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
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
2.正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19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及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计划,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矛盾被空前激化,一大波原本热衷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工人运动也在许多国家再次高涨起来。
1917年,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灭亡,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这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也让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和备受压迫的民族看到了新的希望。
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可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人民迅速觉醒,意识到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俄国可以实现,在中国也必然可以成功。
中国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探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内忧外患。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919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发起新文化运动。
[2]以磅礴的气势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启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主觉悟,为各种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翻译典籍,创办报刊杂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翻译一些西方典籍,但是相关机构大多由外国传教士主持操纵。
1899年4月,广学会的《万国公报》登载了由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华人蔡尔康所撰的《大同学》,文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
尽管当时传教士介绍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诱导人们相信要依靠宗教的力量才能清除社会的弊端,言辞之中对社会主义多有诋毁,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也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使得一部分人注意到了社会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者:王琦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价值,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启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要有合适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国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1、国际环境(1)一战使资本主义矛盾凸显。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逐渐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新型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发展步伐,要求对领土重新进行划分,由此导致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波及范围广,伤亡惨重,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一战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暴露出来,促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打破中国“闭关锁国”之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向外国进行学习,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加之一战的失败,促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的新路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新的道路。
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俄国工人群众成功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俄国革命的成功是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为许多身处水深火热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
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中国向西方学习屡次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知识分子推翻旧制度实现国家独立带来一条全新的道路。
十月革命成功前的俄国与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这使得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人意识到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俄国可以实现,在中国必然也可以成功,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抛弃向西方学习的改造方案,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因及条件

l
_
பைடு நூலகம்
蒙运动 ,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 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 命 以后 , 中国仍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 这种局面使很多 中
国人产 生 了苦 闷彷 徨 、 世嫉 俗 的情绪 。 着西 方 民主 愤 随
中国传统文化 的大同理学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 主 义和各 种 社会 主义 思潮 的纷 至 沓来 ,中 国的先 进 知 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 ,而中国先进分子 的传统文 识分 子首 先 举 起 民主 与科 学 的旗 帜 ,掀 起 了思想 解放 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 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 中 的思潮。这场被称为启蒙运动 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 是 95 月《 ( 新青年》 的创 ) 国广泛传播 的思想源流。 五四前后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志 , 11 年 9 青年杂志》后改为《
‘
锯 22 鼻‘0 。 12
一
55 —
CANGS ANG
同年 l 月 , 2 在李 大钊 的倡导 下 , 又公 开成 立 了“ 北京 大
I
。 陈独秀于 12 90年 5 月组 三 社会基础 i j | l 学社会主义研究会” 在上海 , 嚣 I i l √
织 了 “ 克思 主 义 研 究 会 ” 成 员 先 后 有 李 汉 俊 、 望 马 , 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论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打开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和早期形态。
回顾和反思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今天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分期,至今未有统一认识。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依据是:一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如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如马军武、朱执信,还有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如刘师培,以及海外的留学生,都曾在这一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上限,应该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之所以这样认为的依据是:虽然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已经通过翻译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引进、介绍和传入中国,比如朱执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等,但这期间对马克思主义提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涉及历史分期、队伍组成、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特点等方面。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国情及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一开始就带有中国化的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出思想上的创新性,这个特色也恰恰符合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即实践唯物主义,而不带有教条主义的僵化特征。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作者张小平,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73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论析张 小 平①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0页。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共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共的成立pre稿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1、传播背景以五四为界,“早期译介阶段”和“广泛传播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
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
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
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及其启示作者:刘鹏成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
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先进分子的前身)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留下了许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传播历程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的简要介绍与中国人相见,依靠知识分子中文化程度较高者进行研读及传播,这些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的。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在本文中,这段时期是指从1899年2月开始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报纸杂志简介和部分学者开始解读和研究的阶段。
1899年2月《万国公报》最早把马克思及他的《资本论》、安民新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介绍到中国来。
1900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中较激进的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人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杂志。
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即第一国际)。
