规检查: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异常的血常规结果可能会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5. 其他评估5.1 年龄评估:评估患者的年龄是否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合范围,通常年龄在18岁到80岁之间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治疗。

5.2 患者意愿评估:评估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溶栓治疗,并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和风险的认知。

脑梗塞溶栓治疗PPT

脑梗塞溶栓治疗PPT
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严重 时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脑梗塞的危害
01
02
03
致残率高
脑梗塞患者往往遗留不同 程度的残疾,如肢体瘫痪 、语言障碍等。
死亡率高
脑梗塞是导致中老年人死 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 在急性期死亡率较高。
复发率高
脑梗塞容易反复发作,多 次发病可加重病情,增加 治疗难度。
但对于某些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如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溶栓治 疗的风险较大,可能不适用。
03
溶栓治疗方法
静脉溶栓
药物选择
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 、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 激活物(rt-PA)等,这些药物能
够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
适用范围
静脉溶栓适用于发病时间短、症状 较轻的脑梗塞患者,通常在发病6 小时内进行。
ABCD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入蔬菜 水果,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过重或肥胖的人群应积极 减肥。
脑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建议
01
02
03
04
定期复查
脑梗塞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 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
理潜在问题。
坚持药物治疗
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 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脑梗塞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 塞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血 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等 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在血管 内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 血管。
栓塞性血管病变
心脏、主动脉等部位的栓 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 管导致阻塞。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梗塞区脑组织的血流,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合,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患者的时间窗口评估1.1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通常是发病后3至4.5小时内。

因此,评估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1.2 病因评估:某些病因导致的脑梗塞,如心源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等,其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考虑病因的影响。

2. 影像学评估2.1 脑卒中类型评估:脑梗塞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溶栓治疗主要适合于缺血性脑梗塞,因此需要进行影像学评估,明确脑梗塞的类型。

2.2 梗塞范围评估:梗塞范围的评估可以通过颅脑CT或者MRI进行。

梗塞范围过大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性并发症。

3. 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3.1 年龄评估:年龄是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普通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他们的血管病变情况较为严重。

3.2 基础疾病评估:患有一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3 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性并发症,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判断患者是否能够承受溶栓治疗带来的风险。

4. 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评估4.1 凝血功能评估: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4.2 肝肾功能评估: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药物积聚,增加出血的风险。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指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评估指标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轻梗死区脑组织的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时间窗口评估:时间窗口是指溶栓治疗的时间限制,通常为发病后3小时内或者4.5小时内。

评估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以确定是否符合时间窗口的要求。

2. 病情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国际卒中量表(NIHSS),通过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来确定患者的病情。

3. 影像学评估: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者MRI,来确定患者的脑梗塞类型和范围。

溶栓治疗适合于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而不适合于出血性脑梗塞患者。

4. 血管评估:通过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来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

溶栓治疗适合于有血栓形成的血管,而不适合于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

5. 患者选择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普通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因素,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适合于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

根据以上评估标准,可以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筛选和决策。

溶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因此,在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根据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医院和医生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同时,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应全面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效果,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决策。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评估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脑梗塞溶栓治疗。

脑梗塞溶栓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溶解梗死血栓来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从而减少脑梗塞的损害范围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时间窗口: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是指患者发病后到达医院并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范围。

一般来说,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是发病后3小时内,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早期恢复期脑梗塞患者,时间窗口可以延长至4.5小时。

2. 梗死范围:评估患者的梗死范围是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计算梗死面积和体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来确定。

3. 梗死类型:根据患者的梗死类型,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常见的梗死类型包括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小血管病性脑梗塞和心源性脑梗塞等。

4. 临床表现: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帮助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达到病情高峰等。

5. 合并症:评估患者的合并症情况是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合并症包括严重高血压、颅内出血风险增加、出血性疾病等。

