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8a8f1f5f0e7cd1842536a1.png)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美国
120 100 80 60 40 20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两条 一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 (Pw/Pc)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性质:
①不相交。 ②越偏离原点,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③斜率为负。 ④凸向原点。
如何保证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①补偿原则:一国贸易中的受益方在完全补偿了受损方后仍较贸易
之前有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②限制性假设: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
注意:国际贸易的开展会改 变国内的真实收入分配,如 果国内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改 变,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 的噢!这样我们就不能运用 无差异曲线来分析问题了, 怎么办呢?
从A到B,每多生产20单位的X,所需放弃的Y的数 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 要素供给不同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一国家内部生产可能性 生产技术不同 曲线也在不断发生移动
3、边际转换率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的Y的数量。 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趋势:递增 原因:成本递增
前述标准模型中比较优势来源于:
两国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进而导 致商品存在国际价格差异。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即偏好不同,此时仍可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f3e0b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7.png)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25297ea19e8b8f67c1cb9d0.png)
• 具体内容见P56-57 • 通过分工与 贸易,每国都可消费生产可 贸易, 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 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即突破了贸 易前PPF对消费的约束 对消费的约束, 易前PPF对消费的约束,获得更大的福 利。 • 3。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就是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相对 价格。 注意 注意: 价格。(注意:需求状况会影响价格的确 定和利益的分配) 定和利益的分配)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从机会成本不变到机会成本递 增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三种情况 机会成本不变( 形状?) • 1。机会成本不变(PPF or PPC形状?) 机会成本不变 形状 • 2。机会成本递增 。 • 3。机会成本递减(PPF形状?) 形状?) 。机会成本递减( 形状
•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机会成本不变的
• 1。A、B两国分别在 和Y的生产上具有 。 、 两国分别在 两国分别在X和 的生产上具有 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 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分别作出两国的 PPF。 。 • 2。边际转换率(MRTxy): 每多生产一单 。边际转换率( 而少生产的Y数量 位X而少生产的 数量。也是 的边际成 而少生产的 数量。也是X的边际成 其大小用PPF上点的斜率表示。 上点的斜率表示。 本。其大小用 上点的斜率表示
七、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
• 1。贸易所得分为 贸易所得分为: 贸易所得分为 交易所得:生产组合不变,单纯由于 (1)交易所得 交易所得 贸易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利益 (2)分工所得 分工所得:完全由分工带来的利益。 分工所得 (P59) 2.一般不作区分,直接分析总的贸易所得
八、两国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封闭条件下的总体均衡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88a75b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c.png)
4
r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 品所投
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 对的概念, 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5
0
图3-2
kx=Kx/Lx
kx>ky
乂是资本密 心 集型产品
,, ¥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
I
6
6三)模型基本假设
• (1)两种生产要素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作 出重 要贡献。这些学者包括杰罗斯拉夫•凡耐克,罗纳德•琼 斯,沃夫冈 •斯托尔珀,罗勃津斯基,瓦西里•里昂惕夫,杰格 迪西■巴格沃蒂 等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卜0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进口
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
钢铁
& 。1。0 V
大米
)
2.局部均衡分析
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A)中国大米市场 (6)国际大米市场
(0美国大米市场
16
(2)贸易条件:
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口。)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 际市场价格(口^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 (Terms 01 简称丁0丁),表示为 (丁0丁)= Px/Pm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 品
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贸易条 件改 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3)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0
0.
