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时期周作人的翻译思想
周作人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实践
周作人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实践作者:于小植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9期作者简介:于小植(1978—),女,吉林长春人。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于小植(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周作人是伟大的翻译家,他从20世纪初提起译笔到文革前夕最后搁笔,前后历时60余年。
周作人在翻译中追求“调和”,他提倡使用白话文,但并不将古文一棒打死,而是主张兼顾信达雅,不拘骈散。
他提倡引入域外的新鲜血液,但拒绝将外国人名或者学术名词直接放入译文中的极端做法。
周作人在翻译理论和躬身实践两个方面一直做着调和古今、融汇中西的努力,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周作人;翻译;调和古今;融汇中西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22—02周作人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调和”,在文学翻译中也一直做着兼顾古今、融汇中西方文化的努力。
1951年6月15日《翻译通报》第2卷第6期上,周作人发表了《翻译四题》,谈了“直接译与间接译”、“直译与意译”、“古文与白话”和“韵文与散文”四个问题。
在对待“古文与白话”问题的看法上体现了周作人调和白话文与古文的理想。
他认为:如果是为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须得用白话文,只是似乎缺少点雅。
虽然白话文也自行其雅,但一般不当它为雅,反以为是俗。
如果是为自己而翻译,那么雅便特别要紧,并且只有用文言才能极容易达到。
周作人提倡的翻译方法是:“利用骈散夹杂的文体,伸缩比较自由,不至于为格调所拘牵,非增减字句不能成章,而且这种文体看去也有色泽,因近雅而似达,所以易于讨好。
”[1]尽管周作人提倡使用白话文翻译,但也未将文言文体一棒打死,他委婉地表示为了实现“雅”,文言文体在翻译中也是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的。
对于诗歌,周作人也不反对把外国诗歌译成中国旧诗,他自己在翻译时将诗歌译成白话体散文,是因为他认为还没有有韵的白话这种文体,所以没法用韵文译;要是用旧诗形式译,容易译好,但对于读者是否便利,对于原文是否体裁相合,是很有问题的。
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存在”:周作人译作中的直译思想透视
一
泛的兴趣。 白2 世纪 8 年代起, 0 O 一批较为全面的 周作人研究资料开始问世。其 中如李景彬所著的 《 周作人评析》 鲁迅周作人 比较论》 舒芜的《 和《 、 周 作人概观》 陶明志的《 、 周作人论》 以及张菊香、 张铁 荣主编 的《 周作人 研究 资料》 上 、 ( 下册 ) 著述 以其 等 客观翔实 的 内容 为周 氏研究 的全面展 开起到 了催生
留下 了大批鸿 篇 巨制 。和鲁 迅 、 沫若 等 众 多新 文 郭 化运动 中成长 起来 的文坛 巨 匠一样 , 周作 人不 仅 同
之等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倡 导 者 纷 纷 发 表 文 章 , 周 氏 对 “ 直译 ” 的译 文风格 做 出 了褒贬 不一 的评述 。 由此 ,
到 四十年代 周 氏研究 达 到第 一 次 高潮 , 一 时期 的 这
满调 和 ” 的翻译 思想 、 冲淡 平 和 、 蓄 闲适 ” “ 含 的译 文 风格 , 以及 兼 “ 益智 ” “ 与 移情 ” 的翻译 价值 观 已经得
英语 、 古希 腊语 和世 界 语 辛 勤 地耕 耘 在 我 国现 当 代
作用 , 而使该领 域 进入 了真正 意 义上 的学术 探 讨 从 阶段 。然 而这些 论 述多 流 于泛 泛 而谈 , 周 氏译 论 对 与翻译实 践 的关 系 , 氏译 论 在我 国翻译 史 上 的地 周 位等议题 并没有 进行更 为深入 的剖析 。
新 旧世 纪 之交 , 随着我 国各项外 事 活动 的不 断
l2 2
荣( 9 l ) 男 , 1 一 , 浙江上虞人 , 7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 院外语系, 副教授 , 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研究。 硕
文学理论》 卜 德著、 、 立 陈广宏译 的《 一个 中国人 的 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 等。 纵观近 8 0年 的 周 氏研 究 , 氏 “ 译 意译 , 周 直 圆
翻译之道:“求真”与“务实”的交锋
翻译之道:“求真”与“务实”的交锋发布时间:2021-12-15T07:01:11.37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吕昕旻张万防[导读] 以期在翻译实践中寻得“求真”和“务实”最佳的融合度,从?更好地服务于翻译行业,促进翻译领域的健康发展。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本课题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来进一步思考和明确翻译中求真、务实的概念,重新研究翻译过程中求真与务实的关系,探讨翻译实践中求真与务实被哪些因素所影响,该如何选择和权衡求真和务实以达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并思考求真与务实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翻译之道;译者行为批评;翻译理论;求真;务实1.引言翻译,“翻”和“译”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翻”指的是语?间的转换,?“译”指的是语?转换的过程。
两者合?为?,则是?类历史发展中必要的?项内容。
据历史记载“翻译”最早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第 11章所记载的“巴别塔/通天塔”(Babel),当时?类联合起来建的?塔,希望能利用塔通往天堂,但上帝为了阻??类的计划,决定让?类说不同的语?,使?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