6. 溶栓治疗的禁忌症: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溶栓治疗的禁忌症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禁忌症包括颅内出血史、近期大手术或创伤、严重高血压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来综合评估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总结起来,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通过对患者的时间窗口、梗死范围、梗死类型、临床表现、合并症、禁忌症等指标进行评估,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脑梗塞溶栓治疗。

这些评估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缺失。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适合于所有脑梗塞患者,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时间窗口等方面。

一、临床特征评估标准1. 确定症状时间窗口: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是指发病后多长期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

通常认为,溶栓治疗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

因此,评估患者的症状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情况下,可以通过问询患者或者其家属了解到发病时间,也可以通过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来判断。

2. 确定梗塞部位和范围: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对于溶栓治疗的判断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和MRI等。

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梗塞的部位和范围,进而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3. 排除其他病因:在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前,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脑梗塞的病因,例如颅内出血、脑动脉瘤等。

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来排除其他病因。

二、影像学评估标准1. 头颅CT检查:头颅CT检查是评估脑梗塞溶栓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头颅CT检查可以判断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病变类型等。

普通情况下,头颅CT检查应在发病后30分钟内完成。

2. 磁共振成像(MRI):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血管影像学信息,对于评估脑梗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包括扫描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

三、时间窗口评估标准1. 发病后4.5小时内:根据国际溶栓治疗指南,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

在这个时间窗口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

2. 4.5小时-24小时:在发病后4.5小时至24小时之间,溶栓治疗的效果逐渐降低,但仍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其中,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一、患者病史评估1.1 确认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确定症状的持续时间,普通要求在4.5小时内。

1.2 排除出血性脑卒中: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排除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避免溶栓治疗的风险。

1.3 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等因素,评估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二、神经影像学评估2.1 头颅CT检查:进行头颅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评估梗死面积和程度。

2.2 血管造影:进行血管造影,评估梗死区域的血流情况,确定梗死灶的位置和大小。

2.3 磁共振成像: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估梗死区域的神经功能状态,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三、血液学评估3.1 凝血功能检查: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排除出血风险,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3.2 血小板计数:检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性。

3.3 D-二聚体检测:检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评估血栓溶解的情况,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四、心电图评估4.1 心电图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排除心脏疾病对溶栓治疗的影响。

4.2 心肌酶谱检查:检查患者的心肌酶谱,评估心肌损伤情况,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4.3 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五、其他辅助评估5.1 神经系统评估:进行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5.2 肝肾功能检查: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5.3 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各项评估指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论: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确保溶栓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医生们应该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是指通过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对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进行评估的过程。

脑梗塞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准确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至关重要。

一、临床评估标准1. 症状时间窗口: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评估症状发作至治疗之间的时间窗口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可以延长至6小时。

因此,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详细了解症状发作的时间。

2. 病史和体征:评估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对于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也非常重要。

常见的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风险。

体征方面,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包括瘫痪、失语、失明等症状,以及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3. 临床评分工具:常用的临床评分工具包括国际卒中协会的NIHS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ASPECTS评分。

这些评分工具可以匡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范围,从而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二、影像学评估标准1. 脑CT或者MRI:脑CT或者MRI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检查。

脑CT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性,而脑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脑梗塞的范围和梗死程度。

2. 血管造影: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症状时间窗口超过6小时的患者或者存在大血管阻塞的患者,可以进行血管造影来评估血管状况。

血管造影可以匡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三、其他评估标准1. 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是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

2. 年龄和合并症:年龄和合并症也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考虑因素。

普通来说,年龄在80岁以下的患者更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必要制定一套评估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1. 病史评估- 是否有脑梗塞的典型症状,如突发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难点等。

- 症状发生的时间,是否在发病后3小时内。

- 是否有既往的脑出血、颅内出血、脑肿瘤等禁忌证。

2.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 血压测量,确保血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影像学评估- 脑CT或者MRI检查,用于确定脑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病因。

- 是否有明显的脑出血。

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

- 心电图,排除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5. 时间窗评估- 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

