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人类学纪录片研究

合集下载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是通过对人类文化、社会和生活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展现人类多样性和普遍性的影像作品。

它通常是由一组学者和电影制作人合作完成的,以揭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并阐明不同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纪录片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一、人类学纪录片的基本特征人类学纪录片有以下基本特征:1. 高度描述性人类学纪录片是一种描述性的影像作品,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叙事、图像和声音来揭示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

影片通常采用自然音效和人物讲述来展示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特点。

因此,对于观众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一种用现实生活对人们进行社会、文化和历史教育的方式。

2. 革新性和反思性人类学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传统,而且应该具有革新性和反思性。

这就要求学者和制作人员应该拓宽视野,要勇于探讨与维权,甚至要直接挑战社会或文化矛盾。

它应该能够启迪观众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关注,从而最终增进人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3. 反映多样性人类学纪录片是展示人类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其中包括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习俗和礼仪等。

通过它,观众能够领略到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文化,使观众拓宽视野,丰富文化素养。

4. 深入剖析人类学纪录片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入剖析的影像作品。

它通常是由一组学者和电影制作人合作制作而成,以揭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并阐明不同的文化差异。

学者和电影制作人会精准切入社会和文化现象,步入民众,发掘民俗,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等。

二、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人类学纪录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起初,它主要关注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多样性,早年的人类学纪录片通常提供一些原始、自然的场景,和一些原画或黑白图片,这些都是人类学家的重要手段,用来描绘社会和文化。

它弥补了学者通过文字和图表不能清晰阐述的一些问题。

1940年代到1950年代是人类学纪录片发展的旺盛期,这是因为摄影技术的提升,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相机”完全发挥了作用,拍摄效果变得十分生动。

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纪录片《人间》

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纪录片《人间》

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纪录片《人间》文章以影视人类学的角度为切入点,对导演关晓荣指导下的纪录片《人间》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试图通过运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对影片的内容进行讲解和剖析,从而揭开影片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为研究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学者提供实用参考。

标签:达悟族人;祭祀;民族文化;文化变迁;民族自觉意识谈及人类学纪录片《人间》,我们似乎更应该联系到表现达悟族人族群文化生活的前人类学纪录片《划大船》,正是因为这部之前拍摄的达悟族人民俗文化影片给予了观众深刻的文化冲击,才使我们在了解达悟族人生活的同时,能进一步展开思绪,探索达悟族人民俗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

也正是有了前纪录片的成功描述,才为后来影片《人间》的民俗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虽然同为人类学纪录片,导演关晓荣心目中的《人间》与导演林建享的《划大船》有着描述生活原貌和表达侧重点上的不同,例如由于拍摄年代的不同,在新时代浪潮下,文化的不断变迁,两人对达悟人生活现状的描写也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关晓荣《人间》这部影片,从而与林建享的《划大船》作比较,从而窥探出在短短的几年中,达悟族人文化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在纪录片《人间》中,“船”不再是影片中唯一维系族群部落的线索,不同的祭祀活动(即召鱼祭、小舟下水祭、小米祭等)以及捕鱼、分鱼过程成为影片的中心线索和所要表达的重点。

全文也是围绕着这些线索展开调查研究的。

在我看来,关晓荣导演的《人间》主要从四方面来展现达悟族人的民俗文化生活的。

包括:1)祭祀文化。

2)达悟族诗人蓝波安回乡(特殊个案)。

3)红头部落民俗文化的衰落(富有代表性)。

4)达悟族人对外地核倾泻的反抗和斗争。

这与林建享导演的《划大船》造船过程描述为重点的思维模式不同,关晓荣更为关注当地部族居民的生活和发展,也正是关晓荣从以上四方面的刻画与描述,才使现实中达悟族人生活的原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下面我们也将从这四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内容摘要]在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内容和主题的深化、表现手法的更新之际,人类学纪录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国内的一些先行者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那么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又有几种类型?请参阅本文。

[关键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文化“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它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

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

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

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

由此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手段用于人类学研究,其纪录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学是内在的表述内容,是人类学家研究成果的产物,也是纪录片中的一类特殊类型。

“人类学”和“人类学纪录片”都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

“人类学”较早,本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而“人类学纪录片”就很晚了,直到“1985年,当时担任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 Balikci)来我国访问,这个片种才被介绍到我国”。

①在英语里,西方国家对人类学纪录片有若干种不同的称呼。

一般称为Anthropologic Documentary(人类学纪录片),或Ethnologic Documentary(民族学纪录片)。

也有的人把其中单纯记录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但很少或不加任何解释和评价的影片称之为Ethnographic Documentary(民族志纪录片)。

这些不同的命名多少有些差异,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可以兼容,这主要是在人类学界使用。

而影视圈内,一般把这类影片通通归于纪录片,仅仅认为它是纪录片中的一类,并没有赋予它比一般纪录片更多的含义。

信仰的力量——浅析人类学纪录片《虎日》

信仰的力量——浅析人类学纪录片《虎日》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信仰的力量———浅析人类学纪录片《虎日》高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摘要:中国云南的宁蒗县在90年代大量的毒品泛滥,使当地人民深受其害。