最终,?类计划因此失败,各散东?。
不过,也正是因为此事件诞生出了为世界上不同语?和种族之间的沟通提供帮助的 “翻译”服务。
西方国家“翻译”的出现最早来源于圣经,我国的外语翻译?作是始于东汉桓帝时期,初始是以佛教翻译起步,历史上公元148 年西域高僧安世?在洛阳翻译了我国的第?部译著《安般守意经》。
可见,?类历史上可溯最早的翻译都是以“宗教”为?的,尽管语?不属于同?语系,但?论是??的圣经,还是东?的佛教译著,都被认为是最早的翻译来源。
翻译史上最早记载的宗教翻译更偏向于忠实原文一说,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翻译活动逐渐多元化,交通枢纽的发展亦是缩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人类需要保证一定的文化交流程度,翻译工作就尤为重要,也有新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出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汤哲声 朱全定内容提要: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改译、删译与当时中国精英分子要利用小说启蒙国民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以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为主,却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小说的美学思想、艺术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清末民初翻译家的史学地位以及他们的“为我所需”、意译的观念和方式作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清末民初 小说翻译 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批被遗忘或者受到不公评价的外国小说翻译群体,他们是(按照翻译外国小说出现的先后为排列顺序):包天笑、周桂笙、陈景韩(冷血)、徐卓呆、许指严、王蕴章(西神)、李涵秋、张春帆、恽铁樵、周瘦鹃、贡少芹、张毅汉、徐枕亚、严独鹤、胡寄尘、程瞻庐、陈蝶仙、李定夷、程小青、叶小凤、李常觉、陈小蝶、朱瘦菊、陆澹安、姚民哀、许瘦蝶、吴绮缘、王钝根、顾明道、闻野鹤等等。
他们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翻译作家,并且主要活动于清末民初时期。
根据既有的文学史描述,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翻译作家素质不高,被认为翻译的随意性很强;清末民初小说的译作改译、删译之风严重,被认为不忠于原著;清末民初小说译作的原著品味也不高,被认为鲜有一流作品。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清末民初的那些小说翻译作品就成为了一堆文字垃圾,关注的人不多,更别说研究了。
问题是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作品真如文学史所描述的那样吗?如果放入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思考,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解读。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确实改译、删译之风严重,包天笑、杨紫驎合译的《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建构与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批准号:12 BZW1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茵小传》只是原著的上半部分,也就这么改译、删译了一下作为全本推了出来;苏曼殊、陈独秀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就连添带删地译成了一本十几回的故事,叫《惨世界》(报纸上连载时叫《惨社会》),改译、删译之风蔓延到当时几乎每一部译作。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语法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摘要:本文拟从周作人翻译生涯中翻译的“兴趣”,翻译与研究,小品文创作以及文艺观来探讨其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关键词:兴趣;缺席;“抗战”翻译;学者化;“受命”翻译规矩正式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00-01 一、坚持“兴趣”翻译钱理群说,“对于周作人,他也许并不否认,甚至一定程度也在积极追求译书的效果,但他更多的是出于一己的兴趣,他是以兴之所至的态度来从事译作,不可能那么严肃认真,也只愿自然、自在地过着消闲的生活。
不愿以任何外在的东西——哪怕是译书这样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活动——来束缚自己。
” 王向远说,《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中周作人说: “我们拿来当文艺看,也是颇有趣味的东西。
……” “他(《古事记》)还有自己的人情味,他的笔致都有一种润泽,不是干枯粗厉的,这使我最觉得有趣味。
” 二、注意与中国的相关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王向远说,“周作人对于《浮世澡堂》,最看重的乃是其中的“滑稽趣味”。
“……但这总可证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国人为多了。
”周作人又在《我的杂学·十六》中说:“中国在文学和生活上所缺少滑稽分子,不是健康的症候,或者这是伪道学所种下的病根欤。
” 周作人在《现代日本小说选》中讲了他不选日本自然主义的理由,在给沈雁冰的一封信中指出:“专在人间看出兽性来的自然派,中国人看了容易受病。
文字与思想——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白话观及启蒙立场
的五 四知识分子绝对不能赞同的。因为在他们 眼里 , 文和 古 白话是对立 的两极 , 根本 没有融合的可能。当然这种对立思