- 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3至4.5小时,但对于特定患者,如年龄较大或者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时间窗可能会有所延长或者缩短。

6. 溶栓治疗禁忌证评估- 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者潜在的出血倾向,如近期手术、创伤、胃肠道出血等。

- 是否有严重高血压,如收缩压大于185mmHg或者舒张压大于110mmHg。

- 是否有颅内出血的危(wei)险因素,如颅内肿瘤、动脉瘤等。

- 是否有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7. 溶栓治疗效果评估- 溶栓治疗后是否浮现症状缓解,如肢体活动能力的改善、言语恢复等。

- 是否浮现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

以上是脑梗塞溶栓评估的普通标准,具体的评估过程和判断标准可能会因医院和医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来做出最终的治疗决策。

溶栓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严格的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脑梗塞溶栓治疗病例

脑梗塞溶栓治疗病例
在进行溶栓治疗前,需排除患者存在颅内出血、近期手术或创伤 等禁忌症。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制定 个体化的溶栓治疗方案。
经验教训分享
早期识别与治疗
对于脑梗塞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进行 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进行溶栓治疗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确保患者的安 全。
03
《溶栓治疗手册》
一本实用的溶栓治疗指南,提供 了关于溶栓药物、治疗方案和并 发症处理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预后及影响因素
预后
脑梗塞的预后因梗塞部位、严重程度和治疗及时性而异。轻症患者经及时治疗后 可完全恢复,重症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影响因素
影响脑梗塞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梗塞部位和大小、治疗及时性等。 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梗塞部位越重要、梗塞面积越大,预后越差。同时, 治疗及时性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溶栓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等。预防措施包括详细询问患者过 敏史,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处理策略包括立即停用溶栓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
再灌注损伤
溶栓后血管再通,可能导致脑组织再灌注损伤,表现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预防措施 包括控制溶栓后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处理策略包括密切观察患 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团队协作与沟通
溶栓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 协作,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溶栓药物的研发与优化
目前溶栓药物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 以研发更加高效、安全的溶栓药物。

脑梗塞急性期溶栓治疗

脑梗塞急性期溶栓治疗
药物注射完毕局部按压5-10分钟,
注意注射部位有无发红、疼痛,
24小时内绝对卧床、避免插胃管
用药30分钟内尽量避免插尿管
8溶栓后的护理
仔细聆听病人主诉:如腹痛(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四肢局部疼痛、肿胀(周围静脉阻塞)
2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
3溶栓后在闭塞
6动脉溶栓:对大脑中动脉等其他动脉闭塞引起的严重脑卒中患者,如果发病时间在6
小时内)
7溶栓后的注意事项:防止损伤与出血:
避免不必要的触及病人,
尽量减少肌肉、动静脉注射次数,
④ 脑CT排除颅内出血,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
⑤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6 正常凝血状态
3溶栓治疗禁忌症
(1)活动性内出血或者外伤骨折的证据,不能除外颅内出血(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2)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微或迅速改善
(3)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
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胃肠或泌尿生殖系出血
(9)血糖小于2.7
(10)严重高血压未能未能很好控制,其溶栓治疗前收缩压 大于180,或者舒张压大于100
(11)CT显示早期脑梗死低密度大于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
3溶栓的药物
(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3小时内)
剂量:0.9mg/Kg/次,最高剂量不超过90mg
(4)凝血功能异常
(5)发病时间无法确定
(6)神经功能缺损考虑癫痫发作所致,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7)最近三个月内有颅内手术,头外伤或者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最近21天内有消化道,泌尿系等内脏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脑梗塞是指大脑血管突发性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梗塞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常导致患者长期残疾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脑梗塞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

阿替普酶是一种纯化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溶解血栓,并通过重建受损血管通畅程度,恢复脑组织的血供,从而减少梗死面积,降低神经功能损害。

静脉溶栓治疗通过将阿替普酶输注至患者体内,使其直接作用于血栓形成部位,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供血,从而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已经证明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了解治疗原理,严密观察患者情况,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以及及时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多可能。