0
• (4)贸易对本国出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5)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
出口大米所产生的利益变动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c1f4a469eae009591becb4.png)
2 提供曲线
(3)贸易均衡及贸易条件的决定
2 提供曲线
(4)提供曲线的弹性 ❖ 进口需求弹性 ε=OR/OS (>1 =1 <1) ❖ 出口供给弹性
e=SR/OS = ε-1 ❖ 提供曲线弹性
η=ε/(ε-1)=(e+1)/e
作业
• 1名词解释: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 • 2阐述国际贸易标准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
收入贸易条件 Ti=PX×QX/PM
单要素贸易条件 TS=(PX/PM)×ZX
双要素贸易条件
TD=(PX/PM)×(ZX/ZM)×100
2 提供曲线
(1)概念:在所有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进口某 一商品的数量和愿意出口另一商品的数量的组合轨迹
(2)提供曲线的推导
2 提供曲线
(2)提供曲线的推导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模型的区别
(1)从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转向相对价 格的比较优势
(2)从机会成本不变转为机会成本增加 (3)福利水平的提高体现在社会无差异
曲线上 (4)国际分工不完全化
2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 社会无差异曲线
4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
5标准贸易模型的图形分析
6 两国生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偏好不同的国际贸易
7 贸易利益的分解
二、国际贸易均衡
1局部均衡 2一般均衡
1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2 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1 贸易条件 2 提供曲线
1贸易条件
商品贸易条件 T贸易模型 二、国际贸易均衡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一、标准贸易模型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 的区别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26177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00.png)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服务贸易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于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意义。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在传统货物贸易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
传统的货物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反,生产和进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大”的产品。
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服务贸易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各国在服务生产上的相对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模式。
例如,某些国家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因此在金融服务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在旅游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景观,从而在旅游服务出口上更具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对于服务贸易而言,要素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还包括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新的要素。
比如,在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拥有丰富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国家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大量出口相关服务。
然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使得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特点,使得服务贸易的成本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模式与货物贸易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现象,一些新的理论应运而生。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服务贸易中,一些大型的跨国服务企业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7dbd40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d.png)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062480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6.png)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即两国生产函数一样, 排除生产技术不同造成相对价格不同,而且假定不存 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旳情况。
(6)生产规模酬劳不变 (7)两国旳消费偏好相同:两国无差别曲线旳形 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旳。 (8)完全竞争旳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商品价格 等于商品生产成本 (9)无运送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旳 障碍。
各国分别会多生产“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旳 产品,少生产“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旳产品
但是,是不完全分工。
3.对消费旳影响 钢铁 P1=1 S
P0=0.5
大米 能够在国际相对价格线上旳任何一点进行消费。但各国详 细消费多少,取决于一国旳社会无差别曲线旳偏向和水平。 在最终消费点上,不一定两种产品旳消费量都增长,也有 可能一种增长而另一种降低,详细取决于相对价格变动旳幅 度和社会旳偏好.(图3.1:中国消费40吨大米,50吨钢铁;美国:50吨大米,40吨钢铁)
附录二:显示性比较优势 衡量一国在某类商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指数
X ij / X ij
RCAij
i
X ij /
X ij
j
ij
假如RCAij值不小于1(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旳出口 比重不小于在世界旳出口比重)表达该国家在此种产 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反之,若该指数不不小于1则表达该产品没有显示比 较优势,或有显示比较劣势。
1.对产品价格旳影响
对出口国:出口A商品会使国内A商品价格↑ 进口B商品会使国内B商品价格↓
从而使国内A商品旳相对价格(PA/PB)↑
对进口国:恰好相反
均衡:当两国A商品旳相对价格恰好相等为止 这一相对价格也就是“国际市场相对价格”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e1c4c6d8d0d233d4b14e69a5.png)
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 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供给曲线以上、实际接受价格线以下 的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4、图示
图形的特点: 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 加,其边际产品 将不断下降。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P 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
产,而不能用于其它部门和产品的生产的 生产要素。
(二)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三)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两部门:小麦、布 2、两部门生产投入三种要素:劳动、资 本和土地。其中,资本是布部门的特定要 素,土地是小麦部门的特定要素,劳动是 共有要素。 3、劳动在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充分就业。
wyPyMLP Y , ryPyMKPY
※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 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 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 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 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充分就业 L Lx Ly
(四)模型解析
左图是一个 上端开口的埃基 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 劳动总量 ,其它 两边分别表示X、 Y部门中的劳动 价格或报酬。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模型 《国际服务贸易》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模型 《国际服务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8e8b48f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6.png)
第一节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及相关模型
一、国际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其含义
RCA定义:一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占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 出口的比率对于该经济体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率之比。
在n(j=1-n)个经济体,m(i=1-n)种出口商品或服务中,一经济体 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表示为:
m
RCAij
X ij
n
X ij
X ij
i 1 nm
100
X ij
j1
j1 i1
第一节
二、迪尔道夫模型
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互补性
(1)封闭状态下:无商品和服务贸易发生
(2)自由贸易状态下:商品和服务都实现自由贸易
(3)半封闭状态下:只有商品可以自由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商品贸易和作为商品贸易副产品的服务贸易是有效的。
第六节
三、国际服务外包的衡量 服务外包总体测度 分行业服务外包测度
OSSi
j
产业i的服务j投入 产业i的全部非能源投入
服务j的进口
服务j的国内产出+服务j的进口-服务j的出口
上式中的 产业i的服务j投入 产业i的全部非能源投入
的计算,可以采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该分数的
分母除了非能源物质性投入外,还包括9大类服务部门:电信;金融;机
第一节
三、伯格斯模型
伯格斯运用修正过的H-O模型,探讨了服务贸易、服务技术出口问题。 该模型说明了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技术差异如何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决定服 务贸易的格局。 根据伯格斯模型,一个厂商是选择合约经营还是选择自身进行服务取决 于服务的市场价格与要素价格孰高孰低。如果服务价格相对地超出工资 和租金越高,生产厂商就越少依赖服务部门,但用于服务的支出将因要 素间替代程度的不同而升降。如果技术或政策壁垒阻碍服务贸易,那么 提供服务的技术差别将成为一国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e0321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c.png)
投入两种生产要素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X
O
T
U
E
由于要素边际替代率递减,使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故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
其斜率就是E点的斜率,即E点的边际机会成本。国内均衡时等于国内价格比率
国内均衡时最佳的产量组合与消费组合
X0
Y0
Y I2 B PB YB EB A EA YA I1 PA O XB B’ XA A’ X
图3-4 贸易前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进而导致相对供给的差异。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
因此,A国在X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
X
A
A’
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比B国更偏向于X坐标轴,B国更偏向于Y坐标轴。即资本相对丰裕的B国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更偏向资 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裕的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图3-5 A、B两国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正好相反。两国的均衡点分别下移(上移)到E’A、E’B。E’A与EA相比,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减少,同理,B国Y的产量增加,X的产量减少。两国的消费组合CA、CB点,对应的无差异曲线为I’1、 I’2,两国福利提高。
U0
U
C
贸易后,该国消费者可以按国际市场价格T1消费产品,相当于预算约束发生了变化。无差异曲线外移至U1。消费组合移动到C。U1的位置高于U0,故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满足,福利改善。
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41d1f40eb52acfc789ebc920.png)
• 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的内容:
• 解释贸易的产生: 为什么会有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有无好处?
•贸易基础:贸易所得 •贸易模式:进出口形态
•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进出口形态?
• 古典贸易理论。
1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产生于较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前; •流行于欧洲; •有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之分。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绝对优势:贸易的 产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相对优势:贸易的产 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诠释。
17
1)亚当·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评:
财富的标志和源泉
财富的标志 财富的源泉
•不是金银货币的多 •不产生于流通领域,而是产生于生产领域。 少,而是 这些金银 货币所能购买的商 •一国只有通过扩大生产,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品数量。 •生产扩大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和专 业化的不断深化。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是有害 的,会导致国家间的报复。
•主张严禁金银货币出口,外国人 来本国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 必须全部用于购买本国货物 。
•按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都要 保持顺差,使金银留在国内。
•货币只有投入到流通中才能 增值。
•在国际贸易中只要保持总的 顺差就可以(如英国与印度、 欧洲大陆的贸易)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年出版)。
16
亚当· 斯密的生平 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 1723年出生于一个海关官吏家 庭; • 174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到 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任 教。 • 1764年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当 上英国布克莱公爵的家庭教师, 陪其旅游途中,认识法国经济 学家魁奈和杜尔阁等,受其影 响,开始著书。 • 1776年完成巨著《国富论》。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a5b8751711cc7931b716ba.png)
葡萄酒 呢绒 (单位) (单位) 90 100
100
120
由于使用相同的劳动力资源,两国在两种产
品上的产出量是不同的,从直观可以看到,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说明生产成本高),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说明生产成本低)。按照斯密的观点,这 两国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现在我们看看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国内 相对生产成本(或叫机会成本)
由于假定A或B分别都是生产等量的两种产品。根据计算,即 144/ (3+6)=16;144/(12+4)=9。 可知,在封闭条件下:(1)A国生产16个单位的X,16个单位的Y; (2)B国生产9个单位的X,9个单位的Y。 全世界有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根据各自的绝对成本优势,A国专门生产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通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
劳动成本相对数量的大小,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 产交换哪种产品。 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 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应本着“两利(或优) 相权取其重、两弊(或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 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 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 商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 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 的商品,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 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
劳动力投入为L,而工资率为W,如果全部资 源用于生产某一产品,产量是Q1或Q2。 (1)Q1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Q1/L÷Q2/L= Q1/ Q2 (2)Q1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 L/Q1÷L/Q2= Q2/ Q1 (3)Q1产品的相对价格 =W.L/Q1÷W.L/Q2= Q2/ Q1(这是用不同产 品的产量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eb87a8a6c30c2258019e9a.png)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
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 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 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 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 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 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 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 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 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什么是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过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定阶段,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
你能举出一些关于分工的例子吗?
