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文学的存在主题
“先锋文学”30年:出现基于文学变革内在要求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上官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马原、余华等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因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对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并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时隔约30年,先锋文学应如何评价?是否仍具有影响力?连日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陈晓明等学者,并就此听取多位当年“先锋”作家的意见。
陈晓明表示,先锋文学的出现,是基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内在要求。
作家余华则以一个有趣的比喻概括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时代,中国文学好比一个人血管99%都堵住了,先锋文学起到的作用,就是装了几个支架”。
初现文坛:挑战文学常规今天应对其重新评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从最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开始,包括刘索拉、余华、苏童、格非在内的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所谓先锋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亦应包括小说、诗歌等多种门类。
这其中,1985年、1987年间开始的“先锋小说”潮流更为引人注目。
“1985年,我21岁。
至今仍然记得,读到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作品的那种兴奋。
”27日,在“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特别感慨地回忆,这些先锋作家的作品为自己打开了精神感受力和语言的新天地,“当时和后来的很多文学人,都或多或少受惠于那一代作家的探索和创造”。
诚如李敬泽所说,“先锋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历史”。
作家东西表示,讲先锋小说不能跟当时的历史背景脱离开来,在先锋文学之前已经出现了“伤痕文学”等类别,“那时候每个人都希望中国发生变化。
先锋小说既与之前的文学有联系,对之后的作家也有影响:它是对中国文学传统文学的一次变革”。
“先锋文学的历史突破,体现在对文学常规的一种挑战。
”上海交大文学院教授何言宏认为,先锋文学借鉴了西方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经验,是一种在精神气质、话语立场来挑战和突围的写作,“实际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突破、艺术突破,很多方面都是由先锋文学发起、承担。
先锋派文学
• 提倡文学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04
先锋派文学的案例分析
约瑟夫·布洛赫的《梦游者》
作品主题
⌛️
• 探讨人的异化与自由
• 反思战争和人类的悲剧
• 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
面性
创新实践
• 对传统叙事技巧的颠覆
写作风格
• 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文学功能的拓展
• 使用意识流手法
• 采用多角度叙事
• 使用象征和隐喻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作品主题
写作风格
创新实践
• 挖掘人的内心世界
• 使用自由诗和散文诗
• 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
• 探讨人的孤独和迷茫
• 采用多角度叙事
• 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探索
• 反思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 使用象征和隐喻
• 对文学功能的拓展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01
作品主题
• 文学的跨媒介和多媒体化
• 文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
面临的挑战
• 如何保持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
• 如何应对消费主义和商业化的冲击
•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学的多样性和个性
先锋派文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科技的影响
先锋派文学的回应
• 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普及
• 创新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
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 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 对人性的探索
• 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先锋派文学的发展历程
01
20世纪初的萌芽期
• 法国的立体主义
•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
• 俄罗斯的至上主义
02
先锋文学
• 马原:“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新时期 文学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叙述语 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 句式。
• 马原小说的特征 • 第一,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是马原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写法的一个突出特征。
• 残雪的小说世界堆积着恶与丑的意象。
• 她不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是以扭曲、变形和幻觉的方式来映现出世 界的荒谬与疯狂,这些荒诞不经的表象后面 是残雪对生活的感受和直觉判断。
• 残雪的小说是非写实的,因而很难用 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她小说的
人物、情节和意象。
• (二)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 立自足 • 不追求文学的现实来源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是 个人心灵的产物,而不是生活的附庸。 •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坚持视文学为独立 自足的世界,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 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么”,不是内容, 而是“怎么写”,是形式。
• 所谓元叙事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 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 “马原的叙事圈套”:采用元叙事手法, 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不仅瓦解了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 也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 以及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创造了一种 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 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 我写了七遍稿,连自己也不满意,也许还 要写七遍。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部作品了。 •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 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 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 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 西藏工作啊。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_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_张清华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张清华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不断演变的先锋性文学思潮。
