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互补
构建儒道互补价值观论文

构建儒道互补的价值观摘要:儒道互补,即表现在孔孟仁义价值与老子无为价值的互补性上,就儒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仁义为本体,以无为为境界。
在老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无为为本体,以仁义为次德目。
理论上言,理想的互补形式是具备着相同的世界观,而有价值命题的交流,使得各自的价值可以安立在对方的体系中,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践出来。
关键词:儒道互补、无为、仁义、孔子、老子一、儒道互补价值观的成立型态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观,以孔孟仁义、老子无为、庄子逍遥、佛教轮回苦空为主要信念,道教则是杂揉于仁义、无为、逍遥、甚至轮回、苦、空多义中。
就儒道价值互补而言,其中孔老互补的理论可能性是存在的,老子的绝仁弃义是作用姿态地说而不是终极价值上的否定。
而庄儒之间难以互补,庄学文字中即已明显讥斥儒行。
道教则理论杂揉,需要对道教作型态约定之后才能论说互补议题。
因此本文所要论究的儒道互补即是对于孔老互补的理论现象进行可能性的体系说明及型态建构。
价值信念作为生活的目标是价值信念的具体落实,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可能有的生命活动,知识分子对于价值信念可以只选择而不论证,可以只操作而不追究,但是哲学工作者就必须要追究,他们的追究就是去论证价值的真理性,去论证就是去建立体系以捍卫价值,价值哲学的探究必然是落实在捍卫价值信念的哲学体系建构中。
孔老各有明确的终极价值信念是一个事实,但是在方法论的探究下,当其各自在哲学史的理论建构发展中形成哲学体系的时候,它们如果有互补的理论可能或什至是理论事实时,那么这个儒道之间以孔老互补为理论现实的探究即成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所谓的孔老互补指得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孔老的仁义、无为价值是可以并立在同一套体系中的,作者并不是说无为与仁义是同义的概念,而是当无为与仁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并存使用时,这个并存使用的可能性必须给予理论的说明,而理论的说明即是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给予结合,从而使无为与仁义在体系中各有定位,各有定位之后在操作时即仍然是有一绝对的标准,该仁义时仁义,该无为时无为,如果反之,即是虚伪,如果操作合宜,则是功夫与境界的完构,因此两种价值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划分,使其各自定位恰当,从而在各自体系中吸纳了彼此。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儒学与道家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二者是对立的,或者说,至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就像禅宗里讲的三种境界一样,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认识层层递进,感悟螺旋式上升。
那种认为儒道殊途的观点正是停留在第一种浅显的层次上。
我真的儒道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正一反华,一入世一降生,一个高度关注人生当下,一个高度关注宇宙万物。
二者相反相成,融为一体,深入细致中国文化的骨髓,化入每一个华人的血液之中。
儒家是入世的。
我们常常看的儒家的道德教条,礼乐纲常,仅仅是表象,是一种器物层面的东西。
儒家的实质是强调“如何塑造一个大写的人,如何让这个人扶世济民”,他着重讨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培养人的过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如何做人的部分,而齐家治平是如何做事的部分;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平,二者是递进关系。
作为一个士大夫,只关心当下,人生,对于宗教鬼神没有兴趣,也对于人类为何生存,意义何在等本源性的问题不怎么关注。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存在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关于“死亡”的问题)。
儒学分成“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
同样,前者特别强调处事,后者特别强调做人;前者修齐治平,历练才干,后者就是格物致知,累积学识;前者就是孔孟之儒,后者就是宋明儒学的核心,他就是对孔孟之儒的承继和缔造,援佛入儒,把禅宗的内心修练导入儒学,代表人物为朱熹,王阳明。
真正的儒家不是书呆子,读书只是手段,做事才是目的。
他们的人生信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随千万人吾往矣”;他们的伟大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语);他们有宗教家的悲悯情怀,之所以奋不顾身,是因为“苛政猛于虎也”。
道家就是降生的。
他对于做人处事没什么兴趣,关心的就是宇宙万物的大道(“道奇怪的是,非常道;名误以,非常名”),人情物理的运作规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其中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一、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正如《老子》一书中,主要篇幅还是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还是直接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
最终也是要为社会、政治与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
因而,道家对此的关注热情与儒家是不相上下的。
同时,道家成为儒家学说的互补。
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仍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二、有为与无为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
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儒道互补专业知识课件