1.2 目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总结该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未来在脑梗塞治疗方面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治疗原理、观察指标、护理措施、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的详细探讨,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相关知识,提高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引起医护人员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重视,提高临床实践中对该疗法的应用水平,为患者的康复争取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2. 正文2.1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溶解形成血栓的血小板聚集物,从而恢复脑血流的通畅,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情况,降低脑梗塞面积,进而减轻神经系统的损伤。

阿替普酶是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蛋白酶,可以有效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从而溶解血栓。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标题: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溶栓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对于脑梗塞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需要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一、病史评估1.1 突发症状:患者是否出现急性脑血管病发作症状,如突发的头痛、视觉障碍、言语障碍等。

1.2 发病时间:发病时间是否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后4.5小时内。

1.3 既往病史: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消化道出血、近期手术等禁忌证。

二、体格检查2.1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对光反射、肢体活动度等。

2.2 血压测量:高血压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需要控制好血压。

2.3 心电图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三、影像学评估3.1 头颅CT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灶,判断患者是否属于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3.2 血管造影: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

3.3 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患者脑血流情况,判断患者脑组织是否处于危险状态。

四、实验室检查4.1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避免溶栓治疗后出现出血并发症。

4.2 血常规检查:排除患者是否有感染等相对禁忌证。

4.3 D-二聚体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五、其他评估5.1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5.2 ASPECTS评分:评估患者脑组织缺血程度,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5.3 术前讨论:医疗团队应进行多学科讨论,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共同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结论:脑梗塞溶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病史评估、体格检查、影像学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评估,可以全面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减少治疗的风险,提高治疗的效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脑梗塞溶栓评估。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引起脑组织损伤甚至死亡。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以下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1. 时间窗口:-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是指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范围。

普通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的4.5小时内。

超过这个时间窗口,溶栓治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2. 年龄:-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因素,年轻患者通常对溶栓治疗反应更好。

普通来说,溶栓治疗适合于18岁到80岁之间的患者。

对于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潜在的风险。

3. 病因:- 溶栓治疗适合于大部份脑梗塞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等。

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的病因,如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出血,溶栓治疗是禁忌的。

4. 临床表现:- 溶栓治疗适合于具有典型脑梗塞临床表现的患者,如突发的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对于症状不典型或者无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5. 影像学评估:- 溶栓治疗需要进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来确定脑梗塞的位置和范围。

对于梗塞灶较大或者位于重要脑血管供应区域的患者,溶栓治疗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6. 出血风险评估:-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ASPECTS评分、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会被禁忌。