一、亚当.斯密简介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 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 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 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 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 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 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 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 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 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c10fa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a.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国际贸易的概念与特征1. 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居民和企业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跨越国界的方式进行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活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的间接交换。
2. 国际贸易的特征(1)跨国界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易双方跨越国界进行经济活动。
(2)交换性: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涉及到价值的转移。
(3)风险性: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国际贸易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
(4)规范性:国际贸易需要遵守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
(5)复杂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的货币、文化和法律体系,交易过程较为复杂。
二、国际贸易的历史与发展1. 古代国际贸易(1)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最早的贸易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2)奴隶社会的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封建社会的贸易:封建社会时期,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2. 近代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的探险活动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
(2)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货币体系。
3. 现代国际贸易(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贸易受到战争影响,出现萎缩。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关贸总协定(GATT):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4)WTO时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1. 按照商品流动方向分类(1)出口贸易:本国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2)进口贸易:外国生产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评
比较利益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当代 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石”,比较 利益论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 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1.比较利益论比绝对利益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指示了国际贸易 的基础,指出了任何国家都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国际贸易不仅产生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产生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一国只要按比较优势原则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参与国际分工 和国际贸易,就可获利。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大基石。 2.比较利益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 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而自由贸易又促进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 产力的发展,因此,该理论在推动自由贸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 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绝对利益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 专门从事他最大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这对每个人都 有利。
他指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 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 知道的格言”。裁缝不必自己做鞋,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 己缝衣服,而向裁缝买衣服。农民不想缝衣服,也不想制鞋,而宁 愿雇佣不同的工匠去做。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把自己全部的劳动时 间用于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 在亚当斯密看来,适用于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 适用于各国之间,他指出:“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 事情,那么这种行为,对一个国家来说绝不是愚蠢的事情。如果外 国能够比我们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则我们应把我们的生产 用于自己最有利的部门,用自己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 买。”
比较利益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利益论是在绝对利益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斯密的绝 对利益论,只有生产成本比别国绝对低的产品才能进行国际贸易, 但是李嘉国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不仅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 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 得贸易利益。 李嘉国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论对外贸易”一章中 举例,若两个人独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 一人强些,不过制帽只强20%,而制鞋则强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 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
但是,亚当斯密的理论有其局限性,如果一个国家在商品生 产方面相对于其它国家的同种商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 么这个国家又拿什么来同别国交换,该国还能不能从国际贸 易中得到利益呢?
现实的世界经济情况表明:有的国家没任何一种产品处于 绝对优势的地位,同样存在着国际贸易的现象。因此亚当斯 密的学说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 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要 素 供 给 比 例 理 论
要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国 际 贸 易 新 要 素 理 论
技 术 差 距 理 论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一)早期(16世纪-----17世纪中叶)