3、经济思想:最主要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旳义利观
与“富民”思想。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孟子:
(1)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旳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4)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仁、义最为主要。仁、义旳基础是孝、悌,而孝、悌 是处理父子和弟兄血缘关系旳基本旳道德规范。
道 减法
宁静友好 超越世俗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旳秩序
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
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1. 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有哪些影响 2. 你懂得“儒道互补”在哪些文人身上
得到体现?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眸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未抛弃过 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以儒修 身,以道养生,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走 入安宁,走入心灵旳坦途,在纷扰旳世界 中寻找自己崭新旳位置。
有德 有仁 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不去妄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
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
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
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
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
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
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
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
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
儒道互补的思想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
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和道,因为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价值观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自然“等概念。
两种思想各有千秋,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影响力,且互相补充,互不排斥。
笔者在这里将从两种思想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历史渊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儒道互补的关系。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其核心思想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
儒家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先祖和长辈,注重人的性格修养和公德心。
儒家强调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推崇奋斗、努力工作、诚实达成目标。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需要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宁静。
道家的思想注重寻求内心的平衡、对沉迷物质的理性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通过修行来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二、儒道思想的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标准;“义”代表了一种责任和义务意识;“礼”代表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智”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信”代表了一种诚信、真实和忠诚的态度。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注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道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自然和平、无拘无束,自由放任,乐观自信。
三、儒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主要是对易经的研究和解读,他们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观念。
而道家则起源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其主要的创造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倡自由、无拘无束、自然和谐,反对权力和任何形式的限制。
不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 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 ,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 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 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 人更多。
•
二十四、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
二十五、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十六、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
二十七、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
三十六、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佚名
•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
四、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举例说明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举例说明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思想体系,其中儒家强调礼义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神秘和无为而治。
二者在理论上存在差异,但也有很多互补之处。
一、儒家注重外在规范,而道家则注重内在修养。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人应遵守规范,在社会中维持和谐秩序。
如果一个人在外在规范上做得好,那么他的生活将是安定的,但是缺乏内在的修养,就可能会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而迷失自我。
而在道家思想中,注重“内观”,通过精神意识的提升来调整自己的处事态度。
如果内在世界没有得到清理和修整,就会给外在社会带来混乱。
因此,在内外两方面均需提升,互为支撑。
二、儒家关注伦理道德,道家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本质。
两者可以相互启示。
儒家强调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家庭的责任和教育责任,这有利于维护公共道德秩序和地方的和谐。
而道家则关注宇宙和自然的本质。
道家认为自我和宇宙是相通的,这既是物理的也是精神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是一个人,而且也是一个全面的生命体。
这种协调的态度可以推广到社会层面,通过提高社会意识并对社会状况的总体评估,以协调和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三、儒家倡导教育为先,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两者可相互补充。
在儒家思想中,知识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是提高文明程度和人类自由的工具。
而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应避免过度干预和过度干扰。
他们相信自然本身是有智慧和秩序的,而且自然本身会尽可能地协调和平衡。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赞成放弃僵化的思想和结构,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儒道融合中的一个重点是平衡挑战教育和无为而治之间的外观。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是建立在道家思想的本质上的,因为他们都认为,通过“自然法则”遵循内心本性的方式,修身养性最終体现在生活中。
儒道互补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个思想主张通过互补在改进和发展整个文化。
在充分理解和应用中,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思考和行为品质,提高自己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名人

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名人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名人都在自己的生涯中体现了这种思想,以下是其中几位: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了“仁爱”、“仁政”和“礼治”等思想。
在《论语》中,他曾多次提到“君子”的概念,认为君子是具有完美品德、高度修养的人,是能够超越世俗利益,追求更高境界的人。
同时,孔子也重视“道”的作用,认为人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天命”来行事。
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种对“道”的追求,也是他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深刻理解。
老子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
他认为,人类需要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回归自然本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逆天而行。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齐物论”、“逍遥游”等思想。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分别心和功利心,看待万物平等、无差别,追求自由和内心的无限空间。
同时,庄子也强调了“养生”的思想,认为人需要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锻炼和修养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仁政论”、“性善论”等思想。
他认为,政治的根基在于仁爱,人性本善,但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性才会被扭曲。
因此,政治家需要注重民生、推行仁政,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需要注重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韩愈韩愈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等思想。
他认为,文章应该具有载道的功能,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应该成为传承文化、弘扬正气的工具。
同时韩愈也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
谈“儒道互补”

谈“儒道互补”谈“儒道互补”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
他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
“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儒道互补”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辩、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惟命是从了,他们有德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休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入世,乐观积极,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讲实用,追求功名;道家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无雕琢,重养性,崇尚天然。
评述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互补的现象