7. 禁忌症:- 溶栓治疗有一些明确的禁忌症,包括近期的颅内出血、严重的高血压、活动性出血性疾病、近期的大手术或者创伤等。

对于存在禁忌症的患者,溶栓治疗是不适合的。

总结: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评估患者的时间窗口、年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出血风险和禁忌症等因素,可以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1、急性脑梗死;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3、年龄18-80岁;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1、年龄>80岁;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头部CT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4.5h以内4.5h以内6h以内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动脉介入溶栓流程术前处理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NS250ml+胞二磷胆碱0.5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NS20ml+地塞米松5mg 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针、静脉推注泵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术后处理术后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血压控制在160/90mmHg或患者发病前水平为宜24小时内绝对卧床24h,24h后复查CT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测颅规、NIHSS评分q1hX624小时后观察足背动脉q1hX6阿司匹林300mg/d,共10天观察穿刺口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后改为维持量50~150mg/d;右下肢制动6h常规用药穿刺部位沙袋压迫四、动脉介入溶栓注意事项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脑梗死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rtPA ≤0.85mg/kg,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50-80万U替代;2.出现严重的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或呕吐,紧急进行头颅CT检查;3.血压的监测:如果收缩压≥185mmHg或者舒张压≥105mmHg,可酌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亚宁定等;若收缩压>230mmHg或舒张压>140mmHg,可微泵推注尼莫通;五、动脉介入溶栓适应症1.年龄18~80岁2.发病在6h以内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7~22分4.脑CT已排除颅脑内出血,无早期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6.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7.家属同意;六、动脉介入溶栓禁忌症1.既往史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SAH;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2.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3.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4.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血糖<2.7mmol/L50mg6.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7.妊娠8.不合作者静脉溶栓操作指南1.适用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4.5小时内;2.无溶栓禁忌症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A级推荐或UK;3.rt-PA爱通立:0.9mg/Kg,最大用量90mg;尿激酶UK:100-150万IU;其中总剂量的10%采用静脉推注,推注时间>1分钟,其余90%的剂量要求在1h内静脉点滴;溶栓后头24小时,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斯匹林;之后如临床和头颅CT复查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4.梗死发作4.5h-6h,原则上不推荐rt-PA、UK静脉溶栓;若临床仍高度怀疑病变处于超早期,且患者不接受局部介入动脉内溶栓,建议行头颅磁共振PWI+DWI,如发现PWI>DWI,仍可采用静脉溶栓;术后用药同前;溶栓治疗继发颅内出血处理溶栓治疗时,发生出血通常并无明显症状加重,一般在24小时内复查CT时才被发现;溶栓后发生脑出血与普通脑出血相近,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制定治疗方案:采取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尽快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组织压迫,降低残疾死亡率;一般认为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通常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①基础节区中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ml,血脑出血≥15ml,②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1-3出血性梗死的处理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扩血管药和扩容药,以免加重出血和扩大血肿,导致临床症状恶化;消除脑水肿;除非大面积脑梗死,局灶性脑梗死一般不会产生占位效应;但在出血性梗死中,由于出血周围水肿区体积较大,占位效应明显,可能导致中线结构移位,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形成脑疝;应用止血药;实质性脑出血。

脑梗塞溶栓治疗方案

脑梗塞溶栓治疗方案

脑梗塞溶栓治疗方案第一篇:脑梗塞溶栓治疗方案脑梗塞溶栓治疗方案一、适应症① 年龄<75岁② 发病<6小时;发病3-6小时的选择时应更加严格③ 血压<180/110mmHg ④ 无意识障碍,后循环梗死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者如见意识障碍也可考虑⑤ 瘫痪肢体肌力在3级以下,持续时间>1小时⑥ 头颅CT排除脑出血,未出现与本次症状相对应的低密度梗死灶⑦ 患者或家属同意二、禁忌症① 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素质②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脑外伤、心梗史;3周内有胃肠道或泌尿系出血病史;2周内有较大外科手术史;1周内有在无法压迫的部位进行动脉穿刺的病史;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骨折的证据③ 血压>180/110mmHg ④ 头颅CT有大片低密度灶(低密度影>大脑半球的1/3)⑤ 体温>39℃伴意识障碍⑥ 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糖尿病⑦ 既往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出血性脑梗死者⑧ 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范围;PLT<100×109/L;血糖<2.7mmol/L ⑨ 妊娠⑩ 不合作三、方法① 溶栓前建立静脉通道,可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点② 尿激酶100-150万单位+NS 100-250ml静点,30min内静脉泵入③ 观察15min 若临床出现明显恢复或肌力恢复1级以上,则不再追加;若临床恢复仍不明显或肌力恢复小于1级,无明显出血征象,可追加50-100万单位+NS 50ml,30min内静脉泵入④ 再观察15min 若临床恢复仍不明显,此时需有脑动脉仍然闭塞的影像学依据,方可考虑再追加25-50万单位⑤ 溶栓后可20%甘露醇250ml静点,当日视病情予2-3次,一般使用3-7天⑥ 溶栓治疗24小时内一般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24小时后无禁忌症者,给阿司匹林300mg qd,10天后改为维持量50-150mg qd⑦ 溶栓过程中出现严重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止,紧急行头颅CT检查⑧ 不要太早放置鼻胃管、导尿管或动脉内测压导管第二篇:脑梗塞动脉溶栓脑梗塞动脉溶栓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塞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适合于部份脑梗塞患者。