危难之时,彝族人民集民族之智使用半个世纪以前的一种战争时期的宣誓仪式来进行戒毒。

结果令人意想不到,有高达64%的人成功戒毒并且在几年之内都没有复吸。

人类学片《虎日》就记录了彝族人民再一次举行祭祀仪式的过程。

本文以《虎日》为例,结合影视人类学的传播,展开对影视人类学片的定义以及《虎日》这一案例的传播意义与价值延展进行讨论。

比较电影纪录片与影视人类学片的区别,讨论影视人类学片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以《虎日》为例,讨论影视人类学片是如何呈现研究成果的,它的传播意义与学术研究之外的价值延展。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片《虎日》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83-03一、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纪录片“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①。

影视人类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

随着它的载体,即胶片与摄影技术,而向东方发展。

影视人类学是由人类学与影视技术组成,可以说影视就是人类学传达的一种手段。

起初影视人类学录像因为胶片的价格昂贵,所以仅仅是作为田野调查与写作的补充手段,但是随着摄影技术这个载体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录像设备的普及与便宜使影视人类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影视人类学涉及的方面很多,不仅仅是田野调查的记录方面,有时也包括对于视觉再现的人类学研究,像《虎日》这一人类学片就相对完整的展现了彝族祭祀仪式。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素材不仅仅局限于人类学的相关事件,比如博物馆中的文物还原模拟,也来自所有文化的各种视觉再现形式。

所以总的来说,影视人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以更易于传播的方式,更加综合的记录手段,将人类学的学术性与媒体的传播手段相结合,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别人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认识我们人类自己。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部纪录片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部纪录片

摘要当敏锐的人类学家把摄影机带进人类学的研究中以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藏北人家》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以后,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中国这片充满神奇而诱惑的土地。

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表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日趋成熟。

但是,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去研究西部纪录片,本文通过介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的概念、研究范畴,以及粗略介绍他们的发展历程,从人类学这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西部纪录片,以人类学的观点为起点,以西部纪录片为落点。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理形态多样化,人类文化资源丰富,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含有许多人类学因素,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西部地域,会有不小的收获。

再者,以人类学为基础,透视西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及西部纪录片的价值,无一不含有人类学的观点和思想。

我国西部纪录片也曾经辉煌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并未长久,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为西部纪录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助于我国西部纪录片更有效的开拓国内外市场。

再者,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愈演愈烈,全球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文化面临消失或已经消失,而唯一拯救的办法就是影像纪录,因此,西部纪录片担任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将在结论部分结合目前的国际环境,结合我国西部地域特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为西部纪录片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人类学;西部纪录片;地理形态;文化资源AbstractWhen keen anthropologists put the camera is brought into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has entered into a new period. When "the family in the northern of Tibet" of international fame rose to fame later, world anthropologists and documentary creator pay close attention her Chinese this piece of land full of magic and temptation.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surfac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actual is existed countless connec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mature road. However, few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western documentary, this paper stud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 documentar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introduced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 roughly from anthropology, this unique Angle to examine the western 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documentary, that is to start for placement. Western documentary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is vast and varied geography, rich resources of human culture words, abundant geographical culture resources contains many anthropology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 will be a lot of harvest. Furthermore, based i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and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value of western documentary all contain anthropology views and ideas. In China's western documentary also once brilliant, but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did not last,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for the western opens a new roads, documentary in western China more effectively to the documentary develop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Moreover, cultural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global integration concept pervasive, many cultural extinction or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only way to salvation, therefore, that influence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record as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will be a conclusion combi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China's western region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some documentaries.Keywords: anthropology; western documentary; geography culture; resources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的目的1922年6月1日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反映爱斯基摩人的影片《北方的那努克》在纽约首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此电影至今都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电影的诞生之作。

新形势下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主体研究

新形势下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主体研究

62电影理论Film Theory纪录片《恩格尔木都》剧照改革开放短短30年间,中国社会的整个文化格局已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以传统的知识分子为精英,以高雅艺术主导着文化格局的文化鼎盛时代已经为物质财富起决定作用并拥有话语权,文化被边缘化的商品经济时代所取代。

文化格局的变迁对于文化形式、文化观察、文化表达等均起着重要的影响与左右。

在这种新形势新状况新格局下,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必然要针对客观现实加以因应变化。

一、 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主体的在场性(一)自我在场性文化格局的宏观上的变化必然会对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新形势下尤为显著。

人类学纪录片并不存在传统纪录片的在场性与不在场性的自由选择,人类学纪录片因其主客观相融性,而要求纪录创制必须以自我在场性加以表达。

这种自我在场性显然对于纪录片的绝对真实、客观真实、主观真实等真实性有着逾越真实边界的冲突。

但从另一种意义而言,自我在场性的介入亦为人类学纪录片的纪录创制开启了突破传统范式的革命性的滥觞。

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主体的在场性集中表现为一种自我在场性,自我与他者的关联性以及他者对于自我的反身观照性。