评述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互补的现象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它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历史上的交融互补。
论“儒道互补”文化维度之“以人为本”及其当代启示

论“儒道互补”文化维度之“以人为本”及其当代启示李养民【摘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当代社会进入新世纪,举国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的精神内核植根于儒学的人际和谐和道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与西方社会的人本思想本质不尽相同.以此对“以人为本”正本清源,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对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务实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未来社会人的不断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5页(P143-147)【关键词】儒学文化;道学文化;阐释;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作者】李养民【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1;咸阳师范学院组织部,陕西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B223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家,对人的价值,存在方式,生命境界,以及与自然、他人、社会关系的阐释建构,有其合理的精神内核,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内在联系密切。
但由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二者之间的语义也差异很大,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辨识。
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甄别之后的借鉴,又是成功的整合、转换与超越。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我们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来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关键之举。
其中,围绕着我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国情实际和实践经验,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文化特色有机地融会、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中,从而生成一种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又兼顾人民群众精神诉求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体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精研的重要问题[1],也是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夯实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路径。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主线。
谈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道两家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仁爱”与“兼爱”双方都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2、价值观念不同。
3、治理主不同。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区别。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字:儒家墨家儒道互补古代文化目录一、儒道思想的主要容及其根本区别 (3)1.1儒道思想的主要容及其 (3)1.2儒道思想的根本区别 (3)二、儒道思想的主要差异 (4)2.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4)2.2、价值观念不同 (4)2.3、治理主不同 (4)三、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容 (4)四、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5)五、结语 (5)参考文献:[1] 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1986[2] 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人民,2002[3] 林语堂.吾国吾民[M].:文艺,2010[4]易中天.先诸子百家争鸣[M].文艺,2009[5]周继旨著《先《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人民1994年[6]吕思勉著《先学术概论》出版中心1996版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二者也存在尖锐的思想对立。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第一方面,儒家主张,人生在世应该有远大的目标,要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为理想而奋斗终身。
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培育了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然而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人生也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儒家在指导人们争先向上的同时,没有为人们留下足够而必要的回旋余地,只提供了争先向上的动力,没能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缓冲装置。
因而从总体上来看,儒家式的人生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
道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见解,提倡顺其自然、柔弱、无为、知足、谦下、不争。
道家对人生的这种见解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一方面,它使士人君子的人生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另一方面,它也不失为一种获胜的手段,人们通常只知从正面争强争胜争先,道家则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往往可获得奇效,"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哲学中诸如自然、柔弱、无为、知足、知止、淡泊、居下、处顺、静观、谦让、取后、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及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
道家的这些观念,恰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自古以来,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调适作用。
当然,儒家和道家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就决定了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用,社会要发展,必然会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或主导的文化观,道家思想只能是起到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而不可能是相反的。
第二个方面,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强调个人应当全身心地投入于社会事业,把个人融入群体和社会之中,而对人的个体性或个体生命的处境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

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在他的诗歌中,他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态度。
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儒家的思想,他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
为人应该爱惜他人,并追求社会公平。
他也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为正义而奋斗。
他的诗歌中有关“智”的内容也很多,他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求
知若渴,不断探索真理。
此外,他还强调了“信”的重要性,认
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不受他人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中也充满了道家的思想,他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此外,他还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谦虚,不自大。
他的诗歌中也充满
了“宁静”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放松心情,不要过分关注外界
的事物。
此外,他还强调了“简洁”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把事情做简洁,不要做太多的事。
由此可见,杜甫的诗歌中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态度。
他的诗歌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感动,而且也给读者带来了智慧的启迪。
儒道互补初论