它孕生于六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
它在前期的艺术内涵与指向主要是现代性,后期则具有自我解构性。
先锋文学思潮运变的基本逻辑是“唯新论”,基本特征是摹仿性与本土化、原则性与策略性、异端性与正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启蒙性与现代性等的对立统一。
“唯新论”逻辑和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历程决定了先锋文学思潮的蜕变性,并导致了社会启蒙与个人话语,反抗中心与自我流放,不断变革与自我解构等一系列悖论,加之先锋本身的时效性与伪劣因素,致使先锋文学思潮存在着许多局限。
作者张清华,1963年生,文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一、作为先锋文学思潮的“启蒙主义”与“存在主义”“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
但总观已有论述,悉为对某个具体流派、群落和现象的指称,如在诗歌领域主要是指80年代后期以来具有实验倾向的青年诗歌群落,后来又有论者将之扩延为包括朦胧诗在内的当代诗歌中的创新一族;在小说领域,“先锋派”则基本上是指自1985年前后鹊起的马原等人,及其在之后崛起的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等新潮青年作家。
在本文中,我则倾向于把他们及其相关的诸种创作现象和流向视为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呼应、互为转递变延的一个整体来考察,将其作为贯穿在中国当代文学整体的深刻历史变革过程中的一股不断求新求变的思潮来认识。
在当代文学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变革历程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的今天,在新旧世纪的交接点上,我以为认真地回顾、梳理、分析和评判这一思潮是不无意义的。
历史的巨变不是空穴来风,本文之所以把众多的新异现象视为一个整体,是基于·132·对诞生在70年代历史深处、又在八十和九十年代形成了波澜壮阔之势的一场文学变革运动的整体性认识之上的,是基于对这一运动背后所潜隐着的在思想与艺术流向上的同一性与历史逻辑性的整体把握之上的。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1. 引言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其前卫、创新的特点而闻名。
本文将对先锋文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流派的重要概念。
2. 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是先锋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特征。
与传统线性叙事方式不同,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通过跳跃式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中的事件排列组合,以探索时间和记忆的多重维度。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思维的跳跃,给作品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3. 意识流意识流是先锋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以流动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将人物内心的思绪、感觉、回忆等直接呈现给读者,模拟了思维的连贯性和复杂性。
通过意识流的运用,作家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情感、欲望和矛盾,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4. 割裂感割裂感是先锋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情绪状态。
它指的是一种对现实的不确定和困惑的感觉,使人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情绪。
这种割裂感往往是由于先锋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元素、离散的叙事结构或混乱的语言风格所引起的。
通过割裂感的营造,先锋文学能够探索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焦虑,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混乱性。
5.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先锋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指的是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和探索,以及对自我身份、自我意义的不断叩问。
先锋文学作品常常以个体的视角和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描绘来探索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这种自我意识的表达通常是非传统的,常常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的思考和质疑。
6. 约束与自由约束与自由是先锋文学创作中的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先锋文学作品往往试图突破传统文学规范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追求创作上的自由和多样性。
然而,正是通过对传统约束的批判和超越,先锋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前卫性。
7. 破碎性破碎性是先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以碎片化、断裂化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为特征,使作品具有碎片化的视觉和语感效果。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5篇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5篇第一篇: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激荡、活跃的转型期。
在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社会各种文学思潮(如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等)的影响下,马原、莫言、残雪、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一批作家以先锋姿态闪亮出场,其新奇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强大的态势。
先锋小说,是作家们对现实进行精神化探索,然后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
在叙述革命上,先锋作家们往往模糊了故事的内容、情节,而倾力于塑造独特的叙事形式。
他们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
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
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
如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非常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采用了隐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方法,整部小说就是人物意识的流动的体现,更像是一个人的呢喃私语。
作家马原则是叙事革命的典型代表,他在小说中直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更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对之进行片段式连缀,产生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形成了“马原叙事圈套”。