此三者决定了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主体必须持一种主观客深度融合的在场性,唯有这种自我在场性方能更加真实地纪录并反映出主观纪录创制对于客观变化的见微知著,同时,这种自我在场性亦间接决定了创作主体所创制作品的观察视角。

[1](二)自我与他者关联性人类学纪录片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创作主体、影视映像主体、受众三者间的一种由所限定的时空视阈以及无限定的意识领域的一种跨时空、跨领域、跨意识的互动。

而最终人类学纪录片必然归结为一种人与人的互动与关联。

自我在场性的纪实保守性与自我“虚构”纪实先锋性对于由人类学纪录片纪录创制的主观能动,主客观结合地反映客观真实提供了一种自我与他者的主观、主动、主导性。

这种自我在场他者相关性几乎是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即牢牢地新形势下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主体研究何石妹【作者简介】何石妹,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当代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当代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A trp l i l hoy ( 9 8 , nho oo c er ) 19 ) 由埃 里 克 ・赫 希 g aT
T w rsa nhoooi l p raht A s e c ) o ad nA trp l c poc et t s gaA o h i
At (05 , r) 2 0 ) 阿诺德 ・ 奈德 ( rd Sh ed r 和 施 A n cn ie )
克 里 斯 托 弗 ・赖 特 ( h s p e i h ) 编 的 C r t h rWr t 主 io g
(96 , 19 ) 阿尔 弗雷 德 ・ 尔 ( le e ) 艺术 《 盖 Af dG l 的《 r 1 当代艺术与人类学》 C n m o r At n n ( ot pr y r adA — e a 与能动 性 : 个 人 类 学 理 论 》( r adA ec : n trp l ) 2 0 , 华 德 ・墨 菲 ( w r r 一 A t n gny A ho oo ( 0 6) 霍 y g Ho ad Mo-
德 ・ 安德 森 ( i adA dr n 的《 始社 会 中 的 Rc r nes ) 原 h o 艺 术 》( r i Piiv oits 17 , 伯 At n r t eSc i )( 99) 罗 mi ee
Pr ete) ; 文 集 包 括 : 登 ( hrt es c v s 等 论 p i 奥 C al t M. oe
对 艺术 人类 学 表 现 出 了持 续 的 关 注 , 不 少 专 著 dl 的《 有 e ) 艺术 人 类学 中的转 换视 角》( hni 1 C ag g n es ci si A t oo yo r 2 0 ) 马 p v n h o t 或 论文 集行 世 。 比较 重 要 的 专 著 有 : 克 斯 ・马 Pr ete n rplg fA )(0 0 , 鲁 杰 库 特 (aq e q e) 《 美 人 类 学 导论 》 I— 斯卡 ・ 瓦 色克 ( rsaS ae ) 《 JcusMaut 的 审 (n 斯 Mauk v sk 的 人类 学艺 术

论人类学纪录片中的文化反思

论人类学纪录片中的文化反思

论人类学纪录片中的文化反思作者:袁丽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3期【提要】本文首先对人类学纪录片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然后分别从人类学纪录片的几个主要文化表征入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接下来对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反思及其表现作了论述。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文化反思现代文明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冲击着人类的意识。

这个时代,机遇和危险是并存的。

人类学纪录片应该身兼怎样的使命,又该以何种姿态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命题,这是每一个工作在媒体中的记录者需要深入思考的。

一、关于人类学纪录片的概述如何去界定人类学纪录片的概念,有很多种阐述。

有人把它理解为对人的科学研究,也有人认为它是对民族文化现象的记录。

而后来在《影视人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了人类学纪录片的概念:它是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了人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影视表现,聚焦于人类文化的观察和研究,并使研究成果通过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结果。

简而言之,人类学纪录片就是用影像的方式来对人类研究成果和文化进行记录和保存。

人类学记录片的核心是研究人类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地理位置、风俗、价值取向、宗教等因素的研究。

人类学纪录片在内容题材上是严肃理性的,因为它展现的是人类的科研成果;但是它的呈现方式却并非是单一死板的,恰好相反,它是形象、生动、立体的。

因此,人类学和记录片之间恰好是有机结合的。

人类学是严肃、理性的科研内容,纪录片是表达方式,它具有艺术性,因此人类学纪录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人类学记录片的文化表征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形成的意识形态。

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表征可以简单得理解为运用影像为表现手段,以媒介为载体,对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呈现。

(一)人类学纪录片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像表达人类学纪录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如一的是在其表现内容上始终关注于日常生活和现实生活,它需要依托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又或者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揭示出人类的某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生存意义和社会归属感。

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

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

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摘要:人类学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一种特别的类型,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纪录工具,可以记录人类正在或即将消失的文化,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可以阐释不同的文化现象,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而人类学的很多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会给纪录片创作以启发。

因此,学术界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关注人类学纪录片。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文化;环境;“人类学纪录片”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