维的出现只是作为一种结果而达成 了一致 , 产生的原因则是
在新文学的创作 中逐步建设新兴的白话文 。 而对 于可 以借鉴 的资源, 胡适认为应该大胆借鉴《 儒林外史》《 、水浒传》 等明清
白话 小说 和 民间 的语 言 。
多种多样 的。 如茅盾持有 白话一定要 独立于文言的主张是 因 为在他看来 , 对文言要求 的放松就是复古反动 的表现。这其 实是茅盾对 当时复古运动在文学领域的表征 的一种理解 。 而“ 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周作人之所 以毫 不掩饰 自己对古
某些人的反思 , 周作人便是其中的一位 。
一
、
以文言入 白话—— 文字 与思想 的关 系
在五四时期 , 周作人 阐述 白话 和古文 的关系的文章主要
到, 就要纠正以前 的偏激观点 , 将古文也纳入 国语文学 的范围 内。在这篇文 章中, 周作人改变了在《 国语改造 的意见》 中的 小心谨慎态度 , 大胆通过将 国语定位为华语而非单纯的 白话 文的方式 给予 了在《 国语文学谈》 中仅作 为合理补充 白话文不
用 的汉语 是 国 民唯 一 的 国语 , 但是 同 地位 , 但是如何建设新兴的 白
话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当然 , 对于这一点 , 在文学革命兴 起之初胡适等人并非没有意识到 , 但在当时 , 胡适认为当务之 急应该尽一切力量去破坏 旧有文学 , 对于如何建设 白话文并 没有切实 的建议 , 因此认为大家应该在摸索 中来建设 白话文 , 仅仅提出 “ 国语的文学” “ 和 文学的国语” 这一抽象的方法 , 即
单 而出入意表地主张把古文请到 白话文 中, 成为国语 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他对五 四白话 的改造意见, 同时隐含 着他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形式国语化,内容要欧化”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形式国语化,内容要欧化”作者:纪启明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4期[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周作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五四时期令人瞩目。
周作人儿童文学的理论核心是“儿童本位论”,基于此,其儿童文学翻译强调文以移情,在翻译的过程中崇尚直译,贯彻“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提倡翻译批评和重译。
周作人所提倡的童话翻译观可总结为:“形式国语化,内容要欧化”。
[关键词]周作人;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童话;儿童文学[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4-0097-04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by Zhou Zuoren:“domestication in form while Europeanization in content”JI Qi-m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Abstract:Being a distinguished translator,Zhou Zuoren’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of dramatically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his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based upon “children-oriented theory”, by which his translations emphasize to deliver empath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advocates literal translation, implements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of names to comply with the original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advocates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retranslation. Zhou’s translation philosophy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can be summarized as “domestication in form while Europeanization in content”.Key words:Zhou Zuoren; transl 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airy tale; children’s literature一、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周作人(1885—1967),是五四时期儿童文学最热心的倡导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其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研究,实际上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时期[1]。
由翻译思潮的异同窥探翻译策略的主次-张宇
由翻译思潮的异同窥探翻译策略的主次摘要: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传统时期的几次翻译界中的思潮及现代时期的几次较大思潮,从中对比各个时期翻译所注重的策略和方向,再次,把那些后来的策略于类似的前人策略做对比,以发现都有哪些方面的改进,又是为何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后世学说的影响。
以思想为经,以人物为纬。