正确评估患者的溶栓治疗适应症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评估1. 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浮现蓦地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语难点、面部麻木等。

2.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患者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认为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症状发展:评估患者症状是否逐渐加重或者浮现新的症状,这可能是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二、影像学评估1. 脑卒中类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确定是否为脑梗塞。

2. 梗死范围:评估患者的梗死范围,通常认为大面积梗死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血管病变:评估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如狭窄、闭塞等,这可能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

三、时间窗评估1. 症状开始时间:评估患者症状开始的时间,通常认为症状开始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2. 溶栓治疗时间窗:根据患者的症状开始时间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四、禁忌症评估1. 凝血功能异常: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如凝血酶原时间、部份凝血活酶时间等。

2. 颅内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的风险,如颅内出血史、病理性颅内出血倾向等。

3. 外科手术或者创伤史:评估患者是否有近期外科手术或者创伤史,这可能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以上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

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影像学评估、时间窗评估和禁忌症评估,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脑梗塞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

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脑梗_治疗方案及用药

脑梗_治疗方案及用药

一、引言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脑梗塞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及用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的治疗方案及用药。

二、治疗方案1. 早期治疗(1)溶栓治疗: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脑梗塞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组织损伤。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复发率。

2. 中期治疗(1)脑保护治疗:包括脑水肿治疗、抗自由基治疗、神经保护剂等。

脑水肿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抗自由基治疗常用药物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神经保护剂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

(2)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 晚期治疗(1)长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应长期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2)抗高血压、抗糖尿病、抗高脂血症等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可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三、用药1. 溶栓治疗(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为0.9mg/kg,静脉滴注。

溶栓治疗应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

(2)尿激酶:剂量为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

溶栓治疗应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口服。

(2)氯吡格雷:剂量为75mg/日,口服。

3. 脑保护治疗(1)甘露醇:剂量为0.25~0.5g/kg,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甘油果糖:剂量为1~1.5g/kg,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维生素C:剂量为0.1~0.2g/次,每日3次,口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现代治疗的主要目标。

尽管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很快即出现坏死,若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脑组织代谢则可避免缺血半暗带组织发生坏死。

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渐扩大,缺血半暗带区逐渐缩小。

大部分缺血半暗带仅存在数小时,80-90%的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栓塞性闭塞所致,因此溶解血栓、尽快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或改善缺血区的灌注是急性脑梗死的根本性治疗方一法。

自1996 年FDA 批准以来,静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

1,常规的溶栓指征和病例选择 1.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如脑血栓、脑栓塞和静脉窦血栓)以及心肌梗死、下肢血栓、肺栓塞等可行溶栓治疗。

1.2《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溶栓治疗的选择建议:(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 3 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无条件采用rtPA 时,可用尿激酶替代;(2)发病3-6 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3-6 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止溶栓治疗。

1.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 治疗的选择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由缺血性脑卒中引起,无颅内出血史。

(2)神经体征不能自然恢复。

(3)血压控制于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

(4)神经体征较严重且不是孤立性的。

(5)体检时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创伤(如骨折)的证据。

(6)未口服抗凝药,如口服抗凝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1.5。

(7)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近48 小时内如进行肝素治疗,aPTT 应在正常范围。

(8)症状出现3 小时内进行治疗。

(9)血小板计数>100×l09/L。

(10)最近 3 个月无头部创伤和脑卒中病史。

(1l)排除血糖浓度<40mg/dl 或>400mg/dl。

(12)最近3 个月无心肌梗死。

(13)无发作后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癫痫。

(14)最近21 天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

(15)CT 排除多个脑叶梗死(低密度范围>1/3 大脑半球)。

(16)最近l4 天无重大手术,患者家属理解治疗的可能危险性和益处。

(17)最近7 天无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18)头颅CT 提示陈旧性腔梗或白质疏松并非溶栓的禁忌条件。

