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阶段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山镇中心学校2020年春七年级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1~3题。
挤公交车的社会学
廖保平
①挤公交车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挤上车之前,我们总是大喊,让我们上车,大家往里挪一挪,里面还有空间;当挤上去以后,我们又开始讨厌别人再挤上来,我们会虚张声势地说,挤死人了,实在挪不动了,你们等下一辆车吧。
②我们上车之前与上车之后态度的变化,原因其实无他,所处的位置不同、利益不同罢了。一旦自己占据了社会的有利地位,垄断了社会资源,混成了成功人士,爬进了精英圈子,就会本能地有一种抬高门槛、减少竞争、保护既得利益的冲动。
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能找到很多的例证。比如说职场上,甲同事觉得乙同事会对自己的升迁构成威胁,就会想方设法打压排挤对方。比如在经济领域,垄断企业害怕其他企业来分一杯羹,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挤压对手。比如在文艺圈,名导演、名作家对青年导演、青年作家的压制也不少见……这都是因为自己挤上了车,不希望别人再挤上来,抢占自己的“空间”,毕竟,与人争食,哪里比得上自己独享!
④赶时间上班的车下人,多半不会相信车上人的话。车上的人想排斥竞争,但是车下的人还是拼命挤上来,车上的人也只能极不情愿地退缩,共同忍受臭汗、憋闷、心情不畅的一段行程。
⑤可是,如果把车上的人换成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垄断集团、精英群体,他们不仅不喜别人来挤占他们的空间,而且还有能力设置门槛,防止乃至阻止车下的人上来,这个时候,公交车更像私家车,问题就复杂了。在这种情况下,车下的人有两种选择,要么望车兴叹,要么强行上车。前者是逆来顺受,后者是奋力反抗;前者是和平中暗藏危险,后者是矛盾引发了冲突。
⑥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责任不在车下的人,而在车上的人。他们或者通过垄断,破坏市场经济下的公平竞争原则;或者利用话语权,营造一种强势的声音;或者设置障碍,阻塞社会上下流动的通道,最终独霸一辆“公交车”,成为所谓的特殊利益集团。这样一辆“公交车”,必然会偏离正常的行驶路线。
⑦显然,要使它回归正常的行驶路线,只能还原“公交车”的“公共”面目,这就要对操
语文试题第1页(共9页)
纵“公交车”的人有某种制约。此外,面对还有容身之地的“公交车”,车下的人不要害怕别人拒绝,更不要指望别人施舍,自己的权利就得靠自己去争取。
1. 下列对“未挤上车和挤上车的心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我们未挤上车时,我们总是呼喊里面还有空位,希望人们往里面挤一挤。
B. 当我们挤上车后,我们开始讨厌别人再挤上车来,呼喊别人等下一辆车。
C. 挤上车前与挤上车后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利益不同。
D. 未挤上车的人想努力挣得一份利益,挤上车的人想努力给车下的人多分一份利益。
2 . 下列对“挤公交车的社会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挤上车的人想排斥竞争,不希望别人再挤上来,抢占自己的空间。
B. 挤上车的人象征社会上的特权阶层,他们想独占空间,还想设置门槛,阻止别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C. 未挤上车的人只能放弃竞争,逆来顺受,否则就会引发矛盾,导致冲突。
D. 要想回归公平正义,要对“挤上车”的操纵者进行制约,“未挤上车”的人还要主动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3. 下列对“挤公交车的社会学原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孩子面前,挤上车的人一般会拒绝让抱孩子的成人上车,甚至不
给他们让座。
B. 在经济领域,垄断企业害怕其他企业来分一杯羹,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挤压对手。
C. 在文艺圈,名导演、名作家对青年导演、青年作家的压制也很常见。
D.在职场上,甲同事觉得乙同事会对自己的升迁构成威胁,就会想方设法打压排挤对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4~8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
语文试题第2页(共9页)
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语文试题第3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