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

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

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

由此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手段用于人类学研究,其纪录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学是内在的表述内容,是人类学家研究成果的产物,与人类学著作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也是纪录片中的一类非凡类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是人们运用影视手段,旨在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研究成果而拍摄的纪录片。

”这个定义包含3层含义:其一是目的的表述,是为了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人类学纪录片的本质,研究是出发点,研究指导拍摄。

其二是运用影视手段,影视手段是工具,是表达人类学研究内容的重要媒体。

其三是内容的表述,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是人类学研究和人类文化研究,它包括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人种繁衍、组织规则、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等等。

在英语里,西方国家对人类学纪录片有若干种不同的称呼。

一般称为Anthropologic Documentary(人类学纪录片);或Ethnologic Documentary(民族学纪录片),也有人把单纯纪录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但很少或不加任何解释和评论的影片称之为Ethnographic Documentary(民族志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主治

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主治

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主治1. 引言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文化、社会群体和个体的观察和研究,来了解人类的行为、思维和文化。

人类学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媒介,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示和传达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主治。

2. 教育功能人类学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多样性和差异性。

它能够开拓观众的视野,让观众对不同文化和社会形态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领略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使观众思考自己的文化和社会习惯,并引发对其他文化和社会的尊重和包容。

3. 研究功能人类学纪录片也具有研究功能,它可以作为研究工具和参考资料,帮助人类学学者进行实地调研和研究。

纪录片可以通过展示生活场景、采访和记录口述历史等方式,为人类学研究提供直观的数据和素材。

同时,纪录片也可以记录和传承濒临消失的文化和传统,为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源。

通过观看纪录片,学者能够深入了解研究对象,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4. 意识启迪功能人类学纪录片能够激发观众的意识和思考。

通过展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生活方式,纪录片可以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纪录片可以通过展示社会不公、人权问题等现实情况,唤起观众的关注和行动。

它也能够让观众反思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并促使观众对社会和文化变迁有更深刻的认识。

5. 娱乐功能除了传递知识和启迪意识外,人类学纪录片也具有娱乐功能。

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纪录片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供愉悦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挖掘、剪辑和配乐等手法,能够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紧张感,使观众更好地投入到观影过程中。

娱乐功能可以帮助观众消遣和放松,同时也可以向观众传递人类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6. 传播功能人类学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媒介,能够将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和思考传达给更多的人群。

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的广泛传播,人类学纪录片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人类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浅析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浅析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浅析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作者:柴清惠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1期《北方的纳努克》是美国导演罗伯特·费拉哈迪亲身经历拍摄的一部黑白默片。

他第一次到达北极考察拍摄的资料,在一次意外将资料丢失了,为了更好地去展现真实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再次踏上探险,进行第二次长达一年零四个4月的拍摄。

费拉哈迪也就因为这部纪录片,被称作为“纪录片之父”。

如果说在人类学界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长期实地田野考察方法,在后人眼里是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费拉哈迪的这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是电影和人类学整合的最完美的先河了,因此它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不容忽视。

首先,在费拉哈迪拍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时,正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于原始民族的好奇心,也正是西方学者为了满足这些人的猎奇,进行拍摄纪录片,对于当时拍摄者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人类学的学习和培训,但关于人类学的西方中心论理论已经潜移默化于影片当中。

在影片中,纳努克在随着自己民族的发展同时,也在接受着西方的文化和环境的外部影响。

在电影中将纳努克他们的称为“爱斯基摩人”,而这一称呼是欧美人对他们的别称,其实他们本民族则称自己为“纽因特人”,意思为勇敢的人。

西方人以他们为中心带着有色的眼睛在看其他民族,他们对异文化民族的生活方式、家庭组成和生产方式的好奇,关于《北方的纳努克》整部片子没有语言声音,采用的是音乐作为背景,跟随情景的跌宕起伏进行节奏顿挫。

在电影中,纳努克一家生活在被北极的加拿大北部的海岸线上,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原始,在电影出现的时代,欧洲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作者将这种边缘民族文化与工业文明相互结合,在片头就有所体现,纳努克一家与白人进行不平等的交易,可他们一家面对镜头单纯的微笑,单纯与世无争。

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面对工业时代的产物“留声机”的好奇,这几分钟在整部影片中显得颇为悠闲,自在。

在后来,纳努克的生活就是在极限天气和物质极限中进行拼搏,真实的影像记录他在荒凉冰原上制作冰屋、用鱼叉狩猎的生活,而这些的共同点是人类繁衍、生存,以及缓慢的进化。

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人类学思想

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人类学思想

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人类学思想作者:李欢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摘要:人类学纪录片是民族学纪录或者民族志纪录片,是对民族文化进行记录的一个文化现象。

《最后的山神》表现老一辈鄂伦春人的传统的山林生活和心灵世界,反映出山林狩猎这一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最终消失的命运。

人类学纪录片就是对这方面进行抢救的独特方式而存在。

通过其真实的记录让人们去反思,分析传承交流文化价值、浓厚的审美艺术价值以及引领观众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文化内涵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说过,文化是公众可获得的符号形式。