1.4 禁忌证或不适用证(1)昏迷或眼固定偏向一侧的严重阻塞患者:(2)症状轻微的卒中患者。

(3)前 6 周内有过卒中的患者;(4)任何已经存在的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2 2),(5)伴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颅内肿瘤者;(6)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l0mmHg,(7)脓毒性栓塞.(8)最近30 天内有心肌梗死。

(9)凝血功能障碍者。

2.近年来关于时间窗和溶栓病例选择的讨论 2.1 溶栓治疗 3 小时时间窗:2004 年9 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推出第七届ACCP 抗栓和溶栓指南,其修改的主要建议包括对非心脏相关的脑卒中患者,强调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仅适用于发作3 小时内的患者。

2.2 溶栓治疗6 小时时间窗:一项对几项大规模rtPA 溶栓试验(NINDS,ECASS, ECASS d)的汇总分析显示,6 小时内溶栓治疗有效,脑出血发生率仅比 3 小时略高。

其他也有类似小量的研究,如德国海德尔堡大学的Kuelkens 等研究了133 例急性幕上脑缺血.研究人员根据MRI 上存在PWI-DWI (DWI:弥散加权MRI, PWI:灌注加权MRI)不一致区指导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经过选择的发病后3-6 小时的卒中患者是有益的,其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并无增高。

美国卒中学会2005 年 2 月第30 届会议上有报道在MRI 检查协助下可延长t-PA 治疗时间窗至发病后 6 小时。

2.3 参考影像学协助溶栓病例的选择:自2003 年以来,脑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CT 和MRI 外,又出现DWI,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张力磁共振等一系列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脑血管病的诊断更加精细、无创。

PWI 能及时显示脑内血流灌注减低区,DWI 则能在超早期(最早在发病后30 分钟)显示异常高信号。

通过DWI, PWI 技术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技术可以发现缺血后迅速形成的脑组织梗死核心,周围被低氧但有潜在挽救可能的组织环绕。

对于怀疑可能有急性脑卒中的患者,考虑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时,结合首次CT 或M R 1 灌注量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 血管造影(CTA)来进行评估。

既往研究指出,PWI-DWI 之间是治疗时间窗或半暗带区域的客观影像学依据,其将不匹配的DWI 及PWI 称作不匹配(mismatch)区域,即影像学上的半暗带。

此区虽然血液供应少,但是其细胞功能在血液供应改善之后有可能恢复。

过去一般认为脑缺血区中央的DWI 异常区为坏死核心区,超早期溶栓治疗对中央的坏死区的细胞可能无改善的可能,但是对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后.有可能挽救或减轻半暗带区的部分神经细胞,使半暗带区缩小。

但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病例在溶栓血流再通后,病灶中央的DWI 高1A 号区居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因此提示DWI 的高信号异常区不全部是坏死区,而可能包含了部分半暗带区。

新的缺血性半暗带的Mismatch 分四个区域:良性低灌注区、灌注异常区、弥散异常区、核心坏死区,其中灌注异常区、弥散异常区为半暗带区,这样加宽了溶栓治疗的选择。

不过,MRI 检查多模式的PWI/DWI/MRA 耗时较长,影响了医生对其选择,因此检查速度快的 C T 灌注及CTA 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目标,并试图通过计算预测组织细胞寿命的新指标来确定半暗带。

临床和病理生理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可因脑组织的缺血时间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闭塞血管的大小、有无侧支循环、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等的不同,使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不同,造成治疗时间窗的个体化。

目前的神经影像学的技术,使临床医生有可能根据病理生理学的变化来选择溶栓治疗的病例,而不仅仅是距发病儿小时的时间窗的机械规定。

2.4 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近年来提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AICS)的概念,包括了TIA 及急性脑梗死。