通过总体的分析可以得出,当语系、主流文体、文化差异较大时要同这些因素差异较小时区分开来,采取不同的首选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思潮、翻译策略、差异一.本文概述上篇为“传统篇”,即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收起划分并论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转折、发展、鼎盛四个时期,以“十大学说思想”(“文质说”,“信达雅说”,“信顺说”,“翻译创作论”,“翻译美学论”,“翻译艺术论”,“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又称“意境论”),“神似说”,“化境说”,“整体(全局)论”)为中心命题,追溯其共同的历史渊源,继承发扬、开拓传统译论思想;下篇为“现代篇”,即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时期,重点论述五四时期中西翻译思想“融合期”和翻译学科全面“建设期”。
在论述中,更多的关注新时期的新译论、新观念、新思想。
二.传统篇1.佛经翻译所带来了第一个翻译活跃期安世高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
其译笔高于同期译者,《高僧传》评之曰:“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讲求“贵本不饰”,即注重内容,而不注重文字修饰。
由此可以说,安世高是我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直译者的代表。
支谦的师傅支谶的译经思想“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审得本旨,了不加饰”(《高僧传》),主张,“弃文存质”。
支谦主张文体上意译为主,其曾有言曰,“天竺言语,与汉异音。
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
浅析周作人的翻译观
浅析周作人的翻译观作者:王晓晓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8期【摘要】现代“学者型翻译家”周作人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的首要意义才使人类开始系统论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和力量。
本文认为周作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坚持并实践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坚持“为自己翻译”、“为书翻译”与“直译”的思想。
【关键词】周作人翻译人文主义一、“为自己翻译”和“为书翻译”1944年,周作人在他的《谈翻译》一文中总结道:“正当的翻译的分数似应这样的打法,即是信五分,达三分,雅二分。
假如真是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最好用白话文,……若是想要为自己而翻译的话,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而且这还是俗受的雅,唯有用文言才能达到目的,不,极容易的可以达到目的。
这一段话从白话文与文言文在翻译上的差别将翻译区分为“为自己翻译”和“为书翻译”,若要追求“雅”,即是“为自己翻译”;追求“信”与“达”,则是“为书翻译”。
周作人认为文言译书不很费力而且容易讨好,是对于译者有利的,他将此称之曰“为自己而翻译”;针对这点,周作人提出了“为书而翻译”的革新观点,既然是要为书而翻译——把外国名著忠实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就应当使用白话文,翻译的方式最好是直译。
他认为:如果是为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须得用白话文,只是似乎总缺少点雅。
虽然白话文也自行其雅,但一般不当它为雅,反以为是俗。
如果是为自己而翻译,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并且只有用文言才能极容易地达到。
尽管五四时代提倡使用白话文翻译,但周作人看来,但也未需要将文言文体一棒打死。
他委婉地表示为了实现“雅”,文言文体在翻译中还是有点用处,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的。
在为《点滴》作的序中,周作人也将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的特点归结为两点:“直译的文体”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这一时期,周作人提倡直译的翻译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注重引进新的文法和思维方式。
反观他的译作个性化选择与审美,周作人是将个人的翻译趣味与他所追求的审美价值统一在人文精神的大框架之下。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其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旨在通过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主体的构成和姿态三个方面浅谈五四时期翻译的特点。
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翻译选材;翻译主体abstract:as a typical period,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special in the period of may 4 th .this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ra,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and the composing & attitud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 body.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period of may 4 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y 4 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main body;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中国翻译从佛经到科技著作再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案本而传”到“忠实”、“对等”再到“文化转向”,翻译标准的重心也多次演变。