儒道互补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文化的兴起、发育与演化相始终。
孔孟与老庄的气象是很不相同的。
孔子孟子是大教育家,是道德大师,他们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弘扬仁义孝梯,为修己以安百姓而奋斗不息,虽历尽波折而不改初衷。
老子庄子是大哲学家,是智慧大师,他们是超越世俗的隐士,大智若愚,微妙玄通,具有隐士的风度。
一种是入世的,一种是出世的。
孔孟的治国之道是“为政以德”(《为政》)、“仁者无敌”(《梁惠王上》),具体地说便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和之以乐,任之以贤,使之以惠。
老庄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具体要求是:君道简约,臣民归朴,各顺其自然性情,自化自富,因势利导,而不妄加干预。
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人为”,也需要“自然”。
所谓“人为”,即是文明的传承、发展、创造,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自然”,即是文明的协调和纯化,即是事物内在的本性,和事物的客观发展趋势。
文明既要发展,又要调适,所以老庄和孔孟的思想本身即已互相包含。
孔子赞美大舜“无为而治”(《卫灵公》),其进取的生活态度中也包含着退避之道,故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隐居以求其志”(《季氏》),“无可无不可”(《微子》),故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万章下》)。
孟子借鉴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的思想,提出“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离娄下》)从而把他的“良知”理念纯化了。
他还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上》),其说与老子“少私寡欲”一脉相承。
反之,老子除了主张隐世,也讲“爱民治国”(十章),“与善仁,言善信”(八章)。
庄子除了批评儒学,也讲仁义:“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庄子·缮性》)。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奉习的经典,如儒家奉习《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道家奉习《道德经》、《南华经》、《列子》等。
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奉习,其中的缘由,一是《易》为中国文化之源,当然也是儒家道家之源;二是《易传》为儒道两家学者共同创作,故后世儒者珍贵它,新道家也珍贵它。
论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论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就像李泽厚所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而道家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从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游走于政治集团间权力斗争中,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着,这正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观。
相对于儒家,道家就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发展,而是上升到自然与人的层次,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他们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互补

论道家、儒思想的优势互补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
儒家道家之所以得到2000多年的延续,是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世。
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
儒道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
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道德经》一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
其深邃的精神与博大的感染力,可以使每一位拜读它的人心神清爽、心旷神怡。
书中沿袭了周王室典籍中政治思想、上古时代我国原始的宗教意识,老子对这些思想意思的思考,这就构成了一个被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道德伦理。
但如今,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以及我们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30年前的那些“真”“善”“美”,似乎在我们的头脑中被渐渐的淡忘。
但如今,我们正在积极的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似乎有许多功课要补。
一、修身养性贵在意识贵在自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症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拜金主义者大都是“戚戚于富贵”的心态,却总是碌碌无为的结果,而我们在道德的修养上似乎有了欠缺。
平时良好的修养以及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在关键的时刻抓住时机。
贵在自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身治国,始于修身。
成长的道路需要自己开拓,年轻一代长久的生长在温室里,社会的狂风暴雨无情的摧残下,他们还能立足吗?自立,是成长乃至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先自立才能有所作为。
社会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而不只是溺爱,让他们放手去飞,自强自立。
贵在自拒:“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当今的中国的社会被称为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我们只在危难的时候才会想起“临时抱佛脚”,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坚定的意志力和品质。
政府官员,面对“钱财”“女色”“名利”的诱惑和侵蚀,如何能够把持自己?这时,我们现在更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
论儒道互补及其思想价值

论儒道互补及其思想价值作者:刘光伟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2期摘要:儒道两家特征迥异,进路不同,但儒道“同源一体”,纵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儒道两家思想从开创之初便呈现出既并立又互补的形态,故而其终极目标颇具共通性。
儒道两家彼此互为补充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民族精神和文人情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基本特征;三个维度;思想价值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65-03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源头,蔡元培先生很是赞赏胡适先生“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
纵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儒道两家思想从开创之初便呈现出既并立又互补的形态,这种形态如冯友兰所说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具体地说,儒道互补框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儒道两家思想相反相成地支撑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大厦。
儒道互补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政治形态、民族性格以及民众的精神气质。
一、儒道基本特征关于“儒”,《说文》有这样的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究其本源,“儒”的产生与古代丧葬密不可分。
大致在殷代前后,我国开始出现办理丧事的专门人员,即早期的“儒”,也称为“巫师”“术士”。
故有儒家起于“巫”的说法。
史书也有相关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汉书·艺文志》)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儒家创始人。
到了孟子,儒家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人们也称早期的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荀子则为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以孔子思想为主导的儒家思想是一种人伦文化,侧重以人为中心,讲人性,重仁义,其核心的概念是“仁”。
此外,儒家提倡德治,重视修身养性,重视后天学习对人的影响。
儒家一贯主张建立有等差、有秩序的社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就像李泽厚所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而道家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从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游走于政治集团间权力斗争中,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着,这正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观。
相对于儒家,道家就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发展,而是上升到自然与人的层次,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他们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
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就说后来的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魏晋玄学是儒道互补的新道家魏晋玄学被世人称为新道家,它的新在于他在道家的基础上不断接纳儒学,玄学家郭像主张用道家哲学提升精神境界,用儒家礼学治理社会。
而宋明理学是儒道互补的新儒家,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与汉魏的儒学,并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使得宋明理学成为儒家哲学理论的高峰。
纵观历史,中国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儒道兼修,互补为用,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就像苏轼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怡然自乐。
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