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代表人物为英 国的威廉斯塔福(W·Stafford)。他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货 币,而货币的减少对本国是有害的。对外应该是少买或根本不买, 同时主张鼓励出口,应该多向国外销售,出口越多越好,因为出 口越多,从国外吸收的货币越多,是故又称货币差额论。
比较利益论
李嘉图(David Ricard,1772-1823)是著名的英国经济 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没有象他的先驱 亚当斯密那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出身于交易所经济人家庭, 14岁便作证券经纪人,25岁成为百万富翁,因处女作《黄金 的价格》一举成名,后当选为国会议员,李嘉国是第一位集 经商、从政与治学经历为一身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他 的巨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国由个人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按“两优取重,两劣 取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为了说明这个理论,李嘉国沿用 了斯密的例子,稍作修改:
单位商品的劳动量
单位:人-小时
国别 英 葡
毛呢 100 90
酒 120 80
不分工 220 170
分工 200 160
节省 20 10
从上表可以看出,葡无论生产毛呢还是酒,其成本都低于英国,即在毛呢和 酒这两种上都占绝对优势,英国人似乎感到没有什么的东西可以卖给葡萄牙,葡 萄牙觉得不必向英国人购买,按绝对利益学说,这两个国家似乎没有发生贸易的 机会了,但是,李指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葡两国仍然存在着国际分工 和贸易的基础。因为从成本比例看,葡生产毛呢的成本是英国90%,生产酒的成 本是英国的66%,虽然,葡无论生产毛呢还是酒的成本都低于英国,都具有明显 的优势,但是葡萄牙生产酒的效率比生产毛呢的效率更高,这就是“优势中的优 势”/“比较成本优势”;从英国方面看,尽管无论是生产毛呢还是酒,英国的生 产成本都要高于葡,但是两种商品相比较,英国生产毛呢的劣势比酒的劣势要小 些,这就是“劣势中的优势”/“相对优势”,是故两国应在优势中择其最优,在 劣势中避其最劣,葡应集中力量生产酒,英应集中力量生产毛呢,然后相互交换, 双方都到到利益。
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人,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 场手工业时期。格拉斯哥、牛津大学教授,代表作《国民 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后称《国富论》,被誉为经 济学的“圣经”,本人被誉为经济学界的“牛顿”。
(一)主要观点(论点) 1.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一 . 重商主义的思想内容
封建地主阶级被商业资产阶级所取代,社会财富也从土地向 货币开始转移,货币即金银是一国财富根本富强的象征,一 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 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本国商品输出,限 制外国商品的输入。
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只有谋求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源源 不断的流入国内。因此鼓励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 制进口,多卖少买。 由于重商主义是对跨越三个世纪的贸易思想与政策主张的概 况,故其思想内容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实践的变化产生显著差 异,人们一般将其分为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
为了说明以上的理论,亚当斯密举例:
单位商品的成本
单位:人-小时
毛呢 英国 葡萄牙 100 110
酒 120 80
分工前 分工后 220 190 200 160
节省 20 30
根据上表,很显然英国在生产毛呢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葡萄 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施行完全的国际分工,英国应生 产毛呢,葡萄牙应集中力量生产酒,然后相互交换,大家都得到好 处。
总之,亚当斯密认为:生产成本绝对差异的存在 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按绝对成本差异进 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将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 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 率,增大社会财富。
简评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 转到生产领域,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采取了新的观点,这与 重商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另外,他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 生产率,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利的见解, 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一种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古老 贸易学说,代表着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的最早看法,是贸易理论的 最初研究成果,而且成为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思想根源,在《国富 论》里,斯密花了近一半的篇幅反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时代一般指公元1500年至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的 1776年的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思想和政策 体系。重商主义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重商学说实质上是重商 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最初出现在意大利,后来流行到西班牙、葡萄 牙和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在英、法得到重大发展。
简评 重商主义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学说,它在历史上曾 起过进步作用。它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生 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许多主张和措施,对当今世界仍具 有借鉴意义,如积极发展本国工业,鼓励原材料进口和制 成品出口等,但是重商主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 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生产领域,因而是不科学的。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在气候寒冷的苏格兰,人们可以利用温室 生产出极好的葡萄,并酿造出与国外进口一样的葡萄酒。但其成本 却是从外国购买的30倍。他认为,如果苏格兰真这么做那实在是荒 谬愚蠢的行为。
以上例子说明 :
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的低于他国,那么生产这种 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各国因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 行国际分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来进行贸易。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绝对成本差异 一国如果拥有自己的绝对成本优势,那么就可以按各自的优势 进行分工和交换,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贸易各国均有利。
案例 英国重商主义和美国独立战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从17世纪起,英国根据重商主义的理论对美洲大陆的殖民地 实行严格的贸易政策,从1651年到1673年,英国政府通过 了一系列《航海法》,这些法案规定在美洲殖民地生产的某 些产品,如糖、茶叶和烟草等,必须销售给英国,与其他国 家的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必须经过英国,也就是说,如果美 洲大陆东部波士顿殖民地的茶叶要销售给美洲西部西班牙殖 民地(今天的加利福尼亚),这些茶叶就必须先运到英国, 经过英国政府征收关税后再运往美洲西部。 《航海法》在17和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引起英国 和它美洲殖民地之间太多的矛盾。一方面这些《航海法》对 殖民地本身也带来不少益处,另一方面,即使《航海法》的 某些限制过于苛刻,损害到殖民地的利益,殖民地人们也可 以通过走私来弥补《航海法》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