无论是翻译的文本还是评判的标准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翻译的时代性也因此而得以突显。
周作人翻译思想概略
(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 河南新乡 , 500 4 30 ) [ 摘 要】 作为文学 家和翻译 家的周作人 , 其翻译生涯之久 、 翻译作品之 多 中国近现代 翻译吏上不 多见 的, 的翻译 是 他
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为中回传统译论的一部分, 代中国翻译研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引用周作人的一些翻译论述, 对当 将
二、翻译 的性质
在 14 94年周作人的《 谈翻译》 一文中, 他谈到了翻译 的两个 问题 , 他 自己的话说是 “ 用 经验 之谈 ” 一是 翻译 的 , 文字 , 二是翻译 的性质 。在 文 中, 周作 人将 翻译 的性质 也
称作 翻译 态度 , 分为了 三种 , 一是职 务 的 , 是事业 的 , 二 三 是趣 味的 。“ 职务 的翻译是完全 被 动的 , 因职 务的关 系受 命 令 而翻译 , 这种人在 日本称为通译 , 中国 旧称通事 , 过 不 从 前只重在传话 , 现在则改 为动笔 而 已” 。这 种翻译像 是 我们 现在所说 的商 务或 是 政治 方 面 的笔 译 和 口译 。“ 事
21 0 1年 7月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u n lo B i utE u aii I s tt o r a fHu e Ad l d c t l n tue O i
J l u ,20 1 1
V 1 1 N . 0. 7 O4
第1 7卷
第 4期
周 作 人 翻 译 思 想概 略
大批杰出的翻译家, 他们的翻译理论和译作给我们留下 了宝 贵的文学 财富。提到中国现代 翻译史 , 们就不得 不 我 论及周 作人 。他曾与鲁 迅一起 被 誉 为五 四文坛 上 的“ 周
一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
2019年12期总第452期ENGLISH ON CAMPUS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文/尹 央【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诗歌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歌译者,基于各自的翻译主张,译出了大量的西方诗歌作品。
根据译诗的风格,可以分为三大译诗流派:白话自由体译诗派、白话新格律体译诗派、文言古诗体译诗派。
本文将介绍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以期当代翻译工作者通过回顾当时历史,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三大流派,吸取前人之经验,在之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不偏不倚,客观真实,引进西方文化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译诗流派;白话体;文言体;文化自信【作者简介】尹央,湖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改革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进程中,中国有识之士率先向西方学习,企图引进西方人的制度、思想改变本国落魄滞后的现状,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要的一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诗歌翻译不仅对中国近代诗歌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时间兴起西学之潮流,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学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在社会掀起全面彻底的思想变革,自由、民主、改革等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而言,文学界的“五四时期”由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止。
本文“五四时期”跨度为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30年代初(文珊,王东风,2015),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均很大程度上受到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由此本文将这段时期的三大译诗流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对于当代译者而言有益的一些建议。
二、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1.白话自由体译诗派。
五四运动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白话文浪潮,激进分子更是大肆宣扬全盘废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主张破旧立新。
论周作人的直译观-最新年文档
论周作人的直译观一、直译观的形成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手法,这是鲁迅和周作人首先提出来的。
周氏兄弟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三个方面。
首先:两人都一致强调直译。
鲁迅早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就曾以“词致朴呐”、“移译亦弗失文情”、“抽意以期于信,绎辞以求其达” 之说表达了自己的直译观点,其后他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此外他还在卢那卡斯基的《文艺与批评》日文重译附记中进一步指出:“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即直译――笔者)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