”“麦克司(马克思)总理全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欧,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中国踏上了百年的屈辱之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勇于担当,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被引入中国,开始了在国内的传播。
起初国人接触的马克思主义是由日本中转翻译而来的,其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充当了先锋,但这些知识一些零星的介绍。
在20世纪初的中国,马克思自一进入国人的视野,就受到了各民主党派等的同情,持各种政见的先进分子都同情甚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不断地壮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道路,维新巨擘梁启超就是第一个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
其中还包括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和一些社会党都对马克思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一些贡献。
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传播的先锋。
而当时的印刷传媒在国内的发展为马克思在国内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载体。
正是通过阅读了这些刊载在印刷传媒上的新思潮,先进的知识分子才接触到了这一伟大的思想,知晓并对此产生了兴趣,这也是近代各种思潮能够在国内登场后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基础。
在当时的刊物中,介绍马克思主义水平较高的当属《民报》,这些都激发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而随着国内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引导下开始在工人阶级中传播,资产阶级引导的辛亥革命等运动的失败,启迪了人民冲破封建专制思想,掀起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高潮,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了障碍。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正在探寻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和方向,列宁引导的第三国际创立后极其重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具有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媒介大众化的特点。
很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力图探寻一条救国存亡的新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工人运动带来了理论指导,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力求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这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在中国真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只有少数的留学生和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影响很有限。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人们开始广泛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起来。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研究通过了革命分两步走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1.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华的铁蹄逐渐深入,中国人民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反帝反封建已经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尤为突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革命、救亡图存的历史。
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到孙中山、黄兴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没能找到一条根本上解决中国革命形势的有效途径。
早期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

早期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作者:张鹏飞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7期摘要: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开始传播,成为我国工人阶级进行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并指导我国人民历经种种磨砺,战胜重重困难,最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我国得到传播,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深受我国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特别是海外的一些留学生,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一个契机。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我国的,及其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早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意义;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41-03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它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它自从进入我国以来,就成了我国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既是我国积极响应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号召的结果,又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
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它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西方的许多国家先后进行了两次的工业革命,特别是欧洲国家,如英法等国,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国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这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日渐增强,逐渐向世界强国转变。
同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两大社会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频发,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不仅结合了众多学科的优秀成果,而且为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学说。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提出标志着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论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促进了中国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和海外留学生的传播。
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梁启超、鲁迅等,通过翻译介绍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
一批赴日本、欧洲等地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将马克思主义带回国内,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倡导这一理论。
他们认为,只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才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之路。
这一时期的思想碰撞和启蒙,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将更详细地探讨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情况。
2. 正文2.1 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中国留学生和归国留学生的介绍和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增多,他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留学生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留日学生,他们受到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将这一思想带回中国。
在近代,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这一新思潮。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2020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极端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调和矛盾,使那些原本热衷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完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值此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正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纷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民族解放道路。
国内,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各阶级爱国人士做了各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是民众心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为了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批判封建主义的糟粕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从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爱国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一)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1899年,由当时的上海教会组织创办的刊物《万国公报》上刊登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文章《大同学》,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在中国的首次出现。
其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引起学界关注,并由此开始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
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在《新民丛报》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相关事迹和理论。
“五四”运动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
其后,学者们开始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各种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产生的一种具有革命性质的社会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前途。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也被引入了中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中,既受到了积极影响,也受到了消极影响,这一过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进行接纳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现实社会变革需要的思想资源进行选取和应用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重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各种思潮也随之兴起。