人类学纪录片所承担的就是文化责任。

纪录片以媒介的形式记录人类的不同文化,并非只是简单的说教传播,它通过最为真实的画面声音对人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引导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人类长久以来都认为高大的山中是神灵所栖的地方,如罗马的朱庇特、犹太的耶和华、北欧人的奥丁都在山上。

《最后的山神》便是中国鄂伦春族对山神的崇拜。

在《影视人类学概论》当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以及艺术形式的一个完美的结合,是纪录片的手段在人类学研究中进行运用,以记录作为表现内容的一个形式,而人类学则是内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1]由于在速度上比较快或者是事物比较小,这对于人们的观察以及通过文字而无法进行准确的把握的时候,人类学纪录片就成了这一时刻的关键记录工具而存在;另外就是人类学纪录片是在共时性以及跨文化的对比以及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的研究过程中进行的运用。

一、《最后的山神》的简介鄂伦春民族自古是一个崇拜大自然的民族,信奉的是原始自然宗教。

由于他们世代在大小兴安岭的原始山林中狩猎捕鱼,所以他们把山神供奉为保障他们衣食的最主要的神灵。

因此,老萨满雕画出来的山神像在他眼里就不再是现实中一尊古朴的偶像了,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意蕴,一个浓缩鄂伦春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的象征体。

守望纪录片的精神家园——访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学会会长苏珊娜

守望纪录片的精神家园——访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学会会长苏珊娜

以及 《 落的眼睛 》 《 部 、 亚洲之魂 》等系列片 ,获得社会 的广泛
关注和 好评 。
我 们协会的主要活动很 多: 们已经拥有欧洲 最大的人类 我
享誉 世界的大英博物 馆建立 了详尽的人 类学资料库 ,以供 学
术大 众两界参 阅。 自创始 至今 ,学会 已经成立 了专 门的影像 资料 馆 ,并且拥 有 了数 目惊人的影像 资料 。学 会同时进行 人 类学领域的学术 交流 、授 课等等 。学会为研究 领域有突 出贡 献的单位提供 资金赞助 ,我们还 拥有 自己 的学术刊物 《 口 今 人类学 》和 《 皇家人类学会学刊 》 。学 会的大量资料是 为教育 领域提供 的 ,部 分有商业 价值的 用来发行盈 利 。 冷凇 :国 内纪录片界普遍所 理解 的 “ 人类学 纪录片”是 科学和 艺术形式 的一 种结合方 式 ,是现 代文明 的产物 。好 像 它 的外 在表现形 式是影视 纪录片 ,但是 传播 的内容却是人 类 学 中各个群 体的生存状态 的史料 , 点像国 内的精英 纪录片。 有
就是 它的史料价值 。 ”

珊 娜 . 玛 切 尔 ( 。 n。 H mm h。 对人类学加深理解 和认知 ,同时我们这个组织 自 1 9 年起 为 哈 s n ) 97 18 9 4年毕 业 于瑞 士 巴塞 尔大 学 ,取 得社会人 类 学 、经济与
艺术历史学双料硕 士。 曾经 于 1 8 年到 2 0 99 0 0年担任 瑞士 巴
锋相对的。 从受众的角度上讲 ,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已
经广泛地被大众所接 受 , 在中国的省 、 地市级 的电视播 出平 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这一类的科教纪录片 。 但是人类学 电影协会 就 内容而言 ,人 类学纪录 片是研究人 类的科学 成果 ,是理 性

电影、媒介、感觉:试论当代西方影视人类学的转向与发展

电影、媒介、感觉:试论当代西方影视人类学的转向与发展
( D o c u me n t a r y) 。
看 ,指 的 是 “文 献 资 料 ” 的 电 影
t i o n ) 转 向 “民 族 志 ” 的 电 影
以上 两 个 方 面 均 涉 及 由人 类 学 理 论 范 式 与 影 视 技
影 视 人 类 学 的 发 展 中呈 现 出 的趋 势 和 特 点 。 ③
文本 的表 达方 式和方 法进 行反 思 和批判 。就 当代 西 方 影 视 人 类 学 而 言 ,其 源 自人 类 学 学 术 内外 的
当 代 理 论 与 方 法 论 ,而 以 英 美 为 主 的 当代 西 方 影 视人 类学 的新 近发展 趋 势研究 表 明 ,以下 主题正 成 为 当 代 西 方 影 视 人 类 学 的 关 注 重 点 :跨 学 科 的 文 本 、 应 用 的 影 视 人 类 学 与 新 视 觉 媒 体 、人 类 学 的经 验 与感 觉 。 ②本 文 将 从 民 族 志 电 影 制 作 、 视 觉媒 体应 用 和感觉 研究 三个 方面 论述 近年 来西方
术这 两个 方 面的变 革而 带来 的改变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研 究青年基金项 目 “ 西方民族志电影理论研 究” 阶段性成果 ( 1 1 Y J C 8 5 0 0 2 6 ) 作者简介 :徐 菡 ,云南大学民族研 究院暨西南边疆 少数 民族研究 中心讲师 ( 云 南 昆明 ,6 5 0 0 9 1 ) 。 ①1 9 7 4年 , 美 国人类学学会 ( A A A )首先建立影视人类学分会 , 见P i n k , S a r a h ,T h e F u t u r e o fV i s u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 E n g a g i n gt h e S e n s e s ,

