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小组成员:周双清张丹陈云华

主要执笔人:周双清

院长审核:

教务处长审核:

主管教学校长批准:

批准日期: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中专(职)毕业生

2.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全日制三年

3.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础理论,牢固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熟悉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管理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生产、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从事环境监测、商品检测、环境现状评价及管理等工作,或从事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处理或水资源保护等工作。

4.人才培养规格

二、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臵

1.课程设臵思路

通过进行市场调研,确定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对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相关课程,同时将德育工作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上,根据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与国家相关标准,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与技能培训内容融入课程,加强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办法是调查清楚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这一方法既可以使得专业定位更加清晰和准确,更有利于区分高职与中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更加准确定位高职的目的。考虑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性,工作岗位确定要以多数学生就业后3~5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为标准。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

(2)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如何把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本方案采取的重要方法是,主要用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职业能力的终点状态,即学生能做什么。围绕着这一终点状态,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因此这是一种开放的课程模式。

(3)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本方案融合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了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帮助大的职业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这些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已被融合到了各门具体课程中。对于作为上岗必要条件,而学生在读期间符合报考条件,且能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本方案把它规定为获得学历证书的前提。

(4)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

本方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臵课程,以使得课程结构能够更好地与工作结构相对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该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以行业专家为主体所完成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的。为了尽量做到科学、准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在初始分析的基础上,又另请几位资深行业专家反复进行了修改和确认。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了本方案的多元化设计思路。

2.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从环境监测与评价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构建了突出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本着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繁琐的论证推导;专业课教学加强技能性,注重培养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

3.主要课程描述

(1)高等数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学分4,在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主要讲授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环境工作中的有关计算问题。

参考教材:《高等数学》,叶子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分析化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单独设实验课,见《分析化学实验》),学分4,在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主要讲授稀溶液、胶体溶液的性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无机化合物的四大平衡及有关计算。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参考教材:《基础化学》,环境工程教研室自编。

(3)分析化学实验(含上机8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0,实践学时72,学分2,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及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及绘图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训练后达到初级水环境监测工的

化学分析操作技能。

参考教材:《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工程教研室自编。

(4)环境工程制图

本课程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36,5个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图样识图(如管网及设备布臵图)及计算机绘图的技能。参考教材:马英编,《环境工程制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环境微生物

本课程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36,学分5,在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在废水、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基本作用,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对水质的生物监测和检验等实际工作能力。

实践内容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开设相关的微生物实验,让学生有更深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水环境监测工的微生物监测操作技能。参考教材:苏锡南编,《环境微生物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物理污染与控制

本课程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18,实践学时18,学分3,在第四学期开设。主要内容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污染、振动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这些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简要介绍了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教材:张宝杰主编,《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

(7)*环境管理

本课程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0,学分2,在第四学期开设。

主要内容: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标准、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区域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在环境管理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技术支持和保证体系,分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参考教材:周强等编,《环境管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环境监测(含上机8个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54,学分5,在第三学期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