这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纷纷走向国外,接触西方思想,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海外留学生和华侨,他们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将其带回国内传播。
这些留学生中有的成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倡导者和传播者。
1903年,陈独秀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回国后,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07年,他发表《导言》一文,首次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
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初,中国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得到了一些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倡导。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接受与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革命责任,唤起了广大工人群众的觉醒和反抗精神,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经验作者:张伟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和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提供了重要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言19世纪末,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名字及观点开始在国内报纸期刊中出现,但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只作为众多西方学说中的一种被介绍到中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才真正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端,并由此开始引发了一场广泛、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在与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1]。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始传播,始于“西学东渐”。
自1899年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一些留学人员最先了解先进文化,研究《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尽管仅是接触性的,但不可否认,这一批知识分子是介绍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先行者。
中国国土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名字与著作是英国人李提摩太与中国人胡治谷委托广学会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
一曰马克思。
一曰恩格思即恩格斯。
并称他们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主义派的首领。
”[2]1899年2月,《万国公报》第121期刊载《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也提及马克思,这是迄今所知中文报刊对马克思的最早介绍。
这种提出,是作为基督教救世教义的一种宣传来麻痹和改造中国人。
在这一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虽然具有历史偶然性,但是国人还是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开始解放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
王云龙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0)015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途径主要是西欧、日本和苏俄.清朝晚期出使西欧的外交官,在笔记中记载关于西欧当时社会主义的运动情况,但极少有人关注,影响甚微.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了一些马克思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
【总页数】3页(P119-120,123)
【作者】王云龙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史学家缺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以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为中心 [J], 梁志平
2."七W"传播模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新方法r——研读《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J], 徐立波
3.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景\r——《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出版感言 [J], 肖甡
4.系统整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献的学术价值——兼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1920—1927)》 [J], 张艳国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及启示 [J], 毕春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主动性、必然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须始终慎重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
标签: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特点;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和价值观取向都是切实符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特点及启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来到中国,就面临着不断与其它社会思想潮流作斗争的现实困境。
庆幸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普遍性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些西方社会理论来到了中国。
不同的理论为扩大其影响而相互争论。
要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研究具体问题,还需要形成共识的先进理论。
只有这样一种理论才能指导人民的行动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共同解决问题。
李大钊认为能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1]。
因此,为了解决近代中國的问题,我们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武器,从而使社会大众的行动能够一体化。
虽然各种理论之间的辩论进程特别激烈,但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凭借其科学性,使其影响日益增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首先是由中国当时中国的革命现实需要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决定的。
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及他们与封建军阀的勾结所造成的危机,中国人所寻求的新思想是中国为最终战胜对中国的侵略而必须采用的新理论[2]。
早期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

早期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三个主要途径:传教士、留学生和书籍。
传教士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许多基督教传教士从欧洲和美国来到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这些传教士中有些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播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群众。
传教士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宣讲、写作、教育等方式,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使他们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书籍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印刷术的引入,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
这些著作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马克思主义者的作品,以及其他欧美马克思主义者的作品。
这些书籍通过印刷、发行等途径流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群众之手,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多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教士、留学生和书籍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
这些途径的传播方式各具特色,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并广泛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群众,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摘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十月革命向他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他们提出既然中国与俄国在国情上有许多相同,那么革命可以在俄国取得胜利,就没有理由在中国不能成功!成功的秘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改造社会。
近代中国的这段真理追求的曲折艰难之旅足以说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寻找救亡图存思想利器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最终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新纪元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相当有影响的思想潮流。
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
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期间,李大钊还在《新潮》《少年中国》《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西学东渐"先进分子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和方案的大背景下得以实现的,却是零星的片段式的介绍。
不同派别人物借助于印刷传媒的快速发展,积极译介马克思主义,但囿于阶级立场、理论水平等限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郑重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究竟何时传入中国,又是如何“传播”的,厘清这段史实,有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一、在“西学东渐”寻求救国方案过程中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840年鸦片战争让中国踏上了百余年的屈辱之路,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国家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
当此之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勇于担当,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被引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诞生二十多年后,清朝“外交官们”在出使西洋的游记中留下了对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感性认识,国内也开始有了零星的介绍。
一是19世纪70年代香港的《华字日报》、《中华新报》等几家报纸就曾刊登过巴黎公社的有关情况;二是江南制造局编印的《西国近世汇编》,是中国人了解西方的一个重要窗口,“欧罗巴司”(社会主义)、“廓密尼士”或“康密尼”(共产主义)等新鲜词汇,经常出现在“汇编”中。
[1](P78)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才正式传入中国,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开始出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有关著作和思想的片段。