”无论从当时还是今天看来,这都是翻译手法的一次重要的革新。
换句话说,正是周氏兄弟为中国翻译界在“信”上,开了风气之先;并用他们自己的翻译实践,为中国译文的忠实可信性奠定了基础。
其中关于周作人专门的文学翻译手法问题,只能从他零散的文章中去寻找。
比如1920年4月17日,周作人在《序》中写道:我以前翻译小说,很受林琴南先生的影响;1906年住东京以后,听章太炎先生的讲论,又发生多少变化,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正是那一时期的结果。
1917年在《新青年》上做文章,才用口语体,当时第一篇的翻译,是古希腊的牧歌,小序有一节说,――“什法师说,翻译如嚼饭哺人,原是不差。
真要译得好,只有不译。
若译他时,总有两件缺点:――但我说,这却正是翻译的要素。
一,不反原本,因为已经译成中国语。
如果还要同原文一样好,除非请谛阿克利多斯(Theokritos)学了中国语,自己来作。
二,不象汉文,――有声调好读的文章,因为原是外国著作。
如同汉文一般样式,那就是随意乱改的胡涂文,算不了真翻译。
虽然林译功不可没,但林琴南的翻译是用古文的意译,周作人认为文言译书不很费力而且容易讨好,是对于译者有利的,他将此称之曰“为自己而翻译” ;针对这点,周作人提出了“为书而翻译”的革新观点,既然是要为书而翻译――把外国名著忠实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就应当使用白话文,翻译的方式最好是直译。
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对我国译学史的贡献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周作人先后学过英文、古英文、日文、古日文、希腊文、古希腊文、俄文、世界语和梵文。
他一生共翻译和介绍了154位作家的326种作品,分属22个国家。
周作人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希腊文学、日本文学以及俄国和欧洲近现代文学三个方面。
希腊文学的翻译以古希腊文学作品为主,约有210万字;日本文学的翻译包括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两部分,约有170万字;俄国及欧洲近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有110万字左右。
三类合计,周作人一生翻译的总量约为490万字,所涉国籍、作者之多,翻译总量之大都是现代翻译家中少有的。
按钟叔河编辑的10卷本《周作人文类编》计算,周作人的创作共有620万字,从量化的角度考察,周作人的翻译和创作几乎是平分秋色的。
1904年,还在南京学堂求学的周作人得到了一本伦敦纽恩斯公司发行的英文插画本《天方夜谭》,他很喜欢,便翻译了其中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改名为《侠女奴》发表,这是周作人翻译生涯的开端。
1966年5月31日,《平家物语》第七卷脱稿后,周作人最终放下了译笔,他的翻译生涯前后历时六十余年,可以说文学翻译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开眼看世界”的初期,周作人的思想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因此他以介译他国作品为主;具备了自己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文学理想后,周作人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却仍有欲言却文思不至、想说却不便说的时候,这时他便用翻译“曲折地言说”;政治的原因,周作人晚年已“不便言说”,这时他再次进入了翻译的丰产期,翻译了大量日本、希腊的古典文学作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先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及其同时代的文学革命主将,立志变革陈旧的文言文,通过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吸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新思想、新词汇和精密的语法,以期创造新的文学语言,为新思想找到新的载体。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Discussed shallowly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iter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translates mutually一、引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i。
次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ii。
也没有考虑到翻译都是有一定标准的。
那么首先就来了解一下英语翻译的标准。
二、阐述英语翻译的标准1、翻译标准的含义。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理论和衡量翻译文章的好坏的尺度。
2、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所谓信是翻译的准确性能够忠实于作者的表达内容,达是翻译的通顺性,也就是说能够使用本土语言通顺的表达原文的主旨和思想,这也是翻译的一般要求,而雅是翻译的艺术性,比喻为原作的投胎转世,精神紫致和依然故我。
3、忠实和通顺。
忠实是译者把原作内容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的篡改和歪曲。
通顺是指译文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语言规范。
忠实和通顺是相辅相成的。
他们对于原作内容,风格都有全面的照顾。
例如:I am up to my neck in your bullshit(你让我倒八辈子霉),没有把它译成“你把我害得好苦”,如果这样翻译就达不到前面的效果。
翻译是具备一定标准的,但在翻译中,我们得掌握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来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这就谈到了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表达阶段。