TIA 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但是对其观点有不断的改变,近年来有提出将TIA 称为“症状持续短暂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 C1TS)", 在2004 年6 月第5 届世界脑卒中会议上,Easton 代表TIA 工作组向各国与会代表倡议采用新的TIA 定义,因为既往的定义将部分脑梗死包括在内。

大部分TIA 患者神经症状在I 小时内恢复,且多数症状持续不超过30 分钟,症状持续时间延长者应接受神经影像检查,检查发现有梗死者,不应再诊断为TIA。

TIA 是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由局灶性脑和视网膜缺血引起,典型的TIA 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 1 小时,且无脑梗死依据。

其诊断主要根据脑组织为短暂缺血抑或已为梗死。

有意见指出,少数患者症状持续 2 小时,若影像学检查无梗死病灶,仍可诊断为TIA 。

对TIA 患者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也需急诊检查和治疗。

但是此新的TIA 定义的提议并未纳入正式疾病分类中,对新的定义也有持不同意见者。

DWI 的改变意味着细胞水肿的发生,TIA 患者的DWI 出现异常,说明TIA 有可能已经转化为梗死。

PWI 代表局部脑血流的影像,TIA 患者PWI 异常信号可在影像学上很早出现。

有人提出卒中后30 分钟,PWI 即可显像,而此时DWI 尚无异常,表示有可逆性脑缺血损伤存在。

若TIA 症状持续在 1 小时以上,其CT 或MRI 检查显示梗死灶的可能性会增大。

因此在TIA 治疗方面,有人认为发作期治疗和急性脑梗死相同,包括可选用溶栓治疗。

有人认为持续30 分钟至 1 小时的TIA 应按卒中积极治疗,频繁发作的TIA 也应积极溶栓治疗;但是临床上约有20%的TIA 在症状完全缓解后,MRI 下可见到小的缺血性病灶,实质上已经是一次腔隙性脑梗死,如果系小血管所致,则不必考虑溶栓。

因此应在早期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于频繁发作的TIA,如考虑到大动脉狭窄或动脉一动脉性栓塞为病因,提议应选择积极介人治疗或溶栓.而对于发作较少的TIA, 1 周内仅发作1 次(30 分钟以内),如可选择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预防瘫痪的发生。

应注意的是,假设首次发作TIA 与第二次发作之间的间隔为 6 小时,但第二次以后的发作未能完全恢复,已达30 分钟以上,提示脑内可能有局部病灶超过 6 小时.倘若此时溶栓,易造成出血。

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TIA 的治疗推荐为: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药物)治疗和TIA 的外科治疗。

溶栓治疗应更谨慎的选择。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方法: 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方法: 缺血半暗带存在的概念是现代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的基础。

尽管梗死组织的中心区无法挽救,但如果血流能够重建,代谢恢复正常,则邻近的有功能障碍的组织仍可挽救。

溶栓药物使纤溶酶原转换为纤溶酶,后者可将血管内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链裂解,从而使血凝块溶解,恢复脑血流。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rtPA 治疗是目前推一被FDA 批准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方法,不过我国“九五”和“十五” 国家脑血管病攻关课题均证实尿激酶静脉溶栓有效。

3.1 静脉溶栓治疗:美国FDA 于1996 年、加拿大保健机构于1999 年批准rtPA 用干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

有报道rtPA 不仅是一个溶栓药物,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也有保护作用。

rtPA 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显示,该药比其他药物危险性更小,疗效更好。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溶栓药物加阿司匹林比单独应用溶栓药物的死亡率高。

rtPA 静脉溶栓治疗越早(如90 分钟内),可能获得的转归越好。

静脉rtPA 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是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在rtPA 组为 6.4%,在安慰剂组为0. 6%, 2003 年,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公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中列出了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 治疗的选择标准和治疗方案:rtPA 0.9mg/kg(最大剂}90mg),先静脉推注10%(约 1 分钟),其余剂量静滴(约60 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