除此以外,还有格非的小说中的迷宫式的构建等,都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单一化,直线型的叙事模式。
在语言实验上,先锋作家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扭曲与反叛,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以致对解读文本造成一定的阻拘性,并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
而作家莫言的文字就非常有特色。
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有质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妾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小说形式,得名
于1921年鲁迅所创立的文学刊物《新青年》中一篇名为《新感觉派小说
之反驳》的文章。
先锋小说是鲁迅主张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旨在追
求新感觉、新思维和新表现形式。
先锋小说具有以下特征:
1.反传统、反旧时尚:先锋小说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
约束和束缚,摒弃了古典小说的故弄玄虚、作奸猾伪的手法,拒绝了旧时
尚的框架和限制。
2.现实主义风格:先锋小说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要主题,强调真实性
和现实性,更加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3.思想性和批判性:先锋小说关注社会的弊端和底层人民的命运,通
过小说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思考,呼吁人民觉醒,呼唤。
4.语言简洁、表现形式多样:先锋小说以铁的笔触和简洁的语言表达
独立自由、直接的思想,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使作品更加直接、生动。
5.关注美学创新:先锋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和突破,通过意象
的拼贴、跳跃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多维展示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
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强调个体和个体的情感:先锋小说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呐喊,强调个体在社
会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之,先锋小说是一种追求艺术创新和社会批判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和框架,强调现实性和批判性,以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锋文学的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的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创新、前卫和突破传统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方法。
先锋文学以反叛和挑战为核心,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先锋文学在欧美等地兴起,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例如,俄国的未来派文学追求表达内心的直观和非理性,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破碎和梦幻的表达方式,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颠覆。
先锋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
在创作上,先锋文学注重使用新颖的语言和形式,例如拼贴、无规则排列、断裂叙事等。
它也常常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以创造出更为多元和综合的艺术体验。
先锋文学的目标是通过突破传统文学的限制,探索和呈现新的艺术领域和个人经验。
它试图颠覆读者的预期,挑战传统文学的规范和观念,引发思考和反思。
先锋文学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特性,鼓励作家通过创新和冒险来创作。
虽然先锋文学在创作和观赏上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但它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创新思维。
通过突破传统的边界和
限制,先锋文学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并激发了后续文学流派的出现和发展。
“先锋文学”_417104756
“先锋文学”先锋派(Avant-garde)是一个法语词,最早出现于1794年,最初指法国军队中的前卫部队。
1930年,演化为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圈子里的一个流行的政治学概念。
1870年后逐步进入文学艺术界,专指当时新崛起的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
1它主要指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运动。
先锋文学(一):85新潮1985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1985年是我国进行大改革的一年,社会生活中发生了急剧的巨大的变化。
陈辽在《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中曾这样描述:《奔流》1986年第4期):“1、现实主义潮流,2、现代主义潮流。
前几年就有同志提出过,国家要搞现代化创作要搞现代派,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3、寻根,4,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在1985年如此强大,更非偶然。
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人们都很紧张,下班以后,不少人只想看些轻松的、能够消除疲劳、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2滕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中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述当时的文坛,他说:我确实看到了一派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春景。
“乱”有缤纷、繁多之义,1王宁《多元共生的时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第9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陈辽《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奔流》1986年第4期。
有参差、芜杂之称;“迷”有迷醉之义,有迷惑之义。
85年,文学似乎没怎么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相当多作家的创作心理,从追求社会爆发力向追求文学穿透力转移。
作家的笔触,从着重描述变革的社会现实、变革的社会行为,转向着重描写变革年代的社会生态。
于是,有识之士概括为:文学在向内转。
我以为,这个“内”一指生活之内,即生活深层结构;二指人之内,即人本体,包括人性、人的文化意识、人的心理;三指文学之内,即文学内在规律。
存在主义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对我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影响一、存在主义的基本理论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潮,它兴起于二战期间的欧洲,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哲学和艺术。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自我创造自我的存在。
存在主义主张个体在面对命运的时刻,必须自由选择,面对孤独和绝望时,必须自我创造出意义和价值。
在存在主义的眼中,人类是处在存在中的,是自由的、孤独的和负有责任的。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的痕迹不言而喻。
二、我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文学领域也是如此。
在1980年代,我国的文学界兴起了一股先锋潮流,作家们开始尝试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追求新的表现形式,开展对当代社会及人性的深入探讨。