三、直译与意译的含义1、直译的含义。
直译就是在翻译文章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内容,又得保持原文形式。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周作人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实践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 a n lo a nn u ain lAd nsr t nI siue o r a fLio igEd c t a miitai n t t o o t
V0 .6 No 1 1 2 .O Oc 0 9 t2 0
自己的作 品。 12 年 4 1 ”90 月 7日, 周作人在他 的译文集《 点滴》 好用 白话文译去” 这是有关翻译文体的问题 。 。 作者早期译 品 ,
由此 尝到甜头 , 以特别声 明“ 所 并非信 口开 的序中说 , 的这 几篇译作有“ 件特 别的地方 ”其 中第 一件 都 用简约 的文言 , 他 两 , 河, 乃是我 自己从经验上得来 的结果 ” 。到 了五四新文学运 动 便 是“ 直译的文体” 。 白话取 代了文言 , 只好用 白话 来翻译 了。周作人后来 就 12 9 5年 6月 1 周作人 为其 译文集 《 21 3, 陀螺 》 的序文 以后 , 写 “ 则信达最 为重 要 , 自然最好用 白 中, 十分精辟 地 阐述 和总结 了有关 “ 直译 ” 的理论 , 并指 明 了 也说 :假如真是为 书而 翻译 ,
的汉文 ,便都无妨 碍……我们Leabharlann 一九零 九年译 出 《 域外 小说
11 9 8年 1 1月 8日, 周作人在答 复张焘朋 的《 学改 良与 集》 文 二卷 , 其方法即是如此” 。这里所说 的乃是他本人所用 的方
孔教》 , 明了他的直译方法是最为正 当的方 法。“ 时 说 至于 ‘ 融 法 , 同鲁迅颇有些不 同。鲁迅后 来大搞“ 硬译” 而周 作人则强 , 化’ 之说 , 大约是将 它改作 中国事情 的意思 , 改作 以后便 不 调“ 但 真翻译 ” 。从这时候起 , 二人 翻译方法 的差异 已经可 以初见 是译本 ; 如非改作 , 则风气 习惯 , 如何 ‘ 重新铸过 ’ ?我以为此后 端倪 。但周作人 只是译 笔灵 活 , 并不 改动原意 , 而且 文笔古朴 译本 , ……要使中 国文 中有 容得别 国文的度量 , ……又 当竭力 有致 , 与鲁迅 则无异 。 后来胡适在《 五十年来 中国之文 学》 一文 保存原作 的 ‘ 风气 习惯 , 言条理 ’ 语 。最好 足逐字译 , 不得 已也 中称 颂《 域外小说 集》 译笔 的文 章好 , 了《 就举 安乐王子 》 的译 应逐句译 , 宁可 ‘ 中不像中 , 西不像西 ’不必改头换 面。譬如六 文为例 , , 而这 一篇正是周作人 翻译 的。 朝 至唐所译 释教经论文体 , 都与非 释教经纶不 同 : 便是 因为翻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四时期周作人的翻译思想
杜鹃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经过西方文化的洗礼,经历过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最终走上了翻译生涯,将近半生的时间与精力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翻译事业。
周作人一生著译约一千五百万字,翻译约占去一半。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像他那样兼事著译并取得如此成就的怕是屈指可数。
如果说周作人作为文学家与思想家的地位是在五四运动中才开始得到认可的话,那么他作为翻译家的声名则成于更早时期。
周作人正式从事文学翻译可追溯到1904年,译作有《侠女奴》、《玉虫缘》、《荒矶》、《天鶓儿》。
其中《侠女奴》译文序基本上反映了他早期激进的翻译思想,借用异域文学作品中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国人的热情,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争取民族独立与个性解放。
鸦片战争后的科技翻译和晚清小说翻译,基本目的大都在于启蒙、新民和新政,于此相比之下,周作人的翻译思想则多出了某种超越成分,他提出了“学以移情”的观点,此观点的提出已经超越了上一代翻译家,它在我国整个翻译史上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翻译文体逐渐丰富,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
周作人早期的翻译可划分为古文与白话两类译文,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周作人也意识到古文译书会行之不远,他毫不迟疑地弃而舍之,成为白话文坛和译坛的开拓者。
周作人最初成熟的白话文学作品也应该说是他翻译的《童子Lin之奇迹》、《皇帝之公园》、《酋长》、《卖火柴的女儿》等,伴随着翻译艺术的进步,他的白话写作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鸦片战争以来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逐渐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在品尝了巨大的耻辱之后对民族压迫的话题分外敏。
继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运动的发生,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得到了五四时期翻译界的热切关注。
回顾周作人早期的译事活动,我们认为他应该是译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第一人。
他曾与鲁迅合译《域外小说集》,翻译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
五四时期这方面的翻译更多,译有波兰、南非、新希腊、犹太、保加利亚、芬兰等弱小民族的作品。
周作人对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十分推崇,曾译过他的《炭画》、《乐人扬珂》、《天使》、《灯台守》、《酋长》等。
在这一时期,周
作人译出的“被损害民族的文学”有关的作家及作品共26人约60余篇(部)。