新媒体时代下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价值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价值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价值思考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人类学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拓展。

传统的纪录片通常通过电视、电影院等传统媒体渠道进行播放,观众群体有限。

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例如YouTube、网易云课堂等,随时随地观看人类学纪录片。

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够方便地接触到人类学纪录片,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选片范围,也拓宽了人类学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制作可能性,使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传统的人类学纪录片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导演完成的,其叙事方式较为统一。

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拍摄、剪辑软件和互动技术等多种工具,自己制作人类学纪录片。

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观点都可以通过人类学纪录片进行表达,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

人类学纪录片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音乐、舞蹈、绘画等,更好地展现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人类学纪录片更注重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纪录片往往只受到狭小观众群体的关注,其传播和影响力有限。

在新媒体时代,人类学纪录片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长期传播,与更多的观众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和传播,人类学纪录片能够更快地走入公众视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进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还能够提供更多的观点和声音,使观众能够全面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人类学问题。

对于人类学纪录片从业者而言,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人类学纪录片制作人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和资源,与其他从业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合作和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制作水平,还可以促进人类学纪录片的创新和发展。

人类学纪录片从业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自己的作品。

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作者:王莉莉关大我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1期摘要:人类学纪录片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拍摄体系,包括它的拍摄方法、拍摄技巧、拍摄原则等。

在西方,这种拍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纪录片的拍摄中,并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

人类学片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科学性及科学意义上的真实,本文主要探讨人类学纪录片拍摄的基本方法及它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本位视角分享人类学参与观察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无论是关于纪录片表象的真实还是本真的真实,对真实性的探讨一直是绕不过的壁垒。

周欢在《真实:纪录电影的基石》一文中表示:“纪录电影的出现提出了一门全新的美学——纪录美学,而纪录美学唯一的原则就是真实,因为纪录电影的宗旨就是记录现实、记录生活,而唯有真实的现实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说真实是纪录电影之所以称其为纪录电影的基础,是纪录电影的生命之源,是纪录电影的灵魂。

”①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纪录片在表达真实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摄影机中消失”,“纪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们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

可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创作者都一直在探索纪录片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可否换一种方式来思考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即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理念是否可以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呢?人类学意义上的真实不是表面的真实,而是能表达事物本质的真实,并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来确保这种“真实”,所以人类学纪录片的真实是科学意义上的真实。

视角——真实的起点虽然摄影是一项非介入的活动,但是摄影行为仍是某种形式的参与,甚至有暴力的意味。

在某种意义上,摄影机代表着权威,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在权利、地位等方面是不平等的,拍与被拍、观看与被观看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摄影机是主动的,而被拍摄者是被动的,于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关系。

人类学纪录电影初尝试——《北方的纳努克》评析

人类学纪录电影初尝试——《北方的纳努克》评析

作者: 李可欣[1]
作者机构: [1]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52-15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3期
主题词:�北方的纳努克》;纪录片;弗拉哈迪
摘要:�北方的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人类学纪录电影的初尝试,主要表现在拍摄者的初尝试、拍摄内容选取的初尝试、拍摄方式方法的初尝试、叙事风格的初尝试等。

虽然有一些从现在看来不符合当前纪录片的评价标准的地方,但对于人类学纪录电影的实验片来看,它开创了纪录电影的新纪元,无疑是世界电影艺术历史长河的丰碑,也在世界电影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人类学纪录片研究任 远 邱茹萍作西方纪录片理论界习惯地把纪录片区分为两种性质:人类学的和社会活动的。

《英国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于纪录片(Documentary)的解释是:“展示人类或社会活动的电影或电视影片”。

人类学的纪录片还被看成纪录片的最传统的类型。

正如美国学者玛莎・福斯特所描绘的那样:“自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震惊了全美国以来,纪录片工作者已经记录了其他与己不同的文明,或者为不同的文明记录了自己”。

纪录片史惯于把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纪录片看成是人类学的纪录片,而同约翰・格里尔逊的社会性纪录片相区别。

美国学者埃里克・巴尔诺在他所编写的《世界纪录片史》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弗拉哈迪的纪录片是以较长的篇幅把身居远方却相亲相爱的人群特写下来的肖像片,而格里尔逊的纪录片则是超越个人去反映社会的进程”。

如今,世界上每年都有人类学纪录片展播或评奖活动。

由总部设在洛杉矶的国际纪录片协会(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sso2 ciation,简称IDA)和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合办的一年一度的“风城”国际纪录片节(Windy City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就是其中有影响的一个。