这股潮流形成了我国当代先锋文学,为我国文学史上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三、存在主义对我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直接影响1. 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存在主义注重对个体的探索和思考,它关注人类在社会现实中的处境和选择。
同样,我国当代先锋文学也关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为人类的自由选择和独立思考呐喊。
2. 对人性和存在的探索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在不断地选择和决定中塑造自己的存在。
我国当代先锋文学作家也对人性和存在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他们呈现出了无数个体在探求自我、追寻幸福、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形象,体现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 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存在主义强调独特的个体存在,呼吁对语言和形式进行创新。
我国当代先锋文学在形式上与传统文学进行了明显的断裂,大量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探索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如意象的碎片化、节奏的跳跃、叙述的多重性等。
四、存在主义对我国当代先锋文学的间接影响1. 对文学思想观念的引导存在主义的思想为我国当代文学作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学范式,激发了作者对于文学思想观念的探讨和创新。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先锋文学是指20世纪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理念的束缚,追求创新与革命,试图打破以往文学的局限性,塑造新的文学面貌。
下面我将对先锋文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具象派:具象派是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法国,强调通过独特的形象与语言表达来描绘现实世界。
具象派诗歌追求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以模糊、断裂的形象和语言结构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意义。
2.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先锋文学运动之一,代表人物是安德烈·布列东和萨尔瓦多·达利等。
超现实主义主张超越现实,探索潜意识和梦境的世界,通过意象的碰撞和随机联想来创造奇幻的文学作品。
3. 音象化:音象化是指借助声音、节奏和语言的音节等特性,使作品的语言表达与物象、意象产生共鸣。
音象化在先锋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创新的语言手法和声音效果,使作品的表达更具感触和冲击力。
4. 拼贴:拼贴是一种以剪贴、拼合、组合的形式创作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是先锋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拼贴文学常采用碎片化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语言和风格的碎片拼合,打破线性叙事的限制,达到多元、多重的文本效果。
5. 无意识写作:无意识写作是超现实主义的一种创作方法,通过释放潜意识和随机联想来创作作品,追求思维的自由与解放。
无意识写作强调情感的流露和自发性的表达,摒弃理性与逻辑的限制,以达到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6. 自由诗:自由诗是一种不受传统诗歌形式限制的创作方式,注重形式的自由与随机性。
自由诗在先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主观感受的直接抒发、意象的自由联想和节奏的自由组合,使诗歌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7. 反讽:反讽是一种通过将事物逆反或嘲笑的手法,用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困境的批判和疏解的修辞方法。
反讽常常被先锋文学用来表达对旧有观念的颠覆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
简述先锋文学
简述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包括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艺术特征“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反叛,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先锋小说的鲜明特点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优缺点挑战传统千篇一律的文学模式,先锋初出道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先锋作家以语言狂欢和形式狂欢的手法来赢取读者的注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官的刺激毕竟是短暂的,如果先锋写作没有经过“去谎言”这一环节,则大多数先锋文学后来要么走上了文字游戏的道路,要么重新回归谎言文学,彻底离开了文学的轨道。
只有极少数作家经过严格的“去谎言”,进而对生活本质和人的根本问题的苦苦探索,最终使先锋文学成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
而先锋文学中的伟大之作必定是这些奇葩中的佼佼者。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在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探讨先锋小说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1. 文化变革先锋小说的兴起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文化变革对传统文学形式提出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追求新颖、独特和具有突破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2. 艺术革新先锋运动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出现,还在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领域有着广泛影响。
先锋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追求个性和创新。
这种艺术革新为先锋小说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文化土壤。
二、文化意义1. 反传统与突破先锋小说以其突破性的创新手法和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它摒弃了传统叙事结构和线性思维,采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手法,打破了文学的束缚,为作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 自我表达与个性追求先锋小说强调作家个人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反映了人们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3. 批判与反思先锋小说在思想和观念上常常涉及批判和反思。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进行探索和揭示,从而引发读者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自身的审视。
先锋小说与社会批判相结合,展现了文学在传递思想和触动人心方面的独特力量。
4. 推动文学发展先锋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促使了文学创新的发展,拓展了文学的表达形式,激发了更多作家的创作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先锋小说为后续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不仅在20世纪初的文学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展现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追求,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并引领了新的艺术思潮的兴起。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尤其在1910年代至1940年代的欧美文学中具有重要影响。