那时,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恩格斯译为“恩格思”。
而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等。
把马克思所领导的第一国际称为“万国工人总会”。
[2](P4)这表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有所接触。
关于马克思及其学说究竟何时开始传入中国?学界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1898年。
1898年夏,上海广学会出版了胡怡谷根据英国人克卡朴撰写的《社会主义史》而翻译的《泰西民法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讲解欧洲各国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学说。
[3](P53-54)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1899年。
1899年2至5月上海广学会办的《万国公报》第121至124册登载了根据英国社会哲学家基德所著《社会进化》一书改编的《大同学》,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文。
尽管该书鼓吹基督教救世,但却提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
在论及工人运动、工人罢工时说:“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
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
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必将尽入其手。
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
何也?穷黎既至其时,实已计无复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权,用以安民而救世。
”[4]与此同时,该文还介绍了恩格斯的情况。
不过,李提摩太等人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看作“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其特点是“主于资本者”。
[5]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与认识是很肤浅的。
然而,不管怎样,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末已来到了中国,并即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二、中国先进分子初步的零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正式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经由日本中转的,属于翻译性介绍,中国先进分子充当了先锋。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
一些在日留学的先进分子不同程度地受此影响,开始翻译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中国留日学生最早创办的刊物《译书汇编》于1900年12月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创刊号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的中译文,第2、3、6、8期连载。
文中写道:“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
”“麦克司总理全体。
”该文还做了进一步阐释:“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平等,而为雇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谓之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
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湖南留日学生赵必振译、幸德秋水著《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主张;1903年又出版了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著作及其学说的主要内容。
1903年8月,浙江留日学生主办的《浙江潮》第6期发表了《最近三世纪大势变迁史》,预言:“吾视十九世纪之末,二十世纪之初纯乎社会主义之世界矣”。
[6]同年10月,第8期发表署名“大我”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认为“社会主义者,将以增人间祉而消除其厄难也,普及之卫生术、治疗术也”。
“今社会主义之披靡欧美,如雷奔电掣山摧海啸之奇观者,非共产主义与极端民主主义乎?是故白人之输入品未可漫不介意者。
”[7]这篇文章是由中国人自己撰写介绍社会主义,并且最早给社会主义很高评价的作品,对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江苏》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介绍。
这些译著的刊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燎原之星火。
三、各派别人物同情马克思主义并扩大了影响范围。
在20世纪初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一旦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必然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8](P293),持各种政见的先进分子同情甚至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包括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
维新巨搫梁启超就是第一个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
1902年10月2日,他在自己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干涉与放任》一文。
文章指出:由于近世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放任,导致“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因而有“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故而“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9]。
16日又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指出:“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10]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拉斯》一文中写道:“麦喀士(社会主义之鼻祖,德国人,著书甚多)之学理,实为变私财以作公财之一阶梯而颂扬之。
”[11]这是中国人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最早介绍与评议。
[12]此后,梁启超相继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也有意识无意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
1912年10月在中国社会党总部曾作“社会主义的派别及其方法”的长篇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德国麦克司所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
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
”[13]1903年2月16日,马君武在《译书汇编》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一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认为“马客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
马氏尝谓,阶级斗争为历史之钥”。
该文附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目录,列举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5本书,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
[14]稍后,他又写了《圣西门之生活及其学说》、《佛礼儿学说》两篇文章,介绍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指出:傅立叶的社会理想“窒碍甚多”,“不可实行”。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朱执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说:“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15]。
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第二、三、五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等文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史和简单的传记,简单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
父为辩护士,驾于教宗。
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
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酒。
……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娟及尔相友善。
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
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探研有得。
既交马尔克,学益进。
马尔克既去法,婿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
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请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
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
”[16](P10-11)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最早的中译本。
在介绍《共产党宣言》时指出:“凡共产主义学者,……。
公言其去社会上一切不平组织而更新之之行为,则其目的,自不久达。
于是压制吾辈、轻侮吾辈之众,将于吾侪之勇进焉龚伏。
于是世界为平民的,而乐恺之声,乃将达于渊泉。
噫来!世界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
”[16](P12)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比较,明确表示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推崇,指出:“顾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
”[16](P55)在介绍阶级斗争时,朱执信指出:“马尔克之意,以为阶级争斗,自历史来,其胜若败必有所基。
……故其宣言曰:‘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谓史者,何一非阶级争斗之陈迹。
’”[16](P11)他还初步介绍了《资本论》,指出马克思“在学理上之论议尤为世所宗者,则《资本史》及《资本论》也。
马尔克以为:资本家者,掠夺者也。
其行,盗贼也。
其所得者,一九于浚削劳动者以自肥尔”,并说“马尔克此论,为社会学者所共鲁,至今不衰”。
[16](P16-17)但这时他们尚未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在20世纪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还有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
1907年8月,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翻译马恩论著,并在东京创办了《天义报》。
该刊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同时,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等也进行了正面的介绍。
1907年12月30日该报第13、14期刊登了震述的《经济革命与女子革命》一文,文中以附录的形式摘译《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对资本主义婚姻制度批判的一些段落。
1908年该报第15期发表了民鸣翻译的恩格斯1888年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序言。
第16—19期合刊中,又登载民鸣据日文版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译文,这也是中国报刊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的一章全部译出。
江亢虎领导的中国社会党也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一些介绍。
四、印刷传媒成为马克思主义扩大传播范围的重要载体。
前文中所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各种情况,其先锋无疑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载体以印刷传媒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