1997年春季本文作者之一任远有缘接受约请以“荣誉嘉宾”的身份,访问了这个纪录片节,并做了《今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和《东西方纪录片对比研究》的学术报告;并出席了’97“风城”纪录片节特别节目———“亚洲影像”、“中国纪录片日”,亲自感受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央电视台)、《沙《深山船家》、《回《游牧》(辽宁电视台)、与海》(辽宁、宁夏电视台)、《百姓家园》(北京电视台)等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家》(四川电视台)、受到美国观众、学者欢迎的情景。

哥伦比亚学院影视系教师尼可莱斯说:“我们美国人已经很少看到这样优美的纪录片了。

因为美国观众已经被电视新闻宠坏了。

他们往往习惯于用短短几分钟了解一件大事,而很少接触你们这类慢慢道来的真正纪录片”。

风城纪录片节主任玛莎・福斯特女士则因此写了一篇题为《跨文化纪录片和美国观众》的论文,她深有感慨地说:“反科学和激情主义成了美国埋葬跨文化纪录片不可忽视的传统”,她夸奖跨文化纪录片“至少为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文明来制作,并为这两者服务,与两者相关”的传统,因为中国纪录片的加入而“获得加强”。

“跨文化纪录片”这些概念或意识,我们觉得“人类学纪录片”、对于我国纪录片工作来说还相当的陌生。

因此,把我们所接触到的西方关于人类学纪录片的讨论点滴披露于后,也许是有价值的。

纪录片和人类学的关系纪录片诞生于崇尚以人为本的西方。

美国有些学者(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 Chicago影视系艾拉・阿布拉姆斯博士Dr Ira Abrams)把人类学与纪录片相联系,认为“纪录片开始时是人类学的分支,纪录片与人类学的距离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它们的关系是文化的相比性/相关性”(1998年7月23日在北京广播学院的报告)。

不少学者认为,从早期的纪录片来看,反映的就是人类学这个主题。

例如20世纪20年代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摩阿那》和1934年的《阿兰岛人》以及近代的《北方的纳努克》、《斯里兰卡的宗教节日》(原名为《所有季节的上帝》,它和《克孜尔《中国》都是英国导演查理・奈恩拍摄的人类学的片子)游牧部族》、等等,相当数量的纪录片在反映着人类生存状态、生活的观念和人类的文化。

纪录片的创作者们用手中的摄像机作为工具反映人和人所生活的世界:不同民族、历史、地域背景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情感方式;研究和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进展和人生价值。

人是纪录片里一个永恒和探索不完的主题。

纪录片既然关注了人,也就会关注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

纪录片诞生后,西方创作人员拍摄了大量有关异域文化或者给异域观众看的本土文化片,为促进人类相互了解和沟通做出了贡献。

早在2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和其它一些人就开始用电影作为一种科研工具来研究人类社会,探讨人类共同的以及各自相异的文化品质。

严肃的西方纪录片创作者认为,对于这种再现风俗文化的影片,不仅要反映现象,更要让人们理解风俗和文化背后更为深刻的东西。

否则就容易成为单纯追求惊奇和娱乐的猎奇片。

著名的英国导演查理・奈恩曾说:“在过去二百年到三百年历史中,西方已经形成这样一种传统:人们对于一些事情总希望知道得一清二楚。

所以,我们拍纪录片也应该交代得清清楚楚”。

在谈到他拍摄的《斯里兰卡的宗教节日》时,他说:“我在那里看到,在宗教节日里,有人用铁钩子把脊背上的肉钩穿,整个身体悬挂了起来,非常残忍。

我看了现场的情况,感到非常恶心。

但是,我想,人们首先会提的问题是:这个人为什么会让人用铁钩把自己的肉穿透,挂起来?是什么思想指导他这么做呢?难道他疯了吗?我的影片首先要让观众理解这一点”,“弄懂人们为什么要做那些事。

对这种宗教仪式,要让观众看了以后自己评判”。

(任远编译:《海外名家谈电视》,第87、88页。

)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北方的纳努克》时,想到的可不是这部片子能哗众取宠。

他坚定不移地要拍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是由于我的感触,是出自我对这些人的钦佩。

我想把他们的情况介绍给人们”,因为,“白种人不但是破坏了这些人的人格,也把他们的民族破坏殆尽。

我想在尚有可能的情况下,将他们遭受破坏之前的人格和尊严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年一度的“风城”国际纪录片节,就是以人类学纪录片为主体的,纪录片节主任、美国学者玛莎・福斯特(Martha Foster)在分析《北方的纳努克》为什么成为跨文化经典之作时说:弗拉哈迪对于艺术、科学和影片运作三者非常内行。

由于多年相处他非常熟知爱斯基摩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剪辑在影片故事中表达了对他们的热爱。

他自信地、坚定不移的要自己的片子发行。

最重要的是,他深深地关心他的拍摄对象,他的影片反映出了他对他们的深刻理解和万分崇敬。

玛莎认为作为跨文化的纪录片,应该是在艺术、科学和运作这三个不同领域间架起一座桥梁。

她认为,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影片将只会停留在追逐表面现象的猎奇上。

而对猎奇的片子来说,艺术就成为自我陶醉和思想懒惰的借口。

由于其耸人听闻,可能一时会有很多观众,但这种片子只会阻碍人类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对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毫无用处。