它主张摒弃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约束,追求创新和前瞻性,并突破常规的表述方式和主题取向。
先锋文学以其大胆的实验性、挑战性和反叛性而获得革命性的声誉。
当代文学指的是现代社会及其文化背景下涌现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方式。
当代文学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人类关系、社会问题、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
当代文学往往呈现多样性的文体和各种叙述方式,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同时也受到新技术和媒体的影响,出现了电子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兴形式。
当代文学追求创新和表达个人声音的自由,同时又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心理写作倾向。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美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大胆创新,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和观念。
在中国,先锋文学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学流派逐渐隐匿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学观念的变迁,先锋文学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引起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着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进行深入探讨。
一、先锋文学的发生20世纪初的欧美,正是大变革的时代,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
这一时期,先锋文学应运而生,以其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备受瞩目。
先锋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其作品常常充满了探索精神和反传统的倾向,作者们试图打破常规,挑战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先锋文学的发生,标志着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中国,先锋文学的发生也是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一批年轻的文学家受到了欧美先锋文学的启发,开始尝试将其引入中国文学领域。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大胆尝试,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挑战传统文学的束缚,逐渐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文学风格。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掀开了新的一页,先锋文学也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一大亮点。
正如所有的新事物一样,先锋文学在中国也并没有被顺利地接受和理解。
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先锋文学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一方面,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束缚了先锋文学的发展空间,许多人对其持有保守和怀疑的态度;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政治斗争的加剧,也导致先锋文学在政治上受到了一定的打压和排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先锋文学在中国逐渐隐匿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很少有先锋文学作品能够在当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在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史上,先锋文学的隐匿期并不长,但却是一个深刻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先锋文学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引言: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即先锋派文学思潮。
这一思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介绍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以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缘起:1.1 艺术与现代性的融合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出现与现代性的崛起密不可分。
在20世纪初,工业化、都市化和科技进步等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
艺术家们开始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感到束缚,追求一种更为自由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现代性的渴望促使了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
1.2 文学观念的颠覆先锋派文学思潮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传统文学以情节为主导,注重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
而先锋派文学则更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打破了故事的连贯性,追求以语言和形式本身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先锋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从传统的叙事形式中解放出来,从而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创作天地。
二、背景:2.1 欧洲战争与文化危机20世纪初,欧洲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大陆带来了沉重的痛苦和创伤。
战争的阴影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文化危机也随之而来。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和抗争。
2.2 艺术家的集体行动先锋派文学思潮的背后,是一群艺术家的集体行动。
他们组织了各种文学派别和艺术团体,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这种集体行动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共同质疑和对现代性的共同追求。
这种集体行动的力量使得先锋派文学思潮得以在文学界迅速传播和发展。
三、影响:3.1 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先锋派文学思潮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和规范,突破了故事的叙述方式,使得文学的表达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先锋派文学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2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先锋派文学思潮注重艺术形式和结构的创新,但它并不脱离现实。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1. 引言先锋派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潮流,承载了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思潮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先锋派思潮的定义先锋派文学思潮(Avant-garde literary movement)指的是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和形式决裂的思潮。