由此可见,周作人不仅是介绍欧洲弱小或被压迫民族文学的第一人,而且在整个“被损害民族的文学”译介活动中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
五四时期,我国出版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规模影响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其中俄国作品为当时外国作品翻译之首。
当时从事俄国文学翻译的译家有八十多人,周作人排名第四(译11种)。
此时外国文学翻译有了明确的目的性,都从“足救时弊”,改造社会、创造新文学的目的出发,来开展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的活动。
周作人认为,译介外国文学之目的在于“扩大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人的文学》) 。
”“以前选译几篇小说,派别并非一流。
因为我的意思,是既愿供读者的随便阅览,又愿积小成多,略作研究外国现代文学的资料,所以译了人生观绝不相同的梭罗古勃与库普林,又译了对于女子解放问题与伊孛生不同的斯忒林培格(《点滴》) 。
”
五四前后,既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一个转折点。
五四以前的中国翻译界,一方面非常重视,大力提倡或从事日本书籍的翻译,而另一方面又普遍认为日本的文化,文学比不上西方,因此翻译日本书籍只是一个方便的捷径,而不是最根本的目的。
而这种情况,在五四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18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作了一场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
这篇演讲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20年的文学发展情况。
其中重点提到了"写实主义"的提倡者坪内逍遥及其文学理论着作《小说神髓》,"人生的艺术派"二叶亭四迷及其《浮云》,以尾崎红叶,幸田露伴为代表的"砚友社"的"艺术的艺术派"的文学,北村透谷的"主情的","理想的"文学,国木田独步等人的自然主义文学,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与森鸥外的"遣兴文学",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的"享乐主义"的文学,白桦派的理想主义文学,等等。
这篇演讲发表后,对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特别是翻译选题所起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重要的是,周作人的演讲开了中国研究日本文学的风气之先。
五四以后,不少文学家,翻译家,都对日本文学做了认真的研究,至少是对所译的作家作品做了研究。
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式,是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又一特点。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林纾、陈家麟和陈大镫为代表的老一代翻译家。
二是以鲁迅、周作人、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茅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和翻译家,他们成为这一时期翻译的主力军。
周作人是主张直译而见诸于文字的第一人。
1920 年,周作人在《点滴》中这样说:“我以为此后译本,应当竭力保存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逐字译,不得已也可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但我毫无才力,所以成绩不良,至于方法,却是最为适
当。
”“逐字译”和“逐句译”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译。
但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即死译。
他的直译这一主张始终如一地贯彻于那时的翻译作品之中。
周作人在《空大鼓》译文序中也申明:“不像汉语,——有声调好读的文章,因为原是外国著作,如果通汉语一般模式,就是随便乱改的糊涂文,算不了真翻译。
”译者面对的毕竟是外国的东西,假如鲁迅所说的对“洋鬼子”一味地“削鼻削眼”,也就失去翻译的部分意义了。
然而他们也并未把直译、意译对立起来,他们也赞成一定程度上的意译或至少兼用意译。
周氏兄弟提出的"直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周氏兄弟的这些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以日文的翻译实践为基础的,因此对日本文学的翻译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而且,他们在五四时期翻译并发表的日本小说,剧作和理论着作,都体现了这些理论主张,对日本文学翻译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鲁迅的《一个青年的梦》还有他们《现代日本小说集》的书名结集出版。
作为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现代日本小说的选集,它对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
也象征着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的完成和崭新的时代的到来。
长期以来,周作人,鲁迅提出的"直译"法,作为在日本文学翻译中被绝大多数译者普遍遵守的一种翻译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我国新文学运动的拓荒时代,以及从翻译事业的发展史来看,不管别人如何褒贬,周作人始终坚持走自己热爱的翻译道路,他的文学生涯以翻译始,又以翻译终,翻译了多部作品,翻译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繁荣我国翻译事业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是永远都无法抹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