风格的演化和争论西方纪录片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最初20年代的无声片;到30年代至50年代格里尔逊倡导的“画面加解说”阶段;再到60年代“真实电影”阶段;70年代的“镜前访谈”阶段;最后,80年代进入了“个人追述式”(self—reflexive)阶段。

最后这一阶段的要点是:“评述者的讨论混杂于访问会见之中,制片人的画外音与话面内字幕相结合,将以往一贯被含蓄表达的观念一清二楚地显露出来:纪录片永远是再现的形式,再也不是观察‘现实’的明亮窗户;制片人永远是个参与者———见证人和意义的积极创立者、电影说教的生产者,而不是将事实如实报道的中立的、无所不知的记者”(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的人声》The Voice of Docu2 mentary)。

简单的说,美国一些学者认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

或者引用格里尔逊原话:“对现实的创造性解释”。

既然是“戏剧化”和“创造性”解释,就与50和60年代“墙上的苍绳”式的、在一定距离内的纯观察方式有所不同。

后者不被允许加入音乐、观点、解说以及主张尽量少使用剪辑。

而“戏剧化”和“创造性”解释则不仅使用音乐、剪辑、观点散布、解说旁白,还可以采用各种为了真实再现目的的拍摄手法,这意味着纪录片中的现实不再仅仅是用新闻纪录片中的谈话人物和“真实电影”所构成的真实,它有了更多的含义,更深层次的主观渲染。

纪实不是纪录片唯一的方法。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必要情况下摆拍或扮演是可以用于纪录片的。

他们的理由是因为在纪录片的早期,人们并不认为有摆拍或扮演镜头的纪录片就不是纪录片,因而拒绝发行。

弗拉哈迪的传世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中既有实拍的镜头,也有摆拍的场景(如冰窟窿里捕猎海象和搭建冰屋的镜头);弗拉哈迪的另一部作品《亚兰岛人》中捕鱼的场景也是导演让渔民扮演的,其中的那家渔户也是从几家人中各选一名拼凑起来的;《摩阿拿》则是表演的。

30年代“英国纪录片运动”的中坚哈莱・瓦特和巴锡尔・瑞特的名作《夜邮》(1936),是一部以表现工人的熟练技术及其工作重要性为主题的影片,也是被人称之为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其中邮车上工人的分拣信件的场面也是像拍故事片那样,搭上布景摆拍的。

这些影片没有因为有这些重演、扮演的因素而失去它们的价值。

另一方面,有些场景完全取自真实生活,但是由于镜头中所表现的生活同导演的关系似乎过分亲密,反而容易使观众产生“不真实”的感觉。

比如,家人在厨房里的争吵或在车里、卧室里的镜头容易让人产生对画面的怀疑。

绝对的真实是追求不到的。

纪录片是在再现真实。

既然这样,那么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原则的基础上,只要再现出来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实相符,我们所使用的再现手法为什么不可以多种多样呢?你可以充分利用你的音乐、解说、访谈,历史资料或照片,甚至“作为反映真实的手段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导演(摆布)。

”(艾拉・阿布拉姆斯语)美国的大卫・沃帕尔在描述他们制作纪录片《暗杀希特勒》时曾经提到:“为了讲述这个故事,我们重新拍摄了一些希特勒的场景,让演员扮演希特勒。

影片经过黑白处理并加上一些划痕,这些制作出来的画面看上去和真正的希特勒资料片毫无二致。

”(引自《纪录片:娱悦和告知,不仅仅是告知》,发表于《纪实的探索》一书,285页。

)同这一类主张纪录片可以虚构扮演的论点针锋相对,1998年初在美国底特律出版了由拜瑞・凯斯和简内特・斯洛尼奥夫斯基合编的《纪录片的记录》(Documenting the Documentary),其中第一篇文章题目是《狩猎者式的纪录片摄制者》,作者威廉・罗思曼(William Rothman)严厉批判了纪录片学界中“虚构论”的伪善,也尖锐地揭露了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强迫被摄者的“危险手段”。

他论述道:“70年代后期,业内占优势的流行观点是所有虚构影片是真的纪录片,所有纪录片都是虚构的,因此它们从来也没有根本的区别。

纪录片和虚构电影都形同镇压意识形态的工具,因此也等同于防锈涂料。

”“90年代早期出版的比尔・尼克尔斯的《再论写实》(1991)和麦克・雷诺夫的《建立纪录片理论》(1993)标志着一种转变。

这两本书的基本观点都基于这样的认识:虽然纪录片和虚构影片比并没有多少天真的诚实,但两者有重要的区别。

对于这些不同的深思也是这些著作的主要价值。

《北方的纳努克》就是这种深思的一个出发点,因为,几乎所有的纪录片人要求继承它,而且,它标志着在纪录片和虚构片相区别的特性确立之前的一场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