它以创新、激进和突破传统为特点,试图颠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约束,追求个体和自由的表达。
3.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3.1 社会变革的背景20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被工业化的城市社会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这种社会变革为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3.2 文化冲击的刺激同时,20世纪初的欧洲受到了来自其他文化的深刻冲击。
在殖民时代的席卷下,欧洲开始接触到各种非西方文化,这使得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开始受到质疑。
这种文化冲击的刺激对于先锋派思潮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1 艺术观念的变革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观念的大力推动。
现代派艺术家的崛起,如毕加索、康定斯基等,引领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现代艺术观念的改变也深刻影响了文学领域。
4.2 技术进步的影响20世纪初的技术进步,尤其是摄影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影的出现,对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写实主义文学受到了挑战,而电影则为先锋派文学提供了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5.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特点和风格5.1 批判传统和现实先锋派文学思潮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对旧秩序进行彻底的批判。
它挑战了现实的局限性,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法进行自由的创作。
5.2 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先锋派文学思潮强调独特和原创的语言表达,以及形式上的创新。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规范和约束,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
先锋派文学
先锋派文学
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流派,也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强调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追求创新和实验。
在文学形式上,先锋派文学常常采用夸张、变形、碎片化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对主流文学规范的挑战和颠覆。
先锋派文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剧变和冲突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社会工
业化带来了空前的变革,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完全表达人们内心的焦虑、挣扎和矛盾。
因此,先锋派文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更直接、更真实的表达方式的需求。
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许多,例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俄国诗人普希金、
意大利作家卡夫卡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抗,同时也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探索。
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先锋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人
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先锋派文学所体现的大胆和创新精神,对于当代文学家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不断地追求真实,挑战权威,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先锋派文学是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创新运动,它影响了整个20世
纪的文学发展,并为后来的文学探索开拓了新的道路。
无论是在作品多样性还是在审美观念上,先锋派文学都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文学创作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先锋派文学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传承。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先锋文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强调个性化、反传统、追求创新等。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隐匿,但在后来又开始归来,继续发展。
先锋文学最早出现在欧洲,如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以及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等。
这些文学运动都强调摒弃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观念,主张表现个人感受、追求创新和前卫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们以反叛为己任,力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
这种激进的先锋文学在兴起初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和关注。
这是因为传统文学观念根深蒂固,大众对于新颖的文学形式和主题接受程度有限,造成了先锋文学的隐匿期。
这种隐匿并非完全遭到忽视,而是处于小众化的发展状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文学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和接受。
这是因为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先锋文学的独特性和前卫性逐渐得到认可,使其开始重现光芒,逐渐回归到主流文学的发展中。
先锋文学的归来不仅是在国外,也在中国文坛上有所体现。
中国的先锋文学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在一系列时代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崛起的。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思想意识逐渐解放,人们开始思考文学创作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中国的先锋文学运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性和理性主义,更多的是以激进、个体化、浪漫化为特征。
这种先锋文学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生命力和表达方式,旨在打破约束和规范,寻求自由与全新的表达途径。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年轻一代的崛起,中国的先锋文学开始重新回归。
新一代作家们崇尚自由与创新,表达自己对社会变革与人类命运的关切。
他们运用语言、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尝试打破现有文学框架的束缚,以更为个性化和前卫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文学创作者们有了更多的创作和传播渠道,先锋文学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通过这些新媒体,先锋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分享,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深受西方各种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先锋派文学,其主题表现不再似传统文学一样注重于社会政治生活主题的表达,也不再似八十年代初中期的小说那样热衷于庞大的文化隐喻、历史主题、生命激情和崇高风格的追求,而是把笔触直接指向了世俗生存中的个人,他们凡庸、焦虑、充满苦恼的内心生活,他们的生活恐惧、生活诘问以及复杂幽深的潜意识世界――其主题已指向对自我和个体生存的思考。
相对传统文学来说,先锋派文学的主题之所以会有这样巨大的转折,是因为当时整个文化背景出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八十年代后期,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原有的启蒙主义文化环境不再那么纯净,个人生存问题已开始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对人生社会主题的探讨已逐渐处于疲惫的状态,而对“个性的高扬”的热情也慢慢衰退,文坛的沉寂迫使作家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第三,由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焦虑”情结所决定的一种“唯新论”逻辑正在促使当代中国的文化哲学思潮出现整体的转换,也就是说原有的宏大社会文化主题和启蒙主义价值体系正受到个体存在、“解构”、“生活政治”等观念的怀疑、诘问和挑战。
因此一批勇敢的先锋作家在此种复杂情境下开始对传统文学与文学观念进行反驳与解构,而且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们除了开始文学语言、文字、形式与结构等创新外,还在文学主题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个人存在与自我主题。
“现代派在思想方面的特征是对西方现袁可嘉在分析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时指出:
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变革意识,特别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而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袁可嘉《略论西方现代文学》)。
因此,存在与死亡、悲观与虚无、孤独与迷惘也就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本主题。
如海明威表现的是“迷惘的一代”、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发出的是面对现实之恶而无可奈何的悲剧的哀鸣;艾略特的《荒原》展现的是世界末日中人全面异化的可怕景象……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先锋派文学就必然受这种主题倾向的影响。
而他们的作品又结合中国本土的实况,着重表现了现代人特别是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在理想失落、精神沉沦、前途迷惘中的哀怨与悲伤、困顿与苦恼,展现了他们病态人生中滋生的病态情绪。
较早表现出这种倾向的是残雪。
在她的许多作品中,人生存在的焦虑、恐惧,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窥视、居心叵测的算计,人与环境的倍感压抑,人的弱小、变态、苦闷等等,都曾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印象。
在《山上的小屋》这篇作品中,残雪描写了一个没有个人自由、没有心灵隐私权的、周围环绕着恐怖的狼嗥的家庭,“我”在恐惧和焦虑中渴望能有一座可供独居的“山上的小屋”,因为母亲和家人“总是趁我不在时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父亲和母亲还总是盯着“我”、窥伺“我”;而“我”也总搅得他们不能安宁。
在这样一个像地狱一样拥挤、黑暗、阴森、压抑的环境中,最后“我”爬上了小山,却“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在《苍老的浮云》中,虚汝华也处于与丈夫、婆婆、邻人相互猜忌、敌对、窥伺的环境中,同时也处于自我压迫、自我虐待、自我虚妄的紧张与恐怖中,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相互宽容、坦诚相待,个体生存总处于内外莫名而又虚妄的挤迫当中。
在这里,拥挤、冷酷和充满猜忌的“家庭”、“邻里”都是现实的存在空间与存在状况。
残雪就是通过表现人们在这些现实的存在空间的存在状况,特别是他们心灵的焦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现了人类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荒原与荒谬意识,象征性地揭示了现代人乃至全人类在精神上的沉沦与没落,表达了萨特式的“他人即地狱”、“人是孤独的”这样一个主题。
而她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侵犯、较量等心态和表征,也正是人际关系的那种貌合神离与尔虞我诈本质的象征化呈现。
“人生的本质是永恒的荒诞,是永远无法摆脱的苦难深渊”,存在主义作家卡夫卡的这句
话可谓是对现代人存在本质的典范性表述。
先锋派作家敏锐地捕捉到现代人在充满异化和压迫力量的世界面前的无能为力与痛苦窘迫的心态。
在创作中他们大胆地否决了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与推崇,嘲讽了朦胧诗人们的自我肯定与个性高扬,弃绝了“寻根”作家们的拯救与批判情结,同时也放弃了人对精神意义的“深度追寻”,而是以超然冷漠的心态对荒诞的人生世界作静静的观察、叙说、玩味、调侃,或者连这些都不顾及,仅把文字当作个人叙事的智力游戏。
于是有“深度模式”的拆除,有“意义”的消失,有“平面化”,有反讽,有黑色幽默,有随意拼贴等,而作家们进行这些形式的实验,目的也就是“放逐人”,并表现人自我的失落。
马原、洪峰、残雪、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叶兆言等先锋作家都着力在作品中表现了人在异化环境中的自我失落和人存在的荒诞本质。
如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米》等作品讲述的就是一个个充满罪恶与灾祸的、人的存在遭到严重侵害的故事,阴谋、暴力、鲜血、死亡、变异、怪诞充盈其间,人作为生存个体生命已在环境的挤迫中迷失。
余华的作品则表现了存在的恍惚、偶然、荒诞和可疑。
他的《四月三日事件》叙述一个男孩发现包括亲生父母和自己所钟爱的女同学在内的所有人都仇视他,并对他进行监视和迫害,这使他无比忧虑,由忧虑产生幻觉,由幻觉又成事实;《一九八六年》叙述一个曾业余研究中国刑罚史的小学教师,在“文革”中被抄家、关押,逃出监狱后发疯流浪二十年,最终在幻觉中用破刀、锯条等对自己施行劓、?宫、凌迟等酷刑;《现实的一种》叙说的是一个家庭里,兄弟的“核心家庭”为消灭对方子嗣而进行的相互残杀。
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过把瘾就死》等作品则是以调侃与嘲讽的笔调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迷惘与盲目(读他的作品很容易使人想起二十年代浪迹巴黎街头的“迷惘一代”,也容易使人想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或“嬉皮土运动”)。
残雪作品中的人物都在梦魇、恐惧、神秘的氛围(既是一种现实氛围,也是一种心理氛围)中游荡和进行自我分裂、自我啮食。
马原、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则从各个角度把现实――人的生存环境的飘浮性、不可捉摸性扫描了一番。
现实即人的生存环境,就是这样的恐惧与荒诞,个体存在的现实是这样的艰难与充满血腥、恐怖,人生充满的是绝望与无奈,先锋派作家他们就是借语言、形式与人物等材料表现了他们的存在主题:生存如囚居,存在不过是虚无的过程,死亡才是生存的本质。
先锋派作家作品存在主题中对人生存在本质荒诞的认识、对死亡景象的专注以及对于生存本身的悲剧性表现和荒诞性、非理性、偶然性、宿命性的体验等是对传统文学与道德的断然颠覆与反叛,为我们的文学增加了新的特质。
另外,先锋文学作品中将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最滑稽、丑恶、畸形、变态加以放大、扩展,推向荒诞和极端,将人性的阴暗面揭示出来,以及先锋文学的非依赖性(不承认权威)、非经验性(不承认普遍性)、非历史性(否定传统)、冒险气质(厌恶稳定)、求异精神(恐惧平衡)等倾向或特性既是传统文学的断然反叛,又拓展了文学的功能与表现能力。
另外,也许只要人类还没有最后完成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没有达成人与世界、目的与手段、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的真正统一,先锋派文学对存在的荒诞性以及对这种荒诞性的认识和表达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对存在荒诞的表现,不应该导向对人类前途与生存个体的虚无主义和非理性悲观主义的绝望,而应该导向对荒诞的超越与反抗。
所以先锋派文学在热闹与喧哗中很快归于寂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彭映艳,湖南湘南